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10高考语文全国卷1答案及讲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祎献颂。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余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遂遇害。
(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报:答复。
B.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宠:重用。
C.祈天永命之要 祈:恳求。
D.法天道,顺人心 法:效仿。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祎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
①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②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③浙西集平,科敛当减 ④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⑤亟宜奉版图归职方 ⑥ 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B.王祎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C.王祎具备很高的史学家素养和教育才能。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D.王祎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四、(23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1.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元遗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译文: 恰逢元派遣脱脱征收军饷,用耸人听闻的话威胁梁王,一定想要杀死王祎。
(2)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译文:上天已经结束了元代的统治,我朝在事实上已取代了它。你们就像是燃尽的火把灰烬,怎么敢与日月争明!
【参考译文】
王祎,字子充,浙江义乌人。幼时机敏聪慧,成年后身材高大伟岸。后来拜柳罐、黄缙为师学习文章,于是当时以文章著称于世。在目睹了元王朝国政衰颓凋敝后,写了七八千字的言上给当时的宰相。危素、张起岩一起推荐了他,但是没有被接受。于是在青岩山隐居著书,名气越来越大。太祖攻取婺州后,召见他,拜他为中书省掾史。太祖征江西,祎写文章赞颂并献给太祖。太祖很高兴,说:“江南有二位大儒,就是你和宋濂,要论学问谁更渊博,你不如宋濂。但是要论才思的雄辩,宋濂不如你。”太祖创立了礼贤馆,李文忠推荐了王祎及许元、王天锡,于是被召置礼贤馆。不久又被授为江南儒学提举司校理,累次迁升到侍礼郎,掌管太祖的起居注。又任南康府同知,出了很多惠民政绩,太祖赐给金带以示宠爱。太祖即将称帝即位前,将他召回,商议即位礼仪。由于不合上意而获罪,出为漳州府通判。
洪武元年八月,上奏言,“祈求天命永远所在,在于忠厚存心,宽大为政,效法天道,顺应人心。雷霆霜雪,只是暂时的不是永远的。既然浙西已经被平定了,应该减免赋税。”太祖表扬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但是没有都听从。第二年修《元史》,任命祎与濂为总裁。祎擅长史事,裁汰剔除烦秽,大力修改。修完《元史》后,提拔为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奉召到大本堂教皇子读书,王祎经明理达,善于开导。皇上召他到殿廷,每次都给他赐坐,从容应答。不久,奉命出使吐蕃,还没到,就被召回。
洪武五年正月商议诏谕云南,任命王祎奉召前往。到云南后诏谕梁王,尽快奉上户籍册和地图给朝廷方面掌管,不然天子很快就将讨伐过来。梁王不听从,并把他安置在偏室内居住。几天后,又诏谕说:“朝廷考虑到云南百万生灵,不忍荼毒于锋刃。如果你凭借艰险路远,抵抗大明皇帝的命令,天朝骁勇的将领率领装备精良的士兵,和你在昆明会战,到时你后悔都来不及。”梁王被吓服了,随即将他改为正馆居住。时逢元朝派遣脱脱征军饷。脱脱说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掉王祎。梁王逼不得已交出来了王祎,脱脱想让王祎屈服于他,王祎怒叱道:“上天要完结你元朝的命,我朝是来取代你元朝。你小小的火把余烬,竟敢和日月争明!何况你我都是使臣,我岂能屈服于你!”有人劝脱脱说:“王先生久负盛名,不能杀。”脱脱手一摆说道:“今天就是孔圣人,也没有情面可讲。”王祎回头说道:“你杀了我,朝廷大军就将到来,你的祸患不久就要接踵到来。”于是就这样被杀害了,遇害那天是十二月二十四日。梁王派人去祭奠,收集他所有的衣物入殓。建文年间,王祎的儿子王绅颂扬他父亲,朝廷追赠王祎诏赠翰林学士,谥文节。正统年间又改谥忠文,成化年间,下令建立祠堂祭祀他。
② 2010浙江高考语文平均分
我也是今年浙江考生 刚睡醒看到成绩 语文107
③ 2010湖北高考语文卷答案
答案:DABDB
1、【参考答案】D
2、【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扭怩”应为“忸怩”。忸怩:羞惭的样子,与心理有关,应用“忸”。
