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英作文 > 2011天津中考语文

2011天津中考语文

发布时间:2020-12-23 16:45:54

1. 2017年天津中考语文作文题目是什么给篇范文谢谢。

“我最讨厌春天,因为春天到了爸爸、妈妈就要离我远去了。。。”,这是湖南省一个偏僻山村的一个才8岁女学生龙梅在作文中写的一段话,她就读的学校只有一个吴老师,而且校舍非常破旧,学校里读书的孩子基本上是留守儿童,孩子们在条件艰苦而且没有母爱的环境中学习。后来他们学校的情况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湖南卫视的倡导下,包括著名歌唱家李娜等献出了爱心,帮助孩子们重建了校园及食堂,使孩子们享受到了舒适的学习环境,但她们享受不到的依然是父爱、母爱。在2012年湖南卫视春晚中,工作人员精心安排了学校所有在外打工的孩子的父母跟他们意外见面,那场面更多的是感动和泪水。我曾听朋友给我说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就说有一个3岁的小男孩,因为父母外出打工跟自己70多岁的爷爷在家中相依为命共同生活,然而有一天爷爷去上厕所突然发病晕倒在厕所里,因为没人知道老人就这样离开了人世,小男孩不懂事以为爷爷睡着了,于是自己也趟在爷爷身边睡下了,一觉醒来看看爷爷还是没醒自己又陪爷爷睡觉,事隔二天了,邻居没看见爷孙俩感到奇怪就去寻找,结果在厕所里找到了他们,爷爷已经断气,小男孩也咽咽一息,幸亏邻居及时将孩子送往医院才保住了性命。是啊!现实社会中特别是农村没有产业,没有挣钱的路子,许多年轻夫妻外出打工,留下幼小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在家生活,因此,社会上也就出现了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这个新名词,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增加了新的内容和负担。有的为了挣钱长期在外打工,少的2、3年,多的则5、6年等10年没回家看望老人和照顾孩子,即便回来也是匆匆忙忙,临走时也没给邻居或亲戚打个招呼看管,所以导致了一些悲剧的发生。又加上一些老人本身身体就差自理都非常困难,还要带上几个孩子生活就更加艰辛。所以,希望在外打工的夫妻,常回家看看,常给家里、邻里打电话,问寒、问暧,了解家里的一切,安排照顾好家里人的生活,勇于承担起家庭的重任,钱固然重要,但是亲情、自己的老人、孩子更加重要,他们真的需要你们的关心需要你们的照料,孩子更加需要的是你们的爱,他们期盼的是一种说不出的父爱与母爱的温馨。。。!

