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0高考语文答案四川卷
1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A项读音依次为zhòu,ù,qióng/qún;B、项读音依次为xié,sǔn,liǔ/niǔ;C、项读音依次为lèi,jiē,sù;D、项读音依次为yǒng,hè,huò。故答案为C。
2 答案:D
解析:A项“急”应为“疾”;B项“形”应为“型”;C项“辉”应为“晖”。故选D
3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B项“故里”指故乡,老家,和“修复”不搭配,应该为“故居”;C项“其”指代不明;D项“纸上谈兵”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可改为“一纸空文”。A项“唱红脸”指在传统戏曲中勾画红色脸谱扮演正面角色,比喻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充当友善或令人喜爱的角色(跟“唱白脸”相对),使用恰当。故选A。
4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A项“他的雄才大略与奸诈凶狠”与“也是个难得的表演机
会”搭配不当,可改为“演这个角色也是个难得的表演机会”;B、成份赘余,删去“的实验”;
D、句式杂糅,去掉“的原因”。故选C。
5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文中没有提到书画装裱发展缓慢,书画装裱选材、样式及技法的不完善不是书画装裱发展迟缓的原因,故选A
6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A用纸托裱画作的装裱方式对后市书画的保存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我国古代珍贵名画能够幸存至今无直接因果关系。C项“我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装裱流派和风格”错,地理气候的差异仅仅是有不同的装裱流派和风格原因之一。D“京裱”和“苏裱”两大流派仍然影响着中国的书画装裱,但不能说代表我国书画装裱工艺的最高水
7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A项五代时期大型绘画因为画绢幅面扩大,大型绘画的创作成为可能,还能装裱多幅作品。C明代江南地区文人画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以苏州为发祥地的“苏裱”开始兴起并广受推崇。D“使书画装裱成本下降”的推断不合情理。故选B
8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项“籍”的意思是“造册登记”;C、“内”,通“纳”,是……进入;D、置,处置。故选A。
9 答案:B
解析:A项都是介词,凭……的身份。B项前一个是副词,才;后一个是副词,于是,就。C项都是……的人;D项都是副词,将要。故选B。
10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B项“全部投入‘虎穴’处死”错误,是尹赏亲自查看,见到十个就选一个,满一百个就投入“虎穴“处死。
11 (1)(长安)城里傍晚时尘土飞扬,(为非作歹之徒)抢劫往来行人,死伤的人横七竖八躺在道路上,击鼓的声音不断。
(2)一旦因为软弱不能胜任(职务)而被免官,就会终身被弃置不用,没有宽免的时候,这种羞辱比犯贪污罪还要严重,千万不要这样!
12 答案:(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 ,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炼字,要求分子字的意思、修辞、表现手法、结构作用、表现主题情感意境的作用。故答案总结为:“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13 答案:(1)何时可掇//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2)茕茕孑立//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塞上长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言名篇。主要在于平时的积累。
14 答案:总起全文,引出下文。下文分别从作为“喜剧”的“舞台布景”和作为“悲剧”的“舞台布景”两方面展开,表达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这句话位置上位于开头,结构上两个关键词“喜剧”“悲剧”正好统领文章主体,情感上表达了作者的认识。故答案总结为: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下文分别从作为“喜剧”的“舞台布景”和作为“悲剧”的“舞台背景”两方面展开,表达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认识。
15 答案: 自然的庄严神圣与博大深邃,使他的精神受到洗礼,灵魂得到升华;内心变得高尚无私,认识到人与万物的契合以及人与人的平等、博爱。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内心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从“所有卑贱的自私自利的想法都消失无踪了”到最后,可分为三层,注意理解“透明的眼球”这一比喻,和“兄弟”“朋友”的含义。故答案总结为:自然的庄严神圣与博大深邃,使他的精神受到洗礼,灵魂得到升华;内心变得高尚无私,认识到人与万物的契合以及人与人的平等、博爱。
16 答案:标题“自然”是指万事万物构成的物质世界,在作者看来,自然与人有一种精神上的相通性,总是会染上精神的颜色。而第四段中加点的“自然”是指作者对“荒野”世界的感受:不事雕琢,与人的本性具有同样的美丽。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要结合语境理解,注意词语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标题“自然”不仅指万物,还指人;而第四段中加点的“自然”是指“荒野”世界。故答案总结为:标题“自然”是指万事万物构成的物质世界,在作者看来,自然与人有一种精神上的相通性,总是会染上精神的颜色。而第四段中加点的“自然”是指作者对“荒野”世界的感受:不事雕琢,与人的本性具有同样的美丽。
17 答案:这两部分前后照应,体现了作者对自然认识的逐步深化。从最初对自然单纯的喜悦感受进而领悟到:自然不仅有喜悦,有时还会被忧伤笼罩,身处自然中的人也是如此。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关系体现在结构上的照应和认识上的深化。故答案总结为:这两部分前后照应,体现了作者对自然认识的逐步深化。从最初对自然单纯的喜悦感受进而领悟到:自然不仅有喜悦,有时还会被忧伤笼罩,身处自然中的人也是如此。
18 答案:某市是交通便利、景色优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不仅要要求高度概括以适应字数要求,还要注意单句,排列好定语的顺序。答案示例:某市是交通便利、景色优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 答案示例:抬眼望去,没有红叶谷的缤纷,没有盘龙山的造化,也没有巫山的迷幻,朴素简单。墨绿中交织着枯黄,黑灰里透露着淡彩。暮色渐临,南山只是隐隐地把轮廓显现,南山泰然叹出古朴,描摹出这脉悠然,毫无做作之态,违心之感。
解析:本题考查扩展词语。注意几个要求:描写景物,生动,表达悠然之情,100字内。答案示例:抬眼望去,没有红叶谷的缤纷,没有盘龙山的造化,也没有巫山的迷幻,朴素简单。墨绿中交织着枯黄,黑灰里透露着淡彩。暮色渐临,南山只是隐隐地把轮廓显现,南山泰然叹出古朴,描摹出这脉悠然,毫无做作之态,违心之感。
20 答案示例:水是生命的源泉,让他滋润世间万物。鸟是人类伙伴,让它自由飞翔蓝天。
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注意要语意连贯,写两个句子构成排比,表现环保主题。
答案示例:水是生命的源泉,让他滋润世间万物。鸟是人类伙伴,让它自由飞翔蓝天。
21 作文 (略)
2. 四川历届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2000:材料作文 关于看问题的角度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上,有位学者出了一道题:四个图形符号中,哪一个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有人说圆形,因为圆形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也有人说三角形,它是惟一由直线构成的;又有人说半圆形也正确,它是惟一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的;最后有人说,第四个图形也可以,
因为它是惟一非对称性的图形。看来,由于标准和角度的不同,这四个图形都可以作为正确答案。
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
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001:诚信
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使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
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
2002:心灵的选择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个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2003:感情的亲疏远近对认知的正误深浅的影响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被过滤广告 被过滤广告
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2004: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某网站“4220”聊天室有这样一段谈话。
A: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
B:是呀,有的人能把不小心打破一个鸡蛋,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
C:考试失手,竞争失利,恋爱失败,亲友失和,面子失落,哪怕是其中的一点,都是无法排解的痛苦啊!
