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08中考安徽语文试卷答案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三人行, 。 (《论语》)
②芳草鲜美, 。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 ,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
④不畏浮云遮望眼, 。 (王安石《登飞来峰》)
⑤夕阳西下,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⑥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2)默写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2.下面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首诗,请你读一读,完成(1)~(4)题。(13分)
想 念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只是在游戏中间,/有时似乎有一段歌调在我玩具上 ① (A.回旋 B.旋转),/是她在晃动我的摇篮时候所哼的那些歌调。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但是当初秋的早晨,/合欢花香在空气中 ② (A.游动 B.浮动),/庙殿里晨祷的xīn香向我吹来像母亲一样的气息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只是当我从卧室的窗里仰望yōu远的蓝天,/我觉得我母亲凝住在我脸上的眼光,/
③ (A.填满 B.布满)了整个天空。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
歌调( ) 晃( )动 xīn( )香 yōu( )远
(2)加“▲”的“凝”字,查字典应查 部首,它在诗中的含义是 。
(3)根据诗意,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依次填在横线上。(只填字母)
(4)在诗歌创作上,我国现代作家冰心受泰戈尔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格。下面的诗选自她的《繁星•春水》,请从内容和形式上谈谈这首诗的特点。
言论的花儿/开的越大,/行为的果子/结的愈小。
3.玲玲同学有一些烦恼,她给校园网“心灵驿站”来信倾诉,栏目主持人“知心姐姐”回信解惑,一位网友也热情来信劝慰。请你阅读下面的内容,按要求完成(1)~(4)题。
知心姐姐:我是个长得不好看的女孩,如果把身边的同学比作花朵,我便是被人践踏的小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苦恼。临近毕业了,同学们都在积极复习迎考,而我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我该怎么办?
(玲玲)
玲玲同学:谢谢你向我倾诉你的心声。我想告诉你,小草虽然没有花香,没有树高,但是它有着坚韧、顽强的生命力! 。你也有自己独特的美,即使是小草,你的绿色也是春天里的一道风景。
(知心姐姐)
残疾人运动员、奥运会火炬手金晶在巴黎用柔弱的身体护卫圣火,奏响了一曲激奋人心的壮歌。①在许多国人的心中,她是民族英雄,②但她表示自己的生活其实和健全人并无两样;③在许多人眼里,她是个需要帮助的残疾人,④但她坚称自己只是个普通的女孩。遇挫而不折,平凡而不平庸。玲玲同学,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挑战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
(网友)
(1)玲玲来信中划线的句子里有一个词用得不恰当,请找出来加以改正。
“ ”改为“ ”
(2)知心姐姐回信中,有几句是针对玲玲来信中加点的话而说的,请你在回信的横线上把它补写出来。
(3)网友来信中,画线的句子不够连贯。请将调整后的序号填在下面方格内。
正确的序号:□□□□
(4)针对玲玲的苦恼,也请你写一段话,帮她答疑解惑。(50字左右,不得照抄上述材料)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 (18分)
匆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①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②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4.文章开头写了哪些自然现象?请加以概括。(3分)
5.从第二段看,“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的原因是什么?(4分)
6.从文中划线的语句中任选一句,指出它的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4分)
①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②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7.第四段中,作者用了一连串问句,表达了他的哪些感慨?
