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英作文 >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

发布时间:2020-12-25 04:58:26

⑴ 广东语文中考常考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

基本文体知识识记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对偶、反语
三、表现手法、写作方法:象征、联想、想像、烘托、反衬、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借物喻理、状物抒情、、情景交融、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以小见大、虚实结合、以静衬动、动静结合。
语言特点: 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四、记叙文
1、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议论文
1、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2、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3、议论文结构
1、引论:提出问题2、本论:分析问题3、结论:解决问题
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4、论据类型:
道理论据(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5、常见论证方法:
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6、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7、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2、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六、说明文
1、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2、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3、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用(名言、资料等)
4、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5、说明文语言特征:
1、说明文语言的根本要求是科学性、准确性,简练明确;文学性说明文还要求生动性、形象性。
2、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首先是其对说明事物特征、性质的作用,其次是说明的严密性、科学性,第三是形象性、生动性
6、说明文的结构
1、说明文的结构有: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一篇完整的说明文常常是几种结构综合运用的。
2、把握结构的意义。

⑵ 快到中考了,请问语文中的一些知识如描写的方法有哪些,修辞手法有哪些还有什么倒叙啊,插叙啊等等多一点

1、第一人称叙事法
2、第三人称叙事法
3、顺叙法
4、倒叙法
5、插叙法
6、补叙法
7、分叙法
8、详叙法
9、略叙法
10、直接抒情法
11、间接抒情法
12、先叙后议法
13、先议后叙法
14、夹叙夹议法
15、以物为线索
16、以人为线索
17、以思想变化为线索
18、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19、写生法
20、转动法
21、剥笋法
22、拟人法
23、化动法
24、说明法
25、运用“五觉”法
26、借物抒情法
27、托物言志法
28、物品自述法
29、远眺近看法
30、内外结合法
31、移步换形法
32、说明介绍法
33、环境衬托法
34、彩笔描绘法
35、远近结合法
36、时序变换法
37、生长变化法
38、展开联想法
39、突出重点法
40、对照比较法
41、赞美颂扬法
42、静态素描法
43、总分结合法
44、特征举例法
45、特征说明法
46、重点突出法
47、成长变化法
48、实验证明法
49、群体描写法
50、现场目击法
51、拟人法
52、动物自述法
53、议论抒情法
54、景物衬托法
55、季节特征法
56、随时变化法
57、日内变化法
58、定点换景法
59、定景换点法
60、移步换景法
61、围绕中心法
62、分类描写法
63、听看想法
64、描写议论法
65、动静结合法
66、通篇拟人法
67、比较异同法
68、景物幻化法
69、借景抒情法
70、方位介绍法
71、参观介绍法
72、画面组合法
73、分类介绍法
74、触景生情法
75、粗笔勾勒法
76、工笔细描法
77、画龙点睛法
78、人物特写法
79、动态速写法
80、动静结合法
81、展开想象法
83、人物漫画法
84、自我介绍法
85、结合时代法
86、步步深入法
87、连续动作法
88、交替叙述法
89、概括描写法
90、天女散花法
91、动作分解法
92、独白法
93、对话法
94、直接描写法
95、回忆想象法
96、梦境幻觉法
98、一事写人法
99、几事写人法
100、对比写人法
101、细节表现法
修辞手法 理解运用
1、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判断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其运用的正确与否误。
2、指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运用某种修辞手法造句。
把握修辞手法的定义、种类、运用效果等。
修辞手法是根据表达需要,运用有效的语言手段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使语言表达具有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的语言运用方式。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除此之外,课文里还涉及到的有对比、借代、引用、双关、反语、顶针和呼告等。学习修辞,不要死抠名词术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修辞的表达效果,并能学会运用修辞手法造句。
《考试说明》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语文常识
第一部分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 贬义、 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 论据、 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 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 连贯、 得体。
第三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 诗歌、 戏剧、 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 疑问句、 祈使句、 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 倒叙、 插叙、 补叙。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 ②表讽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称谓 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第四部分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说明、 抒情、 议论。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 ②表插说 ③表声音中断、延续 ④表话题转换 ⑤表意思递进
第五部分
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 打比方、 作比较、 列数字、 分类别、 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 ②现象←→本质 ③原因←→ 结果④慨括←→具体 ⑤部分←→整体 ⑥主要←→次要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 ②搭配不当 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 ④前后矛盾 ⑤语序不当 ⑥误用 滥用虚词(介词)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 ②表语言断续 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 ④表心情矛盾 ⑤表思维跳跃 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
第六部分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 偏正短语、 主谓短语、 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七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 ②转折复句 ③条件复句 ④递进复句 ⑤选择复句 ⑥因果复句 ⑦假设复句
第七部分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⑶ 跪求中考语文所有修辞手法 说明方法 论证方法及其套话

