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人教版初中语文语法知识点
1 了解实词与虚词的区别 2 能够正确理解各种词性的定义和特点。
学习重点
识记名、动、形、代、介、连六种词性的定义,了解它们的特点。
学习难点
知道并掌握动词与形容词、介词与连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区别
学习方法 比较区分法
学习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感受汉语语言文字的趣味性,引出“词性分类”话题
二 知道词语的详细分类(参照图表)
词性定义特点分类示例
实词
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可作主、宾、定语,表时间处所的名词作状语;一般不能与副词组合;一般不能重叠;指人的普通名词后可加“的”,表示复数;许多名词可带“子”、“儿”、“头”、“者”、“家”、“士”等词缀。一般名词工人、土地、祖国
专有名词国务院、雷锋、长城
时间名词春天、傍晚、明年
方位名词上、下、内、外、前面、中间、东头
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存在、变化、心理活动的词。主要充当谓语,大多数能带宾语;一般能受副词修饰,但除了表心理活动的动词除外,一般不能用程度副词修饰;一般可重叠,单音词重叠为AA式,或中间加“了”、“一”,双音词重叠为ABAB式;后面可带时态助词。动作行为跳、写、调查
存在变化有、无、发展
心理活动爱、怕、认为
可能意愿能、该、愿意
表示趋向来、起、进去
表示判断是
表示使令让、使、要求
形容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形态、性质或者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状态的词一般作谓语,也可作状语或补语;大部分能同副词组合,但有些本身带有程度意义或加了重叠词尾的,不能同程度副词组合;一般可以重叠,重叠形式“AA”、“AABB”、“ABAB”。表示形态高、低、长、短、整齐、绿油油
表示性质好、坏、冷、酸、朴素、坚固、草率
表示状态快、迅速、尖锐
② 九年级语文下册中考知识点(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古文知识归纳
1.《公输》
选自《墨子·公输》,作者是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著有《墨子》一书,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曾制成“木鸢”,三日三夜飞翔不下。还长于守城技术,其后学总结其经验为《城守》二十一篇。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
《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A 字音:郢[ying] 犀兕[xi si] 鼋鼍[yuan tuo] 鲋[fu]鱼 文梓[zi]
楩[pian]楠 长[zhang]木
B 词语:“说”通“悦”:高兴。例句:公输盘不悦 “圉”通“御”:抵御。例句:子墨子之守圉
“距”通“拒”:抵抗。例句:子墨子九距之 “诎”通“屈”:理屈。例句:公输盘诎
“舍”通“舍”:放弃。例句:舍其文轩 “争”通“挣”[zheng]:直言劝告
古今异义:
①文; 刺花纹,彩饰,文轩;今常指字或文章等。
②方:方圆,方圆千里;今为一种平面几何图形。
一词多义:
①为:替。例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例句:夫子何命焉为?
是。例句:必为有窃疾矣。
制造。例句: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当作。例句:以牒为械
②见:动词,会见。例句: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动词,引见。例句:胡不见我于王
动词,入见。例句:于是见公输盘
③类:动词,类推,例:不知可谓知类;名词,种类,为与此同类。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倒装句:何罪之有?(宾语前置,“之”为结构助词,应为“有何罪”译文:有什么罪呢?)
翻译:
①夫子何命焉为?译:先生有什么请教呢?
②胡不已乎?译:为什么不停止呢?
