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10年北京中考语文试题分析及2011年命题趋势
稳 中 有 变 易 中 有难
—— 2010年北京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北京市2010年中考的大幕刚刚落下,和往年一年,今年的北京市语文试卷坚持稳中求变的原则,严格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来出题,很多考生考完语文都自我感觉良好,觉得本次中考语文试题很简单,殊不知,越是简单的题往往越不容易得分。
今年中考语文试卷共六道大题,21道小题,和2009年中考语文试卷结构基本一致。下面我们就逐一解读每一道题。
第一道大题,分别从字音、字义、词义、句意四个方面来进行考查。第2、3两道题虽然出题形式较09年来说有些不同,但是考查点却是没有丝毫的变化。
第2小题虽然难度不大,但是细究起来却是有点意思,其中“忍俊不禁”和“情不自禁”这两个词语中的“禁”意思一样,是“控制”的意思,不是“禁受”的意思。判断起来非常简单,只要将“禁受”的意思代入其中的任何一个词语,即可得出结论。其实这道题的难在对“忍俊不禁”的理解,“忍俊不禁” 这个成语出自唐代赵磷《因话录》卷五中的一句话:“柜初成,周戎时为吏部郎中,大书其上,戏作考词状:‘当有千有万,忍俊不禁,考上下。”“俊”就是笑的意思,而“忍俊”是含笑的意思;“不禁”指无法控制自己。“忍俊不禁”的意思是指忍不住要发笑。这里面最难理解的就是“俊”这个字的含义。因为在现代汉语里面,“俊”这个字根本没有“笑”的意思。很多学生对这个成语理解不透,导致失分。
第3小题考查学生对“饮水思源”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行百里者半九十”和“功亏一篑”四个俗语的理解。而后者比较好区分,“行百里者半九十”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这个俗语强调的是对人的鼓励,鼓励人做事要善始善终。而“功亏一篑”出自《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强调的是因为做事只差最后一点努力没有完成导致失败的可惜。两者相比,根据文意,很容易就能判断出来选择哪个。
难点在对“饮水思源”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理解。“饮水思源” 出自南北朝时期梁朝著名文学家庾信《徵调曲》中的一句话:“落实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比喻不忘本,重在强调思源,只停留在思想层面上,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比喻别人给你一点点的帮助都要加倍回报。重在强调回报,重点关注的是行动。而题干当中明显强调张胜利回报社会的行动,绝不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上。
很多同学往往凭借所谓的语感,觉得读着“饮水思源”比较通顺,就选择了B项,殊不知,没有根据地选择最终是不可靠的。这道题考查学生在意思相近或相似的两个词语之间选择,能否准确地区分两者的不同点和侧重点。而这种考试题型在最近几年的中高考等大型考试中越来越受到青睐。
第4道题难度比较大,很多学生面对这道题的时候无从下手。其实,这道题考查的是句意之间的衔接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下面我们来共同分析一下这道题:
【原题】 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量和希望所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在少数民族地区落实相关政策,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为达到这个目的,各级政府_________。
① 要让民族地区各族群众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② 要加快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治理土地沙漠化的进程
③ 要贯彻由“救助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的工作方针
④ 要在公共服务和就业等方面满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切实需要
A. ③④②① B.①④②③ C.①②④③ D.③②④①
题干当中共三句话,第一句话主要说明“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是政府部门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相关政策的最终目的;第二句话主要阐述政府部门为了“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而着重抓的三个工作重点;第三句话主要是说各级政府在三个工作重点的指引下,采取的具体措施。
根据语义相连的原则,我们来仔细分析,题支中的③ 恰恰对应“要在少数民族地区落实相关政策”;题支中的② 正好对应“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题支中的④与“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相吻合。而①句作为最后的总结放到前三句的后面。四句话构成的语段的结构是分——总。
如果单纯从题支分析,不可能将①作为第一句话放在段首。因为由“为达到这个目的”这一句话所限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之后必然填写的是相关的具体措施,不可能是最终的结果。本道题看似简单,实则内藏玄机。如果不能很好的分析清楚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那么这道题十有八九要答错。
第二道大题总体难度不大,“名著导读”考的是《左传》,考前一模很多城区在《水浒传》和《朝花夕拾》上面大做文章,可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就是近几年来,“名著导读”越来越功利化,成为中考语文考试板块中的一块鸡肋。中考设置这个板块的初衷是引导广大的初中生课余时间多多读书,拓展文学视野,提高语文素养。结果,“名著导读”成为诸多学校老师竞相押题的靶子。很多学生临考试之前,纷纷拿出老师帮其整理的资料,加班加点,勤于背诵,好不辛苦,到头来往往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对于初中生来说,利用初一、初二的课余时间多看些书,既能够在此版块考查中稳操胜券,也能在真正意义上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
第三道大题是综合性学习题。设置综合性学习题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教会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以及生活紧密的联系到一起,凸显语文立体化整体推进式发展。综合性学习考查的就是学生能否将知识活学活用。
