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学生害怕写作文怎么办
Ⅱ 为什么学生害怕写作文
学生害怕写作文的主要原因:
从情绪上来分析,学生没有写作文的兴趣;
从写作文结构上来分析,就是不会写作文的开头,不会写作文的结尾,更不会写作文的内容。
不会开头的原因:就是老师从学生学写作文时候,就没有教会学生开头。在老师辅导完作文后,要学生动笔开始写, 可就有好多学生拿着笔,不知道从何下笔。一问,学生就说不会开头。其实作文开头,根据我多年的教学总结来看,就先教会学生用“开门见山”写法。就是直接点题目(点题目)。比如:写《我的学校》,开头可以这样:我的学校是一个美丽的校园,我在这里读书非常快乐。
不会结尾的原因:也是老师没有把结尾的一般方法教给学生。其实也可以用点题目的方法结尾。比如:写〈我的学校〉结尾,可以这样写:我的学校就是这样的美丽,我们在这里学习非常幸福。
至于正文不会写的原因:就是学生肚子里没有材料用来写,没有语言来描述,所以就写不出了。学生当然怕写作文了。解决的办法,就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积累材料的习惯。可以在现实中观察,在书籍里积累,并且养成把好的词语、句、段纪录在本本上的习惯。到时候学生就有语言反馈了。
另外,还要上好作文讲评课,在这里学生可以得到写作的兴趣,得到写作的欲望。方法是多读学生的作文,都欣赏学生的作文,当然如果老师经常读些自己写的作文给学生听,那效果就跟更好了。
关键词:兴趣、开头、结尾、正文、积累、反馈。
Ⅲ 为什么现在很多小学生怕写作文
怕写作文,是因为写作文的人认为没有素材。没有素材是因为没有发现素材,其实生活很回精彩,只要多答一点点爱。怎样写好作文?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万事开头难,好多孩子写作文不知道怎样开头,其实告诉孩子这样一个道理就行了:写作文,就是要写真人真事。只有孩子自己经历过的真实事情,他才可能有内容来写,他才会写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世界名著中的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更不用说一般的作文了。打个比方,孩子的父母吵架,给孩子看到了,吵架是真实的,孩子的感受也是真实的,那么孩子就有所谓的素材来写,就有话写。“家丑不可外扬”,有的孩子会问:“爸爸妈妈吵架的事让其他同学知道了,不是会被笑话吗?”告诉他:“你可以写真事情,真正的人,真实的内心感受。把爸爸妈妈吵架的事写成是叔叔阿姨吵架不就行了嘛!”
Ⅳ 小学生怕写作文怎么办
,克服害怕写作文的现象是许多小学教师感到很棘手的问题。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小学生普遍怕写作文的原因是:
一、从口头言语到书面言语的困难。儿童是先学会口头言语而后学会书面言语的。由于书面言语远比口头言语复杂和困难得多,因此,小学生要由口头言语到学会写作形式的书面言语,就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二、理解、熟悉作文对象的困难。作文,不管是记事、叙事或描述、议论的形式,它总要有一定的对象,要表达一定的事物,总不能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所以,作文首先就有一个理解、熟悉作文的对象的问题。对小学生来说,要他们理解、熟悉作文的对象是一个大的困难,他们感知事物,很不善于观察和进行抽象思维
,不懂得事物的外部特征和相互联系,所以,作文时拿起笔来,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真是“万事起头难”的困惑。三、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
的困难。作文虽然也要具体形象思维参加,但主要依靠抽象逻辑思维。要在掌握字词的形式和意义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概念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和进行推理、判断、归纳、演绎等思维形式,才能进行作文的构思,才能用简练的语言经过修饰来表达思想,做到说之有据、言之有物,条理清楚、层次井然
,最后把作文写好。小学生在低年级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也习惯了具体形象思维的形式;现在要转到命题作文
,,这种以抽象思维为主的作文,无疑又是一大困难。
根据以上原因分析,小学生普遍怕写作文是可以理解的。要想解除小学生普遍怕写作文的心理,要想实实在在的提高作文能力,必须针对上述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耐心的指导,不可操之过急。具体做法是:1、在发展口头言语的同时要重点发展书面言语,突破识字关。不仅要储存有足够的词汇,而且能够把每个字和记忆库中的鲜明的表象及周围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而不只是对字、词的死记硬背。这样,在作文的时候,能回忆起来,用得上,用得准确,才能在理解文法的基础上用完整而优美的语句来表达思想,进行构思,完成作文。2、指导学生理解、熟悉作文的对象。主要指导他们通过直观教学、参观、旅游等,实地去接触事物,了解事物,这样就会有事可写,有话可说,心中有数,就不会害怕作文了。3、对学生作文时的具体指导。①怎样出题,出什么样的题,这是必须考虑的。应该出和课本中学生学过的课文相类似的题目,特别是开始命题作文的时候。再就是出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紧密联系的为学生所熟悉的事物的题目,使学生有东西可写。到高年级后才可以出一些由学生独立构思的题目。②启发诱导。题目出后,不管是哪一类的题目,教师要进行启发诱导,对作文如何写,作一定的分析,为学生思维引路。这对刚开始命题作文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③作文批改后要写评语和进行评讲,评语指出作文的优缺点,今后应注意什么问题。评讲在全班进行,表扬好的以激励学生上进心理,在表扬中介绍写得好的经验,给学生以学习榜样,提高作文能力。
