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莆田中考语文作文体裁是什么
一般是都是记叙文
2012年莆田市中考作文题如下:
“请以下面一段文字作为开头,写内一篇记叙文。容要求:①自拟题目……(其他常规要求略)教室里,同学们正在专心听课,忽然一声闷响……”
名师点评:这是续写作文,而且指定文体。也许,当你看到此作文题,仿佛听到一声“闷响”。短短的一句开头,设定了一种情境;指定写记叙文,你无法超越此雷池。这是束缚,防止了套作宿构等不良倾向。而同时,作文题又为你打开了自由飞翔的想象空间。
写此篇作文,必须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并且运用你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把事件或人物写好。这“一声闷响”,可能是教室里的,也可能是教室外的,要善于从这“一声闷响”引出一个故事,努力写好写精彩。注意记叙文文体的规范。
2011年福建莆田中考作文题目
以“我错了吗”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字数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
2010莆田中考作文题目:走过风雨
要求:以”走过风雨“为题目,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
『贰』 2010莆田中考答案什么时候出来
2010年福建省莆田市中考英语真题试卷及答案
http://www.youfind.com.cn/lm/exam/z/zt/pt2010/2010/0705/425.html
2010年福建省莆田市中考物理真题试卷及答案
http://www.youfind.com.cn/lm/exam/z/zt/pt2010/2010/0705/424.html
2010年福建省莆田市中考思想品德真题试卷及答案
http://www.youfind.com.cn/lm/exam/z/zt/pt2010/2010/0705/427.html
2010年莆田市中考数学试题及答案
http://www.youfind.com.cn/lm/exam/z/zt/pt2010/2010/0704/421_12.html
莆田市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http://wenku..com/view/3fe76ff90242a8956bece4ce.html
『叁』 2010莆田市中考试卷
2010莆田市中考语文试卷
[ 2010-7-10 13:09:00 | By: 林智雄 ]
2010年莆田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试卷
(总分:150时间:120分钟)
一、口语交际(听说)(10分)
1、听写。(请注意听录音,福建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宣传口号之一)然后用楷书或行书把这九个字规范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2分)
2、听一则莆田新闻,完成下面填空题。(3分)
(1)4月26日,_________高速铁路动车组顺利开通。
(2)高速铁路动车组的开通,给我市老百姓的__________带来极大便利,将对我市的_________产生深远的影响。
3、听一场对话,回答问题。(5分)
(1)对话中讨论的话题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如你参加了这场讨论,你将发表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70分)
4、名句默写。(选填10处即可)(10分)
(1)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________。(孟子《鱼我所欲也》)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_________________,咨臣以当世之事。(诸葛亮《出师表》)
(3)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5)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7)“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容易让人联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游山西村》一诗中,陆游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阳光总在风雨后”的人生哲理。
(9)“愁”是诗人经常涉及的话题,如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仗工稳,情致缠绵,传达出一缕淡淡的惜春闲愁;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提示主题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让人感受到了浓重的乡愁。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18分)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5、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水尤清冽强:___________
(2)潭中鱼可百许头为:___________
(3)以其境过清鞭:___________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第一段交代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第二段描写_____________,第三段探寻水漂源流,第四段突出潭上气氛,全文抓住了小石潭_____________的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前后不同,请概述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9-10题(10分)
当语言死亡时——陈赛
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濒危语言图谱》,全世界有7000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语言将在本世纪消亡,80%~90%则在未来的200年灭绝。相比之下,动植物的灭绝速度要慢得多。
语言的消亡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平均每隔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而且悄无声息。
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森教授说:“想象一下,如果无缘无故的,鲸要灭绝了,活着金字塔要倒塌了,亚马孙森林被砍伐,人们会非常的气愤,并且想尽办法去阻止,因为那些是人类共同的遗产,是肉眼可见的。语言是更加古老、复杂精细的人类财富,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结构独特的思想世界,反映了一种独特的人类存在方式。每种语言都有无限的表达可能性。无限的搭配可能性,它们的词汇、发音系统和语法,已精妙的结构组合起来,比我们手建的任何建筑更伟大。”
语言的死亡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说这种语言的人消失了;第二,说这种语言的人放弃了自己的母语,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过去200年间,殖民主义是最大的破坏者,欧洲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消灭了150多种土著语言,在北美扫荡了300多种土著语言;现在则是全球化,经济和社会的压力逼迫人们从村庄搬到城市,它们的母语时时处在强势语言的压制之下。
根据他的统计,世界80%的人口见讲83种语言,剩下的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未有过文字记载,没有字典,没有书,你任何图书馆或者数据库里都找不到它们的资料。一切信息只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因此尤其脆弱。当我们失去一种语言,同时也失去这种语言中所包含的若干个世纪以来关于时间、季节、天文、地理、海洋生物、医学、植物、历史、神话、音乐,以及种种日常事务的知识和思考,哈里森教授把这些统称为“人类知识库”。
这些知识难道不能翻译成英文,融汇到一个单一语言的知识库里吗?
