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解题方法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答题方式:
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程序说明文:…………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
(说明内容),使读者。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望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
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
主要题型:
1、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
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
2、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
4、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
5、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
识别或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
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2、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仿照原文中表述论点(分论点)的句式,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再根据阅读文章的启示获取独特体验,最后用规定的句式表述出来,并构成一个论点(分论点)。
2、这种题目既考查联想能力,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把握分论点与中心论点关系的能力。
评价文段的观点(需阐述理由):
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弄清楚原文的结构、材料、观点之间的关系。回答时一定要有所分析、概括,切忌一抄了事。
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❷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
答案有: 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 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 记叙文六要素?
(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 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 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 划分层次?
(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6.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 、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①核心人物②核心事物③核心事件④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
(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 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 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
(8) 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
13. 修辞方法及作用
(1)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16. 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答: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 ,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 :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17. 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 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①时间推移法 ②空间变换法 ③稳步换景法 ④分门别类法
19. 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20. 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种类:一是人物描写: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B、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 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21.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22.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3.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增强表达效果。
24.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5.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6.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 A、 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 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 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27.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 见第13个知识点.结合第28答题点回答.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 ,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22.文章用典的赏析: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28.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9.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A、能或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 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30.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
31.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 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 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32. 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33.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 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❸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考试答题秘籍
(一)联系句意,回答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引出说明对象(说明文),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等。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4、文题:总领全文;点明主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表达情感;交代文章线索;交代文章顺序;交代文章的内容或介绍说明的对象或引出议论地对象;用()修辞,表达();介绍人物,地点,事件,时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和作者情感。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和作者情感。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感情。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内容揭示出来,再答句中情感,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古代诗歌欣赏的有关方法。
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八)最易混淆的语文术语的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❹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复仔细看题,圈出“说明”简制析”“联系全文”“哪几方面”等关键词,比如有“哪几方面”,你就要注意多角度答题。
二、分点答题,一个方面或一个得分点间用分号或者序号1234分隔,可以使阅卷老师觉得清晰,好感加分。同时,你可以根据这个问题的分数,估计大概有几点,比如4分就可能有两个或四个点(但不绝对)
三、中考阅读题一般大部分都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答案,所以确定文中答题区间,圈划关键词句,用自己的话提炼总结。然后还要有自己的思考。特别是探究题,一定要联系实际。
四、能写的下,能来得及,就想到的都写上,反正不对不扣分,多答说不定就有分了,但是千万不要来来回回都在说一个意思,语言一定要简明
五、字要写得端正,印象分很重要
赏析题:什么修辞手法+句子分析+效果
作用题:内容上什么作用+结构上什么作用+读着角度什么作用
含义题:表面意义+文中意义+主旨、深层含义
探究题:文中+自己+联系实际
❺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有哪些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
首先,做一次深呼吸,然后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尽可能在试卷上将自己思考的痕迹写下;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绝对不轻易留下空白;切记“整洁、美观、有效”的原则; 然后拿起笔,进入到第一卷客观题的选择阶段:
第Ⅰ卷
(一) 1.【字音辨析题】 答题技巧:常见字注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
审清题干,用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2. 【字形辨析题】 答题技巧: “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生僻字一般不会错。平时多积累。
