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出来了吗
江苏的语文卷暂只有考卷,没有答案
数学卷考卷和答案都已经出来了,
http://e.qq.com/zt/2008/2008gkst/index.htm
,都在这内里面。
祝能取得好成绩容。
Ⅱ 2008江苏高考语文最高分是多少
1楼的美女
我想问问
湖北语文最高分。
请问怎么查?
Ⅲ 江苏省2008年名校高考语文加试题汇编答案
952
江苏省扬州市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高三语文试卷2009年1月20日
951
江苏省新沂市第一中学2009届高三一质检语文科模拟试卷2009年1月20日
950
江苏省泰州市期末联考高三语文模拟试题2009年1月20日
949
江苏省泰师附中2008年秋学期高三周考语文试题(2009.1.10)2009年1月20日
948
江苏省如东县岔河中学08-09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2009年1月20日
947
江苏省启东中学2009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2009年1月20日
946
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2009年1月20日
945
江苏省姜堰市2008—2009(上)高三调研考试语文试题2009年1月20日
944
江苏省姜堰、前黄、如皋、淮阴四校2009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有详细解析)
943
江苏省江宁、江浦、六合三校2009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2009年1月20日
942
江苏省淮安市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语文试题
941
江苏省丹阳中学2009届高三年级十一月月考构成试卷2009年1月20日
940
江苏省常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阶段调研试卷高三语文试卷(2008.12)2009年1月20日
939
江苏省常熟市中学12月高三语文月考卷2009年1月20日
938
江苏省2009年杭州市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及答案2009年1月20日
937
江苏省2009年高考最新考试说明样卷解读2009年1月20日
936
江苏省2008-2009学年南京市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卷2009年1月20日
935
江苏省2008-2009学年度灌云伊山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2009年1月20日
934
江苏金陵中学2008—2009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试卷2009年1月20日
Ⅳ 2008江苏高考语文 加试 名著
鉴赏与评析 :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2.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三国演义》是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它广泛流传,魅力无穷,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都有着难以估量的深影响。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与《三国志》中的人物真实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现举几个人物说明。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Ⅳ 2008年江苏高考
特征分是语文、数学、英语三门的分数。
投档分是语数外和附加分的分数。
没听说过有综合分。
江苏警官学院
兼招
333(投档分)
BB
(等级要求)245
(语文、数学和附加分的总分)
Ⅵ 2008语文高考江苏卷答案
2008江苏语文高考答案详解
一、语言文字运用
1、 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涉及多音字、同音异形字、形近音异字的读音。作答字音题首先需要仔细审题,明确题意,是选相同还是不同。其次联想相关词语,因义定音,排除法与认定法相结合,逐项逐字分辨。B项中每对读音都不相同,分别是cháo / zháo,dī/tí,lǜ/lù。A项每对读音分别是 shí/zhì,mó/mú,bō。C项每对读音分别是jiān,rú,guǎng/kuàng。D项每对读音分别是tuān/zhuì,huì/weǐ,kān。
2、 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需根据语境和词义来分析,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C项“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的很彻底。该句说的是书法风格各异,充分详尽地展现了汉字之美,用“淋漓尽致”非常准确。而A项“无所不为”意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词。用来形容年轻的父母费尽心思地送孩子学钢琴、围棋、英语,感情色彩不对。B项“安土重迁”意为留恋故土,不肯轻易的迁移。而该句说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乐意告别家乡,词义与句义完全相反。D 项“不耻下问”意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而句中说的是老李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不存在地位高低、知识多少的问题,使用不当。
3、 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病句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病句辨析一般使用主干分析法和枝叶分析法,即从语法角度对句子成分进行分析找寻病因。D 项是正确的句子。A 项语序不当,“碰撞、融合、交流”应改为“碰撞、交流、融合”。B项成分残缺,“培养”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应改为“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的“习惯”。C 项搭配不当,“克服”的应该是什么“困难”,不应是“特殊气候条件”。
4、环境影响 评价结果(或“书面报告”) 应用于决策(或“应用”、“应用于决策之中”)
