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14年度汕头中考语文试题
201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
一、(24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两章)(1分)
(2)客路青山外,□□□□□。□□□□□,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2分)
(3)□□□□□□□,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1分)
(4)《归园田居(其三)》中,写陶渊明早出晚归,表现他闲适恬淡心境的句子是:
□□□□□,□□□□□。(2分)
(5)默写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4分)
□□□□□□□,□□□□□□□。
□□□□□□□,□□□□□□□。
【本题共5小题10组空格,每组空格1分,错、漏、多1字,该组空格即不能得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3)八百里分麾下炙(4)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5)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yāo ráo
(2)我懂得了鸟儿如何筑巢,如何繁衍,如何随着季节的变化而qiān xǐ。
(3)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xiāng xíng jiàn chù。
(4)她总是对人们微笑着,pò bù jí dài地想对人民有所贡献。
【妖娆 迁徙 相形见绌 迫不及待】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B.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C.垃圾广告、恶意插件、暴力游戏和八卦新闻等充斥着互联网,令网民不厌其烦。
D.“光盘行动”、“十面霾伏”等词语从众多网络新词中脱颖而出,获评2013年度十大新词语。
【应该说“不胜其烦”。】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珠算“中遗”成功后,不少网友认为,珠算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应该加以发扬和传承。(将“发扬”与“传承”互换位置)
B.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昆虫世界。(把“刻画”改为“描绘”)
C.我国自行设计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广、受地面影响小、定位准确及时,在抗震救灾中大显身手。(在“准确及时”后加上“的特点”)
*D.《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是为英语国家中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材料。(删去“为”)
【删去“的主要读者”。】
5.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4分)
我喜欢旅行,喜欢在别人的思想里旅行。我想与陶渊明一起重访桃花源,想与范仲淹携手登临岳阳楼;(1)______;我想追随鲁迅先生去欣赏那蓬勃奋飞的北国的雪,(2)______,想跟随琦君女士去品尝那地道纯正的家乡的春酒……
【(1)示例一:想与苏东坡相约夜游承天寺示例二:想与格列佛一起游历小人国(作者名1分,作品中提及的地点1分,两者分别评分。)(2)示例一:想跟随竺可桢先生去解读那复杂多变的大自然的语言示例二:想追随闻一多先生去聆听他那响彻寰宇的最后一次演讲(作者名1分,事情中含有作品名称1分,两者分别评分。)】
二、(46分)
(一)(10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孰视之( ) (2)臣之妻私臣( ) (3)时时而间进( )
【(1)孰:仔细(2)私:偏爱(3)间:间或,偶然。(每项1分,意思对即可。)】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1)(2分)(邹忌)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关注点:“自视”(看看自己)、“弗如远甚”(远远比不上)。(2)(2分)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关注点:“初下”(刚发布)、“若市”(如同市场)。】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邹忌面对妻、妾、客的赞美,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冷静思考,由己及君,现身说法,劝说齐王除蔽纳谏。
B.齐威王的可贵之处在于有自知之明,能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使齐国在内政治清明,在外“战胜于朝廷”。
C.讽喻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文章用邹忌与徐公比美设喻,从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说服力强。
*D.本文剪裁巧妙,详略得当。开头详写比美,为下文做充分的铺垫,突出了进谏的作用和纳谏的效果。
【“开头详写比美”不对,是详写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以及邹忌比美后对这些对话的反思领悟。】
(二)(9分)
祁黄羊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这个地方没有长官,谁可以任用?”祁黄羊回答说:“解狐适合。”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任用,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掌管军事的官,谁可以任用?”祁黄羊回答说:“祁午适合。”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任用,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晋平公(又称赞)说:“好。”就任用了祁午。
国人都称赞这件事。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建议真好啊!他荐举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其谁可而为之/或异二者之为
*B.解孤非子之仇邪/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C.国无尉/去国怀乡
D.孔子闻之曰/不求闻达于诸侯
【你(A.任用/行为。C.诸侯国,国家/国都。D.听说/出名。)】
10.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用了1—3条“/”,每对1处给1分;用了四条或四条以上“/”,本题给0分。)】
11.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3分)
【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2分)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或“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1分)】
(三)(10分)
读书与境遇
罗建军
①读书的境遇是指人读书时所处的境况和遭遇。人总是活在特定的境遇之中,境遇不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理解和感悟也会有所区别。读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常常会与境遇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境遇中的人读同一本书,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科学地认识读书的境遇,是人们不容回避的问题。
②顺境中读书,可贵的是精神愉悦。人在此时此刻的心境,既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明媚,也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愉悦。身心轻松,兴趣大增,容易打开视野,汲取新知识。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你用神采奕奕的眼神看世界,世界也会用宽容的怀抱接纳你。”顺境中读书,关键是要确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高远目标,广采博纳。同时还应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和清醒的头脑,平心静气,深思精进。顺境中读书,可以帮助一个人消除骄气,清醒地认识自己,理性地看待世界。
