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语文的构思,作文题目的公司应该写表明问题的主旨,并且吸引人有特色
2. 2010上海高考语文作文解析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
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立意分析
今年高考作文题材料范围很大,审题的角度也很多。
考生可以从眼前与长远的角度考虑,针对那种目光短浅,缺少长远考虑,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甚至后代的现象来写;可以从生态平衡角度考虑,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实行可持续发展来写,可联系到渤海湾休渔季、科学捕捞等事件来发挥;也可以从做事心态角度考虑,写学会等待、不要浮躁、要有更宽广的胸襟,才能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来写;还可以从时间的角度去考虑,事物的发展总有一个过程,小鱼变成大鱼也需要一个过程,现在很多人往往违背规律,揠苗助长。
同时,这道题也考验学生的辩证思维,即“取”和“舍”的关系,若要得到更多的机会,就不要太计较眼前的小利等等;也可以从其他角度来写,比如万事都要有个“度”,也就是做事不能过度等等。
3. 高考语文作文写什么文体好啊…
讲真,现在不是那么看重文笔,要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立意
4. 高考语文作文材料及立意分析
材料: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查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其它老鹰也跟过来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08年全国卷2高考作文题)
1、学生分组阅读材料,选择较合适的角度立意,要求说明审题的主要方法。要求学生要集思广益,比一比,看哪一组的同学说的全面准确。(阅读材料时,要“画一画,写一写”)(出示投影)(自学交流5分钟)
2、交流探讨(15分钟)
生生、师生互动提示:
①、教师参与学生讨论,提示学生审题的思路和方法。
②、学生交流时,谈立意,要说明思路和方法,注意引导学生上升到理论高度:
★A组、大家重点关注了哪些信息?“找一找,圈一圈”,为什么要关注?(下达指令的主要载体,“文眼”,体现命题者主要情感倾向。)
★B组、选了好心人、幼龟们等角度,有不同的吗?引导学生明确选择对象时要分清主次。
★C组、分析事例型材料要从现象探求本质,应该主要关注对象间的什么关系?
由果溯因—
结果:幼龟大量被捕杀
-原因:表面--小海龟转达错误信息
好心人不遵循自然之道
实质-- 海龟家族盲从,不谨慎
老鹰的坚持与善把时机
★D组、要在推选的代表中逐步落实上述要素,不排除学生有更好的方法,最后要引申到“联系实际”:从现象到本质,悟出道理,这离立意还有一步之遥,要使我们的立意更有现实意义,更能启迪我们,还需要我们联系实际。刚才我们有些同学的分析中已经联系了生活实际,比如:(出示投影)
从游客的角度立意:要让孩子自己经历一些事情,过多的干预或保护可能避免一时的危险,但是会存在更大潜在的的危险;爱与害。
好的动机或愿望不一定换来好的结果。
好的动机或愿望不一定换来好的结果;光有爱心是不够的;好心办坏事。
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要遵循自然规律,这样才不至于好心办坏事。
从海龟的角度立意:
盲目跟从要不得。
不是所有的经验都是正确的。
从老鹰的角度立意:
老鹰很机智,善于审时度势,善于把握时机。
机智,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坚持,不放弃目标等。
③、刚才大家理解得很全面很透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总结一下审题立意的一般方法。
以上立意,较切合题意的是哪个角度?(游客角度)该角度较有现实意义的又是那一点?(谈教育方法问题)
3、课堂小结(出示投影)(2分钟)
