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急求以奉献与索取为话题的作文!!
让奉献之树常青
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但人们往往主重于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忽略精神文明的建设。我觉得两种文明的发展都源于无私的奉献。因此,奉献在兼顾个人利益的同时已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
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孔繁森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于阿里。他们以无私的奉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为世人称颂。其实还有更多的人是在默默地奉献,献出自己的力量,构建社会文明的大厦。
有人认为奉献是为了更多地索取。寓言中猪抱怨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获得人对它的赞扬。恰恰相反,奉献的本质在于它的无私性。现在有许多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战士,他们从不张扬自己辉煌的功绩,不向国家伸手搞特殊。他们这种无私的精神,同样是奉献。这种奉献更深沉,更伟大。
奉献是积极主动的。个人的奉献在于主观愿望的伟大体现。猪在生存之时,一味地索取;而牛在生前是积极地劳作奉献,死后实现同猪一样的贡献。因此,它得到人们更多的称赞,同时也将它喻为勤劳、善良、仁慈的化身。此时,它的贡献已不仅仅是在物质上的奉献,而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奉献。
现在大批的作家、文艺工作者、思想家,他们也在奉献着自己的思维,奉献着自己的精神力量。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更需要提倡精神文明。这正是精神文明为经济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由此可见,精神力量的奉献不可忽视。
我们常把老师的奉献比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间最伟大的奉献也在于此。教师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无私传授给学生,一批批的学生成为国家栋梁而奔赴社会建设的洪流。当老师们放下手中的粉笔,满头银丝时候,感叹桃李满天下的时候,他们才真正感触到奉献之后的欣慰。
奉献不是为了索取,奉献应是自觉自愿的。让我们新世纪的一代青年都投身到乐于奉献的革命洪流中,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让奉献这棵常青树,永远葱笼、繁茂。
-------------------------
童心梦
奉献是用爱心铸成的一道彩虹,五颜六色,清新飘逸,带给人们温馨与快乐。真诚的梦也是在奉献的呵护下萌芽生长的。
完美无瑕冰晶般的童心完全是用奉献装满的,他们没有任何的私心,面对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会不假思索地伸出友谊援助之手,相反,一颗经历了风霜雪雨的成年人的心,有时竟没有冶炼到童心般的纯洁程度。
材料中提到的奉献焦点是彻底与不彻底的问题。牛是彻底的、真诚的奉献,远远超出了它向人类索取的东西;而猪只是在索取后做了一点本职的贡献,怪不得人们不喜欢它。
这样看来,童心的梦是最真挚,最美丽;童心的奉献最彻底,最完全。
在纷繁芜杂的社会中,许多人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淡薄,亲朋好友间的距离不断疏远。五六十年代的"奉献",此时几乎杳无踪影。所谓"贡献,人生价值"之类的东西也只是喊口号而已。
然而,奉献的火焰并没有熄灭。在社会的每个角落里,一颗颗童心在呼唤。他们举起摇摆着的双手在擦洗人们心灵的尘埃,梦想着奉献再回到身边。
奉献需要付出,自私的人永远不懂奉献。正因为童心没有被自私的蛀虫侵蚀,还是"人之初,性本善"的给予。所以,我呼唤童心,让世界充满爱心,让奉献的人受到尊敬,让奉献精神流芳千古。
牛给予人们那么多,依然默默无闻,不求人们回报它什么。猪在生前没有什么大贡献,地还抱怨人们不喜欢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人们不同社会属性的反映。
当然童心既需要付出,又需要给予。他们虽不懂什么是真正的奉献,但无形中比成年人做得还好。幼稚的童心不懂得如何去战胜"爱的荒原",如何让死神望而生畏,迷惑的双眼还看不清眼前的朦胧,潜意识中会由着性子去做,原来自己正在做最彻底的奉献。
社会需奉献来充实,这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大家庭。否则物质文明再发达也无济于事,始终弥补不了精神文明的缺陷。
永远的童心梦,永远的奉献。
--------------------------
奉献
“白云奉献给草场,江河奉献给海洋,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朋友,白鸽奉献给蓝天 ,星光奉献给长夜,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听着这苏芮的歌,我不禁想到了那些为祖国捐躯的战士,那些为别人而奉献自己一切的人.........
