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13互联网中考模拟语文答案
你好,目前尚无收录。请与当地新华书店等购买。
㈡ 初三中考语文模拟测试卷的题目
快乐如点燃的蜡烛越来越矮小,烦恼如水葫芦越来越泛滥,收入如死水越来越干涸,亲情友情如能源越来越紧缺,厄运如追魂锁缠绕越来越紧.
㈢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不用下载的~还要有答案的哦~谢了哦
不知到你是哪里的,这里有一份上海的,阅读部分是通用的,可能题型有差别。说实话,这套题还是很好的啊 ~~~
2008年上海市语文中考模拟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一部分 阅读(87分)
一、文言文阅读(38分)
【说明】题目中标“A组”的供使用S版教材的学生使用,“B组”的供使用二期课改教材(试验本)的学生使用。第(四)题为共做题。
A组:
(一)默写(15分)
1、(1)月落乌啼霜满天, 。
(2) ,一日看尽长安花。
(3)最喜小儿无赖, 。
(4)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 。
(5)《捕蛇者说》中,“悍吏”到来时,闹得乡里“ ”,而蒋氏则是“弛然而卧”。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2、君将哀而生之乎( ) 3、执策而临之( )
(三)阅读下文,完成4—6题(7分)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4、引文中“随园主人”就是本文作者 朝著名诗人、学者 (人名)。(2分)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6、引文通过 的对比,分析了“天下物皆然”的原因。(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B组:
(一)默写(15分)
1、(1)此夜曲中闻折柳, 。
(2)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3)抬望眼, ,壮怀激烈。
(4)老而学者, ,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5)《岳阳楼记》中直接表达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 ”。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 3、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
(三)阅读下文,完成4—6题(7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引文中“醉翁”就是作者 (朝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人名)。(2分)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6、上文说“醉翁之意不在酒”,从全文来看,“醉翁之意”其实在于
(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7—10题(12分)
马价十倍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①立市②,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④。”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注释】
①旦:早晨。 ②市:集市,市场。 ③一朝:一天。 ④贾:通“价”,价钱,这里指报酬。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比三旦立市 比:
(2)人莫与言 言:
8、对文中画线句子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愿你去看看我的马,去照顾一下我的马。
B.希望你去看看我的马,绕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回头照看我的生意。
C.愿你看看我的马,围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去照顾我的生意。
D.希望你去看看我的马,围着马转几个圈儿,离开时再回头看一眼。
9、“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中的“之”指代的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3分)
10、从“马价十倍”这个故事中你获得的启示是 (3分)
二、现代文阅读(49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23分)
贫穷与学问
①一个人要在学问上做出成绩,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与努力。其中对学问本身影响最大的当是个人的品德。关于道德对学问的重要性,许多大学者已经在道德标尺上为后学做出了表率。但我以为,德行之外,物质生活水平对一个人所能达到的学术成就划定了另一个边界,树立了另一个限度。贫穷乃学问之大敌。
②《东轩笔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范仲淹在南京做学官期间,秀才孙明复,常因贫穷而乞讨,范仲淹观其乃才俊之士,对他的胸无大志表示不能理解。不过当得知是贫穷使然后,范仲淹就使他“日可得三千以供养”,让他能“安于为学”。十年后,孙明复不负众望,从一个秀才成长为一代大儒。范仲淹知道后感慨地说:“贫之为累亦大矣,倘因索米至老,则虽人才如孙明复者,犹将汩没而不见也!”
③“贫之为累亦大矣”,谁说不是呢?在古代,有多少聪敏之人因家境贫寒而导致学术“早夭”啊!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正是这样一个典型。方仲永少时天赋异常,名扬乡里。但故事的结局却是个悲剧——长大后的方仲永“泯然众人矣”。作者认为是因为方仲永没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但进一步看,他为什么没有获得良好的教育呢?那是因为他家“世隶耕”,祖祖辈辈以种田为业,家境贫寒啊!且不说家财万贯了,即使是一个中等之家,恐怕他父亲也不会“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四处乞讨而“不使学”了。因贫穷导致方仲永的人生悲剧,我们要为他惋惜。
④贫穷对学问之累,古代尚且如此,在今天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环境下,当更是严重。“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的事情,不是随处可见、支耳可闻吗?人穷志短。富兰克林也说两个口袋空的人腰挺不直。没有钱,保持一己的品格操守尚且很难,又何谈做学问这个更需要人格独立,需要安定气质的事业呢?大圣人孔子招收弟子时尚且要求干肉一束作为学费,想必是非常明白个中道理的。如果没有这种物质基础,孔子又怎能安下心来删定六经呢?如果一个学者连一己的生活都不能很好地维持,何谈抱负、理想,又怎能兼济天下呢?
