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考好广东高考的语文
我觉得很多人都没有重视语文这一科,作为过来人,我想说,语文是靠积累的,是靠版平时的功夫权,是不能在短时间内提高的。如果你是高一高二的话我建议你平时多看看书,报纸杂志新闻等,多长长见识,这对你的阅读,作文有帮助,我以前也是这样的,平时看看书,语文成绩在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如果你是高三的话,那就要多积累了,拼音,成语,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什么的,找个本子记下来,平时多读读多看看,还有,就是积累写作素材,还要多做题,语文也是要题海战术的,尤其对于高三学生。不懂得多向老师请教,一定要下定决心提高语文。最后,希望我的建议对你有帮助吧。祝你考个好成绩。
⑵ 广东高考语文
1. 考试抄能力层级要求增加了一个:“探究”。在顺序和能力划定上作了调整。
2. 必考内容四大部分35个考点,选考内容两大部分17个考点,合计六部分53个考点。
3. 必考一:现代文阅读,规定为一般论述类文本,包括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等议论和说明类文章。6个考点,两个能力层级。原考纲保留前6个,删弃推断、鉴赏和评价3个考点。
4. 必考二:古代诗文阅读。由原9个考点增至10个考点,即加上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5. 必考三:语言文字运用。原考纲第一部分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9个考点,稍作改动。
6. 必考四:写作。总说将“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它常见体裁的文章”改为“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10个考点,其中,基础等级最后一点“书写规范,标点正确”改为“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7. 选考内容分为两部分,即一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是实用类文本阅读。
8.试卷结构。答卷方式和试题类型,新考纲没变,只加上了“古文断句题”。原考纲没有,但06年广东语文考了这一题型(12题第1小题)。
9.语文同各科一样,用原始分计分,不转换为标准分。
⑶ 广东高考语文怎么复习
1.想提高古文正确率的话就买一本高中3年课本上的古文全解,每天看一篇,全部看完一遍专之后再重复,记住属特殊用法和句式。这样选择题正确率会提高,翻译题会变得简单一些。
2.前四题就靠平时积累,弄一个笔记本吧字音成语记下来,有空翻一翻。
3.还有默写,一定要全对,不然会吃亏。
4.至于后面的阅读题就要看你的理解能力和文学造诣了。平时多练吧。
5.作文一定要跟着老师走,不过你也可以自己写几篇让老师帮你批改。
我以前语文就不好,没有兴趣学,常常不及格.我是离高考剩30天都不到了的时候才开始狂补的,最后高考我上了三位数了..特别是第一点在短期内会有成效.
⑷ 广东高考语文
一、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
2004年客观题(第一部分)有14道,分值为42分;2005年减为12道,分值降为36分;而今年又再次减为11道,分值则降为33分。这些客观题减少的分数,都转移到主观题上去了。命题者这样“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目的就是要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力求做到不仅重视考查学生思维的结果,更重视考查学生思维的“过程和方法”。由此看来,“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也是大势所趋,今后还会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二、减少基础知识题,加大相关考点的扣分力度
2004年基础知识题有6道,分值为18分;2005年减为5道,分值为15分;而今年又再次减为4道,分值则降为12分,其趋势就是要取消基础知识题,为2007届广东高考语文试题只分为“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两个部分作好过渡。
高考语文试题逐渐减少基础知识题,甚至要完全取消基础知识题,这是否意味着高考不再重视基础知识了呢?其实不然。高考语文试题在逐渐减少基础知识题的同时,却又加大了不写错别字、无语病等相关考点的扣分力度,一些客观表述题还特别提出了“语言通顺”的要求,作文评分标准中关于错别字的规定也作了重大调整,由原来的“每3个错别字扣1分”调整为今年的“每2个错别字扣1分”,这也是今后广东高考语文试题的命题趋势。据悉,2007年广东高考作文将更重视不写错别字、无语病等方面的要求,其中关于写错别字的规定,还将由原来的“每3字扣1分直到扣满5分为止”改为“每1字扣1分且不封顶”。
三、减少总题量,增加答题难度
