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英作文 > 闸北区高考语文二模卷

闸北区高考语文二模卷

发布时间:2020-12-23 06:56:09

A. 求2013届闸北区高三语文二模!!

网络文库里应该有的,或者你可以去买今年的二模卷

B. 高考零距离二模卷闸北区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

您好,我是精锐教育辅导教师,您的邮箱是多少?我发给您。

C. 2009年闸北区中考二模语文卷答案

大哥,我也在找啊,找的好辛苦哇~同是天涯沦落人啊!!

D. 2011闸北区语文二模答案

1.心忧炭贱愿天寒 2.化作春泥更护花 3.了却君王天下事 4.小桥流水人家 5.花之隐逸者也 6.一鼓作气 7.故乡 8.D 9.三国 诸葛亮 10.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 11.C 12.荣誉 进入 13.A 14.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 15.善于分析推理,公正严明 16.文化不仅是祖先留下的、能为我们提供一种身份认同的东西,还是一种能制约社会盲目、过快发展的力量 17.B 18.它能帮我们收藏光阴和记忆 远离焦虑,恢复生活本来的样子 19.促膝谈心意味着慢,手工制作意味着慢 20.举例论证 具体地论述了文化的慢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节奏,更是一种美和秩序 21.沧桑 22.一只名为《西部好二郎》的歌 以郭和奎营长为代表的高原军人为守护祖国边疆舍小家、献青春 23.开篇点题,同时为全文奠定一种凝重、深沉的情感氛围 为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是之急于了解“究竟是什么歌有这样大的力量” 24.它准确的反映了高原军人艰辛而神圣的生活 它深情的抒发了高原军人对家中慈母亲人的思念 它更能表达高原军人为守卫祖国母亲甘愿奉献的深厚情怀 25.肖像 语言 动作 一个外边粗狂、内心细腻、忠于职守、孝敬父母的边防军人

E. 2007年闸北区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上海市闸北区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质量监控
语 文 试 卷
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l一6题(9分)

《影响世界100部名著》节选

[1]《圣经》
它是了解西方文化的钥匙!作为基督教的正式经典,其最重要的主题是人。

[3]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没有牛顿,就没有近代科学。牛顿第一次表明人可以像上帝那样洞察世界的奥妙,这
种思想在思想史上是空前的。

[4]达尔文《物种起源》
达尔文的伟大之处,就是在于在看来不变的事物中找到变化,在看来没有联系的事物
中找到关系。

[5]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梦是最一般的心理现象之一,也是各种迷信和预言的来源之一。弗洛伊德主要功绩在
于理性地把梦作为一种对象来研究,并得出划时代的发现——潜意识。弗洛伊德指出,人
并不是自己行为和精神的主宰,他在很大程度上受潜意识控制。

[8]马尔萨斯《人口原理》
两个世纪以来,马尔萨斯可以说被攻击得体无完肤。不过,即便他的每一句话、每个
数据都是错的,其精神实质总是得到辉煌的证实。

[9]卡逊《寂静的春天》
同《人口原理》一样,《寂静的春天》是人类对自己的生存状况提出严重警告的警世之
作,在它出版四十多年之后,“环境”已经成为最流行的热门词条之一。

[11]《论语》
代表中国文化的首屈一指的著作。其核心思想在于人和人之间有差别、不能平等,这也是两千五百年来中国文化的核心。许多古代文化消亡了,而中国文化却在变化中存续下来,这可能是孔子和他的《论语》的功劳。

[26]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对人的本质的洞察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从古到今,人最感兴趣的问题还是
人本身,人希望认识自己;而这恰巧是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的实质。但人是复杂的,这种
认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文艺作品为我们提供一个最佳的场所。

[3l]歌德《浮士德》
歌德用“古典的”形式创造一个崭新的,完全属于新时代的理想的人。在歌德的浮士
德身上,最主要的是为求知识的无尽的探索精神,这个精神可称之为浮士德精神。、正是这
种精神成就了西方的科学昌明与文化鼎盛的时代。

[32]塞万提斯《唐•吉诃德》
名著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有助于精神的提升,精神提升的关键在于人生意义的认同。唐•
吉诃德和他的仆人桑丘以及书中的其他人物对每个读者来说都不陌生,一个人在他生活中,总会遇到类似的人物和情景。除了技术进步之外,你会发现现代的人性与塞万提斯描写的16世纪的人性与非人性何其相似乃尔。

[46]加缪《鼠疫》
从古到今,人类不断面对各种灾难,但他们很少能够对灾难有所准备。这本讲人类如
何面对灾难的书创作于希特勒时代,许多人感到无望。在这关键时刻,加缪看到面对灾难
的唯一正确态度,就是不要听从命运的摆布,也不要听从权威与利益集团的煽动。

[61]门笛卡尔《方法谈》
什么是科学精神,到现在仍然是众说纷纭。但是,科学精神一定会导致科学发展,其
起点必定是求知的欲望。笛卡尔在《方法谈》一书中一开始就讲述他从学校出来后的二十
年的探索过程,而且在探索过程中开创出自己独特的理论与方法。这就是笛卡尔哲学体系,
其核心是认识论。正是笛卡尔把哲学扭转到了正确的方向。

[65]卡夫卡《审判》
卡夫卡的不朽在于他提出的问题远比他解答的多得多。在《城堡》中他谈到“提问题
是主要的”。实际上这就是科学与人生的真谛。思想来源于对问题的探索,探索过程也许比
拾取现成答案更有意义。

[70]鲁迅《阿Q正传》
要在中国作家中选出一位思想家可不容易,特立独行不是中国人的精神。稍稍离经叛道,不是棒杀,默杀,就是捧杀。无疑,每一套杀法,鲁迅都经过,只是什么时候干什么,随时代的潮涨潮落决定。但是,近百年来中国首屈一指的作家还是鲁迅,而《阿Q正传》是其代表作。

