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03,2004年的重庆中考语文题是什么
2003年的重庆中考语文题及答案:://www.yuwen99.cn/Article/Class48/Class32/zt/200604/7023.html
http://www.zhongkao.cn/Article_D/2005-08/277275884783817.htm
2004年的重庆中考语文题及答案:
http://www.i3721.com/cz/tbstdq/stdqc3/xkbc3ywzk/200606/196975.html
2. 哪个有重庆市05年中考语文的答案,快点儿传上来,急用啊
http://wenku..com/view/acbd0229bd64783e09122b1a.html
3. 历年来重庆中考语文有满分吗
我认为离年来重庆中考语文。没有过满分。
4. 2006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课标推荐背诵篇目阅读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 本文选自《 》,该书是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儒家经典著作。孔子是我国___________时期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把文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3. 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①学而时习之 ②传而不习乎
B.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诣太守,说如此
C. ①吾日三省吾身 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D.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孰为汝多知乎
B. ①学而不思则罔 ②罔不因势象形
C.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可以为师矣
D.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
5.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温故而知新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
B. ①吾日三省吾身 ②日初出沧沧凉凉
C. ①任重而道远 ②天即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 ①传不习乎 ②空谷传响
6.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①日不再的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________________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_______________
③思而不学则殆 殆:_______________
④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凋:_______________
7.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理解。
①选文中讲学习方法的句子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讲学习乐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讲学习态度的句子依次是
④讲思想道德修养的句子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写出出自选文的六个成语,并任选其中三个造句或写话。
答: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或写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请你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1.本文选自《 》;孟轲是我国_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_________________,后世并称_______________。
2.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行拂乱其所为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B.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曾不吝去留
C.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发于声
D. ①百里奚举于市 ②见山上人烟市肆
3. 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所以动心忍性 ②忍能对面为盗贼
B. 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任重而道远
C. ①人恒过 ②国恒亡
D. ①管夷吾举于士 ②百里奚举于市
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苦:____________________ 劳:____________________
饿:____________________ 空乏:__________________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____________________ 喻:__________________
5.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理解。
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这样,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然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六位历史人物在艰苦的磨练中被举用并成就了非凡业绩的事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请从现实生活中列举典型事例,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鄙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 本文选自《 》,这是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史书。
2.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又何间焉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B. ①肉食着鄙 ②不以臣卑鄙
C. ①衣食所安 ②安能求其千里也
D. ①彼竭我盈,故克之 ②即克,公问其故
3. 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①必以信 ②小信未孚
B. ①齐人三鼓 ②一鼓作气
C. ①遂逐齐师 ②故逐之
D. ①既克 ②彼疲我盈,故克之
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惠:__________________ 徧:__________________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__________________ 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忠之以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属:___________________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辙:___________________ 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把下列句子译文成现代汉语: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理解。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对本文作了精辟的分析:“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疲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例,却同时说的是战略防御的原则。”其中“取信于民”是指鲁庄公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彼疲我盈”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之时,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辙乱旗糜”是曹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现的。
7. 曹刿认为弱国怎样才能战胜强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曹刿说:“夫战,勇气也。”你同意这种观点吗?把你的理由说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出自本文的成语是哪一个?请用它的现代常用义写一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出师表(节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帝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忠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 把文中空缺的句子填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2. 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以光先帝遗德 ②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 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C. ①引喻失义 ②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D. ①必能裨补阙漏 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3. 加点词语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②临崩寄臣以大事
B. 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②顾野有麦场
C. ①此悉忠良死节之臣 ②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D.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 ②不为苟得
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妄自菲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喻失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弩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攘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帝所以兴隆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理解。
①诸葛亮在第一段中分析当前形势时指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利客观条件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有利的主观条件。
②诸葛亮从形势出发,向后主刘禅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条建议,其中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这些建议是为了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愿望。
③诸葛亮在文中插入对往事的追忆,是为了阐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表达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的真挚感情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决心。
