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考语文读音有规律吗
没有规律的,我是江苏的,江苏高考说是第一题拼音的,结果11年考的居然是改错,平时花了很长时间复习的全白费了,我看到题也傻眼了。同学我觉得你还是好好学,有实力就不怕出什么题了。加油哦
B. 浙江高考语文选择题有什么规律
拼音错别字成语语病连贯再加小阅读和古文。都看起来挺难需要基础很扎实。
C. 谁知道高考语文古诗词默写的规律是什么
1、 孔子语录
2、 鱼我所欲也 孟子
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4、 曹刿论战 左传
5、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6、 出师表 诸葛亮
7、 桃花源记 陶潜
8、 三峡 郦道元
9、 杂说(四) 韩愈
10、 陋室铭 刘禹锡
11、 小石潭记 柳宗元
12、 岳阳楼记 范仲淹
13、 醉翁亭记 欧阳修
14、 爱莲说 周敦颐
15、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6、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17、 关雎(关关雎鸠) 诗经
18、 蒹葭(蒹葭苍苍) 诗经
19、 观沧海(东临碣石) 曹操
20、 饮酒(结庐在人境) 陶潜
2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 王勃
22、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王湾
23、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 王维
2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扬花落尽子规蹄) 李白
25、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
26、 望岳(岱宗夫如何) 杜甫
27、 春望(国破山河在) 杜甫
28、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 杜甫
29、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 岑参
30、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
31、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 刘禹锡
32、 观刈麦(田家少闲月) 白居易
33、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 白居易
34、 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
35、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 杜牧
36、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
37、 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李商隐
38、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39、 相间欢(无言独上西楼) 李煜
40、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
41、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
42、 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 王安石
43、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苏轼
44、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45、 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陆游
46、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
47、 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文天祥
48、 天静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马致远
49、 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 张养浩
50、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
D. 语文高考答题技巧,步骤,规律是什么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答题举例(06浦东新区模拟)回答1:同意。文章以“山格”为题,以拟人化的手法铺写了众多山的不同性情,赋予其以人的灵性:无论是南方的山灵秀不失狂野,还是北方的山健壮而不失妩媚,抑或是西部的山尊严而沉默……总之,作者在对不同地域山的不同风格的描述中笔意纵横,令人饱览山之情味,行文大气而稳重。回答2:同意。首先,运用了大量拟人、比喻等修辞格,把山所表现出来的形态赋予丰富的人格性情;其次选材大气,描摹了南方、北方、西部山的个性,给读者以全面的感悟;最后又以山与人之关系升华作结,拓展了思考空间:大气尽显其中矣。就上海高考而言,它的理念是为学生服务的,是为学生升入高校服务的,而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设立难题,为难学生,它会为学生提供了舞台和机会,所出的题应该能够解答,但必须是有道理、有准备、有基础的。
E. 高考文言文出处有没有规律啊
哈哈!你的问题一点也不难,其实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高考文言文选文当然是有规律的,但这规律对你肯定没什么用处。不过我还是乐意回答你的问题。
在各省自主命题之前,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中所有的文言文均选自《二十四史》,无一例外!各省自主命题后,大多数省市仍按此惯例选文。但我所在的湖南省则侧重于唐宋散文,文章大致会选自《古文观止》一类的集子。
你看看,你能把《二十四史》读完么?不过,你可以多读些古代人物传记,因为《二十四史》全部都是记传体史书,另外多读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这样可以增强你的语感。不要试图碰到原文,一方面不太可能,另一方面显得无能。若把心思放到以阅读的方式来切实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上,则考什么文章都是一样的,遇着原文可喜,遇不到也无碍,你说呢?
