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考全国二卷语文模式是什么样的,都考些什么呢_
和卷一都是一样的
只是因为考试难度不同
所以会有卷二
㈡ 全国共有多少种高考模式
现在高考基本上有以下几种模式:
1、3+2”方式:即 “"3”——“语文、数学、外语”,“2”——文科(版政治、历史、权地理)之中选考2科,或理科(物理、化学、生物)之中选考2科。
2、“3+X”方式:即 “"3”——“语文、数学、外语”,“X”指由指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从文科、理科2个综合科目中选择一个或两个考试科目。
3、“3+文(理)综”
理科考语文、数学、英语、文综,化学,物理,生物这三门科称理科综合,高考时放在一张考卷上,分三个模块.
理科考语文、数学、英语、理综,地理,历史,政治属文科,称之为文科大综合,高考时放在一张考卷上分三个模块作答。
4.其他; 其他考试方式还包含“4+X”等。
㈢ 高考语文技巧
解题模式: 一、记叙文阅读 (一)、记叙文阅读规则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议论文阅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对人、事、物或某些现象表明态度,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这就是议论。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就叫议论文,也叫论说文。这种文体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报纸杂志中的社论、评论、杂感等,还有生活中的演讲、辩论等都属于这种文体。 议论文有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一篇议论文,无论是立论、驳论还是两者相结合,都有明确的论点。议论文的论据包括事实和道理两种基本形式。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那么,怎样阅读议论文呢? 一、找准论点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如《俭以养德》;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如《谈骨气》一开头就提出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如《想和做》;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需要读者从诸多的信息中筛选提取,归纳概括。 二、分析论据论据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 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警句等。 三、明确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四种: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做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论点。多数议论文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论———结论)。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是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再进一步研究这么安排的道理。 五、分析议论文的语言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例如《俭以养德》中“俭以养德”,意思是要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品德。它内涵丰富,警策动人,只有联系作品背景和全文内容,才能有较深理解。
㈣ 为什么高考语文要提高难度
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高中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也让人悲观失望。
二、让学生拥有成就感
教师需要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㈤ 高考语文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有哪些
表达技巧有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结构模式等共四个层面的内容
表达方式
一、抒 情方 式
(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1)总论——情与景的关系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基本形式:
①触景生情(景→情):
②以景结情(情→景):
③缘情布景:
④寓情于景(有景无情):
⑤景略情在:
(3)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
①以乐景写乐情
②以哀景写哀情:
③以乐景衬哀情
④以哀景写乐情
2、借物抒情
(1)定义及举例
(2)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
①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②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3、借事抒情(用典故)
(三)直接与间接抒情的相关范畴
1、点染2、曲直3、隐显4、移情
二、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一)基本概念:
(二) 考试重心
(三) 正面描写命题角度。
1、虚实结合
(1)定义(虚实的内涵)
(2)“虚”的三类内容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②已逝之景之境。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
(3)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相生”
①相反相成
②相辅相成
(4)“虚”与联想、想象
2、动静结合
(1) 基本概念
(2) 常用方式——以动衬静
3、点面结合
4、细节描写
5、色彩的渲染
6、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
7、白描
8、疏密
9、诗中有画:
二、议论
三、记叙
修辞手法
一、比喻 四、借代 七、设问
二、比拟 五、夸张 八、反问
三、双关 六、对偶 九、互文
十、列锦
(一)定义
(二)作用(艺术效果)
1、凝炼美。2、简远美。3、含蓄美。
十一、迭字
表 现手法
一、象征:
(一)定义 (二)条件与特征
(三)作用:
1、把抽象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2、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二、联想和想象
三、抑扬
(一)概念:
(二)分类
1、欲扬先抑
2、欲抑先扬
(三)相关范畴——褒贬
1、似贬实褒 2、似褒实贬
四、衬托
(一)概念:
(二)分类:
1、性质分类
(1)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
(2)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2、内容分类:
(1)人烘托人(2)物烘托物(3)景物烘托人物
3、特别提醒——烘托实际上是一种侧面描写。
五、对比
渲染
六、用典
(1)用语 (2)用事①引用神话故事。②运用历史故事。
方式类型 (1)明用典故 (2)暗用典故(3)正用典故 (4)反用典故
七、照应
八、以少总多、以小见大
结构模式
一、层层渲染、铺垫
二、伏笔、照应
三、结构对比:
四、卒章显志
(基本上就是这样了,如有问题请追问,乐意解答。)
㈥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一般有哪些
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 抓住关键语句,在文中找答案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版
第一遍:通读权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
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
㈦ 高考语文作文模式
八段作文法
首段 引出话题 展示文采
二段 正面说理,对话题进行发散
三段 举例说明专观点态度
四段 承上启属下,有正面到反面
五段 反面说理,对话题进行反面发散
六段 反面举例说明观点态度
七段 综合论述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八段 再次强调观点,提出希望或发出号召
㈧ 高考复习,语文用刷题模式靠谱吗
高考语文按满分150分制,如果目标是140+,不仅需要较为深厚的语文素养,还需要合适的答题套路。而如果目标是125左右,如果语文功底好,即使没有太多做题经验,凭感觉答题就可以达到125甚至更高;同样,即使语文素养一般,125分的成绩也可以通过刷题而比较轻松地达到。但是,如果语文素养相对比较薄弱,考到135+的可能性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