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英作文 > 2014年佛山语文中考真题

2014年佛山语文中考真题

发布时间:2021-01-27 05:22:44

A. 2014年中考题语文的对联题目

对联是中华文化长廊中的一串璀璨的明珠,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最能体现出汉语的独有魅力.拟写一副对联,不但要有丰厚的语文知识积累,还要有极强的语感和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它是一种语文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体现,因此,这种题目倍受全国各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
今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中的对联题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呈现出热闹非凡的景象,更是把这一传统的命题方式推向了极致,不但命题形式灵活,而且还与时事结合起来,使得这一传统的题目更焕发了时代的特色.
【试题解析】
一、对联书写题.这种题型是结合拼音考查考生书写能力,所写汉字均是对联.
例1.(2014年甘肃白银市)根据拼音提示,将对联工整地写在田字格中.
Shū shān yǒu lù qín wéi jìng,xué hǎi wú yá kǔ zuò zhōu.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依据拼音写出对联能力.做好本题关键是写汉字时不能出现错字现象,以及同音字或形似字情况的出现.同时在写作时一定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写正楷字即可.
【参考答案】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二、补写对联题.这种题是在所给的对联上填上所空缺的字,使对联相对.
例2.(2014年北京市)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使其著称于世.下面是关于岳阳楼的一幅对联,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这幅对联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
去老范一千年,后__先__,几辈能担天下事;
揽__________,南来北往,孤帆曾系画中人.
A.悲 喜 八百里大湖 B.乐 忧 大湖八百里
C.喜 悲 大湖八百里 D.忧 乐 八百里大湖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对联进行补写能力.这里我们根据对联上下联要相对,上联空缺的字我们可以依据下联填写,上联的“来”“往”是一对反义词,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对上联填写“乐”“忧”,下联所补写的,我们可以结合上联去思考,上联的“老范一千年”是主谓短语,下联也可以结合对联的大体意思补写一个主谓短语,“大湖八百里”即可.
【参考答案】 B上联对应《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下联“大湖八百里”与上联结构相对应.
三、情境对联题.就是命题者给出一定的情境,让考生根据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对出下联或上联.
例3.(2014年吉林省)初中生活即将结束,班级开展以“毕业季”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在“毕业季·编写留言册”环节中,编委们设置了属对专栏.请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长亭外挥手别知己,下联: .
【解析】 做好本题,考生首先仔细阅读题干所给的情境,根据对联出句和对句句法结构相同、词性相同的要求,对照上联,从题目设定的情景中选取或组织词性相同的词语,对出即可.
【参考答案】 示例:古道边伤心忆故人.
四、古诗对联题.这类题目是依据古诗的名句来应对上联或下联的.
例4.(2014年四川省绵阳市)一位对联爱好者以“风景这边独好”为上联征求下联,我们可以用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 ”应征.
【解析】 本题命题非常新颖,既考查对对联的能力,又考查古诗默写能力,真可谓一箭双雕,考生在针对《沁园春·雪》中的句子,选择恰当的名句,进行填写,填写时同样也思考对联的特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
【参考答案】 江山如此多娇.
五、赏析对联题.该题是考查考生对对联内涵意思的理解,写出对对联的理解能力.
例5.(2014年福建省厦门市)下面是三副红砖古厝的对联,请选择其中一副,谈谈你对它内涵的理解.
①族本中郎派,家承学士风
②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对联内容理解能力.做好本题考生首先结合对,抓住对联的主要内容去理解,对联①考生为人“宦官显赫”“家风儒雅”思考;对联②考生为人“个人修养”去理解;对联③围绕“胸襟”“志趣”去思考即可.
【参考答案】 ①上联表明古厝主人祖上是官宦人家,家族显赫,下联表明古厝主人是书香门第,家风儒雅.②上联的“室雅”和下联的“花香”都表明古厝主人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注重个人修养,志趣高雅.③上联体现古厝主人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下联体现其至大至刚的浩然志趣.
六、对联组合题.本类题目是让考生在给定的备选词语组合选择恰当的词语,结合对联特点重新组合,把对联补充完整.
例6.(2014年贵州省黔东南州)走进一个宁静的乡村,村庄道路宽阔平坦,古朴而又充满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化气息.遗憾的是寨门上的对联已经被雨水冲刷得模糊不清,只留下上下联的上半部分,请你根据下面给出的词语运用所学对联知识补全对联,
扮靓 铺就 乡村 道路 康庄 美丽
上联:勤劳和汗水 下联:智慧与真情
【解析】 本题是考查考生,依据备选词语重新组合补全对联能力.做好本题首先了解题干的的内容,然后考生在结合对联,研究备选词语的词性,依据对联的词性和字数的特点进行排列组合,做好词性相对即可.
【参考答案】 示例:铺就康庄道路 靓扮美丽乡村.
七、名著对联题.该题是结合名著考查考生对对联中的人物和情节的理解能力.
例7.(2014年辽宁省大连市)有一位同学,读了《水浒》之后,写了一副对联,请判断对联说的是哪个人物,并概述对联中提及的一个情节.(不超出所给字格)
对联:打山门拔杨柳洒家自洒,闻潮信圆六和吾身非吾
人物: 情节概述:
【解析】 本题依据名著考查考生对对联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本题首先分析对联中的人物,弄清楚该人物是谁,了解该人物的先关故事情节.结合上联看所写的人物的鲁达(鲁提辖、花和尚),然后我们在思考其人物的主要事件,及打山门、倒拔垂杨柳、闻潮信圆六和等.做题时主要不要写错字,故事情节的概况要凝练.
【参考答案】人物:鲁智深情节概述:打山门:鲁智深在五台山醉酒,打坏门前金刚,被长老打发到大相国寺.拔杨柳:鲁智深在大相国寺(菜园)与泼皮饮酒,嫌树上老鸦吵闹,倒拔垂杨柳(绿杨),泼皮拜倒在地.闻潮信圆六和:鲁智深在六和寺夜闻钱塘江潮信,想起师父偈语,便在椅子上坐化.
【对法指要】
写对联其实是仿句题的一种形式,可理解为仿写对偶句.一般来说,中考试题没有在语言的平仄等方面作更高的要求,只要符合宽对即可.因此,只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就能在中考时从容应对.
首先,了解对联的特征.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符,意义相关,节奏相合,平仄相协.
其次,注重平时积累.多读多记名言警句,关注一些佳联,多读一些民间楹联和诗联.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就是课本中涉及的.
最后,了解对对子的一些基本知识,掌握切实可行的技巧.如“拆分法”,即把一联分成若干个词组一一作对,再合起来,就是非常实用的方法.
【试题演练】
1.(201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将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忠厚传家久.
下联:诗书继世 .
2.(2014年内蒙古包头市)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对联题.(任选一题)
⑴假日,小张来到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小岛.这里曾经一片荒芜,人迹罕至,可如今却生机勃勃,绿意盎然.他不由得吟出了“碧岛增绿树绿增岛碧”,可却怎么也想不出下联.
有一次,偶然间看到了介绍长白山的风光片,说长白山原本叫白山,只因这里气候寒冷,经常下雪,山上积雪不化而得名.听到这里,小张脑海中灵光一闪,对出了下联:.
⑵上联:今日称雄考场,谁拔头筹?下联:
3. (2014年浙江省宁波市)对联很精妙.老师将宁波天一阁的一副对联“石潭白鱼______出没,草屋老树相因依”隐去一字,请你选择正确的一项,补全上联,使之表现出鱼儿无拘无束的情态.( )
A.相 B.自 C.急 D.少
4.(2014年贵州省遵义市)大赛现场要挂一幅对联.请根据你学过的对偶知识,拟写一幅对联.
上联:
下联:
5.(2014年湖北省潜江、天门、仙桃市)请你为本次主题活动补写对联.
上联:扬家风,继优良传统 .
下联:
6.(2014年山东省莱芜市)假如你校将在山东省旅游网站用对联的形式发一条微博宣传推介莱芜,上联已拟好,请你根据上联对出下联.(要求:与上联语意相关、句式一致、字数相等)
上联:房干山上观流泉瀑布品山珍野味,嬴牟风景果然好.
下联:
7.(2014年辽宁省沈阳市)沈阳某市民写了一副对联,抒发对沈阳发展的赞叹之情.下面是他写的上联,请你根据材料三的内容补写下联.
上联:昔日古都融古韵.
下联:
8.(2014年福建省龙岩市)老师想用一幅对联来总结本次活动.请根据提示补充完整.
上联:长辈言传 明祖训
下联:子孙心领神会承
9.(2014年湖南省娄底市)湖南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将于今年9月在娄底举行.红山学校九年级5班的同学们积极参与筹备委员会对省运会主题口号的征集活动.他们根据“突出娄底特色,彰显湖南亮点”的要求,用对联的形式已拟出了主题口号的上句,请你运用对偶知识拟出下句.
上句:展娄底青春风采.
下句:
10.(2014年广西省梧州市) 热爱传承祖国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请你根据上联完成下联,把对联送给《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组.
上联:汉字文化传承任重道远.
下联:
11.(2014年福建省泉州市)网友们观看湖头端午活动网络直播后,想“拼凑”一副对联表达感受,邀请你参与,将下面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祭关帝歌招魂传统习俗独具特色.下联:宅家中聚网友
【参考答案】
1.长(“远”等)2.示例:⑴白山落雪花雪落山白(或:白山添白雪白添山白).⑵[他年]尽忠(华夏>,我绘宏图.3. B4.示例: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5. 示例:树正气,建和谐社区;育英才,享幸福生活.6.示例:雪野湖中赏水光潋滟听渔舟晚唱,莱芜大地就是美7. 示例:今朝新城谱新篇8.身教 家风9.示例:显(扬)湖湘热血精神10. 示例①现代科技异彩纷呈.示例②虚拟社区畅所欲言.示例③网络科技趣味横生.

