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08年上海高考难度如何(考生进)
语文,出的偏了。1.第一篇说明文还是简单的。 不过第二篇散文就不对了,内难度一下子上容去了,觉得有点看不懂,题目出得也有些问题。 2.默写,变态了,本来以为是9选7的,想不到7选6,日啊!! 3.古文比较正常。 4.作文,还是让你有话可写,但是写的好不容易。角度应该是发现底层百姓的朴素的人性美角度去比较好。
数学嘛~ 总体比去年难。填空选择简单,但是统计冷门了。 后面前面几道大题简单,很上手。但是到了20题,难度一下自加大了,尾巴翘得太高了。前面坡度太低,后面太高。
英语。。恩,和去年差不多吧!算我觉得最简单的一门了!特别是翻译,完型。新题型和语法还算简单的。听力难了很多,而且不是news了,BT啊!作文,还好还好,校园类的。
综合,比较活,不用死记硬背的,生活的常识吧!
多提下政治,不爽啊!太冷门了!。。。难啊,还不加分,垃圾!
总体难度加大了,但是考生分数也提高了,呵呵!
『贰』 2008上海高考难度分析
上网查了一大堆,具体是这样的:
数学很难,背景知识很重要,还有很多零零碎碎的知识点。
英语一般,考了时势比较多。
语文较难,后面古文有很多人都错了,红灯笼那片错的也很多,特别是选择。
物理是最人神共愤的一门,听说出卷子的是个出竞赛的,现在这个老师已经快被咒死了。
化学虽然没有物理难,但是也比前年难很多,有很多陷阱。
政治和物理一样很难,这两门是网上现在骂得最多的。
生物和历史都还好,地理因为人数少,所以茫茫搜索引擎中没几个说地理的……
最后附上教育考试院的官方考卷分析:
2008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统一文化考试试卷评析
(发布时间:2008年06月12日 )
语 文
2008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在阅读材料的选择、命题的构思和题型的设计等方面,以能力立意为考查目标,注重对考生解题所需要能力的培养和积累,从能力的角度区分考生的不同水平,促进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质。
一、命题作文激活思辨
作文题“他们”,构成整张试卷一个亮点。
中小学生都有过类似“你”、“我”、“他”之类的确定一个特定个体作为写作对象的经验,本题在个体后缀以“们”字,要求从写个体转而写群体,写“他们”,这既使命题有效地与以往的各种习作区分出来,使考生能在面对一个全新命题时,在相对平等的起跑线上展开竞争。同时,也是以全新的视角,激活考生的情感与思考,引导考生走出个体和小我,学会关注他人,学会多元视野关注社会。
从形式看,此次题目也属命题作文。命题作文往往有具体的要求,处理不当,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考生的想象力,限制考生的思考兴趣,甚至抑制他们的写作欲望。所以,命题作文要让学生有话说、有写作的冲动,就应该使给出的题目保持相当的开放度。“他们”一题,其开放性落实在题材、体裁、思想等多个层面上。就题材而言,如果考生是记叙生活中的人物,就可以选取任何一个群体,展开叙述描写。这可以是年龄性别不同的“他们”,也可以是兴趣各异的“他们”,可以是特定社会阶层的“他们”,可以是不同经历遭遇中的“他们”,也可以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信仰的“他们”。就文体而言,这个题目也是除诗歌以外的所有体裁和表达方式,在以叙事、抒情、议论乃至说明等为主的各种文体中,都可以让考生有驰骋的余地,显示其开放性。“他们”一题,在思辨层面,同样有着相当的开放性。如果说,题目中“们”的群体性,“他们”与“我们”的关系性,已经为哲学思考提供了条件,这样的思考毕竟还是抽象的,是形而上学的。只有把思想性的挖掘与题材的选择结合起来,才能使思考的开放获得一个坚实的依托。举例来说,正是基于对现实的思考,正是奥运圣火在境外的传递过程中,一些西方媒体的不客观报道乃至歪曲报道,才引发了对“他们”的思考,引发了“我们”与“他们”之间的思考,引发了“他们”如何理解“我们”以及“我们”如何理解“他们”的思考。而5·12汶川大地震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人和事,也为展现“他们”、理解“他们”、思考“他们”以及思考“他们”与“我们”的关系,包括灾难中的“他们”与日常生活中的“他们”与“我们”的关系,开辟了一条现实思考的通道。
二、文学选文聚焦经典
阅读选文,除延续以往的命题传统,选录一篇时评外,尤为强调对文学经典的分析理解,成为上海语文卷的又一亮点。
现代文第二文段选取文坛前辈牛汉的散文《灯笼红》,这篇写人叙事的散文真挚的情感与深厚的内涵并蓄,整篇文章娓娓道来,质朴洗练,很有文学味。没有人生苦难经历,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力不可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当下不少的散文内容空泛,甚至为文造情、无病呻吟。受此影响,不少中学生的阅读品位不高,作文往往华而不实。选取《灯笼红》是为了引导考生阅读和关注经典的文学作品。
古文选择了唐朝史传文和晚明小品文各一则,它们既是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同时也比较浅显,切合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前者文字相对平实,叙事紧凑,形象鲜明,有相当的可读性;后者文字清丽,句式多变,点染山水,抒情议论,跌宕起伏,有尺幅千里之致。两篇文言文,均不失阅读之趣味。
此外,在设计试题时,无论是时文的信息筛选题,还是文学作品的赏析题,力求从整体角度理解和把握,并且强调以合适的方式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成为此卷的第三个亮点。
数 学
本着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的指导思想,2008年上海秋季高考数学试卷立足于试卷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重视对中学数学的“双基”、数学思想方法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查。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以《课程标准》为纲,加强“双基”考查