那是个偏远的山区,有一条河横在村庄和小学校之间。每逢下雨,河水上涨,孩子们就无法自己渡河,一个男教师主动担下送孩子渡河的任务。他艰难地背着每一个孩子过河,用自己的背搭起一个坚实的人桥。男教师因此受到表彰,升职调走。继任的是一位柔弱的姑娘。孩子们在雨天又没法过河了。家长们只得去学校背自己的孩子过河。女教师因此决定为孩子们建一座永久的桥。她奔波于政府的各部门之间,费尽口舌,甚至自己掏钱送礼,请客。在她长期不懈的努力下,一座铁桥连接了河的两岸,孩子们再不必为过河而担心。女教师没有因此得到提升,她在那个小学里默默耕耘了一辈子。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我生活中,也有很多平凡的人都在默默的奉献,只是他们没有要求回报,所以没有人认真的去体会他们的奉献,也没有人去觉察其中所包含的爱心,这就注定了奉献者一生的平凡。我想,很多人会为女教师而感到不平:她付出那么多,为什么没有回报?其实大可不必这样,不仅仅因为无私付出的人很多,更主要的是,我相信,那位女教师并无怨言,反而我感觉她活得很充实,很快乐,当她决定为孩子们建一座桥的时候,她的心里只想到那是她的责任,只想到为孩子们去做点什么,她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因为奉献,她得到了快乐。看着孩子们过桥时轻快的身影,看到家长们放心的笑容,她拥有的是最真实的快乐和满足。至于,有的人还为她在山村工作一辈子而感到不平。我想说,不要用我们自私的思考方式判断她的生活,当她有愿望成为一名山村教师,当她扎根在那片贫瘠的土地,当她选择无私奉献,尽职的工作,当她决定用自己的生命,擦亮那一双双稚嫩的眼睛的时候,她已明确了快乐的意义,找到了生活的目标,用一生的时间,换取山村孩子们美好的未来就是她的理想和心愿!
最大的幸福是莫过于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也许我们都应该象著名的法国作家蒙田说:“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了很长久。”
❷ 以索取为话题的作文
奉献的前奏——索取
无私的奉献似乎这个话题已经成为高尚的代名词鲁专迅先生"俯首甘为属孺子牛";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孔繁森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于阿里。他们以无私的奉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为世人称颂。其实还有更多的人是在默默地奉献。
然而,我看到默默地的奉献中的“默默”总感觉有些特别的感觉,真正无私的人不会将自己所奉献的东西到处宣扬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所奉献的东西与他们索取过的东西相比实在太少,太少,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在奉献,但每个认识到这点的人终究会在他的一生中做点不求回报的事情毕竟人这初,性本善,每个人只要不是大奸大恶之辈,都是有几分良知的,就算是大奸大恶之辈,我也不信他们心中没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善良。
每个人生下来就知道索取,而奉献,不过是他们为自己的索取而做出的一些回报罢了,不要因为无私的奉献而迷惑了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头脑。
你无私的奉献只是对你所做出的索取的补偿,没有索取,哪来现在的你?不要做出了奉献而不知道自己为何而做出奉献,
纵观千古,尚列人能以此过彼,我相信此后万世依旧如此。
每个人生下来就知道索取,
❸ 索取与付出为题的作文
索取·付出
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而我们是否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向父母索取一切而不付出呢?
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男孩在很小的时候常围着一棵苹果树玩。慢慢地,他长大了,就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围着苹果树转了。有一天,他走到苹果树前,苹果树很高兴地邀请他跟它一起玩,可是小男孩说他没钱去打游戏机。苹果树让他把树上的苹果摘去卖。过了几年,小男孩又到苹果树前说他没有钱盖房子让他的家人住,苹果树让他把自己的树枝砍掉去盖房。等到小男孩到中年后,他又到苹果树前说他想去航行,可是他没有船,苹果树就让他把自己的树干砍掉去造船。最后,小男孩老了,又回到了苹果树旁,此时的他只想靠着苹果树休息,可是他发现苹果树已经被他“掠夺”得只剩下一根木桩了。
记得刚开始看这个故事时,觉得小男孩真的很残忍,只知道从苹果树身上索取却从没有想过要付出。可是,往深一层看,我们对自己的父母不也像小男孩对待苹果树一样地残忍吗?