[82]老聃《道德经》
它是世界上影响很大但篇幅最短的书。总的说来,《老子》与《论语》几乎完全不同而
且相互补充构成中国传统文化。孔子一直是中国文化的在朝派,而老子则是在野派。老子
乃至道家学说最有意义的地方在于给孔子的“理想国”开辟一个精神逃脱的小路。

[100]曹雪芹《红楼梦》
《红楼梦》在中国影响极大,在世界上却影响很小。这种反差说明什么呢?《红楼梦》彻
头彻尾的“中国味”。而这种中国味也许可以从中国诗词、中国书画、中国园林,、甚至中国
戏曲中体会一二,但《=红楼梦》却是全方位的。它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

1.(2分)在鲁迅的《阿Q正传》中我们知道了阿Q精神,它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分)马尔萨斯《人口原理》述评中的“精神实质”一词,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分)请将选文中的(1)(3)(4)(5)(8)(9)(26)(31)(46)(61)(65)(82)按下列要求分类:
A.文学艺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宗教哲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自然科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分)根据节选的评述请用一个词或短语概括下面典型人物的特征:
哈姆雷特 ( )
浮士德 ( )
唐•吉诃德 ( )

5.(3分)下面的内容与《老子》和《论语》无关的一项是 ( )
A.“柔弱不争”、“无为而治” B.“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C.“求闻达、济天下” D.‘依法治国,赏罚分明”

6.(3分)从节选的作品看,《影响世界100部名著》对世界的“影响”主要偏重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19分)

①我来到海滨,亲吻着蔚蓝的大海。
②我贪婪地读着沧海这不朽的大自然的经典,读着浪花,读着波光,读着迷蒙的烟涛。
天外滚滚而来的蓝色文字和发出雷鸣般声响的白色标点,使我领略着这天与地之间的大书’
中深邃的哲理。
③打开海蓝色的封面,聆听着太阳清脆的铃声,海底朦胧的音乐,我看见了安徒生童
话里天鹅洁白的舞姿,罗马大将安东尼和埃及女王克利奥佩特拉海战中交融着爱与恨的戏
剧,灵魂复苏的精卫鸟化作飞鸥在寻找当年投人海中的树枝,徐悲鸿笔下的马群在蓝色的
大草原上仰天长啸,舒伯特的琴键星星般在浪尖上频频跳动此时此刻我感到自身发
生了一种神秘的变化,一种非常美好的东西复归了。我感到自己的世界在扩大,胸脯在奇
异的伸延,一直伸延到海天相接处,同天:同海,同躲藏着星月连成一片。喜悦突然像涌
上海面的潜流,滚过胸间,使我暗暗激动。生活多么美好,这大海拥载着的土地,这土地
拥载着的生活,多么值得我爱恋。
④面对大海,有人读到豪壮,有人读到寂寞;有人体悟爱情,有人感受仇恨;有人渴
求着生,有人寻找着死一大海是双重结构的生命;潮与汐,深与浅,洪涛与微波j巨鲸与
幼鱼,狂暴与温柔,清新与混沌,怒吼与低吟,日出与日落,诞生与死亡。颤抖的岁月中,
多少江河挟着泥沙污染你的蔚蓝,多少鲸鲨的尸体毒化你的芬芳,然而海浪依然活泼,波
光依然明艳,海水依然清澈。阳光下,我一直读到浅海海底,读到沙,读到珊瑚、,读到飘
动着的海带。那些蹈海的英雄、穿越怒涛的探险者、潜入深海发掘化石的科学家.,你们在
海床上找到了大海净化自我、战胜自我的答案吗?你们像我一样,读到了大海这种比风暴更
伟大的力量吗?
⑤然而,读着大海,我却困惑了。我的视线未能穿越海底。我知道,那儿有很难读懂
的大深奥,人类一旦解读了这大深奥,世界将三倍地富有。然而我知道今天的海,是曾经.
化为桑田的海,是曾经被圆锥形动物统治过的海,是曾经被凶猛的海蛇和海龙霸占过的海。
而今,寒荒的波涛世界变成了繁忙的人间。我读着海,读着眼前掠过的七彩风帆,读着破
浪驰骋的威武舰队,读着层楼巨厦似的庞大油轮,读着海滩上红白相间的帐篷和沙地上沐
浴着阳光的男人女人,我相信,20年后的海,百年千年后的海,,又会有另.一-种壮观,,另一种七彩,另一种海与人的和谐世界。海底世界据说是永恒的黑暗,但我相信那儿每时每刻都在酝酿着惊人的巨变。,海面上顷刻间,波平浪静就能化为波峰浪谷,‘正是深海永不平静的讯息。我曾经千百次地思索,如今我明白,大海绝不留恋过去,永远追求未来,追求更
新和进化。
⑥大海,我心中伟大的启示录。 (有删改)
7.(3分)第①自然段中说“这天与地之间的大书中深邃的哲理。” 是一种________的说法,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分)“大海这种比风暴更伟大的力量”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分)大海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全文围绕“读”字展开,把大海喻为经典、_______________
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以此构成全文的基调、核心。

10.(3分)对文章开头描写的浪花,波光,迷蒙的烟涛……的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描写营造出散文诗特有的意境和气氛。
B.清新的文字引发人产生美好的想象。
C.开门见山,自然点出“读”的对象。
D.大海情景的描绘,给人一种美的画面感。

11.(4分)文章以“读沧海”就构思而言,作者对“沧海”的“解读”是从“打开海蓝色的封面”开始,而后从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 ;从________________到 ____________ 的

12.(5分)散文诗是“诗意般思索”(屠格涅夫语)。请你结合《读沧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
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旬中的空缺(任选5空)(5分)
13.①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宋•柳永《雨霖铃》
②春潮带雨晚来急,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波不兴(宋•苏轼《前赤壁赋》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道海棠依旧。(宋•李清照《如梦令》

⑤凿石索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国志•蜀书•秦宓传》
⑥木欣欣以向荣,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题东林书院联)

