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英作文 > 新高考语文问题

新高考语文问题

发布时间:2020-12-22 16:33:33

① 新高考语文命题有哪些变化

变化1、命题将更加科学,更注重考察能力
估计未来几年,高考语文的命题将从过多依赖经验,转向适当运用先进的测量理论和命题技术。
比如,如何提高语文高考的信度和效度,命题如何设定适当的区分度和难度系数,怎样的题更能考察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各种题型如何搭配,等等,都将会有更科学、更有可操作性的设定。
变化2、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现在全国卷和各省市卷的命题有很多是依赖题库的,而多年建立的题库覆盖的范围偏窄,不足以支持高考语文的改革。因此一些省市可能会致力于题库的建设和扩容。
现在高考语文命题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依赖的材料主要是文学方面的,也就是“文学化”太过了。这当然也受制于整个语文教学的状况。
其实这几年有些省市的语文高考已经注意到这一偏向,逐渐拓宽命题的材料来源。
比如2013年的全国卷和一些地方卷,命题材料覆盖面就比以往要宽得多,除了文学,还有哲学、历史、科技、社会、经济、时政等。估计这也会是今后改革的一个方面。
变化3、更加注重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
这是多年来语文高考的弱项,现在越来越受到质疑。
新高考语文试卷中这种“非连续文本”材料阅读题会增加,而且分值不低。有点类似于考公务员的“申论”,看重的是思辨能力。可见命题者开始重视朝理性考察这个方向努力。
现在的学生大量使用网络,思维碎片化、绝对化的现象非常常见,普遍缺乏逻辑思维训练,缺少理性分析能力。高考语文对此责无旁贷,一定会想办法去引导和改善。
变化4、有意识考查读书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
现在的语文课最大的毛病是“千人一面”:只注重精读精讲,注重做题,读书很少,学过语文却不怎么喜欢读书,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素养更无从谈起。
课标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是有针对性的。
近年来已有个别省市高考语文开始重视考察读书的情况,甚至围绕课外阅读情况的考察来设计试题。
变化5、作文的改革,应当往理性靠拢
大家都知道,作文评判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模糊性,不可能做到像数学那样精确,如果作文的分值太大,就增加了不公平的可能性。在温儒敏看来,今后高考作文还是会维持60分-70分之间的分值。
也有另外一种办法,就是设计一道60分的大作文,另加一道15至20分的小作文,或者叫“微写作”。大小作文各有分工。
现在的高考作文题有的过于“文艺范”,过于“小清新”,他认为今后的高考作文题目应当向理性靠拢。
如今中学作文教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全线崩溃,全都是瞄准考试的套式训练,全都是瞄准考试的套式训练,几乎人人喊打,又人人参与。未来高考作文的命题者要让高考作文回归理性,强化思辨,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与文艺腔。
此外,如今高考语文几乎都是做完全部考题之后,再做作文,往往剩余时间不多,作文只能草草收场。
有专家主张高考语文分为两段时间,一段是考作文之外其他试题,按规定时间交卷后,开始考作文,这样就保证作文有充裕时间。温儒敏认为这种建议有合理性,可以试一试。
变化6、文言文命题的改革不满足于“读通”
因为现在强调重视“传统”,很多人预测文言文“地位”将在高考语文改革中飙升,增加分量。
现在高考语文的文言文所占分值(除去作文)普遍已经达到40%甚至更多,这个比重不宜再增。道理很明白,现代社会还是用现代语言思考和交流,再说, 文言文因为好“拿分”,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精力一大半都给了文言文了,如果高考的文言文再增分值,就会加剧语文教学厚古薄今的失衡态势。我想高考语文命题 是会考虑这一状况的。
对于文言文考试的内容,断句题和翻译题会增多,虚词等的知识性的考查相应减少。文言文命题应当多一些与现代生活的关联,多一些文化意味。

② 被新高考改革不断拔高地位的语文学科到底重不重要

在平时课本的知识外要多学习课外知识,n多看看新闻,杂志,了解了解生活中的知识,

③ 新高考改革后,语文阅读量要求特别高,是吗

新高考改革后,语文的阅读量相对会有所提高,更加注重语文学习。

④ 新高考改革后,孩子如何才能学好语文

提高语文成绩,有以下几点建议:
1、工具书的应用:所谓的工具书,指的是字典、辞专典、成语典或网属络资源等。平常在阅读的过程中,若遇到生难词语就要动手查工具书。这样可以立即解决疑难,又能增加对该字词的认识,进而加深印象。
2、广泛的阅读:有人说:多读书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阅读没有一定的数量,就不会有一定的质量。
3、勤于写作:文字不单要知道它的意义,还需懂得它该如何应用。将新认识的文字、词汇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作文或造句)当中,比死记死背要来得好,如此不单可以让自己精准掌握文辞的意义以及词语应用的能力,驾驭文字的功力也会增强。
4、阅读各种书籍或书报是绝对的必要;否则只学习课本,就想让语文能力增强,就想要拥有好成绩,那实在是非常困难了。所以能够养成好的阅读的习惯,增进语文的能力,实在是让语文能力提高的好办法。补充一些课外的文章及学生自发性的阅读课外书籍,才是让语文能力增强的关键。