试卷立足基础,源于教材。今年的数学试卷大多数试题以常见背景、简单问题、常规方法呈现,贴近学生认知的实际情况。试卷约三分之二的试题直接源于教材,有的考查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如理科第9题(文科第10题)考查了方差和中位数的概念,理科第12题、理科(文科)第13题分别考查了组合数公式、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的理解;有的考查对知识和数学方法的应用,如理科第10题、理科(文科)第17题;有的则是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如理科第18(1)题。因此,今年试卷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紧扣教材,特别重视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体现了高考的考查目标——考生对“纲”和“本”的领悟与把握。特别是对方差和中位数的考查,旨在引导师生重视中学数学教学的规范性,矫正由应试而产生的教学内容上的随意性。
二、以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为本,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秉承多年来实施的考查目标——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如理科第10题,将条件用图形表示出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理科第11题,从“形”上找出方程根的判别条件;理科(文科)第15题,要从几何图形上,找到满足题设条件的数学形式。这些都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又如理科第19(2)题,将不等式转化为函数最值问题的探讨,体现了化归的思想方法;再如理科第20(3)题,在指出哪些二次曲线上的点能对应关于 轴对称的抛物线时,需要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进行探索。
三、以倡导研究性学习为宗旨,坚持能力型问题考查
试卷注重能力立意,体现在近年来一贯坚持的数学能力与一般能力相结合的考查风格。在大力提倡自主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倡导研究性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数学试卷正努力搭建这样的平台。如理科第11题,通过对某个具体方程求解方法的提示,要求考生在领悟上述方法精髓的情况下,结合幂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特点,解决一个新情境下的方程根的问题;理科第15题,通过平面上点的纵、横坐标的大小,定义了平面上的点与点之间的一个“优于”关系,考生要在理解数学形式的“优于”关系后,将它转化到在几何图形上的表现,就不难把平面上圆盘区域中“最”优点的集合确定下来,这些试题旨在考查考生潜在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如理科第20题的第2、3小题,引导考生先由正向分析椭圆的对应形式,然后再从反向分析哪些二次曲线上的点能对应到关于 轴对称的抛物线上,这样的推理论证过程,体现了探索数学问题(特别是曲线与方程问题)的一般方法;再如理科第21题给出了一个递推关系定义的数列,第1小题先让考生体验具体的、特殊情况下数列 的形式,第2、3小题进而通过试验、观察,归纳出首项在特定限制条件下数列 的规律,最后还提升到探索首项和公差在进一步放宽限制条件情况下的规律,整道试题在思维上体现了层层递进的要求,研究该试题的条件与结论,有着较宽的拓展空间,若深入设问,可进一步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英 语
2008年上海秋季高考英语试卷继续遵循“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指导思想,考试目标旨在测试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其中着重考核语言的运用能力。英语卷有如下五个特点。
一、目标明确
充分体现了《考试手册》中对各部分的能力目标要求。听力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听懂和理解口头英语的能力。语法部分考查的是高中英语语法中有代表性的知识点。与往年不同,词汇题改变了分离性测试词汇知识的形式,要求考生在语篇中运用词汇知识,体现其在语境中运用词汇的能力。综合填空主要考查学生根据语篇意义和结构,理解上下文,正确使用词汇的能力。阅读理解则考核阅读细节理解,推断隐含意思,归纳主旨大意以及推断词组在上下文中的意义等能力。翻译部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将汉语的意思准确转换成英语的能力。作文考查的是学生运用英语根据题意正确、连贯、贴切地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作文题还特别将评分标准印在了答题纸上,使学生明确写作的评分要求。
二、体现公平
紧紧围绕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和词汇手册,注重对不同群体考生。如市区与郊区、男生与女生等的公平性,使全市考生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试卷注重考核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以正确引导考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语篇选材新颖,无明显偏向性。词汇运用新的题型并严格按照考试目标要求命题。
三、语言真实
当代外语教学和语言测试理论都注重语言的真实性、注重交际能力等方面的教学与考核。这些理念在本卷中得以体现,第I卷所有试题和语篇的选材都源自于英美国家的真实材料。例如,听力内容口语化特征明显,大多取材于英美国家真实的生活场景,其中包括一位导游向游客交待注意事项。即使语法部分的题干也基本引用原文情景清楚的句子,因而语言地道,情景清晰,利于答题。
四、选材新颖
所选材料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在综合填空和阅读理解题的语篇选择上,注重选材的多角度和多侧面。题材包括青少年对运动的正确态度、乡村生活感受、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家长的困惑、英国年轻人的理财现状、对解决全球粮食危机的建议等。这些主题涉及诸多领域,反映了当代国外最新的一些思潮和现实,内容新颖,信息量大,使考试过程成为一个学习的过程、获取信息的过程。
五、贴近现实
