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近10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1.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浙江卷作文题
命题作文:“角色转换之间”
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衔食喂养衰老的母鸟。人们把此现象称为“反哺”。
人类社会也存在类似现象。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千百年来,在以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的正统传承方式下,文化反哺犹如潜流引而不现,但在迅疾变化的当今社会,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他们在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年长一代,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角色常常发生转换。
以“角色转换之间”为题,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文体除诗歌外不限,字数在800字以上。
2. 2009高考浙江作文 绿叶对根的情意
刘欢唱的歌词大意: 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的心依着你 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的情牵着你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 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春风中告别了你, 今天这方明天那里 …… 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的路上充满回忆 请你祝福我 我也祝福你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 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 根据歌词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注意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题目自拟。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少于800字。4, 不得抄袭。
3. 2008年浙江高考作文题:触摸城市或者感受乡村
城市和乡村都是我们的栖居空间,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都是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的生活中回望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触和期望。请你以“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为题目作文,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4. 2000年高考作文题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2001年高考作文题目:诚信
2002年高考作文题目:心灵的选择
2003年高考作文题目: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判断
2004年高考作文题目:浙江:人文素养与发展 ,
05年浙江:一叶、一枝、一世界,
06年浙江:生有所息生无所息,
07年浙江:行走在消逝中
⑵ 09年浙江卷高考语文作文是什么
2009高考浙江作文绿叶对根的情意刘欢唱的歌词大意:要问我回到哪里去, 我的心依答着你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 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春风中告别了你, 今天这方明天那里……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的路上充满回忆请你祝福我 我也祝福你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我是你的一片绿叶, 我的根在你的土地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根据歌词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注意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题目自拟。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少于800字。4, 不得抄袭。
⑶ 2006年浙江的高考作文题目
2006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生有所息生无所息
据《列子》记载:子贡倦于专学,告仲尼曰:属“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古今中外,还有诸多相关的论述,例如:
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办法。(康德)
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歌德)
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劳农夫以休息之。(《吕氏春秋》)
休闲不是偶尔玩一次一次,而应是人们三分之一的生活。
人们应该学会超前休息,也就是说在疲劳之前,适当休息效果最佳。(医学专家)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生无所息/生有所息 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可任写一个方面,、也可兼写两个方面;2、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不少于800字。5,不得抄袭。
⑷ 2010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2010年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题简析
作者:hyllm 加入日期:-06-08
