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2-2014广州市语文中考第一篇阅读题所有的问题,不要文章和答案
2012
16.下列的分析,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智”包含了“知”,但知识多学问大的人一定不能称为有智慧的人。
B.“说知论智”中的“智”,不但设计智力,还有“慧”这方面的悟性。 C.智慧给人的印象首先是一种能力,能力的大小就可以决定智慧的高低。 D.在大门上开凿一大一小两洞以方便猫的进出,体现了牛顿极高的智慧。 17.结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1)作者举老子的例子,其目的是什么?
(2)某官员最近在回应网友对政府的批评时认为:“主人说公仆几句话,也是合情合理的。”这一回应得到网友的一致好评。如果用本文作者的观点,这位官员的智慧体现了哪些特质?
2013
13.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3分) A.一般人对诸葛亮有好感,但不是所有的人都热爱他、崇拜他。 B.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比较多的是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 C.知识丰富、善于调查研究,这是诸葛亮能多谋善断的条件。 D.“事后诸葛亮”如果善于反思是有可能成为“事前诸葛亮”的。 14.下列的说法,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A.诸葛亮这个人物在历史学家、文学家的笔下是有区别的。 B.诸葛亮享有先见之明的美誉,是人们喜欢他而想象出来的。 C.诸葛亮不能作为智慧的化身,因为他误用马谡使街亭失守。 D.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事后诸葛亮”常因多嘴而坏事。 15.下面两个句子中“诸葛亮”的意思一样吗?请解释。(4分)
①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 ②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
。
16.文中“带汁的诸葛亮”有哪些特点?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4分)
17.有专家认为:“读书时,如果能从作者的身份、立场、角度考虑作品的观点,我们会得到更多。”请运用文中的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4分)
2014
1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巨嘴鸟自古以来生活在南美洲的巴西,巨型的嘴是他们的典型标志。 B. 巨嘴鸟与啄木鸟脚型一致,不过巨嘴鸟不喜欢凿洞和居住在树洞里。 C. 巨嘴鸟成年后,都会和他们的父母一起共同抚养刚出生的弟弟妹妹。 D. 巨嘴鸟生存的威胁,主要来自于人类对森林的砍伐和对鸟类的捕捉。 14.对巨嘴鸟孕育成长过程的概述,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 经过巨嘴鸟妈妈16天的辛苦孵化,小巨嘴鸟就会破壳而出。 B. 刚出生的雏鸟全靠父母喂食小虫子,后来逐渐全部吃水果。 C. 雏鸟出生两个月九能离嘲,但仍跟父母共同生活一段时间 D. 巨嘴鸟的大嘴,不到一年就可以长成,能够独立寻找食物。
15. 根据文意,下列对巨嘴鸟与犀鸟的概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巨嘴鸟与犀鸟都生活在天气炎热,树木茂盛的地方。 B. 巨嘴鸟与犀鸟都生活在水果丰盛和鱼类丰盛的地方。 C. 巨嘴鸟与犀鸟没有亲缘关系,生活的区域也不相同。 D. 巨嘴鸟在犀鸟外形长得相像,但还是能够加以区分。 16.从全文来看,巨嘴鸟的外形具有哪些特征?请分点陈述。(4分)
17.请赏析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5分)
(1)鸟坛“大嘴大”(2分)
(2)一些小型的巨嘴鸟则不客气地借住到亲戚家里,去抢占啄木鸟辛苦开凿的洞穴。(3分
找的应该对吧?