7. 自选话题,用下列成语或名句造句或写话。
①妄自菲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三顾茅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本位选自《 》,作者是我国晋代著名的诗人___________,原是《 》的__________________。
2. 把文中空缺的句子填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3. 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①夹岸数百步 ②夹岸高山
B. ①渔人甚异之 ②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C.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余人复延至其家
D.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为之怡然称快
4.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土地平旷 ②心旷神怡
B.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C. ①具答之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 ①寻向所志 ②未果,寻病终
5.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
B. ①问今是何世 ②是谓大同
C. ①便扶向路 ②秋天漠漠向昏黑
D. ①村中闻有此人 ②不求闻达于诸侯
6.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
①阡陌交通 阡陌:_______________ 交通:_________________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_______________ 绝境:_________________
③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________________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________________
7. 在“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并未写出渔人的答话,请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其中的“如此”指代哪些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谁叹惋?为什么叹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在此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世外桃源“是怎样虚构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摘录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加横线的句子<与大道之行也》中的哪些内容表现的思想相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写出出自本文的四个成语,任选其中两个,各造一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马 说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吗邪?其真不知马也。
1. 本文选自《 》的《 》,作者是我国唐代文学家_____________。
2.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千里马常有 ②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C. ①执策而临之 ②把酒临风
D.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执策而临之
3. 加点词不同的一项是( )
A.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益慕圣贤之道
B. ①才美不外见 ②何时眼前突见此屋
C.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老骥伏枥
D. ①才美不外见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以千里称也 称:__________________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__________________
④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__________________
5.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呜呼!其真无吗邪?其真不知马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理解。
(1)本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把___________比作千里马,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食马者,反映了古代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愤懑之情。
(2)开头点明千里马与伯乐的依赖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段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②段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4)③段中的食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扬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动地揭露了统治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当今社会怎样做才能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要用上两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 本文选自《 》,作者是我国_______代文学家______________。
2.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无丝竹之乱耳 ②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B. ①斯是陋室 ②何陋之有
C. ①可以调素琴 ②素湍绿潭
D. ①草色入帘青 ②色愈恭,礼愈至
3. 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B. ①苔痕上阶绿 ②惟长堤一痕
C. ①无案牍之劳形 ②罔不因势象形
D. ①阅金经 ②苏、黄共阅一手卷
4.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___________ 灵:___________
②惟吾德馨 馨:____________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_______________ 白丁:_______________
④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把下列句子译文成现代汉语。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理解。
本文开头用类比方法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
5. 2007年重庆语文的中考题
2007年重来庆市中考语文试题自及答案
http://e.sina.com.cn/shiti/2007/0620/111703142.html
2007年重庆市中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http://www.wdfy.net/Soft/HTML/20070626081911.html
这里有,好好努力哦!!!!!!!!
6. 06年中考题
佚名 06-29
[其他]浙江省绍兴市200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科学试卷人教 佚名 06-29
[其他]浙江省2006年舟山市中考试题卷自然科学试卷人教 佚名 06-29
[其他]扬州市2006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化学试题 佚名 06-29
[其他]盐城市二○○六年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统一考试化学试卷 佚名 06-29
[其他]温州中学2006年自主招生考试物理试卷人教版 佚名 06-29
[其他]泰安市二〇〇六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物理试卷人教版 佚名 06-29
[其他]莱芜市2006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科学试卷人教 佚名 06-29
[语文]海南省2006年课改实验区中考调研测试语文科试卷 佚名 06-29
[其他]2006年竹箦中学初中毕业考试物理补考试卷人教 佚名 06-29
[其他]2006年重庆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暨高中招生考试物理试题答案人教版 佚名 06-29
[其他]2006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化学考试试卷 佚名 06-29
[其他]2006年江苏省南通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物理试卷人教 佚名 06-29
[语文](新人教)2006年烟台中考语文试卷连答案 佚名 06-29
[语文](人教版)广安市2006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考试(非课改区)语文
http://www.edown.net/Soft/qita/Index.html
7. 2006,2007重庆中考语文文言文是什么
2006:默写是《陋室铭》,阅读是《岳阳楼记》。
2007:默写是《爱莲说》,阅读是《桃花源记》。
8. 2007重庆中考语文试题答案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
语 文 试 题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耄耋(dié)调运(diào)悬崖勒马(lè)惊魂甫定(pǔ)
B.沉淀(diàn)喟然(wèi)并行不悖(bèi)酩酊大醉(dǐng)
C.差劲(chà)拙劣(zhuō)似是而非(sì) 数见不鲜(shù)
D.供给(gōng) 囤积(tún) 春色撩人(liào)蒙头转向(mē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苍桑笑靥秣马厉兵篷荜生辉
B.脉搏涣散耳濡目染汗流夹背
C.喝彩炽热哀声叹气恼羞成怒
D.副刊伫立青出于兰察言观色
3.将下列选项中的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某市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济建设要注重环境保护; 该市的环境保护仍然严重滞后。
②医院作为特殊的公共,应该讲究语言得体,“欢迎你再来”这一类的语言是不宜随便使用的。
③人们在异国他乡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有的文明, 首先放弃也最难放弃的就是母语。
④谈到决赛对手时,教练说:“这将是一场漂亮的比赛,在决赛中和他们会师是一次独一无二的机会。”
A.坦陈场所必须必然 B.坦陈场合必需必定
C.坦承场合必需必然 D.坦承场所必须必定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请柬的封套上古色古香地印着青铜器,上面整齐地排列着身披铠甲、手持盾牌的秦军战士。
B.生活是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如果得不到你的欣赏,那不是它缺少美,而是你缺少发现。
C.厚道有如参天的大树,替你遮挡暑热炎凉;厚道有如母亲的怀抱,替你抚慰喜怒哀乐。
D.当地造纸厂偷排未经处理的废水,严重污染环境,导致鱼虾绝迹,各种水生作物大量减产和绝产。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如果把唐宋墓中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乡村的泥玩具放在一起,就会惊奇地发现它们几乎一模一样,为什么?
