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考语文答题有哪些技巧
一、语文基础题
先说时间的分配。第一大题的3个选择题,一般同学可控制在5分钟。这部分题目因题型稳定,平时训练也多,基本套路考生应该是相当熟悉的,因此在审题清楚的前提下可大胆作答,中等速度解答为宜。另外,答案要看重第一印象,没有充分的依据,不要擅自改动。
答题策略:
1.看清题干要求。选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项,有没有其他可供答题参考的信息等,务必看仔细,看清楚。
2.先排除最有把握排除的选择项。如“词语、成语(含熟语)辨析题”可从感情色彩、范围大小、程度轻重、搭配得当与否、是否重复累赘等方面考虑。
3.几点常规的提醒。读音正误辨别时,注意越是你平常最有把握、人人似乎都这么读的字越要谨慎;错别字正误辨别,看题不宜太长久,时间长了原本是正确的反而会觉得像是错的,如无把握,可先放一放不去做它;选词填空题宜用“排除法”,而且要注意“搭配”问题;成语使用题忌“望文生义”的理解,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有时试题中那“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二、自然科学和社科类文章阅读
这两部分的内容考查,一般采用单项选择的形式,共设四个小题。做好这四道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思考的严密、周详。
2.务必找到与试题选项对应的词、句、段,反复对照理解,仔细判断选项正误;依据原句进行推理要合理,否则成为“无中生有”。
3.了解设置干扰项的几种情况: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扩大或缩小概念的范围,缺乏依据,因果颠倒,先后错乱,张冠李戴等。
4.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有时选文可能枯燥,要保持大脑清醒。静下心仔细阅读,力求准确理解。
答题技巧:
一是锁定题目的阅读区间,在第几段第几行,特别是涉及到第一、第二自然段的词语、句子的理解题。
二是一般第1、2题比较容易,可以直接找到原文中的位置,根据题干指向。表述一般与原文一致的,大都正确。
三是第3、4题的设题难度稍微大一点。设题的错误项大都与原文有些偏差。细微处要搞清楚。
三、文言文阅读
针对文言文阅读试题多以叙述性文字为主的特点,在进行整体性阅读时,要用心去查找文中的人和事,尽量把文中下列相关的内容圈点出来:人有几位,如何称谓;主角是谁,与他人关系怎样;事有几件,由几人所干;事件关系,有何意义,大体分分层次。接着审清题目,带着这些问题再去研读文段,不在无关处纠缠,要在紧要处下工夫。
1.文言实词的理解: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选项中给出的解释,可代入句中,结合上下文,反复印证。另外要特别注意词的多义、词的活用、词的古今异义、通假、词的偏义等文言现象。平时我们积累的一些成语中个别语素的解释,有时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也要为我所用。
2.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理解句意为前提,根据词在句中的位置化虚为实,断定词性和用法。
3.“筛选信息”和“把握文意”:这是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两道题。要注意整体把握。尤其最后一道“把握文意”题,该题四个选项的设置。大多是按原文内容先后顺序排列的,往往选不恰当的项,这既对理解全文有帮助,也为解前面的题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此处宜稍放慢速度,力争做正确,做完后,回过头来检验前面几个题的正误。
答题技巧:
1.要学会圈圈点点,因为第I卷使用答题卡,圈点是可以的。把人物、主要事件划一划。
2.要先读文言文的最后一题,即内容的概括分析题。这个题实质上可称为“文言文的白话译文”,它对人物、对全文内容、对事件的分析都十分清楚明了。所以先读了此文。就相当于读了译文之后。再去看原文。事半而功倍。
3.要借助原文推断词义。不要想当然,要调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储备。
4.文言文的翻译,要先看此句前面的文字含意。因为上下文是最好的提示。前面的句子理解了,后面的句子自然会水到渠成。
5.除了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外(大纲规定的120个),还要在考前看一看课本中注释的其他文言实词,只看注释即可。
6.文言虚词要在“而、与、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等常用词语上,再复习一下。
四、文言翻译
文言文翻译:首先要读顺句子或语段,读顺了翻译就成功一半;句中重要实词虚词解释,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推断;翻译时应注意文言文的句式,语序的变化调整,省略成分的补充;注意译句的通顺上口,书写认真。没有哪一位阅卷人会在空白处打对号的。所以那些杠杠框框该填的必须填上,不论自己答对还是答错。
古文翻译重在直译,字字落实。
五、古诗鉴赏
古典诗歌鉴赏:首先认真审题,明确在哪一方面进行鉴赏。
1.思想内容方面,要借助诗人写的景、人、事,体会诗的意境、诗人的感情经历、反映的道理。