你去买一本《五年中考三年模拟》上面总结得很系统很详细也很全面,很不错的一本教辅。

⑷ 请哪位语文中考天才告诉我: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引用的普遍作用。

1、比喻 分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借喻

比喻的作用:借助喻体事物,语言形象生动,使被比喻的事物更加形象化。

①明喻

结构形式:本体+喻词+喻体

常见喻词:像、似的、如、宛如、好像、好似、仿佛、犹如……

例1:春深似海。

例2:海燕像黑色的闪电。

例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

★如何识别真假比喻句

区别难点:区别比喻句主要看两点,一看是否是不同类事物,二看有没喻体。决不能光凭喻词来判断。

例1:北斗星像太阳一样是颗恒星。

例2:那神情简直像要把宇宙看穿似的。

例3:一闭眼仿佛还看见一些桃花。

例4: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这个概念看似简单,但关于一些好像是比喻但又似是而非的句子,却常常使同学们感到束手无策,那么,怎样才能准确判别真假比喻句呢?

一、明确构成比喻两个必备条件。

1.甲(本体)和乙(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例①:塞纳河如一条美丽的带。该句中的“河”与“带”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且它们之间有“成条状”的相似点,所以该句是比喻句;例②:她很像她姐姐。“她”和“她姐姐”都是人,本质相同,不会构成比喻。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例③:一座又一座立交桥,犹如雨后春笋。这是个比喻句:本体“立交桥”与喻体“雨后春笋”之间有相似点,即“立交桥”的“飞速发展”同于“雨后春笋”的“迅猛长势”。

二、要注意审视以下带有“像”、“好像”、“仿佛”等词语的句子。

这些词语有时在句中并非充当比喻词,而是有其他表意作用,现列举如下,以供参考。

1.表示猜测、揣度。例④: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该句中的“天黑沉沉”与“要下雨”虽有联系,但它们之间并没有相似点。

2.表示同类事物的外观相同。例⑤:她长得很像她妈妈。“她”和“她妈妈”长相相同,但她们是同类,所以该句不是比喻句。

3.表示同类事物作比较。例⑥:她的性格很像她母亲。这里是在比较“她们”两人的“性格”,虽有相似点,但陈述的对象都是“性格”,本质相同,又是同类,所以该句不是比喻句。

4.表示举例的引词,如果是连用构成列举。例⑦:近年来,又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电视唱片”书等等,

5.表示想象。例⑧:他想到明天的军训,心是非常激动,仿佛一下子成了一名英武的军人。

三、明辨比喻和拟人。

比喻重在“喻”,而拟人重在“拟”,拟人、要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例⑨: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不要以为“伟丈夫”是人,就把该句当拟人,“白杨树”和“伟丈夫”之间有“伟岸、正直……坚强不屈与挺拔”的相似点,而作者并没运用描写人的词语来写“白杨树”,所以该句应是比喻句。

总之,要准确识别和正确使用比喻这种修辞,必须牢记构成比喻这两个必备条件,注意不要把有“像”、“好像”、“仿佛”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

②暗喻

结构形式:本体+喻词+喻体

暗喻的喻词:直接把本体说成是喻体,喻词一般由“是、变成、成为、成、为”这些词充当。

例1:自由主义是一种腐蚀剂。

例2: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例3:万里江山变成了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