B. 佛山市2005年中考语文试题

下载:http://www.shijuan.cn/Soft/ShowSoft.asp?SoftID=74475
赏析:佛山市2005年中考语文试卷评析
佛山市顺德区教研室 詹火滥
佛山市2005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是2002年新课改实验后第一次的招生考试,也是佛山市全市主要高中实行统招的第一次考试。它担负着科学测评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学科素养,区分学生的能力层级,为学校的招生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它还担负着为课改保驾护航,引导课改向良好方向发展。
从试题的结构和考查要点看,2005年佛山市中考语文试卷与2004年中考语文试卷基本保持稳定,没有本质的变化与创新。试卷的立意较多的从知识与能力单一目标设置,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乎没有体现。对学生的读书广度的考查几乎没有。选文和题目设置较为粗糙。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第9题:作者在第5段写到“古仁人”,选出其真正用意的一项。
A、让“迁客骚人”向“古仁人”学习。
B、借“求古仁人之心”,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C、歌颂“古仁人”的高尚情操。
D、教育我们年轻一代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忧国忧民,具有大无畏的奉献精神。
分析:答案为B:题干的“古仁人”与选项的“求古仁人之心”,概念不一致,偷换了概念。同时“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表述不准确,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在抒发自己追求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并不是说自己已经具有了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第10题: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岳阳楼记》叙事简明,描写生动,抒情真切,议论精辟,融记事、描写、抒情和理论于一体。
B、第5段中的议论是全文的重心,前面记事、写景和抒情都是为它做铺垫。
C、第3段与地4段进行对比,写出了迁客骚人和滕紫荆面对一阴一晴两种不同景象,都产生了或悲或喜两种感情。
D、文章运用了两种修辞方法,将洞庭湖的景物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答案为C。
C项的表述有商榷之处,第5段全部是议论,所以“第5段中的议论”表述不确切,应省去“中的议论”。“重心”应为“中心”,同时“前面记事、写景和抒情都,是为它做铺垫”“铺垫”之后应加“的”字。
《阳光的伤疤》
(1)有乡村生活经历的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阳光。这阳光是那么真切,离开乡村多年,只要一想起,背上仍残留着一种阳光暴晒留下的辣痛。
(2)夏历六七月间是收割稻子的时候,天气特别炎热。天未亮,蝉就在房前屋后喊起热来,不到上午九点钟,树叶就耷拉下来,叶子皱巴巴的,像被什么揉皱了,如果树会出声,大概会毫不顾忌地喊出痛来。土埕上的石凳已经被太阳焐得发热,树荫下狗伸出舌头淌汗,湿湿的,仿佛苍苔上拧出的那种。
(3)从五点多起床干到这时,我早就腰酸腿软,晒了几个钟头的太阳,我的背部仿佛被什么动物的利爪子挠过一般,热辣辣地疼。回家吃早饭,我扒拉几口就再也吃不下,只一杯接一杯地灌冷开水,直到肚子发胀,还觉得口干舌燥。我想对父亲讲让自己歇一会儿,但看着他黧黑脸上如小泉潺潺的汗水,我把冒出来的话连同唾沫都咽进肚里,提着镰刀跟在父亲的背后又上田去了。
(4)九点的阳光将父亲的身影拉得很长,我与父亲的距离只有两三步路,有好几次,我的影子与父亲并肩而行了。但当我回头,发现父亲的身影黑黝黝的,仿佛一个看不见底的深井,有好几次我的步伐动摇了,我想:也许我再向前几步,我就会重复父亲的命运。踩在父亲的影子上,说实在的,我当时感到一种深陷的、无法摆脱的恐慌和悲哀。
(5)父亲没有回头,也许他的眼中只有那波浪起伏的谷子。
(6)他背上的汗水和那个少年的我的脸上的汗水淋漓地流在我多年之后的记忆中。
(7)刚才还是明晃晃的太阳,此时变成一个大得可怕的白炽灯,我再也不敢抬头与之对视。走进稻田,刚弯腰,炎热的阳光早巳透过粘在背上的衣服扎进肌肤。“起初尖细如麦芒,后来如荆棘上的尖刺,临近中午,阳光如一些细小的针尖,密密麻麻地扎进每一寸呈给太阳的肌肤。背部的温度由热、炎热到灼热渐次升高,直到觉得自己快要燃烧一般。汗水淋漓地流出来,后来就没有了,被太阳“蒸”干了,抬头看父亲的背影,背上的衣服泛出一层盐渍。多年以后,远离乡村阳光的我很煽情地把自己弯腰俯向庄稼的身影比做一柄“新镰”,把炎热的阳光比做铸炼钢铁的熔炉,把汗水比做淬火的水。其实自从我开始写矫情的诗歌始,乡土和阳光早已变成我手上的一捧展览品。远离乡村的我。没有什么可炫耀的,就炫耀自己经历过的痛苦!
(8)我们的乡村当时长得最多的是苦楝树,诗歌在庄稼中是完全没有生长的空间的。
(9)土生土长的农人。土生土长的庄稼。但没有土生土长的诗歌。
(10)我的腰弯得更低了,这样做的目的,只为减少太阳照射身上的面积,至于这样做会更累的感觉早已麻木了。酸软的手臂和腰肢变得僵硬,特别是臂部的肌肉有点肿胀起来的感觉。但我不敢停下来,怕一停下动作,自己就会被炎热的太阳“压倒”。热原来也有“重量”,久处炎热阳光下的人才会真切体会到。
(11)嘴里已经没有一点唾沫,舌头像板硬的石板,我无力将它推动。
(12)水分被蒸发干了,只剩下干涸的眼神,望向远处密密麻麻的庄稼。
(13)没有一丝风,听得到空气在谷穗上热烘烘地作响……
(14)多年以后,我重读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总有异样的体会。农人爱惜米粒,那是爱惜自己的生命。
(15)那一天夜里,我从噩梦中惊醒,背部仿佛失火一般,又热又痛,只好趴在床上,任冷汗从额上、背上淋漓流出。也许是我睡梦中的呻吟声吵醒了母亲,她来到我房间,看情形一下子明白了,去厨房拿回一点花生油,用手细细地抹在我通红的背上。
(16)几天后,背部结出一大块黑色的疤痕。我看着父亲黝黑如铁的肤色,觉得有些羞愧,想着有一天自己也如父亲一样变成一块铁,再毒的阳光就不会再伤害我了。

文段语句商榷之处:
①“天未亮,蝉就在房前屋后喊起热来,不到上午九点钟,树叶就耷拉下来……”
分析:“喊起热来”后应为句号。前一句写的是天未亮的时候,后一句写的是上午九点钟树叶的情状,两个句子表达的是两种意思。
②“树荫下狗伸出舌头淌汗,湿湿的,仿佛苍苔上拧出的那种。”
分析:本句本是描写天气炎热,但表述不清,究竟是狗淌汗还是狗舌头淌汗呢?产生歧义。 “仿佛苍苔上拧出的那种”拧出的那种是什么?形状如何?不得而知。由“拧出的那种”往前推,应该写的是狗的舌头,狗的舌头是红色的,但“苍苔”是“青苔”,是青色的。
③“看见他黧黑脸上如小泉潺潺的汗水”
分析:“黧黑”后应加“的”作为定语修饰“脸”。
④“仿佛一个看不见底的深井”
分析:“一个”应为“一口”。
⑤“起初尖细如麦芒,后来如荆棘上的尖刺,临近中午,阳光如一些细小的针尖,密密麻麻地扎进每一寸呈给太阳的肌肤。背部的温度由热、炎热到灼热渐次升高,直到觉得自己快要燃烧一般。”
分析:本句是要描写温度的逐渐升高对身体的感觉,但是由于比喻的不恰当,层次并不明显,“荆棘上的尖刺”和“细小的针尖”刺在身上,哪一种更痛苦,说不清。同时,由于有前面的三个不同的比喻,已在表达温度的逐渐升高,人感觉到非常的痛苦,所以“背部的温度由热、炎热到灼热渐次升高,直到觉得自己快要燃烧一般”就显得累赘。