2.形象方面,要找准诗中所写的形象,体会这些形象的经历、心态或代表意义。
3.语言方面,耍认真体会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的动词、形容词和其他词类,分析其如何体现意境的,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
4.表达技巧方面,要弄清诗歌的表达技巧,借助原诗句进行分析。
5.明确题目要求的提示性因素,严格按要求做题。
6.认真组织答案,如果是语段。则按总分结构表达,要用准有关诗歌创作的概念术语,即要说行话。比如,要用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不用第一句、第二句等。
答题技巧:
古诗鉴赏重在字句的理解。要从诗中找答案,各种方法要学,但关键是对本诗的理解,特别是在意境上要把握好。意境就是作者写这首诗表现的心境。或低沉、或昂扬、或沉郁、或思念、或冷漠等等,由此再落实到词句中。
记住的关键一点就是:答案在诗歌内,在字句内在作者表达的情景内,如“冷、清、寂、绝、暗、阴、闹、笺、泪”中。
诗歌鉴赏的表述,要紧贴诗句展开,可贴标签,不可夸大或缩小,实实在在的表述为好。如2002年“折柳”,2003年“冷、咽”的诗眼,都是据本诗内容去分析,不可硬套。当然,表述应有技巧。就是分析这个词的来龙去脉,在此处的含义。这样表述就清楚了。
六、名句默写
名句名篇默写:看清四选三,还是三选二,还是全做,记得牢,拿得准,写得对。
七、文学作品的阅读
1.加强整体感知,明确所写之物、所抒之情和所阐之理。细读标题,浏览开头、结尾,筛选反复出现的词、句(尤其抒情句、议论句)。
2.吃透题目要求,严格按要求答题。
3.找到符合题目要求的阅读区间,有时阅读区间跨度比较大,注意筛选、截取符合题目要求的语句。精心概括,合理重组,必要调整,适当转换。
4.答案要完整,用词准确,所组句子要文通字顺。
5.根据命题者设题“由浅入深”的特点,后面的题目可能会为前面题目作注脚。
6.在不限定字数的前提下,根据所赋分值的多少,所留空间的大小作答,注意采点答题。
7.答案书写虽不赋分,也要认真。一般阅卷老师不会仔细琢磨你的答案,只有让他们速读时一目了然,才不至于丢失冤枉分。答案要做到每一句都有依据,有出处,万不可凭想当然,率性而为。
答题技巧:
1.打破现代文阅读的神秘感,要有“答案都在原文中”的观点。
2.紧紧抓住文中的一些带有提示性的词语,如“因此”“所以”“但是”“尤其”;或概括总结性的较理性的词语,如思想、意识、现实主义、浪漫气息、奥秘、象征等。来具体推断其理性内涵和层次含义。
3.现代文阅读的核心是“概括”内容,这一点解决的办法。就是在阅读的段落内,以句号为单位,每一句概括一个意思,分条列出,不要被有些题目的“意思”“作用”“好处”所迷惑。谈“作用”“好处”“意义”,也要依托内容去淡,不可简单地说“强化了主题,深化了中心,增强了效果,十分生动形象”等词语,就应付了事。
4.多答。因为现代文阅读字数逐渐放开,那么多答一点,就会多得分。况且答多了也不扣分。多答要注意两点:(1)分条列出,概括作答,一般分数多的题,答案要与分数一致,即6分题。答3个小点即可。(2)答案不要重复或从反面去说,正面作答即可,不要用形象或描写的语言。
八、语言表达题
1.语病修改。从语病、简明、连贯、得体角度考虑。首先判断要准确,动小手术(增、删、调、换),不改变原意,答案表述要规_范,注意审题,不要把正确的改为错误的。
2.仿写。明确评分要点,要求严格按下列要点进行仿写。①内容合理(上下文意衔接、情调一致等);②句式仿写(句式结构一致、运用手法一致等);③修辞上,注意比喻和排比手法;④符合题目要求,尤其特殊要求;⑤语句通顺(否则扣分)。
3.扩展。①答案必须体现题目的明示要求和暗示要求(明示要求有的在题干上,有的在语言材料中),如2000年“歌声”一题,明示要求:以“歌声”为重点,“不少于30字”;暗示要求:要体现二者的差别,要以描写为主,构思新,文笔好。②答案表述要通顺,不漏字,不重字,不出现语病,书写认真。
4.压缩语段。①理解和归纳是压缩的前提和基础;②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和限制。高考往往强调有侧重的压缩;③合乎题干要求,要点全面,答案通顺。
5变换(选用)句式。①明确变换的原则;不得改变原意。②注意把握原句的句间关系。③语句要通顺。
6.得体、连贯题。要根据要求来作答。
答题技巧:
1.读懂读清题干,是做题的根本。题干一定要读两遍,命题人说,题干上的话没一个字是多余的。读清读懂了题干,题目也就成功了70%。
2.按题干的提示要求做题。题干既是要求,同时也是提示,是暗示。所以按照提示要求做题会事半功倍。
3.语言表达题每年会出现一些新题型。每位考生心理要有所准备,但其测试的方式方法可能有些与平时的不同,而能力要求却是每位考生早就心中有数的。
4.识图识表题,可以在平时训练一下。准备这一部分的测试,其考查的形式一定要多一些,全一些。有备无患。
九、高考作文题
1.作文阅卷细则
(1)整体要求:有字即不给0分;无标题扣2分;每缺50字(3行)扣1分;错别字每1个扣1分。
(2)审题:偏离题意的,如果能判断是完全离题的作文,给20分以下;如文章前后有适当点题的文字,在30分上下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36分。
(3)基准分:作文评分的基准分都定在42分。达到了基本要求,基本符合题意,语言也过得去,比较平一些的文章,就可以打42分。
(4)打分的程序:打分采取“综合判断,分等参照”的原则,首先应该从总体上综合打分,看它属于哪一档的文章。