找 对 象 (分清主次,全面理解,)
找关键词句 (把准脉,才能审准题)
由果溯因 (由表及里,探求本质)
联系实际 (悟道理,定立意)
三、 露两手—根据刚才所学的方法,完成下面两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重点注意要联系实际来立意。(当堂训练,交流探讨18分钟)
材料一:据说,凡是报考印度盂买佛学院的学生,进校的第一堂课就是由该校教授把他们领到该学院正门一侧的一个小门旁,让他们每人进出小门一次。这个门只有1.5米高,0.4米宽,一个成年人要想过去,必须弯腰侧身,不然,就只能碰壁撞头了。进出过这个小门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承认,正是这个独特的行为,使他们顿悟,让他们受益终身。 在人生之路上,常有需要我们弯腰侧身才可以过去的小门。
【审题提示】:
找对象— 孟买佛学院的学生
找关键词句—“在人生之路上,常有需要我们弯腰侧身才可以过去的小门”
由果溯因----结果:必须弯腰侧身才能通过
原因: 表 面—“这个门只有1.5米高,0.4米宽”
实 质---学会低头,当低头时则低头。
联系实际----人生路上要学会忍受,学会屈服;学会适应,适应环境;
敢于舍弃,舍弃那些虚无的面子、尊严。
【教师参考:】
①人生路上的“小门”可以理解为在人生路上遇到的限制、束缚、困难、坎坷、挫折、屈辱等。 ②在面对它时,人们应该学会“侧身弯腰”即要有策略、学会变通、学会适应、忍一时之屈。
在人生之路上,常需要我们弯腰侧身。但要区别开过小门的大智大勇与低三下四,奴颜婢膝。
③偏离题意:有的仅是强调“要有推开门的勇气”而没有写怎样过“小门”; 还有的把“小门”理解为走向成功的终南捷径;也有人片面地认为我们应该昂首挺胸走小门,哪怕是头破血流;更有甚者将“小门”错误地理解为“后门”——不能走后门。
材料二:马嘉鱼很漂亮,银肤燕尾大眼睛,平时生活在深海中,春夏之交溯流产卵,随着海潮漂游到浅海。渔人捕捉马嘉鱼的方法挺简单:用一个网孔粗疏的网子,下端系上铁块,放入水中,由两只小艇拖着,拦截鱼群。马嘉鱼的“个性”很强,脾气很大,当遇到阻拦的时候,不爱转弯,越受阻拦越往前冲,即使闯入罗网之中也不会停止。所以一条条“坚强”的马嘉鱼陷入网孔,网孔随之收紧。孔愈紧,马嘉鱼愈激怒,瞪起鱼眼,张开脊鳍,更加拼命地往前冲,结果被网孔牢牢卡死,为渔人所获。
【审题提示】:
找对象— 马嘉鱼
找关键词句—“‘个性’很强,脾气很大”“不爱转弯”
由果溯因----结果:“为渔人所获”
原因: 表 面—“‘个性’很强,脾气很大”“不爱转弯”
实 质—不思改变
联系实际----死板之路,死亡之路;适时改变,人生大智慧;
拐个弯,天堑变通途;灵活变通,柳暗花明; 死于固执,生于变通
【教师参考:】
常有人一方面抱怨人生的路越走越窄,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另一方面又因循守旧、不思改变,习惯在老路上继续走下去。这是不是有些像马嘉鱼?其实,天生我材必有用,东方不亮西方亮。如果我们调整一下目标,改变一下思路,完全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无限风光。
人生在世,谁没有受阻的时候,无论是感情上的,还是事业上的。受阻不要紧,要紧的是懂得转弯,回头,调整方向,寻找更大的更适合自己的空间。不妨常常扪心自问:生活中,你是一条不会转弯的马嘉鱼吗?
5. 高考语文作文的评分标准是什么
作文对于我造成的压力很小,但是对于参加过高考的我来说,高考的时候,作文考验的是你的心态,体力和思想,这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的关系是互相弥补的。
下图的这种主观现象,是有的,但是肯定不会发生的,因为高考的阅卷会有一定的辨别,一份作文由2位阅卷老师去批改的。
下面来具体说说我们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吧。它分为2个等级,各个等级占比分数有一定的比例:
在基础等级:
所以,根据俗话,写文章要“凤头、猪肚、豹尾”,就是要求开头精彩,内容充实,结尾有力,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最后祝你高考顺利,笔下出神龙!!相信未来的大学生活很美好,值得你去为他奋笔疾书!加油吧,少年们!