【解析】筛选关键词的考题首先应该从语法角度对句子加以分析,提取核心成分,然后再压缩成关键词。
【错因】因语法知识不扎实造成成分分析错误。
5、赞成者的理由:节省时间,保障安全,增进亲情等;
质疑者应针对赞成者的理由反驳。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首先要读清题目要求,赞成的用陈述句,反对的用反问句。理由的列举关键是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错因】题目看不清,虽然列举了理由但不符合题目形式上的要求。
二、文言文阅读
6、 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高考中考查的文言实词在中学所有课本的文言文中都可以找到出处,所以复习时回归课本非常重要。在具体的语境中也有一些推断的方法,如根据上下文逻辑关系推断,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推断,根据对偶、排比、并列结构等句法特点推断等。D项“度”解释为常态,容度。《史记》选读中的《刺客列传》“群臣皆愕,尽失其度”。
7、 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依据所选文段中传主吴汉一生的主要事迹,以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为标准,选择了六个句子编为四组,让考生选出符合要求的一组。要求考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和作者使用这句话的目的。①、②、⑥句都是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而③是从侧面表现,而非“直接”,④是吴汉不允许士兵贸然出兵,不是激励士气,⑤说的是吴汉利用时机进逼成都,和激励士气无关。用排除法,选择B项。
8、 C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考查考生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四个选项都是用现代文的语言形式对原文内容进行的概述,实际上语言形式的变化反映出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与否,本题设置的每一个选项所需要的阅读区间都不是很大,设置的错误点也不是很大,不需要考生分析全文才能得出结论,只要认真阅读相关内容,完全可以找出选项与原文的不同。 C项中说吴汉“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而原文是“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意为吴汉在营内遍插旌旗,使烟火不绝,以迷惑蜀军。夜里率军潜出城围衔枚疾走,过江与刘尚会合,谢丰等人竟然没有发觉。而非选项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
9、(1)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2)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
(3) 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解析】(1)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及”,到;“得”,获得;“见”表被动。
(2) 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比”,近来。(《祭十二郎文》)“敕”,告诫;“何意”,为什么;“悖乱”,背离、错乱。
(3) 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就”,靠拢;“于江南”,状语后置,翻译时需前置;“并”,合并。
【错因】没能字字落实,文通字顺。
三、古诗鉴赏
10、(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错因】诗歌大意未能读懂,专业术语未能很好的掌握和使用。
四、名句名篇
11、(1)辩乎荣辱之境 (2)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陟罚臧否
(4)江州司马青衫湿 (5)逝者如斯 盈虚者如彼 (6)合抱之木 千里之行
【解析】三题来自高中要求记忆的十三篇,其他三题为初中背诵篇目。
【错因】默写最令人担心的是字的书写,如“辩乎”、“陟罚臧否”等。
五、必做题
12、① 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顾按,此题答案似不甚通顺,方家宜斟酌之)
② 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解析】题目要求比较具体,要求分析小说第二段文字对全文情节展开的作用。而这无非是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情节做了铺垫。考生要做的,就是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分析铺垫以及推动作用。结合4分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两大点。
【错因】题目阅读不细致,答题方向就发生错误。又不能结合得分点,分点叙述。
13、① 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苦: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
② 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
【解析】(1)4分总共四点,“甜”联系上文自然可以概括出来,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以及有了个好归宿。儿之所以“苦”,首先应该是由打首饰引发的,尔女儿走后自己一个也不禁酸楚。
(2)之所以喊女儿,是思念至深。而发现女儿早已出嫁,自己一人,又安慰自己说“老了,糊涂了。”
【错因】肯定都可以写出一些,但会遗漏要点,不够全面。
14、① 要花轿早有打算 ② 改装花轿心灵手巧
③ 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解析】题目要求同样具体,要求分析花轿和刻画侯菊的形象的密切关系,所以在文中找寻关系的部分,细细阅读,扼要概括就可以形成答案了。可按出嫁前,出嫁时,出嫁后来组织答案。
【错因】要点不全,答题方向不明。
