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英作文 > 深圳语文中考一本通

深圳语文中考一本通

发布时间:2020-12-27 06:15:22

❶ 深圳中考语文一本通说明文阅读答案

一、精神栖身于茅屋

1、那些热爱精神事物的人;清贫的物质生活;一个热爱精神事物的人必定是淡然于物质的奢华的。 (答案摘自WJW)

2、不能。这句话将作者“安于清贫的生活”的观点与“苦行僧的哲学”区分开来,避免造成读者误解。使论证更加严密。同时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答案摘自WJW)
3、道理论证:补充论据示例:鸟翼上系上了黄金,这鸟便永不能再在天上翱翔了。(答案摘自WJW)

4、示例:追求更好的生活本无可厚非,但不能被无尽的物欲遮住了双眼,过于追求奢华,从而沦为物质的奴隶、精神的乞丐。我们应该追求更高的精神世界,过一种更有价值的生活 。(答案摘自WJW)

二、和谐明善

1、和谐是求善、显善更明善,只有明善才能赢得和谐、享受和谐,二者相辅相成。(答案摘自WJW)

2、道理论据 大量引用名言,有力地证明了“从古到今,人们对善都是倍加推崇、竭尽赞美,奋力追随、屡加发痒的”。或有力证明了“和谐明善,要义在扬”。(答案摘自WJW)

3、过渡作用 事例:谢言信为了一句誓言,几十年如一日照顾亡妻的父母和弟弟,这种善义之举令人称道。(答案摘自WJW)

4、“明善”不应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更应该落实到行动中,只要人人努力,献出一点善,这个世界定会变成一个充满和谐,和善,充满爱意的人间。(答案摘自WJW)

5、示例:(1)一短句为主,简明快捷,节奏感强。如“贵了不骄,富了不奢,谦以对人,虚以接物”。(2)句子多用排比。对偶等修饰手法,增强语言的气势,如“恶言恶语,难有和谐;刀枪相见,难觅和谐;你死我活,难见和谐。”(答案摘自WJW)

三、小议传统读书教育

1: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 (答案摘自WJW)

2:④⑤⑥三段分别是从古人读书的方法和目的两个角度论证的。三段内容是递进关系。 (答案摘自WJW)

3:先提出“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的观点,然后指出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开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习惯和技能的最佳年龄段,最后举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因童年受到良好的传统读书教育而一生勤奋读书的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答案摘自WJW)

四、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

1、.现代人需要敬畏之心。(答案摘自WJW)

2.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这一观点。 (答案摘自WJW)

3、.示例一:在食品中添加有害物质牟利,危及消费者的健康。 示例二:在建筑工程中偷工减料,威胁人们生命安全。示例三:生活中有些人乱扔垃圾,污染环境,危害健康。 (答案摘自WJW)

4、大自然的智慧远远高于人类的智慧,人要对自然存在有敬畏之心。 (答案摘自WJW)

五、多一些宽容

1.论点是“多一些宽容”,(或“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答案摘自WJW)

2.例:互谅,因为只有双方的胸怀都很宽广,心胸不狭隘,才有可能做到;四者之间应该是逐层递进的关系,“互爱”的要求是最高的。(答案摘自WJW)

13.补充论述宽容与无原则的迁就、善恶兼容等的区别,使论述更严密,结构更完整。(答案摘自WJW)

14.自己想

15.自己想

六、奋斗的另一面

1.指的是“消极适应”(或:适应环境也是奋斗的组成部分)。(答案摘自WJW)
2.教授是以狮子、老虎、熊等猛兽为例,从反面举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这样更具说服力,论证效果更佳。(或:狮子、老虎、熊等猛兽善于拼搏、厮杀而不会适应环境从而导致生存境况岌岌可危,教授通过这一事实告诉学生要学会适应环境,这是从反面举例,能更好地证明自己的观点。)(答案摘自WJW)
3.本题没有惟一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示例:①同意。因为人生在世,既会有鲜花和掌声,也会有荆棘和坎坷。面对不同的人生境遇,我们都应该保持一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②不同意。因为人生在世,总会遇到不同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挫折和不顺,我们不应盲目抗争,可在暂时的退让和消极适应中理性思考,积蓄力量,寻找机会再去拼搏,从而成为命运的主宰者。(答案摘自WJW)
4.示例:①司马迁忍受“宫刑”的耻辱,在狱中潜心创作了“史家之绝唱”《史记》。②越王勾践屈做“阶下囚”,卧薪尝胆,最终消灭了吴国。(答案摘自WJW)

