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语文句子怎样排序
00怎样排列句子
00把错乱的句子排列好,这是小学阶段语文练习中的一个重要形式,必须好好掌握。学会排列句子,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那么,如何学会排列好句子呢?我们可以按下列方法进行。
一、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排列
00有些错乱的句子,我们在排列时,应仔细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常见的错乱句子,往往叙述了一件完整的事,或者活动的具体过程。那么,我们就可以按事情发展
00的顺序来排列。如,()他想,这是谁丢的,真不讲卫生。()他看见地上有一团白白的东西。()忽然,他看见有几个小同学在打扫操场,争做好事。()下课
00了,张良在操场上玩。()他连忙回头,不好意思地拾起刚才看到的那一团白纸。()想着,他就若无其事地走开了。()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团废纸。从这段话
00中,我们可以看出,叙述了张良在操场上看到了一团废纸,经过思想斗争,最后拾起了那团废纸的过程,层次清楚。在排列时,我们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排列排列为
004、2、6、1、7、5、3。
二、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00对一些错乱的句子,我们可以找出表示时间概念的词语,如,早晨、上午、中午、下午等词,然后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句子。例如,()华罗庚教授是一位自学
00成才的著名的数学家。()20岁那年,他得了伤寒病,一躺就是半年,病好后,一条腿残疾,但他毫不泄气,继续向科学城堡进攻。()他14岁开始自学数学,
00每天坚持自学10小时,从不间断。()1932年,22岁的华罗庚应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的邀请,到清华大学工作。()从19岁起,华罗庚开始写数学
00论文。()在清华期间,他看了更多的数学书,并开始学习外文。由于他肯下苦功,进步很快,25岁时,华罗庚就成了著名的数学家。排列这段话时,我们可以抓
00住“14岁”、“19岁”、“20岁”、“22岁”、“25岁”这些表示年龄的词,也就是以时间顺序来排列句子,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正确的排列应
00是:1、4、2、5、3、6。
三、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排列
00有这么一个习题:()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小城里每一个
00庭院都栽了很多树。()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根据这段话的特点,“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这句话是个中心
00句,其他三句话都是围绕着这句话来说的。显而易见,我们可按先总后分的顺序来排列句子。排列的顺序为:2、3、1、4。
四、按空间推移的顺序排列
00所谓空间推移,就是由地点的转移,表达出不同的内容。排列时,要十分注意,不要与其他的方法相混淆。譬如,()一听到这熟悉的叫声,我就猜准它一定生蛋
00了。()我高兴地把蛋拣在手里,还热乎乎的呢。()跨进屋门,果然,一个鹅蛋似的双黄蛋躺在鸡窝里。()一天下午,我参加学习小组后回家,老远就听到我家的那只老母鸡“咯咯哒”、“咯咯哒”地在房子里叫个不停。这段话,我们可以抓住“屋外”和“屋里”两个不同地点,对句子进行排列,顺序是2、4、3、1。
⑵ 语文句子排序
1.为了抄看月全食,人们站在房前的空地上等候着。
2.8点17分,一派壮丽的景色呈现在人们面前。
3.月亮失去了银白色的光泽,变成古铜色的大圆盘,悬挂在黑色的天幕上。
4.周围的繁星闪烁,像一颗颗光彩夺目的夜明珠,发着青白色的光。
5.瞬间,大圆盘边缘,透出来一线亮光。
6.渐渐地,渐渐地,月亮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似乎比原来更皎洁明亮了。
⑶ 做语文的句子排序的选择题的方法
如不涉及课文内容,采用顺序如下:1、找有关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总体上的句子。2、按发展逻辑排列顺序。3、在找有总括的句子,或情感升华的句子作末。
⑷ 高考语文排序题有何技巧
解答此类题型时先要做到话题统一,就是指组成段落的句子之间或组成复句内的分句之容间,围绕一个中心,集中表现一个事实、场景或思想观点。其次要保持合理的语序。常见的语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由特殊到一般、由总到分、由重到轻、由主到次等)。最后要注意语言的衔接与呼应。呼应常常和文章的内容主旨、条理脉络、层次结构有关,必须形成前有交待、后有照应的概念。