⑤ 如何应对高考语文改革,精心打造“新高考改革·语文

1、高考改革方案已经公布,高考改革后,语文科目考试内容及方式版没有变化。

2、高考权改革对语文科目没有影响,语文科目总分仍然是150分,仍然是高考统考科目。
一篇成功的作文,不仅要有新颖的标题、深刻的立意,还要有新鲜、典型、生动的材料。而话题作文的普及又为学生们带来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有利于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选取新鲜独特的材料进行写作。

⑥ 高考语文小说问题分析

文学类文本是考小说或散文; 实用类文本是说明文、议论文。还有古文一般考人物传记。

⑦ 2021新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摘抄整理:社会热点人物

【导语】2021年是新高考的一年,所以2021年高考生需要以新的状态迎接高考的到来,其中语文作为新高考备考科目之一,大家除了需要做好基础考点的复习,作文也是需要重点关注,在写作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好素材积累,好好利用积累教材,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2021新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摘抄整理:社会热点人物,赶紧利用起来吧。

1、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陶渊明

适用主题:对生与死、得与失、荣与辱、是与非等问题的探讨,以及形容在历史长河前个人的渺小等立意。如2012年天津卷《清水还是浊水》、2013年四川卷《平衡的生活》。前段时间的热播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中曹操曾权倾朝野,戎马一生,临终前的一句话却是:“这江山,谁也带不走。”纵你雄韬伟略,纵你似彭祖活够八百岁,结局都是一样的。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2、丁真为什么会意外走红

上世纪70年代,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曾经预言,每个人都可能在15分钟内出名。

对于年仅20岁,来自四川甘孜理塘县的康巴小伙丁真来说,这个过程只用了10秒不到。

双11那天,无意之中走进摄影师镜头里的丁真,凭借着“天然+腼腆+野性”的笑容,造就了一场浩大的全民狂欢。

这最后的定格一笑,被无数女生比喻成“草原上涉世未深清澈的小狼王,性感又粗犷”。

整个11月,微博上随便一个携带#丁真#的超话阅读量,少则百万,多则过亿。最高的词条,阅读量近16亿,讨论数快20万。

3、永不言弃,只为胜利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地汇聚合力无私支援着武汉。

“疫情不灭,我们不退!”每一位英雄都在抗疫一线昼夜奋战,奋勇拼搏。穿着防护服的白衣战士,他们有的人放弃休假,有的人已退休又重返岗位,有的人已踏上归乡之路却毅然返程;双眼布满血丝,双手水泥砂浆来不及洗净的建筑工人,十天时间建成火神山医院,世人惊叹的背后是他们的质朴坚强、舍身奉献;当万家灯火熄灭,寂静的火车站里传来叮咚作响的搬运声,铁路工人在特殊时期仍然尽全力保障运输渠道的畅通。运输物资是救援的命脉,他们索性以站为家,坚守运输阵地。

关于2021新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摘抄整理:社会热点人物,就给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希望高考生能够好好把握和利用,目前,大家只剩下5个月左右的时间就要参加高考了,除了需要好好调整自己的心态,复习工作也不能拉下,祝大家早日进入理想学府,加油!

⑧ 新高考语文考什么怎么考

新高考语文考什么?考题会有哪些变化?

变化1 命题将更加科学,更注重考察能力

这里的"能力",一方面是指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指与此相关的思维的能力。

以前的语文考察更注重知识的掌握及其熟练程度,今后的高考仍然会考察知识方面的内容,但比重可能会有所减少,而且考核方式也可能从考察记忆转化到考察运用。

估计未来几年,高考语文的命题将从过多依赖经验,转向适当运用先进的测量理论和命题技术。比如,如何提高语文高考的信度和效度,命题如何设定适当的区分度和难度系数,怎样的题更能考察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各种题型如何搭配,等等,都将会有更科学、更有可操作性的设定。