文言文考试内容无非集中在实词、虚词、文言句式以及整体理解四个方面。
如果你是一个高三的学生,距高考只有不足两个月了,你应该抛开搜集资料的工作,一般来说,搜集资料的工作应该由你的老师去做,你只管一门心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在完成老师安排的前提下做一些自我补充就行了。
如果你还在读高一或者高二,则以抓课本为主,最好能将课本中的文言文都背下来。很多人以为死记硬背是一种很老套很过时的办法,而且背了总会忘记,所以不愿意下功夫去做这件实是最佳的学习文言文的办法。我们知道,学习语言最好的办法是培养语感,培养语感的最好方法是给自己创设一个语言环境来运用语言。我们学外语可以出国或请外教,但学文言文却无法返古或请古教,那么背诵就成了创设文言语境的唯一方法了。至于说背了会忘记而不背,更是没有道理。打一个不雅的比方:你吃了东西,总会排出来,吸收的总是少部分,那么你就不吃东西了么?背了忘记与没有背诵是全然不同的,正如你吃了猪肉之后肚里没有猪肉与你没吃猪肉而肚里没有猪肉是完全不同的道理一样。
下面提供一些网址供你参考,,千万别以此来代替上课!
一、《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的用法:
http://www.xxjxw.com/Article/xkfd/yw/200512/345.html
二、500个常用文言实词用法:
http://219.136.187.225/users/hzjxxx/RUAN/MYsite/wysc.doc
三、常用文言虚词用法:http://www.zjtg.cn/teach_web/readingroom/11.htm
四、常用文言句式用法:http://www.610g.com/user1/putoo/archives/2005/31.html
孤旅西宾老师祝你取得好成绩。
F. 求高考语文 实用类文本题型 及规律或方法 大神帮帮忙!
“实用类文本”阅读涉及传记、新闻、访谈、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试题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选材:名人事迹,通俗晓畅,内涵丰富,可读性强,探究点多。无论是传主还是新闻主体,他们的事迹具有典型性,人格具有感人魅力,成功的背后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给人以较大的启发性。就所选文本而言,都具有通俗晓畅,内涵丰富,可读性强的特点,极适合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设题:重视多层面、多角度设题,彰显新课程新理念。
(1)题型以主观为主,包括简答题和表述题;设题面广,重视分析综合与探究能力的考查。
(2)多角度设题,体现出考查的层次性。
3、考查最主要的题型有:
(1)分析文体特征及其作用。
(2)筛选文中信息,概括内容重点。
(3)分析句子含意,从不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提出自己的见解。
(4)归因探究。
(5)评价新闻主体(被访者)的主要观点,传主的人生观、价值观。
【命题趋势】
高考本考点将呈现以下命题趋势:
1.对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考查将成为不容忽视的命题点,尤其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可以考查考生能否识别不同文体采用不同表现手法的作用。
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将会适当增加难度,不会过于单纯,会区别于论述类文本的信息筛选。突出综合的成分,要求考生经过分析提炼概括后才能得出答案。
3.分析综合类试题将会结合文本的深沉意蕴、作者的情感取向、人物的思想观点态度等设题。其中对句子含意的分析,将成为设题的重点。
4.评价、探究题将进一步受青睐,评价会要求贴近文本,就文评价,而探究题的点和面将进一步拓宽。
II方法指要
1、传记
基本知识
1.概念: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手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2.特点:a.真实性b.文学性C.时代性
考查方式
1.把传记当作一般的阅读材料。
2.结合传记的特点进行能力考查。
方法要领
对传记作品的解读不外以下几个方面:(l)把握传主的人生轨迹。他(她)的主要经历、主要事迹、主要精神、主要贡献(成就)。在了解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对传主成长历程的影响;认识传主对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所产生的正面作用或负面影响,从而正确评价其功过得失。(2)搞清刻画人物的方法。通过传主的具体言行、典型的事例、传神的细节描写、突出的心理描写、间接描写等方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3)品味传记的语言。用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神情态度和性格。(4)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通过作者的评点、解释去了解,通过作者的抒情语句去把握。
2、新闻、访谈
基本知识
1.概念新闻是借助传媒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信息所做出的及时、客观、准确、简洁的报道,是报刊、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采用的一种文体。
2.特点①及时性②真实性③简明性
3.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篇消息不可缺少的部分,而背景和结语有的隐含在主体里,有的则省略。