本文段题目与答案商榷之处
第11题: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我”感受“阳光”后的三种不同态度。
答案:怕被阳光暴晒,想远离阳光;阳光成了我的写作素材,感谢(歌唱)阳光;意志得到锻炼,不怕阳光。
分析:从全文看,答案要点中的第一二点是从文章出发,答案的第三点游离了文章的内容。作者写毒辣的阳光,写不怕暴晒的父亲,表达的究竟是什么呢?是在歌颂阳光的毒辣呢?还是在对农民的同情?
第13题:第(4)自然段“我当时感觉一种深陷的、无法摆脱的的恐慌和悲哀”一句中,“我”感到“恐慌和悲哀”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怕被阳光暴晒;担心自己重走父亲的老路或重复父亲的命运;担心未能摆脱被阳光暴晒的困境。
分析:答案的设置扩大了对语句的理解,脱离了具体语句中的具体语义。“我”感到“恐慌和悲哀”是在看到父亲黑黝黝的身影,自己的身影快与父亲的身影重叠的一瞬间所产生的想法和感觉。并且这种想法一直深植于作者的心中,使作者充满了远离阳光,离开乡村的想法。所以从根本上说,答第二点就足够了,文章主要说的是怕重走父亲的老路。
第14题:联系文中画线的句子思考:“父亲”的形象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
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是典型的农民形象,困苦的,脸色黝黑,衣服布满盐渍,肤色如铁,这样的形象能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呢?如果硬是要“任何成果的获得都需要付出巨大的艰辛活劳动的艰辛可以磨练人的意志”,那么“父亲”的成果是什么呢?“父亲”的成果就是不怕晒,不怕晒能给人这样伟大的启示。
第15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可删去。

《生命需要月台》
(1)《於陵子》中曾写过这样一只蜗牛:它想干一番事业,于是给自己定下“宏伟”的目标——先东上泰山,再南下江南。当它估计出这漫漫征程至少需要6000年时,与自己仅为一天的寿命一比,当下悲愤致死,“英年”早逝。这不仅仅是一个笑话,它留给人们更多的是思考:在短暂的生命中,怎样才能实现诸多的理想?
(2)其实,人的一生会有许多理想,能否实现,关键要看它是否合理,是否与自身情况相符,合理的目标,能促进成功,就像征程中的月台一样,给人以明确的指示,告诉人们曾经走过的路,更促进人们奋勇拼搏。有了月台,在生命的赛场中,就会让人拥有旺盛的斗志,不会因前途未卜而消极倦怠。它给人以希望,它给人以信心。
(3)真正的理想,就应像月台一样,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目的地,既不是唾手可得,又不是遥不可及,而是需要付出艰辛,挥洒汗水才能到达的。
(4)然而,人们往往会给自己定下过于庞大的目标,认为只要目标高,就有了可贵的志向,那么必然干劲十足。孰不知,当自己经过努力,经过拼搏后,如果总是发觉目标高高在上,给人一种鞭长莫及的感觉时,不仅不会实现理想,可能还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更有甚者,其生命也成了牺牲品。故事中的那只可怜的蜗牛,不就因此而“夭折”了吗?它一心想闯天下,其登泰山、下江南的志向固然可贵,但实际情况呢?自身条件呢?这些它在订计划前并没有考虑过,当它一旦意识到这一点,便为时已晚。远大的目标已成了它心中不可动摇的丰碑,潜在地走有它。于是乎,仅为一天的生命也因此留不下半点痕迹,甚至为此而缩短。
(5)难道这仅是蜗牛的悲剧吗?现实生活中,无数人想“流芳百世”,于是一个个当大官、当明星、当大款……的想法不可磨灭,可一个国家,容得下那么多“名流”吗?到头来,还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对于那些不惜付出沉痛代价,甚至铛锒入狱者,没有遗臭万年便已算得上大幸了。
诸多的事事都在告诫人们:生命需要月台,理想要切合实际,目标不要过高过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自己“短暂”的行程中写下光辉的篇章,留下深深的足迹。

文段语句商榷之处:
原文发表于1998年第11期的《中学生作文指导》,作者是陕西西安89中学生刘阳。上海建平中学特级教师程红兵将之收进他的著作《创新思维与作文》一书中,作为第七章《训练提示或范文》中的参考范文。原文的(2)(3)段合为一段。
作为学生作文,从学生的程度考虑,此文有可取之处,理论切合实际,有针对性。但作为考试卷来命题,特别是作为选拔性考试的试卷来命,则显得太稚嫩,不规范。此文语言不精炼,语病甚多,论证不严谨,结论仓促。

第一段:“当它估计这漫漫征程至少需要6000年时,与自己仅为一天的寿命一比,当下悲愤致死,‘英年’早逝。”
分析:本句首先是无主句,“当它估计这漫漫征程至少需要6000年时”是状语,再次“当下悲愤致死”的“当下”与“一比”重复。其次“悲愤致死”不当,应为“悲愤而死”或者“因悲愤致死”。最后,蜗牛的寿命不是一天,这是知识性错误。
第二段:“合理的目标,能促进成功,就像征程中的月台一样,给人以明确的指示,告诉人们曾经走过的路。”
分析:把月台比喻为合理的目标,比喻不恰当。文中的“月台”应该是站台,是火车出发或到达的站台,站台怎么能给人以明确的指示,告诉人们曾经走过的路。
第三段:“真正的理想,就应像月台一样,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目的地,既不是唾手可得,又不是遥不可及,而是需要付出艰辛,挥洒汗水才能到达的。”
分析:本句的“月台”与上一段的“月台”的比喻意不同,上一段的“月台”是指能给人明确指示,本段的“月台”是指“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目的地”。
第四段:“然而,人们往往会给自己定下过于庞大的目标,认为只要目标高,就有了可贵的志向,那么必然干劲十足。孰不知,当自己经过努力,经过拼搏后,如果总是发觉目标高高在上,给人一种鞭长莫及的感觉时,不仅不会实现理想,可能还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更有甚者,其生命也成了牺牲品。”
分析:“庞大”修饰目标不当,“庞大”修饰的应该是形体、组织、数量,与句后的“目标高”不一致。“只要……就……那么”这是复杂的条件关系复句,“只要……就”第一个条件复句,“只要……就……那么”第二个条件复句。但是二个条件不是产生结果的必然条件,所以“那么”不当。
“孰不知”应为“殊不知”表示竟然不知的意思,起转折作用。
“当自己经过努力,经过拼搏后,如果总是发觉目标高高在上,给人一种鞭长莫及的感觉时,不仅不会实现理想,可能还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更有甚者,其生命也成了牺牲品。”“当自己经过努力,经过拼搏后”语言罗索。
“自己”与“人”对象不一致。
“如果……不仅……”关联词语不对应。
第四段:“它一心想闯天下,其登泰山、下江南的志向固然可贵,但实际情况呢?自身条件呢?这些它在订计划前并没有考虑过,当它一旦意识到这一点,便为时已晚。”
分析:“其”多余,可删去。“可贵”后应为句号。“但实际情况呢?自身条件呢?这些它在订计划前并没有考虑过。”表述罗索,语法有错。“实际情况”包含了“自身条件”。此句可改为“但它在订计划前并没有考虑实际情况”,才能与“这一点”对应。
第5段:“现实生活中,无数人想‘流芳百世’,于是一个个当大官、当明星、当大款……的想法不可磨灭,可一个国家,容得下那么多‘名流’吗?到头来,还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分析:“不可磨灭”本指功业、事迹或道理永远不会消失,用在此处,不当。“于是一个个当大官、当明星、当大款……的想法不可磨灭”,此处省略号错用。“可一个国家,容得下那么多‘名流’吗?”观点错误。不是国家容不下这么多名流,而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名流。并且偷换了论题。
第5段:对于那些不惜付出沉痛代价,甚至铛锒入狱者,没有遗臭万年便已算得上大幸了。
分析:此句转换话题,与前句论述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名流的无关,而是论述为想成为名流付出代价、投机取巧者的下场。

本文段题目商榷之处
第16题:综观全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案:人生需要切合实际的理想和目标。(意思对即可。答文中“生命需要月台,理想要切合实际,目标不要过高过远”亦可)
分析:“人生需要切合实际的理想和目标”与文章论述观点不相符合,文章论述的是“人生的理想和目标要切合实际”,而不是人生需不需要切合实际的理想和目标。所以答案应该为“人生的目标和理想要切合实际”。
第19题:请举出一个能证明第(2)段中“合理的目标,能促进成功”的事例,并对所举事例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举出事例(2分),分析(1分)。
分析:答案没有任何的可操作的要求和示例,给评卷老师造成很大的困难。学生答卷所举例子如毛泽东、周恩来、牛顿、爱迪生这些名人的例子,很难证明他的理想与目标就是合理,但是他们都成功了,这给评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和误差。同时从阅读的功能来说,写论据与分析不属于阅读的考察范围,它应该属于写作的范畴。