试题注意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作文题目要求所写的内容是中学的日常活动,考生有话可说。但是题目给出的具体信息又使考生无法套用背好的文章。阅读部分选用了一篇有关专栏作家答读者问的实用性文章,还配有作家照片,所提问题涉及学校和学生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接近。
综上所述,2008年上海秋季高考英语卷严格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遵循语言测试理论,既考核了学生的基础语言知识,也着重考核了他们的语言运用和交际能力,并力求对中学的英语教学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试卷视野开阔,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为考生提供了展示他们英语能力的平台。
综合能力测试
2008年上海秋季高考综合能力测试试卷在总体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注重评价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
文综Ⅰ卷第10题以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为契机,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串联在一起,包括20年代、30年代、40年代及50年代中国历史知识,考查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基本水平。又如理综Ⅰ卷第5题给出简易温度计中有色小点的位置,考查学生读数能力,看似简单,却能比较好的反映出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基本的科学素养。
二、注重评价学生知识创新能力,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依据
理综Ⅰ卷第9题所讲红外辐射问题对学生而言是个新知识,学生需仔细审题理解遥感卫星探测地面物体的工作机理,才能从图中判断正确的结论。该题综合了生物、地理知识,能较好地考查学生接受与转换信息的能力,是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检验。理综Ⅰ卷第21题介绍了什么是警戒色,然后介绍了一个有趣的模拟实验,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推测相关结论的合理性,考查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综合Ⅱ卷第44题所说多普勒效应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题目反映了科技为生活提供方便这一理念。对学生而言,能否运用试题所给新公式解决问题是个考验,试题能有效反映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区分学生的能力水平,可作为选拔的一个有力依据。
三、在综合的基础上,突出了学科特色
综合Ⅱ卷第三大题利用中国首次大学生北极考察为背景提出命题,多方面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该题考查了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考核学生筛选地理信息并进行分析的能力,考核学生在新情景下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大题综合了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涉及地理知识点较多,包括世界区域地理、地球与地图的基本知识、地理环境知识等,试题考核内容有一定的覆盖面,注意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有较强的地理学科特点。
四、注重评价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水平,突出科学探究精神
综合Ⅱ卷第六大题设计了生黄豆芽这个生活化的课题研究,让学生分析在白光下和黑暗中黄豆芽下胚轴的生长曲线,并根据有关数据进行推理论证,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课题研究有关情景进行数据转换和处理,并通过图表形式表达处理结果。考生必须从数据中筛选有用信息,如黑暗中下胚轴的生长曲线应该是S形,先快后慢,速度最终要归零,知道这些才能正确画出速度生长曲线。题目进一步提供了不同磁场强度对黄豆芽生长的影响的虚拟实验,在研究方案中预留了一些问题,先考查学生根据研究目作出假设的能力,再要求学生根据研究方案设计数据记录表。该试题不仅要求学生能清晰理解科学研究的需要,并且强调学生必须具有严谨的科学思维品质。只有平时开展过规范研究性学习训练的学生才能更好地作答,题目体现了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投身科学实践的思想。
五、情景创设贴近生活,紧扣热点
文综Ⅰ卷第3题围绕时下热点的CPI问题设问,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关注民生,对中学的德育教育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此外,试题联系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胡锦涛主席访日、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及人口老龄化等社会热点,情景创设具有现实性。综合Ⅱ卷第二大题以百年奥运为线索创设情景,考查学生历史知识,落脚于2008北京奥运会与中国文化元素,设问别具匠心。综合Ⅱ卷第四、第五大题围绕交通工具和能源提出问题,考查学生运用理、化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使学生深刻领会科学知识对提升生活品质的作用。
六、文理渗透,学科交叉
今年的综合卷保持了学科综合的传统特色。文综Ⅰ卷第19题以物理学史知识为背景,考查文科学生的科学素养。理综Ⅰ卷第19题又以古典诗句为背景设问,不仅考查了学生阅读理解诗句的能力,也检测了学生的生物学知识水平,体现出文理综合的命题特点。
『叁』 2008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范围
什么叫范围啊? 背诵还是古文啊?