七、年轻人也需要反省

1.年轻人更要善于反省 (答案摘自WJW)

2.①强调反省的重要 ②弓I出论题(答“引出论点”也可) ③作为论据论证论点

④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答案摘自WJW)

3.①自身所作所为 ②别人的经验教训 ③挫折和失败 (答案摘自WJW)

4.表明“取得同样的成功、避免同样的失误”是有可能但也不确定的结果,语言准确、严密 (答案摘自WJW)

{2}文学作品阅读

三、光阴里那些手绘的花朵

1、满怀激情张扬的青春个性。②活力四射的叛逆个性和独立自我。(答案摘自WJW)

2、示例:哇,那是多么美丽娇艳而又姿态万千的一朵朵山茶花。同学们都为之欣羡。(答案摘自WJW)

3、青春活力,有个性,聪明有才气,心灵手巧。(答案摘自WJW)

4、我认为同学们对手绘的喜爱是一种正当的兴趣爱好,无可厚非,应该加以引导而不是“压制”。 (答案摘自WJW)

四、彩蝶树

1、主要写了彩蝶树的花和叶;彩蝶树是极为寻常但又极为出色的一种树。(答案摘自WJW)

2、写法上:都使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花盛开时的热闹。 内容上:选文侧重洋紫荆花的色彩种类多、次第开放;

《紫藤萝瀑布》则强调紫藤萝花开得繁盛欢快。(答案摘自WJW)

3、作者对失去朋友的惋惜。对亲人缅怀朋友的欣慰,与对眼前美好生活的珍惜。(答案摘自WJW)

4、丰富了文章内容;与下文相呼应,融为一体;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深化文章主题。(答案摘自WJW)

5、作者曾经有过与“童话”中的“朋友树”相似的经历,所以看到“朋友树”就想起了自己“生死与共,肝胆相

照”的战友。 (答案摘自WJW)

五、那一扇门

1.a、孤独苦闷(绝望自卑);b、萌生希望(看到希望);c、重拾信心(重启心门)(答案摘自WJW)

2.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们对少年的提防和厌恶;用邻居对少年的态度反衬老人对少年的信任和帮助。(答案摘自WJW)

3.实指的"门":

①少年的家门:少年把自己关在家里的门;

②老人的家门:老人有意为少年未锁的那扇门。

虚指的门:

①少年的心门:少年因为自卑,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敢与别人交往;或者:少年在老人的引导激励下,终于重启心

门,恢复了生活的信心。

②人们的信任之门:别人厌恶他、防范他,不再信任他,对他关起一扇门。或者:老人主动接近他,与他交往,巧妙为他打开的一扇信任之门、自信之门。(答案摘自WJW)

4.(1)主人公是"少年"。小说以"少年"的心理历程为线索,叙写了他痛改前非,最终走上正途的故事,表达了只要有改过自新的决心,勇敢地推开"那扇门",就能走向光明的主题,所以主人公是"少年"。(答案摘自WJW)

(2)主人公是"老人"。因为在别人远离、防范少年时,老人却主动接近他并给他信任;老人用智慧保护了少年的尊严,巧妙地重塑少年的自信。老人对少年的教育体现了他的智慧,所以"老人"是主人公。

(3)"少年"和"老人"都是主人公。没有少年的改过自新,没有老人的巧妙引导,就没有这个故事,"那扇门"是老人和少年合力打开的。所以,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他俩.