③胡不见我于王?译: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④此为何若人?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2.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作者是战国时的思想家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其代表作《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A 字音:畎[quan] 鬲[ge] 敖[ao] 傅说[yue]
B 词语:畔:通”叛”:背叛。例句:亲戚畔之 “曾”通“增”。例句:曾益其所不能
“拂”通“弼”,辅弼。例句:法家拂士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例句:衡于虑
一词多义:
①之:的 。例句:三里之成,七里之郭
指城郭。例句:环而攻之
②而: 表承接。例句;环而攻之而不胜
表转接. 例句;环而攻之而不胜
③拂:违背。例句:行拂乱其所为
通“弼”,辅弼。例句:法家拂士
④于:介词,在。例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介词,从。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介词,给。例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今异义:
亲戚:古义: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或他的成员。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有利的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人心齐。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拥有仁义道德的人就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缺少仁义道德的人就会很少人帮助。
③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⑤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3、《鱼我所欲也》
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详见上一课)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因此,放到《告子下》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A 字音:蹴[cu]
B 词语:“得”,通“德”,动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
“乡”同“向”,原先,从前。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古今异义:
豆:古义: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例:一豆羹;今义:常为豆子的种类。
一词多义:
①与: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例句: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②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例句: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③于:介词,表示比较。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是:指示代词,这个,这样。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样看来,由此看来。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判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也表示判断,
译: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倒装句:万钟于我何加焉!(疑问代词“何”做动词“加”的宾语,前置,意思是“什么”。译: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翻译: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4、《庄子》故事两则——《惠子项梁》《庄子于惠子游于濠梁》
选自《庄子》,作者是先秦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大师庄子,世与老子并称,代表作《庄子》,又称《华南经》;庄子的思想渊源于老子,司马迁曾指出,“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但是他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老子“天道无为而自然”的思想,无论就理论的丰盈以及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来说,庄子都比老子高明。而且,庄子的学识也极渊博,“于学无所不”,因此,《老子》只类似一首长篇哲理诗,而庄子的文章则是洋洋洒洒的哲学长篇,已然形成专题论文的风格了。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个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 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A 词语:止:栖息。于是:在这时。全:完全,确实是。
一词多义:吓:模仿鸱发怒的声音。例句: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动词,威吓,恐吓。例句: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B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例句:夫远出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译文: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
原文:子非鱼 ,安知鱼之乐?
译文: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原文: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文: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原文: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5、《曹刿论战》
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旧传为春秋时期鲁国的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为编年体史书,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远见。
A 词语: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
古今异义:
①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今为正义而舍弃生命。
②鄙:鄙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指行为不正直。
③忠:尽力做本职。(忠之属也。)今:忠诚,忠实。
④狱:案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今指监狱。
⑤情:以实情判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今:感情。
⑥虽:即使。(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⑦再:第二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今:又。
一词多义:
①故:所以,故逐之;原因,公问其故。
②以:凭,靠,何以战;把,必以分人。
③焉:语气助词,相当于“呢”,又何间焉;作兼词,于此,在此,惧有伏焉。
④其:作代词,指齐军的,下视其辙;作代词,指战胜的,公问其故。
⑤之:结构助词,的,忠之属也;作代词,指曹刿,公与之乘;
语气助词,无意义,公将鼓之;作代词,指齐军,登轼而望之。
词语活用:
①神弗福也:“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②必以情:“情”名词作动词。(以)实情判断。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省略句:
①原文:乃入见,问:“何以战?”
译文:(曹刿)于是进见(鲁庄公),(曹刿)问:“凭什么作战?”
②原文:必以分人。应为:“必以分之人”
译文: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③原文:忠之属也。
译文:(这是)尽了本职一类(事情)。
④原文: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文:可以凭借这一点来打战,(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⑤原文:公将驰之。
译文:鲁庄公正要驱车(追赶)。
倒装句:
原文:何以战? (应为:“以何战”)
译文:凭借什么作战?