如果是古文的话,有规律的。
第一篇着重是人物叙事,基本上都是说这个人有什么优秀的品质啊、智慧啊之类的。考题上看,字词的解释、翻译句子、虚词的判断都是必考的。
第二篇着重议论哲理的。什么游啊,什么记啊,还是挺多的。这个注重的是全文的理解,主旨的把握。题目是一些语境的理解啊,主旨的理解之类的,所以难度较高。
=========================================================
如果是背诵的范围的话:
1、吴均《与朱元思书》 (新教材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一课)
2、韩愈《师说》 (新教材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课)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新教材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4、陶渊明《饮酒》 (新教材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一课)
5、苏询《六国论》 (新教材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二课)
6、杜牧《阿房宫赋》最后一段 (新教材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九课)
7、白居易《琵琶行》 (新教材高三第二学期第二十六课)
(2)新教材要求背诵的诗歌与古文篇、段:
1、陆游《诉衷情》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秋瑾《鹧鸪天》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
4、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
5、王维《汉江临泛》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
6、李白《清溪行》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
7、杜甫《旅夜书怀》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
8、王安石《江上》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
9、朱熹《泛舟》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
10、《长歌行》(汉乐府) (高一第一学期第二十六课)
11、刘桢《赠从弟》 (高一第一学期第二十六课)
12、祖咏《望蓟门》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课)
13、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课)
14、李贺《致酒行》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课)
15、王令《暑旱苦而热》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课)
16、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
17、张九龄《望月怀远》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
18、李白《把酒问月》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
19、黄庭坚《登快阁》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
20、陆游《关山月》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
21、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22、张孝祥《念奴娇·洞庭青草》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23、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24、陆游《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五课)
25、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五课)
26、朱熹《鹅湖寺和陆子寿》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五课)
27、朱熹《偶题》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五课)
28、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29、王维《终南山》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30、李白《独坐敬亭山》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31、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32、左思《咏史》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一课)
33、张九龄《感遇》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一课)
34、林逋《山园小梅》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一课)
35、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
36、杜甫《登楼》 (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
37、李商隐《安定城楼》 (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
38、《论语》七则 (高一第一学期第二十八课)
39、《孟子》二章 (高一第一学期第二十九课)
40、荀况《劝学》第三、四段 (高二第一学期第二十九课)
41、《学记》第一、二段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二课)
42、屈原《国殇》 (高三第一学期第二十九课)
43、贾谊《过秦论》最后三段中的关键句子(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课)
44、郦道元《江水·三峡》三至六段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
45、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高二第二学期第三十一课)
46、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高二第二学期第二十七课)
47、苏轼《石钟山记》三至六段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
48、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第一段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七课)
49、欧阳修《伶官传序》最后一段 (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一课)
50、苏轼《前赤壁赋》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九课)
51、苏轼《前赤壁赋》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九课)
52、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高一第二学期第二十八课)
53、夏完淳《狱中上母书》末二段 (高一第二学期第三十二课)
54、袁宏道《虎丘》 (高一第二学期第三十八课)
55、龚自珍《病梅馆记》第一段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三课)
