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英作文 > 餐桌上的语文作文

餐桌上的语文作文

发布时间:2021-03-01 03:38:36

1. 作文《餐桌上的语文》800字,写一下

餐桌,对家庭而言,是人员最为集中且见面频率最高的场合。家中大小事体,都在餐桌上决定;外界有什么新鲜事,也在餐桌上说出。餐桌是家庭的会议桌,也是家庭“新闻发布会”的最佳所在。对一个教育严格的家庭而言,餐桌往往成为教育的平台,这种餐桌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在我的经历中,餐桌教育给我影响最深的是“就餐教育”,这是餐桌教育的第一课,是人生修养的启蒙。就餐教育讲的是吃饭的一系列规矩,从进门落座、端碗拿筷到盛饭吃饭,一点一滴,无一不要求中规中矩。细细推敲这些规矩,有时虽近苛求,但其中不少饱含着为人处世的道理。
上桌。有客人时要先让客人入座,等客人落座之后才能自己坐下;坐位置时只能坐凳子的一半,起座时要提醒客人,以免客人那端坐偏了而摔倒;双手不能全趴在桌子上,尤其拿筷子的右手及手肘要小心,不要戳到客人。小孩不能随便上桌,要等客人吃完之后才能接着吃。小时候,我对此怎么也不能理解,总觉得受了委屈,认为父母有些不近人情。成年后,才明白个中道理:小孩自控能力弱,看到有好吃的就只管自己先伸筷子,这样会怠慢客人;若是流着鼻涕、涎着口水如同虾米越舷地把身子都攀爬到餐桌上,则会让客人紧皱眉头、大倒胃口,客人会觉得孩子没家教,做主人的自然也就脸上无光。
盛饭。有客人来,晚辈要主动给客人盛饭,盛饭时饭铲不能碰得饭锅响,那是没有饭吃的信号,不吉利,客人听到了就不敢吃了;饭要盛满,不能太少,少了客人会认为你小气舍不得;不能装得饭冒尖,不然客人不好往碗里夹菜;不能弄得碗沿都是饭粒;在吃饭的过程中,要时时留心客人的碗,以便随时主动热情地为客人盛饭。
端碗。不能左手偷懒撑在桌子上而饭碗摆放在桌上,那是“吃老爷饭”,一定要用手端起来;大人端碗可以用手掌托住碗底,而小孩必须用大拇指配合掌心抓住碗沿,以免掉落。
夹菜。自己的筷子伸到菜碗里时,只能夹碗里位于自己胸口一方的菜,不能伸到旁边、对面的碗边去;更不能用筷子在菜碗里为寻找自己喜欢的菜而一阵胡搅乱翻,只能夹到什么是什么。因为尽管是在一个碗里吃菜,你这样做既失礼,又让人觉得不卫生。此外,在农村家庭,作为主人还要热情地为客人夹好吃的菜,这是待客之道。不过,这一条规矩在城市家庭中已难觅踪迹,主人就是考虑到了卫生的冈素;在如今的农村这一点正在慢慢淡化,盛情之下也只用公筷招呼客人。
吃相。客人在座时,不能只顾自己吃,还要热情地招呼客人吃;筷子不能碰得碗沿叮当响;咀嚼时不能出声音,吧嗒吧嗒的实在有碍观瞻;喝汤时喝得滋滋响也是不雅观的;再饿也不能作狼吞虎咽状,而要细嚼慢咽,这样既对胃有好处,又不会让客人看出丑来。吃完之后不能自己一抹嘴巴就走,而要等客人放碗才能走;有时还要陪着客人一起吃完。
这些粼粼总总的规矩,处处透着礼让客人的待客之道,也暗含了克己复礼、先人后己的人生态度。曾去过一位朋友家中做客,友人的独生儿子没等菜上桌,太早开始嚷嚷。菜刚端上桌,就伸手在碗中抓菜吃;吃饭时,筷子在菜碗中乱翻,一味寻找好吃的……心里不免有些不快。虽然他是小孩子,还不懂事,但给人的感觉总是缺乏教育。每在此时,就会想起小时父母对自己在就餐方面的谆谆告诫,不免感慨系之,觉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些最基本的东西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它们虽然细致琐碎,但若能谨记遵守,必将让人受益终生。
餐桌教育除了这些就餐礼仪之外,还有关于粮食的教育,节俭的教育,礼貌的教育等等,包罗万象。千万个家庭有千百种教育,但无论何种形式的教育,都有一个基本的主题,那就是紧紧围绕如何待人接物、如何为人处世、如何修身养性等做人的道理而进行。
餐桌教育,是一个家庭所有教育的凝聚和缩影,他的教育启蒙功能、他的潜移默化影响是在课堂和书本上都难以学到的,也是难以取代的。

