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写一篇作文题目是面对错误的时候。
是人,都会犯错误,但不同的是人们犯了错误以后,是否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予以改正,有些人犯错后不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而是怨天尤人,不思悔改,而有些人则是认真对待自己的错误 ,深刻反省,坚决改正。今天 ,我就来说说我犯下的一个难忘的错误。
星期天,我和我的几个同学一块出去玩,原来打算玩耍回来后再写作业,在妈妈爸爸回来之前把作业写完,可是因为贪玩而忘记了写作业,妈妈回来问我,我才想起我的作业还没有写完,我想:如果告诉妈妈作业写完了,这就是向妈妈撒谎,但如果告诉妈妈作业没有写的话,又害怕妈妈批评我。思前想后,我还是告诉妈妈我作业下完了。吃完晚饭后,我的心里忐忑不安,害怕妈妈发现了会说我一顿,经过艰苦的思想斗争,最后决定告诉妈妈真相,于是我吞吞吐吐地对妈妈说:“妈妈,其实我的作业还没有写完,对不起,刚才我撒谎了。”没想到妈妈对我说:“其实我在你回答时就发现不对劲,就等你主动承认错误哪!孩子,你以后要走的路还很长,你要记住,人犯了错误不要紧,关键是对待错误的态度和改正错误的决心,不能犯了错误还不承认,这样以后还会犯更大的错误。”听了妈妈这语重心长的话,我明白了这一个做人的道理,还为自己能及时承认并改正错误感到庆幸,很快我补完了作业。晚上睡觉时我如释重负,觉得今天我主动承认错误才是我真正做对了一件事。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犯了错误不要紧,要紧的是能勇于承认,并能及时予以改正,这样以后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或少犯错误,我们的人生才更加完美!
㈡ 高中作文 没有绝对的对错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爱对事物的发展做一个绝对的“对与错”的判断。可是,事情真的有那么绝对吗?
记起有一次看《家有儿女》听到这样一段问话。孩子问父母:“做好人就是为了有好报吗?”这个问题常常使人们哑然无语,让人深思。如果一个人做好事仅仅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那,这还是对的吗?
所以我觉得,对与错并非是绝对的。
如果说,说谎是错误的,那么一个善意的谎言呢?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孩从小很顽皮,每次开完家长会,老师总是批评他。男孩的母亲听后很难过,但回家总是鼓励儿子,跟他说:“老师告诉我,你虽然顽皮,但十分聪明,只要你努力就一定有希望!”终于,十几年后,儿子拿着清华的录取通知书,热泪盈眶地跪在母亲面前,感谢母亲这么多年来的鼓励与理解。难道你能说这位母亲善意的谎言是错误的吗?我相信,没有人会否定她的做法。
还有一个同样让人深思的故事。有一次,苏格拉底正在集市上演说关于“对与错”的话题。一个狂妄的年轻人插口道:“偷盗,杀人就是错,团结互助就是对。这个太简单了。”苏格拉底听后笑着问:“你说只要偷盗就是错,那我问你,如果在敌军侵略我国时,这正是两军交战的重要时刻,我方有人偷偷进入敌军,偷出敌军军旗,你说这是对还是错?”青年人听到后,又驳道:“这偷的是敌人的物品,我指的盗,是不能偷亲人朋友的物品。”这时,苏格拉底又问道:“那如果我的一个朋友想不开,要自寻短见,他买了把刀,把刀藏在枕头下,如果我把刀偷走了,使他保留了珍贵的生命,这又是对是错呢?”年轻人哑口无语。
由此可见,对与错,不是绝对的。有时候,对与错的判断在于做事的目的,根据不同的情况去分析。
由于愚蠢与保守思想的存在,一些真理不幸被掩盖。试想,如果没有伽利略勇于推翻大科学家的理论,人们又怎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再者,当哥白尼推出“日心说”时,又有多少自以为是的贵族嘲笑他的白痴,甚至有人认为他有精神病。如果500年后的人们来回想我们这个时代,我们又该有多少愚蠢的行为呢?或许正把被若干年后的人们发现是错误的理论与事实当成真理在信奉着。也许,正如我们现在看古人的一些错误觉得可笑一样。