民间艺术是历久难变的。这因为,民间的审美是共性的审美,必须是这一地域人们的审美都变化了,它才会悄悄地发生改变。在漫长的古代农耕社会,人们生活的内容和方式基本上是一成不变的。深藏在谷壑里的山庄,或是江河相隔的村落,大多是在封闭状态中静静地生息与传衍。因之,许多古老的文化形态总是在民间存活得很久很久。比如闽地的南音、云南的纳西古乐,无怪乎人们称它们为古文化的活化石了。
当然,民间艺术并非全都不变。一般的规律是,交通方便的地方,比较容易发生变异。一方面外来文化的涌入,冲击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另一方面则由于现代城市的崛起。城市文化是十分敏感的,是一种强大的不断更新换代的审美的源,向广大乡间放射,产生影响。
当前,现代化、工业化、乡村城镇化以及媒体、科技、生活方式、时尚,都对我们传承久矣的民间艺术产生根本性的冲击。一部分民间艺术处于濒危,正在消亡;那么,另一部分依然“活着”的民间艺术是怎样的呢?
那些摆在旅游景点小摊上的艳丽又奇特的布挂、面具、布老虎,那些画在民俗村屋梁房柱上的怪异的图案,以及竖在那里的匪夷所思的图腾柱、旗幡与神像,或是一群群穿着半似民族服装、半似戏装的年轻人跑过来跳一段不知所云的舞蹈……谁会知道这些民间艺术的真伪,反正有点特点就行。
在全球化商品经济的时代,民间文化大概只有转化为旅游对象才能生存与延续下来。民间艺术原本是一种地域的生活文化,一种民俗方式,当它转变为一种经济方式时,便在本质上发生变异。那种自发的、纯朴的、天真的精神情感不见了。代之以涂红抹绿,添金加银,着力于对主顾的招徕与诱惑。它的特色被无度地夸张着,它内在的灵魂与生命却没有了。
商品化使民间艺术发生的变异正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着。这种貌似“茁壮成长”的民间艺术,在文化意义上却是本质性的消亡。难道民间艺术只有这样一种出路吗?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对待自己传统和文化的方式——那就是保持住民间艺术中那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把它视为一种传统精神。他们是真正懂得自己民间艺术的价值和美感的。为此,民间艺术一直是他们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
人们知道,在当今这样做何其困难。所以,普查与记录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就是迫不及待要做的事了。这不只是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更是为了见证与记载的一种历史精神。
(节选自冯骥才《民间艺术的当代变异》)
5.从原文看,下列对“民间艺术”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一种地域的生活文化、民俗方式
B.一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的传统精神
C.一种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的载体
D.一种文化形态和历史精神的体现
6.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民间艺术”处于濒危状况的一项是
A.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乡村的泥玩具几乎一模一样
B.商品经济时代的城市文化造成了民间艺术的巨大变异
C.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使许多民间艺术转化为旅游对象
D.认真开展原生态民间艺术的普查与记录已迫不及待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生活内容和方式的改变,终将导致民间艺术的消亡
B.古老文化的原始形态保护得越好,民间艺术越能得以延续
C.为了保护民间艺术,应当禁止将民间艺术形式用于商业目的
D.加大旅游经济投入,将改变旅游业中民间艺术严重变异的状况
三、(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师。四岁能作径尺书,景帝召试之,甚喜,抱置膝上,赐果钞。后两召讲《尚书》大义,称旨,命入京学。天顺八年,年十八,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弘治五年,旱灾求言。东阳条摘《孟子》七篇大义,附以时政得失,累数千言,上之。帝称善。
十七年,重建阙里庙成,奉命往祭。还,上疏言:
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天津一路,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挽舟者无完衣,荷锄者有菜色。盗贼纵横,青州尤甚。南来人言,江南、浙东流亡载道,户口消耗,军伍空虚,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东南财赋所出,一岁之饥已至于此;北地篒窳[注],素无积聚,今秋再歉,何以堪之。事变之生,恐不可测。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京城土木繁兴,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势家巨族,田连郡县,犹请乞不已。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闸河官吏莫不奔骇,鬻贩穷民所在骚然,此又臣所目击者。
夫闾阎之情,郡县不得而知也;郡县之情,庙堂不得而知也;庙堂之情,九重亦不得而知也;始于容隐,成于蒙蔽。容隐之端甚小,蒙蔽之祸甚深。臣在山东,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
敕群臣尽言无讳。然诏旨频降,章疏毕陈,而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累岁经时,俱见遏罢。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乞取从前内外条奏,详加采择,断在必行。
帝嘉叹,悉付所司。
是时,帝数召阁臣面议政事。东阳与首辅刘健等竭心献纳,时政阙失必尽言极谏。东阳工古文,阁中疏草多属之。疏出,天下传诵。
(节选自《明史•李东阳传》)
[注]皆窳:ziyu,疏懒。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充:担任
B.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 遄:速疾
C.江南、浙东流亡载道 载:负载
