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11高考(江西卷)语文答案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
【命题透析】考查识记现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 。
【解题透析】D[A.着(zhuó)装;B.校(jiào)对;C.鲜(xiǎn)有所闻]
【技巧点拨】本题误区全为多音易错字,这些字也更易成为学生学习的陷阱,记忆稍不精准就能成为学生答题障碍。答题时可以用排除法。
2.
【命题透析】考查对字形的识记能力 。
【解题透析】B[A.侯——候;C.萃——粹;D.亲——青]
【方法规律】本题以考查同音易错题为主。其实也是对音形义的一种综合考查,我们在记忆中如果只是机械记忆,往往会发生混淆与错误。
3.
【解题透析】A[投降 : 停止抵抗,放下武器, 投诚:也有投降的意思。 投诚在中文中是褒义词。表达相同意义的贬义词可以是“变节”、“叛逃”(贬义较轻)。中性的描述可以是“投奔”。根据文中语境只能用投降。分别与分头的区别在于,一个人分多次做相关的工作,而分头,指多人同时去做相关的工作。原文中显然应用分别。深孚众望:非常令对方信服。深负众望:深深辜负对方的期望。在本语境中应选“深孚众望。]
【误区警示】对词语与成语的考查增加了单纯出成语题的难度,多了干扰项。学生一定要认真区分,答题时要找准突破口,果断排除。深孚众望与深负众望是考试高频词,懂得了“孚”是“信服”的意思。就易区分这两个词了,投降与投诚由褒贬方面区分。
4.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
【解题透析】D [A、分号连用错,分号应改为逗号。B、“……”与“等等”连用错误 。C、倒装问,问号在后面。
【技巧点拨】标点符号一般都是考查较为常见的用法。平常记住一些标点符号的用法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了。
5.
【命题透析】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
【解题透析】A.(B、两面对一面,C、“平均后面应是确数,不应是概数。D.枪支弹药与武器并列不当)
【技巧点拨】辨析语病主要应用语感审读法,枝叶梳理法。而本题利用规律标志法最好。有些病句本身具有一定的标志。其语病往往就出现在那些有标志的部位。掌握了这些标志不能使我们“一望即知”像两面词、数字词、并列连词、介词、否定词等 。
6.
【命题透析】考查对名著名篇的识记能力。
【解题透析】C.(贾宝玉科举考试考中了举人,并没有失败,也没受到打击)
【技巧突破】江西考纲里明确规定,文学名著,只要求了解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考查的是识记能力,题目应较为简单。一般找准一个突破口就能找到答案。
二、
7.下列关于“文化时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时间是指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对时间的不同理解而赋予时间以文化意义,其中包含了后来形成的“向”的概念。
B. 文化时间包括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环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C. 文化时间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学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认识把现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
D. 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都可以找到对应,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命题透析】考查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
【解题透析】A(B、根据第三段,是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C、从文化时间深影响了西方思想这句话而言,文化时间不会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D\、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过于绝对,于文无据。
【技巧突破】答题时,一定要注意与选文的对比阅读,寻找其中的异同。特别要注意命题者的陷阱。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当时间被理解成循环模式,任何事物都由时间辨别,所有的自然现象、人和历史都将经历循环往复的周期。
B.当时间被理解成线性模式,则意味着时间被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不可逆转,这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
C.相当于线性模式而言,循环模式更容易为人们接受和认同,因为它所具有的“复生”概念更能给人以安慰。
D.“时间之箭”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没有真正的历史则意味着过去也就是将来,指向的是世界的重新再生。
【命题透析】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题透析】D(指向的时世界的重新再生,与原文中“它所指向的是世的末日 ,而不是世的重新再生”表述正好相反。
【技巧突破】精读原文,是做题的不二法门。主要注意细节上的对比。
9.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许多原始人通过对自然界循环现象的观察建立起对事件的认识,并用这种认识来解释历史,由此形成了最初的文化时间。
B.文化时间不同模式的形成取决于不同的文化概念,希腊各宇宙学派和犹太基督教徒传统的实践的认识大相近庭。
C.人从生到死体现的不可逆时间理论,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为达尔文生物学说研究人类进化开辟了道路。
D.从文化层面解读时间,冬夏交替标志着时间的循环往复,而日常生活中的钟表的旋转、发条的松弛却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理解能力。
【思路点拨】D (而钟表的旋转,发条的松弛却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错。作者认为,钟表的旋转摆动,标志时间的循环往复,而发条的松弛才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始汲黯为谒者①,以严见惮。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
黯多病,赐告②者数,不愈。庄助复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也?”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愈人,然至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③,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④为大将军,诸将皆属。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黯曰:“夫以大将军揖⑤客,反不重邪!”青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注】①谒者:官名。②告:休假。③贪、育:即孟贲、夏育,俩人均为古代著名勇士。④青:卫青,汉武帝时名将。⑤揖客:只揖不拜之客。
10.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比延烧,不足优也 比:并排。
B、臣请妇节,伏矫制之罪 矫:假托。
C、责大指而已 指:意旨。
D、亦不能夺之矣 夺:强取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文中文言实词的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题透析】【D】(夺:改变)