6. 高考语文作文的重要性
语文150分满,作文60,占五分之二,大体作文在45,46分,但是好的作文就会更高56到58,平时几乎很少满分版
提高作文可以提高分数,但是也权要抓基础知识,还有阅读的分析能力
有的证书有用,有的没用,有用的一般会附加纸,上面有可提前入取的学校
但是,作文什么时候都能用上,所以还是写好的好喽
7. 对高考辽宁卷语文作文题目的分析
精神分裂症的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不能不说得益于他在日本最初是学医的。 就成才而言,“杂”,就是广博。广博与专深,同样是不可偏缺的。就这个意义而言,人人都应成为“杂家”,“杂家”好! 至于“忙”,考生的生活经历中“忙”的体验就比较多,容易下笔。我是从母亲的话展开,“母亲在世时,曾经说我是‘劳碌命’”最后归结到,“忙碌,使我有一种充实感。每天都有成果,我感到生活的充实。一中用“搜索引擎”搜索出几个包容之例进行铺陈。至于篇末的“升华语”,那就不难了:“包容,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涵养。包容不仅产生和谐,而且产生凝聚力。包容的前提,是宽广的胸怀。所谓海纳百川,首先就是有了大海那样的胸怀,这才能够百川并蓄。人人需要包容这一可贵的品格。” 我参加全国卷作文高考是在2002年。那一年,除了北京和上海的高考作文是本地区单独命题的,其他省市则采用全国统一命题。全国高考的作文命题是这样的: 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暴风雪,他深知如果找不到避风之处必死无疑。他走啊走,突然脚下碰到一个僵硬的东西,他扒开雪地一看,原来是一个冻僵的人,他心想:是救他呢还是继续前行?经过心灵翻江倒海的思量之后,他决定救这个人。于是,他脱下手套,开始给那个冻僵的人全身按摩。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把他救醒了。于是,两人搀扶着走出雪地。 也许人人不一定能够碰到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生活中也会面临一些与触动心灵有关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选择?为什么会作这样的选择?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这个“心灵的选择”,应当是难度相当高的作文题。这个作文题,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就作文题解里那登山者的故事展开议论,另一种是根据自身的所见所闻展开“心灵的选择”这一命题。前一种写法会一般化,不容易出彩,而后一种写法,对于年轻的考生而言,遭遇“心灵的选择”并不多,难以展开。正因为这样,“心灵的选择”这题目看似简单,却不好写。我沉思良久,忽然想及2001年美国爆发911事件,我专程从上海飞往纽约采访。最令我感动的是纽约的消防队员。当别人急于从烈焰腾飞的世界贸易大厦逃命的时候,他们却逆向冲进这两座火光冲天的高楼。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他们“心灵的选择”是感天动地的。我的思绪一旦突破了命题,就一泻而下,只花四十五分钟就挥就了《浴火的凤凰》: 生命对于人生只有一次而已。生命对于人生是最可宝贵的。纽约的消防队员们正是深刻懂得生命的意义,这才以自己的死去换取别人的生,尽管这些“别人”与他们素不相识。他们的心灵选择,是最高尚的。正因为这样,他们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在清理世界贸易中心大厦废墟的那些日子里,每当从瓦砾中挖掘到一具穿着“FDNY”(纽约消防队)桔红色消防服的遗体,人们就唱起了美国国歌,用星条旗覆盖在英雄的遗体上。 我在纽”意大利画家达·芬奇,能够画出《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等名作,“工夫在画外”,因为他做过建筑设计师,研究过地质学、植物学、水利学、机械学,特别是他曾详细研究过人体解剖学。他亲手解剖了三十具尸体,画下大量的人体解剖图,所以他笔下的人体比例非常准确。鲁迅的小说《药》,那华小栓是晚期肺病患者。鲁迅写华小栓 叶永烈:评点历年高考作文题目 (原载2009年第一期《语文学习》杂志) 作为作家,对于高考作文的关注是理所当然的。