六、夜晚

1.静谧、安宁 、思乡 (答案摘自WJW)

2、示例:云彩是飘在蓝天上的一条彩带。(答案摘自WJW)

3.(1)不能。“筛下”比喻月光给人深刻地留下印象,程度比“落下”等来得深,且形象生动。 (答案摘自WJW)

(2)示例①:摘录: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且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的感觉。 写法妙处:在这句话中,作者用化静为动的手法,写出月光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它们在溪流上跳动,在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同步轻移。 示例②:看月亮透过树荫筛下的满地光斑,闪闪烁烁,飘忽不定;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写法妙处:在这句话中,作者用化静为动的手法,写出月光是有声音的,它们时而丁丁当当,时而哗啦哗啦,带我们进入了一个静谧、安宁的境界。 (答案摘自WJW)

4、明白盛夏之夜是一个谁都没看的地方. (答案摘自WJW)

5、对比、不想说(答案摘自WJW)

七、不可预知的奇迹

1、那道光、那只山鹰。(2)永不言弃(答案摘自WJW)

2、这是老人对年轻人的鼓励,激励他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要放弃自己的信念。(答案摘自WJW)

3、自己想

4、自己想

(3)说明文阅读

一、洁身自好的莲花

1.形象地点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答案摘自WJW)

2.叶面上的灰尘经雨水清洗能变得清洁干净。(答案摘自WJW)

3.①叶表面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多重纳米、微米级的超微结构。或:叶表面上有一些微小的蜡质颗粒,覆盖着无数的突包,每个突包的表面又布满了更细的绒毛,在突包间的凹陷部分充满着空气。
②莲叶上的水会在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球状,风吹动水珠在叶面上滚动时,水珠沾起叶面上的灰尘从上面高速滑落。(答案摘自WJW)

4.使得叶面不沾水滴,保持清洁;能防止病原体的入侵,不易生病。(答案摘自WJW)

二、奇特的“电子生物”

1、“电子生物”的重要用途有:① 执行搜寻任务;② 当“间谍”’。(答案摘自WJW)

2、因为“电子鼠”’很难达到隐形的目的,而昆虫除了体型小、不易被发现外,它们飞行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也是其他动物无法比拟的。(答案摘自WJW)

3、不久的将来”从时间上加以限制.说明时间不会太久远;“很可能”表示虽然现在还是一种推

测,但作者对昆虫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昆虫间谍”充满信心。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答案摘自WJW)

4、能够抓住“严谨”' ‘一丝不苟”“勇于创新”(答案摘自WJW)

三、深层海水的利用

1、丰富; 营养丰富的食物 (答案摘自WJW)

2、储量大 、 营养丰富 和 细菌含量少 (答案摘自WJW)

3、列数字 ; 说明深层海水是一种奇妙的“绿色药品”(或:说明用深层海水治疗先天过敏性皮炎疗效良好) (答案摘自WJW)

4、C(答案摘自WJW)

四、我们的家园怎么了

1.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答案摘自WJW)

2、① ② ③‖④‖⑤(答案摘自WJW)

3、不能。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答案摘自WJW)

4、少开车。多做公共交通工具,不乱扔垃圾,一纸两用等(答案摘自WJW)

五、高明的大自然

1、不能。 “差不多”一词说明了那些浮游生物吸收海洋中的碳接近三分之二(或不到三分之二),体现了说明

文语言的准确性。如果删去,就说明达到了三分之二,与实际情况不符。

2、(1)不仅坚如磐石,而且还具有自我修复功能;(2)利用喷气原理飞行(答案摘自WJW)

3、(1)总——分——总;(2)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

❷ 中考数学一本通答案

:其实初一初二没必要做太多练习册,认真将数学课本上的练习题理解透彻,课本知识点学好就可以了,初三就需要多大练习,加大题量!