Ⅳ 学生为什么怕写作文
学生怕写作文是常见的现象。不是说嘛,作文作文,作得头疼。可见学生对于写作的回心理。那么,学生答为什么怕写作文呢?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
首先,学生由于没有培养出对作文的兴趣,把写作文当做一种负担。在这样的心理状况下,学生自然就怕写作文了。
再就是,学生阅读量少,积累的词汇、语言、篇章少,所以也就没有语言反馈出来。到写作文时,绞尽脑汁也写不出多少字来。即使写出来的,也是偏题离题。
还有,除了写不出语句外,对于篇章布局更没有写作的基础。比如,作文一般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正文怎么写,围绕中心句怎么写,都一头雾水。
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我们做老师的,辅导学生写作文的质量不高。老师本身就不能写出很好的“下水文。”怎么能教出好作文的学生呢。作文课上,老师辅导学生时,不能把学生的写作潜能挖掘出来。也是导致学生写不出作文。这样,旧而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怕写作文了。
Ⅵ 怎样消除小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
如何消除孩子害怕作文的恐惧心理
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不知道为什么写,写得不美,这是所有的小学生在写作文时最头疼的几个难题。如果把这些难题都解决了,学生自然就不会害怕写作文了。其实这几个难题,都可以从“作文”的定义中找到解决的方法。但本人对学生的一项调查结果却显示,90%以上的学生并不知道什么是作文,他们的回答一般是:“不知道,老师让写就写。”可见,许多学生只是为写作文而写作文。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又怎么能写出让人满意的作文来呢?因此,要消除孩子害怕作文的恐惧心理,首先要让孩子了解作文的真正含义。
新课标是这样定义小学作文的:“能清楚明白地描述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方面的内容,达到表达某个意思或某种情感的目的。”
一、作文的内容是“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
可以说,对任何一篇记实作文来说,学生自身积累的写作素材都是绰绰有余的。那么,学生作文时为什么还会出现提起笔来不知道写什么的现象?因为他们并不知道作文到底需要描述哪些内容啊。这好比做一串珍珠项链,只需几颗珠子就够了,在他们面前放了一筐的珠子,但他们却不知道用,而是四处寻找珠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想学生作文时有内容可写,当然不能仅限于每学期的几篇作文,但也不能不切实际,毫无无目的地加大训练量,而是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
二、作文是“描述”。描述可以是口头的方式,也可以是文字的方式。
学生一开始都怕以文字的方式写作文,因为以文字方式写出的作文要求太多了,他们确实写不好啊。这时我们可以引导他先口头作文,让他们把要写的内容说出来,然后再写,这样就容易多了。
我们可以用照相来打比方: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就是我们要拍摄的物体,口头的描述就是拍摄的胶卷,而文字描述是用胶卷冲洗出来的照片。就是说,写作文必须经历一个由说到写的过程,说得怎么样,写得就怎么样。当然,说对于写来说要简单得多,学生说过了再写,自然不会觉得作文难。而许多家长和教师恰恰忽略了这一过程,从而造成欲速则不达的后果。
三、作文要“有一定的目的”。这个目的可以是表明某种看法、观点,也可以是表达某种情感。
许多家长了和老师常感叹学生的作文是记流水帐。其实这怪不得学生。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写作文啊。作文在他们眼里只是老师、家长布置的一项任务,自己只是在完成任务,是不得已而为之。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来的。因此,我们必须要经过引导让学生明白: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产生喜、怒、哀、乐等情感,或是有许多意思、观点、想法要和别人交流,而作文就是我们表达这种情感,或是和别人交流这个意思、观点、想法的手段。
“写作是一种需要,是我们每个人必备的一种能力。”当强迫变成内需时,写作将不再是恐惧,而是一种快乐。
四、描述的要求是要“清楚、明白。”这既是最终目标也包含方式、方法和能力训练的要求。
对初学作文的学生来说,记日记是培养良好写作习惯和和提高写作能力、积累写作素材最好的办法。需要注意的是记日记必须是掌握了一定方法,或是具备了一定能力的情况下才有意义。