我们很小的时候总是围着父母转,父母把他们的青春、他们所有的爱都毫无保留地给予了我们。可是等到我们长大离开家去上学之后,就很少回家了。只有当我们不开心或者在学校遇上困难时,我们才会想到家这个避风港,想起家的温暖,想回家索取父母的爱。但我们又曾想过父母为生计而辛苦工作,又曾试过去体谅父母、给父母慰藉吗?我们又曾对父母说过简单的一句“您辛苦了”或者“我爱你”吗?
要知道,儿女的一句贴心的话、一个轻微的体贴的动作都会让父母感到欣慰,都能缓解他们白天工作的疲劳感,都能让他们觉得自己的辛苦是值得的。可是,我们总是吝啬我们的话语,吝啬我们的动作,一点也不愿付出,总是理所当然地向父母索取。
还记得有一次我放假在家,当母亲工作回家时,弟弟不知道跑到哪儿玩,很久都没有回来。后来他回到家却只和还没上幼儿园的堂妹玩而不帮忙干家务活。母亲叫他干活,可他却大声地吼叫:“为什么要我做?而你却舒舒服服地坐在那里等着吃饭啊?”当时我听了之后很震惊:为什么弟弟会说出如此过分的话来伤害母亲呢?我知道,那时母亲的心很痛、在流泪、在滴血。她白天辛苦工作了一整天,回家后却得不到儿子的体谅,反而还要受气。我不禁沉思:我们在索取的同时想过付出吗?难道我们真的能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的爱而不作任何回报吗?
其实,我对待父母又何尝不是如此残忍呢?父母恨不得摘下他们的翅膀送给我,让我在蓝天中自由地飞翔。我在父母的关怀中成长,父母却在岁月中老去。可是,我从高中离开家,到现在读大学,我又回过几次家呢?每次回家总是因为要拿生活费或者在学校遇上不愉快的事,我总是以学习和以后给父母好的生活条件为籍口,理所当然地向父母索取。谁又能预料,等到我工作之后又能否经常回家看望父母呢?不管怎样,我都不可能再像小时候那样整天围在父母身边,吱吱喳喳地询问一些无聊却也乐此不疲的问题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常回家看看,陪父母谈谈心。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把他们的爱毫无保留地给予了我们,我们在索取时难道不应该想到付出吗?未来的日子好长好长,不知还会和父亲、母亲携手走过多少个四季,一同回味初春、品尝盛夏、咀嚼金秋、聆听隆冬。拾起生活留给我的点点滴滴,把每一片成长的回忆酿成最醇的美酒,贴上标签,随岁月的洗礼越来越浓、越来越香;用父母的爱作标榜,同样去爱父母和身旁的每一个人,也珍惜每一份别人给予的爱。希望我们这颗年轻的心,能温暖父母那两颗不再年轻的心,滋润他们的饱经沧桑,照顾父母一生一世。
接受是一种责任,给予也是一种责任;珍惜这种责任,更要勇于承担这种责任。
学会索取,更要学会付出。
❹ 求一篇以给予与索取为话题的800字作文
学会给予,才会获得 我们常常会赞美母爱,为什么?因为母爱是无私的给予,它给了我们生命的力量,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爱,这份赞美,是它应该得到的。 天空将密集的乌云化作甘霖,滋润了万物,给予了万物生命之水,才获得了一望无际的蔚蓝与金色的阳光,美丽的彩虹。 …… 我们总想获得,然而真理告诉我们:有付出,也才会有回报。如果说获得是天空中的一颗璀璨之星,那么给予便是通天之梯,只有沿着这座梯,才能摘下星。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学会给予,获得才会张开它看似吝啬的双臂,主动向我们迎来。 鲁迅一生忧国忧民,关心进步青年,为国家、为人民献出了自己毕生的力量,在他逝世后,举国衰痛,人们以各种方式来缅怀他,知识青年用诗歌赞美他,于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在后世人的心目中愈发地灼灼生辉。鲁迅将自己化为了“孺子牛”,给了社会太多太多,因此他获得了如此的高度,这是他应获得的,即使他当初根本未曾期望有所获得。 李密的祖母含辛茹苦将他抚美成人,给予了他无尽的关爱,于是才获得了李密的“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徐本禹为山区的孩子给予了自己的青春,为社会给予了自己的爱心,于是他才获得了感动中国人物的无尚荣誉。 