6、《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大概是战国末年秦汉间人将各国史料收集起来编纂而成的。这部史书后经汉代的刘向重新编校,得33篇,定名为《战国策》。书中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纵横家们的言论活动,以及他们进行政治外交是的奇计、良策、佳言、善行,生动地反映了战国时代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各类人物的精神面貌。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A 词语:
一词多义:
①孰:谁,我孰与徐公美;仔细,孰视之。
②美:以…为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丽,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③朝:早晨,朝服衣冠,窥镜;朝见,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古今异义:
①讽:古: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邹忌讽齐王纳谏)
今:用含蓄的话对人或物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讽刺)
②修:古:长。(邹忌修八尺有余)
今:(学问、品行方面的)学习和锻炼。(进修)
③服:古:穿戴。(朝服衣冠)
今:衣服,衣裳。(运动服)
④地方:古:土地方圆。(今齐地方千里)
今:某一区域,空间的某一部位;部分。
⑤闻:古:使……听到。(闻寡人之耳者)
今:用鼻子嗅。
词语活用:
①朝服衣冠:“服”名词做动词,穿戴。
②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作动词,以…为美。
B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省略句:
①原文:皆以美于徐公。(“以”后边省去了“我”)
译文: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②原文: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译文: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一个人)对皇上没请求的。
③原文: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能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使我听到的,受下等赏。
7、《愚公移山》
选自《列子·汤问》。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通过写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A 字音:仞[ren] 垣[yuan]曲 箕畚[ben] 始龀[chen] 穷匮[kui]
B 词语:
通假字:
①指通豫南:“指”通“直”。 ②始一反焉:“反”通“返”。
③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④亡以应:“亡”通“无”。
⑤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⑥陇断:“陇”通“垄”,高地。
一词多义:
①方:指面积,方七百里;刚刚,方其远出海门。
②且:将近,年且九十;况且,且焉置土石。
③曾:竟然,曾不若孀妻弱子;通“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④固:顽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坚决,吾义固不杀人。
⑤亡:通“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逃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⑥焉:疑问代词,放在哪里,且焉置土石;才,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古今异义:
①惩:古:戒。(惩山北之塞)←┈这里是“苦于”的意思;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今:处罚。
②阳:古:山之南,水之北。
今:太阳。
③阴:古:山之北,水之南。(达于汉阴)
今:阴天。
④诸:古:之于。(投诸渤海之尾)
今:各个、许多。
⑤毛:古:草木。(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今:毛发。
⑥已:古:止,停止。(惧其不已也)
今:已经。
词语活用: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作动词,用尽。
聚室而谋:聚,动词使动用法,使…聚。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省略句:荷担者三夫。(译:三个(能)挑担的人。)
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应为:汝之不惠甚矣!先说“甚矣”有强调意味。)
译:你太不聪明了。
7、《诗经》两首
《关雎》选自《诗经·周南》。《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A字音:雎鸠[jū jiū] 窈窕[yáo tiáo] 好[hǎo]逑 荇[xìng]菜
寤寐[wù mèi] 左右芼[mào]之 蒹葭[jiānjiā]
溯洄[sù huí] 白露未晞[xī] 湄[méi] 跻[jī] 坻[chí]涘[sì] 沚[zhǐ]
③ 人教版初中语文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是否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学业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二、命题依据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及本考试大纲。
三、命题原则
1.以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为指导,以我市初中语文教学实际为依据,以本届初中所用语文教材为主要参考内容,以近三年我市语文中考试题的难易程度为基本标高,以水平测试与能力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对考生进行全面考查,力求使品学兼优的学生能够在考试中脱颖而出。
2.命题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不仅要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水平,还要关注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情况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状况。