4.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局。
5.种类: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评论、访谈。
考查方式
1.把新闻体裁的文章作为一般的阅读材料对待,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结合作品考查对新闻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如新闻的时效性,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的客观性与作者主观态度的关系,新闻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等等。
方法要领
新闻的阅读,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从题材上抓住人物、事件的典型意义。
3、调查报告
基本知识
1.概念根据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某一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
2.特点①针对性②真实性③典型性
考查方式
1.根据提供的数据和材料提炼观点、主题。
2.根据提供的材料简要列举报告提纲。这种考查着眼点在学生的理性思考分析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3.把调查报告的部分内容作为一般文章的阅读理解。可能其中的有些题目会涉及调查报告独具的特点,如文章使用的说明或议论方法(数字或图表)、语言风格。
方法要领
调查报告的阅读:一读开头,明确调查对象,调查的主要内容;二读主体部分,主要是快速浏览,重在清楚了解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三读重点数据,深入研究核心内容,以利准确把握文本。
4、科普文章
基本知识
1.概念通过科学浅显的语言,向普通大众介绍科学知识,解释科学现象,揭示科学原理,帮助人们认识科学、理解科学、运用科学的文章为科普文章。它既可以对科学原理加以解说,也能对某种现象进行科学探索。
2.特点①主题鲜明,往往在第一自然段点出主题。②脉络清晰,结构严谨,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一般在第一自然段点出主题后,后几个自然段分别以科研成果、举例子、展示实验结果等对主题加以说明,探讨利弊,诠释过程,阐述概念。③内容新颖,反映的往往是科技、医疗、文化领域的前沿动态。④语言生动,通常会采用对比、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表现手法,使其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考查方式
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3.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方法要领
阅读原则:立足文本,到文本中去筛选信息、甄别比较、组织答案。
答题方法:三个关键词——“定位”,“对照”,“判定”。
G. 高考语文命题规律和高中语文教学之间的区别
启发式教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启与发中把握学习的重点,达到内教学容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启发式教学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要求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那么,如何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来进行启发式教学呢
H. 高考语文试题中,现代文阅读怎么掌握规律
阅读方法和技巧
一、 观其大略,、通读全文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不单单考查对段落和某些主旨句、关键句、关键词的理解阐释,还要考查对整个全文内容的总体把握。包举万象,驾驭全局,这是一种更高的思维要求,也是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高境界,也是高考命题的必然选择之一。因此,我们要观其大略,通读全文。只有这样,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才不会在做题时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面对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是小说,则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捷径: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
标题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说明文的标题往往直接点明说明对象或说明中心,如《景泰蓝的制作》、《神奇的极光》等。议论文的标题无非三种,一种是直接点明中心观点,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种是间接点明中心观点,如《别了,司徒雷登》;一种是确定论述对象或范围,如《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孔孟》等。散文的标题则主要是确定描写对象,如《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等;其抒情基调蕴含在与标题紧密相关的关键性语句中,如《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句;这些关键性的语句往往也是散文主旨所在。