作者EMAIL:[email protected]
2010年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题简析(原创)
1、2010年浙江高考作文题回放:
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衔食喂养衰老的母鸟。人们把此现象称为“反哺”。
人类社会也存在类似现象。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千百年来,在以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的正统传承方式下,文化反哺犹如潜流引而不现,但在迅疾变化的当今社会,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他们在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年长一代,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角色常常发生转换。
以“角色转化之间”为题,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文体除诗歌外不限,字数在800字以上。
2、作文材料分析:
这个作文题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为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角色转换之间,都会有自己的认识和感悟,所以很容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和高考作文关注生活、关注人生的倡导是吻合的,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反省,从而调动起他们的情感思维,写出有生活气息的、鲜活的文章,从而体现出学生个体的写作能力,不失为一道好题。在行文中,学生能否抓住“转换”这个侧重点,是立意是否准确的关键。
该作文材料第一段解释“反哺”。第二段第一句阐释“文化反哺”;第二句提示“正统传承方式”是“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文化反哺犹如潜流引而不现”,点拨考生应对传统文化作深层思考;第三句为考生提示写作思维拓展的方向(写作切入点):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而且明确告知考生,年轻人的反哺能力“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年长一代”,“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角色常常发生转换。”
愚以为,2010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有如下特色:
(1)角度多元
文题可从多个角度切入。材料已点示:考生可从“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多角度切入写作点;也可从施教者或受教者两个角度分别切入;也可从施教者和受教者互相转化的辩证角度切入。而考生思考的层面、语文的素养、识见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考场作文等级,这使得2010年的浙江作文题更具区分度,更符合高考选拔性考试的要求。
(2)思维理性
命题《角色转化之间》隐含着一对关系:施教者与受教者。由传统的“父辈”对“子辈”的施教,到迅疾变化的当今社会,年轻人对长辈的文化反哺能力,需要考生在立意方面作出理性的辩证思维,对“传统文化”和“文化反哺”都要有自己的正确认识,这样方能立意准确。
(3)文题中性
命题《角色转化之间》,既可以写成记叙文,记叙两代人之间对文化的认识差异和互相影响,也可以写成散文,抒发自己对文化反哺现象及本质的情感;更可以写成议论文,直接阐述自己对文化反哺中角色转换的看法。任何一种文体都可以切合这个命题,因而文题是中性的。
(4)关注现实
2010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题继承了2009年的“绿叶对根的情意”这个材料的命意,仍旧着眼于现实文化的困境:商品大潮汹涌而来,网络文化四处泛滥,外来冲击无孔不入,在这物质享受高于一切的现实社会,在这娱乐至上娱乐至死的年代,在“科学知识”的传承、“价值观念”的分歧、“生活方式”的改变、“审美情趣”的更新上,我们很多人不知觉地失去了许多可贵的东西,作文将人们的视角带入了当下,关注了现代社会文化,更关注了我们的精神。如果说,2009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题比较感性和抒情,那么,2010年的浙江高考语文作文题则更重理性和思辨。从这一点来说,作文难度有所提高。
(5)指向深刻
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生存之根,而文化需要传承和创新,既不能囿于传统画地为牢,也不能否定抛弃传统而另起炉灶。文题引导考生反思文化,以期让中华文化焕发生机,形成强烈的感染力,产生巨大的文化辐射力,使我们的民族文化真正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
3、写作要点:
(1)全面理解材料,命题作文不能另起话题。如单写“反哺”或仅写物质生活上子女对父母长辈的反哺就是片面理解材料,审题不准确。
(2)可以以叙述为主,讲讲自己对家长的引导,比如看超女和快乐男声,看非诚勿扰,没有青年人引导,家长几乎不可能看此类节目并产生兴趣。 至于这个“反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各站在自己的立场阐述就好。
(3)激活大脑库存的知识和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关注现实的认识观,引导心灵的真善美和思维的开阔和多样。扣住“文化反哺”,将个体心理上升为一种群体情感倾向,一种公众认同的正确观点,则有望写出有一定思想深度的佳作美文。
⑸ 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
徒儿,师傅就要进入神级前往神界了。”
”师傅,不。徒儿舍不得您。”
“别桑内心。你知道我们容族为什么叫水神族吗。”
“徒儿不知。”
“因为我族有一个叫贴吧的修练之地,那里有一种修炼方法-------在每个贴子后回复十五个字可快速升级,我族用此法水经验成神之人众多,所以称为水神族,你也要以此法修炼必定入神级。我要走了,赐你一道神咒 。”
"看此贴回复十五字者可快速进入神级
⑹ 最近5年浙江高考作文题
10年:
角色转换之间”
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衔食喂养衰老的母鸟。人们把此现象称为“反哺”。