变化2 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现在全国卷和各省市卷的命题有很多是依赖题库的,而多年建立的题库覆盖的范围偏窄,不足以支持高考语文的改革。因此一些省市可能会致力于题库的建设和扩容。

现在高考语文命题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依赖的材料主要是文学方面的,也就是"文学化"太过了。这当然也受制于整个语文教学的状况。

专家认为,中学多学点文学是可以的,但不能都是文学。"我看到去年某市的语文卷,六七道大题全都是文学类的,很少涉及其他领域。这恐怕就不太合适。"

其实这几年有些省市的语文高考已经注意到这一偏向,逐渐拓宽命题的材料来源。比如2013年的全国卷和一些地方卷,命题材料覆盖面就比以往要宽得多,除了文学,还有哲学、历史、科技、社会、经济、时政等。估计这也会是今后改革的一个方面。

变化3 更加注重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

这是多年来语文高考的弱项,现在越来越受到质疑。

几年前曾有专家呼吁,语文高考特别是作文命题,要适当往理性靠拢。2013年全国卷的阅读题,就采用了"非连续文本",给一组材料,观点并不连贯,甚至彼此相左,让考生去辨识、归纳和发挥。

专家表示,新高考语文试卷中这种"非连续文本"材料阅读题会增加,而且分值不低。"有点类似于考公务员(课程)的'申论',看重的是思辨能力。可见命题者开始重视朝理性考察这个方向努力。"

现在的学生大量使用网络,思维碎片化、绝对化的现象非常常见,普遍缺乏逻辑思维训练,缺少理性分析能力。高考语文对此责无旁贷,一定会想办法去引导和改善。

变化4 有意识考查读书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

专家认为,现在的语文课最大的毛病是"千人一面":只注重精读精讲,注重做题,读书很少,学过语文却不怎么喜欢读书,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素养更无从谈起。

"课标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是有针对性的。"

近年来已有个别省市高考语文开始重视考察读书的情况,甚至围绕课外阅读情况的考察来设计试题。 如2013年四川卷就有这样的题: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用二三百字去续写下面的话:"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能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

这样的题其实就是考文学修养和阅读面,考表达能力,也是微写作,非常好。"我相信类似的考察读书情况的命题,在今后的高考语文试卷中肯定会增多。"

与此同时,阅读材料的量也会大增,需要考生有很强的阅读能力,否则就可能来不及做完。 "这就涉及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都是精读课,一定要有略读课,让学生学会自读,再加上广泛的课外阅读。既要有阅读量,又要有阅读面。否则,阅读量上不去,高考可能来不及做题;阅读面上不去,来得及做也考不好。"

变化5 作文的改革,应当往理性靠拢

大家都知道,作文评判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模糊性,不可能做到像数学那样精确,如果作文的分值太大,就增加了不公平的可能性。在专家看来,今后高考作文还是会维持60分-70分之间的分值。

也有另外一种办法,就是设计一道60分的大作文,另加一道15至20分的小作文,或者叫"微写作"。大小作文各有分工。

专家认为现在的高考作文题有的过于"文艺范",过于"小清新",今后的高考作文题目应当向理性靠拢。

"如今中学作文教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全线崩溃,全都是瞄准考试的套式训练,全都是瞄准考试的套式训练,几乎人人喊打,又人人参与。未来高考作文的命题者要让高考作文回归理性,强化思辨,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与文艺腔。"

此外,如今高考语文几乎都是做完全部考题之后,再做作文,往往剩余时间不多,作文只能草草收场。

有专家主张高考语文分为两段时间,一段是考作文之外其他试题,按规定时间交卷后,开始考作文,这样就保证作文有充裕时间。

变化6 文言文命题的改革 不满足于"读通"

因为现在强调重视"传统",很多人预测文言文"地位"将在高考语文改革中飙升,增加分量。但专家认为文言文比重"不会也不应该大增"。

"现在高考语文的文言文所占分值(除去作文)普遍已经达到40%甚至更多,这个比重不宜再增。道理很明白,现代社会还是用现代语言思考和交流,再说,文言文因为好'拿分',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精力一大半都给了文言文了,如果高考的文言文再增分值,就会加剧语文教学厚古薄今的失衡态势。"

对于文言文考试的内容,专家认为断句题和翻译题会增多,虚词等的知识性的考查相应减少。"文言文命题应当多一些与现代生活的关联,多一些文化意味。"近年有些省市的文言文命题有创意。如2012年浙江题:"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让学生谈两种标点方式反映出的孔子对人、对马的态度,并要求谈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就不满足于"读通",而有文化思考。这就是一种改进。

