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英作文 > 对联高考语文

对联高考语文

发布时间:2020-12-21 18:46:18

1. 高三语文读对联,学修辞

对联的一般修辞手法

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修辞,既要把话说对,又要把话说好。本书前边几讲,讲对仗、平仄声、句法等,可以说都是在讲修辞。本讲和下一讲,是集中讲修辞手法,即修辞格、修辞方式。

对联是运用修辞手法最多的一种文学样式。其它文学样式所没有用到的修辞手法,在对联中也有,有的还较常见。本书不求完备,只择常用的一些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一 比 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把抽象的、深奥的、人们不熟悉的事物,化为具体的、浅显的、人们所熟悉的事物,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好的对联,常有好的比喻。比喻贵贴切、新颖,忌陈旧、牵强。

比喻有三要素:一是本体,即被比喻的事物;二是喻体,即用来比喻的事物;三是喻词,即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如“如”、“似”、“若”、“是”等。

比喻有三种形式:

1.明喻(甲像乙)
本体、喻体、喻词齐全。如山西应县木塔联:

俯瞻桑乾,滚滚波涛荧似带;
△△ △△△△△
遥临衡岳,苍苍岫嶂屹如屏。
△△ △△△△△

此联写登木塔所见山河状况。桑乾“波涛”、恒山“岫嶂”是本体,“带”、“屏”是喻体,“似”、“如”是喻词。

2.暗喻(甲是乙)
喻词多用“是”、“为”。有时省去喻词。如郭沫若题新疆天池联:

一池浓墨盛砚底;
△△△△ △
万木长毫挺笔端。
△△△△ △

上联,将深蓝的天池水比作盛在砚底的浓墨,池周围的山如砚池边缘;下联,将山上的密密树木比作挺立在笔杆前端的毫毛,座座尖山就如枝枝笔杆。生动、形象,有意境。

3.借喻(乙代甲)
本体、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如小凤仙挽蔡锷联:

不幸周郎竟短命;
△△
早知李靖是英雄。
△△

蔡锷是护国军统帅,是推翻袁世凯后死的,死时年仅三十五岁。周瑜是在赤壁大捷后死的,享年不过三十六岁。用周郎比蔡锷恰当。下联又将蔡锷比作唐初军事家李靖,自比慧眼识英雄的红拂女,都很得体。

二 比 拟
这是把人或物异化,即把物当作人来写,把人当作物来写,把此物当作另一物来写。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而且新鲜,唤起读者的联想,增强作品的美感,提升作品的意境。

比拟有两种:

1.拟人
将物当作人来写,移情于物。拟人在比拟中最常见,富有情趣,多出佳句。如赵朴初题峨眉山清音阁联:

天着霞衣迎日出;
△△△△△△△
峰腾云海作舟浮。

上联写日出时景象:朝霞满天,老天像为欢迎红日出来,特意穿上霞衣。这是把天当作人来写。下联是比喻。

又如郑燮撰的春联:

春风放胆来梳柳;
△△△△△△△
夜雨瞒人去润花。
△△△△△△△

春风多情,不怕柳树怪他唐突,而大着胆子为柳梳理秀发;夜雨风格高尚,不愿惊扰人,偷偷地去滋润娇嫩的花朵,做了好事不希望人知道。这样一写,使风拂柳条、雨下花草顿生浓浓的情趣。下联还使人联想起杜甫《春夜喜雨》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拟物
这是将人当作物、此物当作另一物来写。

人拟物,如文化部门联:

文坛花争艳;
△△△△△
桃李果竟先。
△△△△△

这是说文艺界人才济济,年轻作家朝气蓬勃,流派多,成果不断涌出。

物拟物,如昆明金殿联:

金殿凤凰鸣晓日;
△△△△△
玉阶鹦鹉醉春风。
△△△△△

金殿在昆明市东北的鸣凤山上,鸣凤山又称鹦鹉山。“凤凰”、“鹦鹉”本为山名,此联本意是说金殿华丽,很有生气,山上景色可观,却将无生命的山,真当作有生命的凤凰、鹦鹉来写了。

拟人的对联多,拟物的对联少。

比拟和比喻有相通之处。二者区别是:比喻是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描述。

三 夸 张
夸张是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将描述的事物故意夸大或缩小,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它可以将深厚的感情、难状的物象,有力地表达出来,使文辞飞动。夸张要使读者明白这是夸张,不致引起误会。夸张要“夸而有节,饰而不诬”。夸张的事虽不合理,却合乎情。

