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10上海春季高考语文作文
根据以下材料,选抄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两个人在山里看到一片材质优良的树林,于是各自买了一探树苗带回家,一人把树苗植在瓦盆中,用铁丝左缠右绕,改变其生长形态,树长得虬枝旁逸,成为盆景中的精品。一人把树苗栽在庭院里,浇水施肥,任其自由生长,树长得参天蔽日,成为建筑的栋梁。
『贰』 2010年上海高考作文 优秀文章
1
涸泽而渔可休矣
并不知晓当下国人对于丹麦人捕鱼带上尺子,捕到尺寸小的鱼要将其放生作何感想?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中国人是深谙捕鱼之道的,从浑水摸鱼到放长线钓大鱼林林总总,但现在的人们似乎早已没有了姜太公钓鱼的那番洒脱,也少了孟子论及捕鱼的那种智慧,满眼皆“欲”的人们,却对祖先留下的教训“涸泽而渔”情有独钟。
1979年刚刚建立外交关系的中美两国互派教育代表团,中方看来美国的课堂教学基本上以学生的讨论为主,课堂混乱不堪;美国的学生程度很低,题目毫无难度,美国学生往往对音体美兴趣很大,而对数理化毫无兴趣,主副学科本末倒置,美国的教育问题严重。于此同时,美国的教育代表团也访问了中国,他们认为中国的教育模式比美国先进的多,中国教育的体系性强、学生勤奋刻苦、课业量大难度很高。有趣的是中美两国教育专家得出的结论却是一致的,即20年后中国凭借其先进的教育模式,必将在科技文化方面取代美国。
然而30年过去了,两国专家的预言都错了,这一点上丹麦人钓鱼给我们的启示却很重要,他们捕鱼不是计较一时的数量,而是要确保一直能捕到鱼,捕到大鱼。美国的教育他们看中的是孩子们能不能提出各种问题,会不会自己动手实践去解决问题。美国的教育并不看重能在课堂上教给孩子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孩子对求知的兴趣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这些正是在为孩子们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而我们的做法却更像“涸泽而渔”,只顾眼前捕的越多越好。我们的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往往忽视了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授人以渔”和教育要符合人长远发展的规律。我们做法其实过早的消耗了我们学生的学习热情,扼杀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磨灭了他们的灵感与创造力,我们的教育是使中国的学生绝大多数都存在厌学情绪,熬到了大学就彻底放纵,很多学生是混完了大学四年。
中国的企业最喜欢做的是“引进技术”,美其名曰“市场换技术”,引进技术不是坏事,韩国的汽车工业也始于引进日本的技术,但韩国人对于引进的技术目的在于消化吸收,超越创新,最终诞生了现代、大宇等国际品牌。而我们引进技术就是为了赚取眼前的小利,上海大众1984年引进了桑塔纳轿车的生产技术,这只不过比韩国现代晚了不到十年,而我们这一个车型就生产了20多年,被誉为“车坛常青树”的桑塔纳是为上海大众赚的盆满钵满,但当我们发现韩国的现代汽车已经开始和他的老师日本丰田分庭抗礼时,我们还只是停留在亦步亦趋的不断引进德国的车型的老路上。不知道中国汽车业界听到丹麦人捕鱼的故事会作何反应。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古人很早就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涸泽而渔,杀鸡取卵,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最终只会面对无柴可烧,无鱼可捕的窘境。
上海市吴淞中学语文教师 楼宇
2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715/22/635133_39296670.shtml
这个网站上有很多
『叁』 2010年上海市高考二模的各区语文作文题目。
徐汇区:根据以下材料,任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内诗容歌除外)。
2010上海世博会有一个以“尊重*可能”为主题的展馆叫“2049”。展馆通过展示“害虫”白蚁筑巢的智慧,以色列节水灌溉技术的实践,垃圾“身份”的演变等故事,希望与参观者一起分享和理解人、自然和城市的互相尊重,探寻在通往“2049”的旅程中叙写“尊重”故事的可能。