⑤学者大师的成功历程一再告诉我们,做学问除需要高尚的品德、安定的气质、忘我的勤奋外,还需要一个衣食无忧的“后方”,一个面对一定的资料费和交游费而不用愁的资金支持……如果没有这些物质基础,学问就会沦为谋生的手段,学问即在饭碗中,饭碗即在学问中。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取得优秀的学术成果,无异于缘木求鱼。然而现实的状况并不令人乐观。
⑥而有些人却撇开这些物质基础,大肆批评学术浮躁和后继乏人,这种批评无疑隔了一层,没搔到痒处,也显得批评者不厚道。学人固然应“寂寞投阁”,固然应“板凳甘坐十年冷”,固然应不追求名利富贵,但学人自身的不追求难道能成为管理者们不给予他们的理由吗?既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那无异于痴人说梦、异想天开。
11、第⑥段中画线句用成语表达是 (2分)
12、本文的论点是 。为证明论点,文中举了不少事例,如第③段就举了 的例子;从论证严密性的角度看,原文中还应该有 这方面的事例。(9分)
13、根据作者的看法,做学问除需要(1)高尚的品德、(2) 、 (3) ,还需要 ,否则学问就会沦为谋生的手段。(7分)
14、本文的论述在语言上很有特色,请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5分)
学人固然应“寂寞投阁”,固然应“板凳甘坐十年冷”,固然应不追求名利富贵,但学人自身的不追求难道能成为管理者们不给予他们的理由吗?
(二)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26分)
我愿为你收藏一粒盐
①那天上午,是两节作文课。
②留下作文题目后,学生们一改往日的慵懒,眉头紧锁,很快进入构思状态,班里静悄悄的——快要高考了,他们似乎一下子懂得了珍惜时间。
③窗外,冬天已经过去。垂柳虽在枯黄的枝桠间爆出了星星点点的绿,但风依旧很大,春寒料峭,让人难以抵挡。教室正对着的,是学校浏览室。我见浏览室的辅导员老师胖胖的身影一晃,将一块小黑板立在了学校的公告栏前。黑板上写着什么呢?我信步走出教室,去看个究竟。
④原来是一个通报批评,寥寥数语,大意是说一个同学昨天把一本杂志私自“拿”出阅览室,被当场“抓”住,希望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不要再做出这种另人不齿的事。而被批评的,竟是自己班上的学生。我心头一热,几乎想都没想,径直走进了阅览室。
⑤辅导员正低头整理报纸,头顶上,一圈新长出的白发,在周边染过的黑发的簇拥下,显得格外醒目。他见我神情异样,便问我有什么事。我直截了当,向他说明了来意。我说,被通报的学生是我班上的,希望您赶在学生下课之前,把黑板撤了。现在想来,我当时的语气一定很生硬,生硬得像一个居高临下的命令。辅导员的脸腾一下红了,他生气了,说,这是我的职责,用不着你来指手画脚。那一刻,两个人剑拔弩张,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
⑥那时侯,我刚刚毕业没多久。我也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勇气和胆量,敢顶撞一位年逾花甲的老教师。片刻的沉默之后,我的语气缓和下来。我说,老师,是这样的,还有三个多月就要高考了,如果学生们看到这个通报,一定会议论纷纷,这样的话,那个挨批评的学生压力肯定会非常大。我怕,我怕会影响他的高考……
⑦可是,如果不批评,不给学生们一个警告,我这里的杂志就要被学生偷完了。我管理阅览室,就有自己的一份责任。辅导员老师似乎还在生气,但语气也明显缓和了许多。
⑧是的,我知道。可是,这个学生,这个学生马上就要高考了……我发现自己语塞,一时竟不知道说什么好。接下来,我的语气近乎央求了。他沉默了半晌,说,这样吧,我也不为难你,我把黑板撤了,但你必须保证,你回去一定要批评你的学生。是,我会的,我会的。我一边答应,一边疯也似的跑到公告栏前,把那块黑板取了回来,并当着辅导员的面擦掉了那个通报批评,就好像擦掉自己的一个错误。擦完之后,我站起身,如释重负。
⑨是的,这是我接手的第一个毕业班,我不想让自己的学生出什么岔子,尽管我的学生的确做错了。
⑩之后,我曾经想把这件事情委婉地告诉那个犯错误的学生。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始终没有说。我也不知道,我这样做,是对还是错。
⑾高考前的最后一次班会,我讲了很多,学生们也听得聚精会神。末了,我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在你们成长的过程中,肯定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也因此得到过这样那样的教训。然而,你们是否知道,有一些错误,你们犯过了,以为像一粒盐,永久地溶在了岁月中,没有人注意,也没有人计较。其实,这粒盐并没有溶化掉,只是有人怕硌疼你们,悄悄地为你们收藏了起来。而我这里,就收藏着这样一粒盐。
⑿学生们一下子显出惊异的目光,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继而重新把目光投到我身上。我扫视了班里一圈,笑了笑说,是的,我这里的确有一粒。但是,我不想告诉你们,这粒盐是属于谁的,我愿意把这粒盐一直收藏下去。因为,……
⒀我的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即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那一刻,不知为什么,我突然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在学生们的掌声中,我结束了那次班会。
⒁我始终没有向任何人提起过这件事。我的那位学生,大学毕业后,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表现得很优秀。只是,这么多年过去了,那次班会上的掌声,仿佛仍旧回响在我的耳畔,温暖着我,让我不能忘怀。
15、第④段画线句中的一个错别字是 ,应改为 (3分)
16、本文题为“我愿为你收藏一粒盐”,其中“一粒盐”指的是 ,而“收藏”的含义是 。(6分)
17、原文第⑿段的末尾有一句话,根据上下文这句话应是: (3分)
18、本文在写“我”为学生“收藏一粒盐”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手法,请就你认为描写得最好的句子进行品味。(6分)