请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005:忘记与铭记
阿拉伯传说中有两个朋友在沙漠中旅行,在旅途中的某点他们吵架了 ,一个还给了另外一记一记耳光, 被 打的觉得受辱,一言不语,在沙子上写下:
“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
他们继续往前走,直到到了沃野,他们就决定停下。被打巴掌的那位差点淹死,幸好被朋友救起来了。 被救起后,拿了一把小剑在石头上刻了:
“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
一旁好奇的朋友问说:“ 为什么我打了你以后,你要写在沙子上 ,而现在要刻在石头上呢? ” 另个笑笑的回答说:“当被一个朋友伤害时, 要写在易忘的地方 风会负责抹去它; 相反的如果被帮助, 我们要把它刻在心里的深处,那里任何风都不能抹灭它。”
朋友的相处, 伤害往往是无心的 帮助却是真心的 忘记那些无心的伤害,铭记那些对你的帮助, 你会发现这世上你有很多真心的朋友 。请以“铭记与忘记 ”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
2006:问 作文材料:生活中,有许多疑问,有人好问,有人不好问,以问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7:"一步与一生 "
2008:坚强
请以“坚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3. 09年高考语文四川卷答案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答案】D
【考点】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的能力
【解析】A、bì/bì líng/ líng náo/ráo B、juàn/juàn zhé/zhì kuì/kuì C、shì/shì jí/jié sù/ sù D、lì chù qiè
【思路分析】考生可以用排除法进行筛选:如只要在某一组中找到一对读音不同的,即可删除该项,这样缩小范围后再仔细推敲。四川考生要主要四川方言和普通话的读音的差异,如D项的“锲而不舍”,A项“不屈不挠”,D项“隶书”等,都容易读错。多音字如“隽永”属于特殊用法中的读音,把它记住就可以了。
2.【答案】C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形的能力
【解析】A、纷至沓来,B、招聘启事,C、黔驴技穷。
【思路分析】错别字是考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命题者往往选取那些考生熟悉的却又经常出错的字,如“录像机”、“水龙头”、“明信片”等均在高考试题中多次出现,命题者也选取近年来的热词,如“和衷共济”、“众志成城”等。这些变化,旨在引导考生关注生活,树立大语文观。
3.【答案】D
【考点】考查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
【解析】A、牛刀小试 :比喻有大本领的人,先在小事情上略展才能。也比喻有能力的人刚开始工作就表现出才。(前后矛盾)B、侧目观看 :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易误解为尊敬。(褒贬误用)C、失之交臂:形容当面错过。(不符合语境)D、固然:<连>1.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2.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思路分析】将成语和虚词(或实词)放在一起考查,是今年高考试题的一个特点。命题者似乎既不愿增加题量,也不愿减少考点,而且此举还更加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词语的选用要看是否符合语境(如C项按“失之交臂”的意思,是说当面错过了李文华的逝世,这显然不妥),是否色彩不当(如B项“侧目”是贬义词,不能用来形容老人技艺高超),是否前后一致(如A项“牛刀小试”与前面的“工作经验欠缺,实践能力不足”自相矛盾)等等。
4.
【答案】C
【考点】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
【解析】A、成分赘余,“就任于”中去掉“于”字;B、偷换主语,“参加研制神州神舟七号飞船的全体科技工作者”放到“经过”之后去;D、搭配不当,“走访”与“三千千多公里路程”不能搭配。
【思路分析】正确辨析并修改病句,需要熟练掌握病句的几种类型。考生可以采用造句类比法(就是每个类型熟记一个典型例句,如A项一般说“就任于北京大学”或“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取主干法(就是压缩句子,看主干即主谓宾,如D项可压缩为“走访了社区、家庭和路程”)、语法分析法和逻辑事理分析分析法来辨析。Ks5u.com
二5.
【答案】D
【考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解析】D项答非所问,不符合划线句子的语境。原文说的是“现代医学正在为它的成功付出代价”,D项“ 细菌能从死亡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不属于“现代医学”范畴,不符合题干“付出代价”的指向。
【思路分析】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考生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弄清这里的“付出代价”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根据划线句子,“付出代价”是针对“现代医学”而言的。D项相关信息是:“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之快,是无法用生物的随机突变来解释的。细菌不仅在同种内,而且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换基因,甚至能够从已经死亡的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句子说的是“细菌的耐药性”问题。
6.【答案】A
【考点】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解析】B、以偏概全,文中第四段说“他们对近500个链霉菌品系的每一个菌种都检测了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平均每种链霉菌能够耐受七八种抗生素,有许多能够耐受十四五种。”只是检测了近500种,但不能得出“每一个菌种对抗生素都有耐药性”。C、无中生有,文中说“细菌不仅在同种内,而且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换基因,甚至能够从已经死亡的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可见,即使杀死细菌,同样不能阻止耐药菌的传播。D、以偏概全,文中第五段说“欧盟决定从2006年1月起,全面禁止将抗生素作为牲畜生长促进剂。”并没有说要禁止各种抗生素。
【思路分析】考生要注意特例与一般(如B项和D项中的标志词分别为“每一个”、“各种”,其说法据原文过于绝对化了),可能与必然,已然与未然,原因和结果等的区别,命题者往往故意混淆这些来迷惑考生。
7 【答案】A
【考点】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解析】B、无中生有,文中说“有证据表明,耐药基因在从土壤到重危病人的旅途中,经过了许多次转移。”但并没有说明其耐药性会逐步下降。C、已然和未然混淆,文中说“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调查,人畜粪便是如何在耐抗生素基因的蔓延中起作用的。”也就是说,目前还不能通过这种方式来检测。D、以偏概全,抗生素滥用只是产生耐抗生素病菌的其中一个途径。“不会感染各种”说法绝对,“只要……就”强加条件。
【思路分析】根据原文进行推断,必须根据原文信息和科学知识推断,不可随意夸大、缩小或转换话题。
三8. 【答案】B
【考点】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B项“课”:学习(注意上文的语境“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那些学者做老师“讲章句”,做学生“学习文字”
【思路分析】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如果看一两句猜不出来,就得多看几个句子。另外,还可以采用句法分析:B项“课文字”与“讲章句”对应,两个分句的主语均为“而学之士”,“课”自然不宜译成“抄写”。
9.【答案】B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解析】A. 副词,“才”/连词,“竟然”;B.连词, “就”;C.介词,“用”/“ 相连词, “于是、就”;D.连词,“来”,表目的/介词,“把”。
【思路分析】所考查的虚词均出自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对照句分别出自《报任安书》《师说》《廉颇蔺相如列传》《归去来兮辞》。考生可以根据课文中的意思代入选文,逐项排除。
10.