『肆』 上海2010三校生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是什么
2010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文化考试昨天结束。内记者从考生容处获悉,此次“三校生”高考大作文题目为《因为年轻 》。沪上语文专家称赞该作文题目“朴实”、“让人人可有话说”,不仅适合“三校生”,即使放到6月高考,也是一个相当不错的作文题目。
『伍』 2010上海高考语文作文解析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
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立意分析
今年高考作文题材料范围很大,审题的角度也很多。
考生可以从眼前与长远的角度考虑,针对那种目光短浅,缺少长远考虑,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甚至后代的现象来写;可以从生态平衡角度考虑,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实行可持续发展来写,可联系到渤海湾休渔季、科学捕捞等事件来发挥;也可以从做事心态角度考虑,写学会等待、不要浮躁、要有更宽广的胸襟,才能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来写;还可以从时间的角度去考虑,事物的发展总有一个过程,小鱼变成大鱼也需要一个过程,现在很多人往往违背规律,揠苗助长。
同时,这道题也考验学生的辩证思维,即“取”和“舍”的关系,若要得到更多的机会,就不要太计较眼前的小利等等;也可以从其他角度来写,比如万事都要有个“度”,也就是做事不能过度等等。
『陆』 (急急急)2010上海市虹口区语文一模卷作文则么写啊
写理论与实践的辩证,
附素材: 思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实践是知识的来源
实践可以充实、发展理论
实践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重视实践也不要轻视书本知识的学习
实践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之下进行
实践可以磨炼人的意志,锻炼人的能力
讲求实践反对空谈
实践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实践并不意味着蛮干
名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
不下水,就无从学习游泳。——茅盾
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陶铸
事业是理论和实践的生动统一。——亚里士多德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歌德
实践必须永远建筑在坚实的理论之上。——达•芬奇
生活中最大的目的,并不是知识而是行动。 ——艾•赫胥黎
行动是通往知识的惟一道路。——萧伯纳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萨迪
理论所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实践将为你解决。——费尔巴哈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实践出真知。——俗语
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佚名
不要担心犯错误,最大的错误是自己没有实践的经验。——佚名
经典素材
“带女儿去工作”
(在实践中磨砺人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风靡一种“带女儿去工作”的计划,凡9~15岁女孩都可以报名参加,而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女孩提前感觉一下工作的滋味。带女儿工作可以使得女孩们提前认识现实社会,克服许多心理障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一活动在欧洲许多国家引起不同凡响,仅仅英国就有三百所学校开展了这一活动。美国总统克林顿也表示自己的女儿切尔西也要了解她的父亲是如何工作的。事实上,不只是女孩,男孩也需要锻炼。锻炼内容也不仅仅是工作实践,还包括许多其他内容,如新近兴起的“磨难教育”、“学军学农”,在日本,甚至许多家长鼓励孩子从事冒险活动,其目的无非是让孩子多经历一些坎坷,多接触一些实践,这样可以培养锻炼孩子们具有顽强的意志,较强的生存能力。