③逆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坚持不懈。逆境人人都可能遇到,一些人在逆境中消沉,另一些人却以此为机遇,砥砺磨炼,最终“鱼化为龙”。逆境中读书,因为外界的压力,也因为内心的苦闷,常常会获得不一般的感受,甚至得到对人生世理豁然开朗的认识。古今中外,在逆境中坚持读书学习而成就伟业的不乏其人。司马迁惨遭宫刑,仍持之以恒地博览群书,从而成就了《史记》这一伟大著作。海伦•凯勒失聪失明,却凭借超乎常人的毅力,坚持读书,学会了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传奇人物。在这些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水滴穿石”的韧性,逆境中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驱散心里积压的阴霾,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④闹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无旁骛。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仿佛连同这个社会一起变得躁动不安,很难静下心来读书。社会愈是嘈杂,愈需要我们有“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心态,书籍恰好具有这种功能。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闹中取静,摆脱嘈杂与喧嚣,丰富学识,增长智慧;能帮助我们摆脱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无纤尘地走进或厚重或轻盈的书中世界;也能帮助我们不被五光十色的世界所左右,追求灵魂与人格的崇高。
⑤“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无论客观世界如何变化,人的因素始终具有决定性,只要我们始终坚守“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一信念,时刻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种信仰,就一定能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振奋精神,不断进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2.下列不能证明“闹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无旁骛”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曹雪芹常年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清苦生活,仍然自得其乐,坚持读书写作,终于完成鸿篇巨制《红楼梦》。
B.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常常手不释卷,有时在排队打饭或候车的喧嚣环境中还津津有味地阅读《尚书》。
C.艾思奇在日本求学期间,课余时间别的同学常常唱歌跳舞,而他却一个人埋头读书,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似的。
D.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特意到长沙街头的菜市场读书,身边人来人往、嘈杂不堪,他始终不为所动。
【是逆境】
1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善于引用名言,如“非宁静无以致远”、“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这些名言既恰当地证明了观点,又增添了文采。
B.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读书与境遇”的关系展开论述,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读书的境遇因人而异,只要我们在逆境中不消沉、不浮躁,坚持不懈,潜心读书,就能成就伟业。
D.文章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如果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追求,就能不断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提升自我。
【“逆境中……不浮躁……潜心读书”与原文意思不符。】
14.如何理解第⑤段“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这句话的深刻含义?(4分)
【这句话是说心态随着境遇的变化而改变的人是凡夫俗子;(1分)心态不受境遇影响,甚至能改变境遇的人,就是圣贤(1分)。运用对比手法(1分),强调要把握读书的境遇,力求境随心转(1分)。应该驾驭环境,用于读书(1分);而不是被环境左右,影响读书。(1分)本题最多得4分。】
(四)(17分)
怯懦
安宁
①那一年她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
②她从没有去看望过父亲,也无法找到他工作的地方。她只从父亲口中,知道他在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做风餐露宿的民工,每个月领了钱,便会定时打到她卡上。她也曾想过去找他,像别的同学那样,领着他到学校四处转转,哪怕,只是在食堂里吃一顿简单的饭。但北京那么大,去任何一个地方,似乎都需要在公交地铁上辗转换乘,她想,或许他们彼此,在北京很难会有见面的机会。
③她知道自己心里,其实并不希望父亲能来看她。她羡慕常能收到父母包裹或是电话的舍友,看她们故意大惊小叫地在她面前,将漂亮的衣服、好吃的特产,孔雀开屏一样地展示给她;或者听她们在电话里,温柔地朝父母撒娇,声音如一朵花儿,看似羞涩无比,却是拿最耀眼的色彩,刺伤了她的眼睛。她们与父母家人远隔千里.却如同近在咫尺;而她与父亲,明明都同在北京,却似远隔天涯。常有舍友在挂掉电话后,装作漫不经心地问她,你的父母何时会来看你?她总是模棱两可地回答说,他们忙呢。
④这也是父亲曾给过她的理由。他来到北京,只主动给她打过一次电话,听得出是在嘈杂的工地上,借了别人的手机,只匆匆地说,很忙,记得照顾好自己,我会每月给你寄钱。她还没有来得及问问父亲的情况,便听见那边有人喊:“55秒了,快挂!”之后电话那端,便只剩“嘟嘟”的声音。她记得“话吧”的老板,怪异地看她一眼。那视线里鲜明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插入她的身体。
⑤她一直以为,在北京各个工地间辗转的父亲,除非回家,与她再不会有相见的机会。但她没有想到,却以那样难堪的方式,看到父亲。
⑥那是学校社团组织的一次电影展,她的舍友临时有事,让她在门口,帮忙发放“意见反馈表”,并照顾嘉宾。就在所有的票都发完,嘉宾也一一列席,她打算回自己座位上时,门口突然传来一阵争吵。她随着看热闹的人走过去,见门卫正把一个明显是民工的男人死劲往外推,男人硬是不动。周围一群同样衣着斑驳的民工一哄而上,与门卫理论,一片混乱中,她渐渐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这群在学校建筑工地的民工,听说晚上礼堂里有免费电影,便纷纷涌了过来;被推出的那个民工,假说找女儿,试图混进去。门卫识破他们的伎俩,几番争执,便有了她看到的那一幕。
⑦礼堂里的灯渐次熄灭下去,她转身要走,背后突然传来熟悉的声音:我就是要找我女儿,她叫陈叶,学外语的。她一下子怔住了。那一刻,她似乎被一根针给定住了,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而且,愈是挣扎着想要逃脱,心底的疼痛,就来得愈是剧烈。最终,她没有回头,迅速走开。当所有的灯熄灭,电影在黑暗中开始时,泪水,终于哗哗地流下来。
⑧真没有想到,父亲原来离她如此近,近到不过是几百米,便可以从那片喧嚣的工地,走到她的宿舍;近到她每天从五楼的教室里,透过窗户,便能够看到不远处的脚手架上,蚂蚁一样忙碌的民工;近到她每天打饭,若是绕一段路,就会看到工地上,在初春的风沙里,坐在钢筋水泥上,埋头吃饭的那群劳作者。
⑨可是,父亲却从来没有来找过她,直到那天晚上,他喝了点酒,又被保安欺负,在一群民工的怂恿下,终于在礼堂门口喊出了她的名字。
⑩她与父亲,都是没有勇气的人……
(选自《2013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15.根据小说的情节,以陈叶为陈述对象,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
情节 主要事件
开端(北京) 陈叶与父亲同在北京却从未见面
发展(“话吧”) (1)
高潮(礼堂) (2)
【(1)陈叶第一次接到父亲在北京打来的电话(陈叶与同在北京的父亲只通过一次电话)关注点:陈叶与父亲通电话(1分),第一次(或“唯有一次”)通话(1分)。(2)陈叶看见父亲不敢相认。关注点:陈叶看见父亲(或“父亲就在眼前”)(1分),陈叶没与父亲相认(1分)。】
16.第③段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一例,作简要分析。(4分)
【示例一:舍友与家人远隔千里如同近在咫尺和陈叶与父亲同在北京却似远隔天涯,形成对比(2分),表现了陈叶的失落、无奈、羡慕等复杂的情感(2分)。示例二:收到包裹或电话的舍友与从未收过的陈叶形成对比(2分),表现陈叶的羡慕之情(2分)。示例三:陈叶羡慕舍友得到父母关爱,却不希望父亲来看她,形成对比(2分),这种矛盾的心理表现了她的虚荣(2分)。示例四:舍友的父母经常寄来包裹和打来电话,与陈叶父亲从没来看女儿形成对比(2分),表现了陈父的怯懦(2分)。】
17.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4分)
(1)那视线里鲜明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插入她的身体。
(2)她似乎被一根针给定住了,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
【(1)(2分)这里有分明、明显之意(1分),既形象地表现出“话吧”老板对陈叶的歧视(或“老板的势利”)(1分),也表现了陈叶的敏感(1分)。本小题最多得2分。(2)(2分)这里有固定不动之意(1分),形象地写出父亲的出现使陈叶极度震惊(或“尴尬”、“不知所措”)(1分),表现了陈叶想认又不敢认父亲的矛盾心理(或“认还是不认父亲的犹豫”)(1分)。本小题最多得2分。】
18.小说的结局耐人寻味,请说说其妙处。(5分)
【小说的结局是陈叶父女最终没有相认(1分)。妙处:①凸显人物的性格(1分):表现了父女的怯懦(或“缺乏勇气”)(2分),女儿怯懦是因为自卑与虚荣(1分),父亲怯懦是因为自身的卑微和对女儿深沉的爱(1分)。②深化主题(或点题)(1分):反映了世俗的尊卑观对人的影响根深蒂固(1分)。本题最多得5分。】
三、(5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女作家桐华说过,青春的可贵在于那颗盈满勇敢和热情的心。勇敢与热情,是她致胜的魔杖!其实,人人都有一柄致胜的魔杖:执着、好奇、自信,抑或是师长的激励、榜样的引领、挫折的磨炼……同学们,什么是你致胜的魔杖呢?