【答题技巧】文言实词可以运用可以运用代入法,如果不通顺可能有误。也可以用知识迁移法,“夺”在《陈情表》中学过“舅夺母志”夺:改变。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持节发仓栗以赈之 B、上贤而释之
作《师说》以贻之 令人有大功而击之
C、庄助复为请高 D、尊庞于群臣无二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以勇气闻于诸侯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解题透析】B(A、以均表目的;B、表承接于是,就 /表转折,却;C均为介词“替” D均介词“在”)
【答题技巧】本题是课内课外结合的典型。备考时不要抛弃课本。综观近几年高考,为降低难度,同时也为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考查内容大多是课内课外相结合。如果能在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无疑会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12.文中画波浪的部分断句最恰当一项是
A、丞相弘燕见/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凑事上不冠/往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B、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凑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C、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凑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使人可其奏
D、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凑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命题透析】本题是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
【解题透析】【C】(在古文言文中,省略宾语应较省略主语频繁。在句读时特别要注意。C项里上,既可为主语,亦可为宾语,划入后作主语,还是划入前作宾语。显然,将上视作主语语势更畅)
第II卷(共114分)
答案无效。
四、(28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 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4分)
(2)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4分)
(3)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4分)
【命题透析】本题重点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题透析】(1)他多次强硬进谏,(因而)不能够留在朝庭内任职,被贬为东海太守(注意“数”、“内” “迁”的用法,每字1分,大意1分)。
(2)三公、九卿及以下官员都对卫青卑身奉承,唯独汲黯用平等的礼节对待卫青。
(“奉”、“亢礼”各1分,“与”省略“之”对待他。1分,大意1分)。
(3)越发觉得汲黯贤明,多次向汲黯请教国家和朝廷的疑难大事,对待他比平日更为尊重(贤:意动用法1分,所疑:的疑难大事1分。加:更,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当初,汲黯担任谒者,因他为人威严而被大家敬畏。河内郡失火,火势蔓延烧毁了一千多家民房,武帝派汲黯前去视察;返回之后,报告说:“平民百姓不慎失火,因为房屋毗连而蔓延燃烧起来,不值得陛下忧虑。我经过河南郡见河南郡的贫民遭受洪水干旱灾害磨难的有一万多家,有的甚至于到了父子相食的悲惨境地,我谨借出使的机会,用陛下的符节,命令发放河南官仓积粮以救济贫民。我请求归还符节,甘愿领受假托天子命令的惩罚。”武帝很赏识他,就赦免了他的罪。他因为多次强硬进谏,不能够在朝庭内任职,改任为(贬为)东海太守。他喜好清静无为,谨慎地选择郡丞和各曹掾史,他只关注大事,不苛求细枝末节。过了一年多,东海郡治理得很好。
汲黯身体多病,多次休假,病情无法痊愈。庄助替他请假。武帝说:“汲黯这个人怎么样呢?”庄助说:“让汲黯任职当官,没有什么超越常人的才能;但要说到让他辅佐年幼的君主,会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先基业,有人以利禄引诱他,他不会前去投靠,君主严辞苛责地驱赶他,他*也不会离去,即使有人认为像孟贲、夏育那样勇猛无敌,也无法改变他的耿耿忠心!”武帝说:“说得对。古时有所谓的社稷之臣,说到汲黯,就很接近了!”
汉武帝派使臣带着大将军印信来到,在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各路将领皆归卫青统领。汉武帝对卫青的尊崇宠信超过了任何一位朝廷大臣,三公、九卿及以下官员都对卫青卑身奉承,唯独汲黯用平等的礼节对待卫青。有人劝汲黯说:“大将军地位尊贵,您不可以不下拜。”汲黯说:“以大将军身份而有长揖不拜的平辈客人,大将军反而不尊贵了吗!”卫青得知,越发觉得汲黯贤明,多次向汲黯请教国家和朝廷的疑难大事,对待他比平日更为尊重。卫青虽然地位尊贵,但有时入宫,汉武帝就坐在床边接见他;丞相公孙弘大汉武帝空闲时谒见,汉武帝有时不戴帽子;至于汲黯谒见时,汉武帝没戴上帽子就不接见。有一次,汉武帝正坐在陈列兵器的帐中,汲黯前来奏事,汉武帝当时没戴帽子,远远望见汲黯,急忙躲入后帐,派人传话,批准汲黯所奏之事。汲黯受到的尊重和礼敬就是这样的。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清 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 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
(2) 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 变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能力。
【解题透析】写景抒情,一般为间接抒情。主要有乐景写乐情的正衬和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此诗显然用的是后者。
【参考答案】本诗首联乐景写哀情。春天到来,桃李绽开,生机勃勃。然而作者想到的是荒野中埋在地底那长眠的人们,不禁愁绪万端。乐景写哀,愈见其哀。
【答题规律】答此类题目清楚景是什么样的景,情是什么样的情,情与景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明确作答了。
(2)【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题透析】
【参考答案】典故出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这个典故写出毫无人格尊严的齐人以吃食人家祭祀的食品而洋洋自得的丑态。与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做官的气节形成了强烈对比,尾联表达出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拷问。人生无论贤愚的确最后虽然都变成了一蓬蒿草,但是人生的意义却不尽相同。有的能够遗臭万年,有的却千古不朽。
15.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明明如月,___________?越陌度阡,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2)___________,终鲜兄弟,___________,晚有儿息。(李密《陈情表》)
(3)我欲因之梦吴越,___________。湖月照我影,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___________,巫山巫峡气萧森。寒衣处处催刀尺,__________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5)佳节又重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醉花阴》)
【命题透析】该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解题透析】名句名篇的补写,重要的是平时的积累。在积累时,对重点句子重点字词要做好落实。
【答案】(1)何时可掇 枉用相存