注意实践磨炼是让孩子直接理解人生、融入社会、锻炼意志、培养自信的最重要手段,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李四光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考察
(实践能改变错误的认识)
冰川的分布是研究地质构造的重要依据,有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冰川进行过考察,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家李四光提出“让事实说话”,对冰川的研究投入了极大的精力。
1921年,他回国后在太行山的沙河县、山西大同盆地口泉附近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虽遭一些外国专家傲慢地否定,他却没有丧失勇气和信心,继续带领学生在太行山、九华山、天目山、庐山等地考察,又发现了许多有力的证据。1933年,李四光以《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为题,在中国地质学会第十次年会上作了学术演讲,会后专门请中外学者到庐山实地考察。有的外国专家私下对李四光说,如果这些遗迹在国外被发现,早就被公认是冰川遗迹了。此后,李四光加紧了对第四纪冰川的考察,先后在扬子江流域、黄山等地发现了大量遗迹,最终推翻了外国人的错误结论。其研究成果对掌握地下的水文和构造,对发展建设事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盲人的启示
(实践是一项终身的事业)
美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十七八岁时在埃达尔担任小学教员。他听说这里有一位约翰•戈夫先生学识渊博,就冒昧地前去拜访。
道尔顿紧紧地握住了戈夫的手,被眼前的情景弄糊涂了。原来这位当地人人称道的实验家,竟是个瞎子。
盲人自己站起来,走向一张大桌子。桌子上的试管仪器五花八门,但都放得井井有条。他毫不费力地取到所要的用具,把容器注满,没有洒出一滴药液,也没有碰倒和打碎一根最细的玻璃试管,就像一位高明的魔术师在作杰出的表演。在一系列熟练和准确的动作中,表现了知识的力量和顽强的意志。这使得早就打算做实验的道尔顿,受到了很大的教益。
就这样,道尔顿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从此终身不离实验室。1844年的一个晚上,78岁高龄的道尔顿,步履艰难地走进了他的实验室,时间,9点差一刻。57年来,他每晚都是这个时候记下当天的气象数据。他那微微颤抖的手拿起笔来,记下了晴雨表的读数和气温,并在最后一格里记下“微雨”。他满意地搁笔起身,忽然发现还没有签上日期,便又坐下去……几个小时后,曙光照进道尔顿的实验室,而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却已经静静地安息了。
第二个普罗米修斯
(实践需要勇气)
美国18世纪的杰出科学家、政治家富兰克林,以其发明避雷针等电学成就而被称为“电学之父”。
在富兰克林之前,人们对雷电一直没有正确的认识。富兰克林从一次电学实验中受到启发,断定雷电是一种放电现象。为了证实自己的设想,他决心把天空的雷电引下来。在1752年7月的一个雷雨天,他和他的儿子一起做了著名的“风筝实验”。他将一块大的丝绸手帕扎到杉木条十字支架上,做成一个风筝。风筝上面固定一根向上伸出几十厘米的细铁丝,细铁丝与放风筝的细麻绳相连,麻绳下端系丝绸带,绸带上挂了一把铜钥匙。风筝穿入带有雷电的云层中,闪电在风筝上闪烁。一道闪电掠过,富兰克林觉得自己拉着麻绳的手有些麻木。他把手指靠近铜钥匙时,突然,一道电火花向他手上击去。“天电”被引下来了。后来他又用莱顿瓶收集了“天电”去做试验,证明“天电”和地电一样能被金属传导,能熔化金属,能点燃酒精。从此,人们认识了闪电的本质就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
富兰克林最早提出了避雷针的设想,并且经过多次试验,制成了实用的避雷针。德国大哲学家康德赞扬他说:“富兰克林是从天上取火种的第二个普罗米修斯。”
经典的创作
(实践是创造之源)
《战争与和平》是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书中战争场景的描写非常生动形象,读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托尔斯泰的亲自考察。