【答案】B
【考点】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析】信息源在原文第二段:“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大意是“后世再无井田之法,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因为学校之衰败。”
【思路分析】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第Ⅱ卷
四、(23分)
11、【答案】(1)大概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
(2)我们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
【考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句子。
【解析】第(1)句注意“所以”为古今异义和“大抵”、“ 复”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不吾继”为宾语前置, “于是”“ 本” 等词的落实。
【思路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
【译文】
天下每日都离不开政治教化,因此不可以一日没有学校。
远古时代实行井田制,党庠、遂序、国学等各级各类学校在此基础上建立。诸如乡射饮酒、春秋合乐、养老劳农、尊贤使能、考艺选言等各项社会活动和政务,直至受成、献馘、讯囚这些事情,也没有不在学校里进行的。学校引进天下智仁、圣义、忠和之士,乃至一技之长、一曲之学,没有不引进的。让那些士大夫中德才兼备、曾经做官而又退居的人担任老师。祭祀圣人先师,不忘知识学问的来源;用迁徙、驱逐的办法,激励学生勤勉向善。由此,士子们每天的所见所闻,无不都是治国安邦之道,行为习惯符合仁义,所学本领都能根据他们的潜能。一旦成为各级官吏的后备人才,由于他们的品行都已经过鉴定,他们的业务能力都已经过实践锻炼,无须从头学起就能胜任。古代的那些领导,自己不用殚思极虑却没有疏漏,不以功利为念却能功德圆满,其要点就在于此。这就是古代圣王办学校以治天下的本意。
后世再无井田之法,于是很多学校遭到废弃。那些治天下国家的人,不一定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了。那些所谓的学者,或群居、族居,作为老师或学生,也只讲讲文字章句而已。因为学校废弃已久,那些学者干脆变学校为庙宇,纷纷祀孔子于天下,用木头泥土仿效佛教道教的做法,给孔子塑王者之像。而州县官吏率部属祭孔子于春秋两季,学者居然也有不参加的。大概庙宇之兴盛,是因为学校之衰败,这是近世之法造成的。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革除弊端。于是,学校又稍稍兴盛起来,可还是有规定:“凡县里学生满二百人,才可以建学校。”于是慈溪县的士子们仍旧不能有学校,只有孔庙,而孔庙也已年久失修。前些年,刘君向州里打报告,让民众出钱修孔庙,还没动工他就走了,那是三年前的事了。后来林肇任县令,他说:“我没见过古人如何办学,如今的法度我也不能不遵守。但是,我的百姓不能没有教化。”随即用那笔钱修孔庙,就像如见看到的,又在庙四周建学堂,召集县里的子弟,聘请杜醇当老师,这样就把学校给办起来了。林肇真是一个有办法的人啊!当官的,既不违反当今之法,又取得古人才有的实效,那是有道者才可能得到。林肇这样,就接近于一个有道者了。
林肇当然是一个贤令,而慈溪小县,无珍奇物产以招徕各地流动人口。有田有桑,可以自足,且无水旱之忧。没有流动人口,所以当地风俗质朴纯正;能够自足,所以当地人民遵纪守法。我所见过的慈溪士子,也多美茂之材,容易培养。至于杜醇,更是越中隐士,他的品行学识最适合当老师。如今慈溪小县,既有贤县令,又有好老师,虽然限于法度,不能完全复古,但我相信这里的化民成俗事业会做得很好。
教化可以美风俗,这是自然的,但要长期坚持才能功德圆满。如今的官吏有任期限制,难以长期坚持。我虽为林肇升迁而感到高兴,又担心继任者不能继续这项事业,因此把我们的想法告诉后来者。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分)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考点】(1)考查诗歌的语言的鉴赏(2)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
【解析】第一问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简要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
炼字(用词巧妙),风格特色,意境。 “炼字”多炼动词和形容词,可以炼数词,也可以炼特殊词,还可以活用词语。
【解析】 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思路分析】第一问:“炼字”, 提问方式:某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生动)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赏析。 提问变式: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某句中的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3、甲诗中的某个词与乙诗中的某个词,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第二问:第二问:赏析“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表达技巧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赏析】
创作背景:六十八岁的放翁,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两首诗。这里选了其中一首。
内容评析: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
「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结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跃然可见。
13、按要求写出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________________,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诗经•邶风•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逗趣的生动细节。
荀子《劝学》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些至理名言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2)___________________,蝉蜕于浊秽。(司马迁《屈原列传》)
汉代五言诗《迢迢牵牛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近在咫尺,若隔天涯,难以排遣的离别之苦。
李白《将进酒》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运用夸张手法极写人生短暂,真是妙笔生花。
【答案】(1)扈江蓠与辟芷兮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考点】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解析】两小题均考查了理解型默写和记忆型默写
五、(22分)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14-17题。
想 像
(英国)凯•杰罗姆
①记得那天,我到大英博物馆去查阅有关接触性枯草热的治疗情况,我猜我大概得了这种病。
②取下一本医书,我一口气读完了所有的相关内容。然后,我懒散地胡乱翻着书页,粗略地研究起疾病来。没等看完一连串的病症征兆,我便意识到自己恰恰得了这种病。
③我坐在那里呆呆地发愣,陷入绝望之中。过了好一会儿,我又拿起那本书,翻了起来。翻到伤寒——仔细看了它的各种症状,我发现我又得了伤寒,想必我得此病已经好几个月了,竟然还茫然不知。不知我还患有其它什么疾病?
④翻到舞蹈病,我发现,正如我预先料想的那样,我也患有这种疾病。我开始对自己的病情产生了兴趣,并决定一查到底。我开始按字母顺序逐个检查——翻到疟疾,我知道自己已经出现了疟疾的某些症状,两个星期后进入急性发作期;翻到肾小球肾炎,我心中稍微感到一丝安慰——我得的只是其中较轻一种,就目前状况而言,我还可以活上几年。此外,我还染上了霍乱,并伴有严重的并发症。而白喉对我来说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疾病。我不厌其烦地按照26个字母统统检查了一遍,结果发现,惟一没有得上的疾病就是髌前囊炎。
⑤起初,我对此颇有些伤感,心中似有几分失落。为什么我没有得上髌前囊炎呢?不过,过了一会儿,我的心渐渐变得开朗起来。我想,从药理学讲,我不是已经得了其它各种常见的疾病了吗?没有得上髌前囊炎那就算了吧!反正痛风已经处于恶性晚期了。
⑥我陷入了沉思。我想,从医学角度来说我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病例,对于医学院学生来说,我更是一个极为难得的病例!如果学生们有了我,他们也就无须到医院去实习了——我就是他们的“实习医院”。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在我身上研究研究,然后就可以拿到他们的毕业文凭了。
⑦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还能活多久,我得做一番自我检查。我摸了摸自己的脉搏。起初,我什么也摸不着,不久那脉搏又突然跳了起来。我掏出怀表,测算脉搏的次数,大概每分钟147次。我又摸了摸心脏,竟然发现它已经停止跳动了!后来,我渐渐意识到我的心脏还在那里,想必也没有停止跳动。只是我对此无法解释而已。我看了看自己的舌头——我尽量把舌头伸得长长的,闭上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来检查。我只能看见自己的舌尖,得到的惟一收获是:我比以前更加确信我得了猩红热。
⑧走进阅览室的时候,我是一个健康快乐的人,出来的时候我变成了拖着衰弱病躯的重症病人。
⑨于是,我去看了医生。他是我的一位好友,他摸了摸我的脉搏,又看了看我的舌头,后来不知怎么地谈起了天气。之后他问:“你究竟哪里不舒服?”