请结合自身的经历与体验,以“___是我致胜的魔杖”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
(2)自选文体;
(3)不少于5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贰』 201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6看图这话题
您好,希望对您有帮助。
2010年浙江省金华市语文中考题目: 1、灯 2、那一天,我 ____了
2010年绍兴市中考作文题目: 越长大,越____
2010年泰州市中考作文题: 以“他”为题
2010年梅州市中考作文题: 以“渴望”为话题
2010年佛山市中考作文题目: 智慧伴我成长
2010年江苏无锡中考作文题: 难忘的决定
2010年浙江湖州市中考作文题: 多想告诉你
2010年山东省聊城市中考作文: 自视
2010年芜湖市中考作文题: 《心中有话对你说》
2010年扬州中考作文题: 以“在乎”为题
2010年浙江省舟山市中考作文题目:《少年不识愁滋味》
2010年安徽省中考作文题目: 不会变的是
2010年浙江省台州市语文作文题目:把____甩在背后
2010年广安市中考作文题目: 学会了________
2010年南充市中考作文题目: 以成长或等待为话题
2010年泸州市中考作文: 呼唤_________
2010年成都市中考作文题目:田守望者vs听听×的声音
2010山东省滨州市中考作文题: 那一次,我真的很棒
2010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作文题目: 共享
2010年青岛市中考作文题目:……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2010年济南中考作文题目: 几分_____在心头
2010年浙江省衢州市中考作文: 少年不知愁滋味
2010年浙江省嘉兴市中考作文: 给____的信
2010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作文题目: _______给了我_________
2010年广州中考作文题: 奖励自己
2010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作文题目: 我的初中生活
2010年重庆市中考作文题: 《难题》
2010年四川内江中考作文题目: 命题作文:远方
2010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作文: 看图作文
2010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作文题目: 我失去了
2010年温州市中考作文题: 做一个行者
2010年南充市中考作文题: 等待…和以成长为话题
http://www.zzstep.com/bbs/neirong_ziyuan.phptid=227094
追问:
谢谢喽~~
『叁』 2014 中考语文模拟的阅读《母亲的风景》的答案
精锐教育提醒你:
14.精读把握
()写出文中“风景”的两层含义。(2分)
(2)通读全文,说说母亲对我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写出三点即可)(3分)
15.品读鉴赏
(1)评点是一种个性化鉴赏的阅读方式。请你从划线的A、B、C三处中任选一处,结合文章进行评点。(提示:可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修辞等方面任选角度)(4分)
(2)第⑧段母亲说:“知足了,一辈子都没看过这么好的风景”,而第段却说:“就算妈看遍了天底下的风景,也不如看你啊!”这两句话是否矛盾?请结合选文及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4分)
16.拓展延伸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冰心《荷叶 母亲》
冰心深情倾诉了对母亲的爱,文中作者在与母亲的交流中更深地理解了母爱。请就一件倾注着母亲(或你最亲的人)对你无尽关怀的生活小事,说说你的感受。(不少于60字)(5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4.(1)(2分)要点与评分:写出一层含义1分。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示例:①风景是指带母亲在旅游时看到的景致。②风景是指母亲心中永远牵挂的孩子(们)。
(2) (3分)要点与评分:能写出其中三点即可,一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母亲对我的爱:①母亲不顾自己的病,一直安慰孩子;②母亲虽然想和我一起去旅行,但又担心影响我的工作;③母亲旅游途中,怕我照顾辛苦,不喝水少上厕所;④从儿时起,母亲就爱痴痴看我,永远看不够;⑤母亲的心中永远只有孩子,孩子是她心中最美的风景,为了孩子,她可以付出一切。
15.(1)(4分)要点与评分:能抓住句子某一方面的特点简要品析。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有物或言之成理2分,语言清晰、流畅2分。参考角度只要能切中一点即可得分。
【A句参考角度】①“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用关紧窗户来喻指母亲即将失明,作者心中有许多无奈、内疚和痛苦。②“母亲累了”,是因为母亲总是为孩子操心,即使是去旅游的时候也是时时为孩子着想。③虽然母亲即将失明,但是母亲的心中永远有孩子,这为下文引出孩子是母亲眼中永远的风景做铺垫。
【B句参考角度】①“总是……总是……”两个“总是”反复诉说,将母亲对我深沉的爱描写得淋漓尽致。②“梦的波浪”、“卷”这些词句形象地描绘出我在母亲的爱的怀抱中安然入睡的场景。母亲对我的爱是自始至终,从不改变的。“波浪”和“卷”相互呼应,描写细腻。
【C句参考角度】①用“沟壑丛生”、“粗糙干硬”与“柔暖光滑”形成鲜明对比,更强调了母亲为孩子无私奉献,浓得化不开的爱让孩子一生温暖。②用感叹句表达作者对母亲无私的爱的赞美。母亲用自己的苦换来孩子生活的温暖和平顺。
(2)(4分)要点与评分:表明自己的看法1分,两句的分析理解各1分,表达1分。
示例:两句话并不矛盾。第一句是母亲有感而发,自然风光很美,孩子陪伴左右,孝心可嘉,所以母亲说满足了。第二句表明在母亲的心中儿女是最棒的,天下的风景都不如孩子的爱和陪伴。因此两者并不矛盾,都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忘我无私的爱,母亲爱孩子深入骨髓,容易满足但又永远渴望孩子的陪伴。
16.(5分)要点与评分:内容4分;表达1分,能结合一件小事来写,或抒发爱之情,或谈谈自己对亲人的爱的理解都可以。
『肆』 求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大纲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也就是今年中考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选项:
A.龃龉(yǔ) 系鞋带(xi) 舐犊情深(shi) 曲意逢迎(qū)
B.倜傥(tǎng) 纤维素(xiān) 羽扇纶巾(guān ) 针砭时弊(biān)
C.感喟(kuì) 揭疮疤(chuāng) 按捺不住(nài) 大相径庭(jing)
D.霰弹 (xiàn ) 涮羊肉(shuàn) 以儆效尤(jǐng) 纵横捭阖必(bì)
答案:
B
解析过程:
A应为系鞋带(ji) C应为按捺不住(nà) D应为纵横捭阖(băi)
——————————
题目: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选项:
A.在评价某些历史人物时,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对他们盖棺论定,还应该特别注意研究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变化轨迹。
B.这把吉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出国前存在我这里的,本来说存一年,结果朋友一直没回来,这吉他到现在巳已经由我敝帚自珍了十年。
C.最美的是小镇的春天,草长莺飞,风声鹤唳,走进小镇就如同置身于世外桃源,来此旅游的人一定会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
D.这个剧院的大型话剧、歌剧等演出票价不菲,让许多有艺术爱好而又收入不高的普通人叹为观止,无法亲临现场享受艺术大餐。
答案:
A
解析过程:
A项,“盖棺论定”的意为“盖上棺材盖,才能下结论。一般指人死后对其一生作出评价”。此句中是对“历史人物”作出评价,正确。B项,“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句中是保管别人的“吉他”,用错对象。C项,“风声鹤唳”是指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怀疑是追兵来了。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此句中误将“风声鹤唳”当做一种风景理解,错误。D项,“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对票价说“叹为观止”,显然不当,应用“望而却步”。
——————————
题目: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选项:
A.有的人看够了城市的繁华,喜欢到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游玩,但这是有风险的,近年来已经发生了多次背包客被困野山的案情。
B.他家离铁路不远,小时候常常去看火车玩儿,火车每当鸣着汽笛从他身边飞驰而过时,他就很兴奋,觉得自己也被赋予了一种力量。
C.新“旅游法”的颁布实施,让很多旅行社必须面对新规定带来的各种新问题,不少旅行社正从过去拼价格向未来拼服务转型的阵痛。
D.哈大高铁施行新的运行计划后,哈尔滨至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列车也将进一步压缩运行时间,为广大旅客快捷出行提供更多选择。
答案:
D
解析过程:
A项,“多次”放到“发生”前;“发生”与“案情”不搭配。B项,语序不当,应该是“每当火车鸣着汽笛”。C项,缺少谓语动词,应该在“从过去”前面添加“经历”以和后文的“阵痛”搭配。
——————————
题目: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那就是网络阅读。网络阅读远远超越了传统的阅读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因此,阅读的趣味性大大提高,吸引力更强,影响力更大。
①能够对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信息形态进行有机的合成
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沟通交流的需求
③与传统阅读相比,信息更加全面,视野更加开阔,也更直观、更逼真
④提供读、看、听三方面的内容
⑤它改变了单一的文字或静态的图像的表现形式
⑥还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
选项:
A.③②⑤④①⑥
B.③⑥⑤①②④
C.⑤①④③⑥②
D.⑤④③②①⑥
答案:
C
解析过程:
答案中提示③或⑤开头,③与文中已给的句子在“与传统阅读”相比的内容上重复,所以③做开头不合适,所以去掉答案A和B;从⑤①和⑤④的密切程度上比较,显然,①是对⑤的解说,所以⑤后紧跟的是①,就此答案就出来了。