李素丽给予了乘客们无尽的关怀与方便,才获得了“劳模”的光荣称号,才获得了人们的赞美。 有时候,不懂得给予,只是一味索求回报,我们反倒会被事情弄得筋疲力尽。 还记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吧。原本淳厚的渔夫因为给予了金鱼同情和爱心而将它放了生,于是才获得了一栋小木屋,摆脱了破船上的风餐露宿。然而后来在他老婆的驱使下,他一味地向金鱼的索取,一种没有丝毫等价回报的惊人索取,于是金鱼娘娘怒了,一气之下,一切都消失了,渔夫又回到了从前的破船上。 这是因为获得太多,而给予太少。 有时候,获得就像一个长着雪亮眼睛的精灵,它总会主动地走到那个甘愿付出,甘愿给予的人身前。 学会给予,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 让给予迎来获得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天空给予鸟儿飞翔的天地,故而增添它的丰盈;绿叶给予花儿“红时火”的映衬,它收获了“绿叶无声”的美名;森林为百兽提供栖息之地,它因而更加繁茂,更加郁郁葱葱。 在生活工作中,我们只要给予别人尊重、真诚、爱心、谦让,便能收获别人给予的,而也只有学会给予,我们的人生才会更有价值。
❺ 请以“索取与感恩”为题写一篇作文
爱心、感恩与索取
文/大漠孤烟直
在红绿灯旁或停车场常见到一些抱着孩子的年轻妇女看到车停时,便立刻上前来要钱,不给钱就采取各种方式赖在车前不走。在街上也常常见到一些年纪轻轻的乞讨者,他们采取各式各样的方式,装出一付可怜相在羸得人们同情心的情况下,索取不义之财。常见报刊、杂志及一些媒体报道一些奉献爱心者的伤心之事。救人的英雄或死或伤,却得不到被救者及被救家属的一声“谢谢”,有些救人受伤的英雄因住院不能上班被扣罚工资与奖金,有的因交不起住院费而落下残疾,而在这个时刻哪些被救者却身影无踪。救助被车撞伤者的英勇们反而被被救助者的家属污赖,甚至在事实澄清的情况下连一句道歉的话都没有。资助贫困学生的好人,身染重病却无人去理,无钱去医治。一个资助贫困学生的好人共捐助了一百多万元,现在因一些贫困者天天上门去索取,吓得连家门都不赶出去,甚至有一个索取者的家属在没有达到目的情况下开口大骂。这些让多少英难们伤心掉泪,让多少资助者暗然神伤。人之初,性本善,当这些善良的心多次被欺骗后,善良的人们还会一如即往的去行善吗?当同情心一次次遭遇强奸后,善良的人们还会一如即往的去献爱心吗?这些情景让多少善良的人们面对爱心奉献时举步不前,让多少善良的人们见到恶势力时不敢向前制止。“好人不得好报,坏人更加嚣张”如此的恶性循环,社会风气日行而下是可想而知的。
古人云:滴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华传统的美德,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一个经常怀有感恩的人,才是一个心胸坦荡的人,才是一个能够能够向他人奉献爱心的人。一个人连起码的感恩之心都没有,何谈为他人奉献爱心呢?。近闻“襄樊取消五名不感恩贫困生受助资格”的举措,我举双手赞成。对于这种只知道索取,不懂得回报,缺乏感恩之心的学生就应该取消他们的受助资格。通过这种制裁让他们在获得文化知识的同时,再学一堂如何去正确对待他人与社会的生动教育课,学一堂如何去树立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追求阳光精神境界的教育课。
我想对于只知索取、不知奉献、没有责任、没有自尊的人是不是应该采取一定的方法向上面襄樊市那样进行制裁呢?一个人物资上的贫乏通过大家的资助可以弥补使之富有,但一个人精神的贫乏却不是靠来资助能够弥补过来的,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制裁及教育,用道德的规范去衡量、约束他们,逐步使其纠正过来,从而让中华的传统美德早日回归,使社会更加和谐。
---摘自新浪博客
❻ 以索取为题的作文600字
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而我们是否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向父母索取一切而不付出呢?