2. 天津中考语文名著阅读考哪几部

: 按《2013天津中考语文考试说明》,重点考6部名著:傅雷家书、水浒传、名人传、朝花夕拾、繁星春水、鲁滨逊漂流记。

3. 2008年天津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是概述,语言很有特点。先总说一句:“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接下来,作者运用比喻和排比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能够激发读者的想像。学习这段语言,教师要让学生熟读,细细体味语言的美妙,尽情想像蓝天白云的奇妙变化,甚至可以让学生模仿写作。 接下来的4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低而厚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教师提示学生思考:此处为什么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不用行不行?)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这就是文章的思路。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这个思路理清。理清了思路?次恼虏挪幻つ俊? 具体到一段文字中,也是有思路的。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薄云分几类呢?薄云有什么特点呢?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它们分别有自己的特点,又有共同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共同点。这一段分四层,非常清晰,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写出来。作者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来表现的。把薄云分为四种,一一介绍,有条不紊,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 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写作思路与上面几段相同。从第6段开始,文章转入了另外一层意思,即“云的光彩与天气的关系”。应该说,“云的光彩”是被第1段中“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所涵盖的,所不同的是3、4、5段是从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的角度来说明的,第6段转为从云的光彩与天气的关系的角度来说明。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出说明角度的变化,并且总结写作经验: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事物。按照云的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作者还把它们之间的差别作了介绍,这是比较说明。作者还引用了谚语,说明这是经过人民群众实践检验了的,是生活经验的总结。这一段的层次也很清晰。由此可启发学生总结出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本文的写作特点:1.层次清楚,有纲有目;2.能抓住云的特点来进行说明;3.语言生动,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把云写得生动形象;4.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二、问题研究 1.这是一篇科普文,教学重点应放在对天气知识的学习上呢?还是放在说明文的学习上呢?还是两者兼有呢?如果放在对天气知识的学习上,很容易上成地理课,应该以学习文章的阅读规律为重点,把握这一类文章的特点。对天气知识的学习可适当进行,一点不学也是不可能的。但要把对天气知识的学习渗透在阅读的训练中。 2.对于云的名称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可结合课本前面的彩色插页加深理解。比如“卷云”的图片中,卷云呈现出卷起的样子,有一个小钩。另外,文中看云的角度是从地面往上看,不是从飞机上往下看。 练习说明 一 默读课文,完成下面两题。 1.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用课文中的原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参考答案: 1.这道题检查学生把握中心句的能力。中心句是“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解题思路是:本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云的千姿万态,最后一句话总结,点明中心,后面的文字是对它的具体说明。 2.云的种类繁多,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通过设计表格,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云的种类,从而更加清楚地理解课文。解答这道题的思路是,先把云分成两大类:按照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的云和雨雪天气的云;再按照云的光彩分为四种。