“当然可以,但语言是一种结构化的的信息组织形式。语言就像树一样,当人们转移到另一种语言时,原先那棵树的结构就死了。”
人类学家玛格丽塔·米德,在去世之前谈到她对与这个世界最大的忧虑:“我们的世界将被冲击成同一的、没有任何色彩的地方。人类的全部想象可能要被囚禁在单一的智力和精神形态里。”或许,语言的死亡,最可怕的不在于损失多少历史、文化或者物种的知识,而是我们在某一个早晨醒来时,甚至不记得这个世界曾经有过不一样的可能性。
(选自《晚报文萃》2009年第22期,有删改)
9、语言的消亡有多种原因,请根据文意写出其中的两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语言消亡产生的后果是什么?请根据文意加以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11-15题(22分)
草是风的一面旗帜
李丹崖
她是一个自卑的孩子,从不爱和别人交往,许多小伙伴也对她敬而远之,只是这些也就算了,更可悲的是,她的学习成绩也差得一塌糊涂,许多老师在课堂上毫不留情地批评她,因为,同一道题,她经常能错了三遍。
她有自闭症。这已经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许多同学开始排挤她,大家认为,她是一个闷葫芦,和她在一起,自己原本快乐的心情也会瞬间变得低落起来。她也察觉了伙伴们对她的疏远,于是,一个人搬着课桌,挪到了教室的角落里,从那天开始,她也觉得自己仿佛搬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课堂和琅琅的读书声对于她来说是事不关己的,她关心的只有窗外的世界,静静的泡桐花开了,穿过窗子透出丝丝香甜,鸟儿们在树间做了窠,每天啁啾地唱着,嬉戏着……她是多想让自己变成一只鸟儿呀!一只无忧无虑的鸟儿,和群鸟在葱茏的树木间追逐,在广袤的天际里振翅,她是个烦恼的绝缘体。
春走后,夏天把秋天引进了过来,窗外那棵泡桐开始落叶,就连树上的鸟儿也喑哑了嗓音,许多候鸟已经南迁。积攒了这么久,她第一次在一个课间痛哭流涕,她哭着说,都走吧,就连鸟儿也会抛弃她,曾经的一树新绿也变成了满眼枯黄,上帝为何非要给她一个黯淡的世界?
不知道什么时候,班级里新来了一名语文老师,老师姓徐,长得特像徐静蕾,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她,暗地里叫她“静蕾老师”。静蕾老师给班里上的第一堂课是带领大家玩成语接龙的游戏,用板擦作为接力棒,传到谁那里,如果接不上来,就要罚唱一支歌,或者是一篇作文。
随着一声清脆的巴掌,接力依次进行,很快就传到了她,当时,她还在望着窗外发呆,不知不觉中,一个板擦落在她的桌子上,她先是一愣,继而听到了同学们的欢呼声,那欢呼是一种刺耳的嘲弄。她不会唱歌,按照“游戏规则”,她选择写一篇作文,第二天交上来,静蕾老师是个非常和蔼的人,对她说,没问题,即使第二天交不上来也没事,只要用心了,写多少是多少。
这一次,她没有令大家失望,她把自己的心情写给了自己的老师听,她是一个命苦的孩子,三岁那年,母亲就离家嫁到了外乡,父亲给她娶了一位后妈,尽管后妈对她很好,但是,她总觉得那是一种虚伪,6岁那年,他的父亲得了一种怪病,从此丧失了说话能力,她失去了最后一位可以沟通的对象,于是,只有自己的生活里选择沉默。她在自己作文的最后一段里说,我是一棵孤单的小草,我的生命里仿佛只有秋天……
第二天,“静蕾老师”在课堂上郑重其事地表扬了她,说她是个守信的好同学,按时交上了作文,而且写得很好,至于作文的内容,“静蕾老师”却只字未提。那天,“静蕾老师”把她的座位由最后一排调到了讲桌下的第一排,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了她一个甜甜的香吻!
