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考文言文实词,虚词
赤壁赋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 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 (缪,通“缭”连结、盘绕)
4.杯盘狼籍 (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 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 唱)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 整理)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 向南)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8.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意动用法 以……为伴、以……为友)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四)一词多义
1.望:
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 眺望,向远处看)
2.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词)
倚歌而和之(歌声)
3.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4.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
何为其然也(这样)
5.长:
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6.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托遗响于悲风(给)
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
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
8.之: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9.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五)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
2.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
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6.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7.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9.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三、成语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四、其他重点字词
七月既望 (农历每月十六)
白露横江(笼罩)
纵一苇之所如(纵:任,如:往)
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浩浩:广阔,辽远;冯虚:凌空、凭空)
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倚歌而和之(倚:循,依;和:唱和)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正襟危坐(端正)
方其破荆州(方,当)
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哀吾生之须臾(片刻)
知不可乎骤得(骤:突然;骤得轻易得到)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连……都……;一瞬: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共同享用,也作“适”)
《始得西山宴游记》
通假字
僇
自余为僇人
戮
(受)刑辱
趣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趋
往、赴
颢
悠悠乎与颢气俱
浩
浩大
古今异义
漫漫
漫漫而游
没有目的,随意
今指(时间、地方等)长而无边的样子。
披
到则披草而坐
拨开
盖或搭在肩背上
凡是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两个词,凡是这个
所有的
然后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这样以后
表承接,接着
颓然
颓然就醉
摇摇晃晃的样子
精神萎靡不正
于是
游于是乎始
从此
连词,表承接
向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先前
介词,朝着
土壤
则凡数州之土壤
疆土
泥土
天际
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两个词,天空,交会
天边
虚词多义
其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连词,表假设
如果
日与其徒上高山
代词
自己的,我的
其高下之势
代词
那些
之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结构助词
的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结构助词,
的
始指异之
代词
它,指西山
穷山之高而止
结构助词
的
故为之文以志
代词
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而
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连词,表修饰
……地
觉而起,起而归
连词,表承接
就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连词,表承接
然后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连词,表转折
却
穷山之高而止
连词,表承接
才
为
不与培塿为类
动词
是
故为之文以志
介词,表目的
为了
以
醉则更相枕以卧
连词,表修饰
相当于“而”,……着
故为之文以志
连词,表目的
相当于“而”,来
词类活用
N—V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梦
做梦
故为之文以志
文
写作文章
N—状
箕踞而遨
箕
像簸箕一样
Adj—V
入深林,穷回溪
穷
走到……的尽头
Adj—N
无远不到
远
远方的山水
萦青缭白
青,白
青山、白水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
远
远处
Adj—意V
始指异之
异
以……为异,认为……奇特
Adj—使V
倾壶而醉
倾
使……倾尽,全部倒出
特殊句式
省略句
居是州
居(于)是州
居住在这个州
因坐法华西亭
因坐(于)法华西亭
由于坐在法华寺的西亭上
始指异之
始指(之)异之
开始指点着它,认为它特别
故为之文以志
故为之文以志(之)
所以为此写篇文章来记载它
判断句
是岁,元和四年也。
“也”为判断句标志
这年,是元和四年。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也”为判断句标志
自认为凡是这个州里有奇特形态的山水,都是我享受过的。
定后句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以为凡是州之异态者山水
B.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有哪些虚词,初中的
常见文言虚词
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 用作助词可不译.
其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记忆顺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以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例:
2、作为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记忆顺口溜:
“以”作介词“把、拿、用”, 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而”, 偶尔通假要分清.
于
1、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6、被 例:受制于人
记忆顺口溜: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
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记忆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
承译“接着“转译“但”, 状语后头表修饰.
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 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 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然
1、 代词 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 连词 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 助词 分两种情况:
① 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
1.用法词性混为一谈
2.古今词语词义词性混为一谈
3.不同虚词因意义、用法相近而误
4.同一虚词因意义、用法不同而误
一、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
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包括: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的活用等.