⑨ 新高考改革,学好语文,要怎么改掉坏习惯

初中加强词句的理解和使用,强化学生语文阅读和写作的基本能力。高中突出基础性和选择性,全面提高读写能力、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传承经典,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革命历史题材作为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基本素材。在教学中重视对国学经典文化的学习,重视历史文化的熏陶,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
通过与课内古诗文相关联的作家、作品,增加学生国学经典的阅读数量。为学生推荐表现中国人民为了解放事业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的革命历史作品,有效对学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重视汉字书写、书法、楹联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
聚焦语言运用,引导学生掌握随文学习的基本词汇、语法知识、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实际运用效果。
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适应现实生活需要的实用类文章的写作能力。
中、高考语文试卷中增大古诗文、现代文阅读量,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考查,适当增加主观题的比例,设置“可选择性”作文命题。
东学堂语文助力改革变化
面对中高考改革,学而思培优旗下东学堂语文负责人唐哲老师向本报分享了他们的做法。
首先,北京市持续发布针对中高考的整体改革思路,其中对语文学科提出新的要求和新的使命。为此,东学堂语文从学科特点和长期学习的远景目标出发,对东学堂小初高语文课程进行全面升级,在原有的规范体系之下,结合全新的变化与未来趋势,提出“新语文”教育观,不仅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与人文情怀,培养全面适应语文改革的全新人才。
其次,将对于改革的理解融入到课程研发与升级中,推出新课程体系。即“新语文”,包含新课标、新知识、新形式三重内涵。
■新课标
东学堂语文课程以“三维课标”为纲,在知识能力、方法技巧、情怀视野三维同步提升。
知识能力部分,根据语文教学回归能力培养的需求,以“回归阅读”为课程核心理念,在文本阅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既有字词句等语文知识的培养和积累,更有阅读写作知识点与概念的传授,还加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的学习与感悟。
此外,通过方法技巧培养让孩子把握语文学科整体思路,养成良好的日常学习习惯并掌握灵活的应试答题技巧。
最终,孩子能够从语文课堂中涵泳生活、思考时事并得到道德品质的提升,从而在情怀视野角度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新知识
在课程内容层面,东学堂以“新知识”为承诺,每年四个学期课程内容全新,课堂阅读篇目与写作角度不重复;同时致力于拓展孩子的语文视野,将知识点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并引导孩子形成对旧有知识的全新理解。
■新形式
自2011年起,东学堂已经普遍采用ICS(IntelligenceClassSystem智能教学系统)辅助教学。先进的ICS教学系统为孩子实现多姿多彩的语文课堂,精心营造美的情境和美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还能有效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除ICS系统外,东学堂语文课堂更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立足于智能教学系统的辅助,绘本阅读、手工实验、短剧表演、课堂演讲、影视欣赏、抢答比赛等多元化的课程模块,令知识内容得以形象生动并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员。
高考招考政策变化与应对策略
除了语文学科单科的命题改革外,更需关注的,还有全国高考各科命题、选拔、报名、招生一系列政策的整体变化。
未来,理化生史地政等副科将以本着学业检测目的的“等级考试”形式加以考核,不管考试时间还是评价形式,都与过去的各科会考相似。对于较为优秀的学生群体,未来从各门副科中任选三门,基本可以保证较好成绩。而英语考试一年多考的形式,很可能会导致高中英语学习的时间提前至初中,甚至可能出现大量高分的情况。
在这样的形势下,数学和语文作为高三夏季唯二的统考科目,在高考中的份量进一步加大。依据目前的形式,未来数学和语文两科将逐步走回全国统一命题的形式。对于全国考生来说,学习的转向和侧重点变化势成必然。而对于北京孩子来说,提升高中学习难度水平,可能会成为学习主题。
真正的改革,最早也要于2018年之后的高中生中正式展开,因此,现在的高中生或许可以松一口气,但是对于目前和未来的小学生、初中生们来说,则会面临新高考的挑战。对于语文学习来讲,不论现在这些孩子们属于哪个年级,都需要尽快把语文学科的学习方法加以调整,从小开始面对新高考的未来,夯实基础、广泛接触知识领域,避免在高中之后难以应对新时代的语文学习要求。语文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进行积累的学科,在考试形式进行大变革的今天,考题的灵活度、难度、广度大大提升。因此,真正练好“内功”,才是高分的唯一秘诀。
与此同时,家长们也须随时关注政策变化,更重要的是,要把目光放长远,避免功利化的教育观,不要针对孩子的现处年级来制定短期的、割裂学习周期的学习计划。要把语文学习看做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不急功近利,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增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阅读全文

与新高考语文问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