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英作文 > 2010辽宁高考语文试题

2010辽宁高考语文试题

发布时间:2020-12-28 23:22:59

㈠ 语文 2010年高考辽宁卷阅读王安忆的《洗澡》究竟有什么象征意义

①取材于“洗澡”这样的日常小事,表现当代市民的凡俗人生,②透过“洗澡”内引起的故事,体现作容者对社会和人际关系变化的第三和思考;③“洗澡”触发的人物深层的心理波澜,深入提示人性的奥妙和复杂,表现作者对某种地域、典型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审视。
观点二:使小说的结构艺术精巧、高明。
①以“洗澡”作为全文的结构线索,似拙实巧,俗中见雅,以小见大;②用“洗澡”穿针引线,使小说中两面三个人物不同的言路和思路联系自然,转换自如。③以“洗澡”作结,画龙点睛,一语双关,平中见奇,舍蓄而有余味。
观点三:使小说的象征意蕴舍蓄、多元
①以“洗澡”为纽带,通过对人物言行与心理错位而有控制的叙述,使象征手法深藏不露,结尾一语双关,画龙点睛;②小说人物都没有姓名,有助于启发读者体悟“洗澡”的象征性;③象征意蕴立体多元,“洗澡”内含的反思层次丰富,针对面广,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够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
洗澡一语双关既指平常意义的洗澡,又讽刺男子的小家子气.

㈡ 2010高考文科语文试卷及答案

问的太大了,我全国的高考题都有,可是答不下啊,建议你留个邮箱,好发给你
目录
2010年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全国Ⅰ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题卷
语文(全国卷Ⅱ)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课标卷Ⅰ)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北京卷)详解
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上海 语文试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详解
(天津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解析
(重庆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湖北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语 文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语 文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福建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浙江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湖南卷)
2010年全国高考(广东高职卷)
语 文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逐题详解
(江西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
语文试题解析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解析
(山东卷)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解析
(辽宁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四川卷)

2010年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全国Ⅰ卷)
目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来源:学科网]
A.行伍(háng) 名宿(sù) 恶贯满盈(yíng) 厉兵秣马(mù)
B倾轧(zhá) 不啻(chì) 补苴罅漏(xia) 荆钗布裙(chāi)
C.巨擘(bò) 河蚌(bàng) 得不偿失(cháng) 莘莘学子(shēn)
D.解剖(pāo) 羁绊(jī) 火中取栗(lì) 感慨系之(xì)
【答案】A
【解析】A项厉兵秣mò马,B项倾轧yà,D项解剖pōu。本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和常见误读字的读音,字音尤其是多音字的识记,一要注意从词语含义上区别;二要注意从词性上区别,如“宿”;三要注意通过书面语与口头语的不同记忆,如“血”;四要注意记少不记多,像“蚌”只有地名“蚌埠”中读bèng,记住这一处特殊读音既可;五要记住一些常考的字音。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地毯生活。尤为可喜的是,始作俑者是我们新来的局长。
B.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C.他是当今少数几位声名卓著的电视剧编剧之一,这不光是因为他善于编故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写的剧本声情并茂,情节曲折。
D.旁边一位中学生模样的青年诚恳地说:“叔叔,这些都是名人的字画,您就买一幅吧,挂在客厅里不仅没关打气,还可附庸风雅。”
【答案】B
【解析】A、始作俑者: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B、移樽就教:樽,古代盛酒器;就,凑近。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C、声情并茂:并,都;茂,草木丰盛的样子,引申为美好。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D、附庸风雅:附庸,依傍,追随;风雅,泛指诗歌。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D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大师 的这段经历非常重要,但流传的说法不一,而所有的当事人、知情人都已去世,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来源:学+科+网]
B.我们说话写文章,在把零散的词语串成一个个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完成交际任务的句子的时候,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律的。
C.这个法律职业培训基地由省司法厅和南海大学合作建立,是全国首家有效联合政府行政职能和高效教育资源而成立的培训机构。
D.近期发热患儿增多,我院已进入门诊超负荷状态,为使就诊更有序,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如果由此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答案】B
【解析】A、句式杂糅,“拟采用”和“为准”杂糅,可改为“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的说法”或者“我们斟酌以后拟以儿子所讲的为准”。C、搭配不当,“基地”与“机构”不搭配。D、宾语残缺,应改为“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的办法”。语病题做题思路通常是:疏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缺或者赘余;看句子的主要成分即主、谓、宾之间,句子的枝叶即定、状、补与中心语之间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否恰当;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表意是否明确。。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D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近几十年来, , , , , ,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作用和责任的讨论方兴未艾。
①也高于同时期世界的平均水平
②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③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④中国的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
⑤尽管对增长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然而谁也无法否认增长的事实
⑥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A、②④③⑥①⑤ B、②⑤⑥③④①
C、⑥⑤④②③① D、⑥①②④⑤③
【答案】D
【解析】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连贯,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D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此现象纷纷做出各自的解释,但是始终未获解决。现在生物学家也开始涉足这个问题,并从生物学的角度加以探讨,他们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经常说人的情绪多变,其实我们往往不是自己情绪的真正主人。在人体内,存在着多调控我们情绪的化学物质,我们的喜怒哀乐受到它们的控制。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心烦,究其原因是一种叫做“梅拉多宁”的激素在作怪;如果这种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心情烦躁、沮丧等。据研究,梅拉多宁也是导致一种叫“冬季抑郁症”疾病的元凶。得这种病的人,在冬季尤其是阴霾、缺少阳光的日子里,容易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甚至做出极端行为,为什么生活中有些人那么快乐,令人羡慕?这又涉及到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是神经元中传导神经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当多巴胺传导顺畅的时候,大脑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我们产生快感。