2. 2014年中考模拟演练五语文 答案 太原市考题
测试时间:90分钟,满分12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积累与运用(16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 彷徨(páng) 枘凿(ruì) 绰刀(chāo) 恪(kè)尽职守
B. 风骚(sāo) 佝偻(lǒu) 秘诀(jué) 锲而不舍(qiè)
C. 嬉戏(xǐ) 恐吓(hè) 作揖(zuò) 吹毛求疵(cī)
D.污蔑(miè) 嗔怒(zhēn) 襁褓(qiáng) 根深蒂固(dì)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一书,相传是孟子的弟子所作。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B.《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作者司马光是西汉时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本篇文章记叙了陈胜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
C.《水浒》中的英雄性格各不相同,但在“义”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晁盖劫取生辰纲是“义”,宋江私放晁盖是“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也是“义”。
D.《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班会课上,他夸夸其谈,出众的口才使大家十分佩服。
B.目前,住房价格一涨再涨,令购房者叹为观止。
C.听到这个幽默的故事,他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D.日本首相小泉肆无忌惮地参拜靖国神社,激起了亚洲各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4、找出下面句子有语病的一项( )
A.我们应该从小培养诚实守信的美德。
B.广泛的课外阅读是提高我们语文水平的重要方法。
C.进入中学以后,他的成绩始终一直在我们班名列前茅。
D.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家乡是浙江绍兴。
5、结合具体语境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风流:杰出不凡。)
B.那十一个厢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吹嘘:嘴里嘘气。)
C.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D.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不言而喻:此处指这些明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6、请选出下列句子与原文一致的一项( )
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燕去无留意。
B. 风住沉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C.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D.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7、下面句中没使用比喻的一项是( )
A、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
B.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C.海浪发出汨汨的声音,像是谁在海底吐着气。
D.把一种思想用文章的形式表达出来,就好像一块生铁经过反复锤炼,结果成了熟铁。
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先看那后记,但是看完第一面就翻不开了:书没有切边。
B.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
C.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D.他问我饿了没有?这正中了我们的心事。
二、阅读(每题2分,共34分)
(一)阅读下列语段,回答9---13题
①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②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③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众邻居都吓了一跳。④走出大门不多远,一脚在塘里, 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 一身的水。⑤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9. 文中空缺处,依次应填的一组词是( )
A. 走、站、从头到脚 B. 踹、挣、淋淋漓漓
C. 踏、跳、浑身上下 D.踩、爬、滴滴嗒嗒
10. “噫!好!我中了!”三个句子,皆用了三个 叹号,其作用是( )
A、表现范进对几十年来朝思暮想的中举美梦突然来临时大喜过望的心情。
B.表现范进对中举一事难以置信。
C.表现范进一旦中举后过分激动时一种无意识的自言自语。
D.表现范进对中举胸有成竹,所以才会很轻松的说: “噫!好!我中了!”
11. 对文中加点词句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看了一遍,又念一遍(信疑参半,如在梦中,又看又念,方才确信)
B. 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喜不自禁,得意忘形,不由自主,失常变态)
C. 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昏厥初醒,惊魂未定,夺门而出,喜传捷报)
D. 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疯走狂奔,不辨东西,狼狈不堪,丑态毕现)
12. 下面对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表达效果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对范进动作、语言等描写,嘲讽了那种如痴如狂追求功名的读书人。
B. 通过对众人动作、语言等描写,反映了社会上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心态。
C. 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表达了改革不完善的科举制度的愿望。
D. 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揭露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心灵的摧残乃至对社会的毒化。
13、 选段中画线的词语“好了”的深层含义是( )
A对自己考试成绩感到比较满意。
B.考试终于结束了,自己感到十分轻松。
C.考试结果终于出来了,自己以后再也不必害怕胡屠夫了。
D.应试成功,自己终于能过上荣华富贵的日子了。
(二)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4—17题。
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4.这几段文字的论点是( )
A.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B.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C.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D.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15.这几段文字没有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举例论证 B.对比论证 C.道理论证 D.比喻论证
16、下列材料中,不属于事实论证的一项是()
A.他(古登贝尔)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
B.布歇尔发明了对战型乒乓球游戏。
C.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的调查研究。
D.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17.创造力有哪些必需的要素?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常保持好奇心;探求新思路;产生小的灵感。
B.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产生小的灵感。
C.不断积累知识;运用所得的知识;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D.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8~21题。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8.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 ② 太守谓谁
B.① 秦王不悦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C、① 安陵君其许寡人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D、① 愿终守之 ②愿借子杀之
19.下列句子中表达反问语气的一项是( )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B.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C.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D.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0.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选择恰当译文。( )
A.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表示感谢。
B.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道歉。
C.秦王变了脸色,长时间跪着向唐雎道歉。
D.秦王的脸色表现屈服,长跪着向唐雎表示感谢。
21.下列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
C.选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D.在这场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
(四)阅读《曹刿论战》,完成22~25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2.第②段对曹刿语言、行动的描写,表现了曹刿( )
A.忠君报国的思想 B.勇于牺牲的决心
C.急切取胜的心理 D.卓越的指挥才能
23.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庄公在见曹刿之前对迎战齐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B.曹刿主动参战,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C.鲁国取胜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D.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并与他一起指挥战斗。
24.选文详写战前、战后论战,略写战争过程,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突出战争前准备的重要性。
B.强调战争取胜的原因。
C.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
D.强调战争过程很短。
25.强大的齐国将攻打弱小的鲁国,下面诗句可表现鲁国当时岌岌可危形势的一项是( )
A.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B.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013——2014学年度九年级语 文 试 题
第Ⅰ卷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第Ⅱ卷(表述题,共70分)
三、文言文阅读
灵公① 好妇人而丈夫饰②者。国人尽服之③。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裳,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④而不止。晏子见⑤ ,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者,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
注释: ①灵公:指卫灵公。②丈夫饰:穿男子服装。 ③尽服之:都跟着穿戴男子服饰。 ④相望:指(国人)纷纷埋怨责怪。 ⑤见:求见。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 )②公使吏禁之曰( )
③逾月( ) ④莫之服( )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公何以不使内勿服?