(2)少无伯叔 门衰祚薄
(3)一夜飞度镜湖月 送我至剡溪
(4)露凋伤枫树林 白帝城高急暮砧
(5)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五、(21分)
16.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4分)
【命题透析】该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鉴赏文章写作技巧能力。
【解题透析】文章的行文构思,可以先看标题,开头和结尾,再看文章大意。本文标题是晚秋,而首段写的是晚秋的景色及他的心情。结尾也提到了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自如了。景物描写一般情况有点明季节,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等。这里景物描写主要作用显然是为了设置悬念,引起下文,推动情节的发展。
【参考答案】开头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在结构上的作用,点题,同时与结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2分)。在内容上设置悬念,引起下文,温暖睛和的晚秋为什么好像在戏弄他,嘲笑他……引起了读者悬念。展开了故事的情节(2分)。
【技巧点拨】答题时要注意从结构上的作用与内容上的作用作答。
17.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命题透析】该题考查筛选、概括能力。
【思路点拨】抓住瓦萨卡看到小包后相应语段来挑选,找准心里变化的词语。
【参考答案】刚看到绿色小包时,注意力不能集中;当准备靠近小包时,心里一阵紧张;但走了两步,心怦怦跳动;当发现别人捡走小包后,开始心里一阵慌乱;不久又站在原地发呆,最后如释重负,变得轻松,呼吸也变得自如。
【误区警示】做这一类题一定要注意选准答题区域。可能有的同学会将“他”看到别人摘走受伤女人耳环“愤愤不平”也写了进去,显然与题目要求不符。
18.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7分)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个性化阅读的探究能力。
【解题透析】探究题是一道论述题,先要有明确的观点,然后在文章中找出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绿包会不会据为已有,可以仁智各见,根据文章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一:瓦萨卡不会将这个包据为己有。(1分)因为:1、尽管自己也得了病,他首先想到的是妻子,这瓦萨卡虽然贫穷,但是他有一颗善良的心。(2分)2、当他看到那个偷盗耳环的女人时,他愤愤地骂。表明了他的正义与正直。(2分)3、当他经受诱惑时的犹豫其实也是他内心的斗争,哪怕没有中年男子的介入,他拿到皮包后也会幡然悔悟。(2分)
示例二:瓦萨卡会将绿包据为己有(1分)1、他生活处在最艰难的境地。急需一笔钱给他妻子和自己看病。毕竟身体是第一位的。失去了健康,也就无法真正的维持生计。(2分)2、他觉得与这个女人是两个世界的人,也觉得她的钱财来得容易。他不会对一个富有的人产生怜悯。(2分)3、从他的一系心情可以看出,他对小包的占有是相当动心的,尽管有犹豫,但那也是暂时的。(2分)
【误区警示】探究题是一种个性化阅坊。必须有理有据。但是,不要脱离文本,更不要背离主流观点作答。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往往就体现在探究题上,我们不要为思维创新而创新。
19.下列对这篇小说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A.小说通过瓦萨卡对学校生活的回忆,引出了他与梅鲁日不同人生际遇的对比,揭示出社会的不公,为作品结尾作了铺垫。
B.“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这段骂人的话语表明瓦萨卡从小缺乏教养。
C.小说中有关女式小包的细节,暗示了受伤女人的富有,也凸显了小包对瓦萨卡产生的心里冲击。
D.中年男人当着瓦萨卡的面拿走了小包,这种偷窃行为激怒了瓦萨卡,因为在瓦萨卡看来,那个小包本该属于自己。
E.小说的标题“晚秋”既是写实,又是象征,包含了耐人寻味的丰富意蕴,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作品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题透析】BD(B、从小缺乏教养不当。而是他对这种行为义愤填膺,是一种正直。D、瓦萨卡面对诱惑有过动摇,但是他从来没有认为那个小包本该属于自己)
【技巧点拨】这道题涉及到作品主题的理解,及人物形象的分析。人物的言行反映的是人物的思想。人物的思想又进一步主导人物的言行。小说,从人物形象入手,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很多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六、(15)
20、参照下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15分)
要求:
(1)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
(2)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
(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4)不少于200字。。【命题透析】综合考查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解题透析】做这一类试题,一定要注意审题。要落实每一条写作要求。运用比喻、排比描写肖像,在描写肖像的过程中深化提升。如鲁迅的头发根根竖直,可以反映出他倔强的性格和傲骨精神;写鲁迅的眼睛可以与其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相结合;描写鲁迅的嘴唇时则可以反映他犀利而不失幽默的语言。
【参考答案】 略
七、(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灾患),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下》)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其实,这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请选择“三乐”中的一乐作文。
要求:(1)写议论文或记叙文。(2)题目自拟。(3)不少于7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命题透析】全方位考查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解题透析】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审题是作文的关键。君子有三乐,选其中“一乐”作文,如果学生抛开了这三乐而另起灶炉,就完全偏题。
[写作提示]
材料作文首先就是要认真研读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观点或生发出自己的感悟。
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是对“三乐”具体内容的理解。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是从人与人,人与亲情的角度来说,体现的是天伦之乐。二乐是从个人的修养来说,做人要做到问心无愧。第三乐是从个人理想的传播与 实现来说。
比如写第一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要点出现今独生子女“唯我独尊,对父母不理解”的社会问题,写第二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与人”可与瘦肉精、爆炸西瓜等社会热点结合,点出作为人的“责任”与“气节”。
如果是选择议论文,最忌讳分析无力度,说理单薄。如果选择因果论证,则一定要将材料作为论据,针对社会现实,内因与外因分析相结合,得出较为深刻的结论,最后重构“三乐”的价值。如果选择记叙文,则要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文末要有点睛之笔,深化中心。
B. 2014江西省语文数学高考答案
我晕死,怎么传不了附件啊 !