㈢ 2010年辽宁高考语文试卷答案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参考
一、(9分)
1.(3分)D 2.(3分)D 3(3分)B
二、(36分)
(一)(19分)
4.(3分)B 5.(3分)D 6.(3分)D
7.(10分)
(1)(5分)赵良淳见吴国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
示后,留下他来防守安吉。
泽出大意给2分:“大言”、“意”、“戍”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众人仍守在四周不走,赵良淳太声呼喊说:“你们想作乱吗?”众人
流着汨出去,他再次上吊而死。
译出大意给2分;“环守”、“尔辈”、“投缳”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三、(25分)
11.(25分)
(1)(5分)
答D给3分 答B给2分 答C给1分 答A、E不给分
(2)(6分)
①精明,节俭,有些小气甚至吝啬:②敏感,如腻,谨慎,多虑;③心地较为
善良,通情达理。
每答对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3)(6分)
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突出季节特征;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③使情
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
每答对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四、(25分)
12.(25分)
(1)(5分)
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
(2)(6分)
①务从实录、全面准确的写作宗旨;②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编写原则;③史论结合的编纂方法。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3)(6分)
①详察南洋各岛情形,查访侨民疾苦,改善侨胞待遇;②与当地英国华民政务司斗争,以《大清律例》保护华侨财产;③改会贤社为图南社,积极发展华文教育。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4)(8分)
观点一:谈判态度要诚恳。
①不说对方所提的方案无理,只说难以实现;②不说自己所提的方案一定可行,只说请对方考虑;
③不能感情用事,贻误全局。
观点二:要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
①坚持自己的意见就说对方没有明白我方的意思,争取自己的权利就说愿与对方同心协力,要求自己的利益就说双方都有好处;②不因为对方不高兴就放弃自己的原则立场;③表述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坚持自己的观点却要毫不含糊。