如果文章的末尾还有注释,则这些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注释如果是交代文章的出处及创作时间,实际上是提示你要"知人论世"。只有结合作者及时代背景,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二、 剔肉存骨,、优化整合
作家在写文章前都要先搭一个架子,然后组织材料。这个架子,体现了文章的整体思路。好的文章,材料附着在架子上,就像肉附着在骨头上,一句句一段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会乱走的,考试就是考同学们有没有看懂作者的思路,同学们平时要下功夫,争取看一遍就了解作者的思路。、因此,要理清思路,就必须先将这些"肉"剔除。是说明文,则将涉及到各种说明方法的材料剔除。如"举例子",则将例子剔除;"列数字",则将数字剔除;"作比较",则将比较的另一方剔除。是议论文,则将各种论据剔除,包括事例论据,引用论据,比喻论据等。是散文,因为"形散神聚",则将体现"神"的抒情议论性语段保留,其他部分剔除。材料一经剔除,文章的整体思路就水落石出了。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一篇文章中总有些词、句子含义深刻,或者包括哲理、或者点明中心,或者是耐人寻味的,这些词和句子同学们一定要去理解,这样的例子在课本中是很多的,如《在马克思幕前的讲话》一文中提到的"马克思一生有很多敌人,但是没有一个私敌"一句。特别注意某些虚词,如"可能、大概、也许、将会",注意偶然与必然、已然与将然的区别。考现代文就是考三个字"懂不懂",因此看懂、理解是最重要的。
常见做法:(1).中心主旨句移用法(舍偏取正法):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的答题,难度大,要求高,往往事倍功半,或者废力不讨好,是高考语文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如果我们运用中心主旨句移用法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将文章的信息分出主次来,只提取主要的信息。具体到文章中的某个段落,则是提取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处在段首或段末,不难判断。具体到段落中的某个句子,如果是单句,则提取主干;是复句,则提取分句中的主句。、(明确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遵路是对文章的整体有个把握,考题往往是考某一点,要有总分的概念,虽然问在一点上,但实际是关系到整篇文章的,一定要学会整体阅读理解。)
(2)、分层归纳法:高考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既要求能够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还要求能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归纳、概括能力是一种较高的能力。要答好这类高考题,如果运用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就可以恢恢乎游刃有余地也,而再也不会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了。(、就是善于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段落大意,一般适用于散文阅读。去年考纲提出的是"善于筛选并提取信息",今年把"提取"改成了"整合"。
"提取"是把试卷中的话抄下来填在答卷上就可以了,"整合"就是把散布在文章各个方面的信息提取出来,并组织成一个观点,需要自己概括。这个考点涉及到了三个方面的能力,首先要有分清思路的能力,其实是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再次是概括的能力,这属于现代文阅读中较难的考点。)
(3)、综合分析,条分缕述法、
高考考试说明要求,高考现代文阅读不但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更要考查其综合能力。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考查表述能力。因此,我们在回答高考主观试题的时候,就要在综合分析之后,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
三、、定点扫描,、准备答题
完成以上两步后,正式开始答题。首先"定点",即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找到了出题点,就进入"扫描"阶段。以出题点为中心上下"扫描",寻找答题点。一般地说,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就在文,比喻句所说明的事物也在它的上文;观点句的理解要看它的下句,材料所说明的观点要看它前面的议论句;散文的主旨句往往在抒情议论性语句中。找到了答题点,还要注意答题方式。多数情况下,可直接摘引原文中的语句作答。如果题目要求你"概括""归纳",则必须通观全段甚至全文,将要点整合,用流畅的个人语言来表达。
命题者拟题是从整体上来设计的,几道题由浅入深,题与题之间既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一般地说,应从第一题入手,循序渐进地答题。但有时也可前后参照,从题目之间的关联性上得到启发,从而更快捷地找到答案,或验证答案。
第三讲 、解题方法和技巧