科普说明文
计算机模拟表明很多疾病会随着地球大气温度的升高生。人类预测的麻烦已经初露端倪。
现在几乎没有科学家怀疑大气变暖这一事实了。并且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变暖的速度正在加快,大气变化的结果具有日益加剧的破坏性。甚至中学生都会对可能产生的结果列举一二:海洋将会变暖;冰川将会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海水将会淹没许多地势较低一带海岸附近的民居。同时适合耕种的区域也会变化。气候形势会变得更加反复无常,暴风雨也会更加猛烈。然而一些不为人所熟悉的结果也可能同样具有危害性。计算机模拟预测出全球变暖和由此引起的其它气候变化会使许多严重疾病的发病率提高和分布扩大。令人不安的是,这些预测正在逐渐变成事实。
大气升温能通过好几种渠道影响健康。最直接的是,它能造成更多、更强烈、更炎热的热浪。如果夜晚也不能凉风送爽的话,这就会变得特别危险。不幸的是,夜间也不凉爽似乎已是注定的事实;大气升温是不均衡的,夜间、冬天以及纬度高于50度的地区气温上升得最高。在有些地区,由热浪袭击造成的死亡人数到2020年预计会翻一番。持续的高温也提高了烟雾的产量和过敏源的散步。这两个结果可能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
全球变暖还会通过以下方式间接地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幸福:不断地加速水灾和旱灾的发生频率;通过引起水灾和旱灾的剧烈变动以及天气的变化来改变天气形势。因为大气在上个世纪已经变暖,所以干旱地区的旱灾也持续得更长久,集中的降雨量也更加常见。除了淹溺和饥饿造成的死亡之外,以上这些灾难通过各种方式刺激了传染病的发生、再生和传播。
这种前景非常不妙,因为传染病就像神话故事中召来的妖魔一样很难再收回到瓶子里去。传染病一次性猛烈的爆发造成的死亡也许没有一次狂怒的洪水或者一次长期的旱灾吞噬的人多,但是它一旦在一个地区生了根,就难以根除并会蔓延到其他地区。
由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水灾和旱灾也可能以其它形式破坏人体健康。它们会损害庄稼,使庄稼易受虫害和杂草的影响和侵袭,因此引起食物供应不足和潜在的营养不良。

文段语句商榷之处:
第1段:计算机模拟表明很多疾病会随着地球大气温度的升高生。人类预测的麻烦已经初露端倪。
分析:“人类预测的麻烦已经初露端倪。”“预测”后应加上宾语“疾病”。“麻烦”用词不当,应是“困难”。
第2段:大气变化的结果具有日益加剧的破坏性。
分析:表示坏的方面的最后的结果一般用“后果”。
第2段:然而一些不为人所熟悉的结果也可能同样具有危害性
分析:“然而”转折错误,文段并没有转折的意思,而是在举例说了三种大家熟悉的后果之后,再说明大家不熟悉的结果的可能同样具有危害性。所以“然而”应改为“另外”。

默写题目商榷之处:
第24题的第(5)题。答案只要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就可以了。因为从整个句子来说:“妈妈因此说小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如果加上“在乎山水之间也”,就显得拗口,特别是语气词“也”,使整个句子语气混乱,语意不通。

C. 佛山中考作文历年题目


2009年佛山市中考语文作文:《我还缺少什么》

2012
读书需要智慧,生活需要智慧……专智慧伴着属我们成长。
请以"智慧伴我成长"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③不少于500字,如写诗

歌,不少于20行。④不得出现真实姓名、校名,否则扣分。

生活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妙,鲜花、笑脸、汗水、眼泪……即使是最平淡的,只要用心感受,每天都充满诗意。
请以“每天都是一首诗”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情感,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3)不少于500字

,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4)不得出现真实姓名、校名,否则扣分。

D. 2009佛山市语文中考试题

广东省佛山市2009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

第一卷(选择题 共20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10分)

1、选出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惬意(jiā) 濒临(bīn) B.媲美(pì) 瓦砾(lè)

C.迸溅(bèn) 荒谬(mào) D.歼灭(jiān) 忐忑(tè)

2、选出下面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没有其它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因此,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

B.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躁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

C.她总是对人们微笑着,总是迫不急待地想对人民有所贡献。

D.小屋粗制烂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3、选出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

(1)在学代会上,代表们把同学们的呼声 给了学校领导。

(2)他的作品语言幽默风趣,乡土气息浓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 。

(3)作者用生动逼真的细节把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同 ,具有强烈的真实感。

A.反应 崇敬 设身处地

B.反映 崇敬 身临其境

C.反映 推崇 身临其境

D.反应 推崇 设身处地

4、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B.我们在学习上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决不能骄傲自满。

C.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使我市外向型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D.预防甲型H1N1流感,应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少去人多不通风的场所。

5、选出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

①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③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④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A.②④①③ B.②①④③ C.①③②④ D.①④③②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第6至10题。

愚公移山

《列子》

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无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6、选出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汝心之固 固:顽固

B.惧其不已也 已:已经

C.寒暑易节 易:交换

D.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7、选出下列句中的“于”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皆以美于徐公

C.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惩山北之塞(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

B.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运到哪里去呢)

C.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D.曾不若孀妻弱子(你曾经不知寡妇孤儿)

9、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是古代语言,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B.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都对移山持否定态度。

C.愚公是有远大的抱负,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古代劳动人民形象。

D.“杂然相许”,表明移山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10、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愚公”和“智叟”的命名,突出了愚公的大智若愚,讽刺了智叟了鼠目寸光。

B.本文采用神话结尾,主要是宣传轮回报应的迷信思想。

C.写智叟的“笑”,写除了智叟自作聪明的神态;而写愚公“长息“,则写出了愚公因移山艰难而愁苦的样子。

D本文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法,目的是突出智叟的愚蠢和京城氏之子的幼稚。

第二卷(非选择题 共100分)

三、积累与综合性学习(共15分)

11、默写或按要求填空(每小题2分,共10分)

⑴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⑵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⑶沉舟侧畔千帆过,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⑷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⑸《出师表》中诸葛亮在追述先帝知遇之恩时,写下的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 。

12、综合性学习(5分)

现在有不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让孩子从小就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补习班,连节假日都不放过。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准备开展一场辩论会,辩题为“这种做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正方陈述:“我方认为,这种做法利大于弊。首先有利于增长见识,培养兴趣特长;其次能提高综合素质,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请你从反方的角度,写一段辩论词,阐述两条理由。

四、现代文及名著阅读(共35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第13至23题。

(一)

依我看,我们积攒的,主要是一些目光。

为什么我们记起某些往事时,心上和身上会有温暖或滚烫的感觉?那肯定是我们的体内,存放着温暖或滚烫的目光。

为什么我们记起某些场景时,心上和身上会有被碎玻璃扎伤的感觉,甚至会有锥心刺骨的感觉?你锁定这些场景,在深处找寻,一定能找到几束凶狠、敌意的目光,或者找到几缕失望、忧伤、悲凉的目光。从这些目光里,你会想起谁让你受到伤害,你又让谁受到伤害。

那些好的目光,如宝石珍珠,存放在内心最重要的房间,我们经常于静夜抚摸它们,回味它们,被它们再次照拂,同时又为无法再次回到那些眼睛面前,表达谢意和敬意,而感到遗憾和痛心;而那些不友好的目光,恶意的、冷漠的,虽说时间已稀释了它们的份量,然而记忆还是时常被它们袭击,就如同跋涉过水深火热,双腿乃至浑身的骨头,难免被风湿性疼痛折磨。我们的身体和心灵,比我们的理性要精确得多,理性接纳了的,被理性过滤掉的,身体和心灵都悉数收藏,而且原汁原味原质。假如你能勘探你身体内部的江河湖海和崇山峻岭,你将惊异它浩瀚的沉积和收藏,而藏得最深,保鲜保真最好的,正是那一脉脉、一束束、一道道目光。

我们的体重之外,更多的,也更重的,是身体内部储藏的目光的重量。

人生的质量,除了身体的质量,更重要的的,是身体内部储存的目光的质量。

圣人体内,一定存放着高质量的目光。这样的目光,A如水,如雪,如虹。如星、如月、如雨、如纯棉,如黑夜的灯,如冬日的炉火,如妩媚的青山,如雨后的草叶如月光里展开的大海那深邃的沉思和悲悯,B如闪电穿透长夜又谦卑地消融于长夜……我读《论语.》,读《庄子.》,读佛经,读列夫.托尔斯泰,都读到了一束束目光,他们眼睛里的目光,以及他们内心里储存的目光。圣人从目光的丛林中走过,从生灵的泪雨血河里趟过,他们的眼睛望见了苦海的深处,望见了生存莽原上伤痛的背影。同时,他们的眼睛又与长夜远处、星空高处

某个神圣的目光对接,于是,一种深达海底又接星辰的伟大心胸展开于他们体内,发自于人的内心却蕴藏了宇宙般深广思想和爱意的目光,终于降临世间。

于是,我经常问自己:

你的体内该存放怎样的目光?你渴望收藏的那些好的目光是在陆续凋零,还是在陆续生长?你如何在紫外线等有害射线频频伤害的大地上,捕捉并珍藏那些美好的光线?穿过日渐破败的森林,你怎样寻找种子那暗淡的目光,在长久地与它对视之后,你是否播种它,并祈祷在雨过天晴的早晨,看见一株嫩芽,噙着泪珠,表达着胆怯的希望?