合理地排列句子,使语言表达连贯,除了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合理性原因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⑸ 高中语文排列句子的技巧
语序排列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的连贯能力。快速准确地解答语序排列题,其方法有六种:
一. 线索法
记叙性文段一般有明确的线索。线索可从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换、事件的发展、人物的变迁、情感的波动等方面去寻找。一段打乱了顺序的句子,只要理清其线索,重新理顺就不难了。例如:(1)“江津号”停泊时,天已微明。(2)朦胧中听见广播说,到了奉节。(3)启碇续行,我来到休息室里。(4)起来看了一下,峰峦刚刚从黑夜里显露出一片灰蒙蒙的轮廓。(5)只见前边四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狭的江面,船已进入瞿塘峡了。(6)江随壁转,前面天空上露出一片金色阳光,像横着一条金带,其余各处还是云海茫茫。
解析:按时间先后变化,应是:朦胧→微明→露出阳光;按“我”的活动先后,应是:起来看→来到休息室;按船的航行,应是:停泊→启碇→进入瞿塘峡。运用线索法,轻易排出语序为(2)(1)(4)(3)(5)(6)。
二. 顺序法
说明性文段一般有明确的说明顺序;其顺序有时间、空间、程序等,可依此顺序重新排列打乱了的一组句子。例如:
(1)1677年,我国茶花由英国医生甘宁引种,开始传播到欧洲。(2)于是,我国茶花成了世界性的名花。(3)经过长期的人工栽培,出现了大量的新品种。(4)茶花原产于我国,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朝,就有种植茶花的记载了。(5)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英人傅礼士又从云南采集茶花种子回国,尔后又被移植到美国。
解析:运用顺序法,按时间顺序排列应是:(4)(1)(5)(3)(2)。
三. 结构法
议论性语段的论证结构有: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并列式、层递式、对照式等(说明性文段也有这些结构特点)。排列语序时,可依其结构规律进行。例如:
(1)论点需要论据来证明。(2)论点和论据是什么关系呢? (3)论点是为论据服务的,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4)论据真实可靠,论点就令人信服。(5)如果不一致,论据就成为文章的累赘,阻塞文章的思路。(6)论据靠不住,论点就成了“空中楼阁”。 (7)可见,二者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解析:观察语段,用结构法解此题,(2)和(7)为首尾句,结构明显是总分总式。分析余下五句,(1)(3)一组,谈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先(1)后(3);(4)(6)一组,谈论据可靠与否对论点的影响,先正后反,即先(4)后(6),且应先(1)(3)后(4)(6);(5)有“一致”一词紧承(3)。可见,答案为(2)(1)(3)(5)(4)(6)(7)。
四. 首尾词语法
有些文段的句子,上句句尾与下句句首有相同词语相互连接,像铁链一样相互承接下来,据此可给句子排序。还可以通过找上下句的关联词语、指示代词、序数词等语言标志,并以此作为连接上下句的语言链,就可以正确排列语序。 例如:(1)“语文”就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2)混沌初开,人猿相揖别,人类自从有了语言,标志着人类摆脱了蒙昧、野蛮而进入了文明、开化的时代。(3)人生在世,靠语文进行学习、工作、生活,语文是人们须臾不可缺少的工具。(4)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5)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化,智慧的物化,说在口头上的叫“语”,写在纸上的叫“文”。
解析:用首尾词语法解:(1)有“语文”与(5)首尾相称,(5)有“语言”与(2)相承,顺序为(2)(5)(1),而(4)(3)还有“语文”与(1)相承,当跟在(2)(5)(1)后面,据此排为(2)(5)(1)(4)(3)。
五. 话题法
一个语段,一般有个中心话题,或写人、或绘景、或叙事、或状物、或述知、或论理。而这个中心话题在语段里,不可能没有其意义规律。因此,可以找出这个中心话题,发现其意义规律,从而正确排列语序。例如:
(1)科学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思维的发展史。 (2)而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的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正是思维提供了客观世界的真实情况,从而推动了科学的发展。(4)这种周而复始的螺旋式的前进,使人类的思维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历程。
解析:本语段的中心话题是谈科学与思维的关系,于是知道(1)句是首句,余下几句的意义规律是按“科学与思维的辩证关系”来排列,所以,应是(1)(3)(2)(4)。
六. 综合法
有些复杂的文段用上述某种方法不能解答时,可综合运用上面的几种方法。运用综合法,还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准确地排列句子顺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1)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互相促进,是人类有效的交际工具。(2)语言表达思维,是思维的直接显示,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3)语言是人们发音器官发出的语音和一定意义的结合体。(4)人类有了语言,就用来交流经验和知识,协调生活和劳动,增强了人类和自然斗争的能力,促进了历史的发展。(5)随着人类思维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迫切需要一套符号来记录语言,这样就产生了文字。(6)有了文字,就有了书面语言,人们就能更好地把经验和知识记录下来,传之后代。
解析:根据首尾词语法:(4)句“促进”;发展”,(5)句开头“随着;发展”紧承上句,(5)句句末“产生了文字”,(6)句开头“有了文字”紧承上句,据此(4)(5)(6)应排在一起。根据话题法:(2)(3)是同一话题,围绕“语言”说明,(3)句回答“语言是什么”,(2)句回答“语言怎么样”,故应先(3)后(2),一般总是先设置问题,再说明或议论问题,所以应按(3)(2)(4)(5)(6)排列。由(4)(5)(6)三句可知,语言经历了一个先口头语言后书面语言的过程,时间顺序明显,所以(1)句是对(4)(5)(6)句的小结,应放在最后。故答案为(3)(2)(4)(5)(6)(1)。
⑹ 语文题句子排序答案
(1 )东方刚露出晨曦。
( 2)湖里的睡莲就张开花瓣,面对着太阳升起的地方欣喜地等待着。专
(3 )太阳出来了。
(4 )它仿属佛知道睡莲的心愿,便把第一束阳光撒在睡莲身上。
( 5)中午,太阳火辣辣的。
( 6)湖里的睡莲都躲到荷叶下乘凉去了。
( 7)夕阳收起了最后一缕阳光。
( 8)湖里的睡莲都慢吞吞地合拢了花瓣,似乎睡觉去了。
这种题一般是按时间顺序做的~看好太阳一天从升起到落下的变化,然后去对应睡莲的相对特征进行排序~
希望能帮到你~
⑺ 语文句子怎样排序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补语)
⑻ 语文,高中最难的排序题。
一、把握中心,确定龙首
例:下面六个分句打乱了顺序,请重新排序。只写序号。
①苏东坡被贬广东,他一到惠州,就赋诗大赞“岭南万户皆春色”。
②由于广东的自然环境优越,可提供作盆景的树种很多。
③广东盆景又称岭南盆景。
④广东盆景的盆栽艺术,也有近千年历史。
⑤到了清代,盆景艺术已普及于民间。
⑥所以,广东盆景以树桩盆景较为盛行。
解析:本题六句话谈的中心内容是广东盆景,中心句为③,定为龙首,放开头;再由关联词语“由于”和“所以”,确定②⑥为一组并紧随其后;最后④①⑤因追述历史并按时间的先后举例,排在最后。故正确排序为③②⑥④①⑤。
二、留心语段,注意标点
在审题时,我们要注意语段和备选句子里标点符号的使用情况,借之帮助排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分号和句号。
例: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
组是( )(2009年宁夏、海南卷,15)
第十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会徽造型, 。;, ; ,象征着青少年朋友在中运会上充满激情、满怀希望、实现梦想。
①会徽还将“十”和“中”巧妙的融入其中。
②色彩上采用红、绿、蓝三种颜色。
③指出本届运动会的特征。
④体现了本届运动会“阳光运动”的主题。
⑤犹如一个在奔跑或舞动的阳光少年。
⑥仔细看又有一个变形的汉字“长”,点明运动会的地点。
A.④②⑥①⑤③ B.④③⑥②①⑤
C.⑤④⑥①③② D.⑤③②①④⑥
解析:这是一段说明性文字。由横线处的句号和分号可知,备选的六个句子应分为四层,即④句的“主题”、⑥句的“地点”、③句的“特征”和②句的“色彩”。再从四层的逻辑来看,“主题”在前;从后文“象征着青少年朋友在中运会上充满激情、满怀希望、实现梦想”来看,“色彩”在最后。最后从其他句子间的内在联系确定排列顺序为:⑤④⑥①③②,即答案C。
三、联系语境,辨明句间关系
1.时间顺序。使用记叙表达方式的语段一般使用时间顺序。其顺序一般由表示时间的词语或暗含时间概念的词语表示。
例:将下列四句话填在下面的横线上,正确的顺序应为( )
①就像勇敢的战士一样。