从那天起,她仿佛像蝉蜕一样换了一个人,上课注意力非常集中,成绩上去了,同学们也争先恐后地与她交往,学期结束,她还做了班长呢。
后来,她考上了省内一所名牌师范大学,毕业以后,她义无反顾地返回自己的母校做了一名教师。她给自己的学生讲的第一堂课叫做《草是风的一面旗帜》,她在课上说,即使是一棵卑微到近乎渺小的小草,也不会孤单,因为它有自己的使命,那就是:等待春天,为风铺开一面绿色的旗帜!
也许谁也不知道,“草是风的一面旗帜”,那是“静蕾老师”在她的作文里给她的批语……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0年第6期)
11、本文的标题是“草是风的一面旗帜”,文中哪一句话对这个标题作了诠释?请把这句话摘抄出来。(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从那天起,她仿佛像蝉蜕一样换了一个人”,文中“她”前后有什么变化?(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划线处的景物描写反映了主人公怎样的心理?(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她”在师范大学毕业后,为什么“义无反顾地返回自己的母校做了一名教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读了本文,你想对文中的“她”(或“她”的同学)说些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著赏读(10分)
16、下列名句写的分别是名著中的哪位人物?请写出相应的人物的名字。(4分)
(1)“他……脊背微俯,双手松松拢住车把,他活动,利落,准确;看不出急促而跑得很快,快而没有危险”写的是____________。
(2)“在火热的斗争年代,他没有睡大觉,在夺取政权的残酷搏斗中找到了自己的岗位,而且在革命的红旗上,也有他的几滴鲜血”写的是____________。
(3)“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带根拔起”写的是____________。
(4)“我撒了一大泡尿,又撒在适当的地方。所以不到三分钟火普全熄灭了。这才把费了多年心血建成的其他宫殿救了下来”写的是____________。
17、请从下列两道题目中任选一题作答,字数100左右。(6分)
(1)简述猪八戒到高老庄当女婿至被收伏的经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徒生童话》中美人鱼的故事曾让我们叹息落泪,请简要叙述这个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10分)
音乐让不同国界、不同民族的人心灵相通,音乐让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情感共鸣。生活中跳动着各色音符,让我们带着对音乐的热爱之情来完成18-20题。
18、某中学随机抽取100名浓重,做了一个关于音乐喜好的调查,下面是调查结果统计表。从表格中,你得出什么结论?(3分)
调查统计表
喜欢曲类
革命歌曲
民歌
流行歌曲
人数
11人
18人
71人
你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你班要举行“毕业晚会”,节目中二重唱《朋友》之后是独唱《阳光总在风雨后》。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你参考示例写几句串台词,把这两个节目连接起来(3分)
参考示例:歌曲《我和你》与《中国话》的串台词
“我和你”都是龙的传人,我们有着一样的黄皮肤,说着一样的“中国话”。请欣赏独唱《中国话》。
你的串台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不少同学喜欢边听音乐边读书做作业,这个现象引起同学们的热议,有的支持,有的反对。班级为此举行一次讨论会,请简要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字数不超过60字)(4分)
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60分)
21、以“走过风雨”为题目,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
2010年莆田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试卷
参考答案
1、迎省运 讲文明 树新风
2、福厦 出行 经济发展
3、如何看待“90”后
示例: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待“90”后,其实我们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差。
4 (1)舍生而取义者也(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3)随风直到夜郎西(4)长河落日圆
(5)浅草才能没马蹄(6)却话巴山夜雨时(7)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8)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9)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尤其(格外) 大约(大概) 凄清(冷清)
6、好像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我)感到很高兴(我心情高兴起来)。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参差不齐(互相交错),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7、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幽静(清幽、寂静、冷清等)
8、示例:作者感情由“乐”变“凄”,作者遭贬失意来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小石潭,看到水中景物感到高兴;看到潭上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孤寂悲凉的心境。
9、(1)说这种语言的人消失了
(2)说这种语言的人放弃了自己的母语,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
(3)语言的消失是肉眼看不见的,不易引起人们的警觉
(4)绝大多数语言没有文字记载,只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因此特别脆弱。
(答对两点即可)
10(1)语言中所包含的各种“人类知识”随着语言的消亡而消失。
(2)语言的消亡将使世界变成单一的没有色彩的地方,将对文化的多元性造成极大的冲击。
11、即使是一棵卑微到近乎渺小的小草,也不会孤单,因为它有自己的使命,那就是:等待春天,为风铺开一面绿色的旗帜!
