A. 现代与古文结介绍韩愈的作文600字
林浩瀚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本为圣朝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自咏》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出生于河阳(今河南孟州)。他的口头禅是这样的:“兄弟我出身于昌黎郡的名门望族韩家,名叫韩愈,字退之,请多多关照……”事实上,在韩愈三岁的时候他的父母就抢先一步死去了,是他的哥哥和嫂嫂在抚养他,韩愈靠喝大嫂的奶水长大。韩愈因为知道自己的小命能够保住实在不易,学习非常刻苦,终于自学成才。20岁时到长安考进士(相当于现代的公务员考试),三次都没有考中。到贞元八年(792)第四次参加考试,才登进士第。他曾入汴州(今河南开封)、徐州等地的幕府任闲职。到贞元十八年(802),韩愈已经35岁,在长安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从此正式步入仕途。贞元十九年,改任监察御史。因工作需要,他经常到长安城内外明察暗访,看到老百姓生活非常艰苦,实在是看不过眼,就上书论饥荒,却因此得罪权贵,被贬到广东做阳山县令。元和元年,唐宪宗继位,因常年高烧无法退热,偶然发现臣下之中有人姓韩,“韩”就是“寒”,对付高烧最好了,再看他的名,是“愈”,真是什么病都会痊愈,再看他的字,是“退之”,立刻大喜过望,将他召来身边降温退烧。韩愈被召回长安,任国子监博士。元和十二年,随裴度征讨叛乱有出谋划策之功,自然就升官了,升任刑部侍郎(相当于现代的中央副部长)。 元和十四年,无聊的唐宪宗派人迎佛骨入宫。韩愈看到当时民不聊生,昏君根本不管,只记着念佛,实在看不惯昏君的做法,就上书力谏道:“所谓佛骨,只不过是一堆白骨,若它真的很神,就让它把灾祸给我吧!”于是大怒之中的昏君高烧不退,高血压使他面红耳赤,昏头胀脑欠缺考虑,就说:“好你个韩昌黎,不必佛骨降灾,我就可遂了你心愿!”于是将他贬到潮州做刺史。真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韩愈骑着瘦马,跋山涉水,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东游来到了潮州。此地环境非常恶劣,当地百姓说话无人能懂,在韩愈听来简直是鸟叫。 有一天,韩愈听判官秦济说郡西有怪物出没,吃掉了不少百姓和牛羊,就独自骑着他那匹瘦马来到郡西的湫水河边。突然,一条数丈长的大鳄鱼将他掀翻在地,一口吞掉了瘦马的大部,吃饱之后假惺惺地流下了鳄泪,然后意犹未尽,向他张大嘴巴,只见尖利洁白的牙齿闪着寒光,接着五百多条大鳄陆续前来聚餐,很大声地嚼着马骨,不怀好意地斜睨着韩愈。韩愈耳中听着“咔嚓咔嚓”的咬骨声,头皮开始发麻,两腿同时发抖,战战兢兢地开口说道:“兄弟我来自昌黎郡的名门望族,名叫韩愈,字退之,请多关照。只不知鳄鱼兄用什么牌子的牙膏……”鳄鱼们听惯了当地百姓的鸟叫,现在听了正宗的普通话,觉得别有一番风味,就静静地听他说话。原来,按鳄鱼们的习惯,食物在发出声音时是不便于下嘴吃掉的,据说会得胃病,所以就耐心听着,每隔两分钟点一下头,也不插嘴。韩愈见了,越发吃惊,只好硬着头皮与它们神聊,天南海北,无所不谈。鳄鱼们被他聊得昏昏欲睡,看韩昌黎的样子要说完话还很需要漫长的时间,先得采取一个舒服的姿势才能与韩愈耗下去,于是顺势把长嘴伸出,搁于河石上。由于韩愈那低八度的男音有催眠作用,鳄鱼们竟然就此呼呼睡去。韩愈惊魂甫定,见此良机,岂有不逃之理?于是立刻说了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然后逃回了家。第二天,韩愈休息够了,带着判官秦济,烤了一头乳猪,再烤了一头老羊,投于湫水河中,当着众鳄之面提笔写下一篇名震鳄鱼的《祭鳄文》,一共五百多字,号称一个字吓走一条鳄。韩愈写毕,用他那惯有的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大声朗读一遍,感动得全河鳄鱼流泪不已,掉头就走,东入大海,大约决心从此改邪归正、发誓做条好鳄鱼了。突然,韩愈发现脚下有东西一动,原来还有一条小鳄,旁边还有一只裂开的鳄蛋壳。原来它刚出壳就看到韩愈,按照动物的本能,出生第一眼看到什么就把什么当作父母,看来它是把韩愈当作父母了,仰头嗷嗷待哺。韩愈想起自己三岁时父母双亡的事,不禁善心大发,将它捧回家中,以面包、馒头之类饲养,竟然将之养活。小鳄与韩愈成了好朋友,只是身材毫不见长,大小与乌龟无异。韩愈忽发奇想,将它与当地乌龟杂交,不久生下了许多浑身长刺的乌龟,就取名为鳄龟,然后大量养殖,最后偷偷拿到市场上叫卖,不料特别好卖,韩昌黎的鳄龟很快就成了响当当的品牌,市场上的人指定要昌黎牌的,结果让韩愈大赚了一笔。他用这笔钱到长安活动了一下,希望调回长安。 元和十五年,高烧一直不退的宪宗死去,继位的是穆宗,果然将他调回了长安,转任兵部侍郎,韩愈就把鳄龟们送给了潮州人民养着,但他们技术不过关,鳄龟中除了少量东渡大海在美国留种之外全都死光了。韩愈回长安时也带着那只小鳄鱼,平时放在腰间的百宝袋中,秘而不宣,无人知晓。 那时刚好镇州兵变,杀死了州长田弘正,私立王廷凑为州长。昏君的儿子穆宗倒是不昏,马上令韩愈前往招安。韩愈到了镇州,在操场上集合参加过兵变的所有军民。不料,众军民一拥而上,抓住了韩愈,扬言择日将他杀死。小鳄急忙逃出,到了附近鳄洞之中,用鳄语召集当地诸鳄前来助阵,兵变的军民被围,无人敢动,特别是伪州长王廷凑吓得魂飞魄散、面无人色,就此归顺朝廷,再不敢言叛。以后韩愈地位逐步上升,官至吏部侍郎,故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韩愈在57岁时逝世,谥号是“文”,人称“韩文公”。当年养鳄龟的地方还有潮州百姓立的祠,名为“韩文公祠”,里面有一个胡须稀少、尖嘴猴腮、奇形怪状的韩愈塑像。据说凡是读书应考之人,预先前往参拜烧香就必能“下笔如有神助”,也不知是否确然如此灵验,猜想可能是无稽之谈。