56、《郑板桥题画三则》第二则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四课)
57、梁启超《志未酬》 (高一第二学期第二十九课)
58、《长亭送别》中[正官][端正好]一段曲子(高三第一学期第四十四课)
(3)H版、S版共同要求背诵的篇目:
1、曹操《观沧海》
2、陶渊明《饮酒》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白居易《琵琶行》
5、陶渊明《归园田居》
6、陶渊明《读<山海经>》
7、吴均《与朱元思书》
8、韩愈《师说》
9、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第四段)
10、苏洵《六国论》
11、归有光《项脊轩记》(第一段)
12、杜牧《阿房宫赋》(最后一段)
除了课文上的,还有就是名篇的名言。这个是积累问题了。
=======================================
还有一些文学常识。基本都是书本上出现过的。名家、字号的问题。
『肆』 2008上海高考语文背诵篇目
1、吴均《与朱元思书》 (新教材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一课)
2、韩愈《师说》 (新教材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课)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新教材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4、陶渊明《饮酒》 (新教材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一课)
5、苏询《六国论》 (新教材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二课)
6、杜牧《阿房宫赋》最后一段 (新教材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九课)
7、白居易《琵琶行》 (新教材高三第二学期第二十六课)
(2)新教材要求背诵的诗歌与古文篇、段:
1、陆游《诉衷情》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秋瑾《鹧鸪天》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
4、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
5、王维《汉江临泛》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
6、李白《清溪行》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
7、杜甫《旅夜书怀》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
8、王安石《江上》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
9、朱熹《泛舟》 (高一第一学期第四十二课)
10、《长歌行》(汉乐府) (高一第一学期第二十六课)
11、刘桢《赠从弟》 (高一第一学期第二十六课)
12、祖咏《望蓟门》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课)
13、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课)
14、李贺《致酒行》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课)
15、王令《暑旱苦而热》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课)
16、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
17、张九龄《望月怀远》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
18、李白《把酒问月》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
19、黄庭坚《登快阁》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
20、陆游《关山月》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四课)
21、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22、张孝祥《念奴娇·洞庭青草》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23、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24、陆游《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五课)
25、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五课)
26、朱熹《鹅湖寺和陆子寿》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五课)
27、朱熹《偶题》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五课)
28、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29、王维《终南山》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30、李白《独坐敬亭山》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31、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六课)
32、左思《咏史》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一课)
33、张九龄《感遇》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一课)
34、林逋《山园小梅》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一课)
35、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
36、杜甫《登楼》 (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
37、李商隐《安定城楼》 (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
38、《论语》七则 (高一第一学期第二十八课)
39、《孟子》二章 (高一第一学期第二十九课)
40、荀况《劝学》第三、四段 (高二第一学期第二十九课)
41、《学记》第一、二段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二课)
42、屈原《国殇》 (高三第一学期第二十九课)
43、贾谊《过秦论》最后三段中的关键句子(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课)
44、郦道元《江水·三峡》三至六段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
45、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高二第二学期第三十一课)
46、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高二第二学期第二十七课)
47、苏轼《石钟山记》三至六段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八课)
48、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第一段 (高二第一学期第三十七课)
49、欧阳修《伶官传序》最后一段 (高三第一学期第三十一课)
50、苏轼《前赤壁赋》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九课)
51、苏轼《前赤壁赋》 (高一第一学期第三十九课)
52、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高一第二学期第二十八课)