高考现代文阅读是一个常考常新的考点。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始终紧扣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所占分值30分,是高考语文中的重头戏,决定着高考语文的成败与否。怎样在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尽量做到少失分,是很多学生所关心的事,首先就要重视课文的复习和知识的迁移,对重点课文做到"钻"、"熟"、"化",把几篇文章弄得滚瓜烂熟,为高考做好打底的工作。
很多同学暴露出的问题是对于高中课本学习有着很多漏洞,欠下了很多的"债",这个光靠做练习是无法偿还的。现在重新看课本要带着高考的眼光去看,课文后的练习题都是编书老师煞费苦心想出来的,有些其实就是高考的命题点。有人说课本是高考作文的资料宝库,这点我是很赞成的,有很多作文中需要的材料课本中都有的,但是同学们却往往想不到。把课本知识弄熟后还需要学会迁移,要会用,要懂得举一反三。
其次要学会解读高考试题和应用已经学过、做过的练习题。我劝各位同学对于过去三年的高考题进行解读,而不是单纯地做,要解读出题人的意图、了解解题的思路、命题的走势,从而得到今年应试的策略。题目不在多做,重要的是透视、解读它。高考题目是不会重复的,但是考点、思路是一样的。
1、注意调整心理,具备两种状态
一是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只有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二是一定要认真仔细。我们知道,文章一般是学术性文章,讲求科学性、严谨性,语言准确、严密。文章阅读的考查也体现了这一点,虽然题目涉及的所有信息均来自选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做文章;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马虎大意是万万要不得的。
2、审析题干,坐标定位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的题干设置,限定了考生答题的内容,指示着思维的方向。我们在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就要仔细地审析题干,弄清题目要求,然后以要求为坐标来定位,根据上下文的意脉,寻找答题的信息,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解答试题。
3、透视题干的重点和考点。拿到题目以后不要先急于答题,要先分析、理解、透视。每一道题目都是由命题人反复思考、呕心沥血后得出的,有些题目里是话里有话的,同学们不能一晃就过。
4、探索命题规律,掌握技巧
(1)、筛选类常见错误选项类型:
我们对现代文命题规律的探索,主要集中在选择题错误选项设置的研究上。识破干扰项的各种手法。有不少的选择题用排除法是可以的,但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要知道为什么选这个,为什么不选这个。选择题中往往有一个"陷井",是同学们容易选错的,同学们就要学会反干扰,挑出这个干扰项。错误选项的设置方式,一般不外乎以下几种:
①、断章取义 ②、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明明是将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是这件事; ③、以偏概全
④、改变判断的性质 ⑤、答非所问,或为原文未谈及的问题、
⑥、无中生有 所谓无中生有,就是选项中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推断出来。
⑦、强加因果 、 因果颠倒 所谓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把因说成果,把果说成因。
⑧、背离语境的暗示,与材料或相关信息相矛盾 ⑨、主次颠倒。次要的变成主要的
(2)、推理类设题方式:
①.对原文中的说法变换叙述角度或表达的方式。
②.对部分信息的片面理解,或对整体材料中居于次要地位的性能、作用等进行夸大,从而得出一个不符合实际的结论。
③.对原文有关材料进行错误的引申与分析,推断出错误的发展趋势。
(3)注意开放性题目中的限制和要求。开放性题目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开放,而不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同学们一定要了解题目在什么范围内是开放的,它的考点是什么。、回答主观性命题要攻克2个难关。一是读不到位,二是词不达意,这两个"不"是同学们正确回答主观题的"拦路虎"。回答主观题要做到、①层次清,每句话都要有逻辑性。②语言精,千万不要兜圈子、卖关子。
I. 江苏高考语文作文的命题规律是怎么样的
高考命题有规律吗?像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那样鲜明的规律显然是没有内的。然,凡事都必然有其发展的内容部逻辑,探究其逻辑性,必将有助于对事物的了解。——从这一角度说,高考命题又有可能被预测——。起码,他的命题范围(作文题材)是可以预测的。
作文是高考试题中最大分值题,不要说是60分,一分之差,名落孙山的例子还鲜见吗?因此,重视作文,作好文,成为考生之必愿,必须。
我们来看一下,近五年高考作文题(新课标,黑龙江用)2012给材料作文,材料:修船,关键语段:“我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
2011,给材料作文 : 全球十大新闻,中国排名第一 关键语段:“对于中国的巨大变化,其中最值得展示的时代突出变化又是什么呢?” “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2010 给材料作文 鱼 狼 心理学家 关键句段 “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2009 给材料作文 是否助人 高中生见一女孩乞讨 关键句段 “善良落入不诚信的圈套” “不管这个女孩是真是,我们都得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