②不顾一天行军的疲劳。
③马上扔下背包。
④听到大雨即将来临的广播。某校师生野营训练来到村里, ,和村民一道投入抢收战斗。
解析:此题所列的四句话是“某校师生”发生的一系列动作,“听到广播”是引发“扔下背包”等的缘由,应排在开头;“像勇敢的战士一样”是形容战士冲入抢收战斗的,应放在最后。根据暗含时间概念的词语,动作行为的先后顺序为“听到———不顾———扔下———投入”,因此四句话的正确排序为④②③①。
2.空间顺序。使用说明、描写表达方式的语段一般采用空间顺序。其顺序一般是先外后内,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等。
例:将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列正确的一项
是( )
①踏着溪中的几块垫脚石过了溪,路旁有茅棚,住着一两家老百姓。
②右手下坡去约十来步,就是一条小溪,水却不深。
③小屋前门有一条小路,曲折向外,在松林中行约数百米,便“豁然开朗”。
④还有很多美丽的骨牌草,有的还是很青翠,有的已经很枯黄。
⑤左手上坡去是一条较为正式的路,隔路又是一片松林,坡头长满了半人高的茅草。
A.①④②③⑤ B.③④②⑤①
C.①⑤②④③ D.③⑤④②①
解析:这是一个描写语段,写沿着小屋曲折向外,于松林中行约数百米后所看到的“豁然开朗”的场景。据此判断,③显然是首句。此外,⑤④为一组,写左手上坡去所见的森林和草;②①为一组,写右手下坡去看到的小溪及过溪后见到的茅棚。由于空间顺序一般按“先左后右”的原则排列,所以确定⑤④应排
在②①之前,则本题的答案为D。
3.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主要有: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特点到用途等。一般有相应的关联词作为标志。
例: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2007年宁夏、海南卷,21)
几十年来,霍金的身体禁锢在轮椅中, , ,, 。
①他以极度残疾之身,取得极其辉煌的科学成就,成为自爱因斯坦以来引力物理学领域最大的权威。他执著地寻求着“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往何处去”的答案。
②震动了整个理论物理学界。
③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宇宙运行的重大奥秘。
④思维却遨游于广袤的太空。
解析:整个语段按照逻辑顺序排列,从横线前“霍金的身体禁锢在轮椅中”一句的句式和句意可知,④句应与之紧密联系。剩下的三句从逻辑推理可知,应该先是①句“执著寻求”之因,才会有③句的“发现奥秘”,才会有②句的“震动学界”,所以四句话的排序是④①③②。
四、瞻前顾后,巧抓关键词句
1.代词
为了保持句子在表意上的简洁性,往往在后续句子中使用代词来称代前文已经陈述、说明的内容。当某句中出现代词时,可以根据语意找准它所指代的对象。这类代词有:这,这里,这些,这时,那,那里,那些,那时,我,你,他,她,其,其中,此,彼等。
例: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2008年辽宁、吉林卷,4)
红星小学门卫王煦被区教育局评为“十大感动校园人物”,他的事迹中最突出的一条是认识全校500 多个学生并能叫出他们的名字,为家长提供了很多方便。, 。,。, 。门卫感动校园,体现的就是一种服
务育人的精神。
①学校里的教师是在教书育人。
②这不只是像背书那样背出来的。
③要叫出全校学生的名字,实在不容易。
④校园内的管理、服务也无不在体现育人的功能。
⑤能叫出几个学生的名字,很简单。
⑥这是关爱学生、日积月累的自然结果。
A.①④⑤②③⑥ B.②⑥①④⑤③
C.③⑥②①⑤④ D.⑤③②⑥①④
解析:②句开头的“这”,指代⑤③句中陈述的王煦对全校500 多个学生的熟悉程度,这就清晰地显示了⑤③句和②⑥的层次:⑤③句讲的是程度如何,而②⑥句讲的是达到“这”程度的原因为何。所以答案为D。
2.重复出现的相同词句
例: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
组是( )(2009年江西卷,5)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④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A.④②①③⑤ B.①②④⑤③
C.①④②③⑤ D.④①②⑤③
解析:本题起句是个总起句,下面的句子就要按照“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来展开。①④都含有“既有”“则有”,句式结构一致,且从内容看应是先人再作品,所以正确顺序应是④①;②句中的“也”字,标明它应放在①后;③⑤句是用冯友兰和司马迁的观点来印证自己的说法,应按时间顺序排列,即为⑤③,故选D。
以上所说的只是做高考语句排序题的几种常见方法,或许能够给一部分考生解决此类试题提供一点帮助。但要注意的是,我们只有在真正体会了语段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