C. 2014高考江西卷《截冠雄鸡志》李翱阅读附答案翻译 求答案
参考答案复:查字典语文网
10、【制答案】A
【解析】命:告,此处宜理解为招呼。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m.yuwen.chazidian.com
【答案】A 连词,表承接。
【解析】B. 前“者”表判断;后“者”(助)用在形容词或动词后面,或带有形容词或动词的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C. 代词,代指“鸡”;动词,到。(《论语•阳货篇》)D.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表示比较,比,跟……相比;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地”。(《庖丁解牛》)
12、【答案】B A、前一句是“慕侣”。C、前一句是悲伤的鸣叫,后一句是众鸡忘恩负义。D、后一句是众鸡逐利争食。
D. 2014年高考哪些省份用“全国卷”
1、2014年高复考使用全国卷的省份
新课制标一卷
河南
河北
山西
新课标二卷
贵州
甘肃
青海
西藏
黑龙江
吉林
宁夏
内蒙古
新疆
云南
辽宁
广西
2、1、2015年使用全国卷的省份
新课标一卷
河南
河北
山西
江西全部(2015高考改革)
山东英语(2015高考改革)
福建英语(2015高考改革)
新课标二卷
贵州
甘肃
青海
西藏
黑龙江
吉林
宁夏
内蒙古
新疆
云南
辽宁
广西
3、2016年再增加7个省使用全国卷,包括湖北、广东、陕西、四川、重庆、福建和安徽。这7个省是使用新课标二卷还是一卷目前还没有确定。
E. 谁能帮我翻译一下2014年高考英语江西卷阅读理解d篇 这是文章http://bnjxw
larry正在进行他的又一次海底探险,但不同的是这次他觉得带着女儿一起探险。她今年仅有10岁,这将是她与父亲首次一起旅行,她的父亲在这方面可是大名鼎鼎。
Larry在他像他女儿这么大时就开始潜水了。他父亲也是在一次探险的时候带他一起的。从此之后larry就开始一发不可收拾。一开始larry从岸边潜水店里租用潜水设备。他对它们有种爱不起来的感觉。因为它们要么太大要么太小。这时,他碰见了一位导师。他给他短暂的训练之后允许他与他父亲一起下水。他是个例外。没有至少5小时候以上的理论课和差不多时长教练指导下进行的实际练习,Larry是不会允许下水的。因为他这个年龄的儿童是不能允许潜水的。
第一次探险之后,LARRY后来的潜水冒险越来越好。潜水的日子没有一刻是无聊沉闷的。穿着黑蓝色潜水服,背着氧气瓶,larry从船上跳入到海洋中间。危险地带不能阻止他的探索。有时他会被困在水下的洞穴里,但这不能阻止他,至少,他还能给水下的动物拍照。
Larry’s first expedition without his father was in the Cayman Islands.There were numerous diving spots in the area and Larry was determined to visit all of them .Fortunately for him,a man offered to take him around the different spots for free. Larry didn’t even know what the time was how many spots he dived into or how many photographs he had taken.The diving spots afforded such a wide array of fish and sea creatures that Larry saw more than thirty varieties of creatures.
Larry looked at his daughter.She looked as excited as he had been when he was her age.He hoped she would be able to continue the family tradition.Already,she looked like she was much braver than had been then.This was the key to a successful underwater expedition.