尤其是从2000年起,我应邀八次参加高考作文,我与考生们同时写作高考作文,而且在规定的时间内交卷。我参加高考作文的目的有二:一是在第一线体验广大考生的生活,与考生们零距离接触,了解当代年轻人的心境;二是测验自己的快速反应能力,因为作为纪实文学作家,常常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时效性很强的作品,因此快速反应能力是纪实文学作家的基本素质之一。 我生活在上海,因此六次写的是上海考区的作文,一次参加全国卷高考作文,一次应北京之约写北京卷题目。 每年,我作为“考生”,是命题组的老师在“考”我。如今反过来,让我来评论每年的高考作文题目,进行换位思考。 有过高考作文实践,我先就曾经写作过的八个高考作文题目,进行评点: 2000年,上海考区的题目是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确立一个主题,加以论证,并说说你的设想”。这个题目富有前瞻性。当时,上海市刚刚开始申办世博会,能否获准尚不得而知。那时候,人们对于世博会所知不多,连我一看到这个题目都愣了一下,经过几分钟的思索,终于理出了头绪。出这样的题目,不仅考验考生的文学水平,而且考验考生是否关心时政。我在考场里用了一个小时写出一篇散文《东方巨龙的腾飞》,完成了“作业”。我的这篇作文在翌日发表于上海《青年报》上,迅即被《新民晚报》转载,并就我的作文发表评论。 我很喜欢的高考题目是2002年上海卷的《面对大海》。在我看来,《面对大海》这样的题目,谁都能写,但是写得好不容易。高考作文不宜出偏题、出难题,不应“为难”考生,更不应该与考生“作对”。像《面对大海》,是“与人为善”的作文题。然而,要把《面对大海》写成一篇有思想深度的作文,却又有一定难度,这正是用来区分考生作文水平的一把标尺。对于我来说,《面对大海》可以写成一篇文辞优美而又有思想内涵的散文。一见到《面对大海》这一题目,没有“愣”了一下的感觉,我的思绪立即飞到浩瀚无涯、白浪滔滔的万顷碧海。我在作文中先是描述我见过的世界各地各种各样的海,赞叹大海的博大,然后引出感慨:“面对大海的我,感到自我的渺小”,“每当我为一己私利、一度挫折而苦闷、而掷躅、而傍徨、而浮躁的时候,一想到大海,就豁然开朗。” 同样,2008年上海卷的《他们》,这题目也很不错。这与《面对大海》一样,题目很大气,我很喜欢。《他们》这题目,谁都能写出来,选择的角度也很多,可以从方方面面切入。可是,要把《他们》开掘深,却令人在下笔前需要反复琢磨。我是在思索良久之后才写的。当时脑海中涌现许许多多“他们”,最后我选定了特殊的“他们”——我在纽约街头邂逅的一对把五星红旗作为导游旗的华人父子导游,在到处是星条旗的纽约显得那么突出。我写了父子两代的截然不同的经历,而“他们”都有一颗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至于2007年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由于“这道坎”是“必须跨过”的,说明这道“坎”不是普通的“坎”,而是相当艰难的。对于经历简单的考生们来说,这题目不大好写。那天高考作文结束之后,我听见有的考生说,今天的考题成了难以“跨过”的一道“坎”。对于阅历丰富、经受过各种各样的“坎”的我,写起来自然不难。我选择了左眼因手术失败而失明这道“坎”,几乎使我不能再做文字工作,而我如何“跨过这道坎”,一直从事创作至今。我在文末写道:“人生的道路从来不平坦,谁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坎。要像刘翔那样勇往直前,你就能飞越一道又一道坎,你的人生就充满灿烂和喜悦。” 2003年上海卷的题目“杂”和2004年的“忙”,都只有一个字,很简洁。显然,这两个题目都要求考生写一篇议论文。相对来说,“杂”比“忙”要难写些。不过,考生们经过认真思索,还是可以写出作文来“按着胸膛咳嗽” 叶永烈:评点历年高考作文题目 (原载2009年第一期《语文学习》杂志) 作为作家,对于高考作文的关注是理所当然的。尤其是从2000年起,我应邀八次参加高考作文,我与考生们同时写作高考作文,而且在规定的时间内交卷。我参加高考作文的目的有二:一是在第一线体验广大考生的生活,与考生们零距离接触,了解当代年轻人的心境;二是测验自己的快速反应能力,因为作为纪实文学作家,常常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时效性很强的作品,因此快速反应能力是纪实文学作家的基本素质之一。 我生活在上海,因此六次写的是上海考区的作文,一次参加全国卷高考作文,一次应北京之约写北京卷题目。 