是啊,世间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事物总是相对存在的。对与错可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会因为某种因素而发生令人想不到的转变。所以,我们一定要理性地去面对事情,不能过早的下结论。
㈢ 求一篇作文,题目是:问题的答案没有绝对高中作文800字
他观察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他发现北方民族平时衣着窄衣小袖有回利于生活便利;弓箭答、骑兵比长矛,马车又便于战斗。可是在当时视北方民派为“异类”的背景下,他的议革肯定推行不了,于是他穿胡服上朝见百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议变百官的意见,最终他用行动议变了赵国的时局。
㈣ 以公平无绝对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公平到底是什么?是利益的均匀分配还是资源的共同分享。在
我看来,公平是我们对于世界的自我认识,它确实依赖于规则体现
,但在我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强化的背景之下,公平更多的变成了我
们的主观态度。所以我们身边存在着的是相对公平,然而在这公与
不公中,有些人质疑有些人抱怨而有些人乐观有些人享受着向前。
中国的高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它充满争议和质疑。看
到很多的同学疯狂的转着一个“高考天问”的视频,对高考叱骂般
的怒吼让还在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里挣扎的他们产生了深深的认同
感,那一句“这样的高考你说公平吗”真是震撼人心啊。我们不能
否认,对高校录取产生很大影响的地方保护主义确实不公平,为了
孩子有安静的考试环境而荼毒一池青蛙的家长也是不正义的。但是
,就因为有些人苦读多年而高考失利来指责高考,某地出现了高考
作弊来指责高考,高考顺利但大学毕业后仍然就业难来指责高考,
这对高考又公平吗?这就是自以为的不公平,当不公平走上极端,
对这个社会、世界充满仇视,对自己的生活充满抱怨,没有对自己
的审视,有的只是一味的自我,那么在他眼中还有什么公平可言呢
。
而另一些人,也就是大众口中的寒门学子。因为想要摆脱贫穷
,要给家人更好的生活,想要建设自己落后的家乡。他们对高考,
有更多的尊敬和期待,这是多么明亮的带他们走出黑暗的火把啊。
视频中一句比一句咄咄逼人的“我不知道一个考试有多么重要”,
在这里有了答案。他们相信着,通过了高考,前景无限美好,任何
的挫折困难不在话下,这些美好的愿望至少支撑着他们勇往直前,
相信着有公平作舟驶向远方。这时候的公平就不仅仅是一个度量,
更是一种信仰,是小小的我们对世界的自我认识。
认清事物要从本质开始。在对高考的纠缠中,我们忘了为什么
要考试,就像题海中挣扎的我们忘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一样。为了
丰富我们的知识,提升我们的才能,让我们更好的为社会做贡献,
这就是我们的初衷吧。那么高考作为一个中转的选拔性考试,本身
是没错的,并且我们的生命都是奉献给社会的,贡献是没有不公平
而言的。只是,在利益的驱动和欲望的增长下,我们感受到了不公
平。看着富二代开豪车,我们觉得命运不公;一个明星出场费上百
万,我们觉得老天不公;隔壁家的爷爷买彩票中了五百万,我们也
觉得不公平……这样说来,如果有人抢银行成功,我们是否也深感
上帝不公而羡慕他呢?当他人寻出世界大学排名,讽刺中国百年名
校不如建校仅二十多年的一所大学,以此批判中国教育的发展,这
难道就公平吗?