F. 2011高考江西语文卷,现代文阅读晚秋答案发给我,谢谢
= ..= 知道限制字数来 我把答案自地址给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e4c8240100vf0t.html
16.(1)反衬瓦萨卡心情烦闷,处境凄凉;(2)照应标题(或渲染氛围)。
G. 2014年高考江西卷总体来说难度怎么样
综合科目考试:
“深化体制改革”入文综题
昨日上午11点30分,高考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考试结束。记者在南昌二中、南昌十中、南昌十九中等考点采访时了解到,不少考生反映,今年高考综合卷难易程度适中,没有出现特别冷门的偏题或怪题,只要认真去思考,做起来就比较顺手。
“今年理综试卷的难易程度和去年差不多。其中,化学题比较简单,物理要稍微难一些,特别是后面的两道压轴题,有点难。生物试卷出了一些新的题型,以往都是偏重计算题,今年好多都是解答题,做起来比较费时间,不认真去思考的话比较难达到答题的要求。”在南昌二中考点,一名考生告诉记者,他很多同学都觉得今年的综合卷不怎么难。记者随后采访了多名考生,他们普遍反映今年高考的理综卷虽然出现了一些新题型,但试卷整体难度并不大。
相比理科综合,参加文科综合考试的考生称,今年文综卷的题量比较大,要写的东西很多,考试时间有点紧。但试卷难度适中,在接受范围之内。“历史题稍微要难一些,还有就是选择题有几道也比较难,其他的都还好,感觉比平时模拟考试稍微简单一些。”采访中,一名考生告诉记者,今年文综卷出现了一些时事热点题,如“深化体制改革”等。
文综点评:
试卷整体难易程度适中
对于今年的高考政治,南昌外国语学校教师罗小欢认为,选择题所考知识点有了新变化。试题突出教材重点,重视主干知识的考查。如试题所涉及的消费、生产、财政收入、社区民主管理、文化发展、联系、认识、价值观、文化创新、意识的作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都是学科的主干知识。
对于今年高考的历史试卷,一级教师王小龙认为,今年的历史试题比去年简单,选择题紧扣教材,考生做起来会比较顺畅,但是主观题出现了新的模式,是学生们不常见的。
此外,试卷中有一套涉及科技的题目,学生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忽视,这给接下来要参加高考的学生提了个醒,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面面俱到。
对于地理试卷,高级教师黄江华认为,今年的高考地理试卷难度适中,选择题重点考了新能源的开发、人类活动与环境、聚落、人口等与我们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的地理问题,选择题紧扣教材,突出了能力的考查。综合题与选做题也重点突出了人与环境问题的研究,贯穿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今后的学生在学习中既要学好课本的理论,又要联系实际,学习地理不能离开生活。
理综点评:
物理均考查热点板块知识
在理综方面,南昌外国语学校物理学科高级教师胡章华认为,试卷题型和题量和去年相同,但整体难度下降。试卷考查内容覆盖面广,均为热点板块知识,不偏、不怪,立足基础知识,重点考查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应用。
对于化学卷,高级教师陈春铜认为,今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沿袭了传统的题量及分值安排,注重考查考生对化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全面理解,以及各知识点间的融会贯通和灵活应用能力,这点尤为突出,如基本功不扎实,靠猜题,押题获取高分,基本不可能。
生物卷方面,高级教师黄小勤认为,在题型、题量、赋分、考查方式上仍沿袭2013年新课程的命题模式,没有太难、太偏的题。考查的知识都是高中生物的主干知识(细胞、稳态、遗传、生态)。今年高考生物难易程度适中,只要认真去思考,做起来就比较顺手,但没把握好理综试卷的做题时间,不认真去思考的话,还是比较难达到答题的要求。
外语科目:
试题做起来得心应手
昨日下午5时,随着考场内铃声的响起,外语科目考试结束。记者在南昌二中、江西师大附中考点随机采访了多名考生,对于今年的外语考试,不少考生表示非常得心应手。大多数考生在愉悦的心情下结束了今年的高考考试。
“今年英语不难,比去年容易,比平常模拟简单很多。没什么难题,各个大题普遍简单。生词量不大,都是平常学过的或者是模拟考试考过的。”走出考场后,南昌二中的考生邓同学欢快地告诉记者。
“英语试卷比我想象的容易很多,我提前20分钟就做完了,剩下的时间我还仔细检查了一遍。”考生小陈告诉记者,在交完试卷后他就开始做下一步的打算,填报完志愿后打算出去旅游一趟。
记者了解到,今年江西高考的英语作文为“一名高三毕业生对高一新生的演讲”。题目要求为:假定你是某一中学的高中毕业生,母校将为高一新生举办主题为“What to learn in senior hing school?”的英语沙龙活动,特邀请你结合自身经历谈谈自己的体会,请根据相关提示准备一份英语发言稿。对于这样的英语作文题,考生纷纷表示不难,有话可说。
试卷点评:
英语作文能体现
各层次学生的水平
对于今年的英语试题,南昌市外国语学校英语教研组组长王志军老师认为,今年江西高考英语一方面延续了往年一贯的风格,另一方面惊喜连连,主要体现在完型、阅读表达与作文上,整份试卷无不体现继承、改革与创新。
王老师分析,听力采用全国卷,相比去年而言,更贴近生活又侧重内容理解。单项填空题紧扣大纲,注重考查英语运用能力,不再单纯考语法,这让学生从无穷无尽的语法题中解脱出来,也让老师从枯燥的语法教学中跳出来,从而着手真正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完型填空方面,这次以科幻内容为题材,加上家庭生活为背景,话题紧扣学生生活,不仅新颖,也有教育意义,结合一些考纲单词辨析与运用,很符合学生的水平与思考逻辑,出得非常好。阅读理解方面,今年真正把大纲落到了实处,与去年相比篇幅相当,难度不大,题材多样,不仅有父亲教育、度假广告、国际帮扶项目介绍,还有科技与社会进步讨论。
今年阅读题目对于学生的英语阅读推断能力与分析能力的考查较为突出,这主要表现在最后两篇阅读题目中。这给英语老师发出信号,要加大学生对文章深层理解能力的培养。今年阅读表达题目题型稍微有些改变,注重考查理解文章、总结信息,但难度不大,容易从文章中找到答案。这次书面表达题目出得很好,可以说是学生对过去三年心路历程的总结。很多考生表示这类文章有内容可写,能体现各层次学生的水平,但要得高分还是需要一定功底的。
H. 2010年江西高考题语文卷
现在除了考生,谁也不知道。教育部门更不会说,防止有人知道题后做出答案,这对考生不利。影响心态
I. 2011高考江西语文卷答案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
语文
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试题、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 3分,共3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行(háng)伍 彳(chì) 亍
着(zháo)装 少不更(gěng)事
B.造诣(yì) 校(xiào)对
珐(fà)琅 茕(qióng)茕孑立
C.蟊(máo)贼 弹劾(hé)
勖(xù)勉 鲜(xiān)有所闻
D.圭臬(niè) 肖(xiào)像 迤(yǐ)逦 咄(ō)咄逼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渲染 侯补 霎时 不落言筌