53、夏完淳《狱中上母书》末二段 (高一第二学期第三十二课)
54、袁宏道《虎丘》 (高一第二学期第三十八课)
55、龚自珍《病梅馆记》第一段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三课)
56、《郑板桥题画三则》第二则 (高二第二学期第四十四课)
57、梁启超《志未酬》 (高一第二学期第二十九课)
58、《长亭送别》中[正官][端正好]一段曲子(高三第一学期第四十四课)
(3)H版、S版共同要求背诵的篇目:
1、曹操《观沧海》
2、陶渊明《饮酒》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白居易《琵琶行》
5、陶渊明《归园田居》
6、陶渊明《读<山海经>》
7、吴均《与朱元思书》
8、韩愈《师说》
9、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第四段)
10、苏洵《六国论》
11、归有光《项脊轩记》(第一段)
12、杜牧《阿房宫赋》(最后一段)
『伍』 2008高考语文上海卷答案
图片 粘贴不了
你自己看吧
『陆』 2008上海语文高考各区模拟卷
http://www.lnyuwen.com.cn/zxst065.htm
松江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控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案与作文均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不得分。
2.答题时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请用黑色水笔答题,不得使用圆珠笔答题。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8分)
确立生命尊严的文化
胡晓明
⑴最近大家见面,免不了义愤填膺。我不相信“洪洞县里,到底还有没有好人?!”这一古老的质问,竟直指当代的人心,但这黑砖窑的事,分明在朗朗乾坤之间,居然就干了十年!太令人发指。每天打开报纸,关心着此事的进展:有没有官员引咎辞职?有没有更多的言论指陈时弊?今也撰一文章,发声议论。我想到的一点是:确立生命尊严的文化。
⑵因为,事实已经充分表明,这整个事情,绝非逮捕窑主、惩治凶手那样简单,而是集中暴露了一些地方政治权力的不作为与非法参与,多级权力机构不同程度的冷漠,以及周边村民的熟视无睹;不但暴露了那里的社会失序,而且表明社会肌体里的一种可怕的“系统化的麻木”,显示了一种人性文明坏死的危机征候。
⑶有人说,提倡生命尊严,是诗人之见,这样的事绝不是文人学者们发发议论就能有用的,需要法制。
⑷可是,劳动法,早就有了,保护劳工的各种条例,也早就有了。汪丁丁说得好:“事实上,我们的宪法及其法律政策,已经写明了多项最美好的权利。问题在于,是什么让它们变得如此苍白?”又有人说,关键是制度,是执法,而不是观念与文化。是的,执法的力度,是很不够。但是,我们看那里的部门,其实也在不断“执法”。他们甚至也去拆了机器,但是他们走了,黑砖窑又装上新零件,重新开工。一方,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一方,心领神会,又开始自己的工作。这也是游戏的潜规则。所以我说,法律的流于形式主义,跟官样文章流于形式主义一样,是中国政治生态的一个致命伤。之所以会有形式主义,不正是因为实质空洞化了么?实质是什么?除了公权力的腐败,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从社会心态与社会生活中,真正确立生命尊严的文化。
http://www.lnyuwen.com.cn/zxst266.htm
上海市8校联考第2次高考模拟语文试卷 2008.4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5分)
①2006年12月11日,澳大利亚PTW建筑事务所两名主设计师约翰?保林(John?Pauline)与托比?王(TObyWong)出现在北京世纪剧院的LKP建筑系列讲座上。作为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主设计单位之一,正是他们为“水立方”带来了ETFE这种新型材料。在保林的娓娓道来之下,“水立方”的最初设计理念与设计过程被一一“解构”。
②.“水立方”由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澳大利亚PTW公司、澳大利亚ARUP公司组成的联合体协作设计。回顾“水立方”的中标过程,保林认为,“水立方”从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的原因,在于它根植于中国文化的“方形合院”,并能与邻近的鸟巢紧密呼应。他指出,“水立方”的创意形成并非偶然的想法,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设计思维过程。
③“作为来自悉尼的设计师;我们在设计国家游泳中心的方案时考虑最多的问题是如何体现中国运动场馆的东方特点和中国文化血脉,特别是游泳馆这种形式感和功能性都很强的建筑。”保林说,PTW在设计之初设想了各种水可能形成的形态,围绕水的主题,同时思考游泳时水波产生的各种变化,意图以一个有机的形体来塑造它。
④保林透露,早在设计之初,PTW便与中方合作伙伴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达成了一致,认为国家游泳中心应该是一座高度透明的建筑,这个理念的统一最后促成了“水立方”的形成。并且,“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中方合作伙伴向我们阐释‘方形合院’在中国文化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对方形建筑作了特别的探索。最后的效果很好,与椭圆形的鸟巢形成了鲜明对比。”他说。
⑤在PTW接手国家游泳中心投标方案时,国家体育场的方案已经确定为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的鸟巢。 “有人认为鸟巢的存在使国家游泳中心的设计变得简单,但也有人认为这项工作更难,于是,怎样与鸟巢在建筑语汇上相互对话、取得中轴线两端两座建筑的平衡成为国家游泳中心设计主要考虑的问题。”保林说。
⑥“水立方”的外形被正式确定为方形后,PTW与中建公司针对它进行了各种理性思考,最终确定了以柔软而坚韧的ETFE外膜作为其外立面。从效果图上看,“水立方”与鸟巢对比强烈。鸟巢强势,“水立方”优雅;鸟巢是椭圆形的,外立面边缘平滑,而“水立方”是方形的,棱角分明;鸟巢内部的座椅是红色的,颜色鲜艳,而“水立方”从外面看是泛着蓝光的冷色调。可以说,鸟巢是男性化的,“水立方”则对应地呈现出女性化的特质。
⑦“水立方”被确定为国家游泳中心的方案后,一些专家和媒体评论它的形态过于随意,尤其是外部的ETFE膜。保林特别在讲座上指出,“水立方”看似随意闲散,其实体现了一个精密而理性的设计过程。
⑧PTW在讲座现场展示的一张设计早期的幻灯片显示,尽管当时建筑表面的材料问题还没有解决,但设计师已经比较一致地将目光锁定在“水泡”上,这激发了大家最终的设计灵感。“我们想到了有机细胞的天然图案以及肥皂泡的形成,希望观众坐在建筑里面。能体会到水的运动产生的各种形式,由此产生一种身处水中流动的感觉。”保林说,“最后终于发现能够支撑较大跨度的水泡是一种合适的有机结构,思路走到这一步时,所有设计师都非常激动。”
⑨而PTW的合作伙伴ARUP公司的主要工作则是将“水泡构思”转化为3D结构图,他们思考如果将“水立方”视为一个可以细分为若干均等部分的三雏空间,何种形状能够保证界面接触面积最小?最终设计人员发现,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发现的开尔文定律能解释这个问题:14边形的三维结构球体组成的结构接触界面最小,后在经过1993年英国的两位科学家对其进行研究和改进后,使得界面接触面积又缩小了3%。
⑩“泡沫理论”最终帮助“水立方”形成了复杂的节点,成为其庞大的钢结构体系的依托,代入软件中,成为精确的模型。
http://www.lnyuwen.com.cn/zxst219.htm
上海市长宁区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教学质量抽测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请勿在试卷上答题,答案一律写在答卷上。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6分)
