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最难忘的一堂语文课600字作文
在我学习的生涯中,要说使我最难忘的一节课,那还得从我上五年级的一节作文课说起。
那天天气晴朗,老师面带微笑着走进教室,手里还提着一袋东西。我们疑惑地看着老师,纳闷极了,不知老师的葫芦里卖得是什么药?这时,老师向全班同学宣布:“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由我来公布比赛规则。如果我说举左手,你们举右手,总之,你们的动作必须跟我说的相反。看谁能坚持到最后都是正确的有奖品哦!但是被淘汰的选手要上台表演啰。”说完,做了一个鬼脸。
“好!”同学们兴奋不已,异口同声地答道。
“开始”老师一声令下,比赛开始了。老师故意慢条斯理地说左,同学们齐刷刷地举起右手。老师满意地笑了,笑得是那么灿烂,好比春天盛开的花朵。同学们得意极了。就在这时,老师趁大家不备:“左右右左,右左右右。”老师的话如闪电一般交错在一起。同学们措手不及,忙乱中错把左手举左手,右手举右手。因此,许多人被淘汰了。首先出场表演的是陈泳杰,只见他扭着身腰走猫步,两手有节奏地摆动,接着把手裳放在嘴巴上“叭”地一声,结束后,又做出个亲嘴的动作。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接着开始比赛,场上的同学所剩无几,比赛达到了高峰期,竞争越来越激烈,老师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这时,老师使出迷魂计:“左左左……”我提高了警惕,认认真真地听着老师说的每一个字,不敢有半点疏忽怠慢。“右!”老师突然一喊,正如我所料,我敏捷地举起了左手。哈哈,我的同学都还没反应过来,举起了右手。胜利是我的啦!我激动万分,高兴地一蹦三尺高。老师给我颁发了奖品,当然,其它同学也获得鼓励奖。
这时,老师微笑着问我们:“这次游戏玩得有趣吗?”“有趣”同学们齐声回答。“同学们把游戏的情景记清了吗?”“记清了”“好,大家回去以《难忘的一节课》为题,写一篇作文。”噢!原来老师让我们做游戏,是别有用心啊!
“叮零零”下课了。这一堂课不仅给我们带来无穷乐趣,而且使我们思维敏捷。我喜欢这节作文课,它使我终身难忘。
⑵ 如何看待语文课的学习作文600字
目前,中考和高考都把语文排在首位,且分值均为最高,可见语文的地位。语文是基础学科,是你到达理想彼岸的交通工具。语文是表达感情,传达美感,开启心灵的窗口。没有语文作基础,其他学科也不可能学好。数学家苏步青教授说过“要当我的研究生,我建议只考语文和数学,而且先考语文,语文不及格,数学考得再好也不要”,可见,学好语文是多么重要啊!可是如今,想要学好语文这门学科,又好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它既繁琐,又要有良好的基础、写作水平,以及悟性。但是,要学好它,其实并不难,真正难的是我们是否能够坚持。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是读书。要学好语文,光读几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也许大家会说上学时怎么会有时间看书呢?我认为:时间是一定有的,关键看你是否会利用它,我们可以在晚上睡觉前看几篇好文章,写作业累了看看书也可也当做一种休息。时间久了,便能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战国时期的学者荀子在《劝学》一文中告诫人们:“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语文学习是慢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点点滴滴的语文知识,就如一粒粒的黄沙,今天积一粒,明天积一粒,就会聚沙成塔。因此我们一定要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籍,以此来提高我们的阅读水平以及词汇量。倘若我们能够持之以恒,长此以往,我们便能够下笔如有神。其次,最重要的就是要多练,我们每天的日记便是很好的练习机会,把一天的见闻及感受记录下来,不仅是对一天经历的回忆,更加是锻炼了我们的文笔。当然,写日记要贵在真诚,要有恒心。此外,读书学习要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不仅是我们如影随形的好老师,可以解决我们学习中碰到的疑难问题,而且也可以作为一般阅读材料来读,这对于拓宽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大有帮助。