句子:
品味:
19、“我”在最后既没有批评那个学生,也没向任何人提起过这件事,只是在一次班会上语重心长地说了一番话,作者说“我不知道,我这样做,是对还是错”,请针对这位老师的做法谈谈你的见解。(80字左右)(8分)
第二部分 写作(63分)
20、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1)我愿为你 (请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作文)
(2)我的乐土
要求:1、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人名。
2、不得套用阅读中的材料。
2007年上海市语文中考模拟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文言文阅读(38分)
A组:
(一)默写(15分,每题3分,凡错、漏、删、改1字扣1分)
1、(1)江枫渔火对愁眠 (2)春风得意马蹄疾 (3)溪头卧剥莲蓬 (4)前途似海 来日方长 (5)虽鸡狗不得宁焉
(二)加点词解释(4分,每题2分)
2、使……活 3、面对
(三)课内语段(7分)
4、清 袁枚(2分,各1分)
5、其他那些祖辈父辈收藏书籍,儿子孙子随便丢弃的就更不用说了。(2分,关键词“祖父、无论”)
6、人们对待借来之物与自己的东西的不同态度(3分)
B组:
1、(1)何人不起故园情 (2)枯藤老树昏鸦 (3)仰天长啸 (4)如秉烛夜行
(5)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2、以……为耻 3、面对
4、北宋 欧阳修(2分,各1分)
5、望过去那树木茂盛而幽深秀丽的地方就是琅琊山。(2分,关键词“蔚然、深秀”)
6、寄情山水 与民同乐(3分)
(四)课外语段(12分)
7、(4分,各2分)(1)接连,连续 (2)说话
8、D(2分)
9、那个人卖的马是骏马的事实。(3分)
10、可从不同角度理解,如只要自己的东西确实是好的,不妨借助名人效应来宣传。(3分)
二、现代文阅读(49分)
(一)贫穷与学问(23分)
11、隔靴搔痒(2分)
12、物质生活水平对一个人所能达到的学术成就划定了另一个边界,树立了另一个限度。(3分)贫穷导致方仲永由少时天赋异常到最终“泯然众人”(3分)现代社会中一定的物质生活水平对一个人做学问的必要性(3分)
13、安定的气质(2分)忘我的勤奋(2分)稳定的物质基础(3分)
14、该句主要运用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形成了较强的语言气势,并能引人深思,有力地强调了管理者应该给予学人做学问所需的物质支持的观点。(5分)
(二)我愿为你收藏一粒盐(26分)
15、另(1分)令(2分)
16、学生犯的错误,文中是指学生偷拿杂志一事(3分)为了保护学生,不直接将他们犯的错误公之于众而是用一颗爱心来加以包容和引导(3分)
17、参考原文:我想用我的永久收藏来换取一颗永不犯错的心灵。(3分)
18、(6分)句子2分,描写方法1分,品味3分
19、(8分)观点明确,围绕中心,理由充分,语言流畅8分;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语言通顺,7~6分;有观点,有理由,40字以上,5~4分;有观点,40字以下3~1分
20、(63分)参照上海市学业考作文评分标准
㈣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新浪考网有很多省市中考模拟题,可以去看一下。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你。
㈤ 语文中考模拟卷 阅读题
唱 ①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却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我只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去。 ⑦诚然,荷花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我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③诚然,荷花的红、荷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亭亭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认为了。 ④那是十多年前的十一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时,无意之间,却被蓦然呈现在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的倒影中间,是一池残荷——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些景象,我顿时感到自己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世界。 ⑤“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你从中可以发现一种美,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是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充满自信和孤傲的凄美。 ⑥它是满池桔梗残叶,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但它却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地的莲子,又会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⑦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风雨声中听残荷”吧!去听它的精神,去听它的力量! 18.联系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亭亭: 19.第④段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了残荷的 ,第⑤⑥段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赞美了残荷的精神。