3.【词语运用题】 凭语感去选择自己认为的最佳答案,一般有两种类型:
答题技巧:对词义的理解,先拿你最会的词语去排除,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
4. 【熟语(含成语)辨析题】答题技巧:
第一,逐字解释熟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体会熟语的褒义贬义中性等感情色彩;
第三,要注意熟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五,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
要正确理解熟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熟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熟语往往是对的。
5. 【病句辨析题】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歧义)、不合逻辑。
答题技巧: 判断病句用排除法居多。回忆以前做的常见病句的标志
做题思路通常是: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 → 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 →→ 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 →→ 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凭借语感。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①介词“关于”“对于”“对”等开头的句子,注意主语的残缺。
②类似于“A”是“B”的句子,注意“A”“B”的协调,也可能是句式杂糅。
③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
④用"和""或"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注意歧义及内在逻辑顺序是否失当以及意义的从属关系。
⑤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双面词语,注意后半句是否与前半句协调。
⑥反问句及疑问句注意是否表意相反。
6.【标点符号题】答题技巧:注意试卷中常考标点(顿号、引号、破折号、括号、分号、问号)的使用,重点审查这类标点的使用正确性,逐一辨析排除。
7、【排序题(语言连贯题)的考查】答题技巧: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叙述角度一致,情调保持一致,上下文句式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
语段衔接,前瞻后顾,注意上下文主语的承接及逻辑的内在联系。找突破口,用排除法。做题思路是:考查陈述对象(主语)是否一致→→ 话题是否一致 →→ 前后句式是否一致→→ 情境是否吻合→→ 音节是否和谐等。
(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6-8题)
如何读懂科学类文章
注重整体阅读,说明性的文字抓住基本概念以及对基本概念解释的文字;议论性的文字抓住基本观点以及对观点阐述的文字。认真读懂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标示文章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揭示文章结构的句子,并用笔划出称代词、关联词、标志词。阅读题目,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区域。文章内容与题目相互验证。
【科学文】总体解题技巧
将题干中否定陈述转换为肯定陈述。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的题干,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将称代内容替代称代词,使称代词与称代内容保持一致。找出选项所关涉的内容区域,将选项与文章内容逐字逐词逐句进行比较、对照。推导的选项要在原文中找到根据,要有前因后果。注意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正常错误有故意混淆,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颠倒因果,强加因果,胡乱划分。
7、【概念词语】理解题
答题技巧: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划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联系词语的本义,抓住语境义。
8、【句子】理解题
答题技巧:理清复杂句子的结构关系,适当作些句子成分的分析。其次要对修饰成分认真思考,这是选项比较的重点。找出文中相对应的阐释,与选项逐字逐句对照、比较。分析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分辨先后顺序。检查该选项的解释与全文或全段的倾向性是否一致。
9、【信息】筛选题
答题技巧: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
要点概括题
答题技巧: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抓住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枝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10、【推断想象】题
答题技巧:找出推断的根据。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总之:所有的判断都必须来自原文,切切不可以主观臆断,建议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初步掌握全文意思。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再做其余三道选择题。找到题干中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前瞻后顾,整体把握,多用排除法(尤其是表述绝对的选项)。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三)文言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我们对文言文题普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其实,只要稍稍作一点准备,就会发现,历年的高考都有一定的规律。高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符合这一要求的文言文,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二十四史”中的传记部分和《资治通鉴》中的名段;以《孟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先秦浅易文言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笔记文;以《梦溪笔谈》为代表的古代科技短文;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文言小说。从以往的选文看,高考虽说回避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但倡导并弘扬真善美是永恒的时代主题,结合当前反腐倡廉和社会舆论看,对忠臣廉吏的价值判断依然会影响高考文言文的选文。
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
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往往落足在对全文思想的把握上),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再做其余三道题。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先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11. 【文言实词题】 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古今异义题】答题技巧: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12. 【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13.【信息筛选题】 答题技巧: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性格表现题】答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14.【 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
总之: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如能胆大,心细,也不可怕。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
★ 解释不通的字词往往可以考虑是否通假或者活用。
好了,客观题做完了,可以把答案填入指定位置了。
填完后,拿出草稿纸,准备进入第二卷主观题的作答阶段。深呼吸之后,就开始吧!不断提醒自己一定要打草稿。 (第I卷答卷用时约40分钟)
第II卷(共114分)
(四)(18分)
15. 【文句翻译题】 答题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注意特殊句式。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信“)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16.【诗歌鉴赏题】怎样读懂一首诗
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分析诗题的中人和事。逐字解说诗句,理解诗的大意。诗最后两句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诗题、描述、议论、抒情一致。
【古诗鉴赏表述】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语言特点有】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等。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意象有】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特别注意】 看注解,看题目,看作者等有效信息。
①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②赏析诗句时注意用词的巧妙、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尤其是常见8种修辞)。
③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
④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
⑤储备一些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名词术语,要敢于大胆使用,不懂也要装懂。
★有千古名句的要注意名句对全诗的作用及其在全诗中的分量;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明末清初的抗清复明等);注意前后期风格变化大的作家(如南唐后主李煜,宋代女词人李清照)。
17. 【名句名篇题】
答题技巧:按规定默写,要求写几句就写几句。上下句的默写,可以根据上句或下句推导提醒。内容提示的默写,可先在头脑中默背有关内容,选取与提示相对应的内容默写。如果默写的内容印象不深,可先记得几个字默写几个字,暂时放过,后面记起来了再默写。
注意: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要象小学生一样写字,切勿卖弄。严禁空白!