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才能形成一定的能力,最终达到目标,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我们一开始便拿最终目标来要求还没有掌握相应方法和不具备相应能力的学生,这种做法显然是不正确的。
Ⅶ 如何解决学生怕写作文的问题
如何解决学生怕写作文的问题
如何解决学生怕写作文的问题
——
用童心写童言的习作指导法之一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作文教学是每位老师感到最头疼的事情。大家共同
面临的难题就是学生没东西可写,不知道该写什么。即便是有了题目,
也不知道该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不知哪些该详写、哪些该略写等,心
里没有一点章法,给学生带来不尽的的烦恼与恐惧。那么,教师就应在
引导学生作文的过程中,主要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使学生作文课上
得轻松。
一、
提高兴趣,激发学生作文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
:
”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
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
”
小学生可
以写不好作文,但决不能怕写作文。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
流的重要方式,是熟悉世界、熟悉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教师
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写话和习作的爱好,激发学生
的表达欲望,让他们急欲把心里的话写出来。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手段,
比如创设游戏作文,在特定的游戏情境中,教师渗透写作指导,让学生
在玩中学会写作,在活动中记叙自己的生活,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作文热
情。如果学生在写作文时,有象做一件自己梦寐以求的玩具那样的激情
和欲望,那作文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
二、指导方法,培养学生作文能力。
一位语文教育专家曾说过:
“
优美的词句+不寻常(或有意义)的大事
=作难;平常的话语+平常的小事=作文易
”
。指导学生写作文,关键
是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用他们口里天天讲的那种平平常常的话
,
去写他们
自己亲身经历的或是他们身边经常发生的那些平平常常的事
,
哪怕有许
多事纯属鸡毛蒜皮、芝麻绿豆,看上去不值一提、不足挂齿也行。学生
作文其实就是用笔和人说心里的话,用笔把心里的话写出来,与人交流
的过程
。
首先
,
教师要告诉学生写作文时
,
不要顾虑现在是和人家说话,
非要有意义、非要有典型,只要想着是和自己说心里话、说真话就可以
了。其次,
任何一篇优秀作文都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有机统一,因此
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知识和技巧也是必要的。如学生胸中有
“
情
”
,但纸上
写来无
“
情
”
,作品显得干巴巴的,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怎
样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的指导,就会使学生茅塞顿开,起到立竿见影
的效果。又如整体布局,一篇文章怎样安排结构,基本的开头、结尾能
力等方面的指导都有助于把作文写得更严谨、更完美。
三、与时俱进,延伸学生作文方式。
传统的学生作文方式非常单一,现在固然不可全盘否定,但是,新型的
学生作文要方式多种多样,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里与作业本上。如现代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提供了不少途径。在新时
期,教师应与时俱进,虽然不能带学生到大自然(或某个场景)中去,
但可以借助电脑、网络和课件等带学生去体验与感悟,为学生作文做好
铺垫工作,以及帮助学生在网上建立个人博客、网上投稿等,延伸学生
不同的作文方式,将会达到事半功倍地促进学生喜欢写作文的效果。
四、及时讲评,突出学生作文优点。
一般情况下,教师批改作文少则一个星期,多则十天半月,这严重违背
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学生写了作文后,是很急切地想知道老师的评
改,想知道自己写得好不好,或是有什么毛病需要改正,如果时间拖得
太长,学生的热情已经消退,对自己写了什么都没有印象的时候,才反
馈给学生,那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挫
伤。另外,小学生的作文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是错误,教师
在批改作文时,不但要看到不足和错误,更要看到优点和进步。评讲课