(2)逾月,而国莫之服。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在该国的具体表现:“悬牛首于门”指,“卖马肉于内”指 。(3分)
4你从这则小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31-35题。
悠悠寸草心
① 日本一名牌大学毕业生应聘于一家大公司。
② 社长审视着他的脸,出乎意外地问:“你替父母洗过澡擦过身吗?”
③ “从来没有过。”青年很老实地回答。
④ “那么,你替父母捶过背吗?”
⑤ 青年想了想:“有过,那是我在读小学的时候,那次母亲还给了我10元钱。”
⑥ 在诸如此类的交谈中,社长只是安慰他别灰心,会有希望的。
⑦ 青年临走时,社长突然对他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有一个条件,刚才你说从来没有替父母擦过身,明天来这里之前,希望你一定要为父母擦一次。能做到吗?”
⑧ 这是社长的吩咐,因此青年一口答应。
⑨ 青年虽大学毕业,但家境贫寒。他刚出生不久父亲便去世了,从此,母亲为人做佣拼命挣钱。孩子渐渐长大,读书成绩优异,考进东京名牌大学。学费虽令人生畏,但母亲毫无怨言,继续帮佣供他上学。直至今日,母亲还去做佣,青年到家时母亲还没有回来。
⑩ 母亲出门在外,脚一定很脏,他决定替母亲洗脚。母亲回来后,见儿子替她洗脚,感到很奇怪:“脚,我还洗得动,我自己来洗吧。”于是青年将自己必须替母亲洗脚的原委一说,母亲很理解,便按儿子的要求坐下,等儿子端来水盆,把脚伸进水盆里。青年右手拿着毛巾,左手去握母亲的脚,他这才发现母亲的那双脚已经像木棒一样僵硬,他不由得搂着母亲的脚潸然泪下。在读书时,他心安理得地花着母亲如期送来的学费和零花钱,现在他才知道,那些钱是母亲的血汗钱。
⑪ 第二天,青年如约去那家公司,对社长说:“现在我才知道母亲为了我受了很多的苦,你使我明白了在学校没有学过的道理,谢谢社长。如果不是你,我还从来没有握过母亲的脚,我只有母亲一个亲人,我要照顾好母亲,再不能让她受苦了。”
⑫ 社长点了点头,说:“你明天到公司上班吧。”
1. 文章第⑨段从记叙的顺序看应属于 ,有何作用?
2.青年在替母亲洗脚时发现了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这说明了什么?
3.大公司选聘职员,社长为什么希望大学生一定要为父母擦一次身?
4.题目“悠悠寸草心”对表达文章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
五、作文(40分)
生活是七色板,其中蕴含着追梦的艰辛,成功的喜悦,挫折的苦痛,孤独的寂寞……此时,你需要看看周围甜蜜的微笑,听听身旁温馨的话语。请以“生活需要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在题目横线上可填上适当的词语(如互助、欢乐、掌声、阳光、理智、感动……)使题目完整,并将题目抄写在正文第一行。(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语 文 试 题
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8 9 1011 12 13
答案 A B D C D C C A B A C C D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D C C B C B B D A D B
三、答案
1、、1、喜欢 2、派3、超过4、穿
2、您为什么不在宫廷内禁止女扮男装呢?