(四)、阅读下面的诗。完成14一16题。(8分)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4.(3分)上面的诗或写口或写口,但都借景写理,所以人们称这类诗为口口诗。

15.(2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诗
中的理是由塘而口,见口觉清,由清思源,自然天成。

16.(3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l题。(16分)
一道学,高屐大履,长袖阔带,纲常之冠,人伦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
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晒日:“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
勃然作色而起日:“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日:“怪
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其人默然自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

李生闻而善日:“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
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焚书》
17.(4分)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窃唇吻之三四 ( ) ②敢呼仲尼而兄之 ( )
③见而哂日 ( ) ④李生闻而善 ( )

18.(3分)下列词组与句子中的“徒”与“自谓真仲尼之徒焉”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家徒四壁
C.仲尼之徒,无道恒文之事者 D.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19.(2分)文中与“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相呼应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4分)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安知其言之至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3分)从文中看刘谐的特点表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5题。(13分)
游雁荡记
(清)方苞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人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关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
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①日:“盍记之?”余日:“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
荒陬②中一邱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③,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
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
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
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痞壁藿④
然而人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僻远,富
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⑤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
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
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
虑冥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⑦相接焉。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
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
[注]
①鲍甥孔巡:鲍孔巡,方苞外甥,方苞一妹嫁鲍氏,孔巡即其子。
②荒陬(zou邹),荒凉偏远之地。陬:角落,引伸为偏远的地方。
③“幽寻”句:深入探寻山水(寄情山水)以打发日子。
④疳(wei戳伟):疮。壁(ju6掘)然:惊心。
⑤鸠工:集聚工匠。鸠:聚集。标揭:标榜扬名。
⑥冥:脆隐灭。
⑦一:完全

22.(2分)“癸亥仲秋,望前一日”一句中的“仲秋”是指农历______月。“金陵之摄山”中
的“金陵”是指现在的_______(地名)。

23.(2分)对“兹山不可记也”的理由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雁荡山“实大且多”应着眼于它整体的内在精神。
B.求其形似容易,绘其神似太难。
C.作者无心花费笔墨描景状物。
D.抓住特点将游山的乐趣引向哲理探索。

24.(2分)对“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一句的理解最恰当一项是 ( )
A.雁荡山就这样才没有被愚僧俗士的剥落斧凿所污辱啊。
B.雁荡山因为这样才能没有被愚僧俗士的剥落斧凿所污辱啊。
C.这就是雁荡山始终没有被愚僧俗士的剥落斧凿所污辱的原因。
D.这就是雁荡山始终拒绝愚僧俗士的剥落斧凿所污辱的原因。

25.(4分)作者欣赏雁荡山的两点,一是雁荡山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二
是这一特点符合作者_______________的心境。(用文中词句回答)

26.(3分)从文中看作者游雁荡山悟出的道理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 文 (70分)
2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了。
因为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你
要做的就是选择其中较信赖的一只,尽力校准它,并以此作为你的标准,听从它的指引行
事。这就是人们称之的“手表定理”。
请联系实际,写出你对上面材料的理解与思考。
要求:(1)不少于800字。
(2)不要写成诗歌。
(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上海市闸北区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期中练习卷(2007.4)参考答案
(一)
1 精神胜利法(是自欺欺人,是妥协)
2 人类应对自己的生存状况保持一种忧思与警觉。
3 A文学艺术(26)(31)(46)(65) B宗教哲学(1)(61) (82) C自然科学(3)(4)(5)(8)(9)
4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复杂 歌德的《浮士德》 追求创造 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 富于幻想,行侠仗义
5 D(法家)
6 思想。(它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
7 比喻: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读沧海后对大海的认识。
8 净化自我,战胜自我的力量。
9 书籍启示录
10 C
11 浅海 深海;海平面 海底
12 略(能结合文本的内容,领略大海所蕴含的哲理情思)
(三)
13①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 ②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两涧》) ③清风徐来 (宋•苏轼《前赤壁赋》) ④试问卷帘人(宋•李清照《如梦令》)
⑤剖蚌求珠(《三国志•蜀书•秦宓传》) ⑥泉涓涓而始流(晋•陶渊明《归去米兮辞》)
⑦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题东林书院联)
(四)
14 水,山,哲理(理趣)
15 水 水
17 ①偷来②“兄之”意为做他的兄长③讥笑④(形容词作动词用,解释为)“认为好”
18 C门徒(D同伙)
19 “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
20 ①那人生气地改变了脸色并站起来 ②然而怎么知道他说得这么深刻啊
21 风趣幽默(诙谐调笑);反传统
〔译文〕:
有一位道学先生,脚穿宽大而高底的木屐,身上的服饰长袖阔带,俨然以纲常为冠、以人伦为衣,从故纸堆里拣来了只言片语,又窃取到了一些陈词滥调,便自以为是真正的孔子信徒了。这时他遇见刘谐。刘谐,是一位聪明博学的才子,见了他微笑说:“这是因为你不知道我是孔子的兄长啊。”那位道学先生顿时生气地变了脸色,站起来说:“上天如果不降生孔子,世界就会千秋万代如在黑夜之中。你是什么人,敢直呼孔子的名字而以兄长自居?”刘谐说:“怪不得羲皇以前的圣人都是整天点着纸烛走路啊!”那人无言答对,但他又怎能理解刘谐一番话的深刻道理呢?
我李贽听说以后赞美道:“这句话,简明而恰当,概括性强而又启人思考,可以冲散云雾的遮蔽而使天空晴朗。他的言论这样,他的人品也就可以知道了。因为这虽然是出于一时的玩笑话,然而其中的深刻道理却是千百年不可改变的。”
(六)
22 八(月)或秋天的第二个(月) 南京
23 B
24 C
25 完其太古之容色 严恭静正
26 欲使自己不受侮辱,就要远离受侮辱的环境;与成就别人,首先要成就自己,使自己有很高的品德。