3.要重视考查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关注语言文字这一特殊信息载体的人文价值导向,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和审美活动,体现语文学科特有的灵性和生气。
4.试题中要选用适当比例的课外语言材料,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状况。选文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
5.试题应符合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通过测试发现学生的潜能。
6.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试题,这类试题不规定统一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做出自己富有个性的解答。
四、考试范围
《语文课程标准》中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根据人教版统编教材内容,确定中考语文科考试范围。
五、内容目标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中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1、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 A
①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②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 E
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②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③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④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⑤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⑦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2、文学常识
(1)识记 A
①识记教材中的中外重要作家、作品的基本常识。
②识记教材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
3、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三个年级古代诗歌)。
(2)理解 B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之、其、是、尔、何、孰、安、者、而、虽、乃、且、也、则、焉。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①鉴赏古代诗文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诗歌意境。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现代文阅读
甲、论述类文本阅读
(1)理解 B
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乙、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①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②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①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②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③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②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③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丙、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了解新闻、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3)探究 F
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②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③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5、写作
能写生动、具体、感人的记叙文。
表达应用 E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①符合题意。
②符合文体要求。
③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④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⑤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⑥标点正确,书写工整3分,不写错别字3分(错3个扣1分,重复的不计,最多扣三分。书写工整、美观3分;书写清晰、工整2分;书写整齐,无涂改1分)。
(2)发展等级
①深刻
透过现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②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③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④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六、考试时间与形式
1.闭卷、笔试。
2.考试以能力测试为主,水平测试为辅。
3.考试时间120分钟,赋分120分。
七、试卷特点与难度
1.试卷基本特点
(1)试卷整体结构与2016年5月适应性考试卷型基本相同。默写填空和语言运用题将设选做题。
(2)试卷主体板块为第一卷选择题31分和第二卷主观题阅读与写作89分。
(3)客观题31分约占全卷分数的26%,其余为主观题。
(4)保留学科综合性,增加开放性试题。
2.试卷难度及比例
(1)整卷难度值预设为0.65。其中难度值大于0.7的试题约为20%,难度值在0.60-0.65之间的约为65%,小于0.60的约为15%。
(2)作文50分,不设审题障碍,内容开放
八、卷型结构
板块安排。2016年中考试卷仍按三大板块安排考查内容。第一板块以基础知识考查为主兼及运用。第二板块主要考学生阅读能力,试题多为理解运用方面的内容。第三板块作文。作文只考一篇大作文。原则是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做完试卷,考出较好的成绩。
九、试卷部分知识点和考点要求提示
1.积累:主要考查学生背诵默写掌握情况,内容以课内古诗文为主,兼及常见成语、熟语、谚语、歇后语等。