例4: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③借喻

结构特点:只出现喻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的比喻句。是比喻句的最高形式。

例1:孙中山先生说到做到,身体力行,不放空炮。

例2:(狂风)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2.借代

这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

常见类型:

①以本体特征代替本体 例:这件事肯定是红领巾做的。

②以本体局部代替整体 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以具体代替抽象 例:南国烽烟正十年。(代战争)

★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借喻和借代两种修辞格因为它们都有“借”字,也往往分不清。怎样区别一个修辞格是借喻还是借代呢?一个最常用的方法是还原法。

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它是比喻的最高形式,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由喻体代替本体。喻体和本体具有相似性,从喻体可以想到本体,完全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把本体找出来,再加一个“像”字将借喻还原成明喻的形式。比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和“鸿鹄”都是借喻,我们把它们还原成明喻形式: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好像渺小的燕雀;自己好像翱翔万里的鸿鹄。

②借代是一种独立的修辞格,它舍去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与它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替代。所替代的名称(本体)和所借用的名称(借体)之间具有相关性。它们之间不能加比喻词组成明喻格式的句子。比如:那边来了个红领巾。“红领巾”是借代,是用少先队员的标志来代替少先队员。不能说少年队员像红领巾。再比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枪杆子”是借代,用“枪杆子”来代替“武装斗争”。因为“武装斗争”必须得用枪杆子,二者之间有联系。不能说武装斗争像枪杆子。

例1: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评:用“鬼”、“豺狼”来比喻残暴险恶的“四人帮”。可以组成“残暴险恶的‘四人帮’像豺狼”这样明喻格式的句子。)

例2: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处话。

(评:用“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的隔阂。可以组成“我们之间的隔阂像一层可悲的厚障壁”这样明喻格式的句子。)

例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评:“丝竹”是借体替代本体“弦乐和管乐”——即“音乐”)

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评:借体“黄发”替代本体“老年人”,借体“垂髫”替代本体“小孩”。)

3.排比

概念:由三个或者三个以上意思相近、结构相似或相同的短语或者句子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势和节奏感,更利于抒发感情。

类型:

①句中短语排比,例如:

(1)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2)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例(1)是用五个“一个……人”形式的偏正短语构成的排比;例(2)前边是用三个“……搏击着”形式的偏正短语构成的排比,后边是用三个“……你”的动宾短语构成的排比。

②分句排比,有的排比是由句子构成的。例如:

(1)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2)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③复句排比 ④段(节)排比

一般说来,排比的各项之间是并列关系,但有时也有先后、大小、轻重等区别,这时就要注意它们的排列顺序。例如:

雕刻家的意思,随随便便雕一个石像不如不雕,要雕就得把这位英雄活活地雕出来,让看见石像的人认识这位英雄,明白这位英雄,因而崇拜这位英雄。

这一句中构成排比的三个短语在逻辑上有先后,顺序不能颠倒。

排比往往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节奏感强,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例如: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一段,有三处使用排比,将安塞腰鼓所表现出的力与美推到极致。

4.反复

文章中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这就是反复。

作用:有强调作用,用以表达强烈的感情。

类型:①连续反复 例:起来,起来,起来!

②间隔反复

例:在我灰心的时候,你鼓励我;在我失败的时候,你鼓励我。

★排比和反复的区别

①排比句至少是三个句子,反复句是两个以上的句子。

②排比句的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有共同的词语;反复句是两种以上相同的语句重复,为了突出强调。

例1: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排比)

例2: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反复)

5.拟人

把人类以外的生物、无生物、抽象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叫做拟人。

例: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评:昆虫都被赋予人的行为和感情了。)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桃树、杏树、李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拟人和比喻的区别

在判断修辞的时候,往往会把喻体是同人有关的比喻句判成是拟人。

例: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

★[比喻和比拟]