——————————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然而此话只适用于欧洲,对于中国并不贴切。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由于木材在耐久性方面远逊于石材,以至于中西两大文明的建筑给后人留下了全然不同的印象。19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不过存在于书面文献上,甚至干脆说中国古建筑的实物等于零。这种片面的看法曾得到很多本土学者的呼应,并汇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浊流。时至今日,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仍令很多学者感到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技术条件完备,同时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经给出一个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然而为什么中国人“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依然是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其次,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先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容易取得。秦朝修建阿房宫,许多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很不经济的;只有当使用木材的意义超越物质层面,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木材来盖房子。
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与西方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淡薄,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因此我们的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是从“人本”出发的。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从材料性质上看,木材显然比石材更便于加工,用木材建造房屋效率更高,耗材更少。《礼记•檀弓上》说:“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 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可见对于务实的中国人来说,费力气建造石头建筑是奢侈的表现,是无法被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所接受的。
中国传统哲学从未认真看待过“永恒”这一命题,儒、释、道三家学说大体上都认为“万物无常”。人是建筑服务的主要对象,人一直处在不断的繁衍和传播之中,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建筑物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建筑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经久不变。而陵墓建筑在功能上则有耐久的要求,在意象上更与永恒相关,因此这里便成了石材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此外在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如铺地石、台基、柱础中也曾大量使用石材。木是土的产物,土木具有易取、可塑、可循环等优点,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的理性。
(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认为,保留至今的古代建筑物就好像是由石头堆积出来的历史书。不过这一看法只适用于欧洲,不适用于中国古建筑。
B.木材的耐久性远逊于石材,因而以土和木为主要材料的中国古建筑留存至今的并不多,以致某些西方学者以为现在根本没有这种建筑的实物。
C.中国古代的石建筑并不像欧洲那样发达,一直到明清时代,在技术条件完备且有需求的情况下,石建筑在中国依然很少出现。
D.中国古代的建筑为什么总以土木为主?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的意见是:这是因为古代中国人并没有留心建筑物的长期保存问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代中国既有石料的来源,也有石材加工的技术,但石材却并不常用在人所居住的房屋上,而常用于死者的陵墓,或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上。
B.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时,不惜耗费巨大,许多木材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
C.据《礼记•檀弓上》记载,桓司马为自己做一个石制的棺材,加工了三年仍未完成。桓司马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中国古代的建筑一般不去考虑过于长远的未来,只是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当时人的需要。正是这种观念,使得土木材料在当时的建筑中大行其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西方,许多建筑物与神权有关,需要与神一样永恒,由于不耐久的木材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坚固而不易腐蚀的石材就得到了西方人的青睐。
B.建造以石材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古代中国人不是做不到,而是故意有所不为。这与华夏民族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有关。
C.因深受儒、释、道三家“万物无常”认识的影响,中国古建筑以木材为主,因此不要说先秦时期,即使秦汉以降的传统建筑现在也已经所剩无几。
D.中国的古代建筑采用土木为主要材料,效率更高,耗材更少,而且可以减轻人类对于地球的索取,在这一点上它是胜过西方石建筑的。
答案:
1.D
2.B
3.C
解析过程:
1.对梁思成的话的理解错误。文中第一段最后梁思成说“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
是不执着于对物的长久保存的意思。
2.B项,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工场是为证明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不落后,但是原文没有说修建阿房宫的石材来自于此处。
3.C项,“传统建筑现在也已经所剩无几”的说法错误。原文第一段作者就指出“中国古建筑的实物等于零”的说法是片面的。最后一段也说中国的“陵墓建筑……便成了石材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
——————————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杨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卿。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蛟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 ”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 数:屡次
B.交通贵戚,吏莫敢绳 绳:制裁
C.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伏:认罪
D.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 忤:触犯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府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B.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C.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D.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在河南尹任上,部属罗阳主簿王均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2)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答案:
1.C
2.B
3.B
4.(1)吃着丰厚的俸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时代肯定不会死人呢?
(2)近期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不要推辞吧!
解析过程:
1.从前文惩治旁人不敢触及的孟神爽一事可看出人们对他的称道赞扬。“远近称伏”中的“伏”应该是“佩服”的意思。
2.B项,解说有误,根据上文孝敬皇帝不曾继位可知,“南面”应该是皇帝继位的意思。
3.B项,“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说法有误。文中的意思是皇帝不接受他的谏言,把事情交给大臣讨论。
4.要忠于原文,不增不减。特别是古代汉语中的特殊用法的词语,要准确翻译。此句中的重点考查的字是:顾、重、其、辞。
——————————
题目: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案:
(1)答: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2)“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显现了出来。“随”字形象的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想。
解析过程:
第⑴题抓住所描写的景物,并分析其特点,自然就得出了环境特色。
第⑵题考查对诗歌中的炼字的赏析。首先理解本字的意思,其次理解字在此句中表达的特殊意义,最后再结合全诗,理解它所传达出的情感。具体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题目: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小题计分)
(1)《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中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既是描写实景实感,也可形容由困窘步入佳境的一种境界。
(2)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零丁洋》一诗中,表现文天祥民族气节以及舍生取义生死观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过程:
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注意汉字的正确书写:蟹、螯、躁、重、汗。
——————————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听雨
叶延滨