8.珍惜时间,有所作为,是我们从上文中获得的有益启示。请以“时间”为开头,仿照例句在下面的横线上再写一个句子。(3分)
例句:时间在农民辛勤的耕耘中,结成金黄的麦穗。
, 。
〔二〕 (22分)
系在风筝线上的……
周岩壁
①时令正是仲春。大地挣脱了冬的纠缠,不觉之中已泛出几分淡淡的鹅黄的绿意。仰望晴空,偶见数点风筝,袅袅娜娜地飘挂在天际,使我蓦地忆起“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瞩望那长长的轻轻抖动的风筝线,竟丝丝缕缕牵出了我的童年。
②在乡下,三月的剪剪轻风还残留着冬的料峭。我们这些颠跑在蓊郁麦田里的孩子,摔打惯了,是不知道什么叫冷的。何况又常把嬉笑系在风筝线上,即便有些寒意,也早被如火的童心熔化掉,让野气的笑声赶跑了。
③人们都说:男孩子手笨,没女孩子手巧,这岂不有些重女轻男了么!不是吹,我们男孩虽未能绣出花团锦簇的衣冠,却从手中飞出这巧夺天工的风筝!嗨,做风筝可不像女孩子学针线,有的是时间,有的是专人指教。我们男孩子可整天像贼撵一般忙得脚不沾地。常趁放学后的间隙,三五个凑在一处无人知晓的角隅,或干脆跑到野外去,因为家里大人是不让我们摆弄风筝的。
④我们偷偷找来竹篾,且要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我们把竹篾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弯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等几何形状,拼在一起,悉心系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的骨架。然后几颗小脑袋抵在一起,叽叽喳喳商量一阵,就各出心裁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它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这完全可以与女孩子织成的锦绣相媲美。然后用大团大团的线做放线,一头系在风筝上,一头缠在一个线拐子上。这些线来得可不易呢,是我们这些“男子汉”低三下四,求爷告奶,甚至向小姑娘一连串喊上十声“好姐姐”才弄到手的。
⑤好了!抬起你因做风筝而勾得酸了的头,开始放吧。咳!风筝!风筝!全是风筝!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迤逦的大道旁,潋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被底下幼稚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热气捧着,悠悠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我们的心醉了。
⑥更叫绝的要数晚上。皓月高悬中天,大地一片静谧。夜色朦胧。我们几个小伙伴溜出来一叽咕,便带了心爱的风筝到村头田边。风筝纸是涂了闪金光的东西,还要想法把一段蜡头或一捻蘸了油的棉絮系在尾巴上,放飞时一点燃便像飞机尾翼上的信号灯。这通常极难放,因野外有风,蜡烛又不顶风,所以总是熄灭。但偶有做成功的,那风筝放起来就别有情趣,“信号灯”明灭闪烁,随风筝飘飘洒洒,也把一颗颗童心送上神秘的高空,如醉如痴。
⑦风筝也有赌气的时候,任你如何摆布,它总要往地上栽。这时的小伙伴决不会张飞似的环眼圆睁,一脚踏翻它的,而总是小心翼翼地检查一番,找出毛病,对症下药。随着欢呼声,风筝重又飘然升起。当放到得意处,猛不防风筝也会断线,摇头晃脑地越飘越远。我们拉着断了的风筝线,不胜惋惜……
⑧韶光如流。虽说童年已悄然离去,可风筝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每每牵着我的童年。我常想捡回那逝去的童年。
⑨啊,我的鹅黄色的童年!
9.第①段描写仲春的景色,有什么作用?(4分)
10.根据第④段内容填空。(4分)
做风筝的过程:找来竹篾→( )→糊纸涂色→( )
11. ⑤⑥两段已写了放风筝时的欢快情景,为什么还要写第⑦段?(6分)
12.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含义的理解。(4分)
13.为什么说“我”的童年是“鹅黄色”的?(4分)
〔三〕(15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偏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忻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1)余幼时即嗜学 (2)录毕,走送之 (3)媵人持汤沃灌
15.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6.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2分)
17.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3分)
18.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3分)
三、写作(55分)
19.请以“我在 中得到快乐”为题,写一篇文章。(55分)
【提示和要求】
(1)先从“阅读”“倾听”“活动”“做实验”“帮助别人”几个词语中任选一个,填在横线处,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可以写你的经历、感悟、认识。
(3)请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用你喜欢的表达方式写作。
(4)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5)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6)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500字
Ⅱ 2015年中考语文试题以及答案,在线等
你是哪个省的 我们黑龙江还没考 一般你找刚出的题 去考试网
Ⅲ 2015陕西中考语文满分作文
有人说,人的一生就像是一张纸,初来人世,这是一张白纸,一张人人都有的白纸,而要离开这人世的时候,每个人的纸上就都画满写满了不同的东西。
人的一生何偿不像一份答卷呢?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便开始答题,到闭上眼睛的那一瞬,考试完毕,一个人的一生,便是这次考试的答卷。
如果你是个名人,或臭名昭着,或万古流芳,也许会有人在背后批改你的答卷,或将你留在答卷上的笔迹公之于众,可在多数的情况下,你是个平凡的人,没有人会去批改你的答卷,无妨分数高低,重要的是你过着怎样的日子。
给分重点之一:理想
如果真的有人来为你的答卷评分,我想他的评分标准之一一定是有无理想。
“有志者,事竟成。”雄心壮志就像是茫茫黑夜中的北斗星,指引你前进的道路。
鲁迅弃医从笔,是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唤醒那些睡梦中的痴人,来同情那些老百姓,最终他的作品家喻户晓,被每个人所熟知。
周恩来总理从小就立下为中国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最终以他的俭朴,平易近人羸得了人民的爱戴,才有了“十里街送总理”的壮观景象。
正如孟子所说:“”志:气之帅也。”没有理想的人他的人生一定不精彩!