过了一个月,都城里就没有女人穿男人的衣服了。
3.齐灵公允许宫廷殡妃女扮男装;齐灵公对外禁女扮男装。
4.上行下效。或:以身作则,才能取信于人。上行下效,灵公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晏子就让他为君做人,都要表里一致,说明要想纠正某种不正之风,上级领导的以身作则比规定更有效。
译文:春秋时齐国国君齐灵公喜欢宫里的女人使用男人的服饰,都城里的女人都跟着穿起了男子的服装。齐灵公便派遣官吏去禁止都城里的女人说:“哪个女人使用男人的服饰,就撕裂她的衣服,扯断她的衣带!”结果,裂衣断带的女人在街上一个接一个,女扮男装的情况却没有禁止得了。晏子进见齐灵公,齐灵公问晏子说:“我派官吏去禁止都城里的女人穿男子的服装,撕裂她们的衣服,扯断她们的衣带,这样的女人在大街上一个接一个,却不能禁止妇女做男人打扮,这是为什么呢?” 晏子回答说:“国君您在宫廷内让女的穿男人的衣服,却在宫廷外禁止这样做,这就好比是挂羊头卖狗肉。您为什么不在宫廷内禁止女扮男装呢?那样,宫廷外面就不敢了。” 齐灵公说:“好。”让宫廷内的女人不着男装,过了一个月,都城里就没有女人穿男人的衣服了。
四、阅读(每小题4分)
1. 插叙,写出了母亲的默默付出
2.(1)“才发现母亲的那双脚已经像木棒一样僵硬”。(2)说明青年在给母亲洗脚之前,并不了解母亲为养育他所受的辛劳。
3.因为不爱父母者,不会热爱企业。
4.题目化用了孟郊《游子吟》中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此为题,更生动地表达了父母含辛茹苦培养子女长大成人;子女不应该忘记父母的恩情,要好好孝顺他们,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希望我们提供的太原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在大家的复习过程中能够发挥真正的作用,能够帮助大家考入自己心目中理想的高中学校!
3. 广州市语文中考历年古文试题
[07年]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ll题。
余幼时即嗜学。謇贫,无从致书以现,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婴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B.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C.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1)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1.第二段作者通过自己与他人哪两方面的对比来说明精神的寓有可以弥补物质的贫乏?(2分)
[08年] 三、(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ll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
9.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惩山北之塞 B.聚室而谋曰
惩前毖后 不谋而合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河曲智叟亡以应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亡羊补牢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11.下面两人说的话,在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上有无异同?请作简要说明。(3分)
①愚公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②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08答案]
9.(3分)B(商量。A、苦于/惩罚;C、啊/怎么;D、无/丢失)
10.(4分)首先必须是完整的句子,如果只是单独解词,则不给分。答对得分点,语句通顺则可满分。
10(1)(2分)“且”,可以翻译为“将近”,“接近”,“快要”,“快到”,“快”,
“差不多”(1分);“面”可以翻译为“面对”,“面对着”,“面向”,“向着”,“对着”,“朝着”(1分)。
2分示例:(翻译出得分点“且”“面”,则可得2分。)
*北山的愚公,年龄将近九十,面对着大山居住。
*北山有一个叫愚公的人,年龄快到九十岁,对着山居住。
*北山有位长者叫愚公,年龄差不多九十岁了,面对山而住。
1分示例:
*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刚好九十岁,面对着山来住。(错译“且”)
*北山有一个叫愚公的人,将近九十岁,居住在山的对面。(错译“面”)
0分示例:
*已经九十,居住在背对着山的地方。(错译“且”,“面”)
*北山有一个叫愚公的人,九十岁了,住在山的对面。(漏译“且”,错译“面”)
10(2)“遂”,可以翻译为“于是”,“就”,“于是就”(1分);“率”可以翻译为“带领”,“率领”,“领着”,“带着”(1分)。
2分示例:(翻译出得分点“遂”“率”,则可得2分。)
*于是带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
*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愚公就带领子孙能扛重担的三个人。
*于是率领儿子孙子能挑担的三人。
*于是率领儿子孙子和挑担人三人。
1分示例:
*带领着子子孙孙三个人去挑石头。(漏译“遂”)
*因此带领着儿子孙子三个人挑着担子。(错译“遂”)
0分示例:
*叫他的儿子孙子用担子挑担(漏译“遂”,错译“率”)
*让子子孙孙担走这两座山(漏译“遂”,错译“率”)
11.共3分,分三个得分点。
(1)意思上的相同点,1分:都是对愚公移山这件事的怀疑(质疑、产生疑问、不相信、置疑)。
1分示例:
*都觉得愚公没有可能将太行、王屋二山移走。
*是一样的,都是在质疑愚公能否把山移开。
*都是向愚公提出疑问,能否真的把山铲平,都认为愚公不可行。
0分示例
*觉得愚公没有可能将太行、王屋二山移走。
*愚公妻和智叟都是在劝告愚公不要挖山。
*不能削平这两座大山。
*对愚公的行为感动疑惑。
(2)情感上的不同点,2分,愚公妻、智叟的情感各1分。