列表如下: 晴天云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2 000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 2 000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二 有些事物很难描摹,打个比方,就容易讲清楚,而且显得生动活泼,很有趣味。仿照下面的示例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比喻句的掌握(在形式上还应该是排比句)。 参考答案: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 解答此题主要靠想像和联想。从形状入手,既考虑静态,又考虑动态。 三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开展活动。 1.从现在开始的几十天内,每天抽个时间,练习看云识天气,判断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轮流发布天气预报,看谁预报得准确。 2.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请在课外搜集一些(可以查阅资料或向有经验的长辈请教),分类积累。 此题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答案从略。 教学建议 一、复习巩固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 二、建议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观看云的图片,加强感性认识。 三、教师不要讲得太多,主要通过学生的读书、讨论和教师的答疑来完成。 四、结合“有关资料”教给学生一些关于天气的谚语,并运用于生活中。 有关资料 一、看云识天气的一些谚语 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移速、厚薄、颜色等的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我们在这里将这些有关“看云识天气”的谚语汇总在一起,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留心作一些观察对照。 “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钩钩云气象上叫做钩卷云,它一般出现在暖锋面和低压的前面,钩卷云出现,说明锋面或低压即将到来,是雨淋淋的先兆。但是,雨后或冬季出现的钩钩云,则会连续出现晴天或霜冻,所以又有“钩钩云消散,晴天多干旱”,“冬钩云,晒起尘”的谚语。 “炮台云,雨淋淋”:炮台云指堡状高积云或堡状层积云,多出现在低压槽前,表示空气不稳定,一般隔8~10小时左右有雷雨降临。 “云交云,雨淋淋”:云交云指上下云层移动方向不一致,也就是说云所处高度的风向不一致,常发生在锋面或低压附近,所以预示有雨,有时云与地面风向相反,则有“逆风行云,天要变”的说法。 “江猪过河,大雨滂沱”:江猪指雨层云下的碎雨云,出现这种云,表明雨层云中水汽很充足,大雨即将来临。有时碎雨云被大风吹到晴天无云的地方,夜间便看到有像江猪的云飘过“银河”,也是有雨的先兆。 “棉花云,雨快临”:棉花云指絮状高积云,出现这种云表明中层大气层很不稳定,如果空气中水汽充足并有上升运动,就会形成积雨云,将有雷雨降临。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灰布云指雨层云,大多由高层云降低加厚蜕变而成,范围很大、很厚,云中水汽充足,常产生连续性降水。 “云往东,车马通; 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根据云的移动方向来预测阴晴,云向东、向北移动,预示着天气晴好;云向西、向南移动,预示着会有雨来临。云的移动方向,一般表示它所在高度的风向。这一谚语说明的是云在低压内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它适用于密布全天、低而移动较快的云。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指太阳落山时,西方地平线下升起一朵城墙似的乌云接住太阳,说明乌云东移,西边阴雨天气正在移来,将要下雨。一般来说,如接中云,则当夜有雨;如接高云,则第二天有雨。但如西边的乌云呈条块状或断开,或本地原来就多云,那就不是未来有雨的征兆了。 “西北天开锁,明朝大太阳”:指阴雨天时,西北方向云层裂开,露出一块蓝天,称“天开锁”。这说明本地已处在阴雨天气系统后部,随着阴雨系统东移,本地将雨止云消,天气转好。 “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指春、夏时节,雨天的中午,云层裂开,太阳露一露脸,但云层又很快聚合变厚,这表明本地正处在准静止锋影响下,准静止锋附近气流升降强烈、多变。上升气流增强时,云层变厚,降雨增大;上升气流减弱时,云层变薄,降雨减小或停止;中午前后,太阳照射强烈,云层上部受热蒸发,或云层下面上升气流减弱,天顶处的云层就会裂开。随着太阳照射减弱,或云层下部上升气流加强,裂开的云层又重新聚拢变厚。因此,“太阳现一现”常预示继续阴雨。这句谚语和“太阳笑,淋破庙”“亮一亮,下一丈”等谚语类同。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瓦块云,晒煞人):鲤鱼斑是指透光高积云,产生这种云的气团性质稳定,到了晚上,一遇到下沉气流,云体便迅速消散,次日将是晴好天气。但是,如果云体好像细小的鱼鳞,则是卷积云,这种云多发生在低压槽前或台风外围,近期会刮风或下雨,所以又有“鱼鳞天,不雨也风颠”的谚语。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这里所指的云,是低压区里的低云。低压是自西向东的(实际上往往是自西南向东北移动)。云往西,说明该地处于低压前部,本地将因低压移来而降雨;云往东,说明低压已经移过本地,本地处于低压后部,天气即将转晴,转晴之前常常要刮一阵风。 “云钩向哪方,风由哪方来”:云钩指的是钩卷云的尾部,出现在高空,有时上端有小钩,也有排列成行的。上端小钩所指,是高空风的方向,而高空风往往又与地面相联,所以根据云钩方向大体可测知风的来向。 “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是说早晨东南方向有黑云遮日,预示有雨。因为早晨吹暖湿的东南风,温度较本地空气为高,形成上冷下热,水汽易上升成云,再加上白天地面受热,空气对流上升,更促使云层抬高,水汽遇冷成水滴,从而可能使天气变为不风即雨的情况。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黄云多是暖湿空气强烈上升所致,出现这种情况多降阵雨与冰雹。 “山戴帽,大雨到”:山戴帽是说气压低,空中水汽多在山顶形成云层。至于是否会降雨,一般要视情况而定,如云逐渐降低且加厚,降雨的可能性大,反之,云逐渐抬升变薄,下雨的可能性就小。 “云吃雾下,雾吃云晴”:见到雾之后来了云,可能低气压要来临,是要下雨的兆头。反之,如云消雾起,表示低气压已过,晴朗天气即将来临。 “日落射脚,三天内雨落”:指太阳从云层的空隙中照射下来,称“日射脚”,傍晚出现日射脚,说明对流作用强烈,预示有雨。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早晨东方无云,西方有云,阳光照到云上散射出彩霞,表明空中水汽充沛或有阴雨系统移来,加上白天空气一般不大稳定,天气将会转阴雨;傍晚如出晚霞,表明西边天空已放晴,加上晚上一般对流减弱,形成彩霞的东方云层,将更向东方移动或趋于消散,预示着天晴。 “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指的是久晴之后出现雾,说明有暖湿空气移来,空气潮湿,是天阴下雨的征兆;久阴之后出现雾,表明天空中云层变薄裂开消散,地面温度降低而使水汽凝结成辐射雾,待到日出后雾将消去,就会出现晴天。 在暖季的早晨,如天边出现了堡状云,表示这个高度上的潮湿气层已经很不稳定,到了午间,低层对流一旦发展,上下不稳定的层次结合起来,就会产生强烈的对流运动,形成积雨云而发生雷雨。所以有“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的谚语。 另外,有天气预兆的云在演变过程中,往往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季节性和地方性。当天空中的云按照卷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这样的次序从远处连续移来,而且逐渐由少变多,由高变低,由薄变厚时,就预示着很快会有阴雨天气到来;相反,如果云由低变高、由厚变薄、由成层而崩裂为零散状的云时,就不会有阴雨天气。在暖季早晨,天空如出现底平、顶凸、孤立的云块(淡积云),或移动较快的白色碎云(碎积云),表明中低空气层比较稳定,天气晴好。 此外,云的颜色也可预兆一定的天气,如冰雹云的颜色先是顶白底黑,而后云中出现红色,形成白、黑、红色乱绞的云丝,云边呈土黄色。黑色是阳光透不过云体所造成的;白色是云体对阳光无选择散射或反射的结果;红黄色是云中某些云滴(直径在千分之一到百分之一毫米之间)对阳光进行选择散射的现象。有时雨云也呈现淡黄色,但云色均匀,不乱翻腾。还有不少谚语是从云色和云形来预兆要下冰雹的。例如,内蒙古有“不怕云里黑,就怕云里黑夹红,最怕黄云下面长白虫”等谚语,山西有“黄云翻,冰雹天;乱搅云,雹成群;云打架,雹要下”“黑云黄云土红云,翻来覆去乱搅云,多有雹子灾严重”等谚语。还有“午后黑云滚成团,风雨冰雹一齐来”“天黄闷热乌云翻,天河水吼防冰蛋”等说法,这些都说明当空气对流强盛,云块发展迅猛,像浓烟一股股地直往上冲,云层上下前后翻滚时,就容易下冰雹。 二、看云识天好出游 天气状况对户外活动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遭遇恶劣天气多半起因于天气骤然变化。为了享受快乐的户外生活,旅游者在收听天气预报的同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气候知识,学会看云识天气,使自己能够从容应对天气的异常变化。 这里介绍10种云层形式,有“积”字表示云的形状是块状(无关大小),有“层”字表示天空布满阴沉的云。每种类型都给出了分布的大约海拔高度,云层越高,天气越好。在极地地区,同种类型的云层会在更低海拔的天空出现。 卷积云:小圆块积云,看上去如同波纹状,常被称为“鱼鳞天”,通常海拔高度5 000~8 000米,一般预兆晴朗天气。 高积云:类似于卷积云,预兆天气良好,但它的覆盖范围更广,云层更厚,白中有暗。通常出现于暴雨之后,悬浮在5 000~6 000米的高空。 积雨云:为低层雷云,云色乌暗。塔形云层高可达6 000米,顶部平云层被称作砧顶。积雨云常带来强风暴雨、雷鸣和闪电。上层类似假卷云,顶层类似假雨云。 积云:很易于识别,蓬松状白云,如同团团棉絮,飘浮在空中。如果彼此分开意味着又是美好的晴天,可是如果发展得越来越大,前端越来越多,很可能会带来一场突然降临的暴雨。位于海上碧空中的积云,通常表明离陆地已经不远,高度一般不超过2 500米。 卷云:由冰晶形成的高层缕状云,这也是它看上去纯白色的原因,经常称作马尾云。它们也通常意味着天气晴朗,高5 000~9 000米。 卷层云:由冰颗粒形成,看上去像白云的纹路,这些是惟一会在太阳或月亮周围产生光晕的云层。如果卷层云扩展,意味着天气晴朗;如果卷层云缩小,意味着将要下雨;如果天空笼罩着卷云,卷云上部的天空变暗,逐渐形成卷积云,这预示着雨雪的来临。 高层云:在阳光或月光照耀下,看上去像灰色的幕幔。如果湿空气靠近,云盘消失,云层变厚、变暗,直至下雨,高可达2 500~6 000米。 雨层云:为低层乌云,笼罩在空中,意味着4小时之内会有降雨,通常会持续几小时。 层积云:低层覆瓦状云层,通常覆盖整个天空。云层较薄,阳光可以透射下来。它们可能会带来雷阵雨,但一般会在午后消失,留下一片晴朗明亮的蓝天。高度低于2 500米。 层云:云层最低,犹如浓雾笼罩在空中,刚开始出现时经常会被误认为是高山浓雾。它们并非很自然的雨水云,但也可以形成蒙蒙细雨。如果在夜间它越来越厚,覆盖在清晨空中,通常这会是晴朗的一天,高度不超过2 500米。