15、①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②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③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⑤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解析】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所以小说的主旨一定是在侯银匠身上,但却写了女儿,则是运用了正侧描写、实写暗写等。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错因】未能理清两位人物的关系。
六、选做题
文学类文本:
16、 A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的能力。考生在完成这类试题时,必须把重点词语放置在具体语境中加以理解,根据上下文语境找寻具体有效信息,加以比较然后作出正确的选择。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纯朴”这一词语的理解。其实在文章第三段中已有具体的解释:“他嫉恶如仇,最看不惯以强凌弱,哪怕是最崇敬的大哥宋江欺凌弱小,他也会义无反顾地挥斧砍去。”结合选项,正是A项所说的意思。而B项的有效信息来自文章第三段,但选项中的“崇尚武力”这一信息属于无中生有。C项解释的不是“纯朴”,而是解释《水浒》的特点,有效信息来自文章第二段。D项解释的同样不是“纯朴”,说的是为什么“纯朴”和“嗜血”这两种迥异的特质可以统一在李逵身上,属于解释对象发生了偏差。
17、 C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理解文章的能力。这类题目需要对全文综合把握,把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细细阅读,找寻相关信息加以比较甄别。本题要求选择对文章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这一信息在文中没有体现。B项所说的文章由对李逵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对粱山好汉嗜血行为的反思,而文中并没有提及其他梁山好汉的嗜血行为。D项中提及作者最终提及的观点,这应该是“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18、(6分)
① 本文作者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的行为持欣赏态度。
② 本文作者在情感上亲近李逵,在理智上则否定李逵。
③ 鲁迅的话与《水浒》作者态度形成对比,对本文作者观点是一个有力论据。
【解析】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所持态度,可从文章第二段第三句概括出来。本文作者对李逵所持的态度可以从文章第一段第四句概括出来。引用鲁迅的话的作用联系第二段,下句作者用了“却”,形成对比。
【错因】没有分三问具体答题,未能从文中找寻到有用信息。
19、(6分)
① 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
② 反对滥用暴力。
③ 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
【解析】对句子含义的理解,重点是解释“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最可怕”、“活在书中的好”这三个要点。“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告诫我们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反对滥用暴力。“最可怕”意为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意为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
【错因】句子含义理解类的题目答题不够规范。
实用类文本:
16、 D 【解析】这道题目关注的是杨守敬日本之行,文章在第二段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解说,而ABC三项的表述在这段中都可以找到,只有D项属于表述错误,原文说的是“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而不是“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错因】文章思路未能理清,信息不能有效找寻。
17、 B 【解析】这道题目关注的是杨守敬舆地学研究,文章主要的有效信息在第三四段,而ABDD项的说法都可以找到,只有B项表述和原文不一样,原文说的是:“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而选项改为了“在杨守敬留下的83种著作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错因】文章思路未能理清,信息不能有效找寻。
18、(1)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
(2)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
(3)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
(4)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解析】从文中看,概括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事情,第一段是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第二段中有两点,分别是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第三段开头是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错因】过于急躁,不能在原文中细细找寻有效信息。
19、(1)好学精神: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
(2)治学方法得当:既有考据学的基础,又能吸收新知识;既能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盲从。
(3)广泛交游,视野开阔:结识名流学人,游学日本,多方涉猎。
【解析】分析成功的原因,主要通读全文,从作者的行文中可以找寻到三方面,分别是良好的精神品质,正确的学习方法,还有交友这一方面。
【错因】过于急躁,不能在原文中细细找寻有效信息。
七、作文
20、从命题模式上看,本题延续了以往江苏高考作文题目的命题理念:让考生有话说,有东西写,而且继续在“人文性”上大做文章。如果说,2006年的命题作文“人与路”考察点侧重于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路”之间的关系辩证,2007年的命题作文“怀想天空”侧重于探究人的精神空间的话,那么今年的作文题目则有点侧重于人的内心世界的挖掘。它巧妙回避了考前各种专家讲座、预测所津津乐道的诸如生命、环保、感恩等话题,无疑具有很深刻的艺术性。