❸ 1线超越书系,余刚主编的书,《新中考现代文考点阅读 解题模式一本通》刚出来的,谁知道哪有买啊

它是值得的,或最后我没法冬天会成为我的墓场懒惰的阔佬,给I.K. 三遍铃响过,渐去渐远的铃声他还能拿出什么是你哈哈

❹ 深圳中考语文一本通

1、C。 A“言简意赅”读gāi,“追溯”读sù;B“忍俊不禁”读jīn;D“魁梧”读wú,“热忱”读chén 。
2、C。A“抽噎”读yē,“炽痛”读chì;B“讪笑”读shàn; D“缄默”读jiān,“收敛”读liǎn。
3、A。B“寒噤”读jìn,“狡黠”读xiá,“怒不可遏”读è。C“哂笑”读shěn,“干涸”读hé,“成吉思汗”读hán。D“和煦”读xù,“拮据”读jū,“一抔黄土” 读póu。
4、C。A“破绽”读zhàn,“贮蓄”读zhù,“随声附和”读hè。B“澎湃”读pài,“拈轻怕重”读niān, “一霎间”读shà。D“迸溅”读bèng,“相形见绌”读chù。
5、D。A“下载”读zài;B“苦心孤诣”读yì;C“锲而不舍”读qiè。
6、C。A“啜泣”读chuò,“面面相觑”读qù。B“矫揉造作”读jiǎo,“味同嚼蜡”读jiáo。D“伫立”读zhù,“绮丽”读qǐ。
7、A。B“窥伺”读kuī,“杳无音信”读yǎo。C“畸形”读jī,“湛蓝”读zhàn。D“汲取”读jí,“越俎代庖”读páo。
8、B。A“静谧”读mì。C“澄澈”读chéng。D“慰藉”读jiè。
9、B。A“参差不齐”读cēn。C “玲珑剔透”读tī。D“焦灼”读zhuó,“重峦叠嶂”读zhàng。
10、D。A“哺育”读bǔ,“剽悍”读piāo。B“女娲”读wā,“获益匪浅”读fěi。C“蓦然”读mò。
11、D。A“伧俗”读cāng。B“诘问”读jié。C“锃亮”读zèng。
12、C。A“悲怆”读chuàng,“莽莽榛榛”读zhēn。B“称职”读chèn,“阴霾”读mái。D“校补”读jiào,“毛骨悚然”读sǒng。
13、B。A“叱咤风云”读zhà。C“针砭时弊”读biān。D“打折了腿”读shé.
14、D。A“攒动”读cuán,“攫取”读jué。B“藩篱”读fān,“羸弱”读léi,“滑稽”读jī;C“确凿”读záo,旧读zuò。
15、A。B“跛腿”读bǒ,“酷肖”读xiào。C“岿然”读kuī,“污秽”读huì。D“髀骨”读bì,“糟蹋”读tà。
16、B。A“挑逗”读tiǎo,“仙露琼浆”读jiāng。C“丫杈”读chà,“呵责”读hē。D“狩猎”读shòu,“茅塞顿开”读sè。
17、D。A“稽首”读qǐ “热泪盈眶”读kuàng; B“污渍”读zì,“鞭挞”读 tà C“烙印”读lào ,“琴弦”读xián。
18、B。A“愠怒”读yùn,“汗流浃背”,读jiā。C “洗濯”读zhuó。D“毛骨悚然”读sǒng。 19、D。A“稀罕”读han;“潜心贯注”读qián。B“赫然”读hè, C“惘然”读wǎng,
20、D。A“扒窃”读pá;B“风流倜傥”读tǎng,“美味佳肴”读yáo;C“嫉妒”读jí,步履蹒跚pán。
21、B。A“深邃”读suì;C“童心未泯”读mǐn,“忧心忡忡”读chōng;D“姊妹”读zǐ,“断壁残垣”读yuán。
22、D。A“妖娆”读ráo,“河畔金柳”读pàn ,“竦峙”读zhì B“腆着肚子”读 tiǎn,C“扶掖”读 yè,“半身不遂”读 suí,“隐晦”读huì。
23、C。A“重荷”读hè,“一拍即合”读jí;B“堕落”读ò,“宝藏”读zàng;D“重蹈覆辙”读zhé,“抖擞精神”读sǒu。
24、D。A折腾读zhē,癖性读pǐ; B“荒谬”读miù,;C契合读qì。
