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为何引争议
近日,一篇名为《生活在树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满分作文引起了争议,有人称老到且晦涩,有人称辞不配位,因为这位满分作文考生水平很高,以致于很多阅卷老师都无法通读文章,曾被判39分,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的高分,最终作文审查组判为满分。
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教授点评称,“它的每一句话都围绕着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会的期待之间的落差和错位论说,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
但点评专家同时也指出,写成这样需要考生阅读大量书籍,文字表达如此学术化,也不是一般高中学生能做到的。“当然,其中的晦涩也不希望同学们模仿。”
8月3日,作家马伯庸也在微博评论称,前述文章很难用“满分作文”或者“烂作文”来简单地评价。他称,文章用了一大堆生僻词、生僻典故以及祓魅与赋魅,实践场域的分野、理想期望范式等学术语句。“让人觉得惊讶的是,这些生僻词、生僻典故和生僻表达都用对了地方。”
但马伯庸认为,问题在于,没这个必要。作文里要表达的意思,完全可以用更平实、朴素的词句来组织,信息一点不会损失。四个字来总结就是:辞不配位。他认为,真正的问题,出在阅卷老师身上。这位作者有阅读量,有知识面,也有表达能力,战术上选择也没问题,未来必有前途。只是在战略上,千万不要觉得这么写是一条好的出路。
(1)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大全扩展阅读
作文《生活在树上》的全文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过去观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虚无与达达主义时,便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
“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义的道路上,对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与家庭与社会对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觉感与体认。生活在树上的柯希莫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又维系自己的爱情。他的生活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韦伯之言“祓魅”后,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赋魅”,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
毫无疑问,从家庭与社会角度一觇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何况当矿工诗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桥段素材时,我们没资格斥之以媚俗。
蓝图上的落差终归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当我们追寻心之所向时,在途中涉足权力的玉墀,这究竟是伴随着期望的泯灭还是期望的达成?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并效维特根斯坦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用在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②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引争议,满分作文是否应该公布
(一)浙江高考作文,网友称引用了很多冷门的名言名语,除了题目一句也读不懂
浙江在往年都会将高考满分作文公布出来,今年《教学月刊》还有官方公众号上都发布了今年的浙江省满分作文。但和往年不一样的是,今年的高考满分作文引起了很多网友的争议。最主要的一点是今年浙江满分作文中有很多让人晦涩难懂的句子,而且其引用的名人语录等都是冷门的。一部分网友称这更能体现作者的文化实力还有写作功底,但是也有的网友表示,作文就是要展示给大众看的,高考满分作文写的这样很难让人理解透彻。
③ 浙江2013年高考作文范文
2013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遗失的童真
当暮霭沉沉之时,我们被劝说要相信楚天辽阔;当草长莺飞之时,我们被劝说要防备前方蜀道之难;当我们成长到每一个阶段时,我们都被提醒着完成不合时宜的任务。于是,童真就如那风铃,渐行渐远,消逝不见。
“孩子从卖气球的人手中牵走一个心愿”,多么可爱而美好的诗句,甚至可以想象那洋溢着灿烂的笑脸。而如今这样的笑脸在冰封冻结。本该童真的年纪,却一脸愁苦,为学业奔波。我们不应抱怨现在的孩子为何圆滑世故,我们应反省是什么造成了童真的遗失,又是什么加剧了这种遗失的势头。
反观社会,我们清醒地看到一个充满竞争意识,强调优胜劣汰的社会。当成年人大多在为金钱名利所奔波时,当与孩子共处时的谈资均为事业发展、利润亏损时,试问一张白纸又怎能不被沾染得墨迹斑斑?与此同时,将大人的不满足强加于孩子幼小的成长历程之中,狼爸、虎妈层出不穷的当下,一个孩子的童真不是被孩子淡忘,而是被一种恶性环境所扼杀。汪增祺描写金岳霖先生时,曾有金先生拿大石榴与孩子们斗鸡,上课上到一半时,捉虱子的场景。这些童真未泯的形象,让我们认识到一个学者、一个智者不应为虚浮名利勾心斗角忙碌终生,而应是对生活充满 ...