(5)评分重点:评分标准中以题意、内容、语言和文体为重点。我们主张在这四项中,以内容和语言为重点。除了审题,文体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这里的文体,不是指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而是指更广泛的文体概念。
(6)抄袭等情况的处理:
抄袭,原封不动或稍微改变了几个字的默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凡是抄袭的作文,只能在20分以下给分,抄袭作文必须给出证据,不能凭想当然办事。
套用,也可以称为改写。故事是别人的,但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叙述,个别地方根据题目要求,作了一定的修改。这类作文,如果再创造的成分教多,且能判断该考生的确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可以在及格分以上给分,但不能超过40分。
仿写。模仿与套用卷相像,但不一样。模仿卷的再创造成分更多,所以,如果立意、语言等方面出色,这类卷子可以打二类分,但不得超过50分。
2.问题作文
若作文具备以下四点之一,则视为问题作文:内容上有严重政治倾向性错误;作文雷同;前后笔迹不一致;在文中有特殊标记。问题作文提交组长或阅卷大组处理。
3.阅卷教师的特点
(1)工作量大,易产生疲劳:不愿意仔细看,主题不清,立意不明的,直接打入低类。看得费力,主题句没找到或不好找到的,打低分;电脑阅卷,字迹模糊,扫描不清失信息,老师看得吃力影响分。
卷面“容颜”须装扮,要讨“考官”心喜欢。
必须用专用笔答题,浓淡适度;少涂抹、轻涂改,即使涂改,也要按规定(将所修改的内容用双横线划掉,然后在其上或下写上应改成的内容)轻轻地涂,清晰地改;字不要写得太大、太松散,有格的也不要写得太饱满,字体要端正,不要太歪斜(斜度大的扫描出来很朦胧,模糊不清),字距行距也不要太大。千万注意:模糊不清难以辨识的无论是简答题还是作文一律判零分。
(2)阅卷老师易产生主观性。我们必须想办法使阅卷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向着有利于你的方面发展,否则便会造成直接排斥。
隔皮猜瓜原有“道”,作文写作有“诀窍”。
俗话说得好:“宁可丢了芝麻捡西瓜,不许捡了芝麻忘西瓜。”我们常常形象地把“作文”比作“西瓜”,因为它在150分的语文卷中占据了60分,比重之大显而易见。当然作文“网阅”的打分也就成了大家关照的重中之重。为公平、公正起见,各地招考委制定了作文“网阅”的新规则:两个阅卷老师打分差距超过7分(7分以内的取两人的平均分)以上,交由第三人批阅打分,如果第三人打分与前两人打分差距还是较大(不大的就取三个人的平均分)就交由第四人(终评人)批阅,并以第四人所打的分为终结分(一锤定音)。关注作文写作,重视作文训练,那种“作文实质上就是碰运气,不用做准备”的观点是极端错误的,应积极准备,科学系统训练。
(3)评分标准是阅卷教师的唯一准绳。按照评分标准写作文是作文稳中求胜的关键。我们必须真正的弄清写作的评分标准。
以基础等级(内容+表达共40分)和发展等级(20分)为基准,并且对评分细则有了补充说明:以“内容(题意)”为主先打“奠基分”(即“内容”或者说“立意”是基准,决定分数的走向),然后在其相邻等级中再为“表达”和“特征”打分,不跨等级打分。(先确定“内容”等级分,即根据“立意”确定等级,然后再给“表达”和“特征”定级)
挹“你”为眼,明眸善睐;裁“你”为带,随风飘举。
a。正确理解“深刻”与“含蓄”。要言之成理,能落到一个具体的点上,或深入本质,或抓住规律,或揭示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含蓄并非朦胧,更不是晦涩,它是委婉表达的一种特殊形式,作文时应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b。着眼“真挚”与“现实”。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写出真情实感,感情要真挚。
c. 重视“创新”与“文体。立意“创新”≠大唱反调,体式“创新”≠追求花样,选材“出新”≠写社会阴暗面,语言“求新”≠语言异化。至于“文体”应根据话题和自己的特长而定,最好采用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三中常见样式,少采用诗歌、戏剧、寓言等体裁。
d. 关注“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
结论:阅卷教师看我们的卷子时间很短,我们必须让自己的作文适应阅卷教师的改卷需求。
4.阅卷教师的要求
(1)要求你必须体现积极的人生观,切忌低俗或偏激;
(2)要求你不要写危险题材。校园恋情、社会黑暗、抨击高考制度;
(3)要求你卷面要整洁美观。字迹不清,卷面模糊,勾画较多,会降分的。字可以不漂亮,但必须好认;
(4)阅卷教师给你的时间是九十秒:你必须主题鲜明,你必须优点突出。
5.注意事项
(1)偏题跑题,输定了。
(2)没有题目,题目不合要求,不只扣二分
(3)字数不够,损失绝对惨重
(4)不要写错别字,一定写过文章至少读上一遍。
(5)没有结尾,不得高分。结尾一定要扣题、照应开头,否则损失大。
(6)材料作文抛开试题所给的材料,直接划入四类卷
(7)机械套用考前作文或范文,最高进入三类卷
(8)文体不要四不像
(9)要多从课本里找素材
(10)不要写与考试无关的话。如写阅卷教师多么地辛苦,请多给自己一些分,请多同情学生,手下留情之类。
(11)写作基础不牢,不要盲目创新。
(12)尖子生:力求不犯低级错误:卷面草,低档;立意偏,低分;思想偏激,另类;文意深奥,低分。