4. 天津市中考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 ,求!

《孔子语录》、孟子《鱼我所欲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左传·版曹刿论权战》、《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诸葛亮《出师表》、陶潜《桃花源记》、郦道元《三峡》、韩愈《杂说(四)》、刘禹锡《陋室铭》、柳宗元《小石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周敦颐《爱莲说》、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诗经·关雎》、《诗经·蒹葭》、曹操《观沧海》、陶潜《饮酒》、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湾《次北固山下》、王维《使至塞上》、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行路难》、杜甫《望岳》、杜甫《春望》、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5. 求2011天津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 古诗考察篇目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
一、 文言诗文重点【默写+阅读】篇目:
1、 爱莲说(六上)★☆
⑴作者:周敦颐(宋),哲学家。选自:《周元公集》。
⑵题材:散文。手法:托物言志,以莲喻人。
⑶中心主题: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⑷默写重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七上)★★
⑴作者:孟子(战国),政治家、思想家。选自:《孟子》。
⑵题材:议论文。手法:采用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
⑶中心主题: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⑷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⑸默写重点: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 卖油翁(七上)★☆
⑴作者:欧阳修(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
⑵题材:哲理短文。手法: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⑶中心主题: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
4、 核舟记(七上)★★★
⑴作者:魏学洢(明)选自:涨潮(清)编辑的《虞初新志》。
⑵题材:说明文。手法: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布局,以空间为顺序。
⑶中心主题: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反映出我国古代工艺的高超成就。

5、 黔之驴(七下)★☆
⑴作者:柳宗元(唐),唐宋八大家之一。选自:《柳河东集》。
⑵题材:寓言故事。手法:详略分明,重点突出。
⑶中心主题:有些东西尽管貌似强大,其实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战胜它。
⑷演化为成语:黔驴技穷、黔驴之技。
⑸默写重点: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6、 狼(七下)★★★
⑴作者:蒲松龄(清)选自:《聊斋志异》。
⑵题材:短篇小说。手法:生动、细致刻画。动作、神态描写十分传神。
⑶中心主题: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7、 曹刿论战(八上)★★☆
⑴选自:左丘明(春秋)所作的《左传》。
⑵题材:写史文。手法:以齐鲁长勺之战为线索,写鲁庄公的“鄙”,突出曹刿的“远谋”。
⑶中心主题:阐明了要取信于民及善于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8、 孔孟论学(八下)★☆
⑴前四则,作者:孔子选自:《孔子》。后两则,作者:孟子选自:《孟子》。
⑵题材:孔、孟子及其弟子言行。
⑶中心主题:
①孔子自述他进德修业和认识能力提高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
②学习离不开思考,思考有利于学习。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
③学习应该不懂就问,包括问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和问之间的关系)
④劝人自强不息。将成而止,前功尽弃,始为而进,终将成功,关键不在力量大小,而在意志是否坚定。
⑤学习不能一曝十寒,要持之以恒,还要专心致志。
⑥不能迷信书本,要汲取书中的精华。读书要有批判怀疑精神。