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但是想要提高成绩,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基础不失分:这就应该在平时的默写上下功夫,文言文要做到书下注释会背会默,重点语句须会翻译。阅读平时要多练,还应该在上课时注意听老师讲课,认真做好笔记,掌握好答题技巧。考试时尽量多读几遍,(你可以先稍微看下试题,后看一遍文章,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在仔细看一遍。一定要围绕中心答题,务必要注意标题,开头和结尾,环境及人物的描写,因为这些对表现主题有很大的作用)。作文最好是平时多观察生活,积累题材,多写,多看。但到考试时可以把你准备的题材往试题上拉,要得高分,文章必须要有新意,有个性,有层次,有条理,还要有华丽的语段,因此要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果是题目自拟)最后,要有一个好的标题。语文不仅可以使你在考试中占很大的优势,还可修身养性。名人伟人借语文尽显风流。毛泽东的诗词,周恩来的口才,华罗庚善对对子都被人称道。语文可使人保持生命的本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读书,皆为饱诗书、洞察事理之故。语文可使人快乐充实,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语文使人思维开阔,使人处世不惊,使人明智地生活。语文并不是简单的学习课本的知识,而是教导我们如何去思考,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生存。不要觉得学习语文是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当我们长期徜徉在语文的世界里,人生才是完整的。
⑶ 写怎样的一节语文课(作文600字左右)
一堂难忘的语文课
“叮零零……”随着欢快的上课铃响起,白老师捧着一大摞书大步流星地走进教室,只见平日春风满面的白老师,现在怎么神情这么严肃?可不,你看她,脸色铁青,每一寸肉都绷紧着,同学们见她这副模样,也不敢开小差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白老师的目光像一把刀子似的在各个同学脸上扫视着,最后落在孙大为身上:“孙大为!你给我上来!”不出我所料,白老师果然先向孙大为“开火”。说起孙大为,那可是全年级闻名的“捣蛋王”,平日里他不仅衣冠不整,还肆意打架,他可是挨批评最多的学生,加上他今天刚和同学打了一架,白老师无疑先批评他。
孙大为好像被吓蒙了,他一边慢慢地走上讲台,一边胆怯地问:“白……白老……师……”
白老师不耐烦地把他用力推出门外,门“砰”一声关了,把他关在了外面。接着,白老师应该来对付我们了,同学们吓得连大气也不敢喘一下,教室里连一根绣花针掉在地上的声音也听见,我心里好像有一只小鹿在跳,心都跳到嗓子眼儿了。白老师威严地走上讲台,我心想:完了!“暴风雨”即将来临。
刚刚还神情严肃的白老师,脸色突然来了个三百六十度大转变,她清了清嗓子,用温柔的语气轻声问:“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孙大为穿什么衣服,鞋子吗?”说完,刚才“坐如钟”的我们便哈哈大笑了起来,我也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白老师似乎也被逗笑了,眼睛眯了起来。一阵笑声之后,我们开始莫名其妙,白老师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她要干什么?……同学们在下面窃窃私语,都不知道白老师葫芦里面卖的什么药。有几个大胆的同学举起手来:“他穿黑衣;他穿蓝衣……”白老师道:“那么请孙大为进来吧!”我听到这句时,才松了一下肩膀,原来白老师是问我们这个问题呀!
白老师开了门,让孙大为进来,这下孙大为不干了,他刚刚像作贼似的贴在门上,想进来,现在他又连连退缩,好像怕白老师把他吃了,无奈,白老师只能像老鹰捉小鸡似的把他揪进了教室,哦!原来他是蓝衣服,黑裤子,同学们看到他,又不禁再一次地哄堂大笑起来,孙大为可能仍搞不清我们在笑什么,只能在一旁傻笑。
终于进入正题了,白老师教导我们要处处留心生活中的事物,这样写作就有素材了,细心观察周围的一切,你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值得写下来的东西,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你看,我们与孙大为每天都在一起学习,我们怎么没发现他的衣服是什么颜色呢?总而言之,观察对于儿童必不可少,我们要学会留心身边的事物,要知道,“生活处处皆学问”呀!