给分重点之二:毅力
“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毅力是成就在事业的必备条件之一,是谁说过,付出努力的人不一定会成功而不努力的人一定不会成功。
中国的印刷术闻名于世,试想,在活字印刷术发明之间,那些刻雕版的工匠们若没有毅力,一旦刻错使失去信心,不愿意重头开始,也许我们现在还没有书本呢!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难道这不需要毅力吗?没有毅力的人,他的人生便是一盘散棋。
给分的重点还有很多,但人毕竟是不完美的,最终看到这份人生的答卷的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你的一生过得是否精彩,是否有意义,你给出的答卷会呈现一切。
人生,一场特殊的考试,好好对待吧!若干年之后,交出一张令自己、令世界满意的答卷。
Ⅳ 2015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考试能不能带新华字典
可以带,但要携带正版《学生字典》,禁止携带或夹印其他物品或课文资料等。
2015年,安徽省教育厅在中考中招文件中将“语文考试允许使用《新华字典》”改为:“语文考试允许使用正版《学生字典》”。而“正版《学生字典》”这一提法引起了社会争议,现将省基教处对该问题的说明告知如下:
1、财政部、教育部在《关于追减2013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科书中央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财教〔2013〕318号)中明确,自2013年起,为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一年级新生免费提供正版学生字典。
为与国家文件精神保持一致,在2017年的中考文件中,安徽省把原来的语文考试可以带入考场的《新华字典》替换为正版《学生字典》。
2、正版《学生字典》的出版单位必须具备国家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核发的语文类辞书出版资质。
3、正版学生字典主要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出版的《学生规范字典(国标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学生字典》等。
4、任何在字典中夹印或夹带与字典无关的古诗文、课文等内容均不是正版的《学生字典》,监考教师要重点关注、检查,凡携带这类所谓“字典”进入考场的,均以作弊处理,这一点务必向学生做宣传,不要发生作弊行为。
(4)语文安徽2015中考扩展阅读
2020年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方式,安徽《滁州市教育体育局关于做好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普通高中阶段招生工作的通知》有明确规定,语文、数学、外语(含听力)、地理科目实行纸笔考试、闭卷方式,语文考试允许使用正版学生字典;
外语科目2020年起只提供答题卡,将不再提供答题卷;道德与法治、历史科目实行纸笔开卷考试;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目实行纸笔考试(闭卷)与实验操作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各学科考试均不允许使用计算器。
Ⅳ 2015年中考语文要考哪几本名著
1. 西游记
2. 水浒传
3. 朝花夕拾
4. 繁星•春水
5. 骆驼祥子
6. 威尼斯商人
7. 鲁滨孙漂流记
8. 格列佛游记
9. 童年
10.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1. 汤姆•索亚历险记
12.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Ⅵ 求语文2015领跑中考答案只要1-30
不知道你的题呀,看看是不是这个?\r\n1.盗牛折悔过的具体表现是什么?\r\n如果题目要求用原文回答就是这一段:间年⑦之中,行路老父担重。人代担行数十里,欲至家,置之去。问姓名,不以告。顷之,老父复行。失剑于路。有人行而遇之,欲置而去,惧后人得之,剑主于是永失;欲取而购募⑧,或⑨恐差错,遂守之至暮。剑主还见之,前者代担人也。老父揽其袂⑩,问曰:\\“子前者代吾担不得姓名。今子复守吾剑于路,未有若子之仁。请子告吾姓名,吾将以告王烈。”乃语之而去。 \r\n如果要概括,就可以简单说,盗牛者帮助老人挑担子,还帮助老人看着他丢失的剑,最后做了好事还不留名\r\n \r\n2.王烈引用偷马人在战场上不吝惜自己的生命来救穆公的事情的目的是什么?\r\n \r\n王烈认为,办坏事的人只要懂的廉耻,如果给他机会,他一定会该过自新,甚至会比以前还要有道德\r\n \r\n3.写出几个能概括本文意思的四字短语\r\n \r\n知错就改 善莫大焉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r\n \r\n4.解释词语: 得(抓住 )去(离开 )推(推究,推求 )\r\n \r\n附:译文\r\n当时王烈所在的封国中有一位偷牛的人,被牛的主人抓住。偷牛贼说:\\“我见牛而生邪念一时糊涂,从今以后我一定痛改前非。您在赦免我以后,希望不要让王烈知道这件事情。”百姓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了王烈,王烈就拿出一定数量的布赠送偷牛人。有人问王烈:\\“这人已经偷了东西,害怕您知道这件事,您反而赠送他布,这是为什么呢?”王烈回答说:\\“春秋时的秦穆公,有人偷去他的骏马并杀了吃,(穆公抓获偷马人后)却赏赐偷马人酒喝。(后来)偷马人(在战场上)不吝惜自己的生命,来救穆公的大难。现在这个偷牛人改悔他的错误,怕我知道这件事,这表明他已懂得羞耻。懂得了廉耻,那么向善之心就会产生,所以赠给他布劝勉他向善。” \r\n\r\n过一年,路上有一位老者挑着重担,有一个人见到后主动替他挑着走了几十里,快到老人家的时候,这人才放下担子离去,老人问他姓名,他没有告诉。过了不久,这位老人再次外出,把佩剑丢在了路上。一位路人途中碰见这把佩剑,想不管它就离去,又担心后面的过路人捡去,剑的主人就会永远失去佩剑,想拿了剑后通过悬赏找到(失主),又担心出现差错,于是就守着这把剑。到了傍晚,佩剑主人返回时遇到了这位守剑人,正是上次代为挑担的那人。 老人提起衣袖,问他说:\\“你之前为我挑着担子,不告诉我姓名,现在又在路上看守我的剑,(我)还没见过有像你这样好心(的人),请你告诉我你的姓名,我要把这事告诉王烈。”(老人)一说完就离开了。 \r\n\r\n老人把这件事告诉了王烈,王烈说:\\“世上有这样的善人,我却见不到。”然后让人去寻找,是以前那个偷牛的人.