2004年的试卷的总题量为25道,2005年减为24道,少了1道,而今年则减为22道,又比去年少了2道。和2005年相比,文言文翻译减少了2分,为6分,但是,增加了一个断句的小题,赋分为3分;诗歌鉴赏减少了2分,为6分;默写名句名篇增加了2分,为6分,题型也稍有变化,由原来的3个名句中选答2句,改为从2个“名句填空+名篇篇目默写”组合中选答其一;现代文阅读分值没变,仍为21分,但是出现了一道按空间位置给事物分类的新题型(15小题)和一道赏析词语的新题型(16小题);语言运用题增加了2分,为15分,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出现了一道向读者推介图书的新题,这道新题对字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规定必须在90字以内。
今年的总题量虽然减少了,但是由于或增加了思维的难度,或增加了表述的难度,学生的答题量不仅没有丝毫减少,反而明显增大了。因此,在2007届的高考复习中,不仅仅要重视理解能力的训练,解题思路的训练,更要重视表述能力的训练,让学生表述时能做到思维敏捷、准确简明、条理清晰。
四、体现人文关怀,突显地方特色
今年的广东高考语文试题,继承了前两年的主要优点,更多地渗透了新课程理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文化气息,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
首先,高度体现了人文关怀。试题中涉及到的“考古大发现”、“生态危机”、“能源危机”、“书房”、“商品世界”等词语或内容,都是源于现实生活的;不要说社科类阅读材料涉及的社会经济所体现的生活气息,更不要说散文阅读材料弥漫的书墨馨香所具有的文化气息,就是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杜环的“重然诺,好周人急”,也是极具现实意义的;19小题让考生为一段关于体味书法艺术之美的话提取关键词,21小题让考生“放漂”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的一本,都可让考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22小题让考生以“雕刻心中的天使”为话题作文,则不仅对考生进行了艺术教育,让考生领会到雕刻艺术的美,还对考生进行了道德教育,让考生领悟到“只有美的思想,才能指引出美的行动”的道理,还对考生进行了创造教育,让考生懂得“创造并非简单的寻找,只有胸有成竹了之后,才能创造出美”。总之,翻开试卷,你一定会感受得到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和文化气息。所有这些,都是要让我们明白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先进文化是无法割裂开来的,语文只有根植于生活,并善于从先进文化中吸取养料,才会有生命力,从而引导我们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其次,突出显示了广东特色。2004年的广东高考语文试题中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考题有两道:一是24小题对出“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的下联。上联的内容均取自广东,非广东人难以深入领会。一是25小题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作文。广东是方言区,因语言不通而难以跟其他地区的人沟通,是广东人的都曾有过的共同感受,因此,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作文,既富有地方特色,又能让考生都有话可说。这两道题都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全面而又健康地成长,这正是命题的正确方向。然而,可惜的是2005年的广东高考语文试题却没能很好地秉承这一正确的方向,没有再拟出如此富有地方特色的考题了。而今年的广东高考语文试题终于又回归到了这一正确方向上来了,再次拟出了两道极具广东地方特色的考题:赏析谭敬昭的《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的13小题和“放漂”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的一本的21小题。估计2007年的广东高考语文试题还会继续加强地方特色。
总而言之,今年的广东高考语文试题,无论是试题的布局还是试题的难度,都与近两年的基本一致,符合“稳中求新,稳中求改,稳中求进”的方针,为2007届广东高三的备考做出了正确的导向:1.必须深入领会新课程的理念,突出人文教育,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把握时代的脉搏。2.认真落实《广东高考语文新考纲》的各个考点,把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第一要务,决不能厚此薄彼。3.必须多关注一下近两年的高考试题,切实练好那些刚“露脸”而又具有强大的考试价值的试题类型。4.必须积极开发广东当地的语文课程资源,高度关注富有广东地域特色的诗文。
⑸ 关于广东高考语文背诵默写。
广东高考已经确定为33篇!不要对不在考试范围内的篇目背诵,很浪费时间!
详细目录回见参考资料答,部分篇目不是全考!
默写肯定是有重点的,但是重点之外的东西也得稍加注意,有个印象。
如:琵琶行中描写乐声的2段肯定是重点,描写弹者的不是。
同是天涯……这种句子很重点,但出现的几率也不大
建议参看往年卷子,2年内不会有重复的句子(非篇目重复)
默写是靠平时积累的,把自己常错的字记下来就行了。
因为你会写的不会错,写错的还是会错。
至于其他的方法,建议买本试题调研这种书,53也可以,关键是在于方法!