④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为何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
高考会出现很多看上去十分难以置信的事情,尤其是高考中语文这一科目。在今年的高考满分作文中,浙江省一位考生的满分作文就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议。阅卷老师在批改试卷时,第一位老师给了39分,剩下的两位老师给了55分,最后以满分论处。作为阅卷老师,能力和才华自然是不必说的,那么,这位考生的作文为何前后得分的差异如此之大呢?
近期很多有名的学者和机构也对这篇作文做出了很多的评价,都认为这篇作文的构思和用词是十分巧妙和老到的,这位学生很有才华。但是,文章仍然存在着相当多的不足之处,因此还需要多加改进。此外,这种晦涩难懂的文风不提倡在高考中使用,提醒考生不要盲目的去模仿。
⑤ 2010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一. 角色转换之间
如果年轻人与老人之间就某个问题观点产生分歧,且不论真理站在哪一方,老人总会用不屑的语气说:你懂什么!我吃过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
然而在科技、文化、思想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吃过的盐”“走过的桥”这类“经验论”真的还能占上风吗?谁又能保证年轻一代创造的新文化不比传统文化丰富?文化反哺不是凶恶的暗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年长一代也不必惊慌抗拒,正如韩愈所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因此在不同的“道”之间,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往往会发生角色转换。
很大一部份时间里,年长一辈是施教者,他们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向后辈讲述经久不衰的故事,描述所见所闻以及体会感悟。那么独特的习俗或是家族精神,构建起年轻一代文化根基,使之吸取传统文化土壤中丰厚的营养。年轻人这才得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当年轻一代吸收了足够的养分破土而出时,往往又会发现世界与长辈的描述不尽相同。年轻人凭借旺盛的生命力勇敢迎接大千世界缤纷多彩的文化的冲击。传统的和现代的、民族的和世界的、阳光的和晦涩的各种文化,年轻人总能以极快的速度接受、分析、消化。由于这些额外的养料,年轻一代或许能成长地更快,有一天,超过了年长一辈。
观察社会进程我们会发现,因为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年轻一辈的平均身高一般会超过前辈。同样的,因为思想观念的开放,年轻一辈的学习能力也强于前辈。于是,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
年轻人能从受教者转换成施教者还有一个原因:他们在创造文化,新文化中蕴含了鲜明的时代活力,这正是年长一辈所缺乏的。
文化反哺与鸟类反哺一样是自然社会的正常现象。角色转换期间也可能发生一些冲突。面对冲突,我想年轻人即使变成了施教者也要给予长辈充分的尊重,一如雏鸟长大后仍要听取老鸟的经验;同时即使长辈不再是施教者,也不必认为地位受到了动摇,学无止境,见贤思齐,才能终身增长文化内涵。
只有不断地角色转换,才能使文化永葆新鲜,成为社会进步的不竭之源。
⑥ 大家为什么都说看不懂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这个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真的是非常难懂,因为里面很多的词语句子都非常的晦涩难懂,完全超过了我们普通人的认知范围,所以我们看不懂。很多的人都觉得这个作者完全就是在瞎写,把这些晦涩的词句堆砌在一起来博取眼球。我觉得无论这个作者是否在堆砌,他首先就得拥有比较好的文笔,拥有很多隐晦词句的积累,光这点就不是我们平常能接触的,所以我们看不懂很正常。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有些人可能觉得这个文章虽然看不懂,但是起码人家最后得到了满分,证明这篇文章还是有其亮点的,也不是说全程堆砌。但是我的确是觉得浙江阅卷组不应该将这个考生判满分,这样争议真的是太大了。我国对这些晦涩词语有所研究的人是非常少的,而这个考生就很喜欢积累这些东西,所以在考试的时候都用了出来,导致我们这些“读书少”的人就懵了。
⑦ 2018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同问!今年高考语文作文把写浙江精神概括成踏实,创新,感恩等精神品质,主体写浙江学子怎么带着精神面向未来会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