列夫•托尔斯泰创作《战争与和平》,当他写到俄法双方在鲍罗京诺会战的一段文字时,总感到描写得很抽象、不具体,他决定亲自去战场考察一番。到了鲍罗京诺,他仔细巡视了这个历史战场的一切遗迹,把它的地形面貌牢牢记在心里,还特地画了一幅图,标上一条地平线和树林,标明各个村庄、河道的名称,及当年
会战时太阳移动的方向等。回到家里,又把自己观察到的印象同历史文献上记载的材料联系起来分析研究,直到一切都清楚明白了,他才坐到桌边,重新写这段文字,这个会战场面,
写得不仅生动,且色调明朗、壮观。
无独有偶,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作者司马迁也非常重视实地考察。在动笔之前,司马迁游历过大江南北,全国各地,寻访先人的遗迹。他曾经访问过夏禹的遗迹,眺望过范蠡泛舟的五湖,访求过韩信的故事,访问过刘邦、萧何的故乡,考察了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也为撰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林肯的故事
(鼓足勇气去实践)
1862年9月,美国总统林肯发表了《解放黑奴宣言》,这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有一位记者去采访林肯。记者说:“据我所知,上两届总统都曾经想过废除黑奴制,《宣言》也早在他们那时就起草好了,可是都没有签署它。他们是不是想把这一伟业留给您去成就英名呢?”林肯回答说:“可能吧。不过,如果他们知道拿起笔需要的仅是一点勇气,我想他们一定非常懊丧。”林肯说完就匆匆地走了。记者一直没有弄明白这番话的含义。
直到1914年林肯去世50年以后,记者才在林肯留下的一封信里找到了答案。在这封信里,林肯讲述了自己幼年时的一件事:“我的父亲曾经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西雅图的一处农场,地上有很多石头。母亲建议把石头搬走,但是父亲说:‘如果这些石头可以搬走的话,那原来的农场主早就搬走了,他也就不会把地卖给我们了。这些石头都是一座座小山头,与大山连着,哪里搬得完呢?’有一天,父亲进城买马去了,母亲带着我们在农场劳动。她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石头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就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不长的时间,我们就把石头搬光了。因为它们并不像父亲想像的那样,是一座座小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块。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的。”
哥伦布的难题
(实践才是最重要的)
1493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后从海上回到西班牙,成了西班牙人心目中的英雄。国王和王后把他待作上宾,封他做海军上将。有些贵族却瞧不起他,他们鼻子一哼:“这有什么稀罕!只要驾了船一直往西去,谁都会碰上那块陆地的。”
在一次宴会上,哥伦布又听到有人在讥讽他:“上帝创造世界的时候,不就创造了大洋西边的那块陆地吗?发现,哼,这算得上个什么!”
哥伦布低着头默不作声。过了好一会儿,他从盘子里拿起一个鸡蛋,站起身来,提出一个古怪的问题:“太太们,先生们,有谁能把这个鸡蛋竖起来吗?”
鸡蛋从这个人手上传到那个人手上,所有的人都试了试,都把鸡蛋扶直了,可是一放手,鸡蛋立刻倒下了。最后,鸡蛋回到了哥伦布的手上。大厅里鸦雀无声,大家的眼光集中在他手上,都要看看他怎么能把鸡蛋竖起来。
哥伦布不慌不忙,把鸡蛋的一头在桌子上轻轻一敲,磕破了一点儿壳,鸡蛋就稳稳地直立在桌子上了。
“这有什么稀罕?”宾客哄堂大笑起来。
“本来没有什么稀罕,”哥伦布说,“可是太太们,先生们,你们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挑战亚里士多德
(科学的真理来源于实践)
16世纪的时候,古代思想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了不起的人。所有的人都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做真理。
只有一位数学老师伽利略不这么认为,他公开说,要从自然中发现真理,而不是背诵亚里士多德的书本。
一天上课的时候,伽利略对学生们说:“站在楼顶上,左手拿着一个一磅重的铁球,右手拿着一个十磅重的铁球,同时扔下去,哪个先着地?”