我又该向生活,向历史,向覆盖着坟墓、陨石和青草的土地,投去怎样的目光?我该向那瘦瘦的溪流、细细的泉眼投去怎样的目光?你看,那朵小小的芨芨草花就要开了。仿佛一点粗暴的声音都会让它熄灭,我该怎样以温柔的目光注视它仅有的几分钟的童年?无家可归的燕子,怯怯的降落在我的阳台,怯怯的,以公元前的方言,试探我的心思,试探我对春天的态度,我该用怎样的目光问候它或者冷落它?欢迎它或者拒绝它?我该向那山路上跋涉的身影,投去怎样的目光?我该向雨夜里的灯火,投去怎样的目光?我该向一直在黑夜里最高处凝视我的那些神圣的星星,投去怎样的目光?我该向那一天一次大出血。每一天都怀抱爱的火焰而死去的壮美的夕阳,投去怎样的目光?我看见我的不远处安静的站立着的那棵柳树,它的每一根手指都在传递一种古老而单纯的情思,它嫩绿的眼神,那点化过得《诗经》、照拂过唐诗、抚慰过宋词的眼神,又投递到着僵硬的水泥地板上,投递到被电线缠绕被塑料包装了的生活身上,投递到被商业操纵被数字组装被技术复制的文化身上,投递到落满高分贝尖叫声的我的小小的身体上和心上,那么,我该向它投去怎样感恩的目光?

是的,我收藏着来自历史、来自自然、来自生活、来自人群的各种各样的目光。

同时,我投去的目光,也将被收藏,被某棵树收藏,被某朵花收藏,被某条河流收藏,被某盏灯收藏,被夜半的某颗星收藏,被近处或远处的某个心灵收藏。

就这样,我们的目光,改变着白昼的光线,也改变着夜晚的品质,甚至,或多或少地,改变着宇宙的质量……

(选自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1月版《散文2008精选集》,有删节)

13、第3段中加点的“这些目光”指的是什么?(2分)

14、本文运用了许多精彩的比喻,请从第6段画线的A、B两处中,任选一处,说说你对这些比喻的含义的理解。(3分)

15、第7段在文章的结构中起到什么作用?为什么?(3分)

16、第9段中说“我该向一直在黑夜的最高处凝视我的那些神圣的星星们,投去怎样的目光?”请代作者写出一个合适的回答,并说出理由。(4分)

17、“我们的目光,改变着白昼的光线,也改变着夜晚的品质,甚至,或多或少地,改变着宇宙的质量”,联系全文,说说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二)天之华盖(选文暂略)

18、根据文章内容,给“月华”下一个定义。(4分)

19、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文章4、5段的主要内容。(3分)

20、本文多处引用诗句,你认为是否影响了这篇说明文的科学性?试举一例。(3分)

(三)

名著阅读

A

坐了很久,他心中腻烦了。既不敢出去,又没事可作,他觉得天气彷佛成心跟他过不去。想出去,可是腿真懒得动,身上非常的软,好像洗澡没洗痛快那样,汗虽然出了不少,心裏还是不舒畅。又坐了会儿,他再也坐不住了,反正坐也是出汗,不如爽性出去试试。

一出来,才晓得自己错了。天上那层灰气已经散开,不甚憋闷了,可是阳光也更厉害了许多:没人敢抬头看太阳在那裏,只觉得到处都闪眼,空中,屋顶上,墙壁上,地上,都白亮亮的,白裏透点红,由上至下整个地像一面极大的火镜,每一条光都像火镜的焦点,晒得东西要发火。在这个白光裏,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混合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街上彷佛已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祥子不知怎麼是好了,低 头,拉车,慢腾腾地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沈沈的,身上挂 一层粘汗,发 馊臭的味儿。走了会儿,脚心和鞋袜粘在一块,好像踩块湿泥,非常的难过。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得又过去灌了一气,不为解渴,似乎专为享受井水那点凉气,由口腔到胃中,忽然凉了一下,身上的毛孔猛地一收缩,打个冷战,非常舒服。喝完,他连连地打嗝,水要往上漾。

B

到四点多钟,黑云开始显出疲乏来,绵软无力的打着不甚红的闪。一会

儿,西边的云裂开,黑的云峰镶上金黄的边,一些白气在云下奔走;闪都到南边去,曳着几声不甚响亮的雷。又待了一会儿,西边的云缝露出来阳光,把带着雨水的树叶照成一片金绿。东边天上挂着一双七色的虹,两头插在黑云里,桥背顶着一块青天。虹不久消散了,天上已没有一块黑云,洗过了的蓝空与洗过了的一切,象由黑暗里刚生出一个新的,清凉的,美丽的世界。连大杂院里的水坑上也来了几个各色的蜻蜒。

可是,除了孩子们赤着脚追逐那些蜻蜒,杂院里的人们并顾不得欣赏这

雨后的晴天。小福子屋的后檐墙塌了一块,姐儿三个忙着把炕席揭起来,堵住窟窿,院墙塌了好几处,大家没工夫去管,只顾了收拾自己的屋里:有的台阶太矮,水已灌到屋中,大家七手八脚的拿着簸箕破碗往外淘水。有的倒了山墙,设法去填堵。有的屋顶漏得象个喷壶,把东西全淋湿,忙着往出搬运,放在炉旁去烤,或搁在窗台上去晒。在正下雨的时候,大家躲在那随时可以塌倒而把他们活埋了的屋中,把命交给了老天;雨后,他们算计着,收拾着,那些损失;虽然大雨过去,一斤粮食也许落一半个铜子,可是他们的损失不是这个所能偿补的。

21、《骆驼祥子》是谁的作品?请介绍祥子“骆驼”这一外号的由来极其深层次含义。(4分)

22、结合A段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词语“灌”可否换为“喝”?为什么?(3分)

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的又过去灌了一气。

23、选文B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细致描写雨后的景色?(3分)

五、作文(5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时代,学习、生活条件是前人无法比拟的。不过,你是否曾静下心来,细细思索:我还缺少什么?在思索中,也许你会对生活有更多的领悟。

请以“我还缺少什么”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③不少于500字,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④不得出现真实姓名、校名,否则扣分。

附加题

(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雀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憨而有危亡之败也。”

(选自《孔子家语》)

1、按要求完成下面三个小题。(7分)

⑴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①黄口从大雀( )

②孔子顾谓弟子曰( )

③全身之阶( )

⑵下列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憨而有危亡之败也

⑶翻译下列句子。(2分)

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

2、你从本文中获得了哪些启示?(3分)