概括能力、筛选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诸多语文学习的能力要求浓缩到这一道题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再像以前一样语文学习和文学学习等同起来。而是将语文学习请下神坛,切实地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才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
综合性学习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探究与学习”的指导思想,是近些年来北京中考语文试卷中重点推行的考试板块。每一年命题人都会在综合性学习这一考试板块中出新,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落点是一致的。只要把握一条原则就可以很轻松地应对:那就是“审好题目”。这四个字不仅仅仔细看题目,还包括要认真的揣摩题目的意思。这是非常重要的。
举例来说:09年海淀一模中的综合性学习题考查的是对汉字发展的分析,请看下面这道题的题干:
下面两则材料准备用于“汉字的发展”这一栏目,为了帮助大家明确主要信息,请你简要概括这两则材料的内容。(2分)
题干当中没有明确就什么问题进行概括,但是却把概括的方向和内容隐含到了其中。我们需要做的工作一是确定方向:汉字的发展。二是仔细揣摩材料中哪些信息可以体现发展?三是结合分值做出最后表述。
再看2010年海淀一模的综合性学习题:
在宣传活动的起始环节,你要向大家介绍孔子学院的作用,请你从下面的材料中提取两条主要信息。(2分)
这道题很多同学都丢分了,丢分的原因就是因为审题不清。题干当中还是没有直白的告诉你就什么问题来进行提取信息。只是给你设置了一个场景,让你幻化成为本次活动的组办者。答题思路与上题如初一辙。不过这次你要重点揣摩的词语是“作用”二字。
而今年的综合性学习题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相信考生在此项上面丢分也不会太多。针对于第一题来看,失分主要集中于答题点写不全这种现象上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有两种策略,一种针对于文字材料,要学会以句号为单位进行细致切分,再认真比对,最后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一定要细致。另一种是针对于表格形式的材料,那么我们在处理这种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数据之中带给我们整体趋势和方向的信息。
第四大题文言文考查了《陈涉世家》。体型设置跟往年相比没有什么较大的变化。从中我们也可看到北京市在文言文考查方面只选择课内文言文作为考查点的弊端:体型很老,出题角度已经面临江郎才尽的局面。再不改革,恐怕很难有新鲜的东西诞生。不过,今年中考之前,很多学校将《读<孟尝君传>》作为一篇重点考查的文章列入了复习范围,这有可能是明年中考文言文考试改革的一个信号弹。包括之前初二期末统测出现的课内加课外,两篇相比而考的形式,很有创意。这也进一步推进了文言文知识学习由内向外迁移的进程。希望2011年北京中考文言文考查能出彩出新。
第五大题现代文阅读。其中记叙文《忆冼星海》分别从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两方面来出题。出题角度紧紧围绕分析“冼星海”个人的人物形象来展开。全篇以“忆”为线索,贯穿全文,分别从三个片段(听《黄河大合唱》、读自传、在西安与其见面)来描写其人的。感情基调逐渐升高。全文叙议结合,感情充沛,是一篇上乘的叙事性散文。最值得回味的是最后一道题: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只见过一面的冼星海描写得生动而感人的。(不超过150字)。
这道题的题干容易让人理解偏差,一种理解方式是纵观全文,就全文来看,作者是如何描写冼星海的。另外一种理解方式是指就两人在西安见面那一次来具体分析作者如何描写冼星海的。这两种答题角度都是可以的,参考答案上已经做出了详解和分析。这一点应该说是本次考试的一个最大亮点。命题人在出题的时候不再像以前一样一味坚持“唯我独尊”的出题思路,而是换位,开始站在答题者的立场上来出题,真正地抓住了语文学科思想性、多面性的学科特点。
说明文《街头雕塑》的考查点依然侧重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读懂说明文是做对题的前提,并且也要学会学以致用。真正做到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议论文《创新的快乐从哪里来》,从表象上来看,好像今年没有从论点、论据、论证三方面来进行考查,但是细细分析,发现这三道的设置均是围绕以上提到的三点。第一道题实质就是在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第二道题其实就是在考查②-④段的论证过程,只不过更加侧重于对文章内容的阐释。第三道题是在考查对议论文论据的分析。这三道题出的非常精巧。既覆盖了中考考生大纲对议论文的考查要求,也能够考查到学生阅读议论文的灵活处理能力。其实,考查的最终目的无非是让学生更能抓住议论文的特点,明确议论文的写作特征,理顺议论文严密的逻辑性。
第六大题 作文《凝聚》。
本次作文题目既不想08年中考作文题《向前!向前!向前!》那样怪异,也不想09年《——并没有结束》那样令人费心琢磨。外行看来稍微有些平庸,但是仔细一分析,却发现,此题目好写,但是写好却不容易。
“凝聚”这个题目是个大题目,首先我们应该考虑“凝聚”的主语、宾语是什么?换句话说 XX 凝聚 XX .下面我们再来仔细品味提示语:
凝聚亲情,才会有幸福的家庭;凝聚友谊,才会有温馨的集体;凝聚爱心,才会有和谐的社会;凝聚智慧和力量,才能够战胜困难,实现理想……请以“凝聚”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提示语从家庭(亲情)、集体(友谊)、社会(爱心)、个人(智慧和力量)四个角度来启发考生。
到此,审题这一关已经顺利通过。下一步就是构思,任何一个人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定不好忽略核心:团结的力量。而且一定要注意如何将“凝聚“的过程写明白。将大的题目落实到小的事件上去。这样做,才能写好这篇文章。写这篇文章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很多学生一味的喊口号,说套话和空话。很难将文章具体化,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文章必将落入末流,而且这篇文章要想取得高分,必须要写出真情实感。这是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明确提到的。再就是这个题目显然与当今实事相联系,无论是刚刚过去的玉树大地震、还是正在上演的“世界杯”,都能够完美阐释出“凝聚”的具体含义。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多多留心身边的人和事,素材就不会缺乏,而且还能保持常新。