Ⅶ 2000年到2015年益阳市中考语文文言文考过哪一些
1——册文言文
文章 2003年出题省份 2004年出题省份
〈为学〉 泉州P80
〈桃花源记〉 海淀P40、北京P65
〈爱莲说〉 维坊P13
〈公输〉 桂林P20、福州P52
〈三峡〉 益阳P25 吉林P31、南京P85
〈记承天寺夜游〉 广东P30、呼和浩特P76
〈五柳先生传〉 安徽P36、山西P62 维坊P17、河北P61、广州P66
〈孙权劝学〉 上海P41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南宁P50 广东P18、包头P21、安徽P39
〈核舟记〉 南昌P55
〈马说〉 厦门P77 福州P42
〈与朱元思书〉 南通P86
〈小石潭记〉 吉林P31
〈唐雎不辱使命〉 黄冈P77
第五册文言文
文章 2003年 2004年
〈始得西山宴游记〉 广州P2、南京P4 济南P72
〈醉翁亭记〉 安徽P36、天津P44 哈尔滨P5、温州P61、长沙P75、南京P85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嘉兴P89 烟台P10
〈生于忧患,于安乐〉 重庆P47 四川P33
〈岳阳楼记〉 辽宁P27、呼和浩特P76 海淀P3、长沙P75、大连P82
第六册文言文
文章 2003年 2004年
《鱼我所欲也》 桂林P80
《出师表》 镇江P18、上海P41、兰州P73、黑龙江P90、哈尔滨P92 四川P35、厦门P56、沈阳P70
《曹刿论战》 桂林P20、嘉兴P89 重庆P27、黑龙江P29
《上枢密韩太尉书》 大连P57、济南P69 南昌P12、济宁P23、昆明P45
《送东阳马生序》 天门P83 佛山P55、广州P66
诗词鉴赏题
题目 2003年 2004年
《泊秦淮》 广州P3
〈渔家傲〉 桂林P21
《题破山寺后禅院》 河南P34
《破阵子》 天门P83
〈春望〉 四川P35、扬州P48
〈浣溪沙〉 广州P66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黄冈P77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桂林P81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中考必争之分。历届中考证明,凡是文言文分数高的考生,其中考语文分数都比较高。但同学们在复习文言文上往往有一个误区:因为老师已经不同程度地领着学生对文言文进行了复习,这使得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已经复习得差不多了,不需要再下什么功夫了。殊不知这正是“半瓶之水”,大多数同学只是在“面”上掌握了些许知识,而真正落实到“点”上,许多同学还是会因为知识掌握不准确、不细致而败下阵来。如果你有兴趣,不妨在复习中按照5天计划再进一步。
第一天:专攻背诵默写
文言文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较多,以H版为例,古文19篇,古诗32首,同学们基本上能够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颠倒语序、不写错别字就没那么容易了,更不用提对一些语句的理解性记忆了。所以把默写功夫做到细致准确、一字不差、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中考要求。
第一步:大声诵读。诵读确实是背诵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声诵读古文古诗,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一方面通过诵读可以强化你对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诵读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即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体会,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另外,随着诵读的深入,你对每句话的意思也会更明白,有的同学读完一句古文,这句话的意思也会马上在他的眼前出现,这就是对古文相当熟悉的结果,这个步骤做得好,也会为下面的句子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出声背诵。在前面大声诵读的基础上,现在可以完全抛开书本,出声背诵,每篇连续背诵五遍以上,你会发现在第一、二遍时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时你已相当流利了,到五、六遍时你已完全熟练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会发生漏字、添字和语序颠倒的情况了,这时候让你背错都难了。这两个步骤中,出声是关键,因为读出声音来是对人的记忆功能的再重复,能起到在心里默背的双重功效,而且出声也使得同学能随时发现、检查自己的错误。尤其对一些背诵准确度不高的同学而言,出声背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第三步:背熟文章之后,便是保证字的正确率。这时候,你可以再拿起书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将容易写错的字多练几遍,保证不改字,不写错别字,这一步骤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将前功尽弃,所以要认真对待。