2. 高中作文 餐桌上的语文

语文像天空一样广阔无垠,像大海一样浩瀚无边,像平原一样一望无际。语文是无处专不在的,它时常从我们属身边轻轻走过,留住它,我们将收获颇丰。
前不久,我参加了一个婚宴。在这欢快时刻,我们当然要一饱口福,当服务将菜一道一道的端上时,我又学到了语文,因为每一道菜都有一个新颖精致的名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随着服务员端来两道菜,一句诗飘入我们的耳中。我好奇地观察起着两道菜:碧绿的青菜被切得细如发丝,上面点缀着一两个金黄的虾米,于是发出诱人的香味;一只整的白斩鸡下垫着青翠的生菜叶,白青相配,当然能展现出四句中所描绘的神韵。原来,酒宴上也有丰富的语文知识。
接下来的菜更加丰富:“如鱼得水”是一道清蒸鱼的名字,预示着两人今后的生活能如鱼得水;平时家里叫做“红烧狮子头”的菜,在宴席上却叫“节庆团圆球”,大家都曾在这个酒店的文化气息浓郁,吃的也开开心心。
语文是无处不在的,用诗词歌赋给菜起名,也显示了餐饮行业的浓厚文化底蕴。语文总是在我们身边轻轻走过,给我们留下许多美丽与温馨。

3. 求作文:餐桌上的语文

从下边材料摘抄吧,加油!!!