(2分) 20.按照要求品读、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1)从修辞的角度: 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赏析: (2)从含义的角度: 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赏析: 21.作者在写残荷时多次提到圆明园的断墙残柱,这两者有何相似之处?(2分)22.文段⑦中,“留得残荷听雨声”与“风雨声中听残荷”有何不同?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4分)23.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本文题目“绝唱”的含义。(3分)答案 18.答案示例:这里指荷花直立而美好的样子。(2分) 19.外在形态(形象) 议论、抒情(评分:2分。每空1分,第二空只答对一项不得分) 20.(1)示例:句中将“绿叶”比喻成“透明的翡翠”,将绿叶上“汪汪点点的水露”比喻成“珍珠”,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绿叶的青翠、晶莹,水露的圆润、灵动。 (2)示例:句中的“撕破”“卷作黑色的一团”体现了“秋风”摧残之重,“依然”“高擎”则突出了残荷(荷叶)不屈、孤傲的品格。(评分:4分。每句2分,意思对或言之成理即可) 21.答案示例:两者都经受摧残,外形都是残破的,精神都是不屈的。(评分:2分。只答后两句,大意对即可。如果从文章中摘取“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得1分) 22.答案示例:“留得残荷听雨声”听的重点是雨声,表现的是一种审美的情趣;“风雨声中听残荷”突出的是感受残荷所表现的一种精神和力量。(评分:4分。大意对即可) 23.答案示例:这里指圆明园的残荷虽然饱受摧折,枯败残破,但依然自信、孤傲,表现的是一种绝美的精神。(评分:3分。大意对即可) 18.联系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亭亭: 19.第④段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了残荷的 ,第⑤⑥段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赞美了残荷的精神。(2分) 20.按照要求品读、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1)从修辞的角度: 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赏析: (2)从含义的角度: 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赏析: 21.作者在写残荷时多次提到圆明园的断墙残柱,这两者有何相似之处?(2分) 22.文段⑦中,“留得残荷听雨声”与“风雨声中听残荷”有何不同?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4分)23.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本文题目“绝唱”的含义。(3分)答案 18.答案示例:这里指荷花直立而美好的样子。(2分) 19.外在形态(形象) 议论、抒情(评分:2分。每空1分,第二空只答对一项不得分) 20.(1)示例:句中将“绿叶”比喻成“透明的翡翠”,将绿叶上“汪汪点点的水露”比喻成“珍珠”,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绿叶的青翠、晶莹,水露的圆润、灵动。 (2)示例:句中的“撕破”“卷作黑色的一团”体现了“秋风”摧残之重,“依然”“高擎”则突出了残荷(荷叶)不屈、孤傲的品格。 21.两者都经受摧残,外形都是残破的,精神都是不屈的。(评分:2分。只答后两句,大意对即可。如果从文章中摘取“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得1分) 22.“留得残荷听雨声”听的重点是雨声,表现的是一种审美的情趣;“风雨声中听残荷”突出的是感受残荷所表现的一种精神和力量。 23.这里指圆明园的残荷虽然饱受摧折,枯败残破,但依然自信、孤傲,表现的是一种绝美的精神.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在于它不迎合季节,既盛开于五六月间,也持续到十月残秋. B.作者很善于细节描写,例如文中画线语句通过对碧荷上水露的描写,产生了集静态美与动态美于一体的效果. C.第7段无疑而问,自然过渡,既水到渠成引出作者以为最美的荷花,又引发读者的阅读的兴趣. D.作者引用李商隐的诗句"留得残荷听雨声",不仅富有文化意蕴,而且切合文章题意,深化了主题. E.作者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看荷花,是因为这里的荷花有警醒人们时刻不能忘记民族历史耻辱的意义. 答:A(不一样在于它不迎合季节,是一池没有绿叶没有红花的枯梗残荷.) E(是为表现两者的残缺美,越是摧毁越美丽) 2.作者最爱十月的残荷,为什么要从春夏的荷花写起 答:写三四月间的出水绿叶和五六月间新绽红荷的色彩鲜艳之美为下文做铺垫,突出(或"衬托"")了十月残荷枯梗,败叶的独特之美。 3.从第8段看,作者笔下的荷花的神奇世界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①背景,以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为独特背景; ②精神(情操),荷虽残,志不残,枯梗,败叶,黑莲蓬依然在空中高擎; ③图案,残荷组成的各种美丽,幽秘的图案。 4.文章题目为"绝唱",请根据文意,理解"绝唱"的含义. 答:满塘残荷是一池碧绿,艳红的最高升华,是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高尚凄美;圆明园的断壁残垣是被摧毁的历史的见证,已成为无法摧毁的象征;现实的残荷与历史的残缺相互映照,构成了残缺,独特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