12、示例:“她”原来成绩差,有自闭症、自卑,后来,“她”变得专心听课了,成绩上去了,还做了班长。(意思对即可)
13、反映了主人公黯淡的心理。(意思对即可)
14、因为是静蕾老师改变了“她”的命运,这使“她”感受到了老师的崇高,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向往热爱之情,所以“她”义无反顾地选择当老师。(言之成理即可)
15、示例:我想对“她”的同学说:我们不应该疏远“她”,排挤“她”。我们应该理解“她”,接近“她”,主动与“她”交流,让“她”感受到集体在家庭的温暖,努力帮助“她”走出自卑自闭的阴影。
16、祥子 保尔 鲁达 格列佛
17、(1)八戒变成人形来到高老庄做了高家女婿,后来现出原形吓坏了高家,高家想驱除他却苦于无计。唐僧和悟空取经路过借宿高家,悟空帮助高家捉拿八戒,八戒得知自己等待了几年的唐僧来了,便拜唐僧为师并随之取经去了。
(2)美人鱼游到海面看风景,被船上的王子吸引住了。暴风雨来临,美人鱼救起落水的王子后离去。她变成一个哑女接近王子,但王子要和搭救自己的邻国的公主举行婚礼。美人鱼不忍心杀害王子用王子的血来拯救自己,她最终化为泡沫,融入大海,成为海的女儿。
18、示例:喜欢流行歌曲的学生远比喜欢革命歌曲和民歌的学生多。(观点要突出比较)
19、示例:朋友是人生宝贵的财富,当你遭遇挫折时,朋友会告诉你:阳光总在风雨后。请欣赏独唱《阳光总在风雨后》
20、示例一:支持。有人做过试验,听音乐的植物生长得更好。事实上,音乐可以使人放松,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示例二:反对。一心不能二用,音乐容易让人分心,边听音乐边读书做作业注意力必写法集中,学习效率自然不高。
21、略
附:听说材料
1、迎省运 讲文明 树新风(两篇)
2听一则莆田新闻,完成下面填空题。(两篇)
4月26日,福厦高速铁路动车组顺利开通。我市从此彻底告别没有铁路的历史,实现 了市民们在家门口乘坐火车的愿望。
福厦铁路设计时速为250公理,全线14个站,其中我市辖区内有3个站,分别是涵江、莆田和枫亭。
福厦高速铁路动车组的开通,给我市老百姓的出行带来极大方便,将对我市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3、听一场对话,回答问题。(只念一篇)
甲:现在“90”后的孩子啊,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得到的呵护太多了,不太懂得理解别人,家长说重了就接受不了,甚至离家出走,真不知道怎么教育才好。
乙:别对他们这么悲观,他们虽然对别人缺少理解,却是充满自信的一代。
甲:他们的自信其实很脆弱,心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内心敏感,学习焦虑,心理承受力低,喜欢攀比,还有些自私。
乙:你不能只看到他们的短处。“90”后孩子普遍聪慧多才,爱好广泛,他们关心社会,信息洞察力强,富于个性与创造力,他们也有比我们这一代强的地方啊。
甲:“90”后的个性实在让我们老一辈不适应,火星文,怪异发型,真让人难以接受。网络几乎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在QQ聊天中,无论和谁,他们都可以聊得热火朝天。
乙:这也没有什么不好,“90”后把友情看得高于利益。我们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待“90”后,其实他们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差。
『肆』 求2011年莆田中考语文答案
在这
『伍』 莆田中考语文作文文体是什么
一般是都是记叙文
2012年莆田市中考作文题如下:
“请以下面一段文字作为开头,写专一篇记叙文。要属求:①自拟题目……(其他常规要求略)教室里,同学们正在专心听课,忽然一声闷响……”
名师点评:这是续写作文,而且指定文体。也许,当你看到此作文题,仿佛听到一声“闷响”。短短的一句开头,设定了一种情境;指定写记叙文,你无法超越此雷池。这是束缚,防止了套作宿构等不良倾向。而同时,作文题又为你打开了自由飞翔的想象空间。
写此篇作文,必须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并且运用你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把事件或人物写好。这“一声闷响”,可能是教室里的,也可能是教室外的,要善于从这“一声闷响”引出一个故事,努力写好写精彩。注意记叙文文体的规范。
2011年福建莆田中考作文题目
以“我错了吗”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字数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
2010莆田中考作文题目:走过风雨
要求:以”走过风雨“为题目,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
现在一般都是记叙文
『陆』 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机密★启用前
2010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语 文
说明:1.全卷共6页,满分l20分。考试用时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答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指定区域 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10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人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超过120分。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28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绿树村边合,口口口口口。(孟浩然《过故人庄》)(1分)