9、 岳阳楼记(九上)★★★★
⑴作者:范仲淹(宋)选自:《范文正公集》。
⑵题材:写景,议论文。手法:描写“迁客骚人”登楼时的两种不同“览物之情”,以此过渡到议论。
⑶中心主题: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生活态度。既是自勉,又是与友人共勉。
⑷默写重点: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0、 醉翁亭记(九上)★★★★
⑴作者:欧阳修(宋),唐宋八大家之一。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⑵题材:写景,议论文。手法:以“乐”字贯穿全文。对仗句、判断句。
⑶中心主题:表现自己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⑷默写重点: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③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⑤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1、 桃花源记(九下)★★★★
⑴作者:陶渊明(晋)选自:《陶渊明集》。
⑵题材:小记。手法:用客观的记叙方式虚构了一些情节,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
⑶中心主题: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⑷演化成语:世外桃源、无人问津、豁然开朗、落英缤纷、鸡犬相闻、怡然自乐、黄发垂髫
12、 捕蛇者说(九下)★★★★
⑴作者:柳宗元(唐),唐宋八大家之一。选自:《柳河东集》。
⑵题材:记事、议论文。手法:对蒋氏三代宁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暴敛之害的描写。
⑶中心主题: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残酷,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⑷默写重点: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②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③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④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二、 文言诗文重点【默写+赏析】篇目:
1、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六上)
⑴作者:孟浩然(唐)选自:《梦囊阳集》。
⑵题材:干谒诗。手法:前四句描绘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后四句抒写渴望出仕好人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以咏洞庭湖来表达自己出仕的愿望。
⑶中心主题:诗人借洞庭湖有感,婉转的向张九龄表白了自己的心愿。
⑷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⑸词义:
①涵虚:包括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②太清:天空。
③济:渡河。
④端居:平常居处,闲居。
⑤耻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
⑥徒:白白的。
⑦坐观:坐视、旁观。

2、 望岳(六上)
⑴作者:杜甫(唐)选自:《杜少陵集详注》卷一。
⑵题材:五言古诗。手法:描写了诗人眼中泰山的巍峨壮丽。
⑶中心主题:抒发了诗人不甘平庸、奋力攀登人生高峰的雄心壮志。
⑷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⑸词义:
①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②青:山色。未了:不尽。
③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
④荡胸:胸中荡气回肠。
⑤决眦:决:裂开。眦:眼角。决眦:极力张大眼睛。
⑥会当:古人口语,终要,一定要。

3、 饮湖上初晴后雨(六上)
⑴作者:苏轼(宋),唐宋八大家之一。选自:《四部丛刊》影宋本;《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十。
⑵题材:写景状物诗。手法:把西湖比作“西子”,即西施。
⑶中心主题:赞颂西湖之美。对西湖美景的赞美。
⑷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⑸词义:
①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②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方好:正显得美。
④空蒙(与“蒙”通用):细雨迷芒的样子。

4、 黄鹤楼(六下)
⑴作者:崔颢(唐)选自:《崔颢集》。
⑵题材:思乡诗(唐人七律之首)。手法:运用双声词,双声词组,叠韵词组。
⑶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⑷词义:
①历历:分明可数。
②乡关:故乡。

5、山居秋暝(六下)
⑴作者:王维(唐)选自:《王右丞集》。
⑵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⑶名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⑷中心主题: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⑸词义:
①暝:夜,这里指傍晚。
②喧:喧哗,这里指洗衣服姑娘的欢笑声。
③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
④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自己。
⑤空山:幽静的山。