第四步:勾画出每一篇古文、古诗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揭示主题、中心的关键性语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描写山水环境的语句(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等)和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将这些句子重点背诵,并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备理解性记忆之需。
第五步:做一些理解性背诵的题目,仔细咀嚼题干的要求,抓住关键字来思考该回答哪些内容,注意在回答题目时有可能要作一些细微变化。如“安陵君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和“唐雎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是不相同的,同学很容易混淆。这道题要抓住“理由”二字回答,答案应是“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和“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其它的话均不是理由,所以不应写。
第六步:对于某一篇古文、古诗的理解性背诵,理解起来还是较简单的;而对于在所有学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题干要求的语句,难度就大多了。这只能要求同学多积累,多贯通,如积累一些描写山水景色、战争残酷、爱好和平、悠闲自得的心境、自然环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给它们加以归类,有意识地逐渐扩大你收集的范围,在答题时可多想几个诗句,然后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保证万无一失。
第二天:文言实词的掌握
文言实词一向是文言考试较容易得分的部分,一些同学已掌握了大多数的实词解释,可是还会在准确度上打折扣,不妨自己动手一课一课地整理归纳一下。首先,调理一些特殊的实词:通假字、典型的古今异义、词性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这样整理下来一是拓宽思路,提高迁移能力,二是掌握扎实,记忆深刻。其次,整理一些虽不特殊但却很重要的实词: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实词和书下注释中的实词。
这一部分的整理很关键,因为实词的掌握不仅是读懂课内文言文所必需的,也是阅读课外文言文所必需的,只有扎扎实实地掌握每个实词的确切意义,了解它的一词多义,我们的文言语感才会逐渐形成,才能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举一反三,为今后高中的进一步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实词解释时,要依据课本中的书下注释为准,绝不能模棱两可。
第三天:文言语句的翻译
文言语句的翻译实际上是在整篇文章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第一天朗读文章的时候,就给句子翻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句子翻译又要特别注重句中关键实词的理解,所以第二天的实词整理又为它打下一层基础,那么,句子翻译就显得轻松多了。在全面翻译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不妨再一课一课地重点整理这些文言语句:首先,整理课文当中的句言警句,体现中心主题的关键性句子。其次,整理课文中带有句式变换的句子,如倒装句、省略句。再次,整理句中含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的实词的句子。最后,整理文中有固定格式、常见格式的句子。
值得一提的是,句子翻译是以文言实词的掌握为基础的,句中的几个重点实词的意思理解了,这句话的翻译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基本功要掌握扎实。句子翻译还重在培养语感,只有课内有了一定的基础,才能在课外文言阅读中以不变应万变。
第四天:课内语段阅读的把握
语段阅读也是在整篇课文的理解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第一天的课文诵读已让同学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我们还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整理:首先,概括每篇课文的中心,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并概括段意。其次,找出文中重点段落(能反映中心或体现作者心情的段落),体会它带给人们的启示、蕴涵的深刻哲理。再次,找出文章中心句和重点段落中的关键句,并体会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最后,把握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语言的特点等。
这一部分中的中心句、关键句可以和理解性背诵的语句联系起来,它们是相通的。答题时只要把文章的大方向(中心、写作目的、思想感情)把握住了,其它的题也就不会难倒我们了。
第五天:课外语段阅读的把握
不要被课外语段所吓倒,其实有很多课外语段并不比课内所学的难,只要我们循序渐进,掌握一定量的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具有了一定的文言语感,相信同学会轻松度过这一关。
首先,同学需要有一定量的简单的课外语段的积累,以寓言故事、成语故事为主,如《东施效颦》、《守株待兔》、《画蛇添足》、《郑人买履》等,了解这些文章中的重点实词(以课内有的为主),会翻译文中能揭示哲理或含有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现象的句子,并理解故事的主旨、寓意或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积累一些故事,名言(如“业精于勤,荒于嬉”等),也可作为议论文的论据,何乐而不为?