从文体上看,无论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好写,不象2007年安徽的作文题目《提篮春光看妈妈》,基本上已经限定为记叙性抒情文体。人人都有好奇心,这就避免了选材的雷同或行文的撞车。而且,针对近几年套写文化类散文(如“李白向我走来”之类)的不良文风,这实在是有力举措。当然,本题目也适合写幻想、童话、小说、戏剧等体裁,从而在最大意义上拓展考生的写作空间,多角度展示考生的写作才能。
从考生审题的角度考虑,命题指向明确,在“提示语”中悄悄点明了写作线索:“好奇心总是伴随着美好童年”是暗示考生“写自己的生活”,这是记叙类文体的最佳切入角度;而“诸如成功、失败、质疑、平庸等等这些词语与好奇心相关联”这句话则暗示了考生要从思辨的角度展开论证,这是写作议论类文体的最佳角度。同时,合起来看,则无论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可以在“好奇心”与“成功、失败、质疑、平庸”等词语的关系上做文章, 实现了之前考试研究专家的“降低审题难度,不为难考生”的预测。通过考后调查多名不同层次的考生得知,普遍反映容易迅速找到写作的切入口,这就不会出现像2007年全国卷(一)那样因审题失误而造成的作文低分,从而确保所有考生都在比较齐平的起跑线上公平竞争。
当然,此题在貌似容易的背后,又隐含着一些选拔性考试必备的深度和难度。比如,考生在写作中不能泛泛而谈,像流水账般记叙自己生命中某些时段的不同的好奇心,应该侧重于“好奇心”对人的重要影响来写;又如,可能有的考生在写议论文中,陷入盲目探讨哲学理论的误区,大谈特谈“好奇心”的方方面面,从而造成中心涣散。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江苏高考作文对考生字数的要求有了微调,以往都是全国一样的铁规定:不少于800字,今年调整为“800字左右”,这无疑是一种人文性的进步。
参考资料:http://www.pkuschool.com/zgk/ShowSoft.asp?SoftID=100025921
Ⅶ 08年江苏省高考语数外及语文附加分的均分分别是多少
总分500其中语文200(+60选修历史),数学150(+40选修物理),外语50
真的
Ⅷ 2008高考语文江苏省试卷答案
2008江苏语文高考答案详解
一、语言文字运用
1、 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涉及多音字、同音异形字、形近音异字的读音。作答字音题首先需要仔细审题,明确题意,是选相同还是不同。其次联想相关词语,因义定音,排除法与认定法相结合,逐项逐字分辨。B项中每对读音都不相同,分别是cháo / zháo,dī/tí,lǜ/lù。A项每对读音分别是 shí/zhì,mó/mú,bō。C项每对读音分别是jiān,rú,guǎng/kuàng。D项每对读音分别是tuān/zhuì,huì/weǐ,kān。
2、 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需根据语境和词义来分析,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C项“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的很彻底。该句说的是书法风格各异,充分详尽地展现了汉字之美,用“淋漓尽致”非常准确。而A项“无所不为”意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词。用来形容年轻的父母费尽心思地送孩子学钢琴、围棋、英语,感情色彩不对。B项“安土重迁”意为留恋故土,不肯轻易的迁移。而该句说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乐意告别家乡,词义与句义完全相反。D 项“不耻下问”意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而句中说的是老李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不存在地位高低、知识多少的问题,使用不当。
3、 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病句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病句辨析一般使用主干分析法和枝叶分析法,即从语法角度对句子成分进行分析找寻病因。D 项是正确的句子。A 项语序不当,“碰撞、融合、交流”应改为“碰撞、交流、融合”。B项成分残缺,“培养”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应改为“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的“习惯”。C 项搭配不当,“克服”的应该是什么“困难”,不应是“特殊气候条件”。
4、环境影响 评价结果(或“书面报告”) 应用于决策(或“应用”、“应用于决策之中”)
【解析】筛选关键词的考题首先应该从语法角度对句子加以分析,提取核心成分,然后再压缩成关键词。
【错因】因语法知识不扎实造成成分分析错误。
5、赞成者的理由:节省时间,保障安全,增进亲情等;
质疑者应针对赞成者的理由反驳。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首先要读清题目要求,赞成的用陈述句,反对的用反问句。理由的列举关键是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错因】题目看不清,虽然列举了理由但不符合题目形式上的要求。
二、文言文阅读
6、 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高考中考查的文言实词在中学所有课本的文言文中都可以找到出处,所以复习时回归课本非常重要。在具体的语境中也有一些推断的方法,如根据上下文逻辑关系推断,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推断,根据对偶、排比、并列结构等句法特点推断等。D项“度”解释为常态,容度。《史记》选读中的《刺客列传》“群臣皆愕,尽失其度”。
7、 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依据所选文段中传主吴汉一生的主要事迹,以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为标准,选择了六个句子编为四组,让考生选出符合要求的一组。要求考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和作者使用这句话的目的。①、②、⑥句都是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而③是从侧面表现,而非“直接”,④是吴汉不允许士兵贸然出兵,不是激励士气,⑤说的是吴汉利用时机进逼成都,和激励士气无关。用排除法,选择B项。