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可过满。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中国餐桌礼仪入门篇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
●圆形餐桌颇受欢迎。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不干净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换。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会提供刀*,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了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确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顾到。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用餐对于家居生活是头等大事,体现个人素质和品味
眼睛看准食物才能动筷子
斟茶的顺序很讲究,先长后幼,先女后男
设宴原因有喜有悲
中国人向来「以食为先」,饮食除了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传统习俗,聚首饭桌前大快朵颐。设宴的原因可以是庆贺,也可以是哀痛。每逢农历新年、结婚、中国节日如中秋节等,中国人便会一家老少聚首饭桌前共贺佳节;但另方面,若有人离世,丧家会在葬礼完成后设“解慰酒”,宴请出席葬礼的亲戚朋友,向他们表示谢意,可见中国人十分重视聚首饭桌前分享喜乐与悲哀。
灶君
中国人不单止十分尊重吃的艺术及礼仪,甚至会敬拜由“火神”衍生而来的“灶君”,他们认为“灶君”能保佑厨房避开火灾及各种不幸事件之发生,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都准备一顿美味佳肴祀奉“灶君”,包括一只完整的鸡、烧猪、多样蔬菜、饭等,以多谢“灶君”对他们过去一年的保佑。他们通常会把餐桌放置在“灶居”的面前,把佳肴放在桌上左方,供奉数个小时后才拿走食物。
吃的礼仪与迷信有何关系?
客人与传统的中国家庭同桌用饭,须尊重他们的文化、礼仪及习俗,用饭时注意不要触犯多样的禁忌,因为中国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几乎是息息相关的,用饭时犯了禁忌,便会惹来衰运。例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转至另一面,他们认为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著渔船会翻沉,这是由于香港在开埠初期是一个渔港,渔民很关注船只的安全航行;此外,中国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葬礼后的“解慰酒“须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饭的中央,因这样有点像在拜祭祖先;用饭后不可说“我吃完饭了”,这意谓自己已死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而应该说“我吃饱了”;吃饭时避免筷子触碰饭碗而发出声音,这不单止是不礼貌,亦意味著「无饭吃」;要培养吃光碗中饭的习惯,一粒饭也不可剩余在饭碗,否则将来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脸」的,亦不尊重辛劳耕种的农夫。这些迷信的饮食习俗流传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为中国人的饮食礼仪。
用餐俗例
在饭食方式方面,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点不同,西方人喜欢各自品尝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物,中国人则有一定的用饭规例,他们喜欢叫数碟佳肴,放在饭桌的中央位置,各人有一碗饭共同配这数碟菜肴,饭吃完可再添;夹起的菜肴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饭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礼貌的;依照惯例,客人出席正式或传统的晚餐,是不会吃光桌上的菜肴,以免令主人家误以为菜肴预备不足,因而感到尴尬。
餐桌摆设
日常饭食的摆设是在各座席摆上一个饭碗、一双筷子、一只汤匙、一碟调味酱,用饭后通常会给客人一条热毛巾,代替纸巾抹手及抹嘴巴。所有菜肴同时端上餐桌中央,各人用自己的筷子直接从各碟共享的菜肴夹取食物;汤水一大锅的端上,各人同饮一锅汤。客人用饭时绝对可以来一招「飞象过河」,夹取放在远处的菜肴。由於中国人喜欢全体共享菜肴,他们的餐桌大多数是圆形或方形,而不是西方人多用的长形餐桌。
怎样叫一顿中式饭
先叫一个冷盘以刺激食欲,接著叫一锅清汤,热汤有助增加体温,喝过热汤后便开始品尝主菜,通常按照自己的口味叫主菜,但必要叫一碟十足辣味的菜肴,才算得上为一顿合宜的中式饭,以辣味菜肴配清淡的白饭,使菜肴辣而温和,白饭淡而香浓;一顿饭的压轴食品是甜点,通常是甜汤,如红豆沙、芝麻糊等,亦有其他种类,如布丁、班戟、雪糕等,同样香甜可口。
吃的方式
要待热汤变凉一点而入口时又不失汤味,应用汤匙一小口抿出声的饮;至于吃饭,要提起饭碗贴着唇边,用筷子把饭粒推入口里,这是一个最容易的吃饭方法,亦表示喜欢吃那顿饭;若吃饭时不提起饭碗,即表示不满意饭桌上的菜肴。
宴会
中国人很少在日常用饭时喝酒,但酒在他们的盛宴上则担当重要的角色。在宴会开始时,主人家必先向客人祝酒,这时客人的饮酒兴致便油然而生,啤酒或汽水都可用来祝酒,要先为别人添酒或汽水,后为自己添加,才合乎礼仪,且要添至近乎满泻为止,以表示尊重对方及彼此友谊,而主人家要尽情灌醉客人,才算合乎礼仪。若你不想饮酒,应在宴会开始时便表明,以免出现尴尬的场面。
宴席结束
客人享用完最后一款菜肴时,宴席便正式结束,于是主人家的主角会站立起来,表示宴会到此结束,并会站立门口向每位客人说声“晚安”,之后跟酒楼经理结账,主人家的其他成员则送客人乘车,挥手道别并目送车子驶离开去。
菜肴
中式菜肴大多数不会只有一种材料,通常有其他伴菜或配料衬托主菜,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例如烹煮猪肉,会以爽脆的绿色蔬菜做伴菜,如芹菜或青椒,衬托粉红色、柔的猪肉。一顿饭不会只有一款菜肴,通常同时端上两款、甚至四款菜肴,且每款菜肴都要色香味俱全,端上次序则以菜肴的搭配为大前题,通常同类的菜肴会同时端上,不会前后分别端上,总之整顿饭都要讲求协调的搭配。
饮料
茶是中国人的日常饮料,汤是他们饭食时的最佳饮料,在特别的日子或场合上,中国人会饮葡萄酒或烈性酒,却不会饮水,这与西方人不同。中国茶是茶楼的主要饮料,虽然有其他饮料供应,但他们认为茶是最提神醒胃的饮料,尤其是吃了油腻的点心,茶有助洗去油腻。每桌都供应一个或两个茶壶,且可不断添饮,客人只需揭开茶壶盖并放在壶顶上,便有侍应前来添滚水;无论同席者的茶杯有多少茶,其中一位都可为别人斟茶,但记著要先为别人斟,最后为自己斟,这才合乎礼仪。茶楼备有不同种类的茶叶,客人可随个人喜好选择。