比喻和比拟是两种常见的修辞格,使用的时候,往往分不清楚。怎么样才能分清呢? 关键是明确概念。

比喻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此类似的地方,借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比拟是把物当做人或把人当做物,或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描写。比喻是打比方,凭借本事物和喻事物的相似点联系起来。比拟是描写,是凭人的联想和想象联系起来。

一个完整的比喻包括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部分。如:“共产党像太阳。”“共产党”是本体,“太阳”是喻体,“像”是比喻词。本体和喻体之间靠的是二者都能给人以光明和温暖这一相似点联系在一起的。而比拟是按着人的想象和联想直接把本事物当拟事物来写。比如:鸟儿歌唱,花儿欢笑。“鸟”和“花”本来不会像人那样“歌唱”和“欢笑”,但是人可以想象它们会歌唱、会欢笑。比拟没有联系词,就直接来描写

6.夸张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一种修辞方式。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夸张类型:

①扩大 例: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②缩小 例:他的心眼太小,芝麻大的事也容不得。

③超前,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把后出现的说成是先出现。

例:她还没有端起酒杯,就醉了。

夸张就是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其实,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大家都知道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其中就用了夸张修 辞格。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千尺”“落九天”都不是事实,都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作者通过这样的夸张,突出强调了瀑布的气势,表达了作者望瀑布而兴叹的感情。

夸张可以是扩大的夸张,也就是把事物的形象、性质、状态、特征、程度等,故意往大、多、快、高、强等方面说。例如:

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在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安徒生《皇帝的新装》)

先说皇帝什么都不关心,只关心他的衣服,然后用一个极度的夸张——“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极言“换衣服”之多,把皇帝的特点强调到极致。

毛泽东在他的《十六字令》中歌颂红军战士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不是直接写战士,而是用山势之高加以衬托,用的也是扩大夸张: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在人们的心目中,天是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即的。作者巧妙地利用这种心理,用战士们登上高山,天距离山之近而故意言过其实,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

夸张也可以是缩小夸张,就是把事物的形象、性质、状态、特征、程度等,故意往低、小、短、少、轻、弱等方面说。例如:

雕刻家一边研究,一边想象,石像的模型在他心里渐渐完成了。石像的整个姿态应该怎样,面目应该怎样,小到一个手指头应该怎样,细到一根头发应该怎样,他都想好了。

(叶圣陶《古代英雄的石像》)

考虑石像的模样,“小到一个手指头”“细到一根头发”都考虑到了,作者用这样的夸张,正强调了雕刻家思考的细致、周密,为后文做好了铺垫。又如鲁迅在《一件小事》中这样说:

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

本来是六年的时间,作者却说成“一转眼”,突出强调时间之快。

事物的出现有先后顺序,把后出现的事物说成是先出现的,或者是同时出现的,这也是一种夸张,我们叫它超前夸张。比如我们说一个姑娘很害羞,常常说“她还没说话脸就红了”,这其实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又如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写“我”的父亲去向船长打听那个人是不是自己的弟弟时,这样写道:

船长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

本来应该是听完后才能动声色,作者却说成“早已煞白”,表现了“我”父亲极度失望、极度害怕的心理。

夸张经常和比喻结合在一起使用,通过比喻夸大事实,起到强调的作用。例如:

敌人的死尸像谷个子似的在山前堆满了,血也把这山冈流红了。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从化的荔枝树多得像汪洋大海,开花时节,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

(杨朔《荔枝蜜》)

这种景观多么壮丽啊!上百只鹤的鹤群恰似飘摇于飓风中的鸿毛,轻盈飞飏;又如海中的巨大漩涡,缓缓升腾。(江口涣《鹤群翔空》)

夸张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中非常多见,像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

“白发三千丈”“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等,用的都是夸张。有些成语也包含夸张的意思,

如“挥汗如雨”“目不转睛”“惊天动地”“气吞山河”“千钧一发”等。

7.对比

这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其作用是总的说来,能使语言色彩鲜明。具体地说:两物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一物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例: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8.对偶

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成对地排在一起,叫做对偶。

对偶句式整齐、音节和谐、词语简练、表意凝练,能起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对偶”和“对比”的区别

①.对偶是上下两句意思相关或者相近;对比是上下两句意思相反或者相对。

例1: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对比)

例2: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对比)

②.对偶是上下两句一般词语不能重复,字数必须对等;对比是上下两句词语重复较多,而且字数可以不等。

例1: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对偶)

例2;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对比,上下词语重复)

9.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问题。

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设问就是在并无疑问的地方,故意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刘增山在他的散文《秋魂》中几次整段使用设问。例如:

秋是什么颜色?