6、送友人(六上)
⑴作者:李白(唐),诗仙。题材:送别诗。
⑵名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⑶中心主题:表达诗人真挚的惜别之情。
⑷词义:
①白水:明净的水。
②为别:分别。
③征:征途,远行。
④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⑤萧萧:马鸣声。
⑥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7、登高(七上)
⑴作者:杜甫(唐)选自:《杜工部集》。
⑵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⑶中心主题:诗人对病困潦倒生活的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悲愤,又暗含了忧国伤时的情绪。
⑷手法:写景雄浑开阔,抒情沉郁悲凉,情景交融。“古今七言律第一”。秋天重阳节。
⑸词义:
①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②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③萧萧:风吹落的响声。
④万里:指远离故乡。
⑤长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⑥繁霜鬓:形容白发多,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⑦潦倒:哀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七上)
⑴作者:刘禹锡(唐)选自:《刘禹锡集》。
⑵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⑶词义:
①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②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
③烂柯人:指王质。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

9、题破山寺后禅院(七上)
⑴作者:常建(唐)选自:《全唐诗》。
⑵名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⑶中心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佛地的喜爱和希望脱离尘世,追求清静隐逸的思想。
⑷词义:
①初日:早上的太阳。
②禅房:僧人的房舍。
③万籁:各种声音。籁,凡是能发出音响的孔都叫“籁”,此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
④清晨:早晨的雾。

10、江城子•密州出猎(七下)
⑴作者:苏轼(宋),唐宋八大家之一。选自:《东坡乐府》。
⑵中心主题:表现了作者志在杀敌卫国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气概。
⑶词义:
①聊:姑且。
②狂:豪情。左牵黄:左手牵黄狗。右擎苍:右臂举着苍鹰。古人打猎时用狗和鹰来捕捉猎物。
③锦帽:头戴锦蒙帽。貂裘:身穿貂鼠皮衣。
④千骑:形容随从乘骑之多。
⑤孙郎:孙权。这里借以自指。
⑥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主侵掠。

11、如梦令(七下)
⑴作者:李清照(宋)
⑵词义:
①疏:疏放疏狂,形容雨下得很大。
②卷帘人:正在卷动帘子的侍女。
③绿肥红瘦:海棠花丛中一是绿的见多,红的见少了。形容海棠花被风雨打下了不少。

12、一剪梅(七下)
⑴作者:李清照(宋)
⑵词义:
①裳:古音,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②玉簟:光华如玉的精美竹席。
③雁字:指雁群飞时排成“一”或“人”形。相传雁能传书。

13、 诉衷情(八上)
⑴作者:陆游(宋)选自:《放翁词》。
⑵中心主题:抒发了作者对南宋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⑶词义:
①关河:关塞河防,指山川险要处。
②胡:此指金兵。
③天山:此指抗金前线。

14、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八上)
⑴作者:辛弃疾(宋)
⑵中心主题:词人报国壮志难酬,只有无限感慨和悲愤。
⑶词义:
①沙场:战场。
②的卢:一种性烈的快马。
③霹雳:惊雷,比喻拉弓时弓弦响如惊雷。
④天下事:此特指恢复中原之事。

15、 青玉案•元夕(八上)
⑴作者:辛弃疾(宋)
⑵中心主题:抒发了作者自甘寂寞、不慕繁荣的孤高情怀。
⑶词义:
①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②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③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④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⑤玉壶:比喻明月。
⑥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即舞鱼舞龙。是元宵节的表演节目)
⑦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⑧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⑨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⑩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16、 天净沙•秋(九上)
⑴作者:白朴(元)选自:《天籁集》。
⑵中心主题: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⑶词义:
①飞鸿:天空中的鸿雁。

17、 天净沙•秋思(九上)
⑴作者:马致远(元)选自:《东篱乐府》。
⑵中心主题:游子思乡之情。
⑶词义:
①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②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特指飘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⑷文学常识:此篇后被称为“秋思之祖”。