高考是简单的,但社会是复杂的,所以公平与不公平都不是我
们能判断的。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绝对的,我们该怎么说本质呢
?还是要回归个体吧,公平不是“贵妃研磨,力士脱靴”的辉煌,
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凉;公平是“江上清风,山
问明月”的共享,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执着。
我对世界的自我认识,是公平
㈤ 作文题目:《绝对的完美:没有》
海滩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贝壳。一个小男孩儿每拣起一个,瞧一瞧,然后就随手把它扔掉。就这样,他已经拣了一个下午,却始终没有找到自己心目中最完美的贝壳。
夕阳西下,海与天的颜色越来越暗,小伙伴们各自提着装满贝壳的篮子回家了,那个小男孩却仍然摇着空篮子,蹒跚着脚步在沙滩上寻找……
有一个人非常幸运地得到一颗硕大而美丽的珍珠,他却觉得遗憾,因为珍珠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斑点。他想,若是除去这个斑点,它该是多么完美呀于是,他刮去了珍珠的一部分表层,但斑点还在;他又狠心地刮去一层,斑点依旧存在。于是他不断地刮下去……最后斑点没有了,而珍珠也不复存在了。
此人于是一病不起,临终前他无比忏悔地对家人说:当时我若不去计较那个小斑点,现在我手里还会攥着一颗硕大美丽的珍珠啊!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脚边都有彩贝,手里都有珍珠,只是我们很多人不懂得珍惜,不善于享用,因而错过了多少好运,辜负了多少美丽。
完美是一个错误的信念。生活中,有多少失落、痛苦和不幸正是源于它。诚然,追求美好和完善是人之常情,但正如俗语所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现实就是这样的残酷。若是过于执着且不肯变通,必然会陷入完美主义的心理误区。拣贝壳的男孩和欲除掉珍珠斑点的那个人就是完美主义者,而完美主义者一定是失落最多的人,也一定是最痛苦的人。因为在他们的眼中看到的大多是不完美,因而一次次地与机遇擦肩而过,与成功遥遥相望,最终是落得两手空空。
岁月如梭,人生苦短。错过了鸟语花香的暖春,错过了万物葱茏的盛夏,错过了硕果累累的金秋,只能在冰封大地之时徒然喟叹。
世上没有绝对的完美。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凡事力求完美的人,只能是跟自己过不去,让旁人也跟着受苦,一生与快乐无缘。
反之,不苛求完美的人,美却处处可见,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学会接受不完美,则凡事都会完美,连残缺也成了一种美。能接受自身的不完美,也能接受他人的不完美,这样的人才活得自在、快乐、潇洒。
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完美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恩惠。如果一切都是完美的,也就没有了发展空间。如果世上真有十全十美的人,那他笃定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从不知道追求、希冀为何物,完美得无以复加,这个人还有什么活头呢做人的最大乐趣就在于通过奋斗去达到想要达到的目的。所以,有缺点、有缺陷、有缺憾,就意味着可以进一步争取,进一步完善。有句广告词颇有哲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而这里的“更好”,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它是要靠努力奋斗才会得到的。
接受不完美,是生存的智慧,是营造快乐人生的技巧。善于接受不完美者,必定会随处有缘,拥有幸福的人生。
㈥ 以对与不对为题 800字作文
对与错——哪怕一点的善良
作为一个旁观者的我们来看待如题目中的现象时,以“个体”为出发,不停的“辨证”,以世人奉行的“存在主义”“自然主义”为宗旨——很自然会得出:人都是没有什么对错的,只要它出现了,做到了,就合理。所,那这样可以回到盘古以前的混沌状态了。
但轻者升,浊者沉久矣;再者,如果是神,是一,甚至是一之前的太一,可以无对错。但人是一个个灵魂, 奴斯始就有了对比,况灵魂。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错,但有60亿人就有60亿种相对的对错。而人之所以为“人”是有道理的,人在进化过程中,与其说是形成了不如说是渐渐发现了作为人而存在的——公认道德。灵魂和物质——人虽然是善和恶的集合,但灵魂渴望回归,人是在追求善的。有违公认道德肯定将有碍人类的进步,文明的发展。