谷子说:秋是黄色的,我就是叫秋风吹黄的。高粱说:秋是红色的,我就是叫秋气染红的。棉花说:秋是白色的,不然,我哪里会有这银装素裹呢?墨菊却说:秋是墨色的,我开放的花朵就是明证。松柏说:秋和夏没什么区别,都像我一样青翠……

秋天听了摇摇头说:不,不,我是五彩缤纷的。如果我只属于一种颜色,那秋天该是多么的单调啊!

先自问“秋是什么颜色”,接着让不同的果实给出不同的答案,最后让秋天自己站出来说话,这里用的就是设问。又如: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先提出问题,然后作者自己给出答案,这也是典型的设问。

设问是无疑而问,目的是引起读者的注意。有时,可以把设问和反问连用,一般是用反问回答设问,这样比直接回答更有力量。例如:

朋友,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作者先提出问题,然后用两个反问回答这个问题,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设问和反问虽然都是无疑而问,但也有不同。设问是自问自答,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反问是只问不答,答案就在问句当中。例如:

①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②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么?

(袁鹰《井冈翠竹》)

例①先提出问题,接着给出问题的答案,是设问。例②只提出问题,答案就暗含在问题当中,用的是反问。

10.反问

无疑而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例: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反问就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某种确定的意思,只问不答。反问也叫反诘或激问。例如:

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

画线的句子好像是疑问,其实并不是真的在问,不需要别人回答,因为双喜知道八叔的船已经回来了,用这种疑问的形式只是出于修辞的需要,目的是提醒周围人注意。

反问可以用否定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例如:

(1)强刺激的河北梆子,这不就是我们自己土生土长的“滚石乐”吗?

(2)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3)即使是进行曲、谐谑曲,当这个歌曲被你学会,装进你的头脑,当一切都时过境迁的时候,记忆中的进行曲不是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越来越温柔吗?即使是最激越、最欢快的歌曲,一个人唱起来,不也有点寂寞吗?

例(1)用“不就是”这一否定的形式反问,表达“这就是我们自己土生土长的‘滚石乐’”这一肯定的意思;例(2)用否定的“怎么会不喜欢”“怎么会不愿意”反问,表达肯定的“非常喜欢”“非常愿意”的意思;例(3)用否定的“不是……吗”反问,表达肯定的“会变得越来越温柔”“也有点寂寞”的意思。

反问也可以用肯定形式表达否定的意思。例如:

(1)昨天不是说得好好的,你怎么能这样呢?

(2)到了第二天,作家想起摆渡人已跟那有权的走掉,没有人摆渡了,那怎么行呢?于是他就自动去做摆渡人。从此改了行。

例(1)用肯定的“怎么能这样”表达否定的“不能这样”的意思;例(2)用肯定的“怎么行”表达否定的“不行”的意思。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能够把确定的意思表达得更鲜明、更强烈,给读者的印象更深刻。例如:

(1)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2)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

世界上有不经过光射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

例(1)通过否定的反问,突出强调了“我”能够料理自己,比直接说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例(2)通过肯定的反问,强调了没有不经过风吹雨打、光射日晒而成熟的果实这样的意思,比直说意思表达得更鲜明。

★ 设问和反问的区别

设问和反问都是有疑而问,但是设问是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则是问而不答,以加强语气。

例1: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是我们的战士。

例2:难道你就觉得只是树?