游雁荡记•(清)方苞
癸亥仲秋[1],望前一日入雁山[2],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关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曰[3]:“盍记之[4]?”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邱一壑[5],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6],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7]、临安之飞来峰[8],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蹷然而入人目[9]。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10],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

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11],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12]。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13],圣贤成己成物之道[14],俱可得而见矣。

注释:
[1]癸亥:乾隆八年(1743)。
[2]望:阴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雁山:雁荡山简称雁山。
[3]鲍甥孔巡:鲍孔巡,方苞外甥,方苞一妹嫁鲍氏,孔巡即其子。
[4]盍:何不。
[5]荒陬(zōu邹),荒凉偏远之地。陬:角落,引伸为偏远的地方。
[6]“幽寻”句:深入探寻山水(寄情山水)以打发日子。
[7]摄山:即栖霞山,在南京市北,为东南名胜之一,山中多产草药,可以摄生(保养身体),故又名摄山。
[8]临安:即杭州。飞来峰:一名灵鹫峰,在西湖西北岸灵隐寺前。相传东晋时印度和尚慧理见此山,叹曰:“此是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故称“飞来峰”,为西湖胜景之一。

[9]痏(wěi伟):疮。蹷(jué掘)然:惊心。
[10]鸠工:集聚工匠。鸠:聚集。标揭:标榜扬名。
[11]冥:脆隐灭。
[12]一:完全。
[13]修土:品德完美之士。守身:坚守自身之操行品德。涉世:经历世事。
[14]成己成物:成就自己,也成就外物。

参考译文:
癸亥年中秋节前一日,去游雁荡山,游玩了两天才回来。山中的古迹大多已荒芜,被丛生的草木掩盖不能探寻访游了。而雁荡山的山峰姿态、峭壁风光与我从前去过的地方完全不同。我的外甥鲍孔巡说:“何不写篇游记?。”我答到:“此山不可记啊。”

永州、柳州的山,不过是荒芜地方的小山沟,柳宗元贬官居永、柳,以寻幽探胜来打发日子,所以才用尽篇章辞藻来形容。而雁荡山则盘曲在浙江东南海隅,幽深奇峻,峭拔险怪,奇形怪状的山峰,不仅高而且多。如定要以词句来形容雁荡,则只能将雁荡风光形容得与其他名山相类,而不能将它的独特之处显现出来。而我以为雁荡的独有之处有两点。
以前所见过的山,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栖霞山,杭州的飞来峰,它们的山峰崖洞并非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欢在山上雕凿仙佛的貌相,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士又爱在上面镌刻自己的名字和诗词,这些被雕凿镌刻的山如同长了伤疤一样惨不忍睹。而雁荡山独能保持山的原貌。这是因为雁荡山壁立千仞,不可轻易攀援,又处在僻远的地方,富贵及有权势者一般没有特殊的原因不会来此,即便来了,也不会久留,花费时间财力来表明自己“到此一游”,这就是雁荡山始终没有被愚僧俗士剥落斧凿所污辱的原因。
秀丽明媚的山川,能使游者欣然而乐。但雁荡山岩深壁削,时需仰观,时需俯视。俯仰之间,肃穆端静的感觉不由而生。一旦如此,人世各种杂念和忧虑就会消失,而本心开始与天地之精神相连接。
知晓了这两点,那么高洁之士守身处世的学问,圣人贤哲成己成物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可以了解了。

F. 08上海各区县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

2007学年第二学期徐汇区高三年级语文学科
学习能力诊断卷
(考试时间l50分钟,满分150分) 2008.4
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7分)
(1)数学是文化的一部分,没有任何一门科学能像它那样泽被天下。 (2)这里只就它对人类精神生活影响最突出之处提出一些看法。
(3)首先,数学追求一种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知识。例如说,欧几里得平面[注]上的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绝不是说“在某种条件下”,“绝大部分”三角形的内角和“在某种误差范围内”为180°,而是在命题的规定范围内,一切三角形的内角和不多不少为180°。产生这个特点的原因可以由对象和方法两个方面来说明。
(4)希腊文化的背景形成了数学研究的对象并不只是具体问题,数学所探讨的不是转瞬即逝的知识,而是某种永恒不变的东西。所以,数学的对象必须有明确无误的概念,而且其方法必须由明确无误的命题开始,服从明确无误的推理规则,借以达到正确的结论。通过纯粹的思维竟能在认识宇宙上达到如此确定无疑的地步,当然会给一切需要思维的人以极大的启发。也正因为这样,数学方法既成为人类认识方法的一个典范,也为人在认识字宙和人类自已时必须持有的客观态度制定了一个标准。
(5)就数学本身而言,它的逻辑方法是最突出的。这个方法发展成为人们常说的公理方法,每个论点都必须有根据,都必须持之有理。除了逻辑的要求和实践的检验之外,无论是几千年的习俗、宗教的权威、皇帝的敕令还是流行的风尚,统统是没有用的。这样一种求真的态度,倾毕生之力用理性的思维去解开那伟大而永恒的谜——宇宙和人类的真正面目是什么——是人类文化高度发展的标志。这个伟大的理性探索是数学发展必不可少的文化背景,反过来也是数学贡献于文化最突出的功绩之一。
(6)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组成部分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不断追求最简单的、最深层次的、超出人类感官所及的宇宙之根本。所有这些研究都是在极抽象的形式下进行的。这是一种化繁为简以求统一的过程。
(7)从古希腊起,人们就有一个信念:冥冥之中,宇宙最深处有一个伟大的,统一的,而且简单的设计图,这是一个数学设计图。在一切比较深入的科学研究后面,必定有一种信念驱使我们。这个信念就是:世界是合理的,简单的,因而是可以理解的。在古代,这个信念有些神秘色彩。可是发展到现代,科学经过了多次伟大的综合:欧几里得的综合、牛顿的综合、麦克斯韦的综合、爱因斯坦的综合……哪一次不是或多或少遵循这个信念?这种深层次的研究是能破除迷信的,它鼓励人们按照最深刻的内在规律来考虑事物。我们为世界图景的精巧和合理而惊喜,这种感情正是人类文化精神的结晶。数学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气氛中成长的,反过来又推动这种文化气氛的发展。
(8)数学的再一个特点是它不仅研究宇宙的规律,而且也研究它自己,在发挥自己力量的同时,又研究自己的局限性。
(9)大家都说,数学最需要严格性,数学家就要问:什么叫严格性?大家都说,数学在证明一串串的定理,数学家就要问:什么叫证明?数学越发展,取得的成就越大,数学家就越要问:自己的基础是不是巩固?越是在表面上看来没有问题的地方,越要找出问题来。孟子自嘲地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数学家只需要换一个字:“予岂好‘变’哉,予不得已也!”任何科学要发展都得变,但只是在与实际存在的事物、现象或实验的结果发生矛盾时才变。唯有数学,时常是在理性思维感到有了问题时就要变。而且,其他科学中“变”的倾向,时常是由数学中的“变”直接或间接引起的。而这种“变”的结果是——“从一无所有之中创造了新的宇宙”。
(10)数学是一株参天大树,它向天空伸出自己的枝叶,吸收阳光。它不断扩展自己的领地。在它的树干上有越来越多的鸟巢,它为越来越多的学科提供支持,也从越来越多的学科中吸取营养。它又把自己的根伸向越来越深的理性思维的土地中,越来越牢固地站立。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学是人类理性发展的最高成就之一。
(11)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人总有一个信念:宇宙是有秩序的。数学家更进一步相信,这个秩序是可以用数学表达的,人应该去探索这种深层的、内在的秩序,以此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永恒的主题是“认识宇宙,也认识人类自己”。
(齐民友《<数学与文化>绪言》,有删改)
[注]欧几里得平面,指以欧几里得平行公理为前提的平面。欧几里得是古希腊数学家,他的《几何原本》一书,使几何学成为一门独立的、演绎的科学。