纵观2010年北京中考语文试卷,严格遵循考试大纲要求,稳中求变,易中有难,整张试卷不乏亮点,既符合初中学习着重夯实基础的教学重点,也突出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
Ⅱ 2014,,2015年北京语文中考试卷及解析(word版)
Ⅲ 北京中考的语文怎么提分呢
中考语文主要是考察孩子古文鉴赏、文言文、阅读理解以及作文,因此中考语文提分就必须掌握语文技巧和方法,作文新斯文语文老师,我这里结合几点我们学校方法,希望可以给你一些帮助
Ⅳ 北京中考语文考笔顺难倒考生 网友:有意义吗
这个肯定有意义
就好比知道对错,却不知道对错的原因,这样不行
Ⅳ 历年北京中考语文文言文考了什么
近五年北京市中考试题——文言文阅读
07年四、文言文阅读(共9分)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第10-13题。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①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不迷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①[余]有版本写作"馀"。
10.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良田 无论 B.绝境 问津
C.问讯 间隔 D.交通 妻子
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便要还家 要:
(2)欣然规往 规: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1)才通人 翻译:
(2)便扶向路 翻译:
13.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3分)
答:
四、本题共9分
10答案:D 11答案:(1)邀请 (2)计划;打算
12.答案:(1)仅容一个人通过。(2)就顺原路回去。
13.答案要点:①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②挑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08年四、文言文阅读(共9分)
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完成第10—12题。
若夫淫①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②,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① [淫]有版本写作“霪”。②[曜]有版本写作“耀”。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樯倾揖摧 摧:________
(2)浮光跃金 金:________
(3)把酒临风 把: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3分)
(l)山岳潜形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烟一空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静影沉璧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登楼者面对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或“感极而悲”,或“其喜洋洋”,这样的情怀分别源自他们怎样的人生经历或思考?(用原文回答)(3分)
“感极而悲”源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喜洋洋”源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共9分)
10.答案:(1)断折 (2)金色 (3)持(执)
(共3分。共3道小题,每小题l 分)
11.答案:(l)山岳隐没了形体。(2)大片烟雾完全消散。(3)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共3分。共3道小题,每小题1分)
12.答案:“感极而悲”源自: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其喜洋洋”源自:宠辱偕忘
(共3分。共3句,每句1分,多答l句扣1分,扣完为止)
09年四、文言文阅读(共9分)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第10—12题。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______________
(2)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______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饿其体肤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拂乱其所为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
10.答案:(1)起,指被任用(2)犯错误(或:犯过失)
11.答案:(1)使他经受饥饿(之苦)。(或: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2)使他做事不顺。(或:所行不顺,使所做的事颠倒错乱。/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所行不顺,使他的经历总是不顺畅如意)
12.答案: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10年四、文言文阅读(共8分)
阅读《陈涉世家》(节选),完成第10~12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②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③”陈胜、吴广喜,念贵,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④“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
【注】①有教材为“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②有教材此处为逗号。③有教材此处为叹号。④有教材此处有冒号。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今亡亦死 亡:
(2)宜多应者 应: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上使外将兵 翻译:
(2)置人所罾鱼腹中 翻译:
12.阅读选文,写出引发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用原文回答)(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