⑩我说:“老兄,我不会告诉你我得了什么病,让你白费那么多时间。不过,我可以告诉你我没有得什么病——我没有得髌前囊炎。除此之外,什么病我都有。”
⑾我还把自己是如何发现这些疾病的过程如实告诉了他。
⑿随后他解开我的衣服,紧握着我的一只手腕,在我胸部一阵乱敲;又把脑门贴到我的身上。最后他坐了下来,开了一个处方,然后把它叠起来递给我。我接了过来,随手揣进衣兜里,走了出去。
⒀我径直来到一家最近的药店,药剂师看了看处方,又将它退了回来。
⒁他说他不收这种处方。
⒂ “你不是药剂师吗?”我问。
⒃ “我是药剂师。如果我经营一个合作商店兼营家庭旅馆的话,我倒是可以为你效劳。可我只是一个药剂师,我无能为力。”
⒄我看了看那处方,上面写道:“一磅牛排,外加一品脱苦啤酒,每隔6小时服用一次;每天早晨散步10英里;每天晚上11点上床睡觉。此外,不要满脑子都装些你不明白的东西。”
【注】品脱:英国计量单位
14、小说主人公称自己是“实习医院”,请谈谈它的意思和表达效果。(4分)
【答案】“实习医院”是主人公自认为百病缠身的形象表述,它运用比喻达到幽默的效果。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表现力
【解析】有效信息在文章第④、⑤段。赏析关键词要从含义、表现手法及其效果,有时还需要从结构上分析。考生作答时还要考虑全文的主旨。
【思路分析】这类提问表面看是就词、句设问,但考查的大都是词句在文中的含义,答题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意,整合作答。本题结合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考查,先还原修辞的本义,然后结合比喻的表达效果:生动、形象。
15、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4分)
【答案】以“想象”为线索,以心理活动描写为主要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
【考点】考查小说的行文思路和内容要点。
【解析】考查行文思路,就“是怎样”设问(问文章思路,结构怎么样)
【解题提示】思路1:从(由)…写到(引出)…,然后…,最后…,从而揭示(体现)…
思路2:引题——事例——拓展——反思
思路3:以“***”为线索,选取了那些材料来表现主旨。
思路4:作者构思文章的思路:时间、地点、逻辑[并列、递进(层层深入)、正反对照]、情感变化等
16、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8分)
【答案】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细腻,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其中“呆呆地发愣”写神态,“绝望”“伤感”写心理,这些描写重在刻画主人公的脆弱;“闭一只眼”“睁一只眼”“看伸长的舌头”写行为,突出他检查自身症候的专注与仔细,由此刻画了他的敏感与多疑。
【考点】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结合了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
【解析】解题提示:思路:判断手法,文中具体语句,表达效果。运用了……手法(技巧),表达了……(内容),有……效果。
17、结合小说主旨,你怎样理解医生为“我”开出的“处方”?小说以“处方”作结有何妙处?(6分)
【答案】这“处方”是针对“我”敏感多疑的心病开出的“心药”,目的是劝慰我解除思想负担,轻松愉快地健康生活。小说以幽默的“处方”作结,巧妙地揭示了作品的主旨。
【考点】考查对小说的行文思路,文章结构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评价与赏析。
【解析】提问及变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思路分析】可从三方面考虑:内容上,为表达某种意思或揭示了主题;结构上,为铺垫照应、推动行文发展;艺术手法上,为更加强烈突出,富于表现力。答题时,结合具体文本,有时可能三点都有,有时可能只有一两点,不能一概而论。
六、(15分)
18、右边是一张汶川特大地震中抢运伤员的照片。这张照片震撼人心,请对此写几句简明得体、鲜明生动的话,表达你的颂扬之情。(100字以内)(6分)
【答案示例】说什么非亲非故?说什么生人熟人?你们肩上扛着垂危生命,垂危生命连着一颗颗滚烫的心。山高算个啥,翻过去!无路也要行,踩着乱石攀登!这就是大爱无疆,有什么谊比这更长?这就是舍己为人,有什么情比这更深?
【考点】考查语言表达鲜明、生动、形象
【解析】解答时要扣住主题“对汶川特大地震中抢运伤员照片的颂扬之情”。语言要求流畅、鲜明、生动,富有文采。注意字数要求。
19、下面是一篇科技论文的摘要,根据其信息内容提取四个关键词。(4分)
本文针对直接法和二步法合成聚乳酸的共性,从单体纯度、催化剂选择到共沸脱水、微波辅助、超临界流体介质,以及到固相聚合、反应挤出、扩链等各个方面,对近年来聚乳酸合成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各种新方法、新技术的复合应用是提高聚乳酸分子量、降低其成本的关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聚乳酸;合成;新进展;复合应用
【考点】考查压缩语段
【解析】⑴看清题干要求,确定压缩方向(提取的是关键词语); ⑵ 辨明语段类型,确定主要信息:说明性语段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说明的目的或事物自身价值为主要信息。
20、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5分)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悠悠白云中,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指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
【考点】考查句式的仿写
【解析】仿修辞,仿句式,仿内容。特别要题中照应和暗示性词语
【思路分析】注意题干要求;回应题中照应和暗示性词语;修辞手法要符合事理和情理;其中尤其要注意比喻的恰当性以及它与后面派生句子的搭配
4. 关于四川高考语文的选择题题型
拼音,错别字(一般就是以词语的形式出现),成语语义,病句,内短句排序,选择恰容当的词语填入句子。第二大题是科技文阅读,按照他提的问题找答案,一般就是先看问题,再去读文章,最好明了段意,读完好去找答案。第三是文言文,这道题里的选择一般是由一个文言字或词的翻译,还有一个是文意判断(这种题就是翻译句子,有某个词或者是某个字翻译错误)。
希望对你有帮助,也祝愿你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5. 09四川语文高考试卷
http://www.chinahrlab.com/gaokao/ln-shiti/yuwen/249133.html
6. 近10年四川使用的高考语文卷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
语 文
Ⅰ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模样(mó) 疲惫(bèi) 濒临绝境(bīn) 并行不悖(bèi)
B.麻痹(bì) 包庇(bì) 心潮澎湃(bài) 步履蹒跚(pán)
C.贮藏(zhù) 鞭笞(chī) 瞠目结舌(chēng) 解甲归田(jiě)
D.畸形(jī) 机械(jiè) 破绽百出(zhàn) 伺机报复(sì)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提纲 舶来品 一幅对联 一诺千金
B.凑合 主弦律 旁征博引 死皮赖脸
C.家具 炒鱿鱼 雍荣华贵 流芳百世
D.坐镇 明信片 枉费心机 平心而论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伴随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生物芯片技术应运而生,并以完整的技术身份促进了基因组学的发展,带动了生物芯片技术的产业化。
B.足球比赛正在激烈进行着,只见一个防守队员快步赶上,抱住对方进攻队员的肩膀,从后面强行掀倒对方,而裁判却对此熟视无睹。
C.金沙遗址是成都地区继三星堆之后又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对破解扑朔迷离的古蜀历史文化之谜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D.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交汇的凌云山上,雕凿有一尊高达71米的栩栩如生的弥勒佛像,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乐山大佛。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21世纪的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在于既要坚定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要广泛地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
B.提高早餐质量十分重要,早餐营养应提供占人体每天所需总量三分之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因而我们对待早餐一定不要马虎。
C.那几天阴雨连绵,造成他家住的平房因年久失修而大面积漏雨,屋内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妻子只在这时才写信向他发一两句牢骚。
D.为及时征求和收集广大人民群众对我省“十一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省统计局日前在省内组织了一系列大型社会调查活动。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溴 甲 烷