上,多花点时间来欣赏学生的优秀作文,表扬作文中的点滴进步和长
处。对于写得不好的学生,要帮他们指出不足之出,多给他们鼓励,尽
量少批评,让他们对进步充满信心。
总之,学生作文是写出来的,只要学生克服了写作的畏难情绪,坚持笔
耕不辍,就不愁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不了。作文教学需要每一位语文教
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经验与教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以及适
合学生作文发展的道路!
Ⅷ 为什么我们学生很怕写作文…
知识水平前,读的文章太少,一些作文就害怕,把它当作一件快乐的事就好。
Ⅸ 如何解决农村中学生怕写作文的问题
新课标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它是学生生活、思想和语言的综合训练,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文难,作文难,一提作文心就烦”也是广大农村学生的心声和苦恼:他们苦于无内容可写,苦于不知道怎样去写,怎样写才能写好。每每谈到作文教学,教师也经常忧心忡忡。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我们必须认真反思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多方面寻找原因并思考对策。
笔者根据自己亲身的作文教学体验,通过与学生和语文老师的多方交流,把农村小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学生的阅读量太小。很多家长教育观念落后,认为只要读好了这几本教科书就不错了,还买什么课外书,有的家长因为经济原因根本就舍不得花钱给孩子买课外书。这样一来很多孩子除了要读的这几本教科书外就再也没有别的书可读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脑海里没有多少文字的积累,写作的时候就很难有好词佳句。课外阅读量的缺失给孩子的作文带来了许多困难。
课堂写作缺乏有效的指导,陈旧的教学观念阻滞了学生的思维。
传统的作文课堂教学结构阻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农村学校作文课通常采用的模式是“教师命题、指导——学生独立写作——教师自己改评”。这种训练模式造成的后果是:1、学生不会下笔,无话可说。这是因为学生作文不是来自生活需要,而是来自老师或教材。2、学生不会积累。这是因为学生作文的材料大多都是教师提示或准备的。3、学生不会创新,文章千人一面,缺少个性。这是因为老师有意或无意间设置的框框严重束缚了学生。4、学生写作不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是为了“任务”或“分数”。这是因为过分注重了作文的应试功能,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生搬硬套或随意编造。
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小学阶段的写作,学生往往不知道作文的妙处何在,写得不多,更难有成就感,如若长期得不到鼓励,最终疲于应付,倦于无趣。
教师自身的写作水平有待提高。由于应试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当今教师读书少,令人担忧;而语文教师不写作、怕动笔,却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教师不写作,可能是作文教学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写作是个人体验很强的实践活动,一个经常写作的教师才有可能熟悉学生的写作过程。只有具备个人的切身体验,教师的指导才会令学生信服,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们忽略了作文批改和评语对学生写作的重要激励作用。教师背着学生全批全改作文,虽然用心良苦,但是教师心中的评价指向难以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因为评阅任务重,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给学生打一个评语,有的甚至只有一个分数,学生拿到自己的作文本后也懒得去看自己的作文到底有什么优点或不足,更谈不上去修改和反思了。这就导致作文评阅促进作文进步的功效大大削弱了。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可从帮助学生搜集、积累写作材料,创新习作指导模式,改革作文评价方式三个方面下功夫,帮助学生轻松地写作,让学生不再惧怕作文。
二
1、帮助学生积累作文材料。
作文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丰富的感性积累才会有精彩的文字空间。这种精彩最有意义的应来自生活中的见闻。但见闻如不及时把握就将转瞬即逝。因此,教师可要求学生将一天中印象最深,最有意义的见闻写入日记。日记写作灵活,行文自由,训练多,容量大,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捷径之一。因为要记,学生必须对每日所见所闻,“知之尽量详,识之尽量真,思之尽量明。”天天动笔就会开阔学生的思路,积累大量的词汇、语言素材,越写越熟。而且,写日记也是一种积累材料的过程,平时积累,作文时选择使用,“活期储蓄”,随用随取;“存”、“取”两便,作文也就无从下笔、言之无物了。只有用心把见闻记下来,写成日记,哪怕只是一两句话,日积月累,就会使自己所写的日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精彩文章的“雏形”。让学生欣赏一下自己的“劳动所得”,他们就会由衷地体会到写日记的好处。