写下这个题目,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那些熟悉的诗篇,而且大多是古人的句子。雨,大概是古典的。而且常常当人们进入一种诗化的境况,才会从喧嚣的市井声浪里逃出来,逃出来的耳朵才能听雨。听雨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心静而神动,心静者不为市井或朝野的得失荣辱而悲喜,心平如水,不起波澜;神动者,是心神与自然呼应,天地万象,胸中百感,互交互合。第二是独处一室,或书房与书为侣,或山中小亭坐对群峰。第三是有雨。说到这里,话题的主角就出来了,听雨者,与雨为友,其喜怒哀乐,无不是因雨而起。
我赶走那些如雨脚一般敲击我心窗的诗句,它们虽美,但吟哦的是他人心曲。雨声已经伴千载百代的人,抒发自己的情怀。像永不退场的乐师,耐心地为一个又一个的登台者伴奏,他只是在人们不觉察之中,调动自己的琴弦。“疏雨漏梧桐,春水洗杏花,剑门斜雨 ,古城涤尘轻。……”这些都是人们久唱而常新的曲子,它们让我们只能相信,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这是六月,久旱无雨的京城,下起第一场透雨雷声沉沉地滚过,把都市里嘈杂的市声驱走,然后是闪电,是风。好风啊,让窗外一排高高的杨树,起舞俯仰地欢迎,满世界都是叶子的笑声!然后急急敲下一排雨脚,如碎玉,如奔马,如瀑布狂泻——
……
我躺在床上,听雨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又沿着白石灰抹的老墙往上爬,爬出一道道渍印。这是我最早的记忆,好像是我们搬进那座南方老城一条叫斌升巷的窄街。那是一个旧公馆,房子是木结构为主的,木框里砌上砖抹上白灰。我们的房子背墙临街,墙的上部有两只小窗,用来通气透光的。小窗很高,又从不开,布一张挂满灰尘的蛛网,让人想到许多故事。故事是雨声送进来的,这是我对这个世界最早的印象:雨夜里两只高墙上的窗,窗上挂着一张蛛网,网不住的雨声和更声漏湿了童年。(前两年我调出这个城市,妻子说我不喜欢这个让雨水锈满青苔的老城。)
……
我有一段让大雨泡着的记忆,那是1966年秋。那年本是我参加高考升大学的日子,“文化大革命”一声炮响,升学成了泡影,父母又先后被“革命群众”揪了出来,我被派到川滇边界山区农村“搞社教”。正是屋漏偏遇连阴雨的时候,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心里下着雨,外面也是雨,风声雨声,让人心怵。山区搞运动,免不了天天晚上的会。山里人住得分散,一家守一个山头,我这个小工作队员,每天就戴一顶大斗笠,提一盏马灯,风中雨中满山地转悠。田坎又窄又滑,一下雨就变成了鳝鱼背,真不知一天摔多少跤。啊,这也许是我命运的象征:漫天风雨,长夜窄路,一盏孤灯,一张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洗了百遍的脸。(到现在说到 “文化大革命”,我的耳边就响起一片暴雨在一只斗笠上踢踏的声浪。)
……
我对雨声的记忆不全是灰色的,有苦味的记忆,也有温馨的时候。那是在陕北,夏天终日在秃山峁劳作的我们,就像在火炉上烘着的红薯,每天都盼望着天上有块能下雨的云。高原的雨少,下一次就真叫恩赐。下雨可以不出工,可以凉凉地躺在炕上,听雨声让高原有了笑语,听苞谷拔节的脆响,让自己干涸的心,也有一个绿草般的梦。(庄稼人听雨能听出的快乐,这种快乐进城后就少了,至少不是那带着土味和草味的快乐了。)
听雨,是听时间的脚步声,只是各人有各人的雨声,这是我刚刚想明白的。
(有删改)
1.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一段就说“雨,大概是古典的”?请谈谈你的理解。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2)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
3.文中三个段落末尾的内容为什么用括号作了标示?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 “听雨”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请根据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
1.①从文章结构上说,呼应题目,引出话题;②从文章主题上来说,暗示现代人已经难得有听雨的闲情逸致了。
2.(1)①就像乐师是演唱的伴奏者一样,雨声也是人们抒发情怀的伴奏者;②人们喜爱雨声,因为雨声能很好地寄托不同的感受与情怀。
(2)①正是连阴雨的时候,山区自然没有几天晴朗的日子;②由于个人与家庭的不幸遭遇,心里下着雨,自然也就感觉不到晴朗的天气了。
3.①将过去的回忆与当下的情思区别开来;②直述其情其事,省去文字过渡;③扩充文章的思想内涵。
4.第一问:①南方老城的雨,给他留下了古旧、神秘的童年记忆;②川滇边界山区的雨,给他留下了特殊年代苦味的记忆;③陕北高原的雨,给他留下了农村生活绿草般温馨的记忆。
第二问:听雨就是听一个人的心声,听一个时代发展变化的脚步声。
解析过程:
1.开头句子的作用大多都有引出文章内容的作用,除了这一在结构上的作用外,还要回答在内容上的表达作用。
2.理解句子的含义的题目,首先应该找到此句话在文章中的位置,从上文或下文中寻找答案。其次,要分析句中是否运用了特殊的表达方法,进而分析句子运用了表达方法后的表达效果。
第⑴题用了比喻句的手法。第⑵题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这个括号的作用显然不仅仅是一个标点的问题。它考查的是这句活的表达作用,应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回答。
4.显然,这一问题考查的是就整个文章的理解。所以,应该大致划分出文章的层次,概括每一个层次的内容就可以,要逐层的概括,就可以不遗漏答题点。
——————————
题目:
下面是某影城招聘值班经理启事中的六项内容,请按性质的不同将它们分为两类,并为每类命名。
①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及团队合作精神。
②有较强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③负责本部门运营区域设备设施的维护与利用。
④分析影城每月的运营状况。
⑤热爱影城工作,有影城管理的相关知识。
⑥协助运营经理管理影院曰常工作。
答案:
第一类:③④⑥ 命名:岗位职责 第二类:①②⑤ 命名:任职要求
解析过程:
概括要明确、简洁,言简意赅。
——————————
题目:
下面这段文字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文段语言得体,逻辑严密。
他领导的机器人创新团队获得一等奖的事情传来,我顷刻止不住流下了眼泪。在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中,他们遇到过许多技术难关, 就在前天还出现了突发情况,预想当天要完成的综合性运行检验无法进行。但整个团队通宵尘战,用力攻坚,终于解决了问题。我为他 们的成功而骄傲,更为他们面对难点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而感动。
答案:
示例:①“事情”改为“喜讯”;②“顷刻”改为“顿时”;③“预想”改为“原本”;④“用力”改为“努力”;⑤“难点”改为“困难”。
解析过程:
考查语言的得体、准确。
——————————
题目:
根据下面图表提供的信息,将2008年至2012年五年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的特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答案:
示例:图表显示,2008年至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均逐年增加,而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增幅大于农村居民,二者的差距在逐年加大。
解析过程:
这类题目要注意题中的所有图示及文字信息,明确图示所表示的数据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细致分析数据的变化。在答题时一般先有一个全面的总体表述,然后再写出分析比较后的具体的特点或变化趋势。
——————————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农民工老王突发胃穿孔,被送进医院。为救治这名贫困患者,医院开通“绿色通道”给他做了手术,又进行了十天治疗。虽然老板主动送来5000元,老王仍欠下4000多元医药费,而医院默许他出了院。老王刚一康复就回到了工地:“哪怕打工还钱再难,我也得努力。是医院和老板救了我。”可欠款还是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上,最终,老王鼓足勇气找到医院,说出了想在医院打工抵债的心思。院方深受感动,聘他为陪检员。老王也特别敬业,作为曾经的患者,他格外懂得怎样帮助病人。
答案:
略
解析过程:
分析作文材料时,一定要把其中涉及到的主体归类,再一类一类的分别分析探讨。在这个材料中,文中提到的有三个主体:老板、医院、老王。而老板与医院应该同属于助人为乐、献出自己的爱心的一方,老王则属于接受爱心,知恩图报的一方。明确这一点后,考生就可以从这两个方面选择其中一个自己有话说的角度,确定立意。
『伍』 2014年济南语文中考题答案
2014年济南市中考语文答案
中考语文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分)
1. D 评分意见:本题2分。 2. B评分意见:本题2分。
4.A.示例:它记录了丰富的古代风俗文化,同时古代的风俗文化也影响着汉字的内涵和应用。
评分意见:2分,两个要点1点1分。
B示例:人丁兴旺。评分意见:1分,符合汉字特点有意义,合理即可得分。
5.A. 示例: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 评分意见:1分
B. 示例:①A 关羽 B颜良 C五关斩将 评分意见:3分,每空1分
②正确:因为关羽是个很重情义的人,他感恩于往日寄居在曹操那里时曹操对他的情谊: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过五关斩六将,送赤兔马……关羽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义绝”,放了曹操,正是他重情重义的体现。所以正确。
不正确:关羽这样做丧失了立场。从忠于汉室,忠于刘备集团的立场来看,曹操是图谋篡逆的“汉贼”,是刘备集团的死敌,绝对不能放过。曹操与关羽固有旧情,但是此时不杀曹操,便丧失了最好的时机,如果没有这次“义释”,刘备集团可能会更容易地统一北方,建功立业。 或:关羽对曹操的恩情已经报答(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以奉报矣。)此时应当机立断。
评分意见:3分,观点1分,理由2分(能联系相关情节1分;分析恰当1分)
6、诗人戍守边疆渴望建功立业又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7、B 评分意见:2分
8. 上下 ;处所、地方 评分意见:2分9.A 评分意 见:本题2分。
10.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的(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11.①大苏泛赤壁 ②空间顺序 ③ 精湛卓越的雕刻艺术
12. ①擅长 善于 ②确实 真实
13. 昔/予/闻兰溪吴德基言若此评分意见:本题2分。
14. 赞(服) 严 “侯清约甚,饮衢水外,一物不烦衢民。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④。”“侯驭吏何如?” 评分意见:本题3分。
译文参考:三衢的沈持正,赞美他们的太守白侯有德行有才能。我问他:“白侯定的赋税徭役怎么样?”他回答说:“富豪擅长逃避徭役,徭役大多摊在贫民身上。白侯明察富豪的奸诈,根据田地的多少来定赋税,全州的人都佩服他做事公平。”“白侯要求自己如何呢?”他说:“白侯非常清廉节俭,除了喝衢水外,不烦劳衢州百姓任何东西。每天早晨徒步去官署,农夫不认识他,和他争路,他也不问罪。”“白侯管理胥吏怎么样?”他说:“胥吏抱着案卷站在他身边,只听白侯的裁决,不敢按照自己的意思上报下达案件。上一年的春天,皇上嘉奖了他,衢州人都为白侯感到光荣。”