D.始于容隐,成于蒙蔽 容:包庇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荷锄者有菜色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国家建都于北
徘徊于斗牛之间
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
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民生维艰”和“吏治混乱”的一组是
夏麦已枯,秋禾未种
户口消耗,军伍空虚
冗食太重,国用无经
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
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
差役频烦,科派重叠
鬻贩穷民所在骚然
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李东阳幼时聪明颖悟,擅书法,深得皇上喜爱。十八岁中进士后进入仕途,不断得到升迁。
B.弘治十七年,李东阳给皇帝上疏,描述了奉命往祭途中所见所闻的严重灾情,令人触目惊心;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C.李东阳一路上听取了各种意见,认为产生灾异的根源在于势家巨族、亲王贵戚、内廷官员互相勾结,危害百姓。
D.为了革除蒙蔽之祸,李东阳请求皇上将以前的各种建议详细地加以整理并择善实施。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12.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4分)
(2)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4分)
1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海棠 (宋)苏轼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釉伦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6分)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 。(《卫风•氓》)
(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 。
(白居易《琵琶行》)
(3)木欣欣以向荣,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
(5)清末四大谴责小说是指《官场现形记》《孽海花》《老残游记》《 》。
(6)在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以恢弘气势探索俄国社会出路的巨著,是列夫•托尔斯泰的《 》。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5~18题。
告别三峡 赵本夫
告别三峡,已经讲了几年。其间除去旅游部门炒作的成分,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多是怀着真诚惜别的心情去三峡的。长江浩浩荡荡,自由自在地奔腾了亿万年,第一次被人类强行改变它的面目。今年六月大坝蓄水后,上游六百多公里的长江,将变成一个狭长而巨大的水库,三峡将不再是昔日的三峡,长江也不再是过去的长江了。它将失去许多原始的形态和野性,变得温顺、驯服。建造三峡大坝是经过科学论证的,我们不怀疑它将在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发挥特殊的功用。但当这条亘古以来一直追求自由的大水终被锁住时,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
去年十月底,我终于去了三峡。正是深秋时节,长江两岸的山峦有些冷峻之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的确感受到了大江的气势。但老实说,三峡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美丽奇伟,山不够绿,水也不够清,浑黄的江水泥汤一样翻滚流淌。江面上往来船只很多,有客轮,那上头满载着告别三峡的游人;也有货船,装满各种各样的物资,船体吃水很深,看了让人揪心。江面繁忙而嘈杂,即使面对美景,也少了从容欣赏的情趣,只感到一种紧迫和忙乱。此时,距三峡明渠截流只有几天的时间了,届时将要断航,该运的急用的货物要赶快运出,天南海北赶来的游客要最后看一眼原始的三峡。那时,我和所有的游客一样,都显得多情而惆怅。但在后来的日子里,当我实地目睹了涪陵、万州、云阳、巫山等地移民拆迁的许多现场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
在整个三峡库区,有一百多万移民,其中有十二万人迁去外省定居,剩下的或远或近,也都要离开自己的家园。长江两岸,到处可见残墙断壁,瓦砾成堆,一座座县城,一个个乡镇和村落,全都成了废墟。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舍弃祖辈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那时我才真切感到,他们才是告别三峡的主角。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
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在远离长江的地方,我同样也看到了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和村镇,三峡移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建设新的家园。其实,在今天的中国,移民已不应再被看成苦难的象征。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在急速发展,正是因为新移民走了进来。而为数更多的遍布全国的打工族和流动人口,正像鸟儿寻找新的栖息之地,随时准备把家乡作故乡,把他乡作家乡。在人类历史上,移民总是伴随着苦难和生离死别,但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乃至人种的优化。移民从来就是一股活水。当年,如果没有欧洲移民,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利坚。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移民正成为当今中国具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一个群体。