11.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例:“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道理。

★ 谓词性像字句类型

谓词性像字句,亦称像字句,是一种借彼写此的描述性句式,主要特点是:以“像”(好像)为谓语的中心词或谓语中心词的限制词。如果以具体的语境义和生动的表达效应为标准,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表示对情况的揣度、推测。

例1:好像出乱子了,长官。

例2: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对情况作揣度性的描述)

②表示同类事物的相同或相似,即作比较。

例1:二妹子的女儿长大,不会再像她的姥姥和母亲,大好春光中要捋榆钱儿充饥。

例2: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例3:就说那个野葱吧,香气和家葱一样,味道像刚结出的李子,苦涩得让人难受。

③表示列举和举例

例1:反之,像基本需要,基本困难,基本严重,基本发烧……就不大好理解。

例2: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了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个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④表示由某种情形产生的想象或联想。

例1: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例2:街上仿佛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发发的令人害怕。

⑤表示摹拟某种情状。

例1:嫂子在旁边,三分像笑七分像发狠。

⑥表示夸张或拟人

例1:一阵风吹过,毛竹呼啦啦地响,好像也在焦急地叫喊:“快些送我们下山吧,莫要让我们等老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多么需要我们呀!”(拟人)

例2:茶从嘴里进去,汗马上从身上出来,好像身子已经是空膛的,不会再储藏一点水分。(夸张)

例3: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拟人)

⑦比喻和夸张的兼用

例1: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就已经像下了火。

(这是一个比喻句,句子有省略,意思是“太阳刚一出来的地面就像已经像下了火的地面”。以“下了火”比喻烈日炙烤下的地面的炎热,而“下了火”又是夸张。)

⑧比喻。(和“比较”不一样,比喻是不同类事物的比)

例1:小姑娘开心地笑了起来,像摇起一串快乐的铜铃铛。

例2: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

★ 比喻和比较的区别

①比喻在意义上看,是用与甲事物有相似点的乙事物来打比方,两事物为异类事物。比较是把甲乙两个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对照,按照一定的标准判别异同、高下,两事物为同类事物。

例1:大家都宣传他的英勇事迹,一个传两个,两个传三个,越传越广,那简直就跟神仙一样。(比喻)

例2:他跟爸爸一样,眼睛都肿得通红。(比较)

②在句子形式上,比喻有四种形式,比较也有四种形式。

比喻:像(好像)……一样; 仿佛……一样

跟……一样; 同……一样

比较:和……一样; 与……一样

跟……一样; 同……一样

③区别比喻和比较可以用替换法。

一般而言,凡是“一样”这个词能用“似的”替换而句子原意不变的,则为比喻,反之则为比较。

例1:树上黄鹂的婉转歌声,就跟清凉的泉水一样。

例2:我去跟你去一样。

例3:树上黄鹂的婉转的歌声,就跟清凉的泉水似的。

例4:我去跟你去似的。

(评:例3替换后,句子意义不变,则是比喻。

例4替换后,句子产生歧义,则是比较。)

12. 双关

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13. 顶真

总的说来,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具体地说: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14. 反语

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

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怎样答最好

技巧型题考查方式
①这首诗(两首诗或句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技巧)?并作简要分析。②从某个角度(如动与静、情与景、修辞等)来赏析这首诗。
解题提示
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解题秘诀
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②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运用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常用术语: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衬托、对比、用典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思想感情有: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 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⑹ 中考 语文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 详解.....

(1)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记叙文主要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其中兼有说明、抒情和议论;说明文主要以说明为主,也有叙述、议论甚至描写;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说明或是抒情。
2。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对比、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等。

分辨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记叙文的四种记叙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平叙(分叙)。
记叙文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记叙文的间接抒情方式: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寓情于理。
3,
要掌握运用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及效果。

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比拟: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借代可使表达具体形象。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设问:总的作用是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⑺ 中考语文记叙文标题的作用 各类修辞手法的作用 插叙倒叙的作用 每多一个+5

标题作用从两方面答.1,结构:是全文的线索.2,内容,推动情节发展.
仅供参考

阅读全文

与中考语文修辞手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