另外,这种精彩还可来自间接的阅读。阅读是一切学习能力的核心,是增进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习作水平的一条很好的途径。俄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崇拜。”我国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也说:“美好的阅读是为了给学生的精神打底。”如果没有成功的阅读作铺垫,学生的作文就会出现精神上和语言上的断流。让学生充满自信地走进阅读,是为写好作文播下收获的种子。①
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阅读的重要作用,想方设法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视眼,丰富学生的积累。从一年级学会汉语拼音后,教师就可以开始给学生介绍一些带拼音的儿童读物,在以后的各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编排、教学的需求、年级目标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读物。最好我们能给学生列出一周、一个月、一学期、一年所要求阅读的课外读物的书目,并在阅读的数量、时间、质量、目标上提出明确的要求。这方面,笔者所在的中心学校已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我们在学校经费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教育局下发的各年级段的课外书阅读目录购置了一批图书,并且为每个班每周开设了一节阅读课,要求各班的语文老师按计划指导学生进行课外书的阅读。另外,要求各班学生主动捐献图书,并在教室设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可以很方便地阅读到他们所喜欢的课外书。这就大大扩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求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在进行大量阅读的同时对书中精彩优美的语句、某些有益的知识进行分类摘抄整理。通过这样的日积月累,学生就有了写好作文的源头活水。我们近几年的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能大面积提高学生作文质量的途径。
2、写作前引导学生搜寻、筛选已有材料。
学生拿到一个作文题目,面临的首要困难往往是不知选什么材料来写。其实,每个孩子脑中都存储中大量丰富可写的材料,只是在写作时他们自己无法独立地从这些信息中准确地找到与作文要求相匹配的记忆材料,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诱导。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写作《我最喜欢的一个人》时,一上课,我并没有提出这节课要写作文的要求,而是微笑着向学生抛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你们在自己认识的人当中最喜欢谁呀?”马上有几个同学准备发言,我接着说:“不必举手,想说的尽管说。”这样一来学生们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有的答“老师”,有的答“爸爸”,有的答“××同学”……我煞有介事地又说:“说的都不错,可是谁知道你们是真喜欢还是假喜欢呀?”“真喜欢!”孩子们都急了,可我还在故意卖关子——“我还是不太相信!”这时有个学生真急了站起来说:“老师,是真的,我最喜欢我妈妈,妈妈对我可好了,有一次……”这个孩子情不自禁地讲述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例来证明。接着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讲述能证明自己 “真喜欢”的理由,而这些也就成了写好这个作文最好的素材。孩子们的记忆就像一个藏宝箱,老师只有拿对了钥匙才能打开存储着相应知识的箱子,帮他们挖掘出可转化成优美文字的记忆宝藏。
三
1、构思指导的创新。
传统的习作指导教学中,教师生怕学生弄不懂作文题目的意思,不知道怎样来构思这个作文。于是给学生认真地分析、讲解题意,指导学生确定文章结构、体裁,教给学生开头要总起全文,结尾要点题升华,结果导致了学生写的作文千篇一面,缺少个性。
其实,作文指导的大忌就是总是使用固定的模式。作文指导应是一种互动式的指导,不但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更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要鼓励学生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重视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情境。实践是学生获取作文素材的源泉。因为有了实践,学生才会在作文时选择素材而游刃有余;因为有了实践,学生才会在作文时表达生活而意到笔随。实践让学生的作文拓开了一片新天地。教师要鼓励学生走进社会,亲近自然,大胆实践。学生有了实践体验的机会,也就拥有了作文的“物质基础”。②