六、(60分)
18.(60分)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符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来源:Zxxk.Com]
选择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套作,
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I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11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12见解新颖○13材料新鲜○14构思新巧 ○15推理想想象有独到之处
有个性特征
(2) 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一分;每一个错别字扣一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套作、问题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㈣ 2010高考文科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语 文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铅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www.ks5u.com,将条形号码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w.ww.ks5u.com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铅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级号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四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皎洁/打搅 业绩/污渍 纤维/纤大
B.效仿/发酵 空旷/粗犷 盛开/盛饭
C.隐瞒/蛮横 挑衅/抚恤 埋伏/埋怨
D.市侩/反馈 濒临/频繁 辟谣/精辟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历代文人视为至宝的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殊途同归。它们在艺术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记录了岁月的斗转星移,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今天他们并没有因为现在高科技手段的甚嚣尘上而销声匿迹,而是继续在书画艺术中展示着华夏民族的质朴和灵动。
A.殊途同归 B.斗转星移 C.甚嚣尘上 D.销声匿迹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让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的人们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平台上共同寻找答案。
B.“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经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功和失败的实践,无可争辩地证实了这一理念的正确。
C.刘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
D.成千上万的亚运志愿者都在忙碌着,他们在共同努力,完成举办一次令亚洲乃至全世界都瞩目的文明亚运的理想。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作品的独创性亦陈作品的原创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的直接创作活动产生了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作品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点。______________。作品的独特性是针对作品的表达形式而言,并不延及作品的主题思想,也不涉及未加提炼,加工的社会生活本身,______。
只要是独立创作的作品,即使使用了相同的材料,也会产生出与他人作品不同的表达特征
作者运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技巧,独立地选择了自己满意的色彩,旋律,动作,语言等,形成对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的表达形式。
作者的作品活动表现为对素材的取舍,运用,素材是构成作品的原始材料,他本身不是作品。
但只要是作者本人独立创作的必然表达出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
任何人的创作都离不开对前人文明成果的传承,借鉴,也离不开同时代人的互相影响
A. ②①⑤④③ B. ②④③①⑤ C. ③②⑤④① D. ③④②⑤①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身窥,据此可无北顾之忧。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千户吴玉守之。
上语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 因其未至,可先击之。”诸将皆曰:“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举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将士闻之,或信或否。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急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咸顿首称善。
(选自明 谢黄《后登陆》卷下,有删改)
【注】①上:皇上指朱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语诸侯曰… 谈论
B.委尸填满沟壑 放置
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 标志
D.噫!我固无姜 祸患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今俞瑱得之 乃令吴玉守之 B.利为彼有 宜为报仇
C. 降家皆为上所杀 儿为所误
D.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 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7.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朱棣“料事如神”的一组是 (3分)
①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值襟喉 ②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
③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 ④贼众新集,其心不一
⑤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⑥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
A.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忠、俞瑱。
B.俞瑱逃往怀来,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是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之策。
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
D.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才以利口取得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
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 。(《孟子 告子上》)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杜甫《登高》)
(3) , 。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
(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苏轼《赤壁赋》)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不可无“我”
①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掉了“我”,抽去了个人 的思想感情,就不成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
②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所谓“非我”,就 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
③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但文学艺术的反映,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 ,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 四来;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 现实来,所以,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我”化为“非我”的过程。
④另一方面,文艺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任务来,要反映客观现实,不是无所谓的,不是为张三李四而写 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他是有目的的,她是为感染人、打动人儿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 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所以,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而一旦仍要不 失“我”之所以为“我”,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 憎之感来。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这,我认为正 是创作的主要之点。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 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我。
⑤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样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演员演岳飞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 应该像秦桧。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演员不应被完全丢掉自己。 他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
⑥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首先必须走进这个世界中去。不 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能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 的。但是叫你跑进去,并不是叫你望去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把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作你自己的思想感情 。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⑥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有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中,要发现这个艺术世界语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我”来。所以,在欣赏活动中,也不可无“我”。