B. 韩愈作文
走近韩愈
历史的车轮还在滚滚向前,负载着千秋沧桑,世态炎凉。几千年的旅程,是一条崎岖漫长的路。途中那些被淹没的凡庸俗子,包括太多的文人志士,随着时代钟声的
消,匿,宛如一阵清烟,烟消云散,抹不下一笔痕迹,可是,唐宋八大家作为这一旅途中的娇宠儿,却在历史的长卷上博得了一席之地,并将自己的名字铸入了光辉
的史册中。而韩愈作为其中的一朵绚烂的奇葩,更是遐迩闻名。他的诗,他的文,他的胸襟,他的抱负,都不失是我们深入探讨且经久不衰的话题。
最
先接触韩愈是从一首《左迁蓝关示侄孙湘》开始,读罢此诗的人,都能从中看穿这是诗人遭贬后的愤满之作。而伴随来的一系列问题又恰巧为我们更深层次了解韩愈
的人格搭起了桥梁。韩愈银何事触怒了皇上?韩愈怎会有如此大的胆量去顶撞皇上?韩愈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物?…我想,通过了解这些内容,不光对我们理解这首
绝唱,即对我们了解韩愈的人格品行也具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根据有关资料查阅,韩愈之所以遭贬的缘故在于:
唐宪宗李纯为求长生不老之道,曾几度
迎佛骨入宫供奉。韩愈当时为刑部侍郎,写了著名的《论佛骨表》,反对宪宗迎佛骨,从而触怒了先皇,欲处以死刑,经裴度等人说情,才幸免一死。死罪可恕,活
罪难逃,韩愈就此被贬潮州。已步入人生暮年的他,如何经受得起漫漫远程的折磨,可是甚至圣旨已下,在挣扎也是无济于事。太多的酸楚,太多的无奈,压抑在韩
愈的心髓深处,得不到的宣泄丝毫释放宣泄。就在韩愈抵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给爷爷做伴。韩愈就在这一瞬间,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
的千古绝唱。
细嚼本诗的文字语言,每一笔,每一处,都无不倾吐着韩愈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
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简简单单56个字, 将遭贬的前前后后都详尽的梳理了一番.首联中写
自己获罪遭贬的原因.“朝奏” 与“夕贬”形成强烈的对比呼应.反衬出了意外获罪情况之急速.颔联“路八千”由贬谪之远反映了获罪之重。颔联也在另一方面
也体现了韩愈刚正不阿的品质和对国家忠心耿耿的一片赤子之心。韩愈明知道自己进谏不免会遭到急风骤雨的下场,但为了替帝王除去政治弊端,为了朝廷的兴盛,
即使残年身处逆境也在所不惜。言词情情恳恳,当然也不乏充斥些许怨愤之情。在颈联中韩愈借“云横”“雪拥”,描述了路途的艰险,借助于景抒写了心中的抑
郁,悲愤及前途的渺茫的痛楚。威廉更是扣人心弦,令人心寒。当然,本诗可以纯粹理解为韩愈遭贬后的愤慨之作,可韩愈在悲愤的情感基调上又不失笔势纵横,境
界开阔的气象特征。从此也可看出一代伟大诗人韩愈的胸襟之广阔。
上面着重从韩愈的诗为材料来走进韩愈,聆听韩愈。下边我想以韩愈的文章作为垫石,进一步去解读韩愈,了解韩愈。
一
篇《师说》响遍大江南北,韩愈的人格魅力及对社会那份深深的责任感也尽现其内。直至今日,“使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的 思想精髓仍在影响着人们的学习生
活。《师说》的基本精神与“古文运动”中的“文以载重”的思想是一致的。它的思想意义在于它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关于师道的观点,是有创见的,它是韩愈教育思
想的精髓,为我国教育史提供了新的比较进步的见解。《师说》这篇文章虽然只有456个字,但它精湛的思想却一直影响着历代教育工作者,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中
珍贵的教育文献。是一份宝贵的教育遗产。《师说》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对教
师的职责进行了论述。这个论述从韩愈作《师说》起至今一直在启示着教师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天职,这个论断的生命力就在于韩愈的很大程度上提示了教师的职责
这一客观真理。韩愈所说的“传道”当然指的是传儒家之道,传儒家修身、齐家治国评天下之道。授业是指讲古文六艺之类的儒家经典,受到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
解惑则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解答学生在“道”与“业”两方面的疑。善于思考的人们在这时都会产生质疑,韩愈为何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师说》不是他送给学生李
蟠的一篇说理性文章吗?这就需要我们从师说的背景去分析,进而去探索韩愈写作的目的。
唐德宗贞元18年社会上存在着严重的“耻学于师”的风气,而
且,这种风气已从魏晋始流传几百年了,“师道之不闻也久矣”,当时韩愈刚进国子监当四门博士,面对这种不良风气,为恢复师道,不仅自己抗颜为师,并做《师
说》,对师道作了精辟的论述。当时柳宗元评论说:在“师道不存的情况下,唯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而韩愈作此篇