1、 联系上下文,“泽被天下”在文中的意思是 。
2、作者在第(9)段化用孟子的话,说“予岂好‘变’哉,予不得已也”,是为了说明

3、从全文来看,数学的特点有:
(1) ;
(2) ;
(3) 。
4、下面对文章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A、古希腊文化背景对数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数学所探讨的是宇宙中某种永恒不变的真理。
B、在数学面前,无论几千年的习俗、宗教的权威、皇帝的敕令、流行的风尚,统统是没有用的。
C、世界是合理的、简单的,是可以理解的。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多地证明了这一点。
D、数学扎根于理性,它将理性思维的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是人类理性发展的最高成就之一。
5、作者认为数学对人类精神生活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文,完成6—一l2题。(21分)
宋朝的雨
陈富强
(1)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2)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
(3)我建议你去苏堤。
(4)雨在一切无遮无拦的去处跳着欢快的舞蹈。伞是丝绸做成的,你为自己撑开一片无雨的天空,而一个遥远的背景,正渐渐向你推近,撑着绸伞的你便和雨帘里淡淡的灯光一起变成这个背景的过客。宋朝正悄悄向你走来。你跨过第一座拱桥,你就走进了宋朝的雨里。
(5)呈现在你眼前的是l090年仲春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横卧湖上,南端系住南屏,北端挽起栖霞岭。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一堤的翠绿烟似地漫泅开来,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
(6)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太守,心情正佳,他临风而立,面对烟水淼淼,诗情满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太守为后人留的文化遗产,它的价值不亚于苏堤春晓。
(7)苏东坡决意整治西湖的念头始于l071年。这一年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官至通判。他在巡视西湖时,看到葑草已淤塞了西湖的十之二三,他虽有心治理,但通判的官位尚无决策权,欲有作为而无作为,苏通判满腔抱负都化作了天才的诗意。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打折扣了。
(8)机会终于在时隔18年后降临到苏东坡身上。l089年,苏东坡再次赴任杭州,任知州。到任的次日,苏东坡重游了西湖,面对的西湖湖面已有一半成了葑田,忧虑之情油然而生。回到府上,挥笔写下了“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调疏”的感叹。叹毕,苏东坡组织人力调查踏勘。于次年4月,向当朝皇帝哲宗呈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的奏议,开篇就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且预言:“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苏东坡在上书中还从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方面列举了西湖不可荒废的五条理由。其中讲到:城中饮水来自湖水,如果西湖都变成葑田,则举城饮水断源;城中运河赖西湖挹住,若湖水不足,必取借钱塘江之水,而江潮多沙,河道淤塞,数年淘河一次,官吏借此欺民,为民大患;杭州产名酒,每年酒税为全国第一,如果西湖浅涸,酿酒必大受影响。
(9)苏东坡的这篇奏议,时隔900年再来分析,依旧充满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我们现在看到的也许只是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堤,当年的苏东坡却从民生大计出发,改变了西湖的命运。而挖葑泥筑堤是他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记载了苏东坡天才的构想:“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除而行者便矣。”
(10)经过从夏到秋的努力,一条长堤破湖而出,夹道杂植芙蓉、杨柳,中为六桥九亭。这时的长堤尚无名,直到后继知州林希遵循杭人意愿,才将其命名为苏公堤,并为东坡立祠堤上。渐渐地,苏堤成为“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的湖上繁华之地。
(11)苏东坡在堤上消失了,雨依然在密密地下,你用无比敬慕的目光送别苏东坡,独步缓行。此时你已知道苏东坡将离开杭州,他在知州任上只有两年,却为杭州留下了如此宏大的手笔。
(12)有史以来与西湖相关的,你知道能与苏东坡与苏堤媲美的,是唐朝的白居易和白堤。白堤在先、苏堤在后,他们都是一代文豪,他们都懂得珍惜文化的大自然。他们在杭州的时间都十分短暂,却留下了一世英名。
(13)你在堤上流连。倘若你回头望望,你会发现,随着南宋的到来,苏堤的北端将耸立起一座庄严的庙宇,红墙重檐,松树翠柏掩映一代名将岳飞。你惊喜地看到,一个宋朝,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与这条长堤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人杰,他们的智慧和生命化作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堤上的绿树红花。
(14)你撑开一把丝绸做的雨伞,走在伞下回想从前,雨在你的头上喧哗,陪伴着你走近苏东坡的雕像。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6、第(5)段画线句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
7、说“挖葑泥筑堤”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是因为 。
8、 文章结尾处写到岳庙和岳飞,其用意是 。
9、下面对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作者说“我建议你去苏堤”是因为在苏堤能欣赏幽静的美景,也能了解苏轼造福于民的伟绩。
B、作者引用《饮湖上初晴后雨》,将苏轼作品和“苏堤春晓”作比较,突出了苏堤的非凡价值。
C、如果苏轼没有屡遭贬谪而是仕途顺利,那么他很有可能就写不出那些流芳百世的伟大作品。
D、苏轼和自居易都懂得珍惜文化的自然,他们在杭州的时间都十分短暂,却留下了一世英名。
10、作者在文中主要歌颂了苏轼的功绩和人格,却以“宋朝的雨”为题,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请简要说明理由。