E. 2005年至2010年佛山中考的语文的试题,邮箱:[email protected].谢啦

赏析:佛山市2005年中考语文试卷评析
佛山市顺德区教研室 詹火滥
佛山市2005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是2002年新课改实验后第一次的招生考试,也是佛山市全市主要高中实行统招的第一次考试。它担负着科学测评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学科素养,区分学生的能力层级,为学校的招生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它还担负着为课改保驾护航,引导课改向良好方向发展。
从试题的结构和考查要点看,2005年佛山市中考语文试卷与2004年中考语文试卷基本保持稳定,没有本质的变化与创新。试卷的立意较多的从知识与能力单一目标设置,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乎没有体现。对学生的读书广度的考查几乎没有。选文和题目设置较为粗糙。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第9题:作者在第5段写到“古仁人”,选出其真正用意的一项。
A、让“迁客骚人”向“古仁人”学习。
B、借“求古仁人之心”,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C、歌颂“古仁人”的高尚情操。
D、教育我们年轻一代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忧国忧民,具有大无畏的奉献精神。
分析:答案为B:题干的“古仁人”与选项的“求古仁人之心”,概念不一致,偷换了概念。同时“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表述不准确,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在抒发自己追求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并不是说自己已经具有了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第10题: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岳阳楼记》叙事简明,描写生动,抒情真切,议论精辟,融记事、描写、抒情和理论于一体。
B、第5段中的议论是全文的重心,前面记事、写景和抒情都是为它做铺垫。
C、第3段与地4段进行对比,写出了迁客骚人和滕紫荆面对一阴一晴两种不同景象,都产生了或悲或喜两种感情。
D、文章运用了两种修辞方法,将洞庭湖的景物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答案为C。
C项的表述有商榷之处,第5段全部是议论,所以“第5段中的议论”表述不确切,应省去“中的议论”。“重心”应为“中心”,同时“前面记事、写景和抒情都,是为它做铺垫”“铺垫”之后应加“的”字。
《阳光的伤疤》
(1)有乡村生活经历的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阳光。这阳光是那么真切,离开乡村多年,只要一想起,背上仍残留着一种阳光暴晒留下的辣痛。
(2)夏历六七月间是收割稻子的时候,天气特别炎热。天未亮,蝉就在房前屋后喊起热来,不到上午九点钟,树叶就耷拉下来,叶子皱巴巴的,像被什么揉皱了,如果树会出声,大概会毫不顾忌地喊出痛来。土埕上的石凳已经被太阳焐得发热,树荫下狗伸出舌头淌汗,湿湿的,仿佛苍苔上拧出的那种。
(3)从五点多起床干到这时,我早就腰酸腿软,晒了几个钟头的太阳,我的背部仿佛被什么动物的利爪子挠过一般,热辣辣地疼。回家吃早饭,我扒拉几口就再也吃不下,只一杯接一杯地灌冷开水,直到肚子发胀,还觉得口干舌燥。我想对父亲讲让自己歇一会儿,但看着他黧黑脸上如小泉潺潺的汗水,我把冒出来的话连同唾沫都咽进肚里,提着镰刀跟在父亲的背后又上田去了。
(4)九点的阳光将父亲的身影拉得很长,我与父亲的距离只有两三步路,有好几次,我的影子与父亲并肩而行了。但当我回头,发现父亲的身影黑黝黝的,仿佛一个看不见底的深井,有好几次我的步伐动摇了,我想:也许我再向前几步,我就会重复父亲的命运。踩在父亲的影子上,说实在的,我当时感到一种深陷的、无法摆脱的恐慌和悲哀。
(5)父亲没有回头,也许他的眼中只有那波浪起伏的谷子。
(6)他背上的汗水和那个少年的我的脸上的汗水淋漓地流在我多年之后的记忆中。
(7)刚才还是明晃晃的太阳,此时变成一个大得可怕的白炽灯,我再也不敢抬头与之对视。走进稻田,刚弯腰,炎热的阳光早巳透过粘在背上的衣服扎进肌肤。“起初尖细如麦芒,后来如荆棘上的尖刺,临近中午,阳光如一些细小的针尖,密密麻麻地扎进每一寸呈给太阳的肌肤。背部的温度由热、炎热到灼热渐次升高,直到觉得自己快要燃烧一般。汗水淋漓地流出来,后来就没有了,被太阳“蒸”干了,抬头看父亲的背影,背上的衣服泛出一层盐渍。多年以后,远离乡村阳光的我很煽情地把自己弯腰俯向庄稼的身影比做一柄“新镰”,把炎热的阳光比做铸炼钢铁的熔炉,把汗水比做淬火的水。其实自从我开始写矫情的诗歌始,乡土和阳光早已变成我手上的一捧展览品。远离乡村的我。没有什么可炫耀的,就炫耀自己经历过的痛苦!
(8)我们的乡村当时长得最多的是苦楝树,诗歌在庄稼中是完全没有生长的空间的。
(9)土生土长的农人。土生土长的庄稼。但没有土生土长的诗歌。
(10)我的腰弯得更低了,这样做的目的,只为减少太阳照射身上的面积,至于这样做会更累的感觉早已麻木了。酸软的手臂和腰肢变得僵硬,特别是臂部的肌肉有点肿胀起来的感觉。但我不敢停下来,怕一停下动作,自己就会被炎热的太阳“压倒”。热原来也有“重量”,久处炎热阳光下的人才会真切体会到。
(11)嘴里已经没有一点唾沫,舌头像板硬的石板,我无力将它推动。
(12)水分被蒸发干了,只剩下干涸的眼神,望向远处密密麻麻的庄稼。
(13)没有一丝风,听得到空气在谷穗上热烘烘地作响……
(14)多年以后,我重读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总有异样的体会。农人爱惜米粒,那是爱惜自己的生命。
(15)那一天夜里,我从噩梦中惊醒,背部仿佛失火一般,又热又痛,只好趴在床上,任冷汗从额上、背上淋漓流出。也许是我睡梦中的呻吟声吵醒了母亲,她来到我房间,看情形一下子明白了,去厨房拿回一点花生油,用手细细地抹在我通红的背上。
(16)几天后,背部结出一大块黑色的疤痕。我看着父亲黝黑如铁的肤色,觉得有些羞愧,想着有一天自己也如父亲一样变成一块铁,再毒的阳光就不会再伤害我了。

文段语句商榷之处:
①“天未亮,蝉就在房前屋后喊起热来,不到上午九点钟,树叶就耷拉下来……”
分析:“喊起热来”后应为句号。前一句写的是天未亮的时候,后一句写的是上午九点钟树叶的情状,两个句子表达的是两种意思。
②“树荫下狗伸出舌头淌汗,湿湿的,仿佛苍苔上拧出的那种。”
分析:本句本是描写天气炎热,但表述不清,究竟是狗淌汗还是狗舌头淌汗呢?产生歧义。 “仿佛苍苔上拧出的那种”拧出的那种是什么?形状如何?不得而知。由“拧出的那种”往前推,应该写的是狗的舌头,狗的舌头是红色的,但“苍苔”是“青苔”,是青色的。
③“看见他黧黑脸上如小泉潺潺的汗水”
分析:“黧黑”后应加“的”作为定语修饰“脸”。
④“仿佛一个看不见底的深井”
分析:“一个”应为“一口”。
⑤“起初尖细如麦芒,后来如荆棘上的尖刺,临近中午,阳光如一些细小的针尖,密密麻麻地扎进每一寸呈给太阳的肌肤。背部的温度由热、炎热到灼热渐次升高,直到觉得自己快要燃烧一般。”
分析:本句是要描写温度的逐渐升高对身体的感觉,但是由于比喻的不恰当,层次并不明显,“荆棘上的尖刺”和“细小的针尖”刺在身上,哪一种更痛苦,说不清。同时,由于有前面的三个不同的比喻,已在表达温度的逐渐升高,人感觉到非常的痛苦,所以“背部的温度由热、炎热到灼热渐次升高,直到觉得自己快要燃烧一般”就显得累赘。

本文段题目与答案商榷之处
第11题: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我”感受“阳光”后的三种不同态度。
答案:怕被阳光暴晒,想远离阳光;阳光成了我的写作素材,感谢(歌唱)阳光;意志得到锻炼,不怕阳光。
分析:从全文看,答案要点中的第一二点是从文章出发,答案的第三点游离了文章的内容。作者写毒辣的阳光,写不怕暴晒的父亲,表达的究竟是什么呢?是在歌颂阳光的毒辣呢?还是在对农民的同情?
第13题:第(4)自然段“我当时感觉一种深陷的、无法摆脱的的恐慌和悲哀”一句中,“我”感到“恐慌和悲哀”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怕被阳光暴晒;担心自己重走父亲的老路或重复父亲的命运;担心未能摆脱被阳光暴晒的困境。
分析:答案的设置扩大了对语句的理解,脱离了具体语句中的具体语义。“我”感到“恐慌和悲哀”是在看到父亲黑黝黝的身影,自己的身影快与父亲的身影重叠的一瞬间所产生的想法和感觉。并且这种想法一直深植于作者的心中,使作者充满了远离阳光,离开乡村的想法。所以从根本上说,答第二点就足够了,文章主要说的是怕重走父亲的老路。
第14题:联系文中画线的句子思考:“父亲”的形象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
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是典型的农民形象,困苦的,脸色黝黑,衣服布满盐渍,肤色如铁,这样的形象能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呢?如果硬是要“任何成果的获得都需要付出巨大的艰辛活劳动的艰辛可以磨练人的意志”,那么“父亲”的成果是什么呢?“父亲”的成果就是不怕晒,不怕晒能给人这样伟大的启示。
第15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可删去。

《生命需要月台》
(1)《於陵子》中曾写过这样一只蜗牛:它想干一番事业,于是给自己定下“宏伟”的目标——先东上泰山,再南下江南。当它估计出这漫漫征程至少需要6000年时,与自己仅为一天的寿命一比,当下悲愤致死,“英年”早逝。这不仅仅是一个笑话,它留给人们更多的是思考:在短暂的生命中,怎样才能实现诸多的理想?
(2)其实,人的一生会有许多理想,能否实现,关键要看它是否合理,是否与自身情况相符,合理的目标,能促进成功,就像征程中的月台一样,给人以明确的指示,告诉人们曾经走过的路,更促进人们奋勇拼搏。有了月台,在生命的赛场中,就会让人拥有旺盛的斗志,不会因前途未卜而消极倦怠。它给人以希望,它给人以信心。
(3)真正的理想,就应像月台一样,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目的地,既不是唾手可得,又不是遥不可及,而是需要付出艰辛,挥洒汗水才能到达的。
(4)然而,人们往往会给自己定下过于庞大的目标,认为只要目标高,就有了可贵的志向,那么必然干劲十足。孰不知,当自己经过努力,经过拼搏后,如果总是发觉目标高高在上,给人一种鞭长莫及的感觉时,不仅不会实现理想,可能还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更有甚者,其生命也成了牺牲品。故事中的那只可怜的蜗牛,不就因此而“夭折”了吗?它一心想闯天下,其登泰山、下江南的志向固然可贵,但实际情况呢?自身条件呢?这些它在订计划前并没有考虑过,当它一旦意识到这一点,便为时已晚。远大的目标已成了它心中不可动摇的丰碑,潜在地走有它。于是乎,仅为一天的生命也因此留不下半点痕迹,甚至为此而缩短。
(5)难道这仅是蜗牛的悲剧吗?现实生活中,无数人想“流芳百世”,于是一个个当大官、当明星、当大款……的想法不可磨灭,可一个国家,容得下那么多“名流”吗?到头来,还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对于那些不惜付出沉痛代价,甚至铛锒入狱者,没有遗臭万年便已算得上大幸了。
诸多的事事都在告诫人们:生命需要月台,理想要切合实际,目标不要过高过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自己“短暂”的行程中写下光辉的篇章,留下深深的足迹。