4. 谁能以《餐桌上的语文》给篇作文

语文像天空一样广阔无垠,像大海一样浩瀚无边,像平原一样一望无际。语文是无处不在的,它时常从我们身边轻轻走过,留住它,我们将收获颇丰。
前不久,我参加了一个婚宴。在这欢快时刻,我们当然要一饱口福,当服务将菜一道一道的端上时,我又学到了语文,因为每一道菜都有一个新颖精致的名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随着服务员端来两道菜,一句诗飘入我们的耳中。我好奇地观察起着两道菜:碧绿的青菜被切得细如发丝,上面点缀着一两个金黄的虾米,于是发出诱人的香味;一只整的白斩鸡下垫着青翠的生菜叶,白青相配,当然能展现出四句中所描绘的神韵。原来,酒宴上也有丰富的语文知识。
接下来的菜更加丰富:“如鱼得水”是一道清蒸鱼的名字,预示着两人今后的生活能如鱼得水;平时家里叫做“红烧狮子头”的菜,在宴席上却叫“节庆团圆球”,大家都曾在这个酒店的文化气息浓郁,吃的也开开心心。
语文是无处不在的,用诗词歌赋给菜起名,也显示了餐饮行业的浓厚文化底蕴。语文总是在我们身边轻轻走过,给我们留下许多美丽与温馨。
-----------------------------------------------------------------------------------------------------------------------
不太理解你的说法,语文是深植于日常生活的各方面的,要提餐桌上的语文素材那也太多了。
随便说几条:
1、餐桌上产生的成语:寝食不安、废寝忘食、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津津有味、好吃懒做、食不下咽、吃喝玩乐、生吞活剥、狼吞虎咽、囫囵吞枣、细嚼慢咽、挑肥拣瘦、食不知味
2、餐桌有关的诗句:(1)苏东坡既是著名的文人学者,也是著名的美食家。所以相传与他有直接关系的名馔不少,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更多,如“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玉糁”、“东坡腿”、“东坡芽脍”、“东坡墨鲤”、“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豆花”、“东坡肉”等等。(2)陆游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他还是一位精通烹饪的专家,在他的诗词中,咏叹佳肴的足足有上百首。(3)唐代诗人杜甫虽不是美食家,但他有许多关于美食的诗。(4)郑板桥不仅是有名的画家,而且 对吃也有一定的研究。(5)《红楼梦》中也有很多描写吃的诗句。
其它人也有许多,如:
张志和的《渔歌子》中不就有"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诗句
宋代诗人秦少游的"秀色可怜刀切肉,清香不断鼎烹龙"
唐宋诗人杜牧曾著有“越浦黄柑嫩,吴溪紫蟹肥”