的目的在于阐述师的作用,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全文通过批判耻于学师,废弃尊师重道传统,看不起百工技人的社会现状,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
带有民主性精华的教育思想。毋庸置疑,韩愈在当时引来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非议,可是他依旧顶着世人鄙薄的眼光及压力,坚持着自己的为师之道。韩愈的人格魅
力也就在于此。
总之,韩愈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文人。他的一生始终以天下为已任,始终奉行“达则兼济天下”,似乎从来也没有甘
心“穷则独善其身”的地位。所以,他虽然遭到被贬山阳令和潮州刺史等几次重大打击,然而并不恢心颓废,报国之志不流,仍然关注人民的疾苦,他既有非常伟大
的超乎常人的一面,又有敢于为天下先,敢于言常人所不敢言的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的伟岸气节。韩愈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这种精神,可以说是留给后人的
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韩愈的政治品德,是儒家师徒的基本内容,使其成为一代师表,他在文学和哲学上的成就及才华使其教育思想大放异彩,开启了宋明理学的前
导。他的教育思想流传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学习、研讨与借鉴。
C.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写作背景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早春。当时韩愈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虽然时间不长,但此时心情很好。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说服叛军,平息了一场叛乱。穆宗非常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任上调为吏部侍郎。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同时在复兴儒学的事业中,他也卓有建树。因此,虽然年近花甲,却不因岁月如流而悲伤,而是兴味盎然地迎接春天。
此诗是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大约韩愈约张籍游春,张籍因以事忙年老推辞,韩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极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触发张籍的游兴。
原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释
⑴呈:恭敬地送给。
⑵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张籍(766—830年)唐代诗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⑶天街:京城街道。
⑷润如酥:细腻如酥。酥:动物的油,这里形容春雨的细腻。
⑸最是:正是。
⑹处:时。
⑺绝胜:远远胜过。
⑻皇都:帝都,这里指长安。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D. 与韩愈对话500字 作文
最先接触韩愈是从一首《左迁蓝关示侄孙湘》开始,读罢此诗的人,都能从中看穿这是诗人遭贬后的愤满之作。而伴随来的一系列问题又恰巧为我们更深层次了解韩愈的人格搭起了桥梁。韩愈银何事触怒了皇上?韩愈怎会有如此大的胆量去顶撞皇上?韩愈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物?…我想,通过了解这些内容,不光对我们理解这首绝唱,即对我们了解韩愈的人格品行也具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根据有关资料查阅,韩愈之所以遭贬的缘故在于:
唐宪宗李纯为求长生不老之道,曾几度迎佛骨入宫供奉。韩愈当时为刑部侍郎,写了著名的《论佛骨表》,反对宪宗迎佛骨,从而触怒了先皇,欲处以死刑,经裴度等人说情,才幸免一死。死罪可恕,活罪难逃,韩愈就此被贬潮州。已步入人生暮年的他,如何经受得起漫漫远程的折磨,可是甚至圣旨已下,在挣扎也是无济于事。太多的酸楚,太多的无奈,压抑在韩愈的心髓深处,得不到的宣泄丝毫释放宣泄。就在韩愈抵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给爷爷做伴。韩愈就在这一瞬间,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细嚼本诗的文字语言,每一笔,每一处,都无不倾吐着韩愈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简简单单56个字, 将遭贬的前前后后都详尽的梳理了一番.首联中写自己获罪遭贬的原因.“朝奏” 与“夕贬”形成强烈的对比呼应.反衬出了意外获罪情况之急速.颔联“路八千”由贬谪之远反映了获罪之重。