B.端详 肄业 坐镇 怨天尤人
C.国萃 吞噬 神采 要言不烦
D.蛊惑 钟磬 亲睐 惹是生非
3. 依次填入下列格局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有人认为他之所以对日__________,和他那个亲日媚日、飞扬跋扈的老婆的教唆与威逼不无关 系。
?“五一”期间,市长__________会见了新加坡贸易代表团和台湾投资考察团。
?女主人公憧憬的丈夫是: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一定是卓有成就的,一定会成为____________的人。
A.投降 分别 深孚众望
B. 投诚 分别 深负众望
C. 投降 分头 深负众望
D. 投诚 分头 深孚众望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大都重视写作前的情感培养:有的借欣赏音乐进入情境;有的面对墙壁久久沉思;有 的甚至跳起迪斯科来兴奋自己。
B.农历新年的习俗可多啦,贴春联、挂年画、舞龙灯、放花炮、穿新衣……等等,到处呈现祥和、热闹的气氛。
C.小李见他笑得有点异样,就问:“怎么了?你。”他回答说:“没什么,别多心。”
D.《旧约?创世纪》中说:“神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应当倒过来说才对,即“人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来源:学科网]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华全国总工会紧急拨款100万元,用于对在黑龙江省鹤岗新兴煤矿爆炸事故中遇难矿工家属的慰问。
B.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C.这 个垃圾处理厂原设计日处理垃圾1000吨,现在,平均日处理垃圾达到了2300吨,早就处于超负荷运转了。
D.在宣泰战斗中,我军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团,生俘团长一名,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和武器物资。
6.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格特漂亮的小女儿被人用一个独眼、驼背、长着罗圈腿的小怪物换走了。她伤心过度,将自己封闭在一间叫“老鼠洞”的小屋里,成了隐修女。(《巴黎圣母院》)
B.高老太爷临终前原谅了觉民的逃婚行为,他让觉慧把觉民找回来,并亲口告诉觉民冯家的亲事不提了,以后好好读书,扬名显亲。(《家》)
C.贾宝玉在经历了黛玉之死、误娶宝钗、抄家等一系列人生变故后,又遭遇科举考试失败的打击,终于心灰意冷,斩断尘缘出家做了和尚,(《红楼梦》)
D.孙权听从谋臣的建议,谎称国太病危,骗孙夫人携阿斗回吴,让刘备拿荆州来换阿斗。孙夫人携阿斗离去时,被赵云、张飞截下,留下阿斗,只放回了孙夫人。(《三国演义》)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化时间
时间有“向”的概念,并不是一直都有的。潮水、冬夏二至、季节、星辰的循环往来,这些现象使许多原始人把时间看作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有机节奏。他们想,既然时间跟天体循环运转分不开,时间本身也应该是循环的。白天跟黑夜,新月代替旧月,冬天过了是夏天,为什么历史就不这样?中美洲的玛雅人相信历史每260年重复一次,这个周期他们叫拉玛特,是他们日历的基本单元。
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个宇宙学派的一个和共同点。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说:“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时间辨别,都好像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因此,甚至时间本身也是一个循环。”斯多葛学派的人相信,每当行星回到它们初始相对位置时,宇宙就重新开始。公元4实际的尼梅修斯主 教说过:“苏格拉底也好,柏拉图也好,人人都会复生,都会再见到同样的朋友,再和同样的熟人来往。他们将再有同样的经验,从事同样的活动。”好像所有历史的时间都装在一个大轮子上一样,循环不已。
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提出的“时间之箭”引起了我们内心的恐惧,因为它意味着不稳定的变迁。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罗马尼亚人类学者、宗教史学者埃里阿德在他名为《永恒回返的神话》的书里,认为世界上从有人类以来,多半的人都觉得循环时间更令人安慰,而将它紧抱不放。这样,过去也是将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可言,于是死心塌地地承认再生和更新。
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稣的生、死和他的上十字架受难,都是唯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复的,西方文化终于把时间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
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它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 路,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总之,线性时间概念的出现和 因之而起的观念改变,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打下了思想基础。
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可以找到对应。细胞的分裂,以及体内各种不同节奏——从高频的神经脉冲到悠闲的细胞更新——所组成的交响乐,都牵涉到循环式时间;而不可逆时间则体现于从生到死的老化过程之一。日常用的钟表也具有这两个不同的时间面貌。一方面,不停的钟摆或晶体振荡积累成一般所谓的“时间”,在地球上这段时间就表现为12小时或24 小时的周期。另一方面,各种耗散现象,诸如电池的干涸,发条的松弛,都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回头的。
(节选自柯文尼、海菲尔德《时间之剑》,有删改)
7.下列关于“文化时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时间是指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对时间的不同理解而赋予时间以文化意义,其中包含了后来形成的“向”的概念。
B. 文化时间包括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环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C. 文化时间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学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认识把现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