8、 C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考查考生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四个选项都是用现代文的语言形式对原文内容进行的概述,实际上语言形式的变化反映出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与否,本题设置的每一个选项所需要的阅读区间都不是很大,设置的错误点也不是很大,不需要考生分析全文才能得出结论,只要认真阅读相关内容,完全可以找出选项与原文的不同。 C项中说吴汉“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而原文是“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意为吴汉在营内遍插旌旗,使烟火不绝,以迷惑蜀军。夜里率军潜出城围衔枚疾走,过江与刘尚会合,谢丰等人竟然没有发觉。而非选项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
9、(1)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2)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
(3) 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解析】(1)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及”,到;“得”,获得;“见”表被动。
(2) 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比”,近来。(《祭十二郎文》)“敕”,告诫;“何意”,为什么;“悖乱”,背离、错乱。
(3) 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就”,靠拢;“于江南”,状语后置,翻译时需前置;“并”,合并。
【错因】没能字字落实,文通字顺。
三、古诗鉴赏
10、(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错因】诗歌大意未能读懂,专业术语未能很好的掌握和使用。
四、名句名篇
11、(1)辩乎荣辱之境 (2)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陟罚臧否
(4)江州司马青衫湿 (5)逝者如斯 盈虚者如彼 (6)合抱之木 千里之行
【解析】三题来自高中要求记忆的十三篇,其他三题为初中背诵篇目。
【错因】默写最令人担心的是字的书写,如“辩乎”、“陟罚臧否”等。
五、必做题
12、① 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顾按,此题答案似不甚通顺,方家宜斟酌之)
② 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解析】题目要求比较具体,要求分析小说第二段文字对全文情节展开的作用。而这无非是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情节做了铺垫。考生要做的,就是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分析铺垫以及推动作用。结合4分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两大点。
【错因】题目阅读不细致,答题方向就发生错误。又不能结合得分点,分点叙述。
13、① 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苦: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
② 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
【解析】(1)4分总共四点,“甜”联系上文自然可以概括出来,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以及有了个好归宿。儿之所以“苦”,首先应该是由打首饰引发的,尔女儿走后自己一个也不禁酸楚。
(2)之所以喊女儿,是思念至深。而发现女儿早已出嫁,自己一人,又安慰自己说“老了,糊涂了。”
【错因】肯定都可以写出一些,但会遗漏要点,不够全面。
14、① 要花轿早有打算 ② 改装花轿心灵手巧
③ 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解析】题目要求同样具体,要求分析花轿和刻画侯菊的形象的密切关系,所以在文中找寻关系的部分,细细阅读,扼要概括就可以形成答案了。可按出嫁前,出嫁时,出嫁后来组织答案。
【错因】要点不全,答题方向不明。
15、①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②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③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⑤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解析】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所以小说的主旨一定是在侯银匠身上,但却写了女儿,则是运用了正侧描写、实写暗写等。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错因】未能理清两位人物的关系。
六、选做题
文学类文本:
16、 A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的能力。考生在完成这类试题时,必须把重点词语放置在具体语境中加以理解,根据上下文语境找寻具体有效信息,加以比较然后作出正确的选择。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纯朴”这一词语的理解。其实在文章第三段中已有具体的解释:“他嫉恶如仇,最看不惯以强凌弱,哪怕是最崇敬的大哥宋江欺凌弱小,他也会义无反顾地挥斧砍去。”结合选项,正是A项所说的意思。而B项的有效信息来自文章第三段,但选项中的“崇尚武力”这一信息属于无中生有。C项解释的不是“纯朴”,而是解释《水浒》的特点,有效信息来自文章第二段。D项解释的同样不是“纯朴”,说的是为什么“纯朴”和“嗜血”这两种迥异的特质可以统一在李逵身上,属于解释对象发生了偏差。
17、 C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理解文章的能力。这类题目需要对全文综合把握,把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细细阅读,找寻相关信息加以比较甄别。本题要求选择对文章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这一信息在文中没有体现。B项所说的文章由对李逵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对粱山好汉嗜血行为的反思,而文中并没有提及其他梁山好汉的嗜血行为。D项中提及作者最终提及的观点,这应该是“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18、(6分)