如《秋天的××》这一个习作题目,要求学生观察一处景物,写出秋天景物的特点。笔者在指导时有目的地把课堂移到了课外,带领学生到田野、山坡、村子边去走走、看看、听听、闻闻,观察有秋天特点的景物,感受秋天的气息,激励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跟同学说一说。并力图开阔学生的思路,强调写自己观察到的,不要人云亦云。笔者还指导学生通过横向的比较,弄清各种景物的不同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把景物的特点写得更加的生动、形象。这次习作,尽管篇幅有长有短,用词有优有劣,但同学们都根据观察,写出了自己眼中独特的、富有个性的秋天。可见,作文构思中的求异思维的培养是作文教学创新的重要一环。我们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情境,去获取丰富多样的作文素材。
2、表达指导的创新。
表达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一步,作文质量的高低就看表达水平如何。如何指导学生把自己想写的表达出来呢?
(1)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创造条件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增强文字的表达效果。说是写的基础,是表达的最初形式。因此,教师指导学生经常性地开展讲故事、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个性和情感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用说为写奠定基础,就能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解决语言表达贫乏的问题。
(2)教师应在作文允许的最大范围内给学生表达的自主权。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都是以命题作文为主。而教师站在成人的角度,用成人的思维来命题,题目容易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学生的生活特点,不符合学生的表达愿望。面对自己不喜欢的题目,学生只好生编硬凑,写作的乐趣当然也就无从感受,作文 “假大空”的现象便由此产生。学生不是“我手写我心”,而是顺着老师的意愿写一些应付老师的话,不但写作的积极性无法调动,而且创造性的发挥也受到极大的制约,有创意的表达更是无从谈起。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因此,在小学生作文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作文话题,尽量拓宽作文题目范围,让题目与学生的生活接轨,与学生的思想碰撞,把表达的自由交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用自己的话不拘一格地表达。教师要努力营造自由、欢乐的写作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拘师道尊严;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要引导学生对同一内容在结构安排上、体裁选择上采用多种表达方式,以求张扬个性,创意表达,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个性语言,不拘形式地写自己的感知体验,自主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让学生自主表达,充分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承认个体差异,重视个体体验,从而使学生的作文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③
如在指导《××的早晨》一文的写作时,学生既可按方位顺序写,又可按不同地点写,还可按不同人物的活动来写;写一件事,既可按事情发展顺序,也可按人物的情感变化来写;同一件事,既可写它积极的一面,表达赞美之情,又可写它消极的一面,持批评的态度。
3、重视习作修改的指导,让学生养成多次修改的良好习惯。
习作指导不仅应包括写作前的指导,还应包括对学生修改习作的指导。修改是写作的重要环节,只有反复修改,才能把人、事、景、物描写得准确、生动具体。因此,在习作指导中要重视对修改习作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1)、让学生树立“好作文是改出来的”观念,并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对于修改,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我们应当有个共同的理解,修改肯定是作者份内的事。”写完作文后,最好马上修改,这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非常有效。习作完成后,让学生自己多读几遍,让耳朵做“老师”,慢慢斟酌,仔细推敲,能很好地发现习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并悟出许多作文之道。