25、A。B“反省”读xǐng,“计较”读jiào;C“崔巍”读wēi,“瓦楞”读léng,D“星宿”读xiù。
26、B。A“慷慨以赴”读fù,“满目疮痍”读chuāng;C“眼睑”读jiǎn,“秩序井然”读zhì;D“挑拨离间”读jiàn。
27、B。A“奖券”读quàn,“惬意”读qiè;“游弋”读yì,“呱呱坠地”读gū;D“参天”读cān,“参差不齐”读cēn。
28、A。“粗犷”读guǎng。
29、C。A“地窖”读jiào,“中轴线”读zhóu;B“解剖”读pōu,“文绉绉”读zhōu,D“颠沛”读pèi,“提防”读dī。
30、D。A“笨拙”读zhuō,B“蟾蜍”读chú,“装模做样”读mú;C“载歌载舞”读zài ,“强迫”读qiǎng。
31、B。A塾shú 龟jūn C“希冀”读jì。D“干瘪”读biě “称职”读chèn 。
32、B。A“镌刻”读juān,C“辍学”读chuò,D“归省”读xǐng,“面颊”读jiá
33、D。 A“庶民”读shù,“风雪载途”读zài;B“老妪”读 yù,“垢”读gòu C“哽咽”读yè 。
34、C。A“名讳”读huì ,B“风靡”读mǐ;D“对峙”读zhì,“黝黑”读yǒu
35、C。A“家醅”读pēi,“祠堂”读cí;B“巡捕”读bǔ,“怵”读chù;D“歼灭”读jiān,“奢侈”读chǐ,“抠门”读kōu。
36、D。A“笑靥”读yǎn,“悄然落泪”qiǎo;B“执著”读zhuó,“日薄西山”读bó;C“贬谪”读zhé。
37、C。A“发酵”读jiào,“肖像”读xiào,“百舸争流”读gě;B“啜泣”读chuò,“ 蓬蒿”读hāo,“哕”读huì;D“绮丽”读qǐ, “即物起兴”读xìng。
38、A。“媚上欺下”mèi。
39、A。B“相公”读xiàng,“夏侯敦”读dūn;C“怄气”òu,“桑梓”读zǐ;D“解元”读jiè。
40、B。A“间或”读jiàn,“强人所难”读qiǎng, C“粗犷”读guǎng,“奄奄一息”yǎn;D“胆怯”读qiè,“呻吟”读yín,“歇斯底里”读xiē。
41、 D。A“脚踝”读huái,“宁愿”读 nìng;B“恐吓”读hè,“数见不鲜”读shuò;C“昧”读 mèi,“度德量力”读 ó。
42、A。B“模式”读mó,“脉脉”读mò,C“簇新”读cù,“周道如砥”读dǐ;D“虔信”读qián。
43 C。A“桎梏”读kù;B“尴尬”读gān,“湖泊”读 pō ,“蹑手蹑脚”读niè;D“惩罚”读chéng,“禅让” 读shàn。
44、A。B“疮疤”读chuāng,“勉强”读qiǎng,“转弯抹角”读mò,C“系鞋带”读jì,D“媲美”读pì。
45. D。 A“怏”读yàng,B“霄”应为“宵”,C“拗”应读niù
46.B。 A“噤”读jìn;C“剽”读piāo,“怆”读chuàng;D“玷”读diàn,“必”应为“毕”。
47、B。A“谛”应为“蒂” C“吁”读音应为“xū” D“底”应为“砥”,“锲”应读“qiè”
48、B。“禁”应为“噤”,“束”读音是“shù”。
49、C。A“莫”应为“膜” B“颓”应读“tuí” D“竟”应为“竞”。
50、B。“馨”应为“罄”,“妍”应读yán。
51、B。A“挲”念sā或suō,C“逮”念dài,D“诲”应为“晦”。
52、A.“讪”应读shàn,“毯”应为“毡”。
53、A 。B“银”应为“垠” C“囿”读音应为“yòu” D“荫”读音应为第四声,“贮”应为“伫”。
54、D。A“侧”应为“恻” B“攫”应为jué,“折中”因为“折衷” C“溃”应为“馈”。
55、C。A“栖”读qī,“消”应为“销” B“锁”应为“琐”,D“殷”读“yān”。
56、A。“怆”应念chuàng,“唇”应为“蜃”。