(五)【现代文阅读】
怎样读懂文学类文章:
边读边划出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词、句,划出文中表明文章结构的词、句。议论性文章特别要注意论点和结论,叙事性文章看划出的词句就能理清这篇文章的情节结构。第二遍阅读时可以只看这些划了的词句,寻找答题的区位,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案位置,根据分值和字数限制来组织答案。第三遍主要是核对答案是否符合主旨和题旨。
对于高考中的现代文阅读,因其分值高,这一部分基本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成绩的走向,因此,同学们不能丢太多的分。对于这一类题,该如何去做呢,下面结合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进行思路讲解:
18.名词术语及概念性试题思路
如果是揭示概念的特点,要根据该词语出现的具体语境来剖析它的具体含义,这必须与句子联系起来考虑,如果是概念间的区别,则要依据语境来判断几个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就要与句群和段落联系起来。一般来说,一个词语(概念)的出现,就在它的前面或后面作者都要做具体的阐释,换一种说法揭示他的内涵。命题者既然出了这个题,那答案就一定在原文中。答题时要找准原文中相关的句子,一般在词语出现的附近或者前后找答案即可。
关键性语句理解思路
对于此类题,做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者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大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解题时才能披文入理,析文入情,瞻前顾后的根据其语段的"形",深入领悟其语句段的"意"。
19.信息筛选性试题思路
解决本类题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因为此类题的答案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分散的,或像蜜一样蕴涵在花蕊里,或像珍珠一样蕴藏在蚌壳里。在做这一类题时,一定要抓牢题目的具体要求,根据要求要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一点一点的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再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20.归纳主旨性试题思路
解题思路: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清理文思的题型解题思路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就在你眼前了。
审美鉴赏性试题思路
这一类题要求能分辨出文章语句段的表现技法,领悟其表达技巧,审视他的艺术效果,把握他的独特风格。例如:问你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格(大纲规定的8种),有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上,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有何作用,文中哪些词语用的如何巧妙,文章构思上某一点几点妙笔好在何处,文章的整体风格(豪放、婉约、明朗、含蓄、雄壮、纤巧等),文章所表现的情况(喜悦、哀婉、明快、灰暗、悲壮等)是如何展示的?其实,审美鉴赏题还是在于理解文意。
对景的分析:抓住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不同侧面的景物的不同特点。
对修辞的理解:抓住修辞本身的特点,再结合语境来解释用这种修辞的妙处。
21.综合探究题要结合文章本身作答。
总体建议:
★①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初步掌握全文意思。
②如果有选择题,先做选择题(往往落足在对全文思想的把握上),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再做其余三道题。
③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尽量在原文中找,不提倡自作聪明,勉强用自己的话概括。目前推断至少有一道题目是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而且往往是第一题,一分不能丢。
④实在要概括的题目也请注意分析题干及分值设置,推断得分点。找到原文中出处,前后兼顾,整体把握。
⑤字迹工整,写满为止。
(六)【文字表达】
★首选把近段时间各地模拟题中的第六大题翻一遍,熟悉题型是答题的关键,其次,看到新题型不要慌,慢慢看题目要求,总能有收获。
①审题要仔细:仿句要细到标点符号;概括要注意信息点的把握。
②条件要符合:如果是一句话新闻的概括,注意"报喜不报忧"的特点。
③形式要限制:仿句要注意修辞及字数的规定;概括要注意字数。
④内容要创新:不要照搬照抄,开拓思维,注重积累。
⑤上下要协调:尤其是结合语境下句子,一定要注意上下文的暗示,使上下协调。
★如果有对话,要注意谦敬词的使用。
【语段压缩题】 答题技巧:明确题干要求,抓住陈述对象、事件经过及事件结果,画出文中的信息点,或归纳或概述特点,连缀成句,不多少文字,不出语病。
解题思路:首先抓住三词、三句找出文章的中心所在;(一般是有解释的或重复较多的),其次去掉肯定不要的信息,包括原因、论据、过程等,其次换,其次数,其次对,最后是理。
【语句扩展题】