⑦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能;就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维过程、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他必须有一种如同身临其境、亲见其人的感觉,才能进行创作。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体验创作都所灌注在这一作品中、灌注在他的人物向上的思想感情,他不是能领会欣赏这一作品。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程,同时也不是体验的过程,至少是同体验的过程不可分的。总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是既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
(选自《钱谷融文论选》,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我”,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B.对作家来说,作品以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现实,也是在艺术世界中表现“我”。
C.在艺术创作中,要在“非我”中表现“我”,就是要体现出作者的爱憎感情与思想态度。
D.在艺术欣赏中,对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是非爱憎,表示绝对的顺从,就是在建立“我”。
E.在艺术欣赏中,表示出你的独立思考和爱憎感情,就是从“非我”世界中找回了“我”。
1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演好孙悟空,演员需要事先观察并模仿猴子的动作与神态,这是在创作前体验“非我”。
B.清代一女子迷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终抑郁成疾而死,这是她在欣赏活动中迷失了“我”。
C.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欣赏者在“非我”中迷失了“我”。
D.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叙写琵琶女的遭遇,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是创作者在“非我”中表现了“我”。
14.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画线部分的内容。(4份)
15.艺术活动中为什么“不可无‘我’”?请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回答。(4份)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份。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面包
沃尔夫冈·博歇尔特
她突然醒来。两点半。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哦,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仔细地听着厨房里的声音。寂静无声。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如此特别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呼吸声。她起床,摸索着经过漆黑的房间来到厨房。在厨房两人相遇了。表针指着两点半。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西。她打开灯。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深夜。两点半。在厨房里。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她总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她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地传到她身上。她转过头来不再看盘子了。
①“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一下厨房四周。
“我也听到了什么。”她回答,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这是老了。跟他年龄一样老了,六十三岁。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他看起来已经老了,他在想,穿着衬衣的她看起来相当老了。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夜里女人显老总是表现在头发上。头发使人一下变老了。
“你应该穿上鞋子的。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意忍受他在撒谎。他们结婚三十九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
②“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他又说了一遍,又推动了自制,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
“我也听到了什么。于是我想,这里出了什么事了。”
“我也听见了。不过,大概什么事也没有。”
她从桌上拿起盘子,并用手指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
“没有。大概没什么事。”听到他不安地在说。
她赶紧帮他说:“过来,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
“走,睡觉去。站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他向窗户望去。“是的,一定是外面出了点什么事。我还以为是在这里。”
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我必须现在就关灯,否则我必定还会去瞧盘子的,她想。我不能再去瞧那个盘子。“过来,”她说,同时把灯关灭。“这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刮风时檐槽常常碰墙壁。这肯定是檐槽之故。刮风时它总是哗哗乱响。”
两个摸着走过黑黢黢的过道来到卧室。两双光脚在地板上拍击作响。
“是有风,”他说,“已经刮了一整夜了。”当她睡在床上时,她说“是的,刮了一夜的风。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
“是呀,我刚才还以为是在厨房里。大概就是檐槽吧。”他说着话,仿佛已沉入半睡中。
她注意到,当他撒谎时,声音多假。
“真冷,”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我可钻被窝了,晚安。”
“晚安。”他回答,又说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啊。”
随后就是寂静无声。许多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轻声咀嚼。她故意深沉又均匀地呼吸,使他不致发觉,她尚未入睡。然而他的咀嚼节奏均匀,倒使她慢慢进入了梦乡了。
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时,她分给他四片面包;平时他只有三片。
“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她说着离开了餐桌。“我吃这面包消化不了。你多吃一片吧。我消化不好。”
她注意到,③他把头深深埋在盘子上。他没有摔跟头。就在此刻她对他非常同情。
“你可不能只吃两片面包。”他对着盘子在说。
“够了。晚上我吃面包消化不好。你多吃吧,吃吧!”
过了一会儿,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灯下。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包智星译)
[注]①活尔夫冈·博歇尔特:西德废墟文学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作家。小说《面包》写的是一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
16. 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17. 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5分)
18. 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让法律来保护阳光
“中国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2006年1月1日,中国将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法》。”
——摘自国家主席胡锦涛2005年11月7日在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上的致辞
什么是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相对于越用越少、不可再生的煤和石油,这些能源可谓循环往复、取之不竭。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专门立法来保护它的开发呢?原来这阳光、这风、这些生物等并不自由。我们歌颂阳光的美丽,羡慕风的来去,欣赏生物的多姿,其实它们受着许多的束缚,满肚子委屈。阳光不远万里来到地球,不只是为了红几朵花,绿几棵树,它还能发电、供热,能让汽车跑,能让电灯亮。科学家说,晴天太阳照着的每一平方米就蕴藏着1千瓦时左右的能量。风儿在地球上飘荡,也不只是为了来一点凉爽、送几片白帆,它还有更大的力量,却无用武之地,所以就恼怒、狂躁。你看那台风、飓风、龙卷风是怎样地拍胸怒吼。地球上除人类以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生物,不过它们只是无奈地独处,兰在幽谷无人问,花自飘零水自流,还有谁知道它们居然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呢?
阳光、风、水、生物、地热、海洋有这么多的本事,为什么不使出来呢?有两个原因:一是人们的认识所限,有眼不识金镶玉,轻慢了它们,它们当然就不出力。这好办,随着科学的进步,观念的转变,会纠正的。二是人们的固执,明知可用就是不用,甚至不许别人用。原来能源一族也和人类社会一样,新旧之间会明争暗斗,抢位置、争高低,先来的见不得后到的,强势者挤兑着弱小的。新能源的开发当然要投资,旧能源说,何苦呢,照旧用我不更省事?新能源的开发要成本投入,旧能源说,你看,得不偿失!房顶上装一个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供热系统,可以供全楼的照明、热水。建筑商说还得改图纸,施工队说太麻烦,物业说不美观。山坡上竖一个风力发电塔就可送电到万家,但是先要征地,又要修路、进设备、培训技术人员。主持者一想,算了吧,还是到热电厂买电去。玉米的传统用途是食用或者当饲料,现在发现可以造酒精,这酒精还能开汽车,玉米秆可以发电。但是将这些理论变为现实有许多风险,谁第一个吃螃蟹?总之,新事头绪多,旧轨最好循。至于新事物的前景,一般人管不了那么多。一般人管不了,谁来管?国家来管。用什么办法来管?用法律。只有法律才能平等地规范所有人的行为,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于是就有了《可再生能源法》。
1831年,当整个欧洲还在靠油灯、蜡烛照明,煤炭取暖时,法拉第把一块磁铁投入线圈,电流计上的指针轻轻摆动了一下。他给人表演时,有绅士问,“这有什么用?”法拉第说:“先生,不用多久,它就会给您交税的。”现在全世界靠电力生产的财富和税收早已多得难以统计。为推广新能源,各国都制定了相关法律。现在阳光、风、生物等新能源才崭露头角,就像当年法拉第手中的磁铁和线圈,亟盼世人理解,盼社会支持,盼法律保护。打个比方,《可再生能源法》就像《未成年人保护法》一样,它是专门保护弱者、保护未来、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的。
千百年来我们都将阳光当作人类自由的象征,现在突然发现,我们并没有给阳光自由,发现我们亟须用一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阳光的自由。当年有人问恩格斯说,你和马克思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恩格斯回答:“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自有阶级社会以来,人类就在为自己争自由,为社会秩序立法,现在我们又懂得为自然争自由,为保护利用自然立法。人类的自由发展应该成为自然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反之,自然的自由发展也是人类自由发展的条件。当阳光、风、各种生物、还有地热、海洋都自由地迸发它们所有的能量时,人类自己也就获得了最大的自由。
(选自《梁衡新闻作品导读》,有删改)
19. 请在画线部分任选两处,指出其所用修辞方法,并分析所用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20. 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21. 文章标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述的?(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近代西方社会发展史表明,数学活动的中心(数学史上的代表人物及他们的突出成就)在地理上总是与当时政治、文化、经济发达的中心大致吻合。请根据一下图表所示的情况,补充下面文段中A、B处空白放缺的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语言简洁,语意连贯。