夸张有两种:

1.扩大
将描述的事物加以主观想象,尽量扩大。如徐悲鸿言志联:

直上青天揽日月;
△△△△△△
欲倾东海洗乾坤。
△△△△△△

联意是:我将直上青天去摘取日月,给人间带来无限光明;我想倾倒出东海的水,去洗净这世界上的一切肮脏。事实上人不可能去“揽日月”、“倾东海”,但是表现了他追求进步、追求光明和济世利民的热切心情。此联激情澎湃,气魄雄大。

又如宁夏古萧关城楼联:

峰高华岳三千丈;
△△△
险据秦关百二重。
△△△

萧关在固原境内,背倚六盘山,是古代关中往塞北的要冲。它“襟带西凉,咽喉灵武”,形势险要,是阻拒匈奴入侵的重要关口。明初大将徐达与元 兵大战六盘山,入萧关,取平凉,定关中。萧关是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六盘山主峰海拔2942米,华山主峰海拔2100米,六盘山峰确实比华山高,高约三千 尺,但联里说高出“三千丈”显然是夸大了。此联说萧关控制秦地关口“百二重”,这个数字也是夸张。虽然如此,读者仍信服萧关的险要,不认为其夸张为虚妄。

2.缩小
将描述的对象尽量缩小,比实际状况小得太多。如抗日战争时,爱国人士嘲讽在南京的汪精卫伪政权联:

国祚不长,八十多天袁皇帝;
封疆何窄,两三条巷伪政权。

上联从时间说,以袁世凯称帝作比,极言汪伪政权存在的短暂;下联从地域说,极言其管辖的范围狭小。总之,这个伪政权极不得人心。此联反映了爱国同胞对这个日本帝国主义卵翼下的伪政权的极度憎恶。夸张而合乎情理,事实上,汪伪政权就是政令不出都门,为时不长。

又如昆明睡佛山达灭洞联:

乾坤浮一镜;
△△△
日月跳双丸。
△△△

上联写此洞俯瞰浩渺的滇池,感到世界在其中浮动,意境从杜甫《登岳阳楼》“乾坤日夜浮”化出。下联说轮流出没的太阳月亮,如同跳动的双丸, 取宋方夔《春归杂兴》“双丸不肯驻颓光,字宙悠悠万物长”之意。全联写在达灭洞所见的辽阔景象,将极大的乾坤日月视作微小物,传达对宇宙人生的感悟。

四 衬 托
衬托是为了突出某事物,运用相似、相关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为陪衬,使某事物显得更加鲜明,使表达宛转多味。被衬托的事物叫本体,用来衬托本体的事物叫衬体。

衬托有两种:

1.正衬
如镇江金山寺联:

帆远浮天阔;
△△
江空得月多。
△△

用“帆远”来衬托出“天阔”,用“江空”来突出“月多”。这是用相关事物作陪衬。

又如刘季子撰纪念彭德怀元帅诞辰百周年联:

金牌饮恨,属镂含冤,历史总无情,又演庐山千古恨;
△△△△ △△△△
逐客谏书,出师上表,文章诚有价,何如彭帅万言书。
△△△△ △△△△

属镂,剑名。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谏,赐属镂剑令其自杀。上联以古代忠臣岳飞、伍子胥被冤杀为陪衬,衬出彭帅的蒙冤。下联以古文名篇李斯《谏 逐客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为陪衬,显出彭帅为民请命的万言书的崇高价值。全联含蓄而又严正地评价庐山会议,为彭帅的负屈感慨万端。此联用相似事物作 陪衬。

2.反衬
用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作参照,从反面来衬托本体。如王安石集句联:

风定花犹落;
△△△
鸟鸣山更幽。
△△

此联写山的幽静,用花落、鸟鸣的“动”来显“静”。

又如秦涧泉题西湖岳墓联:

人从宋后羞名桧;
△△△
我到坟前愧姓秦。
△△△

由此联可见奸臣秦桧的受世人鄙弃,谁取名“桧”都觉得是一种羞辱,连后世姓秦的人都感到惭愧。此联是反衬岳飞的崇高,受人尊敬。衬托的本体在联内未出现。

五 对 照
对照又称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列在一起,加以对比,用以突出主题。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对照。对联运用对照手法的,如松江女史撰岳墓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对比鲜明,突出地表达人民对民族英雄岳飞的尊敬和对奸臣秦桧的憎恨。含蓄宛转,脍炙人口。

又如陶大明塞上即景联:

紫燕嬉微雨;
苍鹰击大风。

两相对照,显出个人襟怀。

六 借 代
借代是舍去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借用与它关系密切的事物来代替,也就是换一个说法,换一个名称。借代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常见借代有三种:

1.用有关的事物代人
人的籍贯、郡望、官职、谥号、用物、作品、事业所在地等,都可用来代表此人。如柳宗元,河东人,所以称“柳河东”;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称“杜工部”。如项王庙联:

八千子弟随流水;
百二山河委大风。
△△

刘邦曾作《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本联惋惜项羽兵败人亡,险固的山河都归属刘邦了。这里借《大风歌》代刘邦。

又如文庙联:

泗水文章昭日月;
△△
杏坛礼乐冠华夷。
△△

此联赞颂孔子的文化教育,如日月光华灿烂,在中外堪称第一。泗水、杏坛,相传是孔子讲学处。这是借地代人。

2.用具体代抽象
用具体事物代抽象事物,如用干戈代表武器、战争。如旧时一塾师自挽联:

想吾生竭力经营,无非是之乎者也;
△△△△
问此去何等快乐,不管它柴米油盐。
△△△△

“之乎者也”,文言文常用虚词,代表文章,这里引申作文章的句读、讲解,即塾师的日常工作。“柴米油盐”,代称日常生活。

又如李白诗句联: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

衣冠,是人体的服饰,就用以代人,特指有身份地位的人。这里借代晋朝的名门世族。

3.用个别代一般
用个别事物代一般事物,如音乐茶座联:

一杯龙井消烦渴;
△△
几曲焦桐解虑优。
△△

“龙井”,仅是茶叶的一个品种,用来代一般优质茶。“焦桐”,古琴名,这里用此古琴代替乐器,进而代替高雅的乐曲。

借代与借喻不同。借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两种事物,二者只是相似;借代的本体和惜体关系密切,借体往往是本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七 用 典
用典是使用典故,即引用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以使联文内容丰富,语言简洁,表达婉转,意思含蓄。用典要准确,忌牵强。用典最好是如同自己说话,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得在用典。

用典有种种情况。有上下联共用一典,有上下联各用一典或数典,或一联用典,另一联不用典。用典的位置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用典有直用,有化用。

例如秋日婚联:

诗题红叶同心结;
洒饮黄花合卺杯。

此联四处用了典故:①诗题红叶。传说唐宣宗时,卢渥赴京应考,偶临御沟,拾得一片红叶,叶上题诗云:“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阑。殷勤谢红 叶,好去到人间。”后来宣宗放出部分宫女,卢渥恰好与题诗的宫女婚配。后人用红叶题诗表示良缘巧合的婚姻。②同心结。梁武帝萧衍《有所思》:“腰中双绮 带,梦为同心结。”后用同心结表示恩爱。③酒饮黄花。黄花即菊花。古代有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李白《九日龙山歌》:“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④ 合卺(jǐn)。旧时婚礼饮交杯酒。卺,婚礼用的酒器。《礼记·昏仪》:“合卺而酳。”酳(jìn),用酒漱口。以上典故的运用,正适合秋日婚礼,表明婚 姻是最佳配合,夫妻恩爱,礼仪完备,热烈欢洽。这是典故的直用。

又如朱自清自题堂联:

但得夕阳无限好;
何须惆怅近黄昏。

唐李商隐《登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诗是慨叹流光易逝,有个人迟暮之感。朱自清是反用其意,改变了原句伤感、失落的情怀,代之以乐观、洒脱的情调。这是典故的化用。化用,或多或少地要改变典故的原句原意。

诗词对联,都不是典故用得越多越好。可用典也可不用典时,最好不用典。须要用典时,最好用容易为人理解的典故,少用、不用僻典。

八 排 比
排比是结构相同、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成串地排列起来,可以充分酣畅地表达意思,加强语言的气势。排比,应当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组或句子,如果只有两个,应属对偶。排比,可以在联首,也可以在联中或联末。