二、虚词就是助词、代词之类的.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
(例句主要以四、五、六册为主)
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者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
追问:
不要这么多啊,老师说只有5个
追答:
初中常用的五个虚词(以、而、之、其、于)
C.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实词解释
1.备bèi ①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②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③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2.薄bó ①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②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③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3.长cháng ①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②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③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④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⑥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4.次cì ①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同上) 5.策cè ①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④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6.当dāng ①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②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③将要。“今当远离”(同上) ④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⑤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⑥抵挡。“锐不可当” 7.道dào ①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②道义。“伐无道,诛暴秦”(同上) ③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④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8.度dù ①过,越过。“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②ó,推测,估计。“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9.发fā ①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②把箭射出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③征发。“发闾左逋戍渔阳”(《陈涉世家》) ④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章》) 10.分fēn ①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②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③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④fè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11.夫fū ①成年男子的通称。“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②丈夫。“夫起大呼”(《口技》) ③fú,无实义。“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④fú,指示代词,那。“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12.固gù ①顽固。“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②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二章》) ③本来。“人固不能无失”(《弈喻》) ④安守,固守。“君子固穷……”(《孔乙己》) 13.顾gù ①回头看,看。“顾野有麦场”(《狼》) ②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③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14.故gù ①原因,缘故。“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②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论语》) ③特意,故意。“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④所以,因此。“故克之”(《曹刿论战》) ⑤老朋友。“故人西辞黄鹤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5.过guò ①超过,胜过。“况才之过于余者乎”(《送东阳马生序》) ②犯过失。“人恒过,然后能改”(《(孟子>二章)》 16.号háo ①大叫,呼啸。“阴风怒号”(《岳阳楼记》) ②hào,别号。“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hào,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④hào,号召。“号令召三老……”(同上) 17.间jiān ①中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二章》) ②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③一会儿。“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 ④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山坡羊.潼关怀古》) ⑤jiàn,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⑥jiàn,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⑦jiàn,参与。“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⑧jiàn,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陈涉世家》) 18.将jiàng ①将领。“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②率领。“上使外将兵”(同上) ③jiāng,无实义。“宫使驱将惜不得”(《石壕吏》) ④jiāng,将要。“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 19.临lín ①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②面对。“把酒临风”(《岳阳楼记》) ③来到。“临溪而渔”(《醉翁亭记》) ④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 20.令1ìng ①命令。“乃令符离人葛婴……”(《陈涉世家》) ②让,使。“忿恚尉,令辱之”(同上) ③指县令。“陈守令皆不在”(同上) 21.奇qí ①奇特。“明有奇巧人”(《核舟记》) ②奇怪,罕见。“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峡江寺飞泉亭记》) ③jī。零数。“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2.强qiáng ①强盛,强大。“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②有余。“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③jiāng,通“僵”,僵硬。“项为之强”(《闲情记趣》) 23.去qù ①离开。“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②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为学》) 24.少shǎo ①不多。“饮少辄醉”(《醉翁亭记》) ②shāo,稍微。“宾客意少舒”(《口技》) ③不久。“少时,一狼径去”(《狼》) ④shào,年轻。“陈涉少时”(《陈涉世家》) 25.舍shè ①旅舍。“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 ②房屋。“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③放弃。“便舍船,从口入”(同上) ④施舍,shě。“舍与你的”(《范进中举》) 26.胜shèng ①取胜。“弈者胜”(《醉翁亭记》) ②优美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③忍受。“高处不胜寒”(《明月几时有》) 27.食shí ①吃。“食不饱,力不足”(《马说》) ②sì,通“饲”,喂养。“食之不能尽其材”(同上) 28.书shū ①书写。“乃丹书帛日”(《陈涉世家》) ②文字,字条。“得鱼腹中书”(同上) ③书信。“一男附书至”(《石壕吏》) ④文件。“军书十