①文化与自然遗产,是古代各种文明创造的杰出古迹和遗址,以及各国人民赖以生存并在其中形成本民族文化特征的自然环境。自然遗产,它包括典型的地质地貌遗址、珍稀或濒危生物物种生境、天然风景名胜等。文化遗产,则是一个民族在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中创造才能的表现,它可以是一座庞大无比的城市,也可以是一座孤零零的建筑,也可以是荒野中的一处古迹,一件精美绝伦、空前绝后的工艺美术器物作品,或者是一幅绘画、一首好诗、一本好书等精神产品。这些遗产,为我们提供了唯一的、不可再生的记录,它们所表现的杰出和普遍价值,都会在今天和未来中显现出来。
②文化与自然是互为补充的关系。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美化了自然,而自然界奇观美景又是人类创造文化成果时启发灵感和发现真善关的源泉。一处工程遗迹之所以美,就是和周围环境相互融洽的结果。因此,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相辅相成,两者密不可分。然而,文化与自然之间又存在着一种对立。人类活动常常意味着对自然的征服。人类理应征服对自己不利的自然环境,创造各种高尚风格的文化。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类本身的繁衍,对自然界的保护和破坏的矛盾日益尖锐。现代工业和采矿业的不合理发展使一些世界著名地质遗址遭受破坏,过度砍伐森林和开垦荒地导致植被减少,水资源缺乏又使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在世界各地,由于发展不平衡或保护不当,人类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正不断受到威胁。不论是纪念性的建筑物还是考古遗址,是山水风景还是自然保护地,都因岁月侵恤、或因人类不负责任的行为一一如战争、污染、城市化、旅游人数增加、废弃物堆积等等因素,不断面临被破坏和毁灭的危险。面对世界各地这种日益严重的局面,全世界人民必须重新认识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的重要性,重新燃起保护遗产的热情和共同合作的愿望。
③191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该《公约》自1975年12月17日生效后,各国政府和全世界民众才开始普遍关注和重视世界性遗产的登记和保护问题。按照《公约》第四条规定:设立世界遗产委员会,各缔约国向该委员会提供该国的国家遗产目录,并由该委员会发布《世界遗产表》和《危险状态世界遗产表》。迄今为止,已有100多个国家加入了世界遗产公约组织,共有500多处文化与自然遗址被列入了《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它们中既有美国科罗拉多河大峡谷、加拿大的魁北克古城区,也有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
④中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闻名世界的文明古国,有很多珍贵的文化与自然遗产。1985年12月12日,中国加入了世界遗产公约组织。1986年开始了世界遗产的申报工作。截至2007年上半年,中国申报经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批准共有35处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即故宫、长城等文化遗产24处,武陵源、九寨沟等自然遗产6处,泰山、黄山等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处,庐山文化景观1处。
⑥我国这些列入《名录》的遗产,无疑都具有杰出和普遍价值,但它们并不是唯一值得保护的遗产。早在建国之初,我国政府就规定了古迹、图书及稀有生物保护办法。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务院开始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至今已公布了三批共500处。1982年我国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这些都标志着我国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工作步入了法制化的轨道。随着科学的发展,历史的进步,人们开始认识到,对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除了要有长效制度,还要有先进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每一代人都有责任和使命把前人创造的财富留给后人。
http://www.lnyuwen.com.cn/zxst266.htm
上海市8校联考第2次高考模拟语文试卷 2008.4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5分)
①2006年12月11日,澳大利亚PTW建筑事务所两名主设计师约翰?保林(John?Pauline)与托比?王(TObyWong)出现在北京世纪剧院的LKP建筑系列讲座上。作为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主设计单位之一,正是他们为“水立方”带来了ETFE这种新型材料。在保林的娓娓道来之下,“水立方”的最初设计理念与设计过程被一一“解构”。
②.“水立方”由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澳大利亚PTW公司、澳大利亚ARUP公司组成的联合体协作设计。回顾“水立方”的中标过程,保林认为,“水立方”从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的原因,在于它根植于中国文化的“方形合院”,并能与邻近的鸟巢紧密呼应。他指出,“水立方”的创意形成并非偶然的想法,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设计思维过程。
③“作为来自悉尼的设计师;我们在设计国家游泳中心的方案时考虑最多的问题是如何体现中国运动场馆的东方特点和中国文化血脉,特别是游泳馆这种形式感和功能性都很强的建筑。”保林说,PTW在设计之初设想了各种水可能形成的形态,围绕水的主题,同时思考游泳时水波产生的各种变化,意图以一个有机的形体来塑造它。
④保林透露,早在设计之初,PTW便与中方合作伙伴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达成了一致,认为国家游泳中心应该是一座高度透明的建筑,这个理念的统一最后促成了“水立方”的形成。并且,“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中方合作伙伴向我们阐释‘方形合院’在中国文化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对方形建筑作了特别的探索。最后的效果很好,与椭圆形的鸟巢形成了鲜明对比。”他说。
⑤在PTW接手国家游泳中心投标方案时,国家体育场的方案已经确定为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的鸟巢。 “有人认为鸟巢的存在使国家游泳中心的设计变得简单,但也有人认为这项工作更难,于是,怎样与鸟巢在建筑语汇上相互对话、取得中轴线两端两座建筑的平衡成为国家游泳中心设计主要考虑的问题。”保林说。
⑥“水立方”的外形被正式确定为方形后,PTW与中建公司针对它进行了各种理性思考,最终确定了以柔软而坚韧的ETFE外膜作为其外立面。从效果图上看,“水立方”与鸟巢对比强烈。鸟巢强势,“水立方”优雅;鸟巢是椭圆形的,外立面边缘平滑,而“水立方”是方形的,棱角分明;鸟巢内部的座椅是红色的,颜色鲜艳,而“水立方”从外面看是泛着蓝光的冷色调。可以说,鸟巢是男性化的,“水立方”则对应地呈现出女性化的特质。
⑦“水立方”被确定为国家游泳中心的方案后,一些专家和媒体评论它的形态过于随意,尤其是外部的ETFE膜。保林特别在讲座上指出,“水立方”看似随意闲散,其实体现了一个精密而理性的设计过程。
⑧PTW在讲座现场展示的一张设计早期的幻灯片显示,尽管当时建筑表面的材料问题还没有解决,但设计师已经比较一致地将目光锁定在“水泡”上,这激发了大家最终的设计灵感。“我们想到了有机细胞的天然图案以及肥皂泡的形成,希望观众坐在建筑里面。能体会到水的运动产生的各种形式,由此产生一种身处水中流动的感觉。”保林说,“最后终于发现能够支撑较大跨度的水泡是一种合适的有机结构,思路走到这一步时,所有设计师都非常激动。”
『柒』 2008学年上海高考满分多少
总分630,分别是:语文150 数学150 英语150 加一150 综合30.