每年,我作为“考生”,是命题组的老师在“考”我。如今反过来,让我来评论每年的高考作文题目,进行换位思考。 有过高考作文实践,我先就曾经写作过的八个高考作文题目,进行评点: 2000年,上海考区的题目是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确立一个主题,加以论证,并说说你的设想”。这个题目富有前瞻性。当时,上海市刚刚开始申办世博会,能否获准尚不得而知。那时候,人们对于世博会所知不多,连我一看到这个题目都愣了一下,经过几分钟的思索,终于理出了头绪。出这样的题目,不仅考验考生的文学水平,而且考验考生是否关心时政。我在考场里用了一个小时写出一篇散文《东方巨龙的腾飞》,完成了“作业”。我的这篇作文在翌日发表于上海《青年报》上,迅即被《新民晚报》转载,并就我的作文发表评论。 我很喜欢的高考题目是2002年上海卷的《面对大海》。在我看来,《面对大海》这样的题目,谁都能写,但是写得好不容易。高考作文不宜出偏题、出难题,不应“为难”考生,更不应该与考生“作对”。像《面对大海》,是“与人为善”的作文题。然而,要把《面对大海》写成一篇有思想深度的作文,却又有一定难度,这正是用来区分考生作文水平的一把标尺。对于我来说,《面对大海》可以写成一篇文辞优美而又有思想内涵的散文。一见到《面对大海》这一题目,没有“愣”了一下的感觉,我的思绪立即飞到浩瀚无涯、白浪滔滔的万顷碧海。我在作文中先是描述我见过的世界各地各种各样的海,赞叹大海的博大,然后引出感慨:“面对大海的我,感到自我的渺小”,“每当我为一己私利、一度挫折而苦闷、而掷躅、而傍徨、而浮躁的时候,一想到大海,就豁然开朗。” 同样,2008年上海卷的《他们》,这题目也很不错。这与《面对大海》一样,题目很大气,我很喜欢。《他们》这题目,谁都能写出来,选择的角度也很多,可以从方方面面切入。可是,要把《他们》开掘深,却令人在下笔前需要反复琢磨。我是在思索良久之后才写的。当时脑海中涌现许许多多“他们”,最后我选定了特殊的“他们”——我在纽约街头邂逅的一对把五星红旗作为导游旗的华人父子导游,在到处是星条旗的纽约显得那么突出。我写了父子两代的截然不同的经历,而“他们”都有一颗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至于2007年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由于“这道坎”是“必须跨过”的,说明这道“坎”不是普通的“坎”,而是相当艰难的。对于经历简单的考生们来说,这题目不大好写。那天高考作文结束之后,我听见有的考生说,今天的考题成了难以“跨过”的一道“坎”。对于阅历丰富、经受过各种各样的“坎”的我,写起来自然不难。我选择了左眼因手术失败而失明这道“坎”,几乎使我不能再做文字工作,而我如何“跨过这道坎”,一直从事创作至今。我在文末写道:“人生的道路从来不平坦,谁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坎。要像刘翔那样勇往直前,你就能飞越一道又一道坎,你的人生就充满灿烂和喜悦。” 2003年上海卷的题目“杂”和2004年的“忙”,都只有一个字,很简洁。显然,这两个题目都要求考生写一篇议论文。相对来说,“杂”比“忙”要难写些。不过,考生们经过认真思索,还是可以写出作文来;“睡醒之后咳嗽约采访,得知众多的纽约小伙子报名参加纽约消防队,以替代那些牺牲者的空缺的名额。纽约姑娘说:“我要嫁给具有消防队员那样心灵的人。我讨厌那些每隔一小时就要查一下自己股票帐号的人——虽然这些人那么富有。” 很荣幸,我的这篇作文获得了58分。报纸在发表我的《浴火的凤凰》时还配发了阅卷老师的评语:“首先,作者审题正确,立意切合题意。他准确理解‘选择’一词的含义,引用的事例既是生死的选择,又是一种心灵的选择,相关论述充分有力,中心突出。除了很有分量的事例之外,充沛真挚的感情也使本文从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 通过八次参加高考作文的实践,我对高考作文题有四点感受: 一是题目应当是考生事先猜不到的,是种种“模拟考”所没有的。只有这样,才能测试出考生真正的作文水平。例如, 2008年高考时普遍猜测考题必定是写汶川大地震,上海却出了个《他们》,别具一格。 二是不要出偏题、难题,不要太深、太生。要从考生的水平、能力出发,使绝大部分考生都能写得出来。 三是题目要简明,大气。比如2008年天津卷“人之常情”,2006年辽宁卷“肩膀”,2005年广东卷“纪念”。