有道德,所以能辨善恶——这里说的善,不是人人作为个体以为的善,也不是社会上世人所宣扬的各自功利之善。而是整个人类演化至今以来形成的道德之善,伦理之善。
人不可避免的要犯错,所以要忏悔,要救赎。如果是在道德范畴以内——比如说三角恋爱肯定有一个会受到伤害,以这个受伤的人来看,某人也许“错”了,但这种“错”也是人之常情,不可避免的,即使不受洗礼也可以被宽恕。而有的“错”跨越了道德范畴,和善对立,这样的错就是恶,如题目中的随地吐痰,闯红灯等等(随地吐痰,闯红灯等也有以善为出发的特殊情况,而我这里说的当然是处于恶的普遍现象);有的“错”如果逾越道德范畴太远,行恶太甚便是恶魔,很难被救赎,比如说某元首。
对和错是相对存在,如果是在道德伦理以内的对错,这是不可避免的,可被神宽恕之错;如果是在道德伦理以外的对错,那就会有碍人类的进步,甚至其文明的发展。
而题目中的那些现象,很明显是有违公共道德的。以恶小而为之,虽然还不至于阻碍文明进程,但对人类不断完善自身的进化是不利的,这种人就是所谓的缺德。为什么会缺德?因为他们迷失在唯功利至上的物化社会中,丧失了渴望回归的灵性之心沦为人形躯壳。不再有信仰,因为神死了;不再救赎被救赎,因为“人”也死了。他们无视一个最大也是最普遍的真理——爱。世间真理——东方思想,西方思想;哲学、宗教、艺术……太多太多。但东方圣人,西方圣人,其心同,其理同——先贤们都得出一个最大的真理来教化世人——要有“爱”之心!其实,至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善良对那些世人来说已经足够足够了。
物欲横流唯功利的世界,有多少人迷失,多少人为满足卑贱的欲望,仿佛个性的活着一般;多少人又在随波逐流。是是非非,善善恶恶,予不知道眼下社会最大的道理是什么,也不管有多少人信奉这个最大的道理,予也不想知道那些碌碌世人的道理。因为予知道这个世界最大的真理,是——爱。爱自我,实现自我,追求真善美;对待他人象对待自我一样。
如果一些人非要靠缺德活得有个性,活得丰富多彩…那我祈祷或诅咒你还是平庸的活下去吧,别去伤害他人,别去打搅那终极的安宁和幸福……我祈祷,我诅咒,除了这样还能做什么…看到有人在公共场合上大声喧哗,随地吐痰……我去跟他说“这是不对的……”那反而会被认为我是“错误”的,特别是在大声喧哗和随地吐痰成风俗的地方(关于风俗去查辞典,这里不解释了)。
跟这些人谈道德,谈慈爱,谈救赎,谈信仰,谈“神”吗?……还不如去对小孩子谈,嗯…至少纯洁的灵魂让人看到希望。
面对题目中那些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时我个人也束手无策,即使能暂时改变他们的行为,却很难改变人心——心是需要被净化的。麻木的心需要回还灵性,人人扪心自问,上次被感动又是什么时候?予的理想就是创造美好纯真的事物去净化人心,也净化自己… 也许这个世界真的不很美好,有太多冷漠太多残忍……每天走在街上,面对这一切也不止一次问,为何为何世人如此……但茫茫然当中却也看到有如珍珠般闪着灵光的存在,即便那是依稀点点却无比美丽的东西——是值得去追寻,去守护的珍宝;并且将它传达——创造自己的世界。《奇诺之旅》里那句话:“世界并不美丽,也因此而美丽无比。”作为一个个体的自己,该去做一个追求真善美的有“爱”之人。
人与人,对与错?——“只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善良一些就已经足够了。”
㈦ 作文题目没写对怎么办
按照高考大纲及其语文评分标准,作文未写题目扣2分。。。。。。。。
㈧ 以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为题写一篇作文
爱因斯坦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演讲时,给听讲的学生出了道题。
他说:“专有两位工人,属他们同时从烟囱里爬了出来,一位是干净的,一位是肮脏的。请问他们谁会去洗澡?”
有学生立即回答:“当然是肮脏的工人会去洗澡。”
爱因斯坦反问道:“是吗?干净的工人看到肮脏的工人,他会认为自己身上一定也很脏;而肮脏的工人看到干净的工人,可能就不这么想了。我再问问你们,哪个工人会去洗澡?”
接下来有学生马上回答说:“干净的工人会去洗澡。”
在场的所有同学一致点头,都认同了这一答案。
爱因斯坦笑着说:“你们又错了,理由很简单,两个工人同时从烟囱里爬出来,怎么可能一个是肮脏的而另一个却是干净的呢?”爱因斯坦接着说:“其实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尤其是你们这些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受着相同教育、学习又都非常努力的年轻人,你们之间的知识差异更是微乎其微。有的人之所以最终能脱颖而出,是因为他们没有因循前人的足迹。而要想做个与众不同的人,就必须跳出习惯的思维定势,抛开人为的布局,敢于去怀疑一切。”
爱因斯坦环顾了一下四周,继续说:“‘世上没有绝对的真理’,这就是我要对你们说的所有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