溴甲烷,又称溴代甲烷或甲基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它具有强烈的熏蒸作用,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杀虫剂。它对土壤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能穿透到未腐烂分解的有机体中,从而达到灭虫、防病、除草的目的。土壤熏蒸后,残留的溴甲烷能迅速挥发,短时间内即可播种。因此,溴甲烷是目前最受欢迎的一种土壤熏蒸剂。由于溴甲烷无色无味,为了保证使用者的安全,常常在这种熏蒸剂中加入约2%的催泪剂作为警报剂。
但是,前段时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一项声明,敦促全世界进一步限制使用溴甲烷。
与真菌、细菌、病毒、昆虫等生物相比,人可能更脆弱。所以,作为一种对有害生物所向披靡的杀虫剂,它对人类的毒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剂,可对人的皮肤、肺、肾脏和肝脏造成直接的损伤。中毒严重者可出现心脏衰竭、休克等症状,个别中毒者还会双目失明。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溴甲烷用于土壤消毒的量约占溴甲烷消费总量的70%。经溴甲烷消毒后的土壤,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然而,溴甲烷在杀灭病原菌的同时,也杀灭了土壤中一些对农作物生长有益的生物。而这些生物对于调节土壤的微生态、抑制病原菌的种群数量和改善土壤结构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经溴甲烷熏蒸处理后,土壤中的生物种类急剧减少,形成一种“生物真空”的临界状态。由于没有其他种类生物的竞争和牵制,农作物的病原菌势必大量繁殖、积累,这就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反过来,又不得不加大溴甲烷的用量,从而进入恶性循环。更为严重的是,溴甲烷在使用过程中,会排放到大气中,影响大气臭氧层,破坏大气环境。
正是由于溴甲烷存在“不光彩”的一面,一些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呼吁尽快禁止使用溴甲烷。1997年9月,《蒙特利尔议定书》第九次缔约方会议决定:发达国家于2005年停止生产并禁用溴甲烷;发展中国家从2005年起,每年溴甲烷的生产量和消耗量不超过1995~1998年间平均用量的80%,并且将于2015年最终淘汰溴甲烷。
由于世界各国对禁用溴甲烷十分重视,加上《蒙特利尔议定书》的限制,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目前,已经有15个发达国家明确表态不再使用溴甲烷。不过,如果这一承诺不能兑现,87个发展中国家将不可能在2015年放弃使用溴甲 烷。
5. 根据文意,下列对溴甲烷最受农民欢迎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溴甲烷是一种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的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B.溴甲烷是一种对土壤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的土壤熏蒸剂。
C.溴甲烷能穿透到未腐烂分解的有机体中,起到很好的防病作用。
D.溴甲烷熏蒸土壤后挥发迅速,很快就可播种,不误农时。
6. 从上下文看,下列对溴甲烷“‘不光彩’的一面”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溴甲烷在使用过程中,会挥发到大气中,破坏大气臭氧层,恶化大气环境。
B.溴甲烷无色无味,作为熏蒸剂使用时,容易使人放松警惕,从而存在安全隐患。
C.溴甲烷虽然能杀灭病原菌,但同时也杀灭了土壤中一些对农作物生长有益的生物。
D.溴甲烷可使有的中毒者出现心脏衰竭、休克、双目失明等症状。
7. 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熏蒸土壤时,溴甲烷能穿透到未腐烂分解的有机体中,抑制病原菌的种群数量和改善土壤结构,从而形成一种“生物真空”的临界状态。
B.《蒙特利尔议定书》第九次缔约方会议决定:发展中国家从2005年起,每年生产和消耗的溴甲烷总量不能超过1995—1998年四年间用量的80%。
C.从溴甲烷的特性来看,在实际使用中,除了用作土壤熏蒸剂之外,溴甲烷还可以用于其他物品的熏蒸和消毒。
D.因为87个发展中国家将在2015年放弃使用溴甲烷,所以目前已有15个发达国家明确表态不再使用溴甲烷。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少受业三辅,兼明五经。隐于壶山之阳,受业者四方而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其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初,征为博士。至建光元年,复诏公车赐策书,征英及同郡六人,英等四人并不至。永建二年,顺帝策书备礼,玄纁①征之,复固辞疾笃。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帝怒,谓英曰:“朕能生君,能杀君;能贵君,能贱君;能富君,能贫君。君何以慢朕命?”英曰:“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杀臣!臣见暴君如见仇雠,立其朝犹不肯,可得而贵乎?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又可得而贱乎?陛下焉能贵臣,焉能贱臣!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帝不能屈,而敬其名,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至四年三月,天子乃为英设坛席,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英不敢辞,拜五官中郎将。数月,英称疾笃,诏以为光禄大夫,赐告归。英初被诏命,金以为必不降志,及后应对,又无奇谟深策,谈者以为失望。初,河南张楷与英俱征,既而谓英曰:“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人也。而子始以不訾②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颖川陈走少从英学。尝有疾,妻遣婢拜问,英下床答拜。定怪而问之。英曰:“妻,齐也,共奉祭祀,礼无不答。”其恭谨若是。年七十余,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
【注】①玄纁:黑色的币帛,常用作聘用贤士的礼品。
②不訾:不可比量,指非常贵重。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固辞疾笃 辞:推辞。
B.环堵之中 堵:院子。
C.月致羊酒 致:送给。
D.延问得失 延:延请。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隐于壶山之阳
室西连于中闺
B.乃为英设坛席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
C.待以师傅之礼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D.蹇怪而问之
拔剑撞而破之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英自幼学贯五经,因此求学者从四面八方来拜他为师,州郡官府及公卿也因此多次征聘他出来做官。
B.樊英曾多次拒绝皇帝的征召。后来,顺帝责令郡县官府把他送进京城。到京后,樊英仍声称有病,不肯拜见顺帝。
C.樊英不惧皇帝的威压,在殿上针锋相对,拒不应命。后来皇帝在生活上关心他,还以师礼相待,他才接受了五官中郎将之职。
D.樊英不得已接受皇帝的诏令,既未能坚守自己的名节,又未能出奇谋远策。谈到他的人因此感到失望,有人甚至对他进行批评。
Ⅱ卷(11小题 共120分)
四、(23分)
11. 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
译文:
(2)而予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译文:
1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1) 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答:
13. 按要求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 ,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他的《登高》和《登岳阳楼》两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
《登高》 , 。
《登岳阳楼》 , 。
(2)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柳永的《雨霖铃》中,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
《琵琶行》
《雨霖铃》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乡村的瓦
冯 杰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筮,丝韭选出垒挝!旦奎!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
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
“睡吧,孩子。这叫归乡。”
14.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先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4分)
答:
15.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
答:
16.文中第六段写到:“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6分)
答:
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
答:
(2)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话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六、(15分)
18.请根据下列文字概括我国自主研发的磁浮列车的优点。不超出20字。(3分)
最近,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浮列车成功通过了室外实地运行联合试验。列车采用的是常导电磁吸引力控制悬浮原理,运行中列车悬浮8-10毫米,时速在80-160公里之间。由于磁浮列车是在路轨上悬浮行驶,没有轨轮的机械磨损,因此列车运行平稳而安静。据了解,与时速可达500公里左右的高速磁浮列车相比,这种中低速磁浮列车成本低,适合城市内部和郊卫星城之间的快速运输。
答:
19.在“生活/事业”、“友谊/信任”两组词语中任选一组,仿照例句,另写一句话。要求句式相同或相近,修辞手法相同,内容有意蕴。(6分)
例句:理想是一把尺,量出一个人眼光的长短;追求是一杆秤,称出一个人灵魂的轻重。
答:
20.(6分)
2006年2月,在意大利都灵举行的冬季奥运会上,中国双人花样滑冰运动员张丹(女)和张昊(男)这对很有希望获得金牌的年轻小将,在完成重大比赛中尚未有人尝试过的高难度动作——“抛四周跳”时,20岁的张丹不慎摔伤膝盖。在大家都以为他们会放弃比赛的时候,张丹只经过5分钟的短暂处理就重新回到冰面上,忍着伤痛与张昊一起流畅地完成了余下的动作,获得了银牌。
请你根据以上情境,对张丹、张吴说一段赞美的话。要求说话连贯、得体,语言有文采。不超过60字。
你对张丹、张吴说: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生活中,有人好问,有人不问;有人主张有疑就问,有人主张三思再问。问天问地,问古问今,“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请以“问”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字数太多,传不上来,给你两个网站,上面都有,应该是免费下载。
http://lqx2.xinwen365.net/gaokaojuan/11111111.htm
http://www.hjjy.net/ShowArticle.asp?ArticleID=3150
7. 四川高考语文题型
1,字音 2. 字形 3成语 4.病句
5.6.7.科技文阅读
8.9.10 古诗文阅读
8. 2009年高考语文四川卷的答案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答案】
【考点】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的能力
【解析】A、bì/bì líng/ líng náo/ráo B、juàn/juàn zhé/zhì kuì/kuì C、shì/shì jí/jié sù/ sù D、lì chù qiè
【思路分析】考生可以用排除法进行筛选:如只要在某一组中找到一对读音不同的,即可删除该项,这样缩小范围后再仔细推敲。四川考生要主要四川方言和普通话的读音的差异,如D项的“锲而不舍”,A项“不屈不挠”,D项“隶书”等,都容易读错。多音字如“隽永”属于特殊用法中的读音,把它记住就可以了。
2.【答案】C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形的能力
【解析】A、纷至沓来,B、招聘启事,C、黔驴技穷。
【思路分析】错别字是考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命题者往往选取那些考生熟悉的却又经常出错的字,如“录像机”、“水龙头”、“明信片”等均在高考试题中多次出现,命题者也选取近年来的热词,如“和衷共济”、“众志成城”等。这些变化,旨在引导考生关注生活,树立大语文观。
3.【答案】D
【考点】考查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
【解析】A、牛刀小试 :比喻有大本领的人,先在小事情上略展才能。也比喻有能力的人刚开始工作就表现出才。(前后矛盾)B、侧目观看 :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易误解为尊敬。(褒贬误用)C、失之交臂:形容当面错过。(不符合语境)D、固然:<连>1.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2.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思路分析】将成语和虚词(或实词)放在一起考查,是今年高考试题的一个特点。命题者似乎既不愿增加题量,也不愿减少考点,而且此举还更加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词语的选用要看是否符合语境(如C项按“失之交臂”的意思,是说当面错过了李文华的逝世,这显然不妥),是否色彩不当(如B项“侧目”是贬义词,不能用来形容老人技艺高超),是否前后一致(如A项“牛刀小试”与前面的“工作经验欠缺,实践能力不足”自相矛盾)等等。
4.
【答案】C
【考点】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
【解析】A、成分赘余,“就任于”中去掉“于”字;B、偷换主语,“参加研制神州神舟七号飞船的全体科技工作者”放到“经过”之后去;D、搭配不当,“走访”与“三千千多公里路程”不能搭配。
【思路分析】正确辨析并修改病句,需要熟练掌握病句的几种类型。考生可以采用造句类比法(就是每个类型熟记一个典型例句,如A项一般说“就任于北京大学”或“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取主干法(就是压缩句子,看主干即主谓宾,如D项可压缩为“走访了社区、家庭和路程”)、语法分析法和逻辑事理分析分析法来辨析。Ks5u.com
二5.
【答案】D
【考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解析】D项答非所问,不符合划线句子的语境。原文说的是“现代医学正在为它的成功付出代价”,D项“ 细菌能从死亡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不属于“现代医学”范畴,不符合题干“付出代价”的指向。
【思路分析】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考生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弄清这里的“付出代价”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根据划线句子,“付出代价”是针对“现代医学”而言的。D项相关信息是:“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之快,是无法用生物的随机突变来解释的。细菌不仅在同种内,而且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换基因,甚至能够从已经死亡的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句子说的是“细菌的耐药性”问题。
6.【答案】A
【考点】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解析】B、以偏概全,文中第四段说“他们对近500个链霉菌品系的每一个菌种都检测了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平均每种链霉菌能够耐受七八种抗生素,有许多能够耐受十四五种。”只是检测了近500种,但不能得出“每一个菌种对抗生素都有耐药性”。C、无中生有,文中说“细菌不仅在同种内,而且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换基因,甚至能够从已经死亡的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可见,即使杀死细菌,同样不能阻止耐药菌的传播。D、以偏概全,文中第五段说“欧盟决定从2006年1月起,全面禁止将抗生素作为牲畜生长促进剂。”并没有说要禁止各种抗生素。
【思路分析】考生要注意特例与一般(如B项和D项中的标志词分别为“每一个”、“各种”,其说法据原文过于绝对化了),可能与必然,已然与未然,原因和结果等的区别,命题者往往故意混淆这些来迷惑考生。
7 【答案】A
【考点】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解析】B、无中生有,文中说“有证据表明,耐药基因在从土壤到重危病人的旅途中,经过了许多次转移。”但并没有说明其耐药性会逐步下降。C、已然和未然混淆,文中说“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调查,人畜粪便是如何在耐抗生素基因的蔓延中起作用的。”也就是说,目前还不能通过这种方式来检测。D、以偏概全,抗生素滥用只是产生耐抗生素病菌的其中一个途径。“不会感染各种”说法绝对,“只要……就”强加条件。
【思路分析】根据原文进行推断,必须根据原文信息和科学知识推断,不可随意夸大、缩小或转换话题。
三8. 【答案】B
【考点】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B项“课”:学习(注意上文的语境“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那些学者做老师“讲章句”,做学生“学习文字”
【思路分析】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如果看一两句猜不出来,就得多看几个句子。另外,还可以采用句法分析:B项“课文字”与“讲章句”对应,两个分句的主语均为“而学之士”,“课”自然不宜译成“抄写”。
9.【答案】B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解析】A. 副词,“才”/连词,“竟然”;B.连词, “就”;C.介词,“用”/“ 相连词, “于是、就”;D.连词,“来”,表目的/介词,“把”。
【思路分析】所考查的虚词均出自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对照句分别出自《报任安书》《师说》《廉颇蔺相如列传》《归去来兮辞》。考生可以根据课文中的意思代入选文,逐项排除。
10.