但是,2005年福建卷作文题,像猜谜,非常费解,要考生从“下面两幅图”写出“联想或感悟”: 我规范,我稳定,我周长短,面积大…… 我新颖,我多变,我周长长,面积小…… 如果说“我规范,我稳定”和“我新颖,我多变”还能做点文章的话,那“我周长短,面积大”、“我周长长,面积小”,简直成了几何题!像这样的晦涩的怪题,不应当成为严肃的高考题目。 四是命题看似浅,内涵深,下笔易,写好难,这样可以拉开考生间的差距,借以达到作文考试区分优劣的目的。 我还饶有兴味地阅读了《语文学习》杂志发来的法国、美国的高考作文试题。法国的作文题目偏重名著,如“试分析卢梭《论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会性》一文的哲学含义”,“评论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的一段文字”;美国的命题则要求考生从名人名言中阐述自己的见解。这样的题目会引导学生读名著,学习名人名言,可以说是别开生面,另有一番含意。 ”;“。我是抓住“杂家”来做“杂”文章,把“杂”阐发为“博”: 常言道:“蜜蜂采百花而后酿佳蜜。”意大利画家达·芬奇,能够画出《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等名作,“工夫在画外”,因为他做过建筑设计师,研究过地质学、植物学、水利学、机械学,特别是他曾详细研究过人体解剖学。他亲手解剖了三十具尸体,画下大量的人体解剖图,所以他笔下的人体比例非常准确。鲁迅的小说《药》,那华小栓是晚期肺病患者。鲁迅写华小栓“按着胸膛咳嗽”;“睡醒之后咳嗽”;“趁着热闹,拚命咳嗽”……这些描写都严格符合医学知识。鲁迅的《狂人日记》,非常准确地写了一个遭到封建势力迫害而得了精神分裂症的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不能不说得益于他在日本最初是学医的。 就成才而言,“杂”,就是广博。广博与专深,同样是不可偏缺的。就这个意义而言,人人都应成为“杂家”,“杂家”好! 至于“忙”,考生的生活经历中“忙”的体验就比较多,容易下笔。我是从母亲的话展开,“母亲在世时,曾经说我是‘劳碌命’”最后归结到,“忙碌,使我有一种充实感。每天都有成果,我感到生活的充实。一旦无所事事,我却反而无所适从,一种无可名状的失落感袭上心头。” 北京卷的“包容”,相对上海卷的“杂”和“忙”,主题更加充满鲜明的积极意义。“包容”这题目一看就明白,破题却费思量。作者必须从典型的包容事例引申出包容的含义和值得赞美之处。我在看了“包容”这道作文题之后,在脑海中用“搜索引擎”搜索出几个包容之例进行铺陈。至于篇末的“升华语”,那就不难了:“包容,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涵养。包容不仅产生和谐,而且产生凝聚力。包容的前提,是宽广的胸怀。所谓海纳百川,首先就是有了大海那样的胸怀,这才能够百川并蓄。人人需要包容这一可贵的品格。” 我参加全国卷作文高考是在2002年。那一年,除了北京和上海的高考作文是本地区单独命题的,其他省市则采用全国统一命题。全国高考的作文命题是这样的: 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暴风雪,他深知如果找不到避风之处必死无疑。他走啊走,突然脚下碰到一个僵硬的东西,他扒开雪地一看,原来是一个冻僵的人,他心想:是救他呢还是继续前行?经过心灵翻江倒海的思量之后,他决定救这个人。于是,他脱下手套,开始给那个冻僵的人全身按摩。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把他救醒了。于是,两人搀扶着走出雪地。 也许人人不一定能够碰到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生活中也会面临一些与触动心灵有关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选择?为什么会作这样的选择?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这个“心灵的选择”,应当是难度相当高的作文题。这个作文题,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就作文题解里那登山者的故事展开议论,另一种是根据自身的所见所闻展开“心灵的选择”这一命题。前一种写法会一般化,不容易出彩,而后一种写法,对于年轻的考生而言,遭遇“心灵的选择”并不多,难以展开。