E. 韩愈写马说的历史背景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着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作者生平: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龙说》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着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F.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有哪些写作特色
语言朴素,行云流水
这篇祭文强烈的感情力量,能如此深刻地感染读者,也得力于作者高超的语言文字技巧。它全用散文句调和平易晓畅的家常生活语言,显得异常自然而真切。这样全文就形成了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气势和令人如闻咳謦的感情氛围。
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末尾“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这一切又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G. 韩愈写的马说背景
韩愈写的《马说》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虑天下的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7)韩愈可用于写作文的故事扩展阅读
一、《马说》的赏析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间。“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二、《马说》的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二年(786年),韩愈离开宣城,只身前往长安。其间韩愈赴河中府(即蒲州,今山西永济)投奔族兄韩弇,以得到河中节度使浑瑊的推荐,却毫无收获。
贞元三年(787年)秋,韩愈取得乡贡资格后再往长安。是年,韩愈在长安落第,生活无所依靠,又传来从兄韩弇死于非命的噩耗。约在此年末,韩愈因偶然机会,得以拜见北平王马燧,得到他的帮助。韩愈后曾作《猫相乳》以感其德。
贞元三年至五年(787年-789年)间,韩愈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失败。贞元五年(789年),韩愈返回宣城。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第四次参加进士考试,终于登进士第。次年,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遭遇失败。同年,韩愈之嫂郑夫人逝世,他返回河阳,为其守丧五个月。
贞元十年(794年),再度至长安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又失败。贞元十一年(795年),第三次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仍失败。期间曾三次给宰相上书,均未得到回复。同年,离开长安,经潼关回到河阳县,于是前往东都洛阳。
H. 韩愈《晚春》的写作背景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晚春》是韩诗颇富奇趣的小品,历来选本少有漏选它的。然而,对诗意的理解却是诸说不一。
题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诗中所描写的乃郊游即目所见。乍看来,只是一幅百卉千花争奇斗妍的“群芳谱”:春将归去,似乎所有草本与木本植物(“草树”)都探得了这个消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浑身招数,吐艳争芳,一刹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可笑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言“杨花榆荚”偏义于“杨花”)。仅此寥寥数笔,就给读者以满眼风光的印象。
再进一步不难发现,此诗生动的效果与拟人化的手法大有关系。“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着想之奇是前此诗中罕见的。最奇的还在于“无才思”三字造成末二句费人咀嚼,若可解若不可解,引起见仁见智之说。有人认为那是劝人珍惜光阴,抓紧勤学,以免如“杨花榆荚”白首无成;有的从中看到谐趣,以为是故意嘲弄“杨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还有人干脆存疑:“玩三四两句,诗人似有所讽,但不知究何所指。”(刘永济《唐代绝句精华》)姑不论诸说各得诗意几分,仅就其解会之歧异,就可看出此诗确乎奇之又奇。
I. 我眼中的韩愈 作文题材(韩愈的生平事迹,性情品质)
学生作文的思路会具体叙写人物事迹诗歌的题材,亦可写散文。 取材广泛如韩愈的《马说》,朱自清的《匆匆》。散文的说理与议论文不同,它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