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英作文 > 语文中考的阅读

语文中考的阅读

发布时间:2021-02-27 03:06:38

⑴ 语文中考新增阅读书目

《爱的教育》、《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童年》、《鲁滨孙漂流记》、《昆虫记》、《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海底两万里》、《名人传》、《水浒传》、《傅雷家书》、《格列佛游记》、《简·爱》

⑵ 语文中考阅读题技巧

阅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和步骤
一、技巧读理解
1.先看问题,后看原文
比较: A:读原文 看问题 回头看原文 选择答案 B:看问题 看原文 选择答案
结论:A须四个步骤而B只须三个步骤,显然B比A快。
2.快速诵读文章后的测试题 这样可以明确求解的目标,又可以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因为测试题本身往往就是文章的要点,答案候选项有时还会对文章中有关的难词难句有所启示。
3.快速诵读全文,掌握大意 阅读时应注意抓住主要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动作等。应当特别注意文中的
以及文章开头的几个句子,细心透彻理解,以便对全文
有所预测。根据同读过程中获得的主要信息,便可解出属于直接信息理解题型的题目。
4.复读全文,前后呼应核实答案 把全部答案选出后,应再读一遍短文,看看各答案是否与原文有矛盾,认真核实,直到前后统一。
二、步骤
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讲座后面的参考资料部分谈的阅读理解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对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答好这一类的题目,提供了极好的参考。他把阅读理解的过程分为四步走:1、读材料;2、找原话;3、看要求;4、答问题。
(一) 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所给的文字材料,在浏览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词语。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
和记忆能力。第一遍需要
,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
还是说明文。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平时要养成为文章
,归纳每段意思,归纳
的习惯。
(二) 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思考,寻求较精准的答案。
(三)看要求,就是要求学生认真审视阅读理解中的答题要求,文段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子都可能是作答的要点,也是可能的得分点。对于题目的要求一定不能一目而过,要多次阅读反复揣摩,对于其中透露的任何信息都不能放过。
(四)答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在根据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相应的问题,回答问题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不可不答,不答则不得分。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才能得分。
2、不乱答,乱答也不得分。不联系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不答题一样,没有成绩。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大家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线格胡说和乱说,因为乱答也不得分。
3、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凭空瞎说。同时要注意运用规范语言答题,认
写。语言简洁,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复罗嗦,往往会出力不讨好。

附:阅读理解的题型

阅读题型可分为五大类。即:
1、概括类(文章主要内容、语段内容、中心或主旨、层次结构)、
2、理解类(词语能否删除、作用或好处、意义、代词的指代内容、过渡与照应)
3、句子类(在文中作用或意义、能否删除、表达什么思想感情、给文段拟标题以及标题的含义)
4、知识类(人称、写作顺序、表达方式、
、语言特点、线索)、
5、开放类(感悟题、补充题、仿写题、联想或想象题)。看了你的问题真心不清楚你问的是中考还是高考,不过还是希望答案对你有用~望采纳~~

中考语文阅读

1.概括全文(某段)内容
答:⑴撷取型:提取中心(词)句,主旨句,特别注意记叙文类文章里,有议论、抒情的句子,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总结性的(词)语句,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句子。
⑵重组型:通过概括、添加、转化和润色中心(词)句、主旨句、总结句等,用明确、通畅、简洁和规范表达以求完整。
⑶自写型:即基本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要突出重点、突出主题。
2.概括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情感
答:记叙了……(事)描绘了……(景)通过……(人)介绍了……(物)表现/赞美/歌颂/揭示/鞭挞/反映了……;抒发了……(情感)等。
3.理解加点字的含义及作用
答:ⅹⅹ词原来指……这里指……生动细致刻画/表现了……表达了……情感。
4.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答:本句指……生动细致刻画/表现了……表达了……情感。
5.分析某个句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答:本段(句)结构上……(见下表);内容上描绘出事物/表现人物……特点/心情;深化了主题。

重要句(段)

作用

首句(段)

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尾句(段)

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过渡句(段)

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段)

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段)

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段)

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6.题目的含义和作用
答:从题目是否有象征含义,是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否是文章的线索,是否揭示文章的中心,是否新颖,吸引读者,这几个角度来看。
7.记叙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记叙文的线索一般有:人物线索、物品线索、感情线索、事件线索、时间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线索一般要注意:标题、各段反复出现的词语、人物思想感情等
品析加点词妙处。
答:①动词:抓住了事物的动态,生动准确描绘出„„特点,表现了„„心情。②形容词:生动准确第描绘出„„的情态,表现了„„心情。③叠词:生动准确描绘出„„特点,表现了„„心情,具有音韵美。④成语:生动准确描绘出„„特点,表现了„„心情,富有文采,有意蕴。

⑷ 初中语文中考阅读

一般来说,一句承上启下句是不可能只有这一个作用的,一般要达到两个或内三个点,最起码要说容是承上启下句,有一个过渡的作用,是上下文衔接,为下文什么内容作铺垫等等废话。。。。。。具体问题要学会具体分析......