3、【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将实词和成语综合进行考查。陵墓:指帝王诸侯的坟墓,现多指领袖或先烈的坟地,亦泛指坟墓。陵寝:古代帝王陵墓的宫殿寝庙,借指帝王陵墓。:墓茔:墓地,茔地。墓室:①犹墓庐;②犹墓穴。坟墓中放棺椁的处所。点缀:①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②装点门面,应景儿,凑数儿。镶嵌:①将一物体嵌在另一物体中;②比喻深深地进入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装饰:打扮,修饰;装潢;点缀,装点;指装饰品;犹夸饰。装点:装饰点缀;点缀品;张扬,夸大。虽然:即使如此;犹即使。即使: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固然:连词。①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②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尽管:①副词,表示不必考虑别的,放心去做;②〈方〉副词,老是;总是;③连词,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等表示转折的连词跟它呼应,反接上文。绝无仅有: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独树一帜:树,立;帜,旗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举世无双: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
4【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A、成分残缺,在“而且”后加入“做到了”;B、不合逻辑,“商家、企业”改为“企业、商家”;C、主客颠倒,“对我们”后加入“来说”。
5【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竹林”后的顿号应该为逗号。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琮的方形是特意加上去的,起装饰作用”错,文中说“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方形象征大石块。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A“转盘固定在长竹管上”错,盘子要随星转;C“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错,是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D石块起固定作用,不用于直接观察天象。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A、“璇玑”是玉器,不是天文仪器;B、壁和琮没有保留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只是礼器;D、文中说:“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
9【参考答案】典籍和文物
【试题分析】屈原的《天问》,璇玑、璧、琮的样式和对它们之间关系的推测。
【高考考点】筛选信息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鄙,见识浅薄。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③是说后来的士兵;④是说饥荒时选厢兵的标准,⑥是作者的结论。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文中说:“国家罢兵, 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其势不得不骄惰……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逝世已经都没有了,后来的人未曾经历战争,士兵骄惰,禁军背军粮的任务自己不做,雇请他人来做。
【参考译文】
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也是国家制订统治措施的起源。古代治理国家的人不曾敢轻视疏忽,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听见有人说起农业之事,就相互笑他说:(这是)低贱的事情。他们知道通过赋税将农业物资移用到自己身上是紧急的事情,不懂得致力于农业是首先要考虑的,这是没有弄清统治措施的根本啊。懂得致力于农业而不懂得节约用度来爱护农民,这是没有尽到致力于农业的办法啊。
古代治理国家的人,统治者和百姓相互移用来互相补充。处于下位的百姓尽力很勤勉,处于上位的统治者使用物资有节制,百姓不保留自己的气力,国家不过分浪费,统治者爱护他们的百姓,百姓提供物资给统治者,使得上下都不相困扰。一位男子的力气(官府)督促他一定要尽力完成自己的职责,一天的用度(官府)约束他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收入,一年种出的庄稼供给官府和百姓,食物都从这里面出来,因而常常有富余的,所以三年便能余下一年的储备。现在却不是这样,耕种的人不再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更具收入确定支出。农民一年耕种打下的粮食供给官府才刚刚够,而农民自己的食物却不超过几个月。严重的,收获的事情刚刚结束,农民只能将簸出来的糠麸或秕稗作为食物,或者采摘橡树的种子、存储菜根来勉强度过冬春的饥荒时节。如果遭受不幸遇到水灾旱灾,就会纷纷倒下成为饿殍。这样的情况很是可悲可叹啊!
