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
答案有: 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 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 记叙文六要素?
(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 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 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 划分层次?
(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6.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 、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①核心人物②核心事物③核心事件④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
(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 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 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
(8) 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
13. 修辞方法及作用
(1)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16. 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答: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 ,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 :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17. 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 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①时间推移法 ②空间变换法 ③稳步换景法 ④分门别类法
19. 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20. 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种类:一是人物描写: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B、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 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21.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22.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3.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增强表达效果。
24.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5.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6.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 A、 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 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 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27.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 见第13个知识点.结合第28答题点回答.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 ,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22.文章用典的赏析: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28.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9.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A、能或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 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30.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
31.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 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 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32. 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33.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 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② 中考语文记叙文答题技巧和模式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模式
记叙文阅读中语言的表达作用题(总的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根据实际灵活应变)
三种类型:加点词的表达作用,划线句的表达作用,段落的作用
1、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基本题型:下列句中加点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题思路和方式(不用考虑结构上的);——的词写出了——(结合本词特点,概括内容)。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内容方面]
2、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基本题型:文中…句子(关于…的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题思路和方式(结构上的作用明显就写,不明显不要强求):写出了——(内容的精准概括)。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内容方面];为(与)上(下)文的——作铺垫(作对比),或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等[结构方面]。
3、段落的作用
基本题型:文章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和方式(内容和结构的作用两者必写):写出了——(内容的精准概括),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内容方面],结构上的作用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来灵活确定。
●记叙文阅读中与作手法的表达作用题
基本题型:文中…运用了对比(连续反问、设问、引用…)的手法,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答题思路和方式:写出了——(找到运用该种写法的相关语句,对其内容作精准概括),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语句或段落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开头:总起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点题等(附加: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中间: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