人类社会也存在类似现象。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千百年来,在以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的正统传承方式下,文化反哺犹如潜流引而不现,但在迅疾变化的当今社会,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他们在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年长一代,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角色常常发生转换。
以“角色转化之间”为题,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文体除诗歌外不限,字数在800字以上。
09年:
《绿叶对根的情意》这首歌中的一段歌词,根据歌词自拟题目作文。
《绿叶对根的情意》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的心依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的情牵着你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 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春风中告别了你, 今天这方明天那里
无论我停在那片云彩, 我的眼总是投向你
如果我在风中歌唱, 那歌声也是为着你
唔......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的路上充满回忆
请你祝福我 我也祝福你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不要问我 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 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08年:
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
07年:
行走在消逝中
06年:
<生有所息 生无所息》
据《列子》记载: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古今中外,还有诸多相关的论述,例如:
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办法。(康德)
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歌德)
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劳农夫以休息之。(《吕氏春秋》)
休闲不是偶尔玩一次一次,而应是人们三分之一的生活。
人们应该学会超前休息,也就是说在疲劳之前,适当休息效果最佳。(医学专家)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生无所息/生有所息 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可任写一个方面,、也可兼写两个方面;2、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不少于800字。5,不得抄袭。
⑺ 2015年语文浙江高考作文。
题目: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材料详细解读:
1.材料本身的重点词句及关键信息: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这则材料前后两句话中心意思相反。而每句话,都可分为三层来理解:一是观点态度,是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还是文章中的声音失真,要判断一个人的人品,不能光看他的文章,更要观察他的为人;二是人与文的具体表现,前一句表现为人个性的偏急澄淡与为文的急促悠远,而后一句第二层具体表现为人与文的趣味问题,即雅俗问题;三是对第一层观点态度的具体阐述,即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一致,或者是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背离。
2.思考材料可以写作的角度与立意:
a.侧重于谈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即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文章的风格即昭示着作者的人品与人格。当然,海风陆老师提醒大家,文章最好不要只论述这一点,而对材料中后一句话的意思避而不谈,否则就很难体现出一个高中生该有的思辨性。
b.侧重于谈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背离,即文章中的声音失真,要判断一个人的人品,不能光看他的文章,更要观察他的为人。跟上述角度与立意一样,文章最好不要只论述这一点,而对材料中前一句话的意思避而不谈。
c.综合前面两者,谈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的是一致的,有的是相背离的。因此,判断一个人的人品,既要研究他的作品,更要看重他的为人,即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不要被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浪漫或高尚所蒙蔽。
d.综合前面两者,谈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在一个人身上,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相背离的。因此,更多地应该知人论世,看作者作品中所发表的言论是在何种情境下出于何种目的才发表的。
e.超越材料中所给出的“人品与文品”的关系来谈,开掘两者新的关系。比如,文品,将引起一个有良知的作家的反思,进而促进他的人品转向高尚,转向个性的从容,转向趣味的高雅。
f.文以载道,道因文而生,文道相依,自古如此,有高的人品,才有高的文本。但是,却不能将人品与文品等同而论,希望考生们能将此作为最佳立意。
其实要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先了解人品与文品的含义。何为人品,思想素质与道德修养归结一点,落实到每个灵魂深处,就叫人品。而文品指文章的品格和风格,即人品理论的变异与总结的不同阶段。应该指出的是,“人品”与“文品”,其中的“品”,应包括人的道德、品格、情感、胸襟、趣味等。
可用素材推荐:
1.拜伦: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据说他的个性很容易急躁,但他写作时,往往是非常安静沉稳地写作。