⑹ 广东省2012高考语文主要考点是
建议去找高考考纲,现在应该已经出来了。考的点就那么几个,变动不大,但还是看一看比较好
⑺ 广东高考语文必考的阅读 文言文 名著 等考点;还有除了必考的文言文 课文上的文言文会考的吗
高考是不会考课内文言文的,但其实实词虚词 考的就是那么多东西 弄会了就可以了
给楼主列个表 希望楼主努力学习 学业有成
[知识要点] 常见文言虚词
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知识点解说]
一、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常用词——之、其。
二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
三、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表并列关系、表层进关系、选择关系、表承接关系、表转折关系、因果目的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
四、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
五、助词 :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一、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 于 “着”、“地”等,或不译。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6.通“如”:好像,如同。
7.通“尔”,你,你的。
8.复合结构的用法:
(1)“而已”:罢了。例: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而后”:才,方才。例: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二、何
1.什么。
2.怎么样。
3.哪里。
4.多么。
5.为什么。
6.怎么。
7.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8.何:通“呵”,喝问。(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9.复合结构的用法:
(1)“何如”:怎么样,怎样。例: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2)“何消”:哪用得着。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3)“何若”:如何,怎样。例:此为何若人。
(4)“何尝”:并非。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5)“何为”:
a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
b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c作什么。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6)“何意”:
a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b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7)“何由”:
a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b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c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8)“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
(9)“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10)“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11)“何曾”:有什么益处。例: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12)“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三、乎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4.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5.同“于”。
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四、乃
1.于是,就。
2.才,这才。
3.却。
4.是,就是,原来是。
5.竟然。
6.而,又。
7.你,你的。
五、其
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2.其中,其中的。
3.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4.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7.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8.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9.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10.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六、且
1.暂且,姑且。
2.将,将要。
3.而且,并且。
4.况且,再说。
5.尚且,还。
6.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
7.同“夫”,句首助词。8.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
七、若
1.如果,假如。
2.像,好像。
3.你(的),你们(的)。
4.此,如此,这样。
5.至于。
八、所
1.处所,地方。
2.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
3.复合结构的用法:
(1)“所以”:
a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b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2)“所谓”:所说的。
(3)“所在”:
a到处。
b所在之处,处所。
九、为
1、成为,变成。
2、做。
3、作为,当作。
4、是。
5、以为,认为。
6、被。
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8、治理。
9、装作。
10、给,替。
11、对,向。
12.因为。
13则“于”,在,当。
十、焉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2、:哪里,怎么。
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5、相当于“之”。
6、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十一、也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
2、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3、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4、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5、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
6、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十二、因
1、于是,就。
2、依照,根据。
3、依靠,凭借。
4、趁着,趁此。
5、通过,经由。
6、因为。
7、缘由,机缘。
8、沿袭。
9、继续。
十三、于
1.对,对于。
2.在。
3.与,跟,同。
4.到。
5.从,自。
6.在......方面。
7.比。
8.被。
9.受。
10.向。
11.给。
十四、与
1、解释为:和、跟、同。
2、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写作“欤”。
3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给”,“结交、交好”。
十五.则
1.却,可是。
2.那么,就。
3.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4.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
5.就是。
6.原来是。
7.同“辄”,总是,常常。
8、原来已经。
十六.以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6、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7、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8、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9、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10、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11、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十七、者
1、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2、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往往构成判断句。
3、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往往构成判断句。
4、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5、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6、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
7、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
8、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9、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
10、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十八、.之
1、他,她,它(们)。
2、的。
3、往,到......去。
4、这,此。
5、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6、我。
7、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
⑻ 广东语文高考 社科必考文考点
已发请查收
⑼ 广东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有那些,要详细的
广东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有以下:
文言文
1、《论语》六则
2、鱼我所欲也 《孟子》
3、逍遥游 《庄子》
4、劝学 《苟子》
5、曹刿论战 《左传》
6、出师表 诸葛亮
7、桃花源记 陶潜
8、三峡 郦道元
9、师说 韩愈
10、陋室铭 刘禹锡
11、阿房宫赋 杜牧
12、岳阳楼记 范仲淹
13、醉翁亭记 欧阳修
14、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5、赤壁赋 苏轼
16、爱莲说 周敦颐
诗词曲
1、关雎 《诗经》
2、蒹葭 《诗经》
3、氓 《诗经》
4、离骚 曲原
5、观沧海 曹操
6、饮酒(结庐在人境) 陶潜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8、次北固山下 王湾
9、使至塞上 王维
10、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11、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
12、蜀道难 李白
13、望岳 杜甫
14、春望 杜甫
15、登高 杜甫
1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1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1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19、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20、观刈麦 白居易
21、琵琶行 白居易
22、雁门太守行 李贺
23、赤壁 杜牧
24、泊秦淮 杜牧
25、夜雨寄北 李商隐
26、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27、绵瑟 李商隐
28、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李煜
29、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30、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最异) 范仲淹
3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
32、登飞来峰 王安石
33、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3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35、念奴娇(大江东去) 苏轼
36、游山西村 陆游
37、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
38、水遇乐(千古江山) 辛弃疾
39、过零丁洋 文天祥
40、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41、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
⑽ 广东高考语文必背篇目
指定背诵篇目 一.文言文(18篇) 1.《论语》六则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3.《鱼我所欲也》(孟子) 4.《逍遥游》(庄子) 5.《劝学》(荀子) 6.《曹刿论战》(《左传》) 7.《出师表》(诸葛亮) 8.《桃花源记》(陶渊明) 9.《三峡》(郦道元) 10.《师说》(韩愈) 11.《陋室铭》(刘禹锡) 12.《阿房宫赋》(杜牧) 13.《岳阳楼记》(范仲淹) 14.《醉翁亭记》(欧阳修) 15.《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6.《赤壁赋》(苏轼) 17.《爱莲说》(周敦颐) 18.《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二.诗词曲(42首) 1.《关雎》(《诗经》) 2.《蒹葭》(《诗经》) 3.《氓》(《诗经》) 4.《离骚》(节选)(屈原) 5.《观沧海》(曹操) 6.《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渊明)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8.《次北固山下》(王湾)
我是2009年广东高考考生。 背诵的时候要掌握技巧,热点的句子要背熟。不必每一句都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