学生们想了想,回答说:“亚里士多德说过,重的物体下降速度要比轻的快,所以十磅重的铁球先着地。”伽利略摇摇头,说道:“不对,亚里士多德错了,应该是两个铁球一起着地。”学生们惊呆了,居然有人敢公开指出亚里士多德说得不对。大家议论纷纷,怀疑地看着伽利略。
于是,他拿着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来到比萨斜塔的顶上。很快,人们看见铁球像伽利略说的那样,同时落到了地上。自从伽利略第一个站出来挑战亚里士多德以后,更多的人认识到亚里士多德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科学的真理来自实践,而不是一些书本上凭空想像的理论。
王清任著成《医林改错》
(修正理论错误需要实践)
王清任是我国清代著名医学家,其心得之作是《医林改错》。书中既有他从事解剖实践和医事活动的笔记式记录,又有他临床实践和诊疗经验的病案式总结,还有他谈医论道和评古说今的书评式叙述,凝结了作者一生从事临床医学研究的心得,他在一些领域里把祖国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他在研究《黄帝内经》时,发现书中错误不少。我国古代医书中对人体脏腑的位置、大小和重量的描述并不确切,所以,他决心修正其中关于人体结构的部分。但是没有解剖用的尸体却成为困扰他的一大难题。当时,他曾在瘟疫流行的灾区观察未掩埋的尸体300多例,逐一进行了解剖和观察,绘制了大量的脏腑图。
王清任修正了《黄帝内经》中的有关错误,写成了《医林改错》一书,并附上了25幅人体结构图。
李时珍和曼陀罗
(认识要靠实践来检验)
李时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人誉为“医圣”。他是明末清初重实践、重考查、重验证的实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花了将近40年的时间,编写了著名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
李时珍在年轻的时候就听人说,有一种神奇的植物叫曼陀罗,人们一见到它就会情不自禁地又唱又跳。李时珍费了一些周折,终于找到了这种植物,一时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异常。他为了探明究竟,走到哪里手里都拿着曼陀罗。后来他亲自服下了曼陀罗,发现它有麻醉和使人兴奋的作用,少量可以治病,过量时在别人的暗示下,的确可以叫你唱你就唱,叫你跳你就跳。后来曼陀罗被广泛用于制造麻醉剂。
李时珍和曼陀罗的故事,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他经常身体力行地验证一些传说,改变了很多当时人们的迷信思想和以讹传讹的做法。
纸上谈兵
(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赵括的兵书读得很多,他父亲赵奢是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曾经为赵国立下大功,兵书也读得不少,可是一谈起用兵打仗来,每每败在儿子的嘴下。他虽然无法说服赵括,但是他认为赵括将来一定会因为用兵误事,
正因为如此,赵奢临终留下遗言:赵括千万不能率兵打仗!
赵奢死后,秦国大兵压境,赵王刚刚接位不久,年轻气盛,求胜心切,不顾客观情况,企图通过大败秦国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可是当时统兵的大将是老将廉颇,不肯轻举妄动,不但未能打败秦军,还吃了几次小败仗。赵王不高兴了,准备换将。
秦军很害怕廉颇,所以四处散布谣言,说廉颇就要投降了,秦军就要大获全胜了,秦军不怕廉颇,怕就怕赵括!
这些话自然通过曲折的渠道传到赵王耳里。
赵括还是当上了赵国的统兵元帅。但是,只会夸夸其谈,照着兵书用兵的赵括,中了秦国大将白起的妙计,最后身败名裂,战死疆场。只掌握书本上的知识还是不够的,真正的本领是在实际的摸爬滚打中锻炼出来的。
意林故事
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代的时候,禅风盛行。人们主张在学习时脱离实际,参禅顿悟。有一位诗人吴可就这样认为:
学诗浑是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
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
“竹榻蒲团不计年”,就是要人们不接触实际,静心思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用此法学习,即便“自家了得”了,也不过是掌握了一些书本教条;用此法教人,就要误人子弟了。
而同时代的诗人陆游则反对这种风气,主张重视实践。为此,他还写了一首诗来教育他的儿子: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的后两句则是从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要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渔王的儿子
古时候,有个渔人捕鱼技术很高,在当地被尊为渔王。但是,渔王的三个儿子捕鱼技术都很平庸。渔王很纳闷,就去向当地的智者请教:“我的捕鱼技术这么好,儿子们为什么会这么差呢?从他们懂事起直到长大,凡是我总结出来的经验,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了。可是为什么他们的捕鱼技术还赶不上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呢?”智者听完他的倾诉,问道:“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渔王肯定地点了点头。智者说:“你的失误就在这里。你传授他们技术,却不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捕鱼。”
渔王的失败在于只手把手地教给孩子顺利的一面,却从不教会孩子在实践中去经历挫折,吸取教训,直面失败。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父母,像渔王这样千方百计为孩子遮风挡雨,不愿看到孩子有一点点失败和挫折。殊不知这样做却是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埋下了一个温柔的陷阱。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锻炼人的能力。
庖丁解牛
庖丁被请到文惠君的府上,为其宰杀一头牛。他的动作极其熟练自如。他在将屠刀刺入牛身时,那种皮肉与筋骨剥离的声音,与庖丁运刀时的动作互相配合,显得是那样得和谐一致,美妙动人。
文惠君不觉看呆了,他高声赞叹道:“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术怎么会有这么高超呢?”