2.见识:常见的社会热点问题、重要的宣传口号,特定的图画、标志,不能遗忘的重大事件。
3.拼音:熟悉拼音方案,了解普通话的基本常识,会依拼音写汉字和给汉字注拼音。
4.字词:会使用字、词典。了解汉字的部首结构和演变形态,能写一手美观工整的好字。掌握词语的基本构成形式,能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能区分词语的词性特点,正确运用词语组词造句等。
5.句子:掌握句式变换的多种形式,如单复句变化,句式的语气变化,句子的长短整散变化等。
6.标点符号:常见常用的标点符号。重点掌握问号、破折号、引号、括号、冒号等。标点符号在作文中考查。
7.文章阅读:①以课本外当代的一些时文美文为考查内容,拟题时重点突出阅读、理解能力的内容。②古文考查以教材内容为主,多考查对文章或语段的理解,句子的翻译,对常见实虚词的古汉语语法现象简要分析,了解文章或语段的主要含义,品析美点,简要评价古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
8.诗歌欣赏:题型与2016荆门5月中考适应性语文试题考卷中呈现的考查内容相类似,2016年选出课本中的45首诗词作为中考诗歌鉴赏篇目的考试范围。。
9.综合性学习题:形式与以往荆门中考卷中呈现的考查相类似。注重语言的正确、优美及合乎事实与情理。加强材料分析与信息提炼、图表观察与分析、口语交际与表达、各类突出热点的综合性学习。
10.作文:要求写人形象鲜明,写事内容具体,写景生动形象,评述有理有据。记叙文务求生动,议论文不讲空话大话,说明文条理清晰。作文侧重记叙文的写作,以命题和话题作文为主,鼓励思维创新。下列记叙文与议论文的评价标准,供写作时自我参考。
④ 中考语文全面复习知识点(人教版)
议论文
1、论证方法的识别:
事例(含概括事例) -------举例论证
引名言,讲道理 -------道理论证
运用比喻证明观点 -------比喻论证
把正反事实或道理进行对比-------对比论证
2、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句式:使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观点+效果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
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
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分论点与中心论点的关系还是论据与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4、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5、中心论点的识别:
一看题目,二看首尾,三看是否是明晰的判断,四看是否统帅全文,四看论据证明的观点
6、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的内容有:
(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内容: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强调……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
(4)、补充论证了……。(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做这个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表述:首先引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提出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然后举阿基米德、王尔德事例证明了“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最后举一个火车上读书的少女为例向人们发出“人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的劝勉。
7、议论文题目分析:
一、作用分析1点明论点、2交待论题、3点明议论由头
方法:主谓短语和动宾短语一般是论点,如:珍惜××,学会××,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并列短语一般论述事物之间的关系,如想和做,成与败
题目中有谈、论、说、议的一般是论题。
二、效果分析:点明了文章论述的内容,明确了文章论点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的提出了论点等。
8、议论文开头的作用:
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2、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或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或提出论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或论题,同时,名言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
4、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或论题,同时,故事和事例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
5、摆出错误的论点和论据,为下文的批驳树立靶子。
6、用生动的比喻或故事(如寓言)引出论点,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接受。
9、议论文结尾的作用: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强调……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
(4)、补充论证了……。(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5)、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
(6)、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其发人去关注或思考某个问题
10、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
(1)语言特点;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
(2)语体特点。语体特点,就是抓住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
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常用句式:这个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11、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修辞:
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动,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有力的论述了的××论点,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引用,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同时有力证明了××论点。
引用名言,有力证明了××论点。
反问:增强语气,发人深思
设问:启发读者思考,强调某种观点
(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2)、以……论证方法为主。(3)、针对生活中的进行分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等。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12、文段结构作用:
(1)、引出下(全)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结尾段的作用,请参照8:“结尾的作用”回答。
13、启发思考类题目:
一、观点必须符合主流思想意识,二、把文章中心换个角度阐述一下即可。三、注意联系实际题必须联系实际。
先给你个议论文的,写不下了!
⑤ 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以书后为主)复习重点知识(15本左右书目)
中考名著复习
一、《繁星》《春水》
1、冰心,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她一步入文坛,便以宣扬“爱的哲学 ”著称,以“母爱、童真和自然”为主题。
2、《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 《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
3、总的说来,《繁星》、《春水》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 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
4、冰心原名 谢婉莹,诗集《繁星》、《春水》是人们公认的小诗最高成就,被茅盾称为“繁星格”、“春水体”。
5、内涵:(1)繁星代表零星的思想;(2)春水是作者希望在不经意之时将思绪像春水一样传达至读者心中。
6、从《繁星》中“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可想而知,冰心的童年充满着梦,充满着童稚的幻想。“小弟弟呵,……灵魂深处的孩子呵。”更诠释冰心与兄弟姐妹之间那不可言喻的深情厚谊。这些是冰心充满童稚的渴望与幸福。
二、《伊索寓言》公元前六世纪后半叶伊索所作。《伊索寓言》原书名为《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伊索寓言》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同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之一。主题为:通过简短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
1、《狐狸与葡萄》写狐狸吃不着葡萄反说葡萄是酸的故事。讽刺了具有“酸葡萄”心理的人们,他们因为没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代借口为自己开脱。
原文:在一个炎热的夏日,一只狐狸走过一个果园,他停在了一大串熟透而多汁的葡萄前。他从早上到现在一点儿东西也没吃呢!狐狸想:“我正口渴呢。”于是他后退了几步,向前一冲,跳起来,却无法够到葡萄。狐狸后退又试。一次,两次,三次,但是都没有得到葡萄。狐狸试了又试,都没有成功。最后,他决定放弃,他昂起头,边走边说:“我敢肯定它是酸的。”正要摘葡萄的孔雀说:“既然是酸的那就不吃了,”孔雀又告诉了准备摘葡萄的长颈鹿,长颈鹿没有摘,长颈鹿告诉了树上的猴子,猴子说:“我才不信呢,我种的葡萄我不知道吗?肯定是甜的,”猴子说着便摘了一串吃了起来。
寓意:我们要实事求是,不要因为利益的损失而欺骗自己。在经历了许多尝试而不能获得成功的时候,有些人往往故意轻视成功,以此来寻求心理安慰。
2、《狐狸与山羊》写掉在井里的狐狸骗山羊下井,然后踩着山羊背跳出井底,却扔下山羊不管。人们做好事要看对象,以免上当受骗。
原文:一只狐狸失足掉到了井里,不论他如何挣扎仍然不能成功地爬上去,只好呆在那里。公山羊渴极了,四处找水喝,终于发现了这口井。他探着头,看见狐狸在井下,便问她水好不好喝。狐狸觉得机会来了,心中暗喜,马上镇静下来,极力赞美井水好喝,说这是天下第一井水,清甜爽口,并劝山羊赶快下来,与它痛饮。一心只想喝水的山羊信以为真,便不假思索地跳了下去,当他咕咚咕咚痛饮完后,就不得不与狐狸共同商议爬上去的办法。狐狸早有准备,他叫山羊说:“我倒有一个方法,你用前脚趴在井墙上,再把角竖直了,我从你后背跳上井去,再拉你上来,我们不就都得救了吗?”公山羊同意了它的提议,狐狸踩着他的后脚,跳到他背上,然后再从角上用力一跳,跳到了井沿上。狐狸上去以后,准备独自逃离。公山羊指责狐狸不信守诺言。狐狸回过头对公山羊说:“喂,朋友,你的头脑如果像你的胡须那样完美,你就不至于在没看清出口之前就盲目地跳下去了。”
寓意: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话,要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聪明的人应当事先考虑清楚事情的结果,然后才去做,要学会明辨是非,不要对坏人施以仁慈。
3、《乌鱼与老鹰》写乌鱼非要学飞翔不可,结果却被摔死。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性,不可违背规律。
4、《蚊子与狮子》写的是微不足道的蚊子虽然机智地战胜了百兽之王,但当它沉醉于胜利时却撞了上蛛网。强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弱者可以战胜强者。
原文2
有只蚊子飞到狮子那里,说:“我不怕你,你也并不比我强多少。你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是用爪子抓,还是用牙齿咬?仅这几招,女人同男人打架时也会用。可我却比你要厉害得多。你若愿意,我们不妨来比试比试。”蚊子吹着喇叭,猛冲上前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最后终于要求停战。蚊子战胜了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在空中飞来飞去,不料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被吃掉的时候,悲叹道:“我已战胜了最强大的动物,却被这小小的蜘蛛所消灭。”
这故事是说,骄傲是没有好下场的,有些人虽击败过比自己强大的人,也会被比自己弱小的人打败。
疑问解答
(1)、弱小的蚊子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狮子呢?
答:以己之长克人之短;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勇者胜; 结论:智者胜。
(2)、胜利的蚊子为什么会被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答:骄兵必败。
(3)、学习这则寓言后,你有什么收获?