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男孩在很小的时候常围着一棵苹果树玩。慢慢地,他长大了,就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围着苹果树转了。有一天,他走到苹果树前,苹果树很高兴地邀请他跟它一起玩,可是小男孩说他没钱去打游戏机。苹果树让他把树上的苹果摘去卖。过了几年,小男孩又到苹果树前说他没有钱盖房子让他的家人住,苹果树让他把自己的树枝砍掉去盖房。等到小男孩到中年后,他又到苹果树前说他想去航行,可是他没有船,苹果树就让他把自己的树干砍掉去造船。最后,小男孩老了,又回到了苹果树旁,此时的他只想靠着苹果树休息,可是他发现苹果树已经被他“掠夺”得只剩下一根木桩了。
记得刚开始看这个故事时,觉得小男孩真的很残忍,只知道从苹果树身上索取却从没有想过要付出。可是,往深一层看,我们对自己的父母不也像小男孩对待苹果树一样地残忍吗?
我们很小的时候总是围着父母转,父母把他们的青春、他们所有的爱都毫无保留地给予了我们。可是等到我们长大离开家去上学之后,就很少回家了。只有当我们不开心或者在学校遇上困难时,我们才会想到家这个避风港,想起家的温暖,想回家索取父母的爱。但我们又曾想过父母为生计而辛苦工作,又曾试过去体谅父母、给父母慰藉吗?我们又曾对父母说过简单的一句“您辛苦了”或者“我爱你”吗?
要知道,儿女的一句贴心的话、一个轻微的体贴的动作都会让父母感到欣慰,都能缓解他们白天工作的疲劳感,都能让他们觉得自己的辛苦是值得的。可是,我们总是吝啬我们的话语,吝啬我们的动作,一点也不愿付出,总是理所当然地向父母索取。
还记得有一次我放假在家,当母亲工作回家时,弟弟不知道跑到哪儿玩,很久都没有回来。后来他回到家却只和还没上幼儿园的堂妹玩而不帮忙干家务活。母亲叫他干活,可他却大声地吼叫:“为什么要我做?而你却舒舒服服地坐在那里等着吃饭啊?”当时我听了之后很震惊:为什么弟弟会说出如此过分的话来伤害母亲呢?我知道,那时母亲的心很痛、在流泪、在滴血。她白天辛苦工作了一整天,回家后却得不到儿子的体谅,反而还要受气。我不禁沉思:我们在索取的同时想过付出吗?难道我们真的能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的爱而不作任何回报吗?
其实,我对待父母又何尝不是如此残忍呢?父母恨不得摘下他们的翅膀送给我,让我在蓝天中自由地飞翔。我在父母的关怀中成长,父母却在岁月中老去。可是,我从高中离开家,到现在读大学,我又回过几次家呢?每次回家总是因为要拿生活费或者在学校遇上不愉快的事,我总是以学习和以后给父母好的生活条件为籍口,理所当然地向父母索取。谁又能预料,等到我工作之后又能否经常回家看望父母呢?不管怎样,我都不可能再像小时候那样整天围在父母身边,吱吱喳喳地询问一些无聊却也乐此不疲的问题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常回家看看,陪父母谈谈心。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把他们的爱毫无保留地给予了我们,我们在索取时难道不应该想到付出吗?未来的日子好长好长,不知还会和父亲、母亲携手走过多少个四季,一同回味初春、品尝盛夏、咀嚼金秋、聆听隆冬。拾起生活留给我的点点滴滴,把每一片成长的回忆酿成最醇的美酒,贴上标签,随岁月的洗礼越来越浓、越来越香;用父母的爱作标榜,同样去爱父母和身旁的每一个人,也珍惜每一份别人给予的爱。希望我们这颗年轻的心,能温暖父母那两颗不再年轻的心,滋润他们的饱经沧桑,照顾父母一生一世。
接受是一种责任,给予也是一种责任;珍惜这种责任,更要勇于承担这种责任。
学会索取,更要学会付出。
❼ 索取与回报的叙事作文800字
星星向天空索取了一个位置,但是他懂得回报,他把光亮留给了天空,作为回报的方法。 小草向大地索取了一个位置,但是他懂得回报,他把绿色留给了大地,作为回报的方法。 浪花向大海索取了一个位置,但是他懂得回报,他把美丽留给了大海,作为回报的方法。 星星、小草、浪花都懂得索取,但是在索取的同时,他们也懂得回报。 父母篇 我读过这样一段文字: 一个农村孩子,原来生活简朴,学习认真,是一个顶呱呱的高才生。但是当他考上大学以后,见到同学们花钱大手大脚,自己也就“慷慨”起来。逐渐地出现了“财政危机”。
于是写信向乡下的老父亲要钱,他在给父亲写的信中只有三个字——“爸,钱!儿。” 这样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父亲,辛辛苦苦的把这个孩子拉扯大。现在孩子长大了,理应好好的孝敬他那年迈的父亲,好好的回报他。但是他没有这么做。还是只知道一味的索取。这样一封三字信看了是多么让人心寒呀!在这封信中他没有多说一句问候的话,仅仅提了一个“钱”。这样一个字是多么的刺眼呀!难道这个孩子不知道百字孝为先吗?不知道回报吗?难到他只知道一味的索取吗?这样的孩子真让父母伤心!真让父母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从他的身上我们应该反思自己。
我们是不是也有是伤父母的心呢?是不是也只是知道索取不知道回报呢?如果我们有,我们一定要马上到父母的面前向他们说一声“对不起”。这样他们会感到温暖,会有心灵的慰藉。想一想吧!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教我们牙牙学语,是父母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这些都是我们向父母索取的,我们正在贪婪的吮吸着这些父母所给予的甘甜的琼浆。父母正在无私的做着奉献。我们要记住:在吮吸着这些甘露琼浆时,要付清相应的报酬。但是这些报酬不是金钱而是用我们的爱。