(13)作文基础好的学生,力求作到:以题目贯穿始终;形象具体,感情真挚,主题鲜明。
(14)作文有困难的学生,力求作到:文通字顺,立意准;掌握技巧,制造亮点。
6.正确应对三大题型
高考即将来临,基于对历年高考作文题的细致分析,本文归纳出如下几个范畴,同时列举了出题背景及其可能性和相关的写作方法,希望对考生有所裨益。
(1)人生观、价值观范畴的考题
例如:以“快乐”为话题、以“成功”为话题。
人生观、价值观是自古以来作文立人的永恒主题。正是因为这类主题在平时的教育、学习中被学生不断地接触,难以写出新意,不易区分水平,所以在高考中直接出现的可能性也就比较小。
但如果遇到这样的考题,写作的时候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立意一定要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大方向在社会文化中有定论,没有必要为了出新出奇而颠覆传统。
●可以在材料的选择上突出时代感。
●写作的时候注意理性的议论和感性的抒情相结合。
(2)生活中的美德范畴的考题
中国社会20多年来持续变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一部分美好品德也面临着丧失的危险。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考作文以此为作文题,并借此促进学生以及全社会对美好品德的信仰是很有意义的。近几年来,社会诚信渐渐丧失,假名牌发展成假酒、假药;打假发展成假打;情况之严重使总理在高等学府提出“不做假账”。
对于这样的作文,写作时要注意:
●对题目的解读要深入、细致。比如“诚信”,人言为信,写作时可以强调这一点;比如“宽容”,“宽”和“容”有不同的意义;再比如“合作与竞争”,写作时要揭示出两者的关系。
●放到现实生活中去解读,赋予其厚重的社会意义。去年上海高考中有一考生“想握住那些敢于说真话的人的手,以表达我的崇敬、我的支持与我像你们那样敢于真言的决心”,就是凭借作文中厚重的社会意义而获得了很高的分数。
●避免空谈,要具体、实在。
(3)社会热点范畴的考题
进入21世纪,古老的中国社会与新奇的现代文明在各个层面发生交融和碰撞,由此这片土地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值得我们思索的事情。作为即将进入高等院校的学生,有责任知道事情的发生,有责任思考事情的内核,有责任提出自己的见解。所以,出这样的考题的可能性非常大。
对于这样的考题,做到下面几点会让文章更出彩:
●见解有新意,不妨颠覆传统。
●正因为可以颠覆传统,所以尤其要言之有理。
●展现出作为青年人的气息。
●从世界、人类、未来的角度,从文化、精神、道德的层面看问题,不要就事论事,要上升到理性高度,使作文更有前瞻性的眼光。
考生要在备考时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2. 高考语文答题时间分配
按顺序答题,在写作文之前从头到尾检查一遍,留45分钟左右写完作文
3. 高考语文130分答题技巧怎么拿高分
一定要学会做笔记!作的题不要求多!相信你会成功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回这样当然学不好,答多思考! 5,哎、要有错题集!也就是要灵活运用,下课时再整理到笔记本上!,要学会举一反三! 4! 2,错题记下来,一定不能想,不要记!,当别人谈论最讨厌的课时,作到耳到,上课时听讲心情就很不好! 总之,加油吧,我喜欢数学,说明你非常想把数学学好,又是数学课!这个很重要!,弄懂、眼到,一定静下心来听! 你能在这里问这个问题,不要怕问! 3,但要精,不能在同一个地方绊倒、手到,不要怕累,不要怕难,你要告诉自己,学时数学、保证遇到的每一题都要弄会,并要多看、上课时一定要认真听讲!保持高效率,把平时遇到的好题记下来,不要不好意思!不会就问,这个很重要,上课时如果老师讲的快、上课前要调整好心态1
4.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
根据大纲规定,学生要“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诵读古代诗歌”“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的鉴赏评价作了明确的界定: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看,古典诗词诵读的对象包括:唐、宋诗词,元曲小令等艺术形式。
下面,我主要结合2005年诗歌鉴赏的命题特点对解题的方法作一些探讨。
[高考原题]
2005年高考试卷全国共计有16个诗歌鉴赏题目,共计考查到10首唐诗、8首宋诗、一阕宋词、一支元曲。与2004年的试题相比,有以下两点变化:
1.鉴赏的内容有突破,除了唐诗、宋诗、宋词之外,首次出现以元曲为鉴赏对象。
例一,2005湖北卷第16题: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2分)
答: ______________
例一评析:
此题命题的材料虽新,但是考查的内容仍然不外乎“写了什么?”“用什么手法写的?”“表达了什么感情?”“这样写的妙处?”
上面的命题,题干中已经提示“所见、所想的两种情景”,答题时就要抓住“两种”这个关键词,从两方面考虑。所见:“迥野悲凉”;所想:“夜生凉,泣寒蜇”。答案中“景象”或“景况”二字必不可少,否则“悲凉”“凄凉”就失去了着落。这恰是考生的“软肋”,答题时只说“半拉子”话,满足于“意思大概都有了”。只有“意思”不行,“凄凉”是形容词,一般用来表“心境”; “凄凉的景况”是名词,一般用来表“环境”。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答题时表述一定要到位。