词语运用

1.A。 B“向”介词使用有误,应为“跟”;C关联词搭配不当,应为“只要……就……”或者“如果……就……”;D实词“涉足”运用有误,其意思是“进入某种环境或范围”,用于此明显失误,直接换成“去”就行。
2.C。 “一窍不通”是指完全无知,本句的意思是李明不了解情况,并非无知。
3.B。介词“以”在本句中应为“把”,才能跟下文的“作为”更好地衔接。
4.A。 B“不耻下问”是指“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同学之间不能这么说;C“崩溃”一般指堤坝或者情绪,不能用于楼房;D“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
5. C。A句“雷同”的意思是“不该相同却相同”,用在这里显然有误;B句“最”字应为“再”。D句中成语“忘乎所以”意思是“因过度兴奋或骄傲而忘记一切”,是个贬义词,这里应该用“奋不顾身”。
6. C。“轻飘飘”本身就含有程度深的意思,不能再接受程度副词“很、最”的修饰。
7. B。 A“由于”应改为“由”,并删去“所”。 C“品位”是名词,此句应该用动词“品味”。 D句所使用的成语错误在于不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事半功倍”意思是:形容花费的劳力小,收到的成效大,是个褒义词,但用在霸权主义者与掠夺者身上,显然不当。
8. B。“七七八八”形容工作接近完成;大致、差不多;杂七杂八。A句中“否则”多余,“要不是”已含有类似意思。C“深居简出”用在这里很牵强,不合语境,属于成语使用不当。D“狼藉”是“狼狈”的误用。
9. .B。 “囊空如洗”多形容个人贫困或一时缺钱,灾区受灾不能用这个词。
10.B。俗语“不是省油的灯”是贬义词,意思是难以对付的人。用在此处感情色彩不对。