这是付清报酬的唯一途径。其实这种回报很简单,我们只要在他们累的时候倒一杯茶,在他们伤心的时候我们献上一句温馨话……这些看来不起眼的小事,都可以作为回报!我们一定要知道: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感到心寒,只会让你变的更加堕落!只有知道回报的人才是一个成功的人! 自然篇 自然是我们的母亲,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凭仗。我们都是赤裸裸的来,又是赤裸裸的去。可谓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我们不曾带来什么,却理直气壮的享受他的甘泉,接受他的庇护……但是我们不知道回报他,甚至还破坏他的面容。 当太阳光照耀到你的身上的时候,你是否想过这是大自然赐予的,我们应该回报他。 当皎洁的月光披洒在你的身上的时候,你是否想过这是大自然赐予的,我们应该回报他。
当你听到鸟儿唱着那悦耳的歌时,你是否想过这是大自然赐予的,我们应该回报他。 我们不曾买过灿烂盛开的鲜花,不曾买过变幻莫测的流云,不曾买过气势磅礴的大海,我们只在花上践踏,开辟出自己的道路,在地下挖出千年留下的资源,从森林捕获皮毛,砍伐树木。自然却任意让我们蹂躏,从不说一个“不”字,而人类,却从不说出“谢谢”,没有给他一点回报! 我们向自然索取了那么多!我们现在也应该回报他了!!我在这里向世界呼吁:保护我们的大自然吧!他是我们生的源泉!他是我们的母亲!我们得到的他的给予太多了!我们要回报他!因为我们向他索取了太多的美妙的事物了!!! 长怀一颗会回报的心吧!那样你心中就会有一盏明灯,灯的光芒,足以温暖冰冷的心灵,足以洞穿沉寂的黑暗。 让我们学会在索取的同时,学会回报吧!正如星星、小草和浪花一样,学会索取和回报。
❽ 奉献与索取800字作文议论文
我从小到大,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生活在父母营造的温馨家庭里,一点一滴地接受他们对我的爱,我也渐渐地体会到这种无私的爱其实就是他们对我无私的奉献。
奉献是什么?可能就是给予吧,因为把爱、财富、知识、贡献无私地、毫不保留地拿出来奉献人类、社会、国家,造福于民,用之于民。父母为孩子奉献真诚的爱心,社会各界人士向贫困灾区捐献财物也是一种奉献精神;科学家、发明家、教师和各个行业人士奉献出他们的知识和力量,英雄们甚至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贡献了自己的可贵的生命,等等这些都是一种奉献精神。 是吧,要是人人都奉献一点爱,世间将变成美好的明天;优美的歌声便我们陷入了深思。每个人都奉献出一点爱心,世界都将是多么的美好。人类实际谅是生活在奉献与索取之中,然而,要想为社会、国家、人类作出奉献就必须向社会索取知识和能量。
其实,我们索取知识的方式有很多,除了在学校学好功课外,还可以到大自然中去探索、发现,书海中去寻求、吸取,人海中去理解、领悟,求知中去摸索、思考,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能量,才能为人类作出贡献。
爱因斯坦、爱迪生等都是科学家、发明家,他们的一生都在科学的领域中奉献自己的才智,但也同时向科学中探索来获取知识和能量,直到生命终止。 而我们青少年儿童所要做的也就是去认真地学习、不断地去探索来获取更多的知识,同时也为父母、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大的奉献。
❾ 索取与给予为话题写一篇200字作文
学会给予,才会获得 我们常常会赞美母爱,为什么?因为母爱是无私的给予,它给了我们生命的力量,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爱,这份赞美,是它应该得到的.天空将密集的乌云化作甘霖,滋润了万物,给予了万物生命之水,才获得了一望无际的蔚蓝与金色的阳光,美丽的彩虹.…… 我们总想获得,然而真理告诉我们:有付出,也才会有回报.如果说获得是天空中的一颗璀璨之星,那么给予便是通天之梯,只有沿着这座梯,才能摘下星.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学会给予,获得才会张开它看似吝啬的双臂,主动向我们迎来.鲁迅一生忧国忧民,关心进步青年,为国家、为人民献出了自己毕生的力量,在他逝世后,举国衰痛,人们以各种方式来缅怀他,知识青年用诗歌赞美他,于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在后世人的心目中愈发地灼灼生辉.鲁迅将自己化为了“孺子牛”,给了社会太多太多,因此他获得了如此的高度,这是他应获得的,即使他当初根本未曾期望有所获得.李密的祖母含辛茹苦将他抚美成人,给予了他无尽的关爱,于是才获得了李密的“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徐本禹为山区的孩子给予了自己的青春,为社会给予了自己的爱心,于是他才获得了感动中国人物的无尚荣誉.李素丽给予了乘客们无尽的关怀与方便,才获得了“劳模”的光荣称号,才获得了人们的赞美.