3、餐桌礼仪等方面:比如:食不言,寝不语、从吃饭可以看出人的品德等等。

我想知道你说的素材是什么方面的,多给点提示吧

5. 跪求《餐桌上的语文》作文 谢谢

中国自古本是分餐制,到了北宋以后才进化到如今的合餐制。分餐的历史要比合餐长得多。
从古代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聚餐时,人们分别就坐于各自案几的后面,彼此间隔着相当的距离,各有一套相同的饭菜,各吃各的。这就是典型的分餐制。著名的鸿门宴,就是这样干的。
而从分餐变到合餐,始诸唐代,完成于北宋。这个转变,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
分配方式的演进
这是由分餐向合餐过渡的一个最基本条件。当食物相对匮乏时,“按人均分”是比较适合的分配原则。要获得平均,就需要在就餐之前将食物分为相等的若干份,这便形成了原始的分餐制。而毕竟人的情趣、口味、习惯不同,所需也不同,待食物相对丰足后,人们便有条件按照自己的不同喜好进行选择,即“各取所需”。这是最适合于合餐的分配方式。
住宅建筑的演进
最初,厨房和餐厅是一体的,人们习惯于在房屋之内置备一火塘,将炊具架于火上,待食物烹好,就由固定的人来分配,大家围火而食。这里既是炊事中心,又是进餐场所。到春秋战国时期,厨房和餐厅的分工已普及。这个分工推动了餐食制作的精细化,减少了就餐者以前必须完成的很多进食工序。比如食客对大块熟肉的切割、去骨等粗笨费力的工作,现在可以在厨房里完成,餐厅摆放的是精细处理后的餐食。我们可以试想一下,无此分工之前,若采用合餐,对于一般的家庭四五个人(事实上,古时的家庭不分家,通常是多于四五个人的),在同一个食器里,手舞足蹈地切割同一盘食物,似乎是自寻烦恼,而有了这一分工,人们只需从同一食器里取得自己想要的食物就可以了。
食物多样化的演进
我们的餐饮在不断推进,菜肴的种类越来越丰盛。分餐制显然不能适应食物多样化的发展。假如8个人吃12道菜的话,每人一份的分餐就需要近百种餐具,这样不但浪费人力和餐具,而且占用很大的空间,在每个人的小俎案(古时一种低矮的用于盛放食物的工具)上都摆放12个食具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餐食家具的演进
很早以前我们是没有桌椅的。此前,古人们习惯于“席地而坐,凭俎案而食”,就是把用芦苇编成的席子铺放在地上作为坐具,面前放置俎或案以盛放食具等东西作为食案,吃饭时在席上跪坐着吃,即所谓“跽坐”。游牧民族进入中原以后,与中原地区的文化相互融合、影响,带来了新的家具。早在东汉后期,游牧民族的胡床(一种比较低矮的坐椅)就已传入中原。这种椅子的应用使原来的跪姿转变成了坐姿,这样,矮小的俎案就不再适应坐姿变化的要求,便渐渐地被淘汰。而且,这时的房屋较以前更加高大起来,正好需要高大家具的配合。于是大案高桌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那么,如果再沿袭原来的分餐制,每人都要有一套高大的桌椅,四五个人或许尚还可以(其实已经很拥挤了),人数再多就会造成糜费,而且也太沉重,占用空间多,何不合而为一,同盘而食呢?
作息时间的演进
我们的祖先一直遵循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自然规律。大约从商代到春秋战国这段时期内,基本上实行一日两餐制,即“食时辰(七至九点),下市申(十五点至十七点)”。大约在战国末年,一日三餐制渐渐流行,增加了“宴辅”(十九点至二十一点)。要在这个时间内吃饭,就必须配备照明,而当时的照明工具绝不是我们现在电灯这样的亮度,其光照范围也非常狭窄。分食的宴会需要很多光源,但仍然会昏昏暗暗模糊不清。采用合餐则可以统一方便地解决照明问题。
进食餐具的演进
我们的祖先也曾与现在西方人一样,使用刀叉而非筷子。刀叉要同时使用左右手,因此人与人之间要保持相当的距离。同时刀叉只适于近距离的传输,大概也就限于从胸前的盘子到嘴之间。如果这个距离按合餐制的要求,至少要延长到嘴到桌子的中心,也就是说至少要比桌子的半径更长。显然,刀叉承担不了这个距离的传输功能。而筷子出现后,合餐就方便多了。从这个角度,我们大概可以这样理解,西方人至今仍然使用刀叉进食,与他们保持分餐制是互为因果的。