文段语句商榷之处:
原文发表于1998年第11期的《中学生作文指导》,作者是陕西西安89中学生刘阳。上海建平中学特级教师程红兵将之收进他的著作《创新思维与作文》一书中,作为第七章《训练提示或范文》中的参考范文。原文的(2)(3)段合为一段。
作为学生作文,从学生的程度考虑,此文有可取之处,理论切合实际,有针对性。但作为考试卷来命题,特别是作为选拔性考试的试卷来命,则显得太稚嫩,不规范。此文语言不精炼,语病甚多,论证不严谨,结论仓促。

第一段:“当它估计这漫漫征程至少需要6000年时,与自己仅为一天的寿命一比,当下悲愤致死,‘英年’早逝。”
分析:本句首先是无主句,“当它估计这漫漫征程至少需要6000年时”是状语,再次“当下悲愤致死”的“当下”与“一比”重复。其次“悲愤致死”不当,应为“悲愤而死”或者“因悲愤致死”。最后,蜗牛的寿命不是一天,这是知识性错误。
第二段:“合理的目标,能促进成功,就像征程中的月台一样,给人以明确的指示,告诉人们曾经走过的路。”
分析:把月台比喻为合理的目标,比喻不恰当。文中的“月台”应该是站台,是火车出发或到达的站台,站台怎么能给人以明确的指示,告诉人们曾经走过的路。
第三段:“真正的理想,就应像月台一样,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目的地,既不是唾手可得,又不是遥不可及,而是需要付出艰辛,挥洒汗水才能到达的。”
分析:本句的“月台”与上一段的“月台”的比喻意不同,上一段的“月台”是指能给人明确指示,本段的“月台”是指“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目的地”。
第四段:“然而,人们往往会给自己定下过于庞大的目标,认为只要目标高,就有了可贵的志向,那么必然干劲十足。孰不知,当自己经过努力,经过拼搏后,如果总是发觉目标高高在上,给人一种鞭长莫及的感觉时,不仅不会实现理想,可能还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更有甚者,其生命也成了牺牲品。”
分析:“庞大”修饰目标不当,“庞大”修饰的应该是形体、组织、数量,与句后的“目标高”不一致。“只要……就……那么”这是复杂的条件关系复句,“只要……就”第一个条件复句,“只要……就……那么”第二个条件复句。但是二个条件不是产生结果的必然条件,所以“那么”不当。
“孰不知”应为“殊不知”表示竟然不知的意思,起转折作用。
“当自己经过努力,经过拼搏后,如果总是发觉目标高高在上,给人一种鞭长莫及的感觉时,不仅不会实现理想,可能还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更有甚者,其生命也成了牺牲品。”“当自己经过努力,经过拼搏后”语言罗索。
“自己”与“人”对象不一致。
“如果……不仅……”关联词语不对应。
第四段:“它一心想闯天下,其登泰山、下江南的志向固然可贵,但实际情况呢?自身条件呢?这些它在订计划前并没有考虑过,当它一旦意识到这一点,便为时已晚。”
分析:“其”多余,可删去。“可贵”后应为句号。“但实际情况呢?自身条件呢?这些它在订计划前并没有考虑过。”表述罗索,语法有错。“实际情况”包含了“自身条件”。此句可改为“但它在订计划前并没有考虑实际情况”,才能与“这一点”对应。
第5段:“现实生活中,无数人想‘流芳百世’,于是一个个当大官、当明星、当大款……的想法不可磨灭,可一个国家,容得下那么多‘名流’吗?到头来,还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分析:“不可磨灭”本指功业、事迹或道理永远不会消失,用在此处,不当。“于是一个个当大官、当明星、当大款……的想法不可磨灭”,此处省略号错用。“可一个国家,容得下那么多‘名流’吗?”观点错误。不是国家容不下这么多名流,而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名流。并且偷换了论题。
第5段:对于那些不惜付出沉痛代价,甚至铛锒入狱者,没有遗臭万年便已算得上大幸了。
分析:此句转换话题,与前句论述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名流的无关,而是论述为想成为名流付出代价、投机取巧者的下场。

本文段题目商榷之处
第16题:综观全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案:人生需要切合实际的理想和目标。(意思对即可。答文中“生命需要月台,理想要切合实际,目标不要过高过远”亦可)
分析:“人生需要切合实际的理想和目标”与文章论述观点不相符合,文章论述的是“人生的理想和目标要切合实际”,而不是人生需不需要切合实际的理想和目标。所以答案应该为“人生的目标和理想要切合实际”。
第19题:请举出一个能证明第(2)段中“合理的目标,能促进成功”的事例,并对所举事例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举出事例(2分),分析(1分)。
分析:答案没有任何的可操作的要求和示例,给评卷老师造成很大的困难。学生答卷所举例子如毛泽东、周恩来、牛顿、爱迪生这些名人的例子,很难证明他的理想与目标就是合理,但是他们都成功了,这给评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和误差。同时从阅读的功能来说,写论据与分析不属于阅读的考察范围,它应该属于写作的范畴。

科普说明文
计算机模拟表明很多疾病会随着地球大气温度的升高生。人类预测的麻烦已经初露端倪。
现在几乎没有科学家怀疑大气变暖这一事实了。并且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变暖的速度正在加快,大气变化的结果具有日益加剧的破坏性。甚至中学生都会对可能产生的结果列举一二:海洋将会变暖;冰川将会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海水将会淹没许多地势较低一带海岸附近的民居。同时适合耕种的区域也会变化。气候形势会变得更加反复无常,暴风雨也会更加猛烈。然而一些不为人所熟悉的结果也可能同样具有危害性。计算机模拟预测出全球变暖和由此引起的其它气候变化会使许多严重疾病的发病率提高和分布扩大。令人不安的是,这些预测正在逐渐变成事实。
大气升温能通过好几种渠道影响健康。最直接的是,它能造成更多、更强烈、更炎热的热浪。如果夜晚也不能凉风送爽的话,这就会变得特别危险。不幸的是,夜间也不凉爽似乎已是注定的事实;大气升温是不均衡的,夜间、冬天以及纬度高于50度的地区气温上升得最高。在有些地区,由热浪袭击造成的死亡人数到2020年预计会翻一番。持续的高温也提高了烟雾的产量和过敏源的散步。这两个结果可能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
全球变暖还会通过以下方式间接地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幸福:不断地加速水灾和旱灾的发生频率;通过引起水灾和旱灾的剧烈变动以及天气的变化来改变天气形势。因为大气在上个世纪已经变暖,所以干旱地区的旱灾也持续得更长久,集中的降雨量也更加常见。除了淹溺和饥饿造成的死亡之外,以上这些灾难通过各种方式刺激了传染病的发生、再生和传播。
这种前景非常不妙,因为传染病就像神话故事中召来的妖魔一样很难再收回到瓶子里去。传染病一次性猛烈的爆发造成的死亡也许没有一次狂怒的洪水或者一次长期的旱灾吞噬的人多,但是它一旦在一个地区生了根,就难以根除并会蔓延到其他地区。
由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水灾和旱灾也可能以其它形式破坏人体健康。它们会损害庄稼,使庄稼易受虫害和杂草的影响和侵袭,因此引起食物供应不足和潜在的营养不良。

文段语句商榷之处:
第1段:计算机模拟表明很多疾病会随着地球大气温度的升高生。人类预测的麻烦已经初露端倪。
分析:“人类预测的麻烦已经初露端倪。”“预测”后应加上宾语“疾病”。“麻烦”用词不当,应是“困难”。
第2段:大气变化的结果具有日益加剧的破坏性。
分析:表示坏的方面的最后的结果一般用“后果”。
第2段:然而一些不为人所熟悉的结果也可能同样具有危害性
分析:“然而”转折错误,文段并没有转折的意思,而是在举例说了三种大家熟悉的后果之后,再说明大家不熟悉的结果的可能同样具有危害性。所以“然而”应改为“另外”。

默写题目商榷之处:
第24题的第(5)题。答案只要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就可以了。因为从整个句子来说:“妈妈因此说小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如果加上“在乎山水之间也”,就显得拗口,特别是语气词“也”,使整个句子语气混乱,语意不通。