有时候,不懂得给予,只是一味索求回报,我们反倒会被事情弄得筋疲力尽.还记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吧.原本淳厚的渔夫因为给予了金鱼同情和爱心而将它放了生,于是才获得了一栋小木屋,摆脱了破船上的风餐露宿.然而后来在他老婆的驱使下,他一味地向金鱼的索取,一种没有丝毫等价回报的惊人索取,于是金鱼娘娘怒了,一气之下,一切都消失了,渔夫又回到了从前的破船上.这是因为获得太多,而给予太少.有时候,获得就像一个长着雪亮眼睛的精灵,它总会主动地走到那个甘愿付出,甘愿给予的人身前.学会给予,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2.让给予迎来获得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天空给予鸟儿飞翔的天地,故而增添它的丰盈;绿叶给予花儿“红时火”的映衬,它收获了“绿叶无声”的美名;森林为百兽提供栖息之地,它因而更加繁茂,更加郁郁葱葱.在生活工作中,我们只要给予别人尊重、真诚、爱心、谦让,便能收获别人给予的,而也只有学会给予,我们的人生才会更有价值.
❿ 给予比索取更快乐英文作文
觉得这篇文章适合你的要求,原标题是 The path to happiness:it is better to give than receive 《快乐之道:给予比接受更好》,切记不要全抄,
Money may not buy you love but it might buy you happiness if you spend it in the right way,US researchers say.In studies they found that the old adage "it's better to give than to receive" is correct:spending money on others or giving to charity puts a bigger smile on your face than buying things for yourself.
"Most people would think that if you make more money you are going to be a lot happier," said Michael Norton,a professor a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Our results,and a lot of other people's results,show that making more money makes you a little bit happier,but doesn't really have a huge impact on you.Our studies suggest maybe that little changes in how you spend it make a difference."
The researchers' work is published today in the journal Science.Norton and his colleagues questioned 632 Americans about how much they earned and how they spent their cash.They also asked them to rate their own happiness.
Regardless of income level,those people who spent money on others reported greater happiness,while those who spent more on themselves did not.
In a second study,the team questioned 16 employees in line for a company bonus of $3,000-$8,000.The team asked the subjects about their happiness before and six to eight weeks after the bonus,and how they spent the money.
The size of the bonus did not determine how much happiness grew.Instead,the amount spent on others or given to charity was correlated with how much indivials' happiness levels had risen.
The team also gave 46 volunteers either $5 (£2.50) or $20 to spend.They instructed the participants to spend the money on themselves or someone else.Again,the altruistic group reported feeling happier whatever the size of their gi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