一堂难忘的语文课
记得上一年级时,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难忘的多媒体语文课。
那天,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多媒体教室,迅速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静静地等待老师来给我们讲课。老师终于夹着课本笑容满面地走进了教室。“今天,我们来学习《雨点》这一课。”老师打开了幻灯机,一幅美丽的下雨图画出现在我们面前。同学们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观看。活泼欢快的小雨点一个个向下落来,就象天上掉下了一个个可爱的小娃娃。看完幻灯片后,老师让我们先自己看课文,记下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自己的问题来。学完生字词后,大家开始提问题。“为什么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为什么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为什么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为什么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老师笑了,和蔼地说:“同学们,别着急,问题提得都很好呀,说明同学们开始思考了。我们还是先来看幻灯片吧。”老师不慌不忙地打开了幻灯机。静静的池塘,欢快的小溪,奔腾的江河,波涛汹涌的海洋,美丽逼真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老师让我们仔细观察,并展开想像。终于,我们发现池塘的水看上去是不流动的,静静地躺在池塘里,一点波纹都没有,那感觉就像睡着了一样。于是我们就理解了“睡觉”的意思。接着,卞老师又提问我们:“小溪、江河、海洋的水都是在流动的,为什么说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跃呢?”我们便七嘴八舌地议论纷纷,不知道怎么回答。老师一边不断地放着幻灯片,一边给我们讲解。我们也一个劲地展开想像的翅膀。就这样,我们明白了:小溪的水是缓缓地流着,小雨点在小溪里慢慢地走着,就像我们吃过饭后在悠闲地散步;江河的水流很急,后浪推前浪,小雨点在江河里奔腾向前,就像我们在体育课上奔跑;海洋里波涛汹涌,雨点在海洋里一会儿被掀到浪尖,一会儿被抛进浪底,小雨点在海洋里一个劲地翻跟头,就像小朋友们在跳跃。然后老师又带着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那种小雨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的画面不断地在我们眼前晃动,感觉好极了!我们终于理解了课文的意思。
这堂多媒体语文课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了,可在我的脑海里却仍然记忆犹新,美丽可爱的小雨点似乎还在我眼前晃动。
⑷ 《我的语文课》作文(600初一
望着胖乎乎复的表妹制,再看看越围越多的人群,我心里暗暗叫苦:“不会真的要我把这个皮球似的小祖宗抱回我们宿舍九楼吧?”正当我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一个阿姨开口了:“听说小孩撞伤后,涂一点蜂蜡,很快就能消肿呢”.“是啊”,有位老大爷赞同地说:“我邻居家的小孩也是头磕了一个大包,抹了蜂蜡后,很快就没事了”.“真的?”,我欣喜不已,记得公园旁边的商店里似乎有些蜂蜡,只要我把表妹抱过去抹一点,就没有问题了.说干就干,我抱起表妹来到那家商店,和售货员说明原因后,售货员二话没说,在表妹的额头上抹满了蜂蜡.看着妹妹额头上的大包包,我心里打起了退堂鼓:“蜂蜡真的能消除大包吗?”售货员仿佛看穿了我的心思说:“小妹妹,这蜂蜡是经过加工的,它和茶油混合在一起,消肿去伤的效果可好呢”,我将信将疑.果然,过了几分钟后,妹妹头上的包小了一大半,我高兴极了,向售货员阿姨道谢后,拉着表妹,一溜烟地跑回了家.
那天的意外发现,使我明白了,平时要多学一点生活常识,遇到紧急情况,就不会象今天这样手足无措.
⑸ 《怎样上好语文课》作文600字
听懂学会。加理解吧。语文课感觉需要理解的更多吧。小学背写单词比较多。后期理解比回较多。毕竟学答校学习还是一种方法。很多书和课外学习才是你真的打开了。。知识的海洋吧。上好语文课只能说。获得了一种学习能力的钥匙。。。。看懂课外书籍才是增长见识的主要途径(大家全知道的这些就不稀奇了。需要知道其他人不知道的这些才是最重要的。。要脱颖而出必须这样)