10.答案:(1)逃亡(逃走) (2)响应
11.答案:(1)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2)放在别人所捕(获)的鱼的肚子里。
12.答案:失期,法皆斩。(或: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11年四、文言文阅读(共8分)
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完成第12~14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①
万钟则不辨②礼义而受之。③万钟于我何加焉?④为宫室之美、⑤妻妾之奉、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⑦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⑧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①有教材不分段。②有教材为"辩"。③有教材为逗号。④有教材为叹号。⑤有教材为逗号。⑥有教材为逗号。⑦有教材为"乡"。⑧有教材为冒号。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蹴尔而与之 蹴:
(2)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呼尔而与之翻译:
1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
四、文言文阅读(共8分)
12.(1)及,到践踏(用脚踢;踢)(2)停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放弃;止)
13.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吆喝着给他)。
14.(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有需要再联系哦好
Ⅵ 2010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考试说明的词语解释
2008年甘肃省兰州市中考语文答案1.皇 巷 朔 也 泻 绞 思路分析:“皇”不要写为“惶”,“朔”不要写为“溯”,“绞”不要写“交”。 只要准确掌握字音字形和字义就不难作答了。2.具一俱 谩一漫 催一摧对于同音异形异义字不可乱用。3.B思路分析:体会上下句子的关系和所写事物的特点准确选择。4.主谓配搭不当,将“开办”改为“举行”。 第一个“鸟巢”前加破折号。 思路分析:病句修改比较容易但指出病因比较难,标点符号题中“国家体育场”与“鸟巢”显然是被注释与注释的关系,所以用破折号。5.(1)国务院办公厅通知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6月1日起禁止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或6月1日起实行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 (2)示例:赞成禁止商品零售场所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的做法;这样可以减少塑料袋对环境的污染,也能帮助广大市民树立环保意识。 思路分析:第(1)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属于常规考查,第(2)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先表明自己态度,然后陈述理由,主要针对节约能源和环保来谈即可。 本题是综合能力考查,对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应多了解和关注。做生活的有心人。6.运用通感(或比喻)的手法;用心理感受(内心感受)“梦”与“愁”来描写视觉形象“花”和“雨”,突出花的虚幻飘荡和“雨”的绵绵迷离,透出愁苦无依的心情。 思路分析:首先要从修辞方法或者描写方法的运用上分析,其次要从内容上分析,或揭发情意或描写美景等。 品读是语文学习的难点。难在对“品”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也难在对诗的内容丰富凝练。7.A性情急躁者B苛求他人者c意志不坚者D不懂忍让者思路分析:A中通过“从忙里错”“静中安”可知应选“性情急躁者”;8中通过“反观”“细论”等词可知应选“苛求 他人者”;C中通过“恒心”“勇气”可知应选“意志不坚者”;D中通过“忍”“退”可适应选“不懂忍让者”。8.(1)此时无声胜有声 (2)今人不见古明月 (3)月有阴晴圆缺(4)近乡情更怯 (5)梧桐更兼细雨 (6)春蚕到死丝方尽(7)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思路分析:(1)~(6)题为直接填写了诗句,(7)题是提示性默写,其中“梧桐、苔痕”容易写错。 本题难度不大,但有的学生失分很多,原因是“掉字”“错字”填写,所以要准确默写。9.B思路分析:A项中“其”分别指的“滁州城”和“太守”;B项中“于”都译为“在”;C项中第一个“之”是助词,第二个“之”是代词“亭子”;D项中第一个“故”译为“所以”,第二个“故”译为“原来”。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有实词有虚词,用分类积累法。有助于对词语的掌握。10.(1)就。(2)寄托。(3)情趣。(4)茂盛的样子。思路分析:这些实词有的词古今意义不同,如“意”现代汉语中指“意思、意义”,文中指“情趣”,而“寓”“辄”的意义跟现在差别不大,所以要结合语境来解释词的意思。11.群山是背景,一泉山间出,林深路曲,亭临泉上;林映山秀,山衬水清,亭添泉趣。彼此辉映生色,构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思路分析:作者采用了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的“缩短头”手法,由“群山一西南诸峰一琅琊山一泉一亭”,这些优美景色构成生动画面。 本题考查理解和表达能力,要点明山林、泉、亭的关系。12.(1)敞亮的样子。(2)整齐的样子。(3)都。(4)邀请。 思路分析:这几个词结合语境不难翻译,其中的“然”应译为“……的样子”。13.(1)老人和孩子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2)这个人(渔人) 一一为(他们)详细地说出自己所知道的。 思路分析:第(1)个句子难点在于用了借代修辞“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儿童”;第(2)句是省略句,将省略内容补出就明白了。 对于文言句式要根据特点来译,尽量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4.①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社会安定;②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③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