2003.2.14
15.“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4分)
16.梳理文章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4分)
(2)“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17.全文渗透着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6分)
18.文章第三段中写三峡移民告别时“相拥而泣”、临行前“磕头祭拜”,第四段又写“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6分)
六、(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
19.在下面横线处各补上一句话。要求:每句话不少于7个字,两句字数相等,结构大体一致,整个句子意思连贯。(4分)
快乐似花, ;痛苦如草, 。你要享受快乐,更要准备迎接痛苦,医治痛苦,转化痛苦,让痛苦成为你坚强生命的一部分。
20.有人说:“有时候拥有善良比拥有真理更重要。”请根据这句话的意思,续写一段文字。要求:续写的话与引文衔接自然,语言通顺。字数在70至90之间。(6分)
21.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5分)
头渡小镇精巧 ① 秀丽,藏在一片狭长的山谷之中,一边是金佛山的主峰,一边是柏枝坡的山峦。 ② 处于两个巨人的脚下, ③ 让人感到的不是局促的压抑,而是一种舒缓的安定,像如歌的行板, ④ 风吹雨打, ⑤ 世事变迁, ⑥ 在大山的怀抱中酣然高卧。
七、写作(本大题60分)
22.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尽管社会上对高考众说纷纭,但不能否认的是,有许多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亲爱的同学,也许你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都围绕着高考,有许多经历和见闻要记录,有许多感悟和认识要诉说……请以“酸甜苦辣说高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题目自拟;③立意自定;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D 2.A 3.D 4.B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5.B 6.A 7.B
三、(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8.C 9.C 10.D 11.C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12.(8分)
(1)我假如不是经过那些地方,那么,尽管久居官署,每天处理公文,尚且不能了解详情,何况陛下深居皇宫禁地呢?
(2)游荡不务正业的人,假托皇亲国戚手下之人的名义,常常在关卡渡口都市大设店铺,并搜罗商税。
13.(6分)
(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14.(6分)
(1)来即我谋
(2)未成曲调先有情
(3)泉涓涓而始流
(4)小学而大遗
(5)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6)战争与和平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
15.(4分)
(1)游人的告别只是对“原始长江三峡”景点的告别,由此生出的只是怜惜、惆怅和失落。
(2)百万移民的告别则是故土难离的割舍之痛和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
16.(6分)
(1)①以“告别”为中心
②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
(2)①过渡
②总领后文
17.(6分)
由惆怅而失落到感动与崇敬,再由感动与崇敬到肯定和褒扬。
①惆怅而失落
②感动与崇敬
③肯定和褒扬
18.(6分)
(1)不矛盾。
(2)前者是从情感的角度着笔,后者是从思想观念的角度着笔。
①“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表现的是与故人故土的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故乡情怀。
②“搬走”“临行”正说明了三峡移民顾全大局而奔赴他乡,并非固守家园而终老一生。移民们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故土的深厚情感。
六、(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
19.(4分)
略
20.(6分)
略
21.(5分)
略
七、(本大题60分)
22.(60分)
略
9. 2006年重庆中考状元是谁
重庆抄一中 李号然
总分737,
语文142(。。。)
数学149(TMD。。。不是人)
物理79
化学70(满分)
英语149
历史50(满分)
政治50(满分)
体育50(满分)
七科只丢13分 十年中考第一人
他好象叫李堂 具体我也不清楚
10. 历来重庆中考语文作文
10年 一个是“关于爱”,二的个是“为了期盼”。第一个作文题是半命题作文:请你以《爱是——》为题写篇作文;第二个是命题作文:以《因为有了期盼》为题作文。09年 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1)仔细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①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②中央电视台有则公益广告:一位孝顺的媳妇忙了一天后,还打好洗脚水,为婆婆洗脚。年幼的孩子看见妈妈这一举动,也打好了洗脚水,一巅一巅地端到妈妈面前说:“妈妈,我也为你洗脚。”
(2)也许,有的承诺是你发自肺腑的心声,有的承诺是你一时激情的冲动;也许,有的承诺你言出必行,行必有果;有的承诺你深埋在心底,从未说出。但只要是承诺,都应该是庄重的,严肃的。(改写自《今日教育.读写舫》2009年第5期)
请以“ 的承诺”为题写一篇作文,写作时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按要求作文。
08年 那一幕,我难以忘怀 ∕ 阅读材料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