2.“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孔子强调“诗教”,认为诗与乐可以对培养人的道德有巨大作用,而孔子的这一切都在其弟子和他一起整理的《论语》中体现,孔子的一言一行都被记录了下来,正是因为孔子自身对“仁”与“礼”的追求,对“诗教”的追求,他的《论语》,他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乃至现在都有很深刻的影响。
3. 文章《人品和文品》有很多很好的。
人品的说法由来已久,有人称为人格,有人名为品质,我们本地俚语叫“底”,或者叫“料”。一个人到底有没有人品呢?回答是肯定的。但是仅凭一个人的言论就能断定他(她)人品的好坏吗?特别是网络时代的言论有多少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人品问题,这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范文:谈文品与人品
人们常说“道德文章”,将道德与文章并称,强调立人对为文的影响,追求文品与人品的统一。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曾经说过:“有德者必有言。”将言语与品德联系起来,认为德行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言辞的好坏,言辞被认为道德修养的自然流露。汉代扬雄在《法言》中则更形象地描述道:“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认为从作品的格调高低可以直接判断出作者的品质的高尚与卑下。南朝刘勰在其集大成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中也指出:“世远莫见其面,文辄见其心”。可以说“文如其人”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影响深远的命题之一,俨然成为一个格言,一条定律。
的确,纵观历史长河,许多伟大的作家都是文品与人品的高度统一。正因为性情高古清正,陶潜唱出了一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远之歌;正应为忧国忧民心怀天下,杜甫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悲壮的喟叹;正因为经历世事沧桑看淡人生起伏,苏轼写下了“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深有禅意的词句。
然而每个命题的都不是无条件成立的,清代叶燮之论:“功名之士,必不能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能为敦厚大雅之响”中两个“必”字,就下得过于片面、轻率了。文如其人的说法也不是在所有人身上都能完美的体现。无论中外,文品较高而人品不佳,甚至十分底下者,亦累见不鲜。西晋潘岳性情轻浮急躁,趋炎附势,曲事权臣贾谧。他常同劣迹昭彰的石崇一起等候贾谧出门后,“望尘而拜”。这样一个精于逢迎拍马,阿谀奉承的人却留下了恬淡高洁,清新淡雅,为人称赞的《闲居赋》。对此,金代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不禁发出这样的反问:“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怎信安仁拜路尘。”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说出“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家喻户晓的至理名言;在其著名的《培根论文集》中,论友谊、讲人生、谈真善美的绝妙好句俯仰可拾。但他却是一个德行有亏的人,身为大法官,却公然接受贿赂;为了博得女王好感,而出卖对自己有恩的好友。其文品与人品完全分裂,公然背叛了自己主张。
由此可见,文品与人品既可以和谐统,又有可能全然矛盾。“文如其人”,是我们大多数人美好的愿景。我们不能因为文人无行就否定文人的写作成就,甚至视其作品为洪水猛兽;也不能因为其文学成就而将某位无行文人的一切缺点都掩盖起来,给他带上巨大的光环。
录取啦独家,转载请注明出处
⑻ 1995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理科
今年所提供的三则材料,主题分别可以界定为“孩子的纯真”、“孩子心灵提前内硬化”、“世界正在失去孩容提王国”。三则材料可以概括为“童真”“纯真”“质朴”“童心”等同一话题。这个人文性的命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纠正了对宏大价值的过度追求,体现了一种命题导向,引导学生思考世界,关注生命的意义、思考存在的价值。在信仰缺失、精神困顿的当下,这道题显然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考的是学生自己必须面对的东西
⑼ 浙江高考语文作文一般可以拿几分
浙江省高考不使用全国统一试题,是浙江省自己命题,难度不大,大多数人可以考50分左右。
⑽ 请帮我找找有关06浙江高考的语文优秀作文
生有所息生无所息
孔子说过人生无所息。也许我们根本没有浪费年华的资本,人生本来就是一件苦差事,永远没有放假的那一天,给自己放假的那一天也就是自己的末日。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东西要我们去学习了,我们的知识就象一个圆,圆画的越大,与外界接触的就越大,我们感觉到不知道的事情就越多。因此永远不要给自己画句号。记得在一堂课上老师问到如果你有下辈子你愿意做什么,许多同学都感慨做人的累,他们有希望做小鸟的,有想做一只宠物狗的......而我还要做上辈子的那个我,去完成上辈子还没完成的心愿,再过把人生瘾......真想向天再借五百年。
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在世上活着一天,便要奋斗一天。不应懒散,不应知足,不应向生活中的邪恶力量屈服。而当永远坚定地走向前去。
已经取得了不起的成果,在国内为公众所共同承认,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可是,能够就此满足了吗?能够沉醉于自己的这些成绩吗?不能!还要继续去开拓新的事业,夺取新的成果。
在战斗中,遍体鳞伤,弹痕累累。显然,敌人力量十分强大,要彻底打败敌人,并非一件易事。可是,能放弃斗争吗?能就此认输吗?不能!稍事休养,又要继续向敌人发动新一轮攻击。惟有如此,才能促进旧事物的灭亡,最终实现新事物的发展。
已经奋斗了一辈子,现在终于到了退休之年。是该享享清福,相妻教子,颐养天年了。但是,邪恶之徒趁着你的退职,更加变本加厉地活动,贪污腐败,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岂能洁身自好!而当挺身而出,在新的岗位继续与邪恶力量进行斗争!
世界的进程无穷尽。人类的追求无穷尽。因此,人类的奋斗,也必永无穷尽。
狂风骤雨时,要凝聚全力,与之斗争,冲开一条生路。风平浪静时,必须把握时机,全速前进,抢占事业的制高点。迷雾茫茫时,必须审时度势,辨明方向。晴空万里时,必须放飞风筝,升得更高,更远!