国家停止用兵已经33年了,士兵中那些身经百战的人有的老的老死的死现在几乎都没有了,而后来当兵的人不曾听见过战鼓。懂得战阵。生活在没有战事的时代而衣食不缺,那情势不能不骄傲懒惰。现在士兵进入兵营,不自己抱着自己东西而让别人抱着;禁兵领取粮食,不自己挑着而雇人挑着。他们的骄纵懒惰就是这样,又怎么愿意冒着辛苦而参加战斗呢?如果能让士兵能承受辛苦而能够战斗,即使损耗农民的利益,这样做也是可以的。但奈何他们只有当兵的虚名,而实际上是一群骄纵懒惰的无用之人啊。
古代大凡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都在田间劳作,农闲的时候就将作战的技能教给他们,现在却完全不同,一旦遇到灾年,那么各州郡的冠岩就用尺子度量百姓中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招他们去做禁兵,稍差一点低于尺度且稍微有些瘦弱的,登记在册作为厢兵。官员招人多的有赏赐,而百姓正处于穷困之时争相投军。所以,一遇上凶年荒灾,那么留在田地的,只有老弱之人了。而官方这时也说:如果不将他们收留当兵,那么恐怕就会做强盗。唉!只是知道他们某段时间不做强盗,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骄纵兰度而窃取食物啊。古代那些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承担种田的工作,而年老体弱的游玩;现在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游玩,而老弱之人却留守在田地间。为什么相反到了这么严重的程度呢?然而百姓在田间尽力耕作的,有时不免于吃猪狗之食,而一旦离开田地做僧人或士兵,就终身安乐舒适而享有丰美的食物,那么种田的农民不能不一天天减少啊。所以说有引诱农民离开田地的弊端,说得就是这种情况。
【参考答案】(1)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
(2)耕种的人不再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更具收入确定支出。
(3)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窃取衣食。
【试题分析】(1)为吏、然、簿书听断;(2)督、用者、计其出入;(3)苟知、而、窃食
【参考答案】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参考答案】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雨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
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
③通过“重搅别离情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注:举出任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
【试题分析】第一题考查情感,比较鉴赏。第二题考查表现手法,已经点出,要求举例分析。
15.填空。(6分)
(1)裴多菲(2) “荷花淀派”
(3)春与秋其代序。”
“少无适俗韵,
“乍暖还寒时候,
“早岁那知世事艰,
16【参考答案】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在结构上总结第一段,意在和北地风光进行对比。
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作者谋篇布局的着眼点,在结构上收束全文,引起下文,有贯通全文的作用。
秋尽江南草木凋: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意在引出下文对扬州三月时节的景色描写。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结构上照应全文,意在凝聚全文的审美意趣,引出下文。
注:任选两处作答,意思对即可。
【试题分析】考察名句的结构的作用。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作者写扬州是追寻诗意的梦境,表现了对扬州的“风流不再”的怅然若失。
【参考答案】(1)作者从“小秦淮”与“瘦西湖”的命名方式切入,揭示了扬州景物“尺水玲珑”、“小家碧玉”的诗化意味。
(2)多用古诗和四字词语,整句和散句的交错使用,言辞清丽,格调典雅。
【试题分析】切入角度:最向往的地方和什么季节到扬州最好。
语言运用:音、词、句、语言风格。
【参考答案】(1)今日的扬州依然繁华。(2)“唐代的风流”代表古时扬州的人文风气和山水风光,“不再”一词表明这种情境在今日的扬州已难觅踪迹。(3)它的消逝令人感怀和惋惜,表达了作者怅然若失的感受。
【试题分析】理解“繁华”、“唐代的风流”、“不再”的含义和句子表达的情感。
【答案示例】1、(标准答案参考)浣完衣服的少女拎着水桶,踏着月色,从婆娑的竹林间穿过,伴着银铃般的笑声,叽叽喳喳的打闹着归来。
2、(解析者提供答案参考)月光在竹林中洒下斑斑光点,四周一片寂静。一阵风吹来,传来洗衣归来的少女的喧哗。话音如玉盘落珠般清脆,笑声如银铃摇动般响亮,是这般地无忧无虑。
【试题分析】注意几个要素:竹、浣女归、喧。尽量体现王诗“诗中有画”的意境。
【答案示例】1、(标准答案参考)“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绝世奇书《红楼梦》中的诗词也是难得的艺术瑰宝。让我们走进宝山,去欣赏他们的璀璨与绚丽吧。
2、(解析者提供答案参考)“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是宝钗的思想写照,“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黛玉的生活环境,《红楼梦》诗词文质兼美。今天我们将对它进行专题鉴赏,希望同学们积极发言。
【试题分析】1、点明鉴赏《红楼梦》诗词;2、号召学生积极参与;3、尽量使用《红楼梦》中的诗词。
【答案示例】1(标准答案参考)(一)衣衫自己洗,小件不劳你。(四)急事你出马,平日你休假。
2、(解析者提供答案参考)(一)洗衣不用电,手洗身体健。(四)拒绝小汽车,绿色自行车
④ 2010湖北高考语文卷答案
2010湖北卷答案
一、(15分,每小题3分)
1.【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A.屏气bǐng 摒弃bìng 并蒂莲bìng秉烛待旦bǐng
B.黄鹂 lí 黎明lí 霹雳舞lì 磨砺意志lì
C.驼绒tuó 滂沱tuó 拓荒者tuò脱颖而出tuō
D.翌日 yì 游弋yì 溢洪道yì 逸兴遄飞yì
【高考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易错提醒】“游弋”易读错。四个选项都有一定的迷惑性
【备考提示】考查读音相近的字的读音,要求考生不能只抓住常见易错的字音,而要切实练好普通话,在比较中辨别。要注重考查普通话的读写能力培养。
2.【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扭怩”应为“忸怩”。忸怩:羞惭的样子,与心理有关,应用“忸”。