答题技巧:情景式扩展:抓住主题词,突出重点,有景有情,生动形象。事理式扩展:围绕中心,分析论述,正反多角度分析论证此类题关键是要注意题目中“以……重点”的要求。一般情况下,以“……”为重点,有两种做法,其一,在其前加上复杂的定语,其二,在其后写一串话(最好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丰富文采)具体解释“……”的内涵。一般情况下以第二种为好。例如,2000年高考25题,解题思路是,首先考查语境要求:“毕业典礼上”同学们心情愉快,都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考试前夕”有两种情况,一是心情紧张,一是对考试充满信心,但是只有后一种才会有“歌声”,同时还要在语句中出现“毕业典礼上”、“同学们”、“歌声”等几个词语。
【句式仿写题】
答题技巧:看清列出题干几点要求,分析仿写句,琢磨句式特点及表现手法,注意材料中的思想内容,搜索仿写材料,展开联想和想象,按要求仿写,仿写句子与例句一一对应,尽可能使句子写得新颖,有深意。注意要求,抄录句式,寻找对象,遣词造句,连贯得体。注意仿写对象要同类,修辞手法要符合事理和情理。
【句式变换题】
答题技巧:看清题干要求,变短要先提出主干,修饰语按顺序变为分句;变长要确定陈述对象,将短句按顺序变为修饰语。先写出几个句子,后选出符合要求不出语病的句子作答。
【综合改错题】
这一类题其实就是修改病句,关键是要读清题意,注意潜在提示,然后按要求完成。主要参考前面的语病部分的答题技巧。
(七)【作文】
可能还是考"(半)命题作文",强调开放与限制并存。
①作文应该是关注“人生、社会、发展”。可能考的话题有如下一些: “面对挑战”“竞争与合作” “沟通” 。可持续发展—“现代化与环境”“精神家园的保护”“文化的破坏” 。呼唤人才--人才的“要求、定位、能力、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人才要会交际—“沟通”。
② 看清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不要自拟标题)还是话题作文
③ 展开联想:由课内到课外,首先打开思路,为了使文章达到800字的基本要求,做到内容充实,需要充分而恰当地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由正面写到反面,由自己写到别人,由古代写到现代,由中国写到外国,由动物写到植物,由自然界写到人类社会,由学习写到生活,由社会活动写到思想认识,由文学写到艺术,由体育写到军事,由凡人写到伟人……但无论何种联想,都必须注意回到话题中去,扣住话题以免中途“跑题”。
材料运用:尽量用自己最熟悉的材料,为了做到材料新鲜,建议多使用近几年出现的新人新事。如十大感动人物、社会新活材料,社会方面的吸毒、腐败、治安改革等问题,科技人员方面的盖茨、袁隆平,自然环境方面的沙尘暴,高科技方面的基因技术、数码技术,经济界的人物,尤其是要结合政治老师列举的典型事例。对一些过于“新鲜”、评卷老师可能不知道的,要适当地交代人物的身份和影响、事件的时间、地点等大体情况,以免给人捏造之感。
④谋篇要出彩:开头末句一定要提出论点(起)——二段(承)承上启下用几个问句——三到5段(转)用几个小分论点加例子加分析——6到7段(结)。开头要引人(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提出问题,引人注意;说明情况,交待背景),结尾要有力(画龙点睛,发人深思;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叙述结束,自然收尾;抒发情感,引起共鸣)
⑤文体要固定:文体不限不代表没有文体,要写什么象什么。一般要求写议论文。记叙文要三分之二的篇幅落足于叙述,议论文反之。写记叙文,最好将主人公设定为自己,用第一人称入文,不喊口号,情真意切。写议论文要注意事例贴切、事理的分析、引用后的引申,做到首尾呼应。
少写,最好不写深奥的科幻小说,写童话、寓言不要过于含蓄,严禁照搬照抄别人的范文。
⑥题目要出新:名言为题,比喻为题,设问句为题,数字为题等。
⑦内容要限制:不要触及敏感的政治事件(如乱说教育的不是等),少政治术语,不要单纯发牢骚。想想阅卷老师的喜好,说他们想听的话。
⑧语言要优美: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多引用贴切名言警句;引用流行的通俗歌曲歌词;引用百姓口头民谣(但取向一定要积极向上)。严禁文白夹杂;不用别人看不懂的方言;不使用别人看不懂的词汇;
⑨细节要生动:一定要有细节描写。推己及人,以情动人。
⑩小处要留心:题目不要忘记写(3分);字数要达到(10字1分)写满作文纸;字迹要工整(3个错别字1分);卷面要整洁(可扣3分),不写出格字,不写连笔字,标点规范。
常用增加文采句式提示:
1、对称句:两两相对,相同或相反,不一定字数相同(如白天-黑夜、山上-山下、春天-秋天……)
2、假设句:通过对假设条件下可能产生结果的推测,来证明论点正确的一种分析方法。因其用假设复句构成,所以称为“假设句”。
3、“名言+阐释+例证”句式。
4、排比短句: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等。
❻ 语文中考阅读分析答题格式(套话)
阅读的,套用这些,比较快.
语文解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现代文阅读实用解题技巧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牢记: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
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
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
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赋分点所在,考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
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
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网络一搜不完了、笨
❼ 中考语文答题时不写答会不会扣分
说实在话,要看老师心情。如果你字写得工整,答得又比较好,老师一般不会计较,但是如果你字迹不清晰,又很乱,那老师一生气可能不止扣你没写答的分,印象分也要扣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