庖丁见问,赶紧放下屠刀,对文惠君说:“我做事比较喜欢探究事物的规律。我在刚开始学宰牛时,不了解牛的身体构造,眼前所见无非就是一头头庞大的牛。3年后,我对牛的构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时,出现在眼前的就不再是一头整牛,而是许多可以拆卸下来的零部件!现在我就只需用心灵去感触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可以娴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构造,将刀直接刺入其筋骨相连的空隙之处,利用这些空隙便不会使屠刀受到丝毫损伤。我就连骨肉相连的部件都不会去硬碰。尽管如此,每当我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难以下手,这时就要特别警惕,瞪大眼睛,动作放慢,用力要轻,等到找到了关键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将牛剖开,使其像泥土一样摊在地上。”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只要你在实践中做有心人,不断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会做得十分漂亮。
小马过河
有一座小山旁边,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小马整天跟着妈妈,从来不肯离开一步。
有一天,老马让小马独自把一袋麦子背到磨房里去。从小马的家到磨房,要蹚过一条小河。小马走到小河边,看见河水挡在前面哗啦哗啦地响着,心里有点怕了,犹豫起来。
一头老牛正在河边吃草,于是小马连忙跑过去问:“牛伯伯,请你告诉我,我能过河去吗?”
老牛回答说:“水很浅哪。还不到我的小腿那么深,怎么不能过去呢。”
小马听了,立刻就朝小河跑去。“喂!慢点跑,慢点跑!”小马停住脚抬头一看,原来是一只小松鼠。小松鼠蹲在一棵大松树上,摇着大尾巴,对小马说:“小马,你可别听老牛的话。水很深,一下水就会淹死的!昨天,我们的一个同伴过河,就给大水冲跑了!”
这下,小马没有主意了。它决定回去问妈妈。妈妈看见小马回来了,奇怪地问:“为什么回来了?”小马把事情说了一遍。妈妈说:“你为什么不自己试一试呢?”
小马觉得有道理,它一口气跑到河边,立刻跳到水里。河水刚好齐到小马的膝盖,不像老牛说得那么浅,也不像小松鼠说得那么深。
只有自己亲身实践才会对事物有比较深刻的了解。
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国文坛上享有世界声誉的杰出作家 ,他笔下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文学形象“罗亭”。
罗亭身上集中了19世纪40年代俄国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优点和缺点,是这些人的一个典型。他受过良好教育,接受了当时哲学思想中最主要思潮的影响,有很高的美学修养;他信仰科学,关心重大社会问题,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标并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决心;他热情洋溢,才思敏捷,口才出众,能感染人、吸引人。但是他徒有过人的天赋和才智,却不会正确将其运用、付诸斗争实践。因此,罗亭曾被列宁称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罗亭这个人物有血有肉、真实可信,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继奥涅金、毕巧林以后又一个光彩照人的“多余人”形象。
巧调“红蚁兵”
在甘蔗林里,害虫蔗螟对甘蔗的破坏十分严重。人们想了许多方法来对付蔗螟,都无济于事。然而,小小的红蚂蚁却能对付凶恶的蔗螟。一发现害虫,红蚂蚁就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去,把蔗螟咬死。如何使每块甘蔗园都布下红蚂蚁的“战场”,对蔗螟展开全面歼灭战呢?