我问完,回头对几个儿子说:“以前我听兰溪的吴德基就这么说,现在持正又赞美白侯的德行才能。白侯的确很有德行才能啊。”
15、①从诞生背景看。APP在市场环境下应运而生,来解决企业及开发者双方的问题。
②APP 应用功能广泛,因其便捷性,实用性,娱乐性而受宠。
③APP 改变生意,一些商家看到其价值,甚至可以改变经营模式,所以称为新宠。
16、开头写了“嘀嘀打车”的例子,从大家熟知的事物说起,点击热点话题,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APP,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两个要点,答出1个要点2分。
17.举例子。列举了奔驰、宝马等企业拥有自己的APP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一些敏锐的企业看到了利用APP应用进行品牌、产品等信息展示和发布,以及维护商品营销的价值。从而说明了APP在改变生意,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宠。增强文章说服力。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指明方法1分,真实具体(增强文章说服力)1分,说明内容1分。
18. C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
19. 答案示例:我想设计一个有关保护眼睛的APP软件,人们下载后可以通过扫描书籍中的二维码,根据当前环境设计三维立体图,从而调节眼部肌肉,缓解视疲劳,保护视力。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示例1分,解说合理2分
评价要点: 1、自己设计的APP应符合选文内容基本特征。
2、应该针对“改善生活”方面,而非单纯针对于如何盈利等方面。
3、设计要有所“创新”,不能是上文提及的功用。
(二)
20.答案 店主包月饼——祖父买月饼——祖父分月饼——大家吃月饼——祖母 送月饼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
21答案:牛皮纸里包着的月饼,这是童年中的一个甜甜的回忆。这里包含着一家人的幸福与快乐,有童年的天真与顽皮;也有家人的善良与淳朴;也有着浓厚的乡村情谊。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答出三个要点即可得3分。
22. A处示例1——原句突出强调了月饼使空气里充满浓浓的香甜味,表现了儿时的我们对月饼的渴望,表现了童年的天真。而改后的句子语言顺序和原句不用,语气平淡,不能充分地表达这种感情。
示例2——原句运用短句,突出强调了月饼使空气里充满浓浓的香甜味,变现了儿时的我们对月饼的渴望,变现了童年的天真。而改后的句子为长句,语气平淡,不能充分地表达这种感情。
评分意见:能答出强调或突出占1分,作者的感情占1分,改句的不同占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B处示例——舔,用舌头接触东西或取东西。写出了我们把月饼分成碎屑,用舌头舔着吃的动作,说明在祖母的教育与影响下下,我们将好东西留着慢慢吃,变现了舍不得一下子吃掉月饼的心情,突出了月饼的美味以及儿时的我们对月饼的喜爱,表现童真童趣。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 词语的含义1分,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
23.答案:开篇先写包装精美的月饼,由此引出下文对儿时牛皮纸报的月饼的回忆。(1分)
包装精美的月饼,虽然包装精良,却不合家人口味,最终被扔掉,与儿时的牛皮纸的月饼的令人垂涎形成对比(1分),突出对牛皮纸月饼的怀念之情。(1分)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引出下文内容1分,指出对比的写法1分,对比的作用1分。
24.答案示例:阿婆,我们忘不了儿时的月饼,在那段贫寒的岁月里,是您把对自己孩子的爱分给别人,感谢您让我们像其他孩子一样快乐过节,快乐长大。
评分意见 :本题共4分,
『陆』 2014年济南中考语文阅读题 谜题 答案
20
A
.示例:这句话运用了外貌、神态描写的方法,不但刻画出小女儿的天真可爱,也表现专
出小女儿害属怕妈妈有一天会死掉的担忧和惊惶。
B
.示例:“好温暖好柔软”既写出了小女儿身体的温暖和柔软,也写出了小女儿的话让“我”倍感贴心和幸福。
21
.示例:承上启下。这段话紧承上文孩子们对人终将死去的困惑和惊惶,又引出“我”对生命谜题的茫然和思考。
22
.示例
1:
《谜题》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棵高大的树,惬意从容,尽情享受生命的快乐美好。语言酣畅淋漓,极富感染力。《谈生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把生命比作一棵小树(人格化的描写),形象地写出了生命成长的顽强和快乐。
2:
《谜题》运用了想象的手法,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棵高大的树,尽情享受生命的甜蜜美好,引发读者无限的遐想;《谈生命》以‚一棵小树‛为喻,写出了生命成长的顽
强和快乐,生动形象,蕴藉含蓄,给人以美的享受。
『柒』 2014年中考题语文的对联题目
对联是中华文化长廊中的一串璀璨的明珠,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最能体现出汉语的独有魅力.拟写一副对联,不但要有丰厚的语文知识积累,还要有极强的语感和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它是一种语文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体现,因此,这种题目倍受全国各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
今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中的对联题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呈现出热闹非凡的景象,更是把这一传统的命题方式推向了极致,不但命题形式灵活,而且还与时事结合起来,使得这一传统的题目更焕发了时代的特色.
【试题解析】
一、对联书写题.这种题型是结合拼音考查考生书写能力,所写汉字均是对联.
例1.(2014年甘肃白银市)根据拼音提示,将对联工整地写在田字格中.
Shū shān yǒu lù qín wéi jìng,xué hǎi wú yá kǔ zuò zhōu.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依据拼音写出对联能力.做好本题关键是写汉字时不能出现错字现象,以及同音字或形似字情况的出现.同时在写作时一定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写正楷字即可.
【参考答案】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二、补写对联题.这种题是在所给的对联上填上所空缺的字,使对联相对.
例2.(2014年北京市)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使其著称于世.下面是关于岳阳楼的一幅对联,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这幅对联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
去老范一千年,后__先__,几辈能担天下事;
揽__________,南来北往,孤帆曾系画中人.
A.悲 喜 八百里大湖 B.乐 忧 大湖八百里
C.喜 悲 大湖八百里 D.忧 乐 八百里大湖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对联进行补写能力.这里我们根据对联上下联要相对,上联空缺的字我们可以依据下联填写,上联的“来”“往”是一对反义词,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对上联填写“乐”“忧”,下联所补写的,我们可以结合上联去思考,上联的“老范一千年”是主谓短语,下联也可以结合对联的大体意思补写一个主谓短语,“大湖八百里”即可.
【参考答案】 B上联对应《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下联“大湖八百里”与上联结构相对应.
三、情境对联题.就是命题者给出一定的情境,让考生根据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对出下联或上联.
例3.(2014年吉林省)初中生活即将结束,班级开展以“毕业季”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在“毕业季·编写留言册”环节中,编委们设置了属对专栏.请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长亭外挥手别知己,下联: .
【解析】 做好本题,考生首先仔细阅读题干所给的情境,根据对联出句和对句句法结构相同、词性相同的要求,对照上联,从题目设定的情景中选取或组织词性相同的词语,对出即可.
【参考答案】 示例:古道边伤心忆故人.
四、古诗对联题.这类题目是依据古诗的名句来应对上联或下联的.
例4.(2014年四川省绵阳市)一位对联爱好者以“风景这边独好”为上联征求下联,我们可以用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 ”应征.
【解析】 本题命题非常新颖,既考查对对联的能力,又考查古诗默写能力,真可谓一箭双雕,考生在针对《沁园春·雪》中的句子,选择恰当的名句,进行填写,填写时同样也思考对联的特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
【参考答案】 江山如此多娇.
五、赏析对联题.该题是考查考生对对联内涵意思的理解,写出对对联的理解能力.
例5.(2014年福建省厦门市)下面是三副红砖古厝的对联,请选择其中一副,谈谈你对它内涵的理解.
①族本中郎派,家承学士风
②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对联内容理解能力.做好本题考生首先结合对,抓住对联的主要内容去理解,对联①考生为人“宦官显赫”“家风儒雅”思考;对联②考生为人“个人修养”去理解;对联③围绕“胸襟”“志趣”去思考即可.
【参考答案】 ①上联表明古厝主人祖上是官宦人家,家族显赫,下联表明古厝主人是书香门第,家风儒雅.②上联的“室雅”和下联的“花香”都表明古厝主人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注重个人修养,志趣高雅.③上联体现古厝主人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下联体现其至大至刚的浩然志趣.
六、对联组合题.本类题目是让考生在给定的备选词语组合选择恰当的词语,结合对联特点重新组合,把对联补充完整.
例6.(2014年贵州省黔东南州)走进一个宁静的乡村,村庄道路宽阔平坦,古朴而又充满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化气息.遗憾的是寨门上的对联已经被雨水冲刷得模糊不清,只留下上下联的上半部分,请你根据下面给出的词语运用所学对联知识补全对联,
扮靓 铺就 乡村 道路 康庄 美丽
上联:勤劳和汗水 下联:智慧与真情
【解析】 本题是考查考生,依据备选词语重新组合补全对联能力.做好本题首先了解题干的的内容,然后考生在结合对联,研究备选词语的词性,依据对联的词性和字数的特点进行排列组合,做好词性相对即可.
【参考答案】 示例:铺就康庄道路 靓扮美丽乡村.
七、名著对联题.该题是结合名著考查考生对对联中的人物和情节的理解能力.