F. 201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6看图这话题

您好,希望对您有帮助。

2010年浙江省金华市语文中考题目: 1、灯 2、那一天,我 ____了

2010年绍兴市中考作文题目: 越长大,越____

2010年泰州市中考作文题: 以“他”为题

2010年梅州市中考作文题: 以“渴望”为话题

2010年佛山市中考作文题目: 智慧伴我成长

2010年江苏无锡中考作文题: 难忘的决定

2010年浙江湖州市中考作文题: 多想告诉你

2010年山东省聊城市中考作文: 自视

2010年芜湖市中考作文题: 《心中有话对你说》

2010年扬州中考作文题: 以“在乎”为题

2010年浙江省舟山市中考作文题目:《少年不识愁滋味》

2010年安徽省中考作文题目: 不会变的是

2010年浙江省台州市语文作文题目:把____甩在背后

2010年广安市中考作文题目: 学会了________

2010年南充市中考作文题目: 以成长或等待为话题

2010年泸州市中考作文: 呼唤_________

2010年成都市中考作文题目:田守望者vs听听×的声音

2010山东省滨州市中考作文题: 那一次,我真的很棒

2010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作文题目: 共享

2010年青岛市中考作文题目:……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2010年济南中考作文题目: 几分_____在心头

2010年浙江省衢州市中考作文: 少年不知愁滋味

2010年浙江省嘉兴市中考作文: 给____的信

2010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作文题目: _______给了我_________

2010年广州中考作文题: 奖励自己

2010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作文题目: 我的初中生活

2010年重庆市中考作文题: 《难题》

2010年四川内江中考作文题目: 命题作文:远方

2010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作文: 看图作文

2010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作文题目: 我失去了

2010年温州市中考作文题: 做一个行者

2010年南充市中考作文题: 等待…和以成长为话题

http://www.zzstep.com/bbs/neirong_ziyuan.phptid=227094

追问:
谢谢喽~~

G. 近几年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徐州市2012年中考语文试题

一 积累与运用(22分)
1、古诗文默写(10分):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2)感时花溅泪, 。(杜甫《春望》)
(3)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4)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 , 。 , 。(杜牧《泊秦淮》)。
(6)孔子所说的 , 体现了推己及人为人着想的道德情怀,因此被镌刻于联合国总部,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黄金法则。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6分)
在一个村庄里,住着一位ruì( )智的老人,村里有什么疑难问题都来向他(A)。 有一天聪明又调皮的孩子,想要故意为难那位老人 。他捉了一只小鸟,握在手掌中,跑去问:“老爷爷,听说您是最有智慧的人,不过我却不相信。如果您能猜出我手中的鸟是活还是死的,我就相信了。”
老人注视着小孩子狡黠( )的眼晴,心中有数,如果他回答小鸟是活的,小孩会暗中加劲把小鸟掐死;如果他回答是死的,小孩就会张开双手让小鸟飞走。 老人拍了拍小孩的肩膀笑着说:“ ”
一位哲人说: 人生就是一连串的(B)。升学也罢,就业也好,创业亦如此。每个人的前途与命运,就像那只小鸟一样,你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2分)。
(2)为文中A、B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2分)。
备选词语:询问 请教 抉择 挑选
(3)文中划线句有一处语病,请修改(1分)。
(4)根据语境,在文中横线处续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语句通顺(1分)。
3、关于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部小说的成功之处,往往是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有着钢铁般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的保尔柯察金,《骆驼祥子》中老实坚忍、吃苦耐劳却一步步走向堕落的祥子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伊索寓言》中的不少故事都是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如《狼和小羊》《狐狸和山羊》就以绝妙的讽刺笔法,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残暴和蛮横。
C、《变色龙》《最后一课》《威尼斯商人》《范进中举》的作者分别是俄国的契科夫,法国的都德,英国的莎士比亚和我国清代的吴敬梓。
D 、作为中国第一部 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的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4、请你根据提供的材料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对下面的问题展开探究(3分)
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定下的“世界读书日”。之所以选择这个日子,是为了纪念在这一天出生或逝世的塞万提斯、莎士比亚这样一批著名作家,也是在提醒人们, 阅读可能是又一面临“消亡”的事物,尽管现在阅读物和阅读形式空前多样。
调查显示,目前,全国人均每天读书时间不足15分钟;只有5.6%的国民知道身边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有74.4%的国民表示身边没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另有20.0%的国民表示不知道身边是否举办过阅读活动;65.5%的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均每年购书量不到5册,国民阅读率连年下降,每年有超过一半的识字成人一本书也没读过。而700万人口的以色列却有100万人拥有借书证。
问题:如何改变我国国民的阅读现状?请你提出几条建议。(至少写出三条)

二、古诗文阅读(18分)
(一)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5~8题(15分)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倘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 (4)诚自古所希
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B(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C(1)国恒亡 (2)河曲智叟亡以应
D(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 )君谓计将安出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
8、甲文探讨了 和 两个问题,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乙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3分)

(二)古诗词鉴赏(3分)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9、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三、现代文阅读(27分)
(一)阅读下面小说语段,完成10-11题。(6分)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 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 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了。
10、对上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中的“点”“磕”“退后”“上前”等词,生动地表现了少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和月夜相伴去看戏的兴奋心情。
B、选文有三处写到了豆麦,是为了清楚地说明夜气里清香的来源。
C、第三段中的“他”指的是“那声音”,也即第二段中提到的“歌吹”
D、文中的“自失”有陶醉之意,表现了社戏对于童年的“我”诱惑力极大。
11、简要分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二)阅读下面一篇说明文,完成12-15题。(10分)
为泥土洗澡
(1)2012年,奥运会将在英国伦敦举行。在奥运场馆的选址上,英国人做出了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决定:将奥林匹克公园建在伦敦东部斯特拉特福德的垃圾场和废弃工地上。
(2)说不可思议,是因为这块2.5平方公里的土地曾被数十年的工业生产严重污染。据调查,这块土地上的污染物包括石油、汽油、焦油、氰化物、砷、铅和非常低含量的放射性物质。大量有毒的工业溶剂已经渗透到土壤中。
(3)换一种思维考虑,在工业机械高度发达的今天,即使将奥运场馆选址在这种地方,也不必担心。因为解决的办法非常简单,只要动用挖掘机和卡车,把被污染的土壤挖走运到别处,再运来干净土壤把场地回填就可以了。
(4)但是英国人似乎很愚蠢,他们并没有选择这个简单的方法,而是舍易求难,运用复杂方法给这片被污染的泥土洗澡。
(5)2006年10月以来,伦敦市政部门对这块土地的污染情况进行了大约3000次的现场调查,制订了详细的恢复生态计划。之后,他们在奥林匹克公园的范围,建起了两座土壤修复工厂,开始用泥土清洗和生物降解法对接近100万立方米的受污染泥土进行清洁。有毒的土壤被挖起,运进巨型土壤“洗衣机”,分离掉沙子和碎石,然后清洗提炼出污染物。在这之后,用超大“电磁铁”分离掉重金属。清洗过的土壤要经过严格的测试和实验室的检测来评估其清洁程度。经过这样清洗的曾经被严重污染的土地已经完全恢复“干净安全”的标准。据一份测试报告说,被清洗过的土壤即使被小孩儿不小心吞下都不会有问题。
(6)英国人为泥土洗澡,被认为是一项了不起的创举。这种了不起,不是因为他们的科技手段如今已经如何发达,而是他们开启了一种有关人类对环境欠账的弥补尝试:即是不惜代价,让被自己玷污的环境再重现生机。这种做法或许会被看成是天真可笑,其实,这恰恰是被人类忽略的重大责任。
(7)伦敦奥运会奥林匹克公园总工程师萨瑞芙说:“直接把受污染的土壤挖出来运到垃圾场然后填满,这其实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但这种做法在现在的时代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8)萨瑞芙的这句话,再次告诉我们何谓真正的环保,那并非只是拆东墙补西墙。而应是我们人类彻底承认错误,彻底清洗掉我们带给自然的肮脏,使之重新恢复原有的状态。
(选自《甘肃日报》,略有改动)
12、“为泥土洗澡”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具体过程是:挖起有毒的土壤—运进土壤“洗衣机”— — —分离掉重金属。(2分)
13、文中第(5)段所列举的数据在说明的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分)
14、请你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对第(2)段中的加点词语进行简要分析。(3分)
15、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A、说英国人在奥运场馆选址上的做法不可思议,是因为这块大约2.5平方公里的土地曾被数十年的工业生产严重污染。
B、动用挖掘机和卡车,把被污染的土壤挖走运到别处,再运来干净土壤把场地回填,的确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好办法。
C、科技手段的高度发达使英国人做了一件其他国家无法做到的了不起的事情,使被玷污的环境重现生机。
D、这篇说明文告诉我们,真正的环保,应是人类彻底承认错误,彻底清洗掉我们带给自然的肮脏,使之重新恢复原有的状态。
E、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增强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如生活垃圾要分类处理,废旧电池要专门收集处理,减少使用塑料袋等。

H. 2005年佛山中考语文真题,如上所说,最好有答案的。就缺05年的。

像这种,一般学科网什么的都有的

I. 中考宝典 语文 2014 佛山专用

您还需要吗

阅读全文

与2014年佛山语文中考真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