附注:1、加一是上海特有的高专考模式,即高属中学生到高三后,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这六门课中,选择一门作为自己的高考加一科目。
2、上海综合卷面总分为150分,但按30分折算,算入总分。例如一考生高考综合考了120分,折合后即为24分,算入总分。
3、上海录取分数低也正是总分低的原因,在上海高考和在外省市一样,并没有许多人想象的那样简单。
『捌』 2008届上海语文春季高考答案
2008 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一、80分
(一)( 16分)
1.( 1分)微型小说
2.( 2分)能发现“天生得来”的、“平常人易于忽略”的小事
3.( 3分)C
4.( 2分)生动形象地说明小小说的语言应该精当雅致
5.( 4分)材料的选取(2 分)语言的运用(2 分)
6.( 4分)指出“留白”之处(l 分)阐述(3 分)
(二)( 22 分)
7.(1分)来源(由来)
8.(2分)抗敌御侮、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9 .(3分)(1)首尾照应(l分)(2)渲染气氛,引发思古幽情(2分)
10.(3分)运用比拟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石板外表磨损,古韵犹存的意蕴。
11.(6分)C D (答对一个给3分)
12.(3分)(1)小镇的经济繁荣(l分)(2)小镇的文脉深厚(l分)(3)小镇的历史人物辈出(l 分)
13.(4分)要点:(l)对悠久历史的赞叹(2)对物是人非的惆怅(3)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
(三)( 5 分)
14.(5分)(l)在水一方(2)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3)兵因敌而制胜(4)矮纸斜行闲作草(5)慷慨送我行(6)岁岁年年人不同(7)海水不可斗量(写对一空给1分)
(四)(8分)
15.( 1分)听到小溪那边的鸡鸣之声,推断似有人家。
16.( 3分)B ( 3分)A ( l分)
17.( 4分)要点:对官场喧嚣(城市生活的喧嚣)、排场的厌倦;( 2 分)对自然山水(闲适生活)的追求。(2分)
(五)(l7分)
18.(4分)(l)属下(2)愉快(高兴)(3)满(4)年成(写对一空给l 分)
19.(2分)AD
20.(2分)驴被释放后不久,就下了一个月的雨,事实证明驴不是“旱之由”。
21.(6分)(l)如果杀了我真的对人有好处,我怎么会吝惜我这条命呢?(3分)
(“何”l分,“爱”l 分;意思连贯1分)
( 2)天灾流行,人民自然会遭受到祸害,这管(干、关)我什么事呢?(3分)
(“摧”l 分,“何”1分;句式1分)
22 . ( 3 分)讽刺统治者的无知(轻信无稽之言)和无能(相信封建迷信)。
(六)(12 分)
23.(l 分)汉书
24.(2分)声音、动静、节奏(写出一点给l分,写出两点给2分)
25.(3分)C
26.(3分)(l)君臣和敬(和顺恭敬)(l分)(2)长幼和顺(和睦顺从)(l分)(3)父子兄弟和亲(和睦相亲、和睦亲近)(l分)。
27.(3分)3分:认识全面,分析具体,语言通畅。
2分:认识能体现思辨性,分析不到位。
1分:认识单一,缺乏思辨。
0分:答非所问。
『玖』 04——08上海语文高考试卷
· 2008高考语文上海卷详解年6月9日
http://www.lnyuwen.com.cn/zthb091.htm
· 2007年高考语文上海卷详解
http://www.lnyuwen.com.cn/zthb008.htm
· 2006年高考语文上海卷详解
http://www.lnyuwen.com.cn/zthb033.htm
· 2005年高考语文上海卷详解
http://www.lnyuwen.com.cn/zthb043.htm
· 200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详解
http://www.lnyuwen.com.cn/zthb063.htm
『拾』 08年上海高考满分是多少
总分630,分别是:语文150 数学150 英语150 加一150 综合30.
附注:1、加一是上海特有的高考模式,专即高中学生到高三后,在属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这六门课中,选择一门作为自己的高考加一科目。
2、上海综合卷面总分为150分,但按30分折算,算入总分。例如一考生高考综合考了120分,折合后即为24分,算入总分。
3、上海录取分数低也正是总分低的原因,在上海高考和在外省市一样,并没有许多人想象的那样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