结尾: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中心等
●记叙文阅读中的评议赏析题
基本题型:本文有关…的描写生动、传神。请从下列例子中选择两例进行具体赏析。
答题思路和方式:
四要素:写作方法+引用的关键词+句意内容的精要概括+写作目的、作者情感(中心)
形式:运用了——(手法),通过——(关键词)的描写,写出了——(句意内容概括),表现了——(目的、情感)
概括写作目的和情感时,除了可以用“表现了——”之外,还可用“表达了…抒发了…告诉了…呼吁了…赞美了…歌颂了…揭露了…鞭挞了…讽刺了…揭示了…反映了…”等,根据文章的实际情况,灵活概括写作目的和情感。
●人物评价题和主题赏析题
四要素:
观点+材料+结构+文采
人物评价题:
基本题型:
请你对文中的…人物作出评(赏)析(文中的…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加以分析归纳。
答题思路和方式:
文中的…是一个…的人(观点),从——(事例一材料)中,他——,体现出了他…的精神(品质)(分析)[分析中要强调你引用的材料和你观点的一致性],他的确是——(总结句)。
主题赏析题
基本题型:关于本文的观点,有以下三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请简述理由。
答题思路和方式:
我认为文章的主题是…
(1)文章主要叙述(描写)了…(对文章的主要材料加以概括)表现出的是…(分析)
(2)文章中的多处材料表现了这个主题。例如第…节,作者写到“——”,体现的是——(分析);再如第…节中,作者又写到了“——”,这里又体现了——;又如第…节,作者写到“——”,体现的还是——。故文章的主题是——。(引用材料至少要有三处,分析中处处强调引用材料和观点的一致性)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l、渲染…的气氛
2、烘托人物…的形象(或人物…的心情、感情);
3、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4、推动情节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l、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③ 中考语文病句分析题有哪些答题技巧
病句是指不符合语言的组织规律、不符合客观事物的事理、不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的句子。“辨析并修改病句”是属于纯洁语言一类的考点,在语言发展极快,新词与语病都层出不穷的今天,尤其需要规范语言,使其健康发展。中考在这一考点上,题型一般只是两种:
一是辨析语病,二是修改病句,辨析病句是对病句识别与能力的考查,修改则以辨析为基础。修改病句,要在判定语病种类的基础上,明确语句的表达目的,抓住关键,不伤原意,尽量“多保留少改动”。
二、病句类型复习
成分残缺:是指一个句子缺少了应有的成分,影响了意思的表达。常见的是缺主语或宾语。
搭配不当:是指一个句子的各个成分之间搭配不符合语言习惯。
语序不当:是指句子语序错乱,造成病句。
句式杂糅:两个句子糅合在一起,造成了句子不通顺的现象。
前后矛盾:是指句子表述违背常理,造成前后矛盾的情况或者前后分句不对应的情况。
词语误用:句子中词语感情色彩与句意不合而造成的病句,或关联词误用,就是词语误用
歧义:指一个句子在上下文中有多种意思,表意不明,使听者误解。
重复累赘:是句子成分多余,造成重复累赘。
并列不当:句子中出现交叉包含的关系。
三、修改病句的方法
(1)增——残缺的成分要增补上
(2)删——重复多余的词语要删除
(3)调——语序不当的要调整
(4)换——搭配不当的词语要更换
四、病句辨析有诀窍
从病句类型入手辨析病句,这是病句专题复习的惯用方法。然而,有些小技巧也不容忽视,它们在病句辨析时,也常常收到了好的效果。下面试举几例略作说明。
1、看到介词不放过
介词使用不当,极易造成成分残缺、表意不明或不当。例如:
①、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了一丝笑容。
此例滥用介词“经过”,致使整个句子残缺主语。
②、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存入银行。
此例中“和”可作介词,也可作连词,它们分别表达两种不同的意思。
③、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任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此例中介词短语“在……中”应改为“从……中”。
2、看到动词不放过
读到一个句子,就应有意识地想想,这个句子中的动词能不能带宾语,能带什么样的宾语,动词和主语、宾语或修饰语能否搭配。例如:
①、它每年的发电量,除了供给杭州使用外,还向上海、南京等地输送。
此例中动词“输送”和主语“发电量”就不搭配。
②、这样做会拖延培养人才的质量。
此例中的动词“拖延”和宾语“质量”在意思上不能搭配,可改为“拖延时间”或“影响质量”。
③、说到这儿,她又向我们哭泣起自己的往事来。
此例中的“哭泣”为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可改为“哭诉”。
3、看到否定词不放过
否定不当是否定句中常见的毛病,审读否定词时一定要注意含有否定意味的一类词语,如:禁止、切忌、杜绝、避免、缺乏等。例如:
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此例前面已用了“缺乏”这一表否定意义的词语,后面“不足”和“不当”即为多余否定。
②、近几年,王芳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资料。
此例中“无时无刻不”表示双重否定,而“无时无刻不忘”即为误用了否定词。
4、看到两面词不放过
一个句子如果出现“能否”“是否”“有没有”“成败”“好坏”“优劣”之类的两面词,就应分析该句是否存在两面与一面不搭配的毛病。例如:
①、要保证安全生产,机器质量的好坏,是重要条件。
②、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
上述两例病因相同,都是两面与一面不搭配。
5、看到关联词语不放过
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可能会出现搭配不当、位置不当、层次颠倒或强加关联词等毛病。
①、无论干部和群众,毫不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此例中“无论”后面不能接并列短语,只能带由选择性的连词“还是”或“或”组成的短语。
②、不但他喜欢京剧脸谱,而且喜欢京剧的各种服饰。
此例两分句主语相同,第一分句的关联词“不但”应放在主语之后。
③、未来世界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更是顶尖人才的竞争。
此例递进层次颠倒,应将“科学技术”和“顶尖人才”调换位置。
6、看到并列短语不放过
句子中的并列成分在搭配方面很容易出现毛病。例如:
①、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注视和倾听着这位英雄的报告。
此例中的并列谓语“注视和倾听”和宾语“报告”只能部分搭配。
②、人类在高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发现和进展。
此例的并列宾语“发现和进展”中只有“进展”能和谓语“取得”搭配。
③、引进新技术后,某产品的质量和数量都有了很大提高。
此例的并列主语“质量和数量”中,只有“质量”一词能和动词“提高”搭配。
7、看到有表数量、范围或程度的词不放过
句中表数量范围或程度的词常易与其他词语相矛盾。例如:
①、经过刻苦努力,期末考试,他六门功课平均都在90分以上。
句中的“都”是指前面提到的各项,但前面的“平均”只能有一个数,故“都”与“平均”矛盾。句末的“90分以上”是约数,也与“平均”矛盾。
②、有报道说,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销售利润在8%以下,比去年下降了1倍。
“减少”“下降”“贬值”都不能超过一倍,减少1倍就意味着把原数减完了。
8、语感审读法
辨析病句,可以借助语感。一般说,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是出语病的地方。
①、焦裕禄这个名字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是不太熟悉的。
此例读起来很别扭,就是因为主语和宾语位置颠倒了。
②、广大青年表现出无比的进行改革的热情。
借助语感来审读,就发现此例误将定语放在状语的位置上了,可将“无比的”调至“热情”之前。
9、主干分析法