【答案】B
【考点】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析】信息源在原文第二段:“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大意是“后世再无井田之法,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因为学校之衰败。”
【思路分析】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第Ⅱ卷
四、(23分)
11、【答案】(1)大概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
(2)我们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
【考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句子。
【解析】第(1)句注意“所以”为古今异义和“大抵”、“ 复”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不吾继”为宾语前置, “于是”“ 本” 等词的落实。
【思路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
【译文】
天下每日都离不开政治教化,因此不可以一日没有学校。
远古时代实行井田制,党庠、遂序、国学等各级各类学校在此基础上建立。诸如乡射饮酒、春秋合乐、养老劳农、尊贤使能、考艺选言等各项社会活动和政务,直至受成、献馘、讯囚这些事情,也没有不在学校里进行的。学校引进天下智仁、圣义、忠和之士,乃至一技之长、一曲之学,没有不引进的。让那些士大夫中德才兼备、曾经做官而又退居的人担任老师。祭祀圣人先师,不忘知识学问的来源;用迁徙、驱逐的办法,激励学生勤勉向善。由此,士子们每天的所见所闻,无不都是治国安邦之道,行为习惯符合仁义,所学本领都能根据他们的潜能。一旦成为各级官吏的后备人才,由于他们的品行都已经过鉴定,他们的业务能力都已经过实践锻炼,无须从头学起就能胜任。古代的那些领导,自己不用殚思极虑却没有疏漏,不以功利为念却能功德圆满,其要点就在于此。这就是古代圣王办学校以治天下的本意。
后世再无井田之法,于是很多学校遭到废弃。那些治天下国家的人,不一定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了。那些所谓的学者,或群居、族居,作为老师或学生,也只讲讲文字章句而已。因为学校废弃已久,那些学者干脆变学校为庙宇,纷纷祀孔子于天下,用木头泥土仿效佛教道教的做法,给孔子塑王者之像。而州县官吏率部属祭孔子于春秋两季,学者居然也有不参加的。大概庙宇之兴盛,是因为学校之衰败,这是近世之法造成的。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革除弊端。于是,学校又稍稍兴盛起来,可还是有规定:“凡县里学生满二百人,才可以建学校。”于是慈溪县的士子们仍旧不能有学校,只有孔庙,而孔庙也已年久失修。前些年,刘君向州里打报告,让民众出钱修孔庙,还没动工他就走了,那是三年前的事了。后来林肇任县令,他说:“我没见过古人如何办学,如今的法度我也不能不遵守。但是,我的百姓不能没有教化。”随即用那笔钱修孔庙,就像如见看到的,又在庙四周建学堂,召集县里的子弟,聘请杜醇当老师,这样就把学校给办起来了。林肇真是一个有办法的人啊!当官的,既不违反当今之法,又取得古人才有的实效,那是有道者才可能得到。林肇这样,就接近于一个有道者了。
林肇当然是一个贤令,而慈溪小县,无珍奇物产以招徕各地流动人口。有田有桑,可以自足,且无水旱之忧。没有流动人口,所以当地风俗质朴纯正;能够自足,所以当地人民遵纪守法。我所见过的慈溪士子,也多美茂之材,容易培养。至于杜醇,更是越中隐士,他的品行学识最适合当老师。如今慈溪小县,既有贤县令,又有好老师,虽然限于法度,不能完全复古,但我相信这里的化民成俗事业会做得很好。
教化可以美风俗,这是自然的,但要长期坚持才能功德圆满。如今的官吏有任期限制,难以长期坚持。我虽为林肇升迁而感到高兴,又担心继任者不能继续这项事业,因此把我们的想法告诉后来者。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分)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考点】(1)考查诗歌的语言的鉴赏(2)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
【解析】第一问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简要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
炼字(用词巧妙),风格特色,意境。 “炼字”多炼动词和形容词,可以炼数词,也可以炼特殊词,还可以活用词语。
【解析】 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思路分析】第一问:“炼字”, 提问方式:某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生动)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赏析。 提问变式: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某句中的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3、甲诗中的某个词与乙诗中的某个词,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第二问:第二问:赏析“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表达技巧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赏析】
创作背景:六十八岁的放翁,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两首诗。这里选了其中一首。
内容评析: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
「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结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跃然可见。
13、按要求写出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________________,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诗经•邶风•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逗趣的生动细节。
荀子《劝学》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些至理名言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2)___________________,蝉蜕于浊秽。(司马迁《屈原列传》)
汉代五言诗《迢迢牵牛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近在咫尺,若隔天涯,难以排遣的离别之苦。
李白《将进酒》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运用夸张手法极写人生短暂,真是妙笔生花。
【答案】(1)扈江蓠与辟芷兮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考点】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解析】两小题均考查了理解型默写和记忆型默写
五、(22分)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14-17题。
想 像
(英国)凯•杰罗姆
①记得那天,我到大英博物馆去查阅有关接触性枯草热的治疗情况,我猜我大概得了这种病。
②取下一本医书,我一口气读完了所有的相关内容。然后,我懒散地胡乱翻着书页,粗略地研究起疾病来。没等看完一连串的病症征兆,我便意识到自己恰恰得了这种病。
③我坐在那里呆呆地发愣,陷入绝望之中。过了好一会儿,我又拿起那本书,翻了起来。翻到伤寒——仔细看了它的各种症状,我发现我又得了伤寒,想必我得此病已经好几个月了,竟然还茫然不知。不知我还患有其它什么疾病?
④翻到舞蹈病,我发现,正如我预先料想的那样,我也患有这种疾病。我开始对自己的病情产生了兴趣,并决定一查到底。我开始按字母顺序逐个检查——翻到疟疾,我知道自己已经出现了疟疾的某些症状,两个星期后进入急性发作期;翻到肾小球肾炎,我心中稍微感到一丝安慰——我得的只是其中较轻一种,就目前状况而言,我还可以活上几年。此外,我还染上了霍乱,并伴有严重的并发症。而白喉对我来说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疾病。我不厌其烦地按照26个字母统统检查了一遍,结果发现,惟一没有得上的疾病就是髌前囊炎。
⑤起初,我对此颇有些伤感,心中似有几分失落。为什么我没有得上髌前囊炎呢?不过,过了一会儿,我的心渐渐变得开朗起来。我想,从药理学讲,我不是已经得了其它各种常见的疾病了吗?没有得上髌前囊炎那就算了吧!反正痛风已经处于恶性晚期了。
⑥我陷入了沉思。我想,从医学角度来说我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病例,对于医学院学生来说,我更是一个极为难得的病例!如果学生们有了我,他们也就无须到医院去实习了——我就是他们的“实习医院”。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在我身上研究研究,然后就可以拿到他们的毕业文凭了。
⑦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还能活多久,我得做一番自我检查。我摸了摸自己的脉搏。起初,我什么也摸不着,不久那脉搏又突然跳了起来。我掏出怀表,测算脉搏的次数,大概每分钟147次。我又摸了摸心脏,竟然发现它已经停止跳动了!后来,我渐渐意识到我的心脏还在那里,想必也没有停止跳动。只是我对此无法解释而已。我看了看自己的舌头——我尽量把舌头伸得长长的,闭上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来检查。我只能看见自己的舌尖,得到的惟一收获是:我比以前更加确信我得了猩红热。
⑧走进阅览室的时候,我是一个健康快乐的人,出来的时候我变成了拖着衰弱病躯的重症病人。
⑨于是,我去看了医生。他是我的一位好友,他摸了摸我的脉搏,又看了看我的舌头,后来不知怎么地谈起了天气。之后他问:“你究竟哪里不舒服?”