例7.(2014年辽宁省大连市)有一位同学,读了《水浒》之后,写了一副对联,请判断对联说的是哪个人物,并概述对联中提及的一个情节.(不超出所给字格)
对联:打山门拔杨柳洒家自洒,闻潮信圆六和吾身非吾
人物: 情节概述:
【解析】 本题依据名著考查考生对对联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本题首先分析对联中的人物,弄清楚该人物是谁,了解该人物的先关故事情节.结合上联看所写的人物的鲁达(鲁提辖、花和尚),然后我们在思考其人物的主要事件,及打山门、倒拔垂杨柳、闻潮信圆六和等.做题时主要不要写错字,故事情节的概况要凝练.
【参考答案】人物:鲁智深情节概述:打山门:鲁智深在五台山醉酒,打坏门前金刚,被长老打发到大相国寺.拔杨柳:鲁智深在大相国寺(菜园)与泼皮饮酒,嫌树上老鸦吵闹,倒拔垂杨柳(绿杨),泼皮拜倒在地.闻潮信圆六和:鲁智深在六和寺夜闻钱塘江潮信,想起师父偈语,便在椅子上坐化.
【对法指要】
写对联其实是仿句题的一种形式,可理解为仿写对偶句.一般来说,中考试题没有在语言的平仄等方面作更高的要求,只要符合宽对即可.因此,只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就能在中考时从容应对.
首先,了解对联的特征.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符,意义相关,节奏相合,平仄相协.
其次,注重平时积累.多读多记名言警句,关注一些佳联,多读一些民间楹联和诗联.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就是课本中涉及的.
最后,了解对对子的一些基本知识,掌握切实可行的技巧.如“拆分法”,即把一联分成若干个词组一一作对,再合起来,就是非常实用的方法.
【试题演练】
1.(201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将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忠厚传家久.
下联:诗书继世 .
2.(2014年内蒙古包头市)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对联题.(任选一题)
⑴假日,小张来到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小岛.这里曾经一片荒芜,人迹罕至,可如今却生机勃勃,绿意盎然.他不由得吟出了“碧岛增绿树绿增岛碧”,可却怎么也想不出下联.
有一次,偶然间看到了介绍长白山的风光片,说长白山原本叫白山,只因这里气候寒冷,经常下雪,山上积雪不化而得名.听到这里,小张脑海中灵光一闪,对出了下联:.
⑵上联:今日称雄考场,谁拔头筹?下联:
3. (2014年浙江省宁波市)对联很精妙.老师将宁波天一阁的一副对联“石潭白鱼______出没,草屋老树相因依”隐去一字,请你选择正确的一项,补全上联,使之表现出鱼儿无拘无束的情态.( )
A.相 B.自 C.急 D.少
4.(2014年贵州省遵义市)大赛现场要挂一幅对联.请根据你学过的对偶知识,拟写一幅对联.
上联:
下联:
5.(2014年湖北省潜江、天门、仙桃市)请你为本次主题活动补写对联.
上联:扬家风,继优良传统 .
下联:
6.(2014年山东省莱芜市)假如你校将在山东省旅游网站用对联的形式发一条微博宣传推介莱芜,上联已拟好,请你根据上联对出下联.(要求:与上联语意相关、句式一致、字数相等)
上联:房干山上观流泉瀑布品山珍野味,嬴牟风景果然好.
下联:
7.(2014年辽宁省沈阳市)沈阳某市民写了一副对联,抒发对沈阳发展的赞叹之情.下面是他写的上联,请你根据材料三的内容补写下联.
上联:昔日古都融古韵.
下联:
8.(2014年福建省龙岩市)老师想用一幅对联来总结本次活动.请根据提示补充完整.
上联:长辈言传 明祖训
下联:子孙心领神会承
9.(2014年湖南省娄底市)湖南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将于今年9月在娄底举行.红山学校九年级5班的同学们积极参与筹备委员会对省运会主题口号的征集活动.他们根据“突出娄底特色,彰显湖南亮点”的要求,用对联的形式已拟出了主题口号的上句,请你运用对偶知识拟出下句.
上句:展娄底青春风采.
下句:
10.(2014年广西省梧州市) 热爱传承祖国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请你根据上联完成下联,把对联送给《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组.
上联:汉字文化传承任重道远.
下联:
11.(2014年福建省泉州市)网友们观看湖头端午活动网络直播后,想“拼凑”一副对联表达感受,邀请你参与,将下面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祭关帝歌招魂传统习俗独具特色.下联:宅家中聚网友
【参考答案】
1.长(“远”等)2.示例:⑴白山落雪花雪落山白(或:白山添白雪白添山白).⑵[他年]尽忠(华夏>,我绘宏图.3. B4.示例: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5. 示例:树正气,建和谐社区;育英才,享幸福生活.6.示例:雪野湖中赏水光潋滟听渔舟晚唱,莱芜大地就是美7. 示例:今朝新城谱新篇8.身教 家风9.示例:显(扬)湖湘热血精神10. 示例①现代科技异彩纷呈.示例②虚拟社区畅所欲言.示例③网络科技趣味横生.
『捌』 求2014中考夺标最新语文模拟试题答案
考完了的话可以找老师要,还没考的话估计没人会有答案的
『玖』 2014年中考模拟演练五语文 答案 太原市考题
测试时间:90分钟,满分12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积累与运用(16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 彷徨(páng) 枘凿(ruì) 绰刀(chāo) 恪(kè)尽职守
B. 风骚(sāo) 佝偻(lǒu) 秘诀(jué) 锲而不舍(qiè)
C. 嬉戏(xǐ) 恐吓(hè) 作揖(zuò) 吹毛求疵(cī)
D.污蔑(miè) 嗔怒(zhēn) 襁褓(qiáng) 根深蒂固(dì)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一书,相传是孟子的弟子所作。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B.《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作者司马光是西汉时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本篇文章记叙了陈胜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
C.《水浒》中的英雄性格各不相同,但在“义”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晁盖劫取生辰纲是“义”,宋江私放晁盖是“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也是“义”。
D.《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班会课上,他夸夸其谈,出众的口才使大家十分佩服。
B.目前,住房价格一涨再涨,令购房者叹为观止。
C.听到这个幽默的故事,他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D.日本首相小泉肆无忌惮地参拜靖国神社,激起了亚洲各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4、找出下面句子有语病的一项( )
A.我们应该从小培养诚实守信的美德。
B.广泛的课外阅读是提高我们语文水平的重要方法。
C.进入中学以后,他的成绩始终一直在我们班名列前茅。
D.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家乡是浙江绍兴。
5、结合具体语境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风流:杰出不凡。)
B.那十一个厢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吹嘘:嘴里嘘气。)
C.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D.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不言而喻:此处指这些明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6、请选出下列句子与原文一致的一项( )
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燕去无留意。
B. 风住沉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C.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D.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7、下面句中没使用比喻的一项是( )
A、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
B.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C.海浪发出汨汨的声音,像是谁在海底吐着气。
D.把一种思想用文章的形式表达出来,就好像一块生铁经过反复锤炼,结果成了熟铁。
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先看那后记,但是看完第一面就翻不开了:书没有切边。
B.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
C.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D.他问我饿了没有?这正中了我们的心事。
二、阅读(每题2分,共34分)
(一)阅读下列语段,回答9---13题
①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②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③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众邻居都吓了一跳。④走出大门不多远,一脚在塘里, 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 一身的水。⑤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9. 文中空缺处,依次应填的一组词是( )
A. 走、站、从头到脚 B. 踹、挣、淋淋漓漓
C. 踏、跳、浑身上下 D.踩、爬、滴滴嗒嗒
10. “噫!好!我中了!”三个句子,皆用了三个 叹号,其作用是( )
A、表现范进对几十年来朝思暮想的中举美梦突然来临时大喜过望的心情。
B.表现范进对中举一事难以置信。
C.表现范进一旦中举后过分激动时一种无意识的自言自语。
D.表现范进对中举胸有成竹,所以才会很轻松的说: “噫!好!我中了!”