【高考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易错提醒】“飘荡/漂荡”“定势/定式”有一定迷惑性,要加强平时积累。
【备考提示】本题重点在于辨别容易混淆的形近词。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意,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要注重平时的积累。
3.【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本题将实词和成语综合进行考查。陵墓:指帝王诸侯的坟墓,现多指领袖或先烈的坟地,亦泛指坟墓。陵寝:古代帝王陵墓的宫殿寝庙,借指帝王陵墓。:墓茔:墓地,茔地。墓室:①犹墓庐;②犹墓穴。坟墓中放棺椁的处所。点缀:①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②装点门面,应景儿,凑数儿。镶嵌:①将一物体嵌在另一物体中;②比喻深深地进入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装饰:打扮,修饰;装潢;点缀,装点;指装饰品;犹夸饰。装点:装饰点缀;点缀品;张扬,夸大。虽然:即使如此;犹即使。即使: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固然:连词。①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②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尽管:①副词,表示不必考虑别的,放心去做;②〈方〉副词,老是;总是;③连词,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等表示转折的连词跟它呼应,反接上文。绝无仅有: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独树一帜:树,立;帜,旗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举世无双: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
【高考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
【易错提醒】本题不是传统的两个词选一个,而是四个词选一个,涉及实词(名词、动词)、虚词、成语,容量加大。
【备考提示】对实词的辨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意侧重点、词语的词意的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②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③辨析用法。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另外要特别注意两用成语的意义和用法。虚词要考虑句间关系和习惯搭配。
4.【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A、成分残缺,在“而且”后加入“做到了”;B、不合逻辑,“商家、企业”改为“企业、商家”;C、主客颠倒,“对我们”后加入“来说”。
【高考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易错提醒】B、D项的容易难于判断,注意并列词语看搭配、看顺序。
【备考提示】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 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有多重否定或还有反问的句子,要将否定换成肯定来理解。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的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5.【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签学生证”后的顿号改为逗号,谓语的并列不用顿号用逗号,句中“不但要……还要”并列。
【高考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易错提醒】本题较为简单,注意省略号后有无标点问题
【备考提示】应该熟悉各种标点的基本用法,记住标点的常见错误。注意分析标点也要从分析句子内部关系入手。
二、(12分,每小题3分)
6.【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琮的方形是特意加上去的,起装饰作用”错,文中说“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方形象征大石块。
【高考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易错提醒】一定要注意原文同题肢相对照。注意A项有瑕疵,文中“把天比作蛋壳,把地比作蛋黄”是作者的观点,没有说是古人的观点。
【备考提示】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7.【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A“转盘固定在长竹管上”错,盘子要随星转;C“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错,是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D石块起固定作用,不用于直接观察天象。
【高考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易错提醒】注意联系题肢前后分析。
【备考提示】要理清文章结构,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
8.【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A、“璇玑”是玉器,不是天文仪器;B、壁和琮没有保留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只是礼器;D、文中说:“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
【高考考点】依据文章进行判断和想象。
【易错提醒】A,依据文意,“璇玑”是玉器,不是天文仪器,可对比C项判断。
【备考提示】要依据文意。推断想象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9.【答案提示】屈原的《天问》,璇玑、璧、琮的样式和对它们之间关系的推测。
三、(9分,每小题三分)
10.【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鄙,见识浅薄。
【高考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易错提醒】考查重点实词“鄙”,一定在原文中理解。