(2)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龚自珍《己亥杂诗》)(2分)
(3)面对元朝统治者高官厚禄的诱惑,文天祥断然拒绝,因为他深知背信弃义换来的高 官厚禄,不值一文!正如孟子《鱼我所欲也》所说的:“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2分)
(4)口口口口口口口,西北望,射天狼。ù(苏ù轼《江城子•密州出猎》)(1分)
(5)默写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4分)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习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把酒临风/执策而临之
B.渔人甚异之/或异二者之为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玉盘珍羞直万钱
D.先帝不以臣卑鄙/肉食者鄙
读下面文字,完成第3~5题。
人生的本色该是如此:成,如朗月照花,深潭微澜,是不论顺逆、不计得失的超然,是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驿站;败,仍清水穿石,汇流入海,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的ào’àn( ),有“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倔强。荣,江山依旧,风采犹然,恰如沧海巫山,熟视岁月如流,浮华万千,不屑过眼烟云;辱,胯下韩信,雪底苍松,宛若羽化之仙,深知暂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肯因噎废食……
没有比行动更美好的语言,________________。人生需要的是德行的mùyù( )、坚韧的浇灌、挚爱的孕育。
3.根据拼音写出文段括号处应填入的词语。(2分)
ào’àn( ) mùyù( )
4.联系上下文,仿照划波浪线的语句,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2分)
5.用下面的词语另写一段连贯的话,至少用上其中的两个。(3分)
扬鞭策马 倔强 海阔天空 坚韧
按要求完成6~8题。
广州将举办第l6届亚运会,学校拟选派l0名同学参加滨海市中学生拉拉队,届时到亚 运会赛场为运动员呐喊助威。假设你参加拉拉队队员的竞选,请你完成以下工作:
6.请你为拉拉队设计一个为运动员呐喊助威的口号,必须用两个句子,要求朗朗上口,富有鼓动性。(2分)
7.拉拉队队员的竞选大会上,选手有一分钟时间亮相并作发言。请你准备一段简短的发言,要突出自己胜任拉拉队队员的优势,争取评委和与会同学的支持。(3分)
8.拉拉队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请你提出两项建议。(2分)
二、阅读(42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9~20题。
(一)(8分)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减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问,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 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Z'1。
10.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描写水势盛大,又用“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用原文的语句填空)(2分)
11.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3分)
(二)(11分)
三思而行 季羡林
①“三思而行”,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是劝人做事不要鲁莽,要仔细考虑,然后
行动,则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②要数典而不忘祖,也并不难。这个典故就出在《论语•公冶长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日:‘再,斯可矣。”’这说明,孔老夫子是持反对意见的。吾家老祖宗文子的三思而后行的举动,二千六七百年以来,几乎得到了历代天下人的赞扬,包括许多大学者在内。查一查《十三经注疏》,就能一目了然。《论语正义》说:“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许多书上还表扬了季文子,说他是“忠而有贤行者”。甚至有人认为三思还不够。《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中说:有人劝恪“每事必十思”。可是我们的孔圣人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批评了季文子三思过多,只思二次(再)就够了。
③这怎么解释呢?究竞谁是谁非呢?
④我们必须先弄明白,什么叫“三思”。总起来说,对此有两个解释。一个是“言思之
多”,这在上面已经引过。另一个是文子自己说的,君子无论谋划什么事,开头、中间、结
局都要考虑到。(见《左传•哀公二十七年》)然而孔子以及上万上亿的众人却不这样理解,
他们理解,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多思”。
⑤多思有什么坏处呢?又有什么好处呢?