6. 餐桌上的语文(作文) 怎么写

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可过满。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中国餐桌礼仪入门篇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
●圆形餐桌颇受欢迎。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不干净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换。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会提供刀*,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了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确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顾到。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用餐对于家居生活是头等大事,体现个人素质和品味
眼睛看准食物才能动筷子
斟茶的顺序很讲究,先长后幼,先女后男
设宴原因有喜有悲
中国人向来「以食为先」,饮食除了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传统习俗,聚首饭桌前大快朵颐。设宴的原因可以是庆贺,也可以是哀痛。每逢农历新年、结婚、中国节日如中秋节等,中国人便会一家老少聚首饭桌前共贺佳节;但另方面,若有人离世,丧家会在葬礼完成后设“解慰酒”,宴请出席葬礼的亲戚朋友,向他们表示谢意,可见中国人十分重视聚首饭桌前分享喜乐与悲哀。
灶君
中国人不单止十分尊重吃的艺术及礼仪,甚至会敬拜由“火神”衍生而来的“灶君”,他们认为“灶君”能保佑厨房避开火灾及各种不幸事件之发生,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都准备一顿美味佳肴祀奉“灶君”,包括一只完整的鸡、烧猪、多样蔬菜、饭等,以多谢“灶君”对他们过去一年的保佑。他们通常会把餐桌放置在“灶居”的面前,把佳肴放在桌上左方,供奉数个小时后才拿走食物。
吃的礼仪与迷信有何关系?
客人与传统的中国家庭同桌用饭,须尊重他们的文化、礼仪及习俗,用饭时注意不要触犯多样的禁忌,因为中国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几乎是息息相关的,用饭时犯了禁忌,便会惹来衰运。例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转至另一面,他们认为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著渔船会翻沉,这是由于香港在开埠初期是一个渔港,渔民很关注船只的安全航行;此外,中国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葬礼后的“解慰酒“须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饭的中央,因这样有点像在拜祭祖先;用饭后不可说“我吃完饭了”,这意谓自己已死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而应该说“我吃饱了”;吃饭时避免筷子触碰饭碗而发出声音,这不单止是不礼貌,亦意味著「无饭吃」;要培养吃光碗中饭的习惯,一粒饭也不可剩余在饭碗,否则将来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脸」的,亦不尊重辛劳耕种的农夫。这些迷信的饮食习俗流传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为中国人的饮食礼仪。
用餐俗例
在饭食方式方面,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点不同,西方人喜欢各自品尝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物,中国人则有一定的用饭规例,他们喜欢叫数碟佳肴,放在饭桌的中央位置,各人有一碗饭共同配