11、上文在表达上使用了第二人称“你”。你认为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

12、苏堤的南端有一座苏东坡纪念馆,人们在参观中不仅能读到苏轼的经典诗词,还能了解 到他在当太守时的功绩。假如你就是一名参观者,你会在纪念馆的留言薄上写下怎样的 感言?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五空,多填不得分)。(5分)
13、(1)君子博学而曰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2)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 ,珊珊可爱。(归有光《项脊轩志》)
(3) ,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己判矣。(苏洵《六国论》)
(4)想当年, ,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 ,左牵黄,右擎苍。(苏轼《江城予?密州出猎》)
(6)柴门闻犬吠,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7)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 。(卢挚《沉醉东风?秋景》)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l6题。(8分)
村 居
(宋)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14、能表现出诗人的目光由远及近的诗句是: 。
15、下面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榆钱落尽表明时已清秋,尽管残存几朵木槿花,但盛时已过,不免有美人迟暮之叹,清寂之意自在言外。
B、诗的前两句写了田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物,更加凸显了整首诗宁静的基调。
C、此诗通过细致的描摹,以新巧亮丽的语言,勾勒出别致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忘情田园的悠闲心境。
D、此诗描绘了一幅农村的风景画,充分体现了诗人所说的“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的特点。
16、“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两句颇为时人推赏,你认为其写法好在何处?请作 简单的赏析。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
宋既平天下,公①始出仕。其在朝廷,疾当事者不忠,故凡言天下之要,必本天予比怜百姓、劳心万事之意,而推大臣从官观望怀奸、不称天子属任之心。至其难言,则人有所不敢言者。虽屡不合而出②,其所言益切,不以利害祸福动其意也。
公之言,其大者,以自唐之衰,民穷久矣,海内既定,天子方修法度,而用事者尚多烦碎,治财利之臣又益急,公独以谓宜遵简易,以与民休息,塞天下望。祥符③初,道家之说滋甚,自京师至四方,毕大治宫观。公益诤,以谓天命不可专任,宜绌奸臣,修人事,反复至数百千言。呜呼!公之尽忠,天子之受尽言,何必古人。此非传之所谓主圣臣直者乎?何其盛也!
公卒以龃龉④终,其功行或不得在史氏记。藉令记之,当时好公者少,史其果可信欤?后有君子欲推而考之,读公之碑与其书,及余小子之序其意者,具见其表里,其于虚实之论可核矣。
(曾巩《先大夫集后序》,有删改)
[注]①公:指曾巩的祖父曾致尧,本文是曾巩为祖父文集所作之序。②出:从京城到地方做官。③祥符:宋真宗的第三个年号。 ④龃龉:意见不合,互相抵触。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疾当事者不忠
(2)毕大治宫观
(3)后有君子欲推而考之
(4)其于虚实之论可核矣
18、下列各句中存在通假字现象的一项是( )。
A、不称天子属任之心
B、以与民休息
C、宜绌奸臣
D、藉令记之
19、下列各句中“其”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其在朝廷,疾当事者不忠
B、公之言,其大者
C、及余小子之序其意者
D、史其果可信欤
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至其难言,则人有所不敢言者。

(2)公卒以龃龉终,其功行或不得在史氏记。

21、上文第二段中,曾巩写“公益诤”,又说“反复至数百千言”,他这样写的目的是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
谏院题名记①
司马光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宫。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天禧②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庆历③中,钱君始书其名于版。光恐久而漫灭,嘉佑④八年,刻著于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呜呼,可不惧哉!
[注]①选自《温国文公司马公文集》卷六十六,是司马光于宋仁宗末年知谏院时所写。②天禧,宋真宗的第四个年号。③庆历,宋仁宗的第六个年号。 ④嘉佑,宋仁宗的最后一个年号。

22、从上文内容来看,谏官的职责是 。
23、上文第一段追述了谏官的来历,同时也阐明了 和 。
24、请在上文找出和第五大题选文里“虽屡不合而出,其所言益切,不以利害祸福动其意也”
意思相呼应的句子: 。
25、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主旨在于说明宋朝设立谏官的目的和特殊之处。
B、本文也体现了作者司马光举忠斥奸,不为身谋的精神。
C、本文的记叙简洁利落,既做到面面俱到,又惜墨如金。
D、本文涉古论今,文意丰厚,感情充沛,令人回味不尽。
26、后人评价这篇《谏院题名记》谓“节短音长,文约势宽者也”。请分析文末画线句,具体说明其“文约势宽”的特点。

作 文
七、生命的过程需要我们用心灵和头脑去经营。请以“经营生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全文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