使用排比手法,要注意事物的排列顺序。或以时间先后为序,或以空间方位为序,或以事物的主次轻重为序。

长联中常有排比。如昆明大观楼长联:“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 △△△△ △△△△ △△△△

又如1941年元旦,长沙开追悼抗战殉职军民大会,有联云:

挥泪叙从头:抗战三四年,吾伯有死,吾叔有死,吾兄有死,吾弟有死,吾师有死,吾友
△△△△ △△△△ △△△△ △△△△ △△△△ △△
有死,吾徒有死,吾侄有死。到如今五亲离散,六眷飘零。总算为国家尽忠,替民族尽孝。
△△ △△△△ △△△△
伤心话遗裔:悲愁千万种,饥者无依,病者无依,老者无依,幼者无依,鳏者无依,寡者
△△△△ △△△△ △△△△ △△△△ △△△△ △△
无依,孤者无依,独者无依。徒令我两鬓枯萧,百忧丛集。真不知何处报怨,到几时报仇?
△△ △△△△ △△△△

此联用死难者家属亲友的口吻,直抒胸中悲愤。连用了八个“有死”、八个“无依”,显出日寇的野蛮残暴,我全民族受难之深。这样用排比的修辞 方式,声声血,字字泪,如暮鼓频敲,震撼人心。倘若将排比改成普通句式,成为”伯、叔、兄、弟、师、友、徒、侄皆有死”,“饥、病、老、幼、鳏、寡、孤、 独俱无依”,感情就不若排比强烈,气势减弱。

短联,有全部用排比的。如格言联: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 △△ △△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 △△ △△

上联讲思想方法和自我修养,不要主观、固执,夹杂个人成见。下联讲治学之道,如同治玉要切磋打磨。

九 设 问
设问是本无所疑,故意提出问题,以引起读者注意。提问后自己再作回答,以示强调;提问后不作回答,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回味。设问,可以使联语形成一点波澜,避免一味平实陈述。

设问,有半联内自问自答;有上联问,下联答;有上下联问,都不作回答。

如旧时自勉联:

何物动人?二月桃花八月桂;
△△△△
有谁益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

“三更灯火”,指深夜灯光供我读书。“五更鸡”,指拂晓鸡鸣,催我早起,“闻鸡起舞”,不忘国事。此联是半联内自问自答。如果不用设问,改为一般陈述:“二月桃花八月桂动人;三更灯火五更鸡益我。”显然,语言效果就差了。

又如广州越秀山镇海楼联:

几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
△△△△△△ △△△△
五百载,故侯安在?只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越秀山镇海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高五层,登楼眺望,全市尽收眼底。故侯,指主持建楼的朱亮祖,封永嘉侯。此联吊古抒怀,悲 壮激越,感慨难平。上联说,经过无数次兵火劫难,从前摘星摩空的英雄人物都过去了,只剩下这座高楼。下联说,时间过去五百年,当初楼的修建主持人也不存 在,只剩下我心潮翻滚,为英雄人物激动不已。“看剑”,出自辛弃疾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有英雄壮志未酬之意。上联设问,“问谁……”,下联回 答,“只我……”。作者实是以“目空今古”的英雄人物自许的,悲英雄,又是悲自己。

再如明董其昌撰杭州飞来峰冷泉亭联:

泉自几时冷起?
△△△△△△
峰从何处飞来?
△△△△△△

上下联设问,均不作回答,从而加深读者对冷泉的“冷”、飞来峰“飞”的印象,趣味隽永。两百多年后,清学者俞樾夫妇游亭,为此联作答:“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改设问为陈述,缺乏兴味。

十 反 问
反问是无疑而问,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它既有启发性,又有说服力。口语“难道……吗?”“怎么不……呢?”就是反问。反问不需要回答,答案就在反问句中。

如朱曼华挽鲁迅联:

差幸呐喊有声,忍听南腔北调?
△△△△△△
从兹彷徨无适,哪堪月黑风高。
△△△△△△

“呐喊”、“彷徨”、“南腔北调”,鲁讯小说、杂文集名。“忍听”,怎忍听。此联巧借鲁迅著作名入联,表达对鲁迅在文化思想战线上业绩的尊崇,同时抒发了对鲁迅逝世的悲痛。反问,使语言深沉,更有力量。