⑥根据我个人几十年来的体会,除了下围棋、象棋等等以外,多思有时候能使人昏昏,
容易误事。平常骂人说是“不肖子孙”,意思是与先人的行动不一样的人。我是季文子的最
“肖”子孙。我平常做事不4e2-思,而且超过三思,是否达到了人们要求诸葛恪做的“十
思”,没做统计,不敢乱说。反正是思过来,思过去,越恩越糊涂,终而至于头昏昏然,而
仍不见行动,不敢行动。我这样一个过于细q的人,有时会误大事的。我觉得,碰到一件
事,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记得当年在德国时,法西斯统治正如火如茶。一些盲目崇
拜希特勒的人,常常使用一个词儿Darauf_galngertum,意思是“说干就干,不必思考”。这是法西斯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扬弃。遇事必须深思熟虑。先考虑可行性,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然后再考虑不可行性,也是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
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⑦所以,我赞成孔子的“再,斯可矣”。
(选自《季羡林谈人生》,有删改)
12.根据作者的考证,“三思而后行”的“三”有哪几种解释?(3分)
13.简述第⑥段的论证思路。(4分)
14.有人这样评价本文:(1)本文立论有依有据,令人信服;(2)本文阐述道理亲切平和。
请你选择其中一种,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才达到这样的效果的。(4分)
(三)(15分)
偷父 刘心武
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觉到不对劲儿,难道……我快步走到
各处,一一按亮灯,到卫生间一仰头,o就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透气窗被撬开
了!这时,忽然听见卧室床下有动静。我左手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110报警,右手操起
窗帘叉子,朝床下喊:“出来!放下手里的东西!只要你不伤人,咱们好商量!”
一个瘦小的少年从床底下爬出来了,剃着光头,穿一件黑底子的T恤。我用窗帘又指
着他:“你偷了些什么?把东西掏出来!”
(1)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
他那一副“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得我哭笑不得。我命令他跟我来到门厅里,开始询问。
他今年14岁,家在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他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一年
前开始了流浪生活,现在靠结伙偷窃为生。
我望着这个瘦骨嶙峋、满脸大汗的少年,问他:“饿吧?”他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
我为他泡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
我决心放他去,对他说:“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是我还是要跟你说,不要再干这种违
法的事,你应该走正路。”他点头。
我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我还不想走。”
我大吃一惊:“为什么?”
他回答的声音很小,我听来却像一声惊雷:“我爸在床底下呢……”
天哪!原来还有个大活人在卧室床底下。我慌忙将窗帘又抢到手里,准备拨ll0。这工
夫,那少年却已经转身进了卧室,麻利地爬进了床底下。我惊魂未定,他却又爬了出来,回
到了门厅。我这才看清,他手里捧着一幅油画。我正想嚷,他对我说:(2)“我要……我要
爸……求您了。”
那幅油画,是我临摹凡•高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里,人物显得特别憔悴,眼神饱含忧
郁,胡子拉碴的。
少年告诉我,他负责踩点的时候,从我家窗外隔着铁栅看见了这幅画,一看就觉得是他
爸,总想偷走它。今天,他好不容易钻了进来,取下这幅画,偏巧我回来了……
我细问他:“你爸现在在哪儿呢?你妈妈呢?”