2007学年第二学期徐汇区高三年级语文学科学习熊力诊断卷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阅 读(80分)
一、l7分
1、数学为众多的学科提供支持,也对人类的精神生活产生有益的影响。(2分)
2、数学家善于反思自己学科的局限性,善于自我批判,时常在理性思维感到有了问题时就寻求变化,寻求突破。(2分)
3、(1)追求一种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知识;(2)不断追求最简单的、最深层次的、超出人类感官所及的宇宙的根本; (3)不仅研究宇宙的规律,而且也研究它自己,在发挥自己力量的同时,又研究自己的局限性。(6分:每项2分)
4、B(2分)
5、(1)言之有据、持之有理,这种理性、严谨、求真的态度,使数学方法既成为人类认识方法的一个典范,也成为人在认识宇宙和人类自己时必须持有的客观态度的一个标准。(2)数学对宇宙根本的深层次研究,使人破除迷信,鼓励人们按照最深刻的内在规律来考虑事物。(3)数学发展的过程是在自我否定的基础上寻求变化,以此开辟自己前进道路的过程。这种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了其他学科的变化,进而开辟一种全新的格局。(4)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一种对宇宙、对人类自身的实质不断进行理性探索的精神。(5分:写出l个方面得2分,写出2个方面得3分,写出3个方面得满分)

二、21分
6、(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生动细致地描摹出苏堤春晓的动人景致;引出下文苏轼的千古绝唱。(3分)
7、挖葑泥解决了西湖的淤塞的问题;而用葑泥筑长堤则又解决了西湖上往来不便的问 题;长堤上的六桥九亭、杂植的芙蓉和杨柳,为西湖增添了一道美景。(3分)
8、将岳庙和岳飞与苏堤和苏轼相映衬,两人一文一武,一个以生命捍卫国家,一个以 智慧治理山水,两人皆为人杰,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3分)
9、B(2分)
10、(1)雨是全文的线索,蒙蒙细雨,衬出西湖独特的韵致,同时也渲染了一种迷离空蒙的意境,为“邂逅苏轼”的想象提供背景。(2)苏轼用心血和智慧构筑了了苏堤,造福于民,这种人格和胸襟犹如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后人。(4分:每个理由2分)
11、用第二人称“你”以对话的口吻行文,拉近了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苏轼之间的距离,使读者身临其境,仿佛真的在苏堤邂逅苏轼;使叙述和抒情更加亲切自然,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3分)
12、感言内容:对苏轼的评价:或联系现实、联系自我,表达最深的感触。形式:语言简洁明了。(3分:内容2分,形式l分)

三、5分
13、(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桂影斑驳,风移影动(3)奉之弥繁(4)金戈铁马 (5)老夫聊发少年狂(6)风雪夜归人(7)载我在潇湘画里

四、8分
14、水绕陂田竹绕篱(2分) 15、C(2分)
16、可从以下任一角度赏析:
(1)以动静结合的手法:寒鸦之静附于牛之动,动静相衬;而牛的缓缓行进又愈见环境之静,构成一幅恬静清雅的村居图。(2)诗人用“夕阳”、“牛背”、“寒鸦”构成 一幅乡村生活的画面,牛的怡然自得、牛与鸦的相得无猜,渲染了静谧的气氛,夕阳和寒鸦又使作品笼上一层淡淡的闲愁。(3)。“无人卧”是一处顿笔,引起读者的疑问:有什么东西在牛背上呢?自然地引出“带得寒鸦两两归”,形象宛然在目。这一顿挫使得诗作更有韵致。(4分)

五、l7分
17、(1)痛恨(2)都,全(3)推究(4)核实(4分:各1分)18、C(2分)
19、D(2分)
20、(6分:每句3分)
(1)至于曾公责难当世的言论,常常是别人不敢说的。(至,难,言)
(2)曾公最终因为与当政者意见不合而去世,他的功绩和品行有的没能在史书中记载。(卒,以,或)
21、强调祖父的勇于谏诤,尽忠职守;感叹当时“皇帝圣明,人臣耿直”的兴盛景象。(3分)
[译文]
宋朝平定天下之后,曾公才开始出来做官。他在朝廷上,痛恨当权者的不忠,所以凡是他谈论国家大事,必定从皇上爱护百姓、劳心万事之意出发,而指责大臣、从官执事之人,持观望态度、心怀奸邪,和皇帝委任他们做官的初衷不能相称。至于曾公责难当世的言论,常常是别人不敢说的。虽然多次因与当权者意见不合而贬官到外地,他的言论却更激切,不因为利害祸福就动摇自己的心意。 曾公的谏言,从大的方面看,认为自从唐朝衰落之后,百姓穷苦困顿已经很久了,国内安定下来以后,天子正修明法度,但掌权的人还是做事烦琐细碎,主管财利的大臣又更加急功近利,唯独曾公认为行政事应遵从简易的原则,以便让百姓休养生息,消除天下入的怨恨。祥符初年,道家思想更加泛滥,自京师到各地,都大造道观。曾公更加直言进谏,认为天命不能被独占,应该罢黜奸臣,修明人事,反复言说,达几百千字。唉!曾公的尽忠,皇帝的纳谏,为什么一定要发生在古人身上呢!这不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皇帝圣明,人臣耿直”吗?多么兴盛的事啊!
曾公晟终因与当政者意见不合而去世,他的功绩和品行有的没能在史书上记载,即使记了下来,因为当政者少有喜欢他的,史书就果真可信吗?后代如果有人要推究考证他的行状,读他的碑文和书籍,以及我的这篇序,就会详尽地看到他的一切,对那些真真假假的评价就可以核实了。

