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类探究题
1.题型特点和探究方法
(1)题型特点
主题类探究是一种基于文本内的探究,探究的内容多是小说所表现的丰富意蕴或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它不是直接概括主题,而是挖掘主题的丰富性或深刻性。
(2)探究方法
①多角度解读文本内容,把握文本的丰富内容。尤其是情节、人物形象,这是探究的基础。例如2010年江苏卷第14题要求“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而这一探究是建立在“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基础之上的。因此,必须首先理解这一故事包含了哪些内容:
a.驮队飞越大自然险峻的峡谷,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这一层内容。
b.驮队如何渡峡谷?这里面又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内容;既有驮队之间的关系,又有驮队与“我”的关系。
c.驮队是以牛为运输工具的,那么,如何让牛过去呢?这其中又有一层人与动物的关系内容。
如此分析,探究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②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理解文本的深层含意,不能停留在文字表面,就事论事。
二、社会类拓展探究题
1.题型特点和探究方法
(1)题型特点
这种题与散文中的“社会类拓展题”没有多大区别。它是立足于文本向课外拓展的题型,多是就小说中提供的社会现象或观点,要求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谈自己受到的启示。
(2)探究方法——内引和外联相结合
“内引”,就是能够把握语境,做到词不离句
2. 有没有人可以提供一篇免费的高考语文炼字复习教案
高考诗歌语言鉴赏(炼字型)答题模式
导学目标:
1.能识别诗歌鉴赏(炼字型)题型。
2.能记住诗歌鉴赏(炼字型)答题模式。
3.讲练结合,会运用诗歌鉴赏(炼字型)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内涵,学习诗歌鉴赏(炼字型)答题模式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内涵,(炼字型)答题模式在高考试题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故事《东坡、黄山谷与苏小妹论诗》:今天的语文课,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相传,北宋声誉蜚然的文学家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庭坚一起论诗。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
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黄庭坚认真地思索后,说:“‘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
苏东坡和黄庭坚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
2、学生讨论后交流
〔明确〕“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拟人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3、简述:我国古代的文学家十分强调炼字,他们认为炼字与炼意、炼句一样重要,都是“锤炼文章”的重要环节,是使文章具有精炼美的主要途径之一。
4.整体感知何谓炼字。
红杏枝头春意闹。——《玉楼春》 动词
(一个“闹”字诗中意境全出,以动写静,让人感受到园中的欣欣向荣之景。)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叠词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秋夜》 形容词
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 数词
(这是一首闺怨诗,一个“凉”字是全诗的诗眼,以触觉状态写视觉形象,从窗外梧桐树缝筛下的婆娑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满了冰冷、空寂的床席,营造了一个孤寂落寞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幽居的忧愁怨嗟。
(1)上述诗句中哪些字最有表现力?
(2)炼字的重点通常是放在哪些词上?
明确: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营造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
二、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自主探究
1.“炼字”这类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是什么?
⒈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赏析。
⒉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⒊这首诗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⒋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
⒌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2. 学生自主探究,把握答题要领
例1.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请分析第二句中的“冷”字,用得好在什么地方?(4分)
答:“冷”,寒冷;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露水弄湿了桂花;抒写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例2 . 过 香 积 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译:1.诗人去访香积寺,却不知道它究竟在哪里。穿行数里后,诗人进入了白云缭绕的山峰。
2.古树参天的丛林里,杳无人迹,也没有可供人行的小路。突然不知从何处飘来一阵钟声,在深山里回响。
3. 泉水在嶙峋的石岩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阳光穿过青翠浓密的松林,似乎变冷了许多。
4. 所谓“空潭曲”,潭曲本是毒龙的住地,现在却空无所有,那是因为毒龙已被制服。黄昏时分,诗人突然体悟到禅理,所有欲望、邪念顿时消散云中,心灵也随之得到了超脱。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生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字义、描景象)
“咽”、“冷”两字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点作用)
3.合作交流,归纳答题步骤
通过两道例题,让学生尝试总结 诗歌鉴赏中“炼字”型解题步骤:
步骤一:指出诗眼(词眼、字眼)或解释该字的含义。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如果该字涉及到艺术手法的使用,还要结合艺术手法分析。
步骤三:点出该字作用: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特别提醒: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三、牛刀小试,即堂训练
1.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2.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很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用“系”字既切合都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用拟人手法表现它的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般般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四、课堂小结,梳理所学
五、作业布置
1. (2008年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4分)
答:“网”就是张网网住。淅淅沥沥的小雨好像丝网一样,想要将即逝的春天网住。这个想象、比喻(拟人)生动、新奇。表明作者对春天的极力挽留。
2.(2009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月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常常,频频。
译:1.运行万里而来的瞿塘峡的月亮,今春以来已经是第六次出现上弦月了。首联既交代了时间(六月初旬)和地点(瞿塘峡),又寄寓了万里漂泊、羁留难归之感。
2.月光常常照亮我幽暗的居室,洒满无垠的蓝天。“时时”二字既写出月的殷勤关切,又见出诗人饱经丧乱,常常夜不成寐,望月思归。
3. 月光静静洒下,凉爽透过衣襟,格外宜人;月亮高高地悬挂天空,空自对着我挂满泪痕的脸,竟无动于衷。
4. 有一只南飞的乌鹊,在月下盘旋良久,无枝可依,只好落在江边。此联化用曹操《短歌行》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暗喻自己到处漂泊,无处栖身。
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⑴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⑵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答: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②“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全篇无论是写自然景物还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态,都笔致轻灵素淡,充满着情趣。节奏也是流畅、欢快的,字里行间,融注着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3. (2007年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4分)
答:第一步指出字眼:最传神的分别是“明”和“出”。
第二步描述景象:“明”和“出”充分表现出雨后“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阳光照耀下“碧峰”秀出。
第三步点出该字作用:河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群山在阳光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感。
3.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全套教案
非常好,实用,怀着迫切的心想要拜读。
4. 2017年高三语文怎样阅读文言文复习教案
写教案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十项:
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学目的(内或称教容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
七.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九.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十.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书写过程中,教学过程是关键,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设计新颖活泼,精当概括。
3.提问那些学生,需用多少时间等。
(二)讲授新课
1.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
(四)归纳小结
(五)作业安排
布置那些内容,要考虑知识拓展性、能力性。
5. 如何探究小说主题意蕴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
探究主题意蕴
一、考纲要求: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内容)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研究。 (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目的)
(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探讨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多方面)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专家强调: 回答问题包括探究题一定要从文本出发,不可抛开文本随意生发、自我发挥。
二、探究小说主题的技法
(1)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2)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
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①歌颂、赞扬、弘扬什么。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三、解题方法
(1)常见设问模式: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把小说的题目××改成××,好不好,为什么?
④小说××为题,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考虑,请选择某一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
⑤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2)阅读突破点
①整体阅读,宏观感受,把握作品思想内容,就等于抓住了探究的精髓。
②注意标题和体裁。标题是文章的高度概括,有时就是小说线索,必须关注。
③抓关键性语句。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语言、行动,以及作者的评述、诠释的一些关键语句。抓住“文眼”就把握了探究的方向,所以小说中一些内涵丰富的语句,如意蕴丰富的哲理句、意味深长的双关句、生动可感的修辞句、观点鲜明的议论抒情句以及结构上起到重要作用的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