愚公妻是关心(担心,关爱,担忧,忧心,忧虑)(1分),但是写出“关怀”,“爱护”不给分。智叟是轻蔑(挖苦,蔑视,轻视,讽刺,嘲讽,嘲笑,看不起,笑话)(1分)。
2分示例:
*愚公妻是偏爱愚公,关爱愚公。(1分)智叟很直接地表明了自己的意思,他的话甚至有点讽刺,嘲笑的意味在里面。(1分)
*妻子的话表现出对丈夫的关心和关切,是善意的提醒;(1分)智叟的话是讽刺和挖苦的嘲笑,没有善意。(1分)
1分示例:
*妻带有商量的语气,向愚公提出见解,希望愚公多方面寻求解决方法使他更有把握。(0分。因为没有点明是情感上的,所以不给分。)智叟觉得愚公的行为非常不聪明,看不起他。(1分)
*愚公妻是怀疑的态度,(0分)而智叟则是带着讽刺的口吻,(1分)两者是不同的。
*愚公妻说话委婉,流露出她对愚公的关心和鼓励,(1分)智叟却说话狂大,对愚公移山给予否定。(0分)
0分示例
*让愚公不要再费力气去移山了,这是不可能削平这两座山的。
*他们都是说智叟年纪老,不能挑动石头了,说明智叟老了,已经无能为力了。
*因为愚公妻的话中,带有劝说的意思。(只是意义上的,不是情感上的。)智叟的语言色彩是坚决反对,没有留一点委婉的语气。
4. 语文中考模拟卷 阅读题
唱 ①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却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我只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去。 ⑦诚然,荷花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我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③诚然,荷花的红、荷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亭亭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认为了。 ④那是十多年前的十一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时,无意之间,却被蓦然呈现在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的倒影中间,是一池残荷——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些景象,我顿时感到自己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世界。 ⑤“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你从中可以发现一种美,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是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充满自信和孤傲的凄美。 ⑥它是满池桔梗残叶,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但它却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地的莲子,又会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⑦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风雨声中听残荷”吧!去听它的精神,去听它的力量! 18.联系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亭亭: 19.第④段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了残荷的 ,第⑤⑥段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赞美了残荷的精神。(2分) 20.按照要求品读、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1)从修辞的角度: 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赏析: (2)从含义的角度: 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赏析: 21.作者在写残荷时多次提到圆明园的断墙残柱,这两者有何相似之处?(2分)22.文段⑦中,“留得残荷听雨声”与“风雨声中听残荷”有何不同?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4分)23.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本文题目“绝唱”的含义。(3分)答案 18.答案示例:这里指荷花直立而美好的样子。(2分) 19.外在形态(形象) 议论、抒情(评分:2分。每空1分,第二空只答对一项不得分) 20.(1)示例:句中将“绿叶”比喻成“透明的翡翠”,将绿叶上“汪汪点点的水露”比喻成“珍珠”,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绿叶的青翠、晶莹,水露的圆润、灵动。 (2)示例:句中的“撕破”“卷作黑色的一团”体现了“秋风”摧残之重,“依然”“高擎”则突出了残荷(荷叶)不屈、孤傲的品格。(评分:4分。每句2分,意思对或言之成理即可) 21.答案示例:两者都经受摧残,外形都是残破的,精神都是不屈的。(评分:2分。只答后两句,大意对即可。如果从文章中摘取“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得1分) 22.答案示例:“留得残荷听雨声”听的重点是雨声,表现的是一种审美的情趣;“风雨声中听残荷”突出的是感受残荷所表现的一种精神和力量。(评分:4分。大意对即可) 23.答案示例:这里指圆明园的残荷虽然饱受摧折,枯败残破,但依然自信、孤傲,表现的是一种绝美的精神。(评分:3分。大意对即可) 18.联系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亭亭: 19.第④段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了残荷的 ,第⑤⑥段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赞美了残荷的精神。