① 本文作者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的行为持欣赏态度。
② 本文作者在情感上亲近李逵,在理智上则否定李逵。
③ 鲁迅的话与《水浒》作者态度形成对比,对本文作者观点是一个有力论据。
【解析】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所持态度,可从文章第二段第三句概括出来。本文作者对李逵所持的态度可以从文章第一段第四句概括出来。引用鲁迅的话的作用联系第二段,下句作者用了“却”,形成对比。
【错因】没有分三问具体答题,未能从文中找寻到有用信息。
19、(6分)
① 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
② 反对滥用暴力。
③ 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
【解析】对句子含义的理解,重点是解释“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最可怕”、“活在书中的好”这三个要点。“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告诫我们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反对滥用暴力。“最可怕”意为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意为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
【错因】句子含义理解类的题目答题不够规范。
实用类文本:
16、 D 【解析】这道题目关注的是杨守敬日本之行,文章在第二段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解说,而ABC三项的表述在这段中都可以找到,只有D项属于表述错误,原文说的是“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而不是“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错因】文章思路未能理清,信息不能有效找寻。
17、 B 【解析】这道题目关注的是杨守敬舆地学研究,文章主要的有效信息在第三四段,而ABDD项的说法都可以找到,只有B项表述和原文不一样,原文说的是:“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而选项改为了“在杨守敬留下的83种著作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错因】文章思路未能理清,信息不能有效找寻。
18、(1)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
(2)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
(3)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
(4)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解析】从文中看,概括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事情,第一段是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第二段中有两点,分别是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第三段开头是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错因】过于急躁,不能在原文中细细找寻有效信息。
19、(1)好学精神: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
(2)治学方法得当:既有考据学的基础,又能吸收新知识;既能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盲从。
(3)广泛交游,视野开阔:结识名流学人,游学日本,多方涉猎。
【解析】分析成功的原因,主要通读全文,从作者的行文中可以找寻到三方面,分别是良好的精神品质,正确的学习方法,还有交友这一方面。
【错因】过于急躁,不能在原文中细细找寻有效信息。
七、作文
20、从命题模式上看,本题延续了以往江苏高考作文题目的命题理念:让考生有话说,有东西写,而且继续在“人文性”上大做文章。如果说,2006年的命题作文“人与路”考察点侧重于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路”之间的关系辩证,2007年的命题作文“怀想天空”侧重于探究人的精神空间的话,那么今年的作文题目则有点侧重于人的内心世界的挖掘。它巧妙回避了考前各种专家讲座、预测所津津乐道的诸如生命、环保、感恩等话题,无疑具有很深刻的艺术性。
从文体上看,无论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好写,不象2007年安徽的作文题目《提篮春光看妈妈》,基本上已经限定为记叙性抒情文体。人人都有好奇心,这就避免了选材的雷同或行文的撞车。而且,针对近几年套写文化类散文(如“李白向我走来”之类)的不良文风,这实在是有力举措。当然,本题目也适合写幻想、童话、小说、戏剧等体裁,从而在最大意义上拓展考生的写作空间,多角度展示考生的写作才能。
从考生审题的角度考虑,命题指向明确,在“提示语”中悄悄点明了写作线索:“好奇心总是伴随着美好童年”是暗示考生“写自己的生活”,这是记叙类文体的最佳切入角度;而“诸如成功、失败、质疑、平庸等等这些词语与好奇心相关联”这句话则暗示了考生要从思辨的角度展开论证,这是写作议论类文体的最佳角度。同时,合起来看,则无论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可以在“好奇心”与“成功、失败、质疑、平庸”等词语的关系上做文章, 实现了之前考试研究专家的“降低审题难度,不为难考生”的预测。通过考后调查多名不同层次的考生得知,普遍反映容易迅速找到写作的切入口,这就不会出现像2007年全国卷(一)那样因审题失误而造成的作文低分,从而确保所有考生都在比较齐平的起跑线上公平竞争。
当然,此题在貌似容易的背后,又隐含着一些选拔性考试必备的深度和难度。比如,考生在写作中不能泛泛而谈,像流水账般记叙自己生命中某些时段的不同的好奇心,应该侧重于“好奇心”对人的重要影响来写;又如,可能有的考生在写议论文中,陷入盲目探讨哲学理论的误区,大谈特谈“好奇心”的方方面面,从而造成中心涣散。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江苏高考作文对考生字数的要求有了微调,以往都是全国一样的铁规定:不少于800字,今年调整为“800字左右”,这无疑是一种人文性的进步。
Ⅸ 2008年江苏高考的模式是怎样的
你真是走在时代的最前端啊~才2006年就``````真厉害!