他执拗地告诉我,他没有妈。他妈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嫌他爸穷,跟别人跑了。他记
得他爸,那扎人的胡子茬儿,那熏鼻子的汗昧加烟味加酒味……不记得是哪一天,忽然说他
们那村,I-AAT有黑金子,大家就挖了起来,他爸爸也去挖。去年一天半夜里,村子忽然闹
嚷起来,跟着有呜哇呜哇的汽车警笛声,他揉着眼睛出了屋……简单地说,村外的小煤窑出
事故了,他爸,还有别的许多孩子的爸,给埋井底下了……
少年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泪光。我听这孩子讲他爸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
酸,但是,当我听清这孩子今天钻进我的屋子,为的只是偷这幅他自以为是他父亲的画像
时,我的眼泪忍不住溢出了眼角。
我把画送给了他。他也不懂得道谢。我把门打开,他闪了出去。
关上门以后,我若有所失,又出门一溜烟跑下楼梯,气喘吁吁地冲出楼门,四面张望。
只有树影在月光下朦胧地闪动,一派寂静笼罩着我。
——我是想追上去叮嘱他:“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选自2005年12月25日《文学故事报》,有删改)
15.简要分析“偷父”少年的人物形象。(4分)
16.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语言。(4分)
(1)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
(2)“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偷父”少年“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请揣摩少年此时的
心理活动,并用第一人称描写出来。(3分)
18.文章末尾,“我是想追上去叮嘱他:‘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请结合全文分析,这表露出“我”的什么情感愿望?(4分)
【四)(8分)
佛祖呵呵冷笑道:“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尊位?但恐遭了毒
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
大圣道:“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佛祖道:“我与你打个赌赛:你若有本事,一筋斗打出我这右手掌中,算你赢,再不用动刀兵苦争战,就请玉帝到西方居住,把天宫让你;若不能打出手掌,你还下界为妖,再修几劫,却来争吵。”
那大圣闻言暗笑道:“你如来十分好呆!我老孙一筋斗去十万八千里,他那手掌,方圆
不满一尺,如何跳不出去?”那大圣收了如意棒,抖擞神威,将身一纵,站在佛祖手B里,
却道声“我出去也!”一路云光,只管前进,忽见有五根肉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他道:
。。此间乃尽头路了。这番回去,如来作证,灵霄宫定是我坐也。”又思量说:“且住!等我留下些记号,方好与如来说话。”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变做一管浓墨双毫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写毕收了毫毛,又不庄尊,却在第一根柱子根下撤了一泡猴尿。翻转筋斗云,径回本处,站在如来掌内道:“我已去,今来了。你教玉帝让天官与我。”
如来骂道:“我把你这个尿精猴子!你正好不曾离了我掌哩!”大圣道:“你是不知,我
去到天尽头,见五根肉红柱,我留个记在那里,你敢和我同去看么?”如来道:“不消去,你只自低头看看。,,那大圣睁圆火眼金睛,低头看时,原来佛祖右手中指写着“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大指又里,还有些猴尿臊气,大圣吃了一惊道:“有这等事!有这等事!我将此字写在撑天柱子上,如何却在他手指上?……我决不信!不信!等我再去来!”
好大圣,急纵身又要跳出,被佛祖翻掌一扑,把这猴王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轻轻的把他压住。
(节选自《西游记》,有删节)
19.孙大圣被如来佛收伏之前,他闹出了哪些事?(4分)
20.孙大圣本领再大,也翻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对这个故事你是怎么看的?(4分)
三、作文(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生活中并不缺乏快乐,只要用心体味,你总能从中悟出快乐的真谛,找到获取快乐的办法,捡到打开快乐之门的钥匙……
请以“那天,我捡到了快乐的钥匙”为标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于中丞成龙按①部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奁甚富,夜被穿窬②。席卷而去。刺史无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闺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日:“此真盗也。”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选自《聊斋•于成龙》)
【注】①按:巡视,巡行。 ②窬:yú,洞,窟窿。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适巨绅家将嫁女 适:
(2)又出示谕阖城户口 谕:
2.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l|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B.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c.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D.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3.于成龙如何断定被捉的两人就是“真盗”?(4分)
4.请各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主要特点。(2分)
(1)盗贼:
(2)于成龙:
『柒』 2010年的莆田中考作文,希望大家评估一下,是不是跑题了,能给多少分。【最好是语文老师】
略表拙见如下:
首先,请分析作文题目:
走过风雨 风雨可以指向生活中的波折坎专坷,可以是人生中的挫属折失败,与“走过”搭配,说明那些波折,那些失败已经过去,而且如今回首,或者是已经释然,或者是成为你成长中的一个宝贵的经验。
然后,再看你的文章层次,
二段可以说是家庭中的风波,算是一种“风雨”。但叙述的重点不应该是“叛逆”“不满”“迁怒”,而应该是我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家人的“不理解”。
三段是与母亲吵架,这应该算是“风雨”,但你的段意表现上的重心不在“风雨”上,也不在“风雨”之后的理解上,而侧重的的是母亲“无奈”。因此,可以说是与“风雨”无关。
五段写妈妈每天都看着自己上学。与“风雨”无关。
本文的主题应该是:母爱,不求回报;母爱,不计得失。
『捌』 谁有2010、2011年的莆田市中考题<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貌似拿不到中考试卷的吧
『玖』 2010年莆田中考作文是什么,具体要求什么写
走过风雨。 没提示。
早上考完了。
『拾』 莆田近三年中考语文文言文
2009年沈复《浮生六记 闲情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2010年柳宗元《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2011年《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