⑹ 怎样写"我最喜欢的一堂语文课"作文600字
小时候,我是个性格内向的孩子,没有知心朋友,上课也不敢举手发言,我不知道我在怕些什么,是一节语文课改变了我。 记得那是四年级刚开学的一天,班主任乔老师告诉我们,要上一节公开课,上第15课《说勤奋》。晚上,我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预习功课。读熟了课文、想好了问题、理解了句段……为明天的公开课做好了准备。 第二天,教室后面坐满了老师。我一看,呵,这么多老师啊!今天我要好好表现,千万不能“出丑”。 上课铃如警钟响了起来,我忙到座位上坐好。开始上课了,老师带了一些小红花,奖给表现好的同学。课文已经讲了一大半,而我一个问题都没回答,怎么办呢?真是急死我了!这时,老师问:“谁能解释一下‘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意思?”这一题我都背的滚瓜烂熟了,就是不敢说。于是,我拧了一下胳膊,把手举得低低的,但老师还是叫了我。我心里既兴奋又紧张,便小声说出了答案。声音虽小,但老师听得一清二楚,夸我说得好,让我大点声,再说一遍。我又大声的说了一遍,然后坐了下来。这时,我才觉得举手发言没什么可怕的,反而是一个锻炼自己的好机会。 下面的一段时间,老师提出的问题,我都举手回答。我的精彩回答博得了阵阵掌声和老师的小红花。 这节语文课后,我变得开朗,也有了许多知心朋友,是这节语文课,改变了我一生的性格。
⑺ 一堂_____的语文课(作文600字)
一堂让我兴奋的语文课
上课铃刚打,教室里就嘈杂起来。同学们紧张地默背昨天学的《我爱这土地》。我一边背一边紧张地看着门口,祈祷着老师晚点来到。
这时,语文老师踏进教室,我心里紧张到极点:“完了,今天早上背的全忘光了……要是一会提问就惨了……”
老师清了清嗓子,大家背诵的声音停了下来。果不其然,老师说:“下面检查课文背诵。”他锐利的眼神夹杂着些许鼓励扫视全班,教室里鸦雀无声,比上自习时还要静。我偷偷瞅了瞅周围,大家的头都快低到桌子上了,紧张地看着书本。老师又突然来了句:“今天背诵,由同学们提问我。”
我们的头在一瞬间都抬了起来,眼睛齐刷刷地投向老师,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把疑问的眼神投向同位,她小声说:“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呀?”
老师接着说:“背诵一直是同学们的一个难关,今天晨读时有个同学问我,老师总是要求同学们背诵,自己会不会背?我突然意识到,要让同学们背会,首先老师要做出表率,所以,我决定这节课由我背诵。”
我们顿时兴奋起来,认真看着课本,检查老师背诵时有没有错误。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老师富于韵味的声音回荡于教室,我们被带入一个崭新的诗歌世界中。这个世界里有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有对侵略者切齿的恨,有对处于日本铁蹄蹂躏下祖国深沉的爱,有为国献身的热情……
老师背完,我们都还沉浸在声情并茂的背诵中,稍后,教室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老师脸上绽放开惬意的微笑。此时,室外,风儿沙沙,鸟儿啾啾。
这就是让我兴奋的一堂语文课。
⑻ 《怎样上好语文课》作文600字
怎样提高学习效率——多看书小学,甚至初中,没有真正的学业落后,也不存在绝对的成绩优秀,一切都是可逆转的。使情况发生逆转的神奇力量就是:课外阅读。有一根“魔杖”,它确实是有魔力的,哪个孩子一旦被它点中,就会变得更为聪明,在学习和才能上更有潜力。这个“魔杖”是什么,谁能有幸被它点中,这一定是许多人想知道的——请原谅我的故弄玄虚,我不是在讲童话,是在作一个现实的比喻,因为想不出比它更贴切的比喻了。让我绕得稍远,从四个孩子的真实故事说起。我曾和某小学五年级一个班的同学有过较长时间的接触,对这个班的学生都很熟悉。班里有四个孩子,我总不由自主地在心里把他们分为两组,然后放到一起进行对比。先说前两个孩子,一个叫晓菲的女孩和一个叫小壮的男孩,这两个孩子都学习努力,考试成绩中上等,性格上既不张扬也不内向,上课不捣乱下课不惹事生非,在班里属于那种既被老师喜欢又容易被遗忘的人。另一组是两个男孩子,一个叫博一个叫成。博是个极为出色的学生,门门功课优秀,工作能力强,还特别有思想有见地,他是我见过为数不多的几乎找不到缺点的那种孩子;成这个小男孩优缺点都明显,总不好好完成作业,成绩中等,但口才极好,总是表现得懒散,不过并不扰乱纪律。这四个孩子引起我的注意和对比,是从他们的作文开始的。前两个孩子,晓菲和小壮的作文我看过,字写得虽不舒展但比较整齐,可写作水平很差,内容贫乏,有许多语法错误,错别字也比较多,这和他们平时还不错的考试成绩有较明显的差距。