参考答案:
(1)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
(2)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2. 命题的形式有突破。上海、湖南、浙江、辽宁卷都是一题两诗进行比较鉴赏,北京卷虽然只有一阕宋词,却把命题材料与陆游《书愤》进行了对比鉴赏,天津卷则把宋诗与苏轼的《念奴娇》进行对比鉴赏。
例二,2005辽宁卷第17题: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
例二评析:
此题是以比较鉴赏型设置的。此类试题的设置一般是要探寻两首诗歌在内容、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感情方面有什么异同。审题时要看清是“求同”还是“求异”。
这个命题考查了两个问题:一是写了什么,二是怎样写的。命题人用心总是良苦的,怕考生有疏漏,所以在第一问的题干中问道:“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提示考生两者少一不可;第二问虽说有点设陷阱的意思,但是,如果能够自圆其说,哪种看法都得分,让学生有发表自己观点的空间,更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能力。
前一问是同中求异,后一问是异中求同。应对此类题目的原则是你有千变万化,我有一定之规。只要自己的阵脚不乱,答案就不可能丢分。
参考答案:
(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氛围”“心绪”各2分)。
(2)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考点指要]
鉴赏评价是阅读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要求考生能对所给的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赏析。仔细研读2005年的诗歌鉴赏题目,考点的设置基本包括三个方面:
1. 对诗歌所写内容的分析
全国16套题目,有11套的题目直接或间接涉及内容的分析。
如山东卷第16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注]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解析]该答案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层概括了全诗的内容“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第二层解说第三句的内涵,回答了“愁”什么,为什么“愁”。答案如果不从内容开始分析,后面的“极度悲愤之情”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 对某首诗突出的艺术手法的分析
艺术手法的分析几乎是每卷必有。
如浙江卷第16题: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参考答案:
(2)拟人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解析]
同为拟人的手法,却因为诗人的感情不一样而塑造了不同的意象。艺术手法的分析,不仅要分析用了什么手法,还要分析运用这种手法所起的作用。
3. 对诗歌中某一个词或某一个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分析
2005年的16套题目中,有11套题目涉及到对字、词、句的分析。分析诗歌的“炼字”俗称分析“诗眼”,是要体悟某一用字的妙处。由此扩展到词语和句子,既是对诗歌内容的把握,也是对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
如天津卷第16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解析]
分析一个字或者一个词、一个句子在一首诗中的作用,无非有两个方面,一是看结构上的作用,二是看内容上的作用,思维到位,答案就一定不会出漏洞。
[备考对策]
2006年“考纲”对诗歌的要求基本没有变化,根据2004~2005年命题的发展趋势,我对2006年的诗歌鉴赏训练的答题方法再做两点补充。
(1)对内容的分析
内容的理解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分析写了哪些内容;二是分析写了几种景物。
①分析写了哪些内容。在这个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概念不清楚,审题的角度不对。如: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这两句诗包括几个内容?
从叙事作品的角度思考,它的内容当然离不开记叙的要素。那么,这两句诗你就应该想到包括“时间”“地点”“事件”“环境”。角度找对了,问题就不难解决。
2005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