三、 文言诗文【只默写】篇目:
1、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2、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3、 凉州词 【唐】王翰
4、 书愤 【宋】陆游
5、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6、 观书有感 【宋】朱熹
7、 观猎 【唐】王维
8、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9、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四、 文言诗文重点【其余默写】篇目归纳:
1、 爱莲说 【宋】周敦颐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战国】孟子
3、 卖油翁 【宋】欧阳修
4、 核舟记 【宋】魏学洢
5、 黔之驴 【唐】柳宗元
6、 狼 【清】蒲松龄
7、 曹刿论战 【春秋】左丘明 《左传》
8、 孔孟论学 【战国】孟子 【春秋】孔子
9、 岳阳楼记 【宋】范仲淹
10、 醉翁亭记 【宋】欧阳修
11、 桃花源记 【晋】陶渊明
12、 捕蛇者说 【唐】柳宗元

6. 2010年天津中考语文作文题目是什么

2010年天津市中考作文:材料作文(关于儿童节):
语文试卷给出一段阅读材料:现在的儿童节就是“消费节”,你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的?自拟题目,评价一下你对现在儿童节的看法。

7. 2016天津中考语文满分作文

《这一次,我没有放弃》
“放弃”这个词我的理解是,在做事遇到挫折时,就不去做——这叫放弃。但是遇到挫折下放弃这就比放弃困难多了,我就做到了。
记得在我上初一年级时,我还不会骑车,于是,我的妈妈就说:“都这么大了,还不会骑车等到长大了,怎么办?”
没事,不会骑车,也没什么,骑车,必须人人都会,不会,长大
了也是件不好的事。
我想想也对,于是说:
“我练。”
起初,我感觉骑车是件很容易的事,于是我就做在车座上开始蹬,但是,蹬上几步就摔下来,经过多次试,还是不成功,我想:
“反正也学不会,不学了!”
我就走到屋里,妈妈看到我说:
“学会了,不使劲学是学不会的。”
“还是不学了,我怎么也学不会。”
我嘟嘟囔囔的说。妈妈看着我的眼, 接着说:“唉,你这样想就不对了。一
两次的失败就不去做了,那什么样的事情也做不成;人的想法不同,做事的心
劲也不同,还是玩一会儿就去练一练吧!”
妈妈又说:“如果每个人做事都如你一样,是不会有成功的。爱迪生不是
在失败中成功的吗?”
妈妈不在说了,这时正好有人来聊天,她便到客厅和人聊天去了。
妈妈走后,我仔细回想着她的话:
真是世上无难事,就怕有心人。我不能放弃,我要克服困难,做一个肯登攀的 人。
我又推着自行车,来到了村西的大路边,继续练自行车。
我摔了一个跤……
又摔了一个跤……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我歪歪扭扭地骑着自行车朝家的方向奔驰。

8. 2006天津中考语文满分作文

我尽力了,可是没有找到,可能是因为中考才考完不久吧,没有这么快出来

9. 2010年天津市中考语文试卷答案、

我有 无法发给你!
第Ⅰ卷共一大题,共29分。
一、本大题共11小题,共29分。(1~专4小题,每题2分;5~11小题,每题3分)属
1.D 2.A 3.D 4.B 5.C 6.B 7.C 8.C 9.A 10.B 11.C
限制了长度

10. 2008年天津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专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属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是概述,语言很有特点。先总说一句:“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接下来,作者运用比喻和排比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能够激发读者的想像。学习这段语言,教师要让学生熟读,细细体味语言的美妙,尽情想像蓝天白云的奇妙变化,甚至可以让学生模仿写作。

接下来的4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低而厚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教师提示学生思考:此处为什么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不用行不行?)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这就是文章的思路。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这个思路理清。理清了思路

阅读全文

与2011天津中考语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