7. 以餐桌上的语文为题的800字作文

中国自古本是分餐制,到了北宋以后才进化到如今的合餐制。分餐的历史要比合餐长得多。
从古代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聚餐时,人们分别就坐于各自案几的后面,彼此间隔着相当的距离,各有一套相同的饭菜,各吃各的。这就是典型的分餐制。著名的鸿门宴,就是这样干的。
而从分餐变到合餐,始诸唐代,完成于北宋。这个转变,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
分配方式的演进
这是由分餐向合餐过渡的一个最基本条件。当食物相对匮乏时,“按人均分”是比较适合的分配原则。要获得平均,就需要在就餐之前将食物分为相等的若干份,这便形成了原始的分餐制。而毕竟人的情趣、口味、习惯不同,所需也不同,待食物相对丰足后,人们便有条件按照自己的不同喜好进行选择,即“各取所需”。这是最适合于合餐的分配方式。
住宅建筑的演进
最初,厨房和餐厅是一体的,人们习惯于在房屋之内置备一火塘,将炊具架于火上,待食物烹好,就由固定的人来分配,大家围火而食。这里既是炊事中心,又是进餐场所。到春秋战国时期,厨房和餐厅的分工已普及。这个分工推动了餐食制作的精细化,减少了就餐者以前必须完成的很多进食工序。比如食客对大块熟肉的切割、去骨等粗笨费力的工作,现在可以在厨房里完成,餐厅摆放的是精细处理后的餐食。我们可以试想一下,无此分工之前,若采用合餐,对于一般的家庭四五个人(事实上,古时的家庭不分家,通常是多于四五个人的),在同一个食器里,手舞足蹈地切割同一盘食物,似乎是自寻烦恼,而有了这一分工,人们只需从同一食器里取得自己想要的食物就可以了。
食物多样化的演进
我们的餐饮在不断推进,菜肴的种类越来越丰盛。分餐制显然不能适应食物多样化的发展。假如8个人吃12道菜的话,每人一份的分餐就需要近百种餐具,这样不但浪费人力和餐具,而且占用很大的空间,在每个人的小俎案(古时一种低矮的用于盛放食物的工具)上都摆放12个食具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餐食家具的演进
很早以前我们是没有桌椅的。此前,古人们习惯于“席地而坐,凭俎案而食”,就是把用芦苇编成的席子铺放在地上作为坐具,面前放置俎或案以盛放食具等东西作为食案,吃饭时在席上跪坐着吃,即所谓“跽坐”。游牧民族进入中原以后,与中原地区的文化相互融合、影响,带来了新的家具。早在东汉后期,游牧民族的胡床(一种比较低矮的坐椅)就已传入中原。这种椅子的应用使原来的跪姿转变成了坐姿,这样,矮小的俎案就不再适应坐姿变化的要求,便渐渐地被淘汰。而且,这时的房屋较以前更加高大起来,正好需要高大家具的配合。于是大案高桌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那么,如果再沿袭原来的分餐制,每人都要有一套高大的桌椅,四五个人或许尚还可以(其实已经很拥挤了),人数再多就会造成糜费,而且也太沉重,占用空间多,何不合而为一,同盘而食呢?
作息时间的演进
我们的祖先一直遵循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自然规律。大约从商代到春秋战国这段时期内,基本上实行一日两餐制,即“食时辰(七至九点),下市申(十五点至十七点)”。大约在战国末年,一日三餐制渐渐流行,增加了“宴辅”(十九点至二十一点)。要在这个时间内吃饭,就必须配备照明,而当时的照明工具绝不是我们现在电灯这样的亮度,其光照范围也非常狭窄。分食的宴会需要很多光源,但仍然会昏昏暗暗模糊不清。采用合餐则可以统一方便地解决照明问题。
进食餐具的演进
我们的祖先也曾与现在西方人一样,使用刀叉而非筷子。刀叉要同时使用左右手,因此人与人之间要保持相当的距离。同时刀叉只适于近距离的传输,大概也就限于从胸前的盘子到嘴之间。如果这个距离按合餐制的要求,至少要延长到嘴到桌子的中心,也就是说至少要比桌子的半径更长。显然,刀叉承担不了这个距离的传输功能。而筷子出现后,合餐就方便多了。从这个角度,我们大概可以这样理解,西方人至今仍然使用刀叉进食,与他们保持分餐制是互为因果的。