这首诗写了“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这个命题是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即对诗歌中意境的分析。具体说来,就是要求考生,分析诗歌写到了哪些景,通过这些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题的关键在于抓住诗中的“自”和“空”。春色大好,但无人欣赏,其实用乐景写的是哀情。如果分析到这些,考生就不难作答了:这首诗写了“春行”时的所见所闻,一句一景,草、水、树、花、山、鸟,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尾联“花自落”“鸟空啼”中的“自”“空”字,显出山中的宁静,从中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②分析写了几种景物。在这个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思考不全面或者是无从下手。如: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上面诗句写了哪些景物?
乍一看,似乎无法下手,可是,不管是诗歌还是散文,写景的角度无非有三种,那就是动景与静景;远景与近景;声、形、色诸方面。明白了这个思路,你就可以大胆分析:
写动景的: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写静景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写远景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写近景的:鱼翔浅底。
写形的: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写色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Ⅲ)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 “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 “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这个题目的设置实际就是考查分析这首诗从哪个角度来写景的。命题人惟恐考生乱了章法,所以告诉你:要从“动” “静”的角度来分析。
(2)对艺术手法的分析
艺术手法的分析着重要注意两种情况:
①对“诗眼”的分析
近几年的试卷上频繁涉及到。不少老师作了总结,诗眼主要应该是动词和形容词,这无疑是有道理的。如2004年全国卷Ⅱ第16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 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运用了拟人、通感的手法,用写声的词语来写色,用听觉感受来表达视觉的感受,这样更能表现百花争相开放的活泼景象。
对“诗眼”的鉴赏,重视动词、形容词固然不错,但是拘泥于一种“模式”有时候会觉得“黔驴技穷”,只有随机应变,根据不同的内容,来做具体分析,才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具体作品中的字词句含义和作用。下面不妨列举一例说明:
早 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你认为这首诗颔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枝”用得好。因为梅花在百花之前开放,“一枝”先于众梅开放,更显示与众不同,突出了诗题中的“早”字。
在这首诗中,如果一味盯动词、形容词,就会被经验主义和形式主义所害。
②对艺术手法的鉴赏,应该注意总结规律
古代诗歌在表现手法上,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一些手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为后人所仿效。总结这些手法的表达思路,对我们的读与写都是有意义的。
如:2005年全国卷Ⅱ第12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参考答案:
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象1分,画面描绘2分)
这里问的“怎样”,实际上就是这类诗歌突出的艺术特点。对于这一类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我以为有几点必不可少:想象,换位思考,以虚衬实,虚实结合。上面的答案分析,应该从内容写起,带出艺术特点:作者要表达自己的思家之情,不是从自己写起,而是想象家人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的场面,这种换位思考的方式,达到了虚实结合,以虚衬实的效果,更能突出作者的思家之情。
再举一例说明: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别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借景抒情是古代诗歌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这首诗全篇写景,但惜别之情充溢其间。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描写是如何表现惜别之情的?