2008年江苏省高考模式正式出台
2007年高考是采用旧模式的最后一年,2008年高考怎么考?模式有多大的变化?昨天记者从权威人士处获悉,2008年高考考试大纲已经出台,大纲对2008年高考模式做了详细的说明。
大纲中规定,高中9门课程中,除语、数、外之外的6门必修课的考试安排在高二下学期完成,形式相当于现在的会考。高三上学期进行选修科目的“高考”,也就是说把现在“3+2”高考模式中的“2”拿出来提前考。选修科目的安排是:文科学生考历史加上政治和地理中的任意一门,理科学生考物理加上生物和化学中的任意一门。选修课“高考”的成绩分A、B、C三个等第,作为高校录取招生时的重要参考依据。
高三下学期的高考只考语、数、外三门科目。文科考生的语文试卷分值为200分,数学150分,英语150分;理科考生的数学试卷分值为200分,语文150分,英语150分。据有关人士介绍,2008年高考采用这样的态势,分流的趋势明显,体现了教育部门希望文理考察的要求和范围是有区别的这一理念。比如数学和语文,现在很多文科生都栽在数学上,分流就是对文理科考生的要求更有区别。
独家披露:江苏省2008年高考方案
特别说明:本方案是根据近日召开的江苏省2008年高考方案定夺会公布的草案整理而成,具体操作层面可能会微 调,但基本上确定是2008年江苏高考的新方案。
2008年江苏省高考模式整体框架出来了
江苏省教育厅前段时间组织了全省50人的专家讨论会,主题是2008年江苏省的高考模式问题.在会上省教育厅对2008年高考模式进行介绍.2008年江苏省高考模式是:3+2形式。3为语文,数学,外语,2为选修科目.
2007年高考是采用旧模式的最后一年,2008年高考怎么考?模式有多大的变化?昨天记者从权威人士处获悉,2008年高考考试大纲已经出台,大纲对2008年高考模式做了详细的说明。
高考总分600分
一名知情人士昨天透露,新的高考方案仍可以用“3+1+1”来表示。
“3”是指正式高考时只考语文、数学、外语三门,每门学科各200分,也就是说高考总分为600分。
“1”指的是文科考生必考历史、理科考生必考物理,考试成绩分为五个等级。
另一个“1”指文科考生在政治、地理中选考一门,理科考生在化学、生物中选一门,考试成绩同样分为五个等级。
相关考试有三次
据有关人士透露,预计2008年的高考从本学期末就要启动。首先是除高考科目以外的四门学科及技术课的等级考试,如文科考生在高考中考的是语文、数学、英语,再考一门规定的历史,再选考一门政治,那在高二阶段,他还要考物理、化学、生物和文科没选的一门地理的必修课,这四门课的成绩都用等级来体现,如果对考试成绩不满意,考生在高三时还可以再考一次。在高二阶段还要考技术,其中包括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
第二次考试安排在高三上学期,考两个“1”,同样计算为等级,对高招录取有影响,这次考试如果不合格,同样不能参加语文、数学、外语的高考。
第三次考试是考语文、数学、外语。
五个等级如何划分
在新方案中出现了等级这个新名词,专家透露,考生考完后,会按照考生的考分排名来确定等级,共分为A、B、C、D、E五个等级,比方说,考分在全省排名前10%的,为A级,10%~25%为B级,25%~55%为C级,55%~85%为D级,而85%之后则为E级。
填报志愿仍有门槛
根据江苏现行的高考方案,所有考生都必须通过高考综合考,才能报名参加正式高考。同样,2008年填报高考志愿也设有相应的门槛。首先在高二进行的五门学科等级考试中,要全部达到D等级以上才有高考资格。同时,要报考不同批次院校,除了可能对语文、数学、外语三门总分有不同要求外,考生的选考科目中的等级也有相应要求。
录取依据是什么
在高考录取时,江苏省招生主管部门还是按照语文、数学、外语三门总分从高到低来投档,但高校可能对后面的“1+1”有要求,比方说,有的高校可能要求两门都是B级,有的高校要求可能会更高。
但昨天一位名牌高校招生人士表示,对划分的五个等级,学校觉得还是分得太粗,如学校希望考生的物理成绩要拔尖,但由于全省排名前10%的都是A级,高校要想分辨出哪些考生的物理学科成绩更优异,就有一定难度了。
【各方热议】
昨天,针对2008年高考这个初步方案,各方人士说法不一,有褒有贬,也有不少专家为这个新方案提出不少中肯的建议。
优点:首先是改变了以往单纯看高分的弊端。除了分数外,现在还有相应的等级制。