【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一定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1.【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③是说后来的士兵;④是说饥荒时选厢兵的标准,⑥是作者的结论。
【高考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易错提醒】④是说饥荒时选厢兵的标准。
【备考提示】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注意主人公、关键词、“正面”、“侧面”等词语。
12.【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文中说:“国家罢兵, 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其势不得不骄惰……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逝世已经都没有了,后来的人未曾经历战争,士兵骄惰,禁军背军粮的任务自己不做,雇请他人来做。
【高考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易错提醒】认真将题肢与原文对照,注意时间的前后顺序。
【备考提示】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 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四、(24分)
13.【答案提示】(1)但是现在做官吏的人却不是这样,只不过看看文书听取陈述而作裁断罢了。
(2)耕地的农民,不在督促他们自己的力量,使用民力的人,不再计算货物的收入和消耗。
(3)暂且知道一时之间不(让饥民)变成盗贼,却不知道(饥民成为厢兵会)一辈子骄横懒惰白吃饭。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1)【答案提示】此词感情悲伤,认为见面的欢喜抵不上原来的离愁,随着离别又添了新的离别的悲伤,感情侧重于相见前后的悲伤,只看到了消极的方面;秦词写深沉的爱情,认为感情只要是长久,就不在乎是否日夜相守,是对离别人的劝慰,侧重于表现情感之深,态度积极。
(2)【答案提示】月、风衬托双星相逢,新欢与旧愁的比较。
15.填空。(6分)
(1)匈牙利是人裴多菲的作品《我愿意是急流》讴歌了纯真的爱情。
(2)孙犁的《白洋淀纪事》被视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荷花淀派”的代表作。
(3)中国古典诗词长于抒发感情,如:“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①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② ③
(李清照《声声慢》)“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书愤》)
④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16.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作者写扬州是追寻诗意的梦境,表现了对扬州的“风流不再”的惋叹。
17. 【答案提示】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扬州近南远北的人文山水,引出下文对扬州的描述。
烟花三月下扬州:写到扬州去的最好季节,点明题目,表现扬州的美。
秋尽江南草木凋:写秋天到扬州意义不大,对比出春天到扬州最好。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写扬州可以找到东方人梦境般的审美情趣,为后文对扬州风流不再的叹惋作了铺垫。
18.【答案提示】切入角度:最向往的地方和什么季节到扬州最好。
语言运用:(1)典雅华丽的词语;(2)抑扬顿挫的音韵;(3)对比的句式;(4)口语与书面语的结合。
19. 【答案提示】扬州还有美丽的风景、人文,繁花锦绣的气象,但是水路不通、画舫绝迹,难于寻觅梦境般的东方审美意趣,令人叹惋。
六.(12分)
20.【答案示例】月光在竹林中洒下斑斑光点,四周一片寂静。一阵风吹来,传来洗衣归来的少女的喧哗。话音如玉盘落珠般清脆,笑声如银铃摇动般响亮,是这般地无忧无虑。
21.【答案示例】“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是宝钗的思想写照,“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黛玉的生活环境,《红楼梦》诗词文质兼美。今天我们将对它进行专题鉴赏,希望同学们积极发言。
22.【答案示例】1、洗衣不用电,手洗身体健。2、拒绝小汽车,绿色自行车
⑤ 2010年浙江高考语文123分算高么
当然算高了来。今年的语自文选择题比去年少了2个,而且多了断句题,难度上就比去年的高了。再者,今年的作文题很难有很好的突破,以至于高分者很少。
而且,语文历届考到120分以上的本就不多......我们学校的最高分大概是129吧,120分以上的比去年少了很多,楼主的123很高了呢。我如果有楼主的分,进浙大就希望大多了。
呵呵O(∩_∩)O~
⑥ 2010浙江高考语文最高分和姓名
143 姓名谁也不知道,要问的话,问考试学院吧
\(^o^)/
⑦ 2010浙江高考语文卷
2010试题以及答案http://ks.zjol.com.cn/05ks/system/2010/06/09/016676036.shtml
2010年浙江省高考试卷:专
2010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卷属
2010年浙江省高考数学卷(理科)
2010年浙江省高考数学卷(文科)
2010年浙江省高考英语卷
2010年浙江省高考文科综合卷
2010年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卷
2010年浙江省高考自选模块测试题
2010年浙江省高考试卷参考答案:
2010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卷参考答案
2010年浙江省高考数学卷(理科)参考答案
2010年浙江省高考数学卷(文科)参考答案
2010年浙江省高考英语卷参考答案
2010年浙江省高考文科综合卷参考答案
2010年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卷参考答案
2010年浙江省高考自选模块测试题答案
⑧ 2010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2010年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题简析
作者:hyllm 加入日期:-06-08
作者EMAIL:[email protected]
2010年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题简析(原创)
1、2010年浙江高考作文题回放:
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衔食喂养衰老的母鸟。人们把此现象称为“反哺”。