参考答案:
诗人描写了柳条、藤蔓、黄莺等景物。
借景抒情,作者要表达自己对湖上亭的不舍之情,他不从自身写起,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想象湖上亭的柳条拂面,藤蔓绊脚,黄莺频啼挽留的情景。这种换位思考的手法,虚实结合,以虚衬实,更能突出作者对湖上亭的依依不舍之情。
这一类的作品,大家比较熟悉的还有杜甫的《月夜》、高适的《除夜作》等。命题的表述方式可能大同小异,但解题的思路基本是相同的。最近读到一个诗歌鉴赏题的设计,也属于此种类型,写在下面,以供参考: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浓艳清香相间发。
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
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
前人论欧词,有的说“深婉”,有的说“深沉”,总离不开一个“深”(即含蓄有余味)字。请以上阕为例,简要分析这首词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法体现这个“深”字的。
参考答案:
对比,以乐景写哀情,以洛阳城内的春色反衬离别之情的愁苦。
拟人,作者不是直接写离别之苦,而是想象“游丝”“苦相萦”“垂柳”“争赠别”的场面,虚实结合,以虚衬实,更能突出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
什么事物都没有绝对的,鉴赏诗歌更不可以千篇一律。不过我们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只要能够多读多想,总会发现一些带有规律的东西,为我所用。希望以上讲解能让考生有些收获,顺利答题。
5. 高考语文是如何炼成140+,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题套路",轻松拿分
路是走出来的,每个人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回吧!”,不要犹答豫,迈开大步,走上我们自己的路,历史证明,走自己的路才能取得成功.你也可以投稿 ——题记 乌鸦,放弃走自己的路,学习鹰,到头来只能徒劳无获又失去自己的本领;白头翁,放弃走自己的路,学习其它鸟类,到头来只能学得一头白发,仍一事无成;中国的过去,放弃走自己的路,学习日本,苏联,结局都是失败.晚清的国人们,愚昧无知,封建,传统的旗帜仍高高飘扬.鸦片的输入,国土的分裂,国权的丧失.终于,一群有思想的人民站起来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原以为,中国有救了,但是,他们忘了自己的路,一成不变地学习外夷.最终,路是打开了,但是没有走上几步,便又倒下了.,你也可以投稿
6.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阅读的大部分答案来都在源原文里,只要细心的寻找就行了。他的问题通常都是有针对性的,多集中在一段或上下段之间。做题也有方法,通常先把总结性的问题放在前面做,总结性的解决了文章的思路就清晰了,做起来也容易了。
7. 高考语文高分攻略有哪些
高考语文高分有以下技巧:
信息的筛选与整合:信息的筛选包括词语、句子、段落和全文,文中第 1题侧重筛选的是关键词的信息;第4题侧重筛选的是句子信息,第8题侧重筛选的是段落信息,第3题侧重筛选的是全文,并要求整合与概括。今年的高考卷特别重视筛选与整合的结合,以至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第4题的答案中有“追求丰富多彩的式样”,这样概括不妥,依据文本应该是“剪纸艺术的形象(虚实相生、简练鲜明)具有强烈的装饰性”。这既符合“形式”的提示,又符合文中“艺术特色”的说明。第8题的答案也有不妥,应该是分层整合,答案是分类整合。我的参考答案是“维也纳能不分种族地接纳各种不同的人才,并能够与之和谐相处;这种文化综合了西方一切文化,提升了茨威格(市民)的世界公民意识。”因此,整合的基本要求是:注意文本的结构思路,善于筛选和整合信息;注意分类、分层的整合信息;注重信息的具体明确和合乎题义,如词语和句子的选择与改变,如应该使用肯定句;如调整信息的角度等。
概括:高考语文卷的显著特点是强调概括能力。而概括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也是阅读的最高能力。第2题的E选项是对段落的概括,要求学生判断,难度不高。第 8题是整合,也是概括,有难度。第20、21、25题都是简单概括,但得分不易。第3题是超越文本的概括题,即换一个角度解读文本,难度最高。但出题者有意降低了难度,如答案中的要点2是剪纸艺术得以普及的原因,而不是剪纸艺术经久不衰的原因。要点1和3都是从剪纸艺术的发展过程来概括其艺术形象的功能和艺术手法的创新。因此,学生要重视对事件、人物和事物的多方位概括,灵活运用分类、分层、综合等基本的概括方式。
解释词语:高考题中现代文的词语解释一般是语境义,所以应该加上一个恰当的主语,今年是加“内心”,其内在逻辑是类比,即由外而内的推理。古文中的“峻”字,也是语境义,是从物到人,由高峻引申为高傲,不必加主语。
审题:理解题干是答题的前提,理解题干,除了掌握语文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外,如题材和体裁、形式和内容,还要理解语境中的概念,如第4题中的“审美观念”,从语境看,可以理解为剪纸艺术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追求,文中也有“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的说明。