(2分) 20.按照要求品读、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1)从修辞的角度: 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赏析: (2)从含义的角度: 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赏析: 21.作者在写残荷时多次提到圆明园的断墙残柱,这两者有何相似之处?(2分) 22.文段⑦中,“留得残荷听雨声”与“风雨声中听残荷”有何不同?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4分)23.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本文题目“绝唱”的含义。(3分)答案 18.答案示例:这里指荷花直立而美好的样子。(2分) 19.外在形态(形象) 议论、抒情(评分:2分。每空1分,第二空只答对一项不得分) 20.(1)示例:句中将“绿叶”比喻成“透明的翡翠”,将绿叶上“汪汪点点的水露”比喻成“珍珠”,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绿叶的青翠、晶莹,水露的圆润、灵动。 (2)示例:句中的“撕破”“卷作黑色的一团”体现了“秋风”摧残之重,“依然”“高擎”则突出了残荷(荷叶)不屈、孤傲的品格。 21.两者都经受摧残,外形都是残破的,精神都是不屈的。(评分:2分。只答后两句,大意对即可。如果从文章中摘取“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得1分) 22.“留得残荷听雨声”听的重点是雨声,表现的是一种审美的情趣;“风雨声中听残荷”突出的是感受残荷所表现的一种精神和力量。 23.这里指圆明园的残荷虽然饱受摧折,枯败残破,但依然自信、孤傲,表现的是一种绝美的精神.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在于它不迎合季节,既盛开于五六月间,也持续到十月残秋. B.作者很善于细节描写,例如文中画线语句通过对碧荷上水露的描写,产生了集静态美与动态美于一体的效果. C.第7段无疑而问,自然过渡,既水到渠成引出作者以为最美的荷花,又引发读者的阅读的兴趣. D.作者引用李商隐的诗句"留得残荷听雨声",不仅富有文化意蕴,而且切合文章题意,深化了主题. E.作者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看荷花,是因为这里的荷花有警醒人们时刻不能忘记民族历史耻辱的意义. 答:A(不一样在于它不迎合季节,是一池没有绿叶没有红花的枯梗残荷.) E(是为表现两者的残缺美,越是摧毁越美丽) 2.作者最爱十月的残荷,为什么要从春夏的荷花写起 答:写三四月间的出水绿叶和五六月间新绽红荷的色彩鲜艳之美为下文做铺垫,突出(或"衬托"")了十月残荷枯梗,败叶的独特之美。 3.从第8段看,作者笔下的荷花的神奇世界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①背景,以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为独特背景; ②精神(情操),荷虽残,志不残,枯梗,败叶,黑莲蓬依然在空中高擎; ③图案,残荷组成的各种美丽,幽秘的图案。 4.文章题目为"绝唱",请根据文意,理解"绝唱"的含义. 答:满塘残荷是一池碧绿,艳红的最高升华,是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高尚凄美;圆明园的断壁残垣是被摧毁的历史的见证,已成为无法摧毁的象征;现实的残荷与历史的残缺相互映照,构成了残缺,独特的美。
5. 201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6看图这话题
您好,希望对您有帮助。
2010年浙江省金华市语文中考题目: 1、灯 2、那一天,我 ____了
2010年绍兴市中考作文题目: 越长大,越____
2010年泰州市中考作文题: 以“他”为题
2010年梅州市中考作文题: 以“渴望”为话题
2010年佛山市中考作文题目: 智慧伴我成长
2010年江苏无锡中考作文题: 难忘的决定
2010年浙江湖州市中考作文题: 多想告诉你
2010年山东省聊城市中考作文: 自视
2010年芜湖市中考作文题: 《心中有话对你说》
2010年扬州中考作文题: 以“在乎”为题
2010年浙江省舟山市中考作文题目:《少年不识愁滋味》
2010年安徽省中考作文题目: 不会变的是
2010年浙江省台州市语文作文题目:把____甩在背后
2010年广安市中考作文题目: 学会了________
2010年南充市中考作文题目: 以成长或等待为话题
2010年泸州市中考作文: 呼唤_________
2010年成都市中考作文题目:田守望者vs听听×的声音
2010山东省滨州市中考作文题: 那一次,我真的很棒
2010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作文题目: 共享
2010年青岛市中考作文题目:……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2010年济南中考作文题目: 几分_____在心头
2010年浙江省衢州市中考作文: 少年不知愁滋味
2010年浙江省嘉兴市中考作文: 给____的信
2010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作文题目: _______给了我_________
2010年广州中考作文题: 奖励自己
2010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作文题目: 我的初中生活
2010年重庆市中考作文题: 《难题》
2010年四川内江中考作文题目: 命题作文:远方
2010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作文: 看图作文
2010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作文题目: 我失去了
2010年温州市中考作文题: 做一个行者
2010年南充市中考作文题: 等待…和以成长为话题
http://www.zzstep.com/bbs/neirong_ziyuan.phptid=227094
追问:
谢谢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