又如冯玉祥讽刺国民党会议联:

一桌子点心,半桌子水果,哪知民间疾苦;
△△△△△△
两点钟开会,四点钟到齐,岂是革命精神?
△△△△△△

此联用反问,表达了对国民党官僚老爷作风的憎恨。如果不用反问,改“哪知”为“不知”,改“岂是”为“未是”,语气就轻,语意也会受到影响。

2. 高考语文对联题怎么做

做对联题说简单就简单,说难也难。要想得分很简单,要对的精彩就难了。
想得分专的做法:先把对属联分成几组词,对应词性往里填就行了,也就是名队名,动对动。。。。再稍微注意通顺、文采。
相对得好:那就的多看诗,多读文章。

3. 高考语文对联题及参考答案 博客

4. 语文高考中要考的对联应该怎么写

一、尾字平仄规则

一副对联,上下联收尾的各一个尾字,合共两个尾字,必须是一平一仄。在正格联中,这个原则是铁定的,不能更改.一般要求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当然,正如前面所讲,有些变格联,如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则是平起仄收的,不过这在浩若烟海的古今楹联中,却是为数不多的。

二、句中平仄规则 句中平仄,指的是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一般规律是,同一联句当中,每两个或三个字要互换平仄。(平仄交替规则)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平仄对立规则)公式如下:(以下所举的,皆是正格,变格不计在内)

1、一言联格律。

上联:仄下联:平

例如 虎 雨 画 墨
龙 风 诗 泉

2、二言联格律。

上联:仄仄下联:平平

例如 上海 彩凤 绿叶 良友
宁波 金龙 红花 好书

3、三言联格律。三言联格律有两种:

A 上联:平仄仄, 下联:仄平平。

B 上联:平平仄, 下联:仄仄平。

例如: 三尺剑 桃叶渡 空中月
六钧弓 琼花台 水底天
4、四言联格律。

A 上联: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平平。
如:天明鸟语==月夕鸡栖 (夕字古仄)

B 上联:仄平平仄。 下联:平仄仄平。

例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杰字古仄)

5、五言联格律

A 上联:平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仄平平。

例如 残灯明市井==晓月辨楼台
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B 上联:仄仄平平仄, 下联:平平仄仄平。

例如: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6、六言联格律。

上联:仄仄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

作者: 219.140.59.* 2006-9-16 21:45 回复此发言

--------------------------------------------------------------------------------

2 对联的格律[转贴]

例如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秋水长天一色===落霞孤鹜齐飞 (下联平仄为“仄平平仄平平”,是一种变格)

作者:联吧管委会2008-10-29 20:45 回复此发言

--------------------------------------------------------------------------------

506 回复:★★【对联吧导游&对联课堂】★★
7、七言联格律。

A 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如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白字古仄)
名传塞北三千里==味压江南十二楼。 (压字古仄)
B 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如 地到无边天作界===山臻绝顶我为峰。 (绝字古仄)
往往鸡鸣岩下月===时时犬吠洞中春

5. 语文高考中要考的对联应该怎么写

高中语文考试考的对联很简单,不用对平仄,词性对上就行,比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6. 对联排序技巧语文高考文字运用题中有给打乱的对联

对仗、语境、仄起平收

7. 适合高三语文组的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高三j加油

8. 北京大学自主命题高考语文试题之对联题目:博雅塔前人博雅;求下联

下联:绩麻石抄上仙绩麻.
说明:湖南隆回县白马山上有一巨大的绩麻石,石头侧面有一手掌大小的石凼,石凼中常年从石头中流出泉水,当你把石凼中的泉水喝完,慢慢又会流满,但永远不会溢出.相传,元末农民起义军头领陈友谅之女因其父兵败,她也受到敌军追杀头,陈友谅之女骑一白马逃走,当走到湖南隆回时,敌军已离其不远,她为了摆脱追杀,倒骑白马逃上一座大山,当敌军追到山下时,顺着马蹄追时,正好和陈友谅之女所走方向相反,因此陈友谅之女得以逃脱,后来,陈友谅之女,就在此山上修道成仙,民间称其为白马仙娘,当地人把该山称为白马山,在修道其间,白马仙娘日日在山顶一巨石上绩麻,因此该石被当地人称为绩麻石.

阅读全文

与对联高考语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