拓展:两篇现代文的最后一题,即第5和第12题,都是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拓展思维,试卷很好地设计了11、12题。根据文本信息,11题的答案可以理解为“战争对欧洲文化构成了毁灭性打击,心灵和精神的创伤难以愈合,令人不得不对欧洲文化表示深深的忧虑和思考。”如果能把握这一核心内涵,再结合历史史实,对战争与和平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因此,12题侧重的是理解性拓展。第5题侧重的是类比性拓展,提建议或写发言提纲,要求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根据剪纸艺术的发展要素,并作类推;也可以根据对其他艺术的了解类比剪纸艺术,再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或发言提纲。值得建议的是要思维开阔,最好是在内容上有时代感,表现手法上有创新,又有好的宣传方式。思辨性拓展侧重的是观点的鲜明和辩证分析的全面深刻。总之,针对开放题,要综合运用三种拓展方式,突出重点。
理解:今年高考淡化了修辞手法的名称,注重了对表达效果的理解,第15题,强调了能力的测试。此外,注意同一个修辞手法在不同的文体中具有不同侧重的表达效果,也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同时,对含蓄句子的理解和对诗句的理解,也可以相互迁移。它们都在回答“表现了什么、表现得怎样?”所以,这一能力可以分解为几个层次:一、正确理解句子的本义,二、类比或揭示句子的隐含义,三、全面理解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基本作用和语境效果的有机结合,四、相应的概括能力。应该提高语文的这种基本能力。
作文的核心内涵:关键是要理解其核心内涵。一是要结合自身的体验与感悟,并善于借鉴间接的体验与感悟,主要来源于阅读;二是要有思维的质量,主要是逻辑推理(层次结构的清晰)和辨证分析(从一分为二到对立统一)的有机融合。思想的深刻性不仅来源于角度的选择,更是来源于对话题或材料的深刻理解与洞察。当然,语言表达、材料选择和文化积淀也是作文不可或缺的基础。
8. 高考语文选择题的答题技巧有哪些
你好,高考语文基础选择题有7大类型,一一为大家分析:
1.【字音辨析题】答题技巧:常见字注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审清题干,用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2.【字形辨析题】答题技巧:“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生僻字一般不会错。平时多积累。
3.【词语运用题】凭语感去选择自己认为的最佳答案,一般有两种类型:答题技巧:对词义的理解,先拿自己最会的词语去排除,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
4.【熟语(含成语)辨析题】答题技巧:第一,逐字解释熟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体会熟语的褒义贬义中性等感情色彩;第三,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四,要注意熟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五,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
5.【病句辨析题】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歧义)、不合逻辑。答题技巧:判断病句用排除法居多。回忆以前做的常见病句的标志。做题时要注意:①介词“关于”“对于”“对”等开头的句子,注意主语的残缺。②类似于“A”是“B”的句子,注意“A”“B”的协调,也可能是句式杂糅。③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④用"和""或"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注意歧义及内在逻辑顺序是否失当以及意义的从属关系。⑤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双面词语,注意后半句是否与前半句协调。
6.【标点符号题】答题技巧:注意试卷中常考标点(顿号、引号、破折号、括号、分号、问号)的使用,重点审查这类标点的使用正确性,逐一辨析排除。
7.【排序题(语言连贯题)的考查】答题技巧: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叙述角度一致,情调保持一致,上下文句式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
建议给自己做一个升学规划,可以根据你的成绩规划出最有利的升学方案,帮助你考上理想的大学,早帮自己规划,升学时的选择才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