答:做事要不骄不躁,永远保持清醒头脑。
5、《农夫与冻僵的蛇》写农夫救了一条冻僵的蛇,蛇却本性难改,咬死了农夫。有些人邪恶、狠毒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人们要分清善恶、明辨是非,对待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
三、《童年》
1、作者:前苏联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2、内容:(作者的乳名)阿廖沙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3、片断(2)写“我”刚到外祖父家时见舅舅们为争夺家产而争吵斗殴的情景,批判了小市民的自私残暴;片断(13)写“我”在母亲死后与外祖母相依为命的一段生活,作者刻画了外祖父的贪婪吝啬(该他出钱买的那天,午饭照例要坏些;十分注意倒给他的茶的浓度;连敬圣像点的长明灯的油也是各买各的),外祖母的宽厚善良(该她出钱买的全是好肉;对着“我”挣来的钱默默流泪)等等
阅读感受:读来令人感到悲哀但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1. 阿廖沙 听外祖母讲故事,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帮助,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2.外祖母 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他听。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胸怀宽大、善于忍让
3.外祖父 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如阿列克谢因染坏一匹布,被他打得昏死过去;狠心剥削工人,暗放高利贷,怂恿帮工偷东西。吝啬、贪婪、专横、残暴
4.“我”: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4、(人物名)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的作家,他的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__________》、《__________》。
5、《童年》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勇敢正直的“我”(阿廖沙),善良乐观的外祖母,自私残暴的外祖父,贪婪恶毒的舅舅们以及快乐的“小茨冈”和执着的“好事情”。
6、《童年》中塑造了阿廖沙的形象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典型。
7、《童年》最基本的主题之一是:阿廖沙的成长。鞭挞俄国国民的小市民习气是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第一主题。这部作品真实再现了俄国平民百姓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抨击了沙俄统治的黑暗与罪恶,就苏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四、《昆虫记》:谱写昆虫生命的诗篇
1、作者:法布尔,是一位严谨、细致、热爱生命、珍爱自然的昆虫学家。
2、主要内容:描写昆虫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等生活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3、艺术特色: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
4、启示:昆虫也是生灵,它们与人有着丝丝缕缕的相通之处,我们人类应该与它们和谐相处,共创我们和谐的家园。
五、《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的结集。全书收录了《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等十篇文章。书中不少文章包含着着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较完整地记录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
1、《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原籍),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2、内容介绍:
(1)《狗•猫•鼠》——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尖锐的抨击。
老莱娱亲:
春秋时,楚国有位隐士,名叫老莱子。这个老莱子非常孝顺父母,对父母体贴入微,千方百计讨父母的欢心。
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子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父亲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动听!”老莱见父母脸上有笑容,心里非常高兴。
老莱子其实也不小了,也年过70。一次,父母看着儿子的花白头发,叹气说:“连儿子都这么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也不长了。”
老莱害怕父母担忧,想着法子让父母高兴。于是,他专门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走路时也装着跳舞的样子,父母看了乐呵呵的。
一天,他为父母取浆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伤心,故意装者婴儿啼哭的声音,并在地上打滚。父母还真的以为老莱是故意跌倒打滚的,见他老也爬不起来,笑着说:“莱子真好玩啊,快起来吧。”
郭巨埋儿: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后成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
4
|《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的戏剧台上所见的“无常”现象,说明“无常”文明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橱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
——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锁记》
——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
——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范爱农》
——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无常》
——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⑥ 人教版初中语文及其目录
http://www.pep.com.cn/czyw/jszx/tbjxzy/dzikb/qs/
给你个来网站源 自己看 很全面 初中六册都有 希望给你帮助
⑦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文体知识
1 记叙文文体知识要点
(1) 以记叙文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语言特点,生动,形象.
(2) 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和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就是记叙文的中心,也叫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依靠人,事,景,物这些材料来表的.因而记叙文的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做到中心明确,集中.
(3) 记叙文的顺序主要有几种: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的过程记叙.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开头写,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写事件的经过. 插叙:在记叙过程中,有时需要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然后再按着记叙原来的事情.
(4) 记叙文中的详略安排应该是能突出中心的材料应该详写;与中心有关系,但是不很重要的材料,应该略写;与中心无关的材料应该舍弃.这样,才能使记叙的中心集中,鲜明,突出.