11. 对文中加点词句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看了一遍,又念一遍(信疑参半,如在梦中,又看又念,方才确信)
B. 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喜不自禁,得意忘形,不由自主,失常变态)
C. 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昏厥初醒,惊魂未定,夺门而出,喜传捷报)
D. 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疯走狂奔,不辨东西,狼狈不堪,丑态毕现)
12. 下面对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表达效果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对范进动作、语言等描写,嘲讽了那种如痴如狂追求功名的读书人。
B. 通过对众人动作、语言等描写,反映了社会上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心态。
C. 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表达了改革不完善的科举制度的愿望。
D. 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揭露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心灵的摧残乃至对社会的毒化。
13、 选段中画线的词语“好了”的深层含义是( )
A对自己考试成绩感到比较满意。
B.考试终于结束了,自己感到十分轻松。
C.考试结果终于出来了,自己以后再也不必害怕胡屠夫了。
D.应试成功,自己终于能过上荣华富贵的日子了。
(二)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4—17题。
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4.这几段文字的论点是( )
A.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B.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C.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D.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15.这几段文字没有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举例论证 B.对比论证 C.道理论证 D.比喻论证
16、下列材料中,不属于事实论证的一项是()
A.他(古登贝尔)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
B.布歇尔发明了对战型乒乓球游戏。
C.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的调查研究。
D.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17.创造力有哪些必需的要素?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常保持好奇心;探求新思路;产生小的灵感。
B.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产生小的灵感。
C.不断积累知识;运用所得的知识;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D.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8~21题。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8.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 ② 太守谓谁
B.① 秦王不悦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C、① 安陵君其许寡人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D、① 愿终守之 ②愿借子杀之
19.下列句子中表达反问语气的一项是( )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B.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C.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D.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0.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选择恰当译文。( )
A.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表示感谢。
B.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道歉。
C.秦王变了脸色,长时间跪着向唐雎道歉。
D.秦王的脸色表现屈服,长跪着向唐雎表示感谢。
21.下列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
C.选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D.在这场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
(四)阅读《曹刿论战》,完成22~25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2.第②段对曹刿语言、行动的描写,表现了曹刿( )
A.忠君报国的思想 B.勇于牺牲的决心
C.急切取胜的心理 D.卓越的指挥才能
23.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庄公在见曹刿之前对迎战齐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B.曹刿主动参战,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C.鲁国取胜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D.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并与他一起指挥战斗。
24.选文详写战前、战后论战,略写战争过程,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突出战争前准备的重要性。
B.强调战争取胜的原因。
C.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
D.强调战争过程很短。
25.强大的齐国将攻打弱小的鲁国,下面诗句可表现鲁国当时岌岌可危形势的一项是( )
A.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B.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013——2014学年度九年级语 文 试 题
第Ⅰ卷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第Ⅱ卷(表述题,共70分)
三、文言文阅读
灵公① 好妇人而丈夫饰②者。国人尽服之③。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裳,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④而不止。晏子见⑤ ,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者,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
注释: ①灵公:指卫灵公。②丈夫饰:穿男子服装。 ③尽服之:都跟着穿戴男子服饰。 ④相望:指(国人)纷纷埋怨责怪。 ⑤见:求见。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 )②公使吏禁之曰( )
③逾月( ) ④莫之服( )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公何以不使内勿服?
(2)逾月,而国莫之服。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在该国的具体表现:“悬牛首于门”指,“卖马肉于内”指 。(3分)
4你从这则小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31-35题。
悠悠寸草心
① 日本一名牌大学毕业生应聘于一家大公司。
② 社长审视着他的脸,出乎意外地问:“你替父母洗过澡擦过身吗?”
③ “从来没有过。”青年很老实地回答。
④ “那么,你替父母捶过背吗?”
⑤ 青年想了想:“有过,那是我在读小学的时候,那次母亲还给了我10元钱。”
⑥ 在诸如此类的交谈中,社长只是安慰他别灰心,会有希望的。
⑦ 青年临走时,社长突然对他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有一个条件,刚才你说从来没有替父母擦过身,明天来这里之前,希望你一定要为父母擦一次。能做到吗?”
⑧ 这是社长的吩咐,因此青年一口答应。
⑨ 青年虽大学毕业,但家境贫寒。他刚出生不久父亲便去世了,从此,母亲为人做佣拼命挣钱。孩子渐渐长大,读书成绩优异,考进东京名牌大学。学费虽令人生畏,但母亲毫无怨言,继续帮佣供他上学。直至今日,母亲还去做佣,青年到家时母亲还没有回来。
⑩ 母亲出门在外,脚一定很脏,他决定替母亲洗脚。母亲回来后,见儿子替她洗脚,感到很奇怪:“脚,我还洗得动,我自己来洗吧。”于是青年将自己必须替母亲洗脚的原委一说,母亲很理解,便按儿子的要求坐下,等儿子端来水盆,把脚伸进水盆里。青年右手拿着毛巾,左手去握母亲的脚,他这才发现母亲的那双脚已经像木棒一样僵硬,他不由得搂着母亲的脚潸然泪下。在读书时,他心安理得地花着母亲如期送来的学费和零花钱,现在他才知道,那些钱是母亲的血汗钱。
⑪ 第二天,青年如约去那家公司,对社长说:“现在我才知道母亲为了我受了很多的苦,你使我明白了在学校没有学过的道理,谢谢社长。如果不是你,我还从来没有握过母亲的脚,我只有母亲一个亲人,我要照顾好母亲,再不能让她受苦了。”
⑫ 社长点了点头,说:“你明天到公司上班吧。”
1. 文章第⑨段从记叙的顺序看应属于 ,有何作用?
2.青年在替母亲洗脚时发现了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这说明了什么?
3.大公司选聘职员,社长为什么希望大学生一定要为父母擦一次身?
4.题目“悠悠寸草心”对表达文章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
五、作文(40分)
生活是七色板,其中蕴含着追梦的艰辛,成功的喜悦,挫折的苦痛,孤独的寂寞……此时,你需要看看周围甜蜜的微笑,听听身旁温馨的话语。请以“生活需要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在题目横线上可填上适当的词语(如互助、欢乐、掌声、阳光、理智、感动……)使题目完整,并将题目抄写在正文第一行。(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语 文 试 题
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8 9 1011 12 13
答案 A B D C D C C A B A C C D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D C C B C B B D A D B
三、答案
1、、1、喜欢 2、派3、超过4、穿
2、您为什么不在宫廷内禁止女扮男装呢?
过了一个月,都城里就没有女人穿男人的衣服了。
3.齐灵公允许宫廷殡妃女扮男装;齐灵公对外禁女扮男装。
4.上行下效。或:以身作则,才能取信于人。上行下效,灵公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晏子就让他为君做人,都要表里一致,说明要想纠正某种不正之风,上级领导的以身作则比规定更有效。
译文:春秋时齐国国君齐灵公喜欢宫里的女人使用男人的服饰,都城里的女人都跟着穿起了男子的服装。齐灵公便派遣官吏去禁止都城里的女人说:“哪个女人使用男人的服饰,就撕裂她的衣服,扯断她的衣带!”结果,裂衣断带的女人在街上一个接一个,女扮男装的情况却没有禁止得了。晏子进见齐灵公,齐灵公问晏子说:“我派官吏去禁止都城里的女人穿男子的服装,撕裂她们的衣服,扯断她们的衣带,这样的女人在大街上一个接一个,却不能禁止妇女做男人打扮,这是为什么呢?” 晏子回答说:“国君您在宫廷内让女的穿男人的衣服,却在宫廷外禁止这样做,这就好比是挂羊头卖狗肉。您为什么不在宫廷内禁止女扮男装呢?那样,宫廷外面就不敢了。” 齐灵公说:“好。”让宫廷内的女人不着男装,过了一个月,都城里就没有女人穿男人的衣服了。
四、阅读(每小题4分)
1. 插叙,写出了母亲的默默付出
2.(1)“才发现母亲的那双脚已经像木棒一样僵硬”。(2)说明青年在给母亲洗脚之前,并不了解母亲为养育他所受的辛劳。
3.因为不爱父母者,不会热爱企业。
4.题目化用了孟郊《游子吟》中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此为题,更生动地表达了父母含辛茹苦培养子女长大成人;子女不应该忘记父母的恩情,要好好孝顺他们,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希望我们提供的太原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在大家的复习过程中能够发挥真正的作用,能够帮助大家考入自己心目中理想的高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