正因为这样,“心灵的选择”这题目看似简单,却不好写。我沉思良久,忽然想及2001年美国爆发911事件,我专程从上海飞往纽约采访。最令我感动的是纽约的消防队员。当别人急于从烈焰腾飞的世界贸易大厦逃命的时候,他们却逆向冲进这两座火光冲天的高楼。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他们“心灵的选择”是感天动地的。我的思绪一旦突破了命题,就一泻而下,只花四十五分钟就挥就了《浴火的凤凰》: 生命对于人生只有一次而已。生命对于人生是最可宝贵的。纽约的消防队员们正是深刻懂得生命的意义,这才以自己的死去换取别人的生,尽管这些“别人”与他们素不相识。他们的心灵选择,是最高尚的。正因为这样,他们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在清理世界贸易中心大厦废墟的那些日子里,每当从瓦砾中挖掘到一具穿着“FDNY”(纽约消防队)桔红色消防服的遗体,人们就唱起了美国国歌,用星条旗覆盖在英雄的遗体上。 我在纽趁着热闹,拚命咳嗽”……这些描写都严格符合医学知识。鲁迅的《狂人日记》,非常准确地写了一个遭到封建势力迫害而得了精神分裂症的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不能不说得益于他在日本最初是学医的。
就成才而言,“杂”,就是广博。广博与专深,同样是不可偏缺的。就这个意义而言,人人都应成为 叶永烈:评点历年高考作文题目 (原载2009年第一期《语文学习》杂志) 作为作家,对于高考作文的关注是理所当然的。尤其是从2000年起,我应邀八次参加高考作文,我与考生们同时写作高考作文,而且在规定的时间内交卷。我参加高考作文的目的有二:一是在第一线体验广大考生的生活,与考生们零距离接触,了解当代年轻人的心境;二是测验自己的快速反应能力,因为作为纪实文学作家,常常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时效性很强的作品,因此快速反应能力是纪实文学作家的基本素质之一。 我生活在上海,因此六次写的是上海考区的作文,一次参加全国卷高考作文,一次应北京之约写北京卷题目。 每年,我作为“考生”,是命题组的老师在“考”我。如今反过来,让我来评论每年的高考作文题目,进行换位思考。 有过高考作文实践,我先就曾经写作过的八个高考作文题目,进行评点: 2000年,上海考区的题目是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确立一个主题,加以论证,并说说你的设想”。这个题目富有前瞻性。当时,上海市刚刚开始申办世博会,能否获准尚不得而知。那时候,人们对于世博会所知不多,连我一看到这个题目都愣了一下,经过几分钟的思索,终于理出了头绪。出这样的题目,不仅考验考生的文学水平,而且考验考生是否关心时政。我在考场里用了一个小时写出一篇散文《东方巨龙的腾飞》,完成了“作业”。我的这篇作文在翌日发表于上海《青年报》上,迅即被《新民晚报》转载,并就我的作文发表评论。 我很喜欢的高考题目是2002年上海卷的《面对大海》。在我看来,《面对大海》这样的题目,谁都能写,但是写得好不容易。高考作文不宜出偏题、出难题,不应“为难”考生,更不应该与考生“作对”。像《面对大海》,是“与人为善”的作文题。然而,要把《面对大海》写成一篇有思想深度的自己的见解。这样的题目会引导学生读名著,学习名人名言,可以说是别开生面,另有一番含作文的目的有二:一是在第一线体验广大考生的生活,与考生们零距离接触,了解当代年轻人的心境;二是测验自己的快速反应能力,因为作为纪实文学作家,常常需要\
8. 高考语文作文审题技巧有什么,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大多是给材料作文,这种作文的审题技巧是:
1、要全面思考。看了所给的材料,一定要考虑全面,不能有所遗漏,更不能想到哪儿就写哪儿。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第一条就是切合题意,如果偏题了,不管写的再怎么好,大家都知道的肯定是分数很低的。
2、要注意倾向性。审题之后会有许多方面的东西可写,但里面肯定有几个是阅卷考试最希望你写的,所以要从整个材料的整体性上看出老师的倾向性,是让你写正面还是反面的,态度是批判的还是赞美的。
3、要写自己了解的内容。要想想,自己的大脑里面现在储存的资料,更适合写好哪些题目。一定不能写自己不熟悉的事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