D. 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都可以找到对立,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当时间被理解成循环模式,任何事物都由时间辨别,所有的自然现象、人和历史都将经历循环往复的周期。
B.当时间被理解成线性模式,则意味着时间被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不可逆转,这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
C.相对于线性模式而言,循环模式更容易为人们接受和认同,因为它所具有的“复生”观念更能给人以安慰。
D.“时间之箭”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没有真正的‘历史’”则意味着过去也就是将来,指向的是世界的重新再生。
9.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许多原始人通过对自然界循环现象的观察建立起了对时间的认识,并用这种认识来解释历史,由此形成了最初的文化时间。
B.文化时间不同模式的形成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观念,希腊各宇宙学派和犹太基督教传统对时间的认识大相径庭。
C.人从生到死体现的不可逆时间理论,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为达尔文生物学说研究人类进化开辟了道路。
D.从文化层面解读时间,冬夏交替标志着时间的循环往复,而日常生活中钟表的旋转、发条的松弛却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始汲黯为谒者① 以严见惮。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臣谨以便宜,持节发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好清静,择丞之,责大指 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
黯多赐告②者数,不愈。庄助复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居官,无以人。然至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贪、育③,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④为大将军,诸将皆属。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⑤,反不重邪!”青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 前奏事不上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注】①谒者:官名。 ②告:休假。 ③贲、育:即孟贲、夏育,两人均为古代著名勇士。 ④青:卫青,汉武帝时名将。○5揖客:只揖不拜之客。
(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卷十三)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比:并排。
B.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矫:假托。
C.责大指而已 指:意旨
D.亦不能夺之矣 夺:强取。
11.下列各组词句中,家电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持节发仓粟以赈之
作《师说》以贻之
B. 上贤而释之
令人有大功而击之;
C.庄助复为请告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D.尊宠于群臣无二
以勇气闻于诸侯
1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B.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C.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D.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第 Ⅱ 卷(共114分)
注意事项:
第 Ⅱ 卷共4页,须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四、(28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4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卿以下皆卑奉者,独及黯与亢礼。(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清明○1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背景?(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明明如月,____________________?越陌都阡,_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2)______________________,终鲜兄弟,______________,晚有儿息。(李密《陈情表》)
(3)我欲因之梦吴越,_______________。湖月照我影,___________。(李白《梦游无姥吟留别》)
(4)___________,巫山巫峡气萧森。寒衣处处催刀尺,_________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来源:学+科+网]
(5)佳节又重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醉花阴》)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晚秋
[亚美尼亚]埃?格林
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样让他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了地上。两个身材姣好的姑娘从瓦萨卡的身边走了过去,飘过一阵沁人的香水的芳香。这样的姑娘瓦萨卡连想都不敢想,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没敢奢望过,她们对他来说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和孤儿院长大的玛妮克结了婚。但那个曾经安安静静、勤快能干的玛妮克现在却好像换了个人,每天唠唠叨叨,不停地 数落他,甚至连在床上也是一肚子怨气,所以他越来越不愿碰她的身体了。想到这儿,瓦萨卡感到了一阵良心的责备,仿佛侮辱了自己的妻子。毕竟他们一起忍受了失去第一个孩子的伤痛,后来又生育了一个女儿。最近玛妮克不幸伤了胳膊,肿得很厉害,大概是骨折了,他需要快筹到钱给玛妮克拍X光片和治疗……
瓦萨卡的心底一阵绝望。现在他就是在到处找工作,对他来说,时间非常紧迫,每一分钟都是?
以前不管怎么说他还能干粗活,当搬运工,可现在却得了疝气,粗活干不了了,可要治好疝气也得一大笔钱哪!