他们每篇作文都被老师要求改来改去,他们认真地改着,一遍遍地抄着,但拿第四稿和第一稿对比,仅能看出改动痕迹,看不出进步;翻到下一篇作文,水平照旧。又翻了他们其它的作业本,都分明能感受到这俩孩子的努力和他们学习能力上的力不从心。我基本上能判断出他们是哪里出了问题。找这两个孩子谈过话。问他们的共同问题是:你经常读课外书吗?晓菲听我这样问,很不自在,告诉我说,她很想读,但她爸爸不允许,怕影响她学习,就把家里她可能看的书都锁起来。她家有一份订报纸赠送的《读者》,她很喜欢这个杂志,但每期来了,父母都想办法藏起来不让她看。小壮则表示他不喜欢读课外书,除了几本漫画书,从来没读过其它什么书。我想这两个孩子这样下去真是可惜了,他们是这样听话,舍得用功,本该在学习上表现得更出色。于是分别约他们的家长谈了一次话,目的是希望他们关注孩子的课外阅读,从课外阅读来解决孩子学习困难的问题。晓菲的爸爸说,孩子每天这么用功学习,成绩才保持中上等,要是再分了心去读课外书,落到中等怎么办呢?小壮的妈妈认为让小壮去阅读是又给孩子增加了学习负担,小壮一周上六个课外班和一个乐器班,周一到周日从来不休息,他家住得较远,公交车上每天来回要两个半小时,小壮每天只能睡6个小时。所以他妈妈说,绝对不能再给他增加负担了。我告诉他们,这两个孩子现在正在读小学,每次考试成绩高几分低几分不重要,目前他们的问题是学习能力不强,这才是真正的大问题,这会严重影响到未来的学习。不上那么多课外班,不强求考试成绩,让他们有大量的课外阅读,孩子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学习负担,他的学习能力才能提高,将来才能有真正的好成绩。我尽量把问题讲得明白,他们当时也都表示认同我的建议。但后来我再和孩子们了解,一点没变。晓菲的爸爸认为是因为家里订报纸招来《读者》,引得孩子不安心学习,把订报纸的赠品改成了牛奶。小壮本身就没有读书的愿望,妈妈也不打算让他有这个愿望,只是打算再给孩子报个跆拳道班,理由是孩子整天学习活动量少,上这个班既能运动又能学习防身,一举两得,我不知她从哪里再为小壮挤出这个时间。而且我还了解到,小壮所上的几个课外班中,有一个就是作文班。和晓菲、小壮形成对比的是,博和成的作文都写得特别好,通篇几乎没有一个错别字和病句。博的字写得整洁大气,文章中总有独到的视角和素材;成虽然字写得不好,文中不时有勾划,不整洁,并且他的各篇作文水平差异明显,有的一看就写得不认真,应付差事,但有几篇看来他是认真写的,透过杂乱的卷面细细读来,能感觉出才情飞扬,让人不由得心生赞叹。我也和这两个孩子单独聊过,了解到他们都十分喜欢读课外书。博的家里有很多藏书,他读了很多,以中外名著、历史、自然方面的为主,远远超出了他的同龄人的阅读量;成的父母做生意一般不在家,他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家没电脑,电视也基本上不开,他没事干只好去买很多书看。成读得很杂,动物、科幻、侦探、武侠等,逮住什么读什么。这两个孩子不光作文写得好,各方面都应付得轻松自如。博是个好学生却不是个小学究,他喜欢足球,花很多的时间踢球;成虽然平时成绩不太好,但用他班主任的话说,这个孩子,聪明着呢,现在这个成绩是闭着眼睛学来的,他只要好好学三天,就能考班里前三名。我离开这个班时,把电子邮箱给了孩子们,现在还和几个学生保持联系。他们现在已读初三了,马上要中考。博没给我写过信,但他的母亲一直和我保持联系,我们始终没见过面,通过网络交流过一些儿童教育方面的问题。博就读于一所市重点校,据他妈妈说现在的学习仍然很好,基于他的学习成绩和足球水平,已被确定保送到一所市属最好的中学读高中。晓菲一直和我联系,她初中就读的是一所普通中学,师资等各方面都不太好。听她说小壮、成也在这所学校,她和小壮的学习现在只能保持中等,肯定考不上好高中;但成上了初三后着急了,懂得学习了,现在是年级前几名的学生,还评了三好生。晓菲还说,她现在越来越不想学习了,觉得学习太难了。几个孩子在学习上的发展态势大致已水落石出。晓菲和小壮的家长肯定对孩子心生失望,他们为孩子做了那么多,孩子的成绩却不理想,在这关键时候,不知他们又会想出什么办法来帮助孩子,基本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更不会让孩子去读课外书了——由此,基本可以预测到的是,孩子不但眼前的中考很难取得好成绩,在接下来的高中阶段,学习也不会有什么太大起色,乃至将来,他们一生的学习状态都将是平庸而困难的。而博和成,他们的学习能力已稳定地生成,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会更具主动性和把握能力。四个孩子的故事讲到这里,我想说的问题已清楚了。“魔杖”是什么,就是课外阅读。