从15世纪开始,数学活动的中心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又返移欧洲,并随着资产阶级革命中心的转移而在欧洲不同国家之间转移。文艺复兴时期。伽利略等人在天文计算的成就标志着数学活动中心转移到了意大利;这个活动中心 ;
A
数学活动中心 。
B

23. 某校举行由学生把所学课文改编成独幕剧的演出晚会。下面是演出的节目单:
晚会节目单
1. 《孔雀东南飞》(原作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演出:高一(2)班
2. 《雷雨》(原作曹禺《雷雨》) 演出:高二(5)班
(其他略)
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常常在节目之间加上衔接的话,以增强晚会的整体感。请你在《孔雀东南飞》与《雷雨》之间,为主持人设计一段这样的话。要求:所写内容与串联的节目密切相关,衔接自然,不少于60字。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 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
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以“与你为邻”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㈤ 2010高考语文全国卷1答案及讲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祎献颂。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余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遂遇害。

(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报:答复。

B.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宠:重用。

C.祈天永命之要 祈:恳求。

D.法天道,顺人心 法:效仿。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祎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

①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②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③浙西集平,科敛当减 ④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⑤亟宜奉版图归职方 ⑥ 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B.王祎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C.王祎具备很高的史学家素养和教育才能。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D.王祎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四、(23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1.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元遗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译文: 恰逢元派遣脱脱征收军饷,用耸人听闻的话威胁梁王,一定想要杀死王祎。

(2)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译文:上天已经结束了元代的统治,我朝在事实上已取代了它。你们就像是燃尽的火把灰烬,怎么敢与日月争明!