有事一阵略带凉意的微风吹了过来,一种像翠菊似的黄色小花随风摇动着小小的脑袋。瓦萨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他们家住在市中心,后来他们的房子被拆掉了,只得到了一点点少得可怜的补偿金。他和父母颠沛流离,几经辗转,最后才在邻近的市郊的一个地方落下了脚,生活也随之落到了贫困线之下。
瓦萨卡低声骂了一句,两腿突然不听使唤地朝学校方向走了过去。是啊,他以前真的很喜欢学习,他可不像那个留级生梅鲁日。梅鲁日当年和他同桌,可现在这个梅鲁日已经是达符文了……
一个穿着率风衣的人轻轻地碰了一下瓦萨卡的*******道停着两辆汽车间***过去,急着过马路。瓦萨卡迅速瞥了这个女人一眼,她也来自另一个世界。于是瓦萨卡把目光移到了别处。突然他被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和令人恐怖的尖叫声吓了一哆嗦。他顺着声音望了过去,那个穿绿风衣的女人一动不动地躺在了一辆大客车的底下。第一个从汽车驾驶室跳出来的是已经吓得半死的司机,随后乘客们也慌慌张张地从车上走了下来。有一个姑娘第一个跑到了躺在地上的女人跟前。她动作敏捷、手脚麻利地摘下受伤女人耳朵上那对亮闪闪的耳环,迅速放到自己的上衣兜里,然后大声地喊了起来:“这条母狗!偷了人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
突然,瓦萨卡发现了一个绿色的东西,就在左边,离他只有一二十米远。瓦萨卡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好像是一个女式小包,崭新的,样式非常精巧。这个小包最有可能就是那个受伤的女人的。现在众人正要把那个女人抬起来。瓦萨卡的注意力现在已经不能集中了。他又要留意那个女人,又要留意这个包。这时候救护车过来了,车上下来几个穿白大褂的救护人员,把受伤的女人放到救护车里拉走了。出事地点只剩下了一片发黑的血迹。
阳光照到了那个小包上,包上的小锁扣和装饰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小包真漂亮,肯定价 格不菲!它就这么神奇的被抛到了瓦萨卡十步远…… 瓦萨卡心里一阵紧张,他屏住呼吸,朝那个小包的方向走了过去。他刚走了两步,马上又停住了:他心怦怦跳地想等身后响起的脚步声走远。同时,他又忍不住朝那个小包的方向看了一眼,结果他惊恐地发现,一个体态臃肿、手里拿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快速地倒着两条腿,像跳舞似的径直朝小包走了过去,一把捡起小包,然后又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朝着一个小花园的方向走去。
瓦萨卡心里一阵慌乱,额头上立刻渗出了汗珠。这简直就是当着他的面 把他偷光了!
那个胖男人已经从瓦萨卡的视野中消失了,但他还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地盯着一个地方。
但过了一会儿,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一阵轻松,如释重负。“我鬼迷心窍了,”他嘟囔了一句,“真是鬼迷心窍了……”
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变得自如了。
他信步在街上,孤身一人,漫无目的,只是当他从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从前的老同学梅鲁日正在建的那个小独楼的工地上时,他才明白了其他的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
16.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4分)
答:
17.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答:
18.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7分) 答:
19.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通过瓦萨卡对学校生活的回忆,引出了他与梅鲁日不同人生际遇的对比,揭示出社会的不公,为作品结尾作了铺垫。
B.“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这段骂人的话语表明瓦萨卡从小缺乏教养。
C.小说中有关女式小包的细节描写,暗示了受伤女人的富有,也凸显了小包对瓦萨卡产生的心理冲击。
D.中年男人当着瓦萨卡的面拿走了小包,这种偷窃行为激怒了瓦萨卡,因为在瓦萨卡看来,那个小包本该属于自己。
E.小说的标题“晚秋”既是写实,又是象征,包含了耐人寻味的丰富意蕴,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
六、(15分)
20、参照 下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15分)
要求:
(1)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
(2)运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
(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4)不少于200字
七、(5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灾患),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下》)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其实,这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请选择“三乐”中的一乐作文。
要求:(1)写议论文或记叙文。(2)题目自拟。(3)不少于7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11年高考语文标准答案1-5 DBADA 6-10:CABBC 11-12:BD
翻译 1.(汲黯)因此几次恳切地进谏,我不能再留在朝廷内,应该被贬为东海太守。
翻译2.公卿以下的大臣都卑微地奉承着使臣,只有汲黯反抗他,不奉承他。
翻译、3.卫青更加认为汲黯贤能,多次向他请教国家和朝廷大事中不明白的地方,比平时更加礼遇他了。
13(1).(汲黯)因此几次恳切地进谏,我不能再留在朝廷内,应该被贬为东海太 守。2.公卿以下的大臣都卑微地奉承着使臣,只有汲黯反抗他,不奉承他。
14(1)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 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 2) 孟子
15,默写1何时可掇,枉用相存。2既无叔伯,门衰祚薄。3.一夜飞度镜湖月,送我 至剡溪。4.玉露凋伤枫树林,白帝城高急暮砧。5.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16,文章开头景物描写运用反衬手法,以周遭景色之明媚,温暖与主人公瓦萨卡的 烦闷心情形成对比,使得瓦萨卡愈加愤怒,不平
17,一,发现小包后,瓦萨卡先 是羡慕它的美丽昂贵,二,接着他起了将小包占为私有的念头,并为此紧张,犹 豫不决,三,当小包被另一个陌生男人抢先拿起,瓦萨卡又感到异常气氛
18,瓦 萨卡会将小包拿走,但最终他不会将小包据为已有
原因,一,瓦萨卡妻子的胳膊 摔坏,自己患上疝气,这都急需钱用,家庭窘况逼他会拿走小包,二,但作为社 会底层捞取苔人发,瓦萨卡却从未泯灭自己的道德修行,当他回到梅鲁日的工地 上,他的心灵才感到真正的踏实平静,所以瓦萨卡出于诱惑和穷困会拿走,小包 ,但一字不苟会归还的
J. 江西省2014高考语文平均分
86分左右,这是江西省自单独命题以来平均分首次跌破及格线(我学校去改卷老师说的,他们18号晚上就已改完回校了),听说这次语文作文1/3考生偏题(30分以下,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