餐桌,对家庭而言,是人员最为集中且见面频率最高的场合。家中大小事体,都在餐桌上决定;外界有什么新鲜事,也在餐桌上说出。餐桌是家庭的会议桌,也是家庭“新闻发布会”的最佳所在。对一个教育严格的家庭而言,餐桌往往成为教育的平台,这种餐桌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在我的经历中,餐桌教育给我影响最深的是“就餐教育”,这是餐桌教育的第一课,是人生修养的启蒙。就餐教育讲的是吃饭的一系列规矩,从进门落座、端碗拿筷到盛饭吃饭,一点一滴,无一不要求中规中矩。细细推敲这些规矩,有时虽近苛求,但其中不少饱含着为人处世的道理。
上桌。有客人时要先让客人入座,等客人落座之后才能自己坐下;坐位置时只能坐凳子的一半,起座时要提醒客人,以免客人那端坐偏了而摔倒;双手不能全趴在桌子上,尤其拿筷子的右手及手肘要小心,不要戳到客人。小孩不能随便上桌,要等客人吃完之后才能接着吃。小时候,我对此怎么也不能理解,总觉得受了委屈,认为父母有些不近人情。成年后,才明白个中道理:小孩自控能力弱,看到有好吃的就只管自己先伸筷子,这样会怠慢客人;若是流着鼻涕、涎着口水如同虾米越舷地把身子都攀爬到餐桌上,则会让客人紧皱眉头、大倒胃口,客人会觉得孩子没家教,做主人的自然也就脸上无光。
盛饭。有客人来,晚辈要主动给客人盛饭,盛饭时饭铲不能碰得饭锅响,那是没有饭吃的信号,不吉利,客人听到了就不敢吃了;饭要盛满,不能太少,少了客人会认为你小气舍不得;不能装得饭冒尖,不然客人不好往碗里夹菜;不能弄得碗沿都是饭粒;在吃饭的过程中,要时时留心客人的碗,以便随时主动热情地为客人盛饭。
端碗。不能左手偷懒撑在桌子上而饭碗摆放在桌上,那是“吃老爷饭”,一定要用手端起来;大人端碗可以用手掌托住碗底,而小孩必须用大拇指配合掌心抓住碗沿,以免掉落。
夹菜。自己的筷子伸到菜碗里时,只能夹碗里位于自己胸口一方的菜,不能伸到旁边、对面的碗边去;更不能用筷子在菜碗里为寻找自己喜欢的菜而一阵胡搅乱翻,只能夹到什么是什么。因为尽管是在一个碗里吃菜,你这样做既失礼,又让人觉得不卫生。此外,在农村家庭,作为主人还要热情地为客人夹好吃的菜,这是待客之道。不过,这一条规矩在城市家庭中已难觅踪迹,主人就是考虑到了卫生的冈素;在如今的农村这一点正在慢慢淡化,盛情之下也只用公筷招呼客人。
吃相。客人在座时,不能只顾自己吃,还要热情地招呼客人吃;筷子不能碰得碗沿叮当响;咀嚼时不能出声音,吧嗒吧嗒的实在有碍观瞻;喝汤时喝得滋滋响也是不雅观的;再饿也不能作狼吞虎咽状,而要细嚼慢咽,这样既对胃有好处,又不会让客人看出丑来。吃完之后不能自己一抹嘴巴就走,而要等客人放碗才能走;有时还要陪着客人一起吃完。
这些粼粼总总的规矩,处处透着礼让客人的待客之道,也暗含了克己复礼、先人后己的人生态度。曾去过一位朋友家中做客,友人的独生儿子没等菜上桌,太早开始嚷嚷。菜刚端上桌,就伸手在碗中抓菜吃;吃饭时,筷子在菜碗中乱翻,一味寻找好吃的……心里不免有些不快。虽然他是小孩子,还不懂事,但给人的感觉总是缺乏教育。每在此时,就会想起小时父母对自己在就餐方面的谆谆告诫,不免感慨系之,觉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些最基本的东西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它们虽然细致琐碎,但若能谨记遵守,必将让人受益终生。
餐桌教育除了这些就餐礼仪之外,还有关于粮食的教育,节俭的教育,礼貌的教育等等,包罗万象。千万个家庭有千百种教育,但无论何种形式的教育,都有一个基本的主题,那就是紧紧围绕如何待人接物、如何为人处世、如何修身养性等做人的道理而进行。
餐桌教育,是一个家庭所有教育的凝聚和缩影,他的教育启蒙功能、他的潜移默化影响是在课堂和书本上都难以学到的,也是难以取代的。

阅读全文

与餐桌上的语文作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