⑸ 历年中考语文阅读题,记叙文

抓住答题技巧,语言要具体,表达清楚自己想要说的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转)

语文是中考的第一门学科,历年来受到师生们的重视。怎样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呢?需要知识储备丰富,精力充沛,心理健康;还需要掌握一些答题技巧。
一、通览试卷

试卷发下来后,不要急于答题。先通览试卷,熟悉题型,做到胸有成竹。特别是作文题目看了后,不随意注意中就给大脑一个信息,等前面的试题做完,作文也不知不觉构思好了!记住:磨刀不误砍柴功。

二、认真读题

有些学生怕时间不够,见题就答,也不管答题的要求是什么。这几年中考语文试题新出现了选作题,有二选一,也有三选一,如果都做了,就是费力不讨好,做错了还要扣分。

三、先易后难

先做容易的试题,后做较难的题目。这样就能缓解紧张情绪,调整心态,发挥出更佳的答题水平。切忌“钻牛角尖”,遇到“拦路虎”,非拿不可,导致后边轻松得分的试题也没时间做了。

四、言简意赅

语文试题,叙述的文字多,要力求语言精练,抓住要点答题,写多了浪费时间。作文要求600字左右,就不要去写800字的长文。减少不必要的文字叙述,争取更多宝贵的时间答题。

五、寸土必争

空白答案是不给分的。有的同学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就置之不理,这样就会失去成功的机会。即使自己没有把握做对的试题,也要按自己的思路写下答案。

六、书写美观

卷面整洁,书写美观,一直是语文考试答题的要求。字迹潦草,卷面不清,就会影响你的成绩5--10分。

七、复查仔细

做好试卷后,一定要耐心、细致的检查,对似是而非的答案要反复考虑、仔细琢磨,力求准确。

阅读的,套用这些,比较快.
语文解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⑹ 中考语文阅读方法

现代文阅读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占很大比重,考生应予以充分重视。其课程目标主要有: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了解常用的修辞,体会其表达效果;注意从科技作品中领会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区分观点和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http://www.05.org.cn

本文,分别按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的三种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分析其复习要点。

一、记叙文

记叙文阅读主要测试初中毕业生对记叙性文章整体或部分的阅读、理解、分析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具体有这样几点: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清记叙文的要素、人称、顺序;理顺文章段落、层次、结构关系,明确详写、略写与中心的关系;找出重点段落、关键语句,探究文章的中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层含义,理解语句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区别文章中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结合文章的内容、情感、价值观谈看法,或引申出别的话题,考查学生与作者、文中人物、自己的多层次对话的能力,考查学生质疑、迁移和鉴赏、创新的能力。http://www.05.org.cn

记叙文阅读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突出文学因素,注重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要突出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即依据文章的特点,抓住文章的主旨、思路、篇章结构及表现方法这些全局性的问题。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难易相当的文章是命题的一般原则。

二、说明文

说明文阅读部分的考试,是以日常学习中掌握的说明文的特点和有关知识为基础,在通读全文的前提下,整体感知说明的内容,明确说明的对象,把握其基本特征或特质,综合运用各种能力回答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理解说明内容、明确说明对象和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或特质,并完整、准确、简洁地表述,准确概括中心思想;了解说明的顺序,主要掌握时间、空间、逻辑三种说明顺序,并能领会说明顺序的综合运用;了解说明的方法,主要了解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能从文中辨别并简要说明其在文中的作用;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主要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近年来的中考题,说明文阅读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说明文(段)的理解、分析及综合能力。其中对语言的品析和结构的整合成为考题中的重难点。在选材方面,关注社会、自然、人生的热点问题,注重渗透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在设题方面,题干中逐步淡化了对文体知识概念的考查,而是结合文章内容和中心进行设问,尤其是出现了一些具有灵活性、趣味性、针对性的表述题,甚至是开放性的探究题,联系生活实际更加紧密。这样的导向体现了中考淡化文体意识的原则,可以较全面地检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

三、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部分的考查,以辨析论点、掌握论据、理清论证结构、分析论证方法为主,其设题方式主要有:针对论点设题,包括总论点和分论点;针对论据设题,包括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概述论据和具体论据;针对论证方法设题,常见的方法包括道理论证、事实论证、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针对文章结构段落设题,包括对某些在结构上起关键作用的重要句子和重要段落的理解。

近年来中考议论文阅读部分的命题仍然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命题材料大多涉及备受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查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