蔗农们在生产实践中,想出了一个调遣“红蚁兵”的好办法。
每年四五月间,最怕水灾的红蚂蚁知道南方的雨季开始了,就得离开自己的家园,从低地向高处转移。蔗农们就趁机把一只只细管子插在红蚂蚁转移的路上。管子是芦苇制的,上下两节,节中有一个小孔。逃难中的红蚂蚁发现这个理想的“避难所”,就成群结队地钻进管子里,还用泥土封住上面的空洞。
几天以后,蔗农们就把所有用泥封口的管子收集起来。
在干旱的季节,红蚂蚁是无缘无故不想转移的。这怎么办呢?蔗农们就用“人工降雨”的办法,逼迫它们迁徙。
他们先把一只只细管子插在蚂蚁窝的附近,傍晚时候,在蚂蚁窝附近浇水。红蚂蚁本来忙了一天,完全没有料到会大难临头。它们不得不匆忙地迁移。在逃难的路上,一发现附近的细管子,就争先恐后地钻进去。
这样,蔗农们每次能收集到几百只、几千只管子。然后,把一只只装着红蚂蚁的管子插遍甘蔗园。
逆流而上的石兽
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有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十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的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他的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觉得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全愣住了。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头石兽。
那位守河堤的老兵的眼光何以那么犀利,盖因其长年守护于此,常与湍急的河流打交道,洞悉河中情势和石兽走势。悖理见智,真知灼见只能出自实践。
应用与创新
认真地多读些书
知识源于实践。在人类历史上,一代代的人通过实践不断地使科学知识向前发展。后来的人因为可以接受前人已经取得的知识,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依靠新的实践而求得新的知识,所以后来的人就能够比前人更加聪敏,具有比前人更进步更丰富的科学知识。要接受前人已经取得的知识和已经达到的科学成就,要使一个人的知识不局限于个人经验所及的小范围内,就应当多读些书。
历史上一切有成就的科学家、理论家,没有一个不是孜孜不倦的苦学者。马克思不仅攻读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这些方面的书,而且在语言学、数学以及其
他自然科学方面,也是博览群书,并且在很多方面达到了很高的造诣。有一次当他生病不能从事研究工作的时候,还阅读了好些生物学的书。当然,马克思并不是死守着书本知识的人。他不但参加了革命的实践运动,
而且进行了革命性的理论创造。
高尔基说:“几乎每一本书都似乎在我面前打开了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口。”“书读得越多,书籍就越使我和世界接近。”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读书的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读书的人又积极地关心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那么,我们就能够成为书本的主人,而不是书本的奴隶。
让我们找个时间,坐下来,静静地读书。
『柒』 mba的报考条件是什么
MBA考试科目有哪些
MBA考试科目有哪些?想要报考MBA考试的小伙伴,肯定特别想知道MBA是什么,MBA要考哪些科目,怎么考?这些热门问题,众凯小编帮大家详细的梳理一下。
MBA是工商管理类硕士研究生学位,参加MBA考试,首先要满足报考条件,参考(2019MBA报考条件有哪些?)。
MBA考试科目笔试分为英语和综合,总分300分。
1.MBA综合试卷(满分20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综合试卷内容包括: 数学(75分):问题求解、条件充分性判断两种题型 (一) 问题求解15题 每题3分 共45分 (二) 条件充分性判断10题 每题3分 共30分 逻辑(60分):单项选择题30题 每题2分 共60分 写作(65分)论证有效性分析(30分)论说文(35分)
2.MBA英语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完形填空(10分)(20题,每题0.5分)
阅读理解(50分)(25题,每题2分)
翻译 (15分)(英文翻译成中文)
英语写作(25分)(小作文10分,大作文15分)
综述所述,我们要报考MBA,备考的科目有数学、逻辑、写作还有英语。基础如果不好的同学要抓紧时间开始备考。参加补习班是最牢靠的,那么苏州MBA培训机构哪家好?怎么选择,就特别重要。
昆山教学点 地址:昆山崂山路9号人才市场2楼 67138889
『捌』 2010上海高考语文作文解析
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再不必惆怅,再不必叹息,人生到此已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