鲁迅先生曾说过:“写完后最好看两次,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2)、让学生树立信心,采用多种形式互改作文。学生初次尝试互相修改作文,有的感到新奇,有的感到畏惧,认为自己连写作都还有许多不足,怎么有能力去修改别人的文章。教师首先应该对学生的写作态度、写作品质、写作个性进行肯定,帮助他们树立有修改他人作文能力的信心,鼓励他们在互相修改、讨论、交流中进步、提高。我们可以采用同桌互改,小组互评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互评互改的过程中,既发现了别人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又逐步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从他人的修改中学到一些自己不会的作文技巧。当学生发现了他人作文中的某一点问题后,他们会讨论得很热烈,找资料,问同学,甚至发生争执,直到把问题搞清楚为止。学生互评作文,能避免由于师生心理距离较大而造成的评判者主观,被评判者不服的矛盾和隔阂,还能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这是教师一支笔评改作文所无法达到的功效。
(3)、传授修改作文的一般方法。对作文中出现的典型问题,教师不要急于下笔为学生批改,而应该先把全班学生的习作都浏览一下,根据习作训练的要求,概括出优点,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选择一二篇典型的文章面向全班学生点评,并引导学生进行集体修改。可以从引导学生学会修改错别字、修改用词不当之处开始,再到修改语句的不通顺,最后到学会选材、整篇的布局等方面的评价。
如果让学生养成每篇作文都进行三次甚至更多次修改的好习惯,学生对习作的认识就能逐步加深,写作的兴趣和能力也会逐步得到提高。
4、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利用好“下水文”。
学生的表达欲望,是决定他们的作文成败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光说不练,把学生一次次“赶下水”,自己却从不“湿鞋”。学生难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老师不一定能写好,老师都写不好,我们又怎么能写好呢?久而久之,不怕作文才怪呢,学生哪还会有写作的主动性呢?反之,如果教师以作文为乐,认真写好“下水文”,以“下水文”作为激励学生写作的一种兴奋剂,让学生找到作文的乐趣和自信,相信每到作文时,学生就会有跃跃欲试、不吐不快之感,学生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无疑为写好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写“下水文”不仅能锻炼自己的笔力,而且还能切身地体会到学生习作时会面临的困惑,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另外,教师的“下水文”还能对学生作文的构思、表达乃至修改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Ⅹ 学生为什么害怕写作文
今天我带班,在去学校的路上,遇到一位下学期上初三的学生家长。攀谈几句后,她便向我讨教孩子害怕写作文怎么办。我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经验和做家长指导孩子写作的体会和这位家长进行了简单的交流。我觉得现在的中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学生害怕写作文是通病。一提到作文,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喊头痛。有的学生说:“每逢作文,自己常常感到无话可说,只好根据平时课内的一点积累东拼西凑,说些空话,甚至编造一些材料。”有的学生说:“老师一布置作文,我的头立刻大了,为了蒙混过关,干脆从各种作文书上认为优美的语言和语段不加思考,不加修改,全盘的拿来主义。”出现这种较为普遍的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因为学生平时没有注重收集材料,没有用心去体验和感悟生活,因而下笔就往往言之无物,不知所云了。然而,造成这种令人担忧的现象的根源,却不完全在学生这一方面,还与当前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有关,中学生除了要学习七八门功课外,还要应付繁多的考试和测验,整天埋头在成堆的习题、资料中,课外书籍没有时间看,看电视、报纸的时间也被挤掉了,真有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味儿,这样的后果,就必然使学生作文时愁眉苦脸,东拼西凑。记得儿子小学时,作文还是可以的,因为那时功课少,因此,我给他买的课外书他有时间看,有时放学后到学校看报纸、杂志等,写作文时基本能做到胸有成竹。而自从进入初中,学习负担一重,就无暇顾及阅读,因此作文水平几乎停滞不前。其实,许多中学生都存在着这种现象。另一方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已经过时。我们的语文老师都十分认真负责,在作文课上不厌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