对句子作语法分析,可先提取句子主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若主干无毛病,再检查它的附加成分,看修饰语和中心语有无毛病。例如:
①、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此句主干为“生产不能自给”,很容易看出主语“生产”和谓语“自给”不能搭配。
②、博物馆展出了宋朝时期新出土的古船。
此例主干为“博物馆展出古船”没有任何毛病,再看修饰语,“宋朝时期”和“新出土”均为“古船”的定语,检查一下,就发现定语语序不当,应为“新出土的宋朝时期的古船。
④ 中考语文:对联题答题技巧
再好的技巧也需要多加练习,为你奉上:
中考中对联题命题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常见的有四种命题形式:①对联链接;②对联配对;③对联撰写;④对联赏析。下面我们结合例题来谈谈这四类试题的实战技巧。
一、对联链接。
试题给出一副对联,让考生回答与此对联相关联的内容,比如对联所涉及到的典故,对联让你想到的名人或名句等。
【例1】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会联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千古名句____,____。
【分析】此对联事实上就是根据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内容而撰写的,也是镌刻在岳阳楼上的名联。对联的上联写了洞庭湖的山水景物,下联则写了赏景人的情感。由对联中的“忧乐”我们很自然就会想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
【答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例2】《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是中学课本中的名篇,请同学们回顾这两篇课文的内容,把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陶渊明志寄世外桃源;欧阳修情醉____。
【分析】此题是一则补充对联的试题,对联的内容范围都已经给出,让同学们根据《桃花源记》、《醉翁亭记》的内容来写,这需要同学们对这两篇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有较深的了解。试题的上联已经给出,根据对联的特点,我们知道补写部分须是一个表示处所的偏正式四字词语,上联内容已经用了《桃花源记》,那么下联这个四字词语一定是《醉翁亭记》文中所提到的地址,经过推敲琢磨“滁西琅琊”较为合理。
【答案】滁西琅琊。
二、对联匹配。
试题把相对的事物全部给出来,让考生把这些事物按照对联的格式相互配对。
【例3】中国不少地名可组成比较工整又非常有趣的对子。例如:石头城对燕子矶,朝天宫对阅江楼,凤凰台对麒麟门。
请从“无想寺”、“状元楼”、“白马湖”三个地名中,选出最恰当的分别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乌龙潭对____,莫愁湖对____,总统府对____。
【分析】此类根据上联找下联的匹配题,难度不大。它考查的是学生对句子节奏的把握,以及对词语性质的了解。
【答案】乌龙潭对白马湖,莫愁湖对无想寺,总统府对状元楼。
三、对联撰写。
要求考生直接撰写对联,或者给出上联让写下联。此类试题难度较大,命题者一般选择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人、事、物要求考生撰写。
【例4】某班要举办一次“文学沙龙”活动,其中有个项目是“读名著,对对子”。现在邀请你参加这个项目的活动。请根据上联,完成下联。
【参考人物】孔明、悟空、武松、黛玉……
上联:废寝忘食香菱苦学诗 下联:____
【分析】此题结合同学们熟悉的名著来考查对联知识。这需要同学们对《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四大名著中的人物故事有所了解。上联是根据《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故事来写的,对联先给出一个评价人物的四字词语,然后给出这样评价人物的证据,那么,下联的内容也需根据名著中的一个人物事迹来写。同学们可以根据参考人物来选择人物故事,这样分析之后,就可以得出相应的对联。
【参考答案】①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②赴汤蹈火悟空勇除妖;③无畏不惧武松猛打虎;④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四、对联赏析。
对某一副对联从某一方面进行赏析,这个要求有相当难度,牵涉知识很广,因此一般试题只要求考生从一两个方面做简单赏析。
【例5】下面对联是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改写的一副对联,请你对这副对联进行简单赏析。
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分析】我们知道,语文学科的考试水平分四个层级:A、识记,B、理解,C、应用,D、欣赏评价。这道题属于D级,具有一定的难度。
赏析时,可从对联的内容上进行赏析,可从对联的句式特点上进行赏析,也可从句子的修辞上进行赏析等,答题时只要能抓住要点,正确赏析就行了。
【参考答案】在内容上,这幅对联透彻地阐明了读书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道理;在句式上,这幅对联长短句结合,读起来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在修辞上,这幅对联巧用对比修辞,能够警醒人们认识到持之以恒的道理。
【例6】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于是有人写了以下一副对联:“家运国运奥运努力才能走运;金牌银牌铜牌健康就是好牌。”
请你仔细品味这副对联,任选一个角度做简单赏析。
【分析】这是一个对联赏析题,所给对联的内容紧密联系社会热点,以此告诉人们人生的哲理,所以同学们可以从对联的哲理上进行赏析。另外,同学们还可以从对联的用词上进行赏析,如上联多次重复“运”字,下联多次重复“牌”字,两相对照,相映成趣。
【参考答案】这个对联蕴含深刻道理,上联解释了“走运”与“努力”的关系,告诫人们“走运”不是随便得到的,而是努力的结果;下联则告诫人们不可一味地追求名利,还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例如有一些运动员为了获得奖牌使用兴奋剂而损害自己的身体。)
【实战提醒】
做对联题,要明确试题的相关要求,要掌握大量的文学常识,要能够熟练地运用词汇,还要灵活地利用已知条件。了解对联的一般规则:
(1)要字数相等。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2)要平仄相合。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讲究“虚对虚,实对实”,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⑤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考试答题秘籍
(一)联系句意,回答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引出说明对象(说明文),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等。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4、文题:总领全文;点明主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表达情感;交代文章线索;交代文章顺序;交代文章的内容或介绍说明的对象或引出议论地对象;用()修辞,表达();介绍人物,地点,事件,时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和作者情感。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和作者情感。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感情。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内容揭示出来,再答句中情感,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古代诗歌欣赏的有关方法。
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八)最易混淆的语文术语的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