其次,你还要找10篇未读过的文言短文,开始强化训练。拿来一篇从未阅读过的短文,先不要慌,先把文章浏览一遍,一边浏览一边将你知道的翻译出来,而不翻译的词先抛到一边,一遍下来,文章大致写的内容应该理解得差不多了。然后第二遍再仔细阅读,这回要字斟句酌,仔细推敲,遇到熟悉的实词可以好好想一想在哪篇文章中学过,遇到一词多义的实词可以比较一下用哪一个意思在此处最恰当。读完后如还有看不明白的地方,那就要上下句联系,推测它的大致意思。读完第二遍后,就可以做习题了,最难的容易失分的习题莫过于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即挖掘短文的寓意或主旨,同学应注意要将文中的某个人的某种行为加以概括引申,进而扩展到“告诉人们做事要怎样,不要怎样。”
如果这五天你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循序渐进地将文言文基础知识整理归纳之后,相信你的文言阅读能力将飞跃一个层次。最主要的是,你的思路理顺了,对整个文言部分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就能更好地跟随老师进行下一轮的深入复习,相信今后的学习会轻松得多。我们还需看到,这种自我归纳整理不仅让同学在中考前受益匪浅,更会将打好的坚实的文言基础带到高中2005年中考亮点之九: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成为新的趋势
课标相关要求:
课标直接针对文言文阅读的规定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但是提请大家注意,课标关于阅读能力的要求同样适用于文言文,“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能力都在考查范围之内。
2005年各地考查情况:
从2005年各地中考试卷来看,除了对具体字词语句的语法功能以及理解翻译这类基础能力的常规考查之外,对于整篇文章的理解性阅读考查有所加强,几乎所有的试卷都设计了诸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对文中人物有何评价”、“从文中领悟了什么道理(得到哪些启示)”这样的问题,涉及了品味、鉴赏、拓展等方面。文言文的比较阅读也继续升温,有将同一类型文章进行比较的(山东临沂),有将同一人物的不同事迹进行比较的(浙江台州),还有将不同人物如何对待同一问题放在一起比较的(四川资阳),等等等等,这样的考查方式增大了考生的阅读量,对考生综合理解与分析把握的能力要求也有所提高,难度也就相应提高了。上述事实表明,文言文的命题思路有向现代文贴近的迹象,广大备考师生对此应当重视起来。
中考版对这一内容的关注:
文言文阅读是阅读的一大重点,也是难点,为此我们特意策划了2004年7-8月的文言文专号,既涵盖了字词、文学文化常识等基础知识,又对理解、鉴赏等高层次能力做了指导,并且配制了相应的中考训练题,其中就包括比较阅读这样的考查方式,对文言文进行了集中细致的梳理。在正常版面,我们也对这一部分内容作了关注,在2005年第118期报纸的头版我们刊登了海南省苏盛葵老师关于文言文阅读所作的述评以及预测,指出了文言文比较阅读这一新的热点。
Ⅷ 2015年安徽省中考总分是多少
2015年安徽省中考总分为750分。
考试科目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物理内、化学。具体分值:容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语150分(其中听力测试30分),思想品德与历史合卷共150分,物理与化学合卷共150分。
(8)语文安徽2015中考扩展阅读:
中考单选题很少单纯考查语法,而是关注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密切关系。强调在真实语境和交际情景中考查英语知识和语法知识,强调在语境中提高英语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阅读理解,选择文章体裁的多样性,丰富的主题,如广告、电子邮件、旅游宣传册,风土人情,科学文化,从生活主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能力和背景,在文章的整体理解,把握主题的基础上和语言材料的深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