羡慕这样的人。他在革命年代,为反抗日本侵略者,而进行浴血奋战;为推翻蒋介石反动政权,而英勇斗争,并在风雨岁月中,建立非凡功勋。但是,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民主政治的停滞不前,面对教条主义的到处泛滥,使他的内心深为痛苦。为了国家与社会的进步,他毅然高举民主和思想的旗帜,向教条主义和传统体制开战!
羡慕这样的人。他曾经声张过人权和自由,声张过人的必要享受和欲望,声张过追求个人利益的合理性。但是,当他发现人的享受和欲望被篡改为极端享乐主义,人的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被篡改为极端利己主义,人的权利和自由被篡改为可以为所欲为、不用对社会发展负任何责任,他愤怒了!为了社会的健康发展,他一方面继续鼓吹个人的权利、享受和价值,另一方面却坚定地与极端利己主义和极端享乐主义进行斗争!
生无所息。年年岁岁,岁岁年年,都在奋斗,都在追求。而人生的价值,乐趣,意义,也正贯穿于奋斗和追求的全过程中。
结束不是我要的结局
常常看电视时看了开头就想结局,漫长的过程没有耐心去等,也不愿等待。然而看到了结局,故事也结束了,紧接着就是空虚。
生命中,我们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只为那一个目的地,都希望成功就在眼前,自己的结局会是美好的。然而不是每个结局都会美好,也不一定每件事都有结局,即使最终实现了那一理想,我们要面对的又何曾只是惋惜。
花儿只为怒放,但在它绽放的那一刻,也接受了死神之吻。它还没来得及沉醉东风,东风却并不留恋它,残忍的将它吹落。花儿的结局是凋落,虽然灿烂过,但何其短暂。花的一生在灿烂中结束,或许它会希望春天更长一点,但它不是上帝,只能叹惋而去,不得不承认“花的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米开朗基罗说这句话时,他并没有悲观,只是如实表达出自己对死亡的接受。生命的终点通常都是死亡,并不是很多人都可以坦然的接受,却有很多人追求死亡前的美好。可以说过程就是生命,是过程成就了生命最终的美,而必经的过程总被视为漫长的等待,等待的无奈与煎熬。
生命并不完全是为了抵达,也许根本就没有终点。“生无所息”,生命总是随时间而流逝,将往何处,也许自己也不清楚。就像泉水,只有流动的声响才是来过的证明,流水声就是它的生命,因为流动是它的灵魂。生命中的风景绝部分都在途中,即使并不壮观,却也是生命途中的伙伴,不至于孤寂。
生命脆弱也短暂,并终会归于尘土。只要每一个生命个体抓住过程的美丽,不断丰富生命的内容,那么途中也并非只有无奈与痛苦。生命因丰富而不再空白,不再虚无,途中的每一个脚印都是生的鉴证。也许途中荆棘遍野,被刺的鲜血淋淋,痛苦不堪,不可否认,痛苦的丰富给途中增添了哀伤的美。
相对于永恒而言,短暂是一种折磨,但对于接束,结局是可悲的。只有安于途中,才能尽享人生的乐趣,抓住过程的美,才能让短暂变为永恒。
每一个尊重生命的人都不会希望结束,对于一切生命,他们有太多的留恋。虽然结局可能是美好的,但我更希望有更多过程的美,即使倒于途中,我留住了美丽,不会有结束的悲哀,却有着我想要的结局。
生无所息
题记:子贡倦于尝,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
耶和华创世,用钉子将自己钉在十字架上,让痛苦和忧愁随着血液滴了七日七夜,他担下了世人的愁。让灵魂亲近了神圣,成了救世主。
西伯假姬昌甘愿囚禁里,禁食多日,为百姓祈福。他也承担了苦难。
看着人间黑暗,永无光明,普罗米修斯承担了苦难,毅然偷取火种,为人间送来光明,于是有了后代的奥运圣火。
勃朗特姐妹承担了困苦,才有《简·爱》、《呼啸山庄》;司马迁承担了侮辱,才有《史记》;孙膑承担了夺妻之苦,膑足之痛,才有《孙子兵法》;布鲁诺承担了众人的唾弃,烈火烧身之刑的痛苦,才有“日心说”的出现;屈原承担了奸佞的挑拨,迫害,承担了背井离乡,放逐流浪之苦,才有《离骚》,才有伟大的浪漫主义……。
是啊,生无所息,生下来,我们便承担着,在襁褓的我们,是父母替我们承担了一切;长大之后的我们,是恩师替我们承担了难题;未来呢?我们还要让谁来承担?一个人的责任不应该一个人来承担吗?我们还要埋怨世事不公,人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吗?还不知道与生俱来的东西只有自己扛,自己承担吗?