⑩我说:“老兄,我不会告诉你我得了什么病,让你白费那么多时间。不过,我可以告诉你我没有得什么病——我没有得髌前囊炎。除此之外,什么病我都有。”
⑾我还把自己是如何发现这些疾病的过程如实告诉了他。
⑿随后他解开我的衣服,紧握着我的一只手腕,在我胸部一阵乱敲;又把脑门贴到我的身上。最后他坐了下来,开了一个处方,然后把它叠起来递给我。我接了过来,随手揣进衣兜里,走了出去。
⒀我径直来到一家最近的药店,药剂师看了看处方,又将它退了回来。
⒁他说他不收这种处方。
⒂ “你不是药剂师吗?”我问。
⒃ “我是药剂师。如果我经营一个合作商店兼营家庭旅馆的话,我倒是可以为你效劳。可我只是一个药剂师,我无能为力。”
⒄我看了看那处方,上面写道:“一磅牛排,外加一品脱苦啤酒,每隔6小时服用一次;每天早晨散步10英里;每天晚上11点上床睡觉。此外,不要满脑子都装些你不明白的东西。”
【注】品脱:英国计量单位
14、小说主人公称自己是“实习医院”,请谈谈它的意思和表达效果。(4分)
【答案】“实习医院”是主人公自认为百病缠身的形象表述,它运用比喻达到幽默的效果。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表现力
【解析】有效信息在文章第④、⑤段。赏析关键词要从含义、表现手法及其效果,有时还需要从结构上分析。考生作答时还要考虑全文的主旨。
【思路分析】这类提问表面看是就词、句设问,但考查的大都是词句在文中的含义,答题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意,整合作答。本题结合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考查,先还原修辞的本义,然后结合比喻的表达效果:生动、形象。
15、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4分)
【答案】以“想象”为线索,以心理活动描写为主要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
【考点】考查小说的行文思路和内容要点。
【解析】考查行文思路,就“是怎样”设问(问文章思路,结构怎么样)
【解题提示】思路1:从(由)…写到(引出)…,然后…,最后…,从而揭示(体现)…
思路2:引题——事例——拓展——反思
思路3:以“***”为线索,选取了那些材料来表现主旨。
思路4:作者构思文章的思路:时间、地点、逻辑[并列、递进(层层深入)、正反对照]、情感变化等
16、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8分)
【答案】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细腻,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其中“呆呆地发愣”写神态,“绝望”“伤感”写心理,这些描写重在刻画主人公的脆弱;“闭一只眼”“睁一只眼”“看伸长的舌头”写行为,突出他检查自身症候的专注与仔细,由此刻画了他的敏感与多疑。
【考点】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结合了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
【解析】解题提示:思路:判断手法,文中具体语句,表达效果。运用了……手法(技巧),表达了……(内容),有……效果。
17、结合小说主旨,你怎样理解医生为“我”开出的“处方”?小说以“处方”作结有何妙处?(6分)
【答案】这“处方”是针对“我”敏感多疑的心病开出的“心药”,目的是劝慰我解除思想负担,轻松愉快地健康生活。小说以幽默的“处方”作结,巧妙地揭示了作品的主旨。
【考点】考查对小说的行文思路,文章结构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评价与赏析。
【解析】提问及变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思路分析】可从三方面考虑:内容上,为表达某种意思或揭示了主题;结构上,为铺垫照应、推动行文发展;艺术手法上,为更加强烈突出,富于表现力。答题时,结合具体文本,有时可能三点都有,有时可能只有一两点,不能一概而论。
六、(15分)
18、右边是一张汶川特大地震中抢运伤员的照片。这张照片震撼人心,请对此写几句简明得体、鲜明生动的话,表达你的颂扬之情。(100字以内)(6分)
【答案示例】说什么非亲非故?说什么生人熟人?你们肩上扛着垂危生命,垂危生命连着一颗颗滚烫的心。山高算个啥,翻过去!无路也要行,踩着乱石攀登!这就是大爱无疆,有什么谊比这更长?这就是舍己为人,有什么情比这更深?
【考点】考查语言表达鲜明、生动、形象
【解析】解答时要扣住主题“对汶川特大地震中抢运伤员照片的颂扬之情”。语言要求流畅、鲜明、生动,富有文采。注意字数要求。
19、下面是一篇科技论文的摘要,根据其信息内容提取四个关键词。(4分)
本文针对直接法和二步法合成聚乳酸的共性,从单体纯度、催化剂选择到共沸脱水、微波辅助、超临界流体介质,以及到固相聚合、反应挤出、扩链等各个方面,对近年来聚乳酸合成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各种新方法、新技术的复合应用是提高聚乳酸分子量、降低其成本的关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聚乳酸;合成;新进展;复合应用
【考点】考查压缩语段
【解析】⑴看清题干要求,确定压缩方向(提取的是关键词语); ⑵ 辨明语段类型,确定主要信息:说明性语段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说明的目的或事物自身价值为主要信息。
20、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5分)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悠悠白云中,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指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
【考点】考查句式的仿写
【解析】仿修辞,仿句式,仿内容。特别要题中照应和暗示性词语
【思路分析】注意题干要求;回应题中照应和暗示性词语;修辞手法要符合事理和情理;其中尤其要注意比喻的恰当性以及它与后面派生句子的搭配
9. 2011年四川语文高考参考答案
四川省高考语文试题已经公布出来,答案预计在今天是上会公布出来
四川省语文内试题及答案可查询:容
http://www.qnr.cn/stu/pgao/shiti/ywti/
10. 四川高考试题是全国卷还是自己的
四川省从2016年起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使用全国卷。
四川省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数学(包括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外语、文科综合(政治、历史、地理)和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科目将全部使用教育部统一命制的试卷。
全国卷中外语科目考试含听力部分,使用全国卷的省(市、区)达到25个。
1、使用全国卷原因
高考使用统一的卷子,是为了确保公平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高考全国试卷将由国家教育中心组织专家命题,专家力量更强,但都是依照同样的考试大纲来命题的。
2、使用全国卷并不是“全国一张卷”
现在的全国统一命题并非使用同一张卷,而是在同一套考试大纲下出多份卷子,目前有18个省份使用全国卷,已经有新课标一卷、新课标二卷、大纲版等三套卷子。
明年7省(市)使用全国卷后,卷子份数还没确定,可能会给这25个省区出五六套卷子,也可能有几个省用同一张卷子。
3、全国卷与自主命题卷有何不同
据悉,全国卷会比自主命题更“活”,各个学科都有不同,特别是语文,全国卷的作文题目往往更灵活,需要考生感悟。
两种卷子至少有两大不同:命题人构成不同,各省自主命题卷命题人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学老师,而全国卷基本上由大学老师命题,专业化程度更高;全国卷命题人不会轻易受外界影响,会使试题更加稳定。
4、改用全国卷后会不会影响录取率
使用全国卷,只是出题单位变了,考试大纲、考试难度等不变,高考的录取、分数线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换句话说,高考录取率取决于考生人数和高校计划,和试卷本身的难度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