六、l2分
22、关注关系国家大政方略和广大百姓的得失利弊的大事,直接向君王进言。(2分)
23、谏官的重要性:谏官应怎样恪尽职责(2分)
24、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1分)
25、A(2分)
26、“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作者用这一排比将后入的议论凸现在当事的谏官面前,警示谏官:题名于石,绝非树碑勒石以示殊荥,而是高悬一只警钟。篇末运用总收的手法,一个“惧”字浓缩全篇的精神气血,一个字却有干钧之重,再次警策谏官们严于自律、公而忘私,充分揭示了作者之所以题名于石的良苦熠心。 (5分)
[译文]
古时候向君王进谏没有专职官员,从公卿大夫到工匠商贾,没有不可以进谏的。汉朝建立以来,才开始设置专门的谏官。把关系到国家大政方略和广大百姓的得失利弊,集中到一名官员身上让他向君王进言,他担负的责任也够重大的了。担任这种官职的人,应该经常记住大事,舍弃小事,先谈紧急的要务,后言可以缓办的公事,只求有利于国家而不为个人谋私利。那些急急忙忙为个人争名的人,就像急急忙忙追求发财的人一样。这种人和对谏官的要求相差是多么远啊!
天禧初年,真宗皇帝下发布诏令设置六名谏官,规定了他们专负进言的职责。庆历年间,钱先生才把所有谏官的名字题写在版册上。我怕年深日久了字迹会消失,因而在嘉佑八年,把谏官的名字刻在石碑上。后代的人将一一指着上面的名字评论他们说:“某人忠诚,某人奸诈,某人正直,某人不公正。”啊,谏官们能不有所警惧吗!

作文(70分)
参照“2007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G. 2009年闸北与普陀区的中考语文二模答案

2009年闸北语文二模答案

1、A、喻指大自然无民族国家地域之分,也无身份地位之别。B、面对解决高温问题,大自然给人类开了个玩笑——此路不通。

2、天气是伟大的平衡器,天气没有边界之分。

3、C

4、写法上的特点主要有:运用大量实例说明观点,将天气、环境问题生活化、具体化;议论与说明相结合;运用数字说明观点等(抓住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5、要点:①地球只有一个,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 ②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③人类的生存、发展与天气紧密相关④大自然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人类必须尊重它、顺应它,否则会受到惩罚。

6、槐花、(绿叶)、落叶、树干。

7、表达了“我”对槐花的由衷爱恋,也反映出槐花给我带来轻松、温馨与快乐。

8、要点:①美的奉献②生机勃发、坚毅顽强③除旧更新、从容不迫④自信潇洒、挺拔坚强。

9、要点:①对“树”的对话,其实是与自然的对话②“对话”表现出对自然的平等意识,表达的是热爱自然的情怀③在“对话”中。“我”获得了丰厚的美的享受,精神上心灵上得到了无限的慰藉(意思对即可);如果针对文中某一段文字来谈亦可。

10、D

11、此段文字陈述的对象是褐色的鸟窝、喜鹊的欢叫、麻雀的寻食、乌鸦的黑影,而下文用“鸟们的语言”来概括,是以偏概全,因而有语法和逻辑上的问题,是不规范的(意思对即可)。

12、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小人之交甘如醴 ③下自成蹊 ④闻道有先后

⑤逸豫可以亡身 ⑥却话巴山夜雨时 ⑦达则兼济天下

13、湖上春游季节的热闹情景;湖上热闹季节过后的清闲悠静。

14、D ;

15、芳华红残,人去春空,繁华喧闹过后归于寂寞宁静,经历了种种艰难的人生体验后的作者,更喜欢静观自然,让人感受到他的一种宁静恬适的心情。

16、A禅让,将王位让去 B、臣杀君,父杀子 C、帮助、赞助 D、(使之)离开

17、D

18、A、我同情理解伯夷的心意,看他散失的诗篇,就感到不是这样。B、上天帮助好人,难道就是这样吗?

19、伯夷、叔齐认为武王伐纣做了周天子,是不孝不仁之举,为之感到可耻。

20、其目的是表明自己的看法和孔子不同。孔子说伯夷、叔齐没有怨恨情绪;可司马迁从他们的歌词中读出了其怨恨情绪。这正是作者的“可异”之处。

21、清、“难得糊涂”

22、毛遂自荐

23、“目空一切”、“眼高手低”

24、、D

25、作者自述的经历主要是“骄”、“阻”、“悟”,感悟要围绕这些来谈。

H. 2011闸北区高三语文二模卷 答案!!!

上海2011年闸北区高考英语二模卷参考答案
第Ⅰ卷
Ⅰ.Listening Comprehension
Section A 1-10 BBACD CDCAB
Section B 11-13 BBA 14-16 ACB
Section C 17.Wool 18.Ironing 19.Tuesday 20.8.5 21.Community Greetings 22.Study pressure 23.Guide 24.Lack of volunteers
Ⅱ.Grammar and Vocabulary
Section A 25-40 CCBAC CCDCB CACBA C
Section B 41-49 GJADHBFCE
Ⅲ.
Section A 50-64 ABDAB ACABC DACAB
Section B 65-75 BDDB CBB DBDC
Section C 76-80 DFABE
Section D
81.calm and easy-going
82.Work can enhance our prospects for a long life.
83.One's self judgement.
84.measures can be taken to extend life expectancy within our power.
第Ⅱ卷
Ⅰ.Translation
1.The teacher advised the students to listen to English news every day.
2.It was two weeks before she recovered from the horror of the accident.
3.Contrary to his hope, the job involves travelling (on business) and worling overtime.
4.Continuous natural disasters reminded us that we should be prepared well at any time to face trouble.
5.In terms of practical effect, the now regulation greatly improved the traffic condition and was recognized by the public.
Ⅱ.略

I. 我要闸北区的语文试卷,两片阅读是《泥玩具的历史文化》,与《笨拙的梦想》

C
时间 中国泥玩具的历史悠久,承载民间故事和传说,造型丰富
传奇色彩 体现民俗 吉祥幸福
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泥玩具的文化内涵并增添了说明文的趣味性,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C

阅读全文

与闸北区高考语文二模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