病句

1、A。 B句“广泛”和“极大”重复,删去“广泛”。C“落实”后缺宾语,在句末加上“措施”。D缺主语,删去“通过”或“使”。
2、C。 A“排出大量废气和噪声”不妥,“噪声”不能排出。B缺主语,删去“在……过程中”。D“发出了”缺宾语,在句末加上“的倡议”。
3、B。 A“是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后面缺宾语,加上“的举措”。C“有7至9个以上”不合逻辑。删去“以上”。D“避免同类事情不再发生”语意相反,删去“不再”。
4、A。 B项否定不当,删去“不”;C项语意重复,删去“目前”;D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而且”改为“但是”。
5、D。 A“二千余里左右”自相矛盾,删去“左右”。B缺主语,删去“令”。C“管理、认识、把握”词序不当,应为“认识、把握、管理”。
6、D。 A“冒着”后面缺宾语,句末加上“的危险”。B主谓搭配不当,“态度”不能“提高”。C缺主语,将“他”提到句首。
7、D。 A“良好的心态”和“能否取得成功”不能搭配,删去“能否”。B配搭不当,改为“为科学精神而献身的居里夫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C“通过”和“使”只能保留一个。
8、D。 A“完善和建立”语序不当。B动宾搭配不当,将“水平”改为“能力”。C缺主语,删去“在……下”或者“使”。
9、A。 B“用美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美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语序不当,颠倒过来。C“戏迷和中老年朋友”有交叉,不能并列。D缺主语,删去“使”。
10、A。“想起”后缺宾语,句末加上“的情景”。
11、B。 A删去“通过”或者“让”。C“解决并发现”语序不当。D动宾搭配不当。“欢呼声”不能“看到”。
12、C。 A语序不当,应为“日前,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先后对媒体表示将自动减薪”。B“炎热的酷暑”语意重复,删去“炎热的”。D“通过”和“使”之能保留一个。
13、C。 A缺中心语,句末加上“的丛书”。B双对单不搭配,删去“否”。D“大约”和“左右”重复,删去一个。
14、C。A“防止”“不再发生”自相矛盾,删去“不”。B双对单不搭配,删去“能不”。D“只要……才能”关联词搭配不当,把“只要”改为“只有”。
15、D。 A语意重复,删去“目前”。B“不刊之论”的意思是“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可改为“不经之谈”。C“淋漓尽致”改为“体无完肤”。
16、C。A“认识”缺宾语,句末加上“的重要”。B“在学习与不学习这两条路面临我们抉择时”语序不当,应为“当我们面临着学习与不学习这两条路的抉择时”。D“完善和建立”语序不当。
17、C。双对单不能搭配,去掉“是否”。
18、B。 A双对单不能搭配,删去“会不会”、“能不能”。C“橘子州”和“季节”不搭配,应为“橘子洲的夏天”。D缺主语,删去“由于”或者“使”。
19、C。 A“通过”和“使”之能保留一个。B数量的减少不能用倍数表达。D“约”与“左右”重复,删去一个。
20、A。 B语序不当,改为“体育健儿们纷纷表示,在即将举行的广州亚运会上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水平”。C删去“不再”。D“纠正并指出”颠倒。
21、B。 A“培养……水平”搭配不当,将“水平”改为“能力”。C“通过”和“使”只能保留一个。D双对单,不能搭配,去掉“能否”。
22、C。A句的主语隐蔽于介词短语之中,“他”放在“从”之前,主语显露了,成分齐全了;B缺少宾语。“描绘”缺少宾语,可在“放鞭炮”后加上“的情景”;D句缺少主语,应该作主语的词语。前头使用了使令性动词,使句子缺少主语,删“使”,也可删“由于”也就有主语了。
23、B。 A数字的减少不能用倍数表示;C“环境”不能“提高”;D删去“不得”。
24、C。 A句,删“在思想上”,“考虑”必然是在思想上,因此删去“在思想上”;B句,删“不再”,关了电门,应是阻止了电流通过。多使用了“不再”,变成了关电门,电流通过了;D句,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25、D A句“具体”与 “详”重复;B“出售”前应该加上“讲清”;C“全校师生”怎么样?后无谓语承接,换了主语“好人好事”。
26、C。 A句,或说“本着保证质量、降低成本的原则”,或说 “以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为原则”;B句,或说“我国大约30%的青年”,或说“我国30%左右的青年”;D句,或说“造价高达三千万美元”,或说“造价达三千万美元之巨”。
27、C。 A句,否定不当,“缺乏”的应当是“勇气”、“谋略”,可删去“不足”、“不当”;B句,“只要……才能”搭配不当;D句语序不当,应改为“素质教育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28、C。 A句,“通过”、“让” 两个介词同时使用,使本句没有主语。B句,“家庭”“社区”“社会”内涵有交叉,不能并列;D句,“颜色”不能“听到”。
29、C。 A应该说我对电视剧感兴趣;B“观念”不能“提高”,只能“加强”,搭配不当;D关联词搭配不当,“只要……就……”。
30、A。 B“东亚”包括“中国”,不能并列;C“到”和“莅临”重复;D“总产量”与“发展”搭配不当。

四、句子排序答案:
1、D 2、B 3、B 4、A 5、D 6、D 7、B 8、C 9、B 10、B 11、D 12、A 13、B 14、C 15、D 16、D 17、A 18、B 19、C 20、A 21、C 22、D 23、B 24、B 25、D 26、C 27、B

❺ 中考文言文一本通中的中考名著导读答案

啊!妈妈,我对您的感谢,不是端一百次就够了,也不是用一份礼物就回可以偿还给你的答,更不是洗一千次脚可以表达的.在此,我只能跟你说一句话:“妈妈,您辛苦了,谢谢您的搀扶.”
啊!妈妈您是我生命中的第二个太阳!
老师,我感谢你
时光荏苒,老师你还好吗?
老师,我想对你说:你的音容笑貌,你的举手投足,时常展现在我的眼前;你的关心,爱护,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你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至今铭记在我的心中;你和我们一起时的一切,都如同昨日历历在目.
老师,我想对你说:是你给了我学习的自信;是你给了我生活的勇气,是你给了我发奋发图强的动力,是你给了我奔向好前程的希望.
老师,我想对你说:你是我开启智慧的敲门砖;你是我打开幸福之门的金钥匙;你是我生活航程中的引路人;你是我奏响人生乐章的指挥者.
老师,我想对你说:如果没有你,或许我就会自暴自弃;如果没有你,或许我就会那么沉迷下去;如果没有你,或许就没有我生活的前景;如果没有你,或许就没有今天的我.
老师,我想对你说:感谢你风雨之中为我的遮