毕加索,一生探索,追求,60岁学习版画,70岁学习陶工……他对自己的人生从没有停止过承担。
爱因斯坦一生忙碌,他在退休后和挚友谈话时还说他对科学的任务没有完成,他的“相对论”还有些许的不足,他不会从此停止他的科学使命……
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这样说:“上天赐给人两样东西——希望和责任——来减轻他的苦难遭遇。”
如果我们把“0”比作“责任”,把“1”比作“承担”那么就就连一个小学生也知道“0”只有在“1”的后面才显示出它的价值与份量。
请不要把我们的烦燥,我们的忧愁当成负担,让我们学会承担,扛起来吧,当我们学会了承担,我们会从责任中找到某种难言的慰藉与快乐,其快感不亚于历史学家追溯到了某个朝代的兴衰史,科学家们崇奉这样的一句话:“上帝给了我责任,使已死的东西复活,其快乐,不亚于创造。”
让我们学会承担吧,我们没有西风残照里的杜甫那样凝重;也没有拽下一片云作衣裳的李白那样洒脱,但我们有梁启超、雷锋……一样的担子!
浮萍·藤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那是清水塘中的一抹绿色,光滑润洁的叶面折射着太阳的光芒。星星点点的小白花婀娜地开着、笑着,宛然是清塘中的精灵。
这是浮萍。我很羡慕它们,总是安适而慵懒地躺在清凉的水面中,骄傲地展示着它们的美丽,偶尔伸开双臂招摇着清风,偶尔低声私语招引着蜂蝶。
我认为它们是世上最美丽的休息家,从某一个地方沿路集结来到这里,开始享受着这里的阳光雨露,没有根的束缚……欣赏这悠闲与美丽,一群被上天眷顾的精灵……
当整个绿塘晒着太阳,一株塘边的小藤便开始蠕动了!
顶着它嫩绿的尖芽,它的眼被灼热的太阳照亮。当晶莹的露珠亲吻着它稚嫩的脸,它,终于攀到了一棵大树。
于是之后每天,它都努力地向上攀援攀援,一刻不停。一种坚毅与希望早已埋入它的土里,伴随着种子生根发芽!它知道,在那高处,在那大树的顶端,才是它生命的高度,才是它生命的追求与希冀!
浮萍轻蔑地看着小藤说:“看吧,一个不知疲倦的家伙!”小藤没有说话,依旧没有放弃它的奋斗!
当午后的烈日灼烧着大地,知了发出令人腻味的噪声,我看到天边的乌云正在集结——那是暴风雨来临的时刻!
狂风骤雨,昏天暗地,整个池塘都在咆哮!
天啊,浮萍被波浪卷起,卷到了塘的角落,泛着污泥!仿佛是黑夜里的流浪者,躲在墙脚抽泣!
我看到了它的狼狈……原来浮萍是那样不堪一击,那样脆弱……当我心灰意懒的时候,却无意瞥见了小藤。在风雨中,它牢牢地缠绕着大树,脸上透着倔强与不屈!
原来,生无所息的藤才是生活的勇者!
浮萍成了风暴的牺牲者,因为它的“生有所息”,因为它日复一日的慵懒与闲适,因为它没有束缚的优雅姿态!而小藤成了风暴的幸存者,因为它的“生无所息”,因为它夜以继日地不懈攀援,因为它心中的信念与执着!
也许正是这样,生无所息,才能让生命更加充实,才能更坚毅地锻炼自我的品质,才能用更坚强的翅膀迎接风雨的洗礼,才能用更顽强的姿态到达生命的高度!
我们追求生无所息,“用多一点点的辛苦去换来多一点点的幸福”!一生奋斗,正如泰戈尔所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