人类社会也存在类似现象。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千百年来,在以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的正统传承方式下,文化反哺犹如潜流引而不现,但在迅疾变化的当今社会,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他们在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年长一代,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角色常常发生转换。
以“角色转化之间”为题,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文体除诗歌外不限,字数在800字以上。
2、作文材料分析:
这个作文题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为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角色转换之间,都会有自己的认识和感悟,所以很容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和高考作文关注生活、关注人生的倡导是吻合的,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反省,从而调动起他们的情感思维,写出有生活气息的、鲜活的文章,从而体现出学生个体的写作能力,不失为一道好题。在行文中,学生能否抓住“转换”这个侧重点,是立意是否准确的关键。
该作文材料第一段解释“反哺”。第二段第一句阐释“文化反哺”;第二句提示“正统传承方式”是“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文化反哺犹如潜流引而不现”,点拨考生应对传统文化作深层思考;第三句为考生提示写作思维拓展的方向(写作切入点):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而且明确告知考生,年轻人的反哺能力“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年长一代”,“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角色常常发生转换。”
愚以为,2010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有如下特色:
(1)角度多元
文题可从多个角度切入。材料已点示:考生可从“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多角度切入写作点;也可从施教者或受教者两个角度分别切入;也可从施教者和受教者互相转化的辩证角度切入。而考生思考的层面、语文的素养、识见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考场作文等级,这使得2010年的浙江作文题更具区分度,更符合高考选拔性考试的要求。
(2)思维理性
命题《角色转化之间》隐含着一对关系:施教者与受教者。由传统的“父辈”对“子辈”的施教,到迅疾变化的当今社会,年轻人对长辈的文化反哺能力,需要考生在立意方面作出理性的辩证思维,对“传统文化”和“文化反哺”都要有自己的正确认识,这样方能立意准确。
(3)文题中性
命题《角色转化之间》,既可以写成记叙文,记叙两代人之间对文化的认识差异和互相影响,也可以写成散文,抒发自己对文化反哺现象及本质的情感;更可以写成议论文,直接阐述自己对文化反哺中角色转换的看法。任何一种文体都可以切合这个命题,因而文题是中性的。
(4)关注现实
2010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题继承了2009年的“绿叶对根的情意”这个材料的命意,仍旧着眼于现实文化的困境:商品大潮汹涌而来,网络文化四处泛滥,外来冲击无孔不入,在这物质享受高于一切的现实社会,在这娱乐至上娱乐至死的年代,在“科学知识”的传承、“价值观念”的分歧、“生活方式”的改变、“审美情趣”的更新上,我们很多人不知觉地失去了许多可贵的东西,作文将人们的视角带入了当下,关注了现代社会文化,更关注了我们的精神。如果说,2009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题比较感性和抒情,那么,2010年的浙江高考语文作文题则更重理性和思辨。从这一点来说,作文难度有所提高。
(5)指向深刻
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生存之根,而文化需要传承和创新,既不能囿于传统画地为牢,也不能否定抛弃传统而另起炉灶。文题引导考生反思文化,以期让中华文化焕发生机,形成强烈的感染力,产生巨大的文化辐射力,使我们的民族文化真正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
3、写作要点:
(1)全面理解材料,命题作文不能另起话题。如单写“反哺”或仅写物质生活上子女对父母长辈的反哺就是片面理解材料,审题不准确。
(2)可以以叙述为主,讲讲自己对家长的引导,比如看超女和快乐男声,看非诚勿扰,没有青年人引导,家长几乎不可能看此类节目并产生兴趣。 至于这个“反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各站在自己的立场阐述就好。
(3)激活大脑库存的知识和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关注现实的认识观,引导心灵的真善美和思维的开阔和多样。扣住“文化反哺”,将个体心理上升为一种群体情感倾向,一种公众认同的正确观点,则有望写出有一定思想深度的佳作美文。
⑨ 2010浙江高考语文背诵下载
2010年浙江省高考古诗文背诵内容
一、《论语》选读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二、必修一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三、必修二
六国论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阿房宫赋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东西。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四、必修三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必修四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地崩山摧壮土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 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滕王阁序并诗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虹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秋声赋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六、必修五
长亭送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