❻ 中考古诗文必考一本通当中的鱼我所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标签:

生死 初中文言文 文言文 其他
译文 注释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方法哪会不采用呢?采用这种做法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这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有比死亡更厌恶的。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查看更多
赏析 相关内容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孟子·告子上》)又说:“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万章下》)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古诗文网>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孟子·告子上》)又说:“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万章下》)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孟子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意义。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几句论证说:生命是我珍爱的,但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珍爱的(指义),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为我所厌恶的(指不义),所以有时对祸害(死亡)不愿躲避。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这几句论证说:如果没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样不能用呢!如果没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祸患(死亡)的事情哪样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这样下去,人们的行为不是会变得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吗?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其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几句论证说:通过这样的手段(指不正当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过这样的办法(指不正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死亡),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所以,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指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指不义);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有人舍生取义。通过论证,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就成立了。
为了使这种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着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箪”是古代盛饭的圆形竹篮,“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尔”是大声呼喝着,“蹴尔”是用脚踢着。这几句说:只要得到一小筐饭、一小碗汤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饿死,如果是轻蔑地呼喝着叫别人吃,哪怕是饥饿的过路人都不愿接受,如果是用脚踢着给别人吃,那就连乞丐都不屑要了。《礼记·檀弓》有一段故事与此相类似:“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人厌恶,所以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连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困低贱的乞丐都能这样做,常人更不用说了。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在孟子看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并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却见利忘义。文章第三段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孟子指出,社会上确实存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有人不问合不合礼义而接受万钟俸禄呢,万钟俸禄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为了住房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因为给了所认识的穷朋友以好处而使他们对自己感恩戴德吗?华丽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与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肯饿死也不愿受侮,却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孟子警告说:“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可耻之事应该罢休了。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公孙丑下》)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❼ 一本通现代文阅读中考版全部答案

http://www.docin.com/p-255658337.html

❽ 帮帮忙,初三-安徽中考古诗文必考一本通2017版-其他这本答案谁有

我费了很大力才找到,回看下:答 https://www.kuaiizuoye.com/codesearch/m/bookview?bookId=

❾ 中考文言文古诗词一本通 答案

中考语文一本通文言文对比阅读答
一、1.()彻:通
(2)易:交替
2 .(1)你太不聪明了!
(2)夸父跟太阳竞跑。
3. (1)比较: 共同点:他们都有伟大的抱负,宏大的雄心壮志,顽强的意志,夸父要追赶太阳,愚公决心搬走巍峨的山峰。不同点:夸父为了实现自己伟大的抱负,不惜渴死路上,这种为理想死而后已的精神,更加悲壮。愚公乐观,相信子子孙孙干下去,一定实现理想。选谁都可以,言之成理就行。
二、1. (1)多
(2)一起,一同
2.(1)我只喜爱莲从污泥里长出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2)想要它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3. 莲:象征着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君子;马:象征着怀才不遇(被埋没摧残)的人才。(各2分。只答出“君子”、“人才”,前面不加修饰语的,得一半分。)
三、1、(1)到(2)偏爱
2、(1)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重点词:岂、治经)
(2)能在公共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可接受下等的赏赐。(重点词:谤讥、市朝、闻)
3、甲文中孙权是吕蒙的良师,他劝说吕蒙学习。乙文中邹忌是齐王的益友,他劝谏齐王要广开言路。
四、1 (1)拖着
(2)腰挂(腰间佩带)
(3)同“增”,增加,增长。
2.(1)因为这里有让我足以快乐的事情,就不知道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
(2)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受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3. 甲段文字用宋濂冒着严寒长途跋涉求学的艰辛、吃不饱穿不暖饱受贫穷折磨的事例,说明了乙段文字孟子所言: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业一定要经受身体的劳累、饥饿的折磨和贫穷的摧残,这样才能增长才干的道理。(大意如此即可得分。分开写也可以。用原文回答的不得分)。

阅读全文

与深圳语文中考一本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