它有一种魔力,不显山不露水地赋予孩子不同的能量——凡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凡缺少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出平淡;哪怕是写作业速度,一般来说他们也比那些阅读多的同学要慢得多。阅读为什么对孩子的智力和学习有这么大的影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青少年阅读有很多研究,他对阅读与学习能力的关系阐述得很多也很清晰。他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他指出缺乏阅读的坏处,“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奋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相比之下,“有些学生在家庭作业上下的功夫并不大,但他们的学业成绩却不差。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这些学生有过人的才能。这常常是因为他们有较好的阅读能力。而好的阅读能力又反过来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部负担都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就没有时间阅读科学书刊,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现代心理学对此已有很多研究和证实。梳理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等人的学习理论,可以看到关键的两点:一是思维发展与语言系统的发育有密切关系,二是学习新知识依赖已有的智力背景。“阅读”是一种以语言符号为媒介,包含有丰富的、超越现实生活内容的活动,会让阅读者的“语言系统”发育得更好,同时可以让他的“智力背景”更为丰富,从而使得他们的思维能力及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更强。做个形象的比喻:学习能力的构建好比盖房子,“语言系统”就相当于工具,“智力背景”相当于工程背景(地基勘探水平、工程设计水平、工人技术水平、施工管理水平等无形但重要的内容)。有好的工具和完善的工程背景,整个盖房子过程就是件比较轻松的事,也能保证质量;如果工具和背景都差,施工质量就可想而知了。孩子在小学,甚至初中低年级时,仅仅依靠聪明是可以取得好成绩的,但如果没有阅读垫底,年级越高越会显出力不从心。这正如简单的建筑工程对工具及背景条件要求不高,越是宏大精美的工程,对工具及背景条件要求越高一样。我见过几位非常苦恼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原本学习成绩不错,学习也很努力,但令人不安的是,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越来越不如人意。每当这种时候,我总会问一下孩子从小到大的课外阅读情况。不出所料,这些孩子基本上都缺少课外阅读。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另一些孩子,小时候成绩可能并不出色,但由于他们有较好的课外阅读,却能做到后来者居上,到真正想学的时候,潜力就不可阻挡了。小学,甚至初中,没有真正的学业落后,也不存在绝对的成绩优秀,一切都是可逆转的。使情况发生逆转的神奇力量就是课外阅读。它真的像一根魔杖,越来越显示出神奇的作用。人们容易看到孩子变化的表象:一些孩子越来越喜欢学习,成绩越来越好,就觉得孩子长大了懂事了,很欣慰;另一些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就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懂事,越来越不自觉。人们很少能看到这种表象背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原因,那就是课外阅读。事实是,每个孩子都是越来越懂事了。不同的是,阅读多的孩子,学习能力强,当他有意识地主动去学习的时候,丰富的语言和智力背景就来帮忙了,他较好的学习能力使他只要努力就会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能促使他更主动积极地去学习;而阅读少的孩子,他语言和智力背景的苍白使他学习能力羸弱,在越来越难的知识面前,在越来越多的竞争面前,他更多地体会着力不从心,他的挫折感越多,就越不自信,对学习就越没有兴趣。人是不能靠毅力和理性支撑很长时间的,他们很快表现出一路下滑,开始有意无意地逃避学习——这可能就是家长感觉到的孩子“越大越不懂事,越来越不爱学习了。”