其次,从表面上看,正式高考时考生们只考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功课,减轻了考生的负担。此外,文理分科,这也适应了现在高校大众化教育的特点,也是江苏众多考生和家长所期盼的。同时,对高校而言,给了高校更多的录取自主权。
一位中学校长认为,这个方案对组织教学非常有利,学校可以有时间开足选修课,校本课程也有时间和空间去开,因为各科目分批考试,就减少了加班补课的可能。
缺点:南京一名中学校长提出,不可忽视的是,这个方案和目前实施的高中新课改仍存在矛盾,新方案目前讨论还局限在考哪些内容,没有注意到如何与新课改衔接。而且新方案过于复杂,考试次数过多,因为每次考试都关乎选拔,在考试组织、阅卷等环节,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
建议:一名专家表示,现在高考方案改革改来改去,还是对考哪些科目进行调整。事实上,高考改革的核心应该是改革高考选才机制,整个高考方案应该还要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特长、爱好等诸多因素。另外,现在的高考录取机制还是太死,考生们填完志愿后就只能听天由命,被录取后根本没有调整的机会。在这一点上,江苏还可以借鉴欧洲一些国家的做法,这些国家在录取中就会给考生多次选择的机会,一次录取的院校或专业不满意,还可以再录取。从中学角度来看,通过这种高考方式,对一些特殊人才还是很难选拔出来。
快报记者 谢静娴 黄艳
2008年江苏高考方案究竟如何?内部知情人士表示,目前,江苏省里的专家们已经商讨出一个初步的完整方案,还有待教育部门审批。此方案的设想是,从高二开始进行部分非高考科目的考试,作为取得高考资格的门槛,而真正影响到高校录取的考试在高三阶段进行,分两步走,“3+1+1”的方案里,先考两个“1”,再考语文、数学、外语,最后综合进行录取,影响到高考录取的两个“1”采用了等级制,而语数外仍采用计分制,形成了分数与等级相结合的录取模式。
Ⅹ 04年到08年的江苏高考作文标题是
08年江苏作文高考题目
有的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的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每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请以“好奇心”为题写800字的文章。要求:1、角度自选;2、立意自定;3、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2007年江苏高考作文试题原题:人人头顶一方天,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天空相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天空,明净的天空,辽阔的天空,深邃的天空,引人遐思,令人神往.请以“怀想天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以外立意自定。
2006年高考江苏作文题目:《人与路》
有人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路了……请以“人与路”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005江苏高考语文科作文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以江南为话题写篇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少与800字
-------------------------------------------
江南是美丽富饶的代名词。于是稍有沾亲带故的都身不由己想攀附上来,这当中尤以南京最明显。按理说它是长江的南边,完全有充足的理由是真正的江之南,但它不是江南;又可惜的是该城人士操着一口味特浓的江北腔,行为举止也是江北的代表,要命的是它也具有江北最典型的特点——土和穷,无赖与龌龊;更何况现在它的另一只脚完全踏上了江之北,还扎上了根,于是多年后形成了它的“半江特色”。但它口口声声说是“江南佳丽地”。这样的地方出怎样的“佳丽”呢?江南的想想都要笑掉大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