⑺ 高考阅读语文和中考语文阅读的差别

我国古代的论说文源远流长,先秦诸子的书都可以看成是论文集。《战国策》等书中保存的纵横家的说辞,有很多也是论文。在现存的文献中,单篇的论文以贾谊的《过秦论》为最早:全书系统地阐述了贾谊的思想和主张,《过秦论》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因此还不是纯粹的单篇论文。
论说文的写作特点,和今天的论说文差不多,做到说理深刻、逻辑严密、条理清楚才是好文章。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把心、理、辞看成是写论说文所必需的三个条件:心里想得正确清楚,才能说得明白深刻、没有漏洞破绽;而遣词造句精审严密,又是写好文章的重要条件。我们欣赏分析论说文时,就应该从这三方面着眼。
一、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论说文,风格不同。
自汉代以至南北朝,或有意铺排,或着意对偶,而其论述的展开往往是层层推理,沿着一条线索直贯而下,层次比较简单。
唐代自韩、柳起,就很讲究文章的波澜起伏、回转曲折,其变化奇诡多端,使人莫测;而作者的结论,就在这中间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到了宋代,以苏轼为代表,除了继承前代遗风之外,又有了通畅明快、气势浩然的特色。试以贾谊《过秦论》和韩愈《杂说一》作一简单比较,看一看这种区别。
《过秦论》一般被分为上中下三篇。
上篇依次叙述:秦从孝公起日益强大;其他诸侯网罗人材、合纵缔交以攻秦,反为秦所败;延至始皇帝,灭山东六国统一天下;此后秦行愚民弱民政策,想传业万世;但陈涉揭竿而起,很快就推翻了秦;结论:秦之速亡,是由于在靠暴力取得天下后却不能施仁义以守业。
中篇承上篇继续论述秦不能安民的过失:首言处于战国动乱之后人民思安;次言秦始皇帝“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再言秦二世更为暴虐,以致国事一发不可收拾;最后得出结论:“故先王见终始(事情的开头与结尾)之变,知存亡之机(关键),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
可以说:上篇以述代论,从事实中引出作者所要论述的命题;中篇才做了系统的推论,历史事实的叙述是作为论据出现的。其论述如千丈瀑布一泻而下,较少纡徐曲折。
再看《杂说一》。这是一篇不过一百一十几字的短论: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灵于龙:比龙还“灵”。茫洋:即汪洋,浩瀚无际的样子。玄:玄冥,指广大空间。薄:迫,接近。伏:等于说遮蔽。景:同“影”。震:指雷。神:动词,指其变化很神奇。水:动词,流水,降水)
文章的主题是论云、龙关系,借以喻指君、臣应该互相依赖和帮助。文章虽短,却富于变化。先说云“弗灵于龙”;“然龙乘是气”句一转,得出“云亦灵怪”的结论;说到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处又是一个波折;“然龙弗得”句却又把意思扭转回去。然后发出“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的感叹,最末从《周易》引出“云从之矣”以作结,言已尽而意未穷。全文如沿路盘山,时进时退,而每次的退也都是在进,步步深入,循环上升,极尽奇宕变幻之能事。在韩愈的那些长篇论文如《原道》、《原毁》等篇中,这种手法的运用更为典型。
三、以《师说》为例,从内容上赏析论说文章的角度
要注意找出论说文中对事物和事件做判断的语句,互相联系起来,对文章主旨进行把握。
《师说》旨在透过一系列的论据证明「古之学者必有师」、「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三方面的道理。当时世俗人不知古之学者必有师,只以为年纪不是大于自己的话,他的贤能一定不及自己,韩愈看到此点,借李蟠拜自己为师、跟从自己学习,发表议论,韩愈的构想是以十七岁那么年轻的学子从自己学习,而自己年纪比他大很多,但也不敢以年长自居贤位,而说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等说话,足见师的重要及师其道而非师其年长的道理。而且「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之提法非常新颖,将师之角色具体定义,使当时老师作为「授其书而习其句读」的普通层次提升到授儒家之业、解儒家之惑之新高点,立意高远。
好的论说文一定有强大的说服力,要学会发掘作者的论述思路。
在文章中,他先是提出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认为师的角色是传承儒家道统、讲授儒家经典、解决学生面对的学问及人生困感,师的作用的确如此重要,令人难于辩驳。韩愈进而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之道理,人学习的是道理,最先能领略道理的人就可以为师,这与年纪、贵贱都无关系,能力优胜者自可在某一范畴为师,这更是难于质疑的提法。接着,韩愈举出古之圣人亦有师、今之愚人竟谓可以无师,今之士大夫择师教子、而自身却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而士大夫们都以从师为耻三项论据,有力地证明师之不可或缺,以及不从师之愚。作者进而引伸,以圣人孔子转益多师为例,说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道理,以万世师表为例,说服力自然不庸置疑。作者最后说明本文写作动机,引师事自己的十七岁少年为例,证明自己就是一位躬行师道者。在全文对比、衬托论证手法下,通过层层推进,「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核心论题就立于不败之地了。
附:徐汇高三一模卷http://www.newclasses.org/ziliao/4_1_6_1_2017_8_1/ehjrt.html

⑻ 推荐一些关于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的专题书籍

建议你买新作文阅读丛书 《早读晚练九年级》《新阅读与作文 中考总复习》(杨玉内栋主编)。
这些在亚马逊都容应该有。而且《新阅读与作文 中考总复习》每一个单元的文章专门会精讲一个考点,每个题目后也会告诉你考点在哪。
这两本我都有。每天练一篇再对照参考答案看看与标准答案的差距在哪。中考阅读一定拿高分。

阅读全文

与语文中考的阅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