为了让孩子聪明又学习好,父母们都在倾尽全力,从怀孕开始就忙着吃这个补那个。营养对儿童大脑发育肯定有用,但无论吃多少好东西,都只是一种加法手段。除极个别的超常儿童,所有出生后身体健康正常的孩子,他们最后在智力上的差异并不在这种物理手段上或生理因素上,而在启蒙教育上。智力启蒙最重要手段就是阅读,它是一种乘法手段,可以让儿童的聪慧以几何级数递增。一些教师和家长不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是因为他们心里总有担心,孩子光完成学校课程学习已经很忙,考试考出好成绩最要紧,读课外书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学习,不合算。这种说法等同于在说,我急于从哈尔滨到广州开会,哪里有时间等四个小时后的飞机,火车马上开了,我得赶快去挤火车——好像是那么回事,实际上全错了。一把相同的种子,洒到地里,有的得到合适的水分和充足的日照,有的既干旱又晒不着太阳,最后差异当然会很大。阅读就是智慧的水分和阳光。我猜测会有一种质疑被提出来,难道经常读书的人学习就一定好,不读书的就一定不好?当然不是。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或表述一种现象时,不能把它绝对化。如果所有文化或社会范畴中的“规律”都需要像数理定律那样有100%的准确率才可被确认成立,那么所有的社会规律都将不存在,所有的对话都无法进行。世界如此复杂,每件事情都和其它事情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也不能孤立地看待任何一种现象。比如“喝茶能有效预防癌症”的结论,和“爱喝茶的人也会得癌症”的现象并不形成冲突,因为癌症致病原因非常多,用后者否定前者是没意义的。我不敢说爱读书的孩子学习一定好,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从不读课外书或很少读课外书的孩子学习一定不会出色;一伙爱读课外书的孩子和一伙不爱读课外书的孩子相比,他们的学习差异一定非常明显。中小学生中有一种叫“偏科”的现象,似乎对这里谈到的阅读与学习能力的关系提出挑战。尤其是一些男孩子,偏爱数理化,对语文、英语等文科类科目不感兴趣,也很少阅读,数理科目成绩却总是很好。我见过一位初中生的家长,她甚至为她的孩子数学、物理学得好,特别不爱学语文而略有沾沾自喜,可能是觉得这样表示她的孩子聪明。我想,她的孩子如果只是不喜欢语文课本身,但读过很多课外书的话,她可以骄傲,说明孩子的潜力还是很大的;但如果孩子一直缺少阅读,对语文课的厌倦是基于一直以来的语文能力低下,那就是件比较麻烦的事,恐怕总会有一天数、理科目要受到拖累。我认识一位市属重点中学的数学教师,他高考时数学满分,语文只打了92分。他原本酷爱数学,立志要当个数学家,报了北大数学系,总分不够,最后只被一所普通的师范大学数学系录取。他说,从我这几年教书,才深切地感觉到语文的重要。我们学校每年高考前十名的同学,很少有偏科的,基本上都是文理兼佳。他说他当时没考上北大数学系很不服气,现在想来,即使考上了,语文底蕴的缺失也会影响专业学习,因为自己的思维宽度和广度比起那些博览群书的人总是有很大局限性。所以,哪怕孩子是个特别的数学天才,你也应该关注他的阅读。比如让他去读几本数学家传记,这可能比让他多解两本习题集更能成全他的数学天才。当然也有偏科偏向语文的,语文学得很好,作文写得漂亮,数理化学得很差。比如少年作家韩寒。阅读对他们的考试成绩似乎并没有成全。这个问题要这样理解:造成他不喜欢数理科目的原因很多,教师、家庭、天赋、同学等都可能成为影响因素。阅读当然不能强大到解决所有的问题、补救所有的不足。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数学成绩差,绝不是阅读造成的。这样的孩子,所幸他们喜欢阅读,无论上不上大学,他们都是聪慧的,都可以取得相应的成就。这样看,阅读于他们仍然是件幸运的事。而那些从不读课外书或很少读课外书、数理科目学得较差、人文科目只是相对学得较好的学生,他们的情况不叫“偏科”,事实上他们的人文科目也并不出色。谁能见到一个几乎不读课外书的人在文史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些孩子和韩寒这类孩子的情况又有很大差异。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阅读都是重要的。由此看来,想让一个孩子变得更聪明,是多么简单啊,让他去大量阅读吧!书籍就是一根魔杖,会给孩子带来学习上的一种魔力,能让他的智慧晋级。爱读书的孩子,就是被魔杖点中的孩子,他是多么地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