【参考译文】

王祎,字子充,浙江义乌人。幼时机敏聪慧,成年后身材高大伟岸。后来拜柳罐、黄缙为师学习文章,于是当时以文章著称于世。在目睹了元王朝国政衰颓凋敝后,写了七八千字的言上给当时的宰相。危素、张起岩一起推荐了他,但是没有被接受。于是在青岩山隐居著书,名气越来越大。太祖攻取婺州后,召见他,拜他为中书省掾史。太祖征江西,祎写文章赞颂并献给太祖。太祖很高兴,说:“江南有二位大儒,就是你和宋濂,要论学问谁更渊博,你不如宋濂。但是要论才思的雄辩,宋濂不如你。”太祖创立了礼贤馆,李文忠推荐了王祎及许元、王天锡,于是被召置礼贤馆。不久又被授为江南儒学提举司校理,累次迁升到侍礼郎,掌管太祖的起居注。又任南康府同知,出了很多惠民政绩,太祖赐给金带以示宠爱。太祖即将称帝即位前,将他召回,商议即位礼仪。由于不合上意而获罪,出为漳州府通判。

洪武元年八月,上奏言,“祈求天命永远所在,在于忠厚存心,宽大为政,效法天道,顺应人心。雷霆霜雪,只是暂时的不是永远的。既然浙西已经被平定了,应该减免赋税。”太祖表扬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但是没有都听从。第二年修《元史》,任命祎与濂为总裁。祎擅长史事,裁汰剔除烦秽,大力修改。修完《元史》后,提拔为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奉召到大本堂教皇子读书,王祎经明理达,善于开导。皇上召他到殿廷,每次都给他赐坐,从容应答。不久,奉命出使吐蕃,还没到,就被召回。

洪武五年正月商议诏谕云南,任命王祎奉召前往。到云南后诏谕梁王,尽快奉上户籍册和地图给朝廷方面掌管,不然天子很快就将讨伐过来。梁王不听从,并把他安置在偏室内居住。几天后,又诏谕说:“朝廷考虑到云南百万生灵,不忍荼毒于锋刃。如果你凭借艰险路远,抵抗大明皇帝的命令,天朝骁勇的将领率领装备精良的士兵,和你在昆明会战,到时你后悔都来不及。”梁王被吓服了,随即将他改为正馆居住。时逢元朝派遣脱脱征军饷。脱脱说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掉王祎。梁王逼不得已交出来了王祎,脱脱想让王祎屈服于他,王祎怒叱道:“上天要完结你元朝的命,我朝是来取代你元朝。你小小的火把余烬,竟敢和日月争明!何况你我都是使臣,我岂能屈服于你!”有人劝脱脱说:“王先生久负盛名,不能杀。”脱脱手一摆说道:“今天就是孔圣人,也没有情面可讲。”王祎回头说道:“你杀了我,朝廷大军就将到来,你的祸患不久就要接踵到来。”于是就这样被杀害了,遇害那天是十二月二十四日。梁王派人去祭奠,收集他所有的衣物入殓。建文年间,王祎的儿子王绅颂扬他父亲,朝廷追赠王祎诏赠翰林学士,谥文节。正统年间又改谥忠文,成化年间,下令建立祠堂祭祀他。

㈥ 2010年辽宁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幸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真实地版填权充着我们的生活。

材料1 2009年11月19日中国青年报做的关于“幸福和屋子的关系”的在线调查显示,八成中国被调查者以为“幸福和屋子有关系”,不过对此结果,日本网友的意见大相径庭,约九成以上日本网友以为幸福和屋子没有关系。

材料2 一位哲学家不小心掉进了水里,被救上岸后,他说出的第一句话是:呼吸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活着就是幸福,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为了“所谓的幸福”葬送了自己。

材料3 有人认为:人生的幸福最浅层的是欲望、物质带来的,欲望和物质的人生是永不能满足的。

材料4 有人认为:每个人在追求幸福,但你不能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而坑害了别人,甚至坑害了国家。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以“幸福是”为题(空线处填上你选的词语或短语);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㈦ 2010河南高考语文试题

点下面的地址可以看到

㈧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二卷

吉林的的语文全国二卷是关于规律的作文
很难
很无奈

㈨ 2010全国2卷高考语文试题

http://wenku..com/view/a2afc3335a8102d276a22fcc.html
不要复分制的,进去下载就成

㈩ 2010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你自己在这里下载吧:http://www..com/search/wenku/2010gaokao/index.html
不管要哪个省市的都有,版还有答案。权

阅读全文

与2010辽宁高考语文试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