(5) 记叙文的样式常见有:对现实生活中典型人物和事迹作具体报道的通讯.用文字语言和文学手法描述真人真事的特写.记叙山川景物,旅途见闻为主的游记. 追忆本人或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回忆录,传记,访问记等.它们共同特点是:所写内容必须真实,不容许随意夸大或缩小事实,更不能编造虚构,即要有真实性;对所写的内容又要求作必要的加工.力求文章中心突出,形象鲜明,构思精巧
(6) 特写是报告文学的一种样式,它截取人物或事件的某个片断,细致地加以描述.
(7) 传记一般分两类:一类记叙自己的生平;一类记叙他人的生平。传记的主要特点是实录,要求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夸张。传记在表达上以记叙为主,也可以适当插入议论,描写。传记记叙的顺序一般以时间为序。人物和人物故事的区别在于人物故事只要具体写出人物的某个事件或某几件事就行了。小传则要求写出人物的出生地,出生年月,主要经历等。人物自传的繁简区别在于自传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不同写法,可以写自己全部经历,也可以写自己某个时期的经历。
2 说明文文体知识要点
(1)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按一定的要求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文章称为说明文。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平实,简洁。
(2)说明事物的前提是抓住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事物间相互区别的标志。
(3)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有总说后分说,先主要后次要,先原因后结果,由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等)
(4)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作解释,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用数字,列图表。
(5)说明文按说明对象和内容分有:说明实体事物和说明抽象事理两大类。说明文按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分有: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6)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的区别在于:平实性说明文纯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语言朴实简明,内容具体,切实使人读了就能明白。如自然科学的各类教科书。科技信息资料,实验报告,说明书等。文艺性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辅以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并常用借助一些修辞方法,形象化地介绍事物或阐述事理,使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艺术的享受,这类说明文通常称知识小品或科学小品。
(7)说明文的描写和记叙文中的描写区别:a 目的不同:记叙文中的描写是为了“使人有所感,”;说明文的描写是为了“使人有所知”。b 记叙文可以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使用各种描写方法起到多方面的作用。说明文的描写则只能在说明事物的过程中,借助某钟形象化的手法,对事物的特征作一些必要的描绘,主要是起到使说明的事物特征更具体,更形象。c 记叙文中的描写可以发挥艺术想象,可以夸张,渲染,而说明文中的描写在务真求实的前提下进行语言加工,做到既形象生动,又真实可信。
3 议论文文体的知识要点
(1)生活中少不了议论,讲道理,发表意见就是议论。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就是议论文。
(2)议论总要提出看法或主张,这种看法或主张就是论点,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就为论据,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即为论证过程。
(3)用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两大类:事实材料(事实论据)即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字等。理论材料(道理论据)即名人名言;警句;格言;科学原理;自然定律;马列毛泽东思想。
(4)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议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论证方式:立论,驳论。所谓立论就是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驳论就是批驳错误的观点。
(5)一事一议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借事发表议论,就事说明道理。而从“事”到议。又必须理出并把握两者的联系点,才可顺理成章地展开议论,这事“一事一议”的关键。
(6)议论文常见的有几种样式:社论,评论,学术论文,专题讨论,杂感,随笔以及侧重1于议论性的讲演词,书信等。在以上样式中,有理论性较强的,有文艺性较强的。
⑧ 中考人教版语文复习提纲
我有下面的资料你可以先选一下的,一定要先给分才会发的哟,我很诚信的。
《九年级专语文复习备属考计划》
《学好语文 给你8把金钥匙》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总汇》
《2009中考文言文总复习》
《备战200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基础篇•现代文阅读》
《备战200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基础篇•现代文阅读参考答案》
《中考作文:教你三招写好精彩开头》
《中考作文复习指导:如何写好命题作文》
你还需要什么学习资料可以提出来,我会通过QQ发给你的。
http://..com/question/89006588.html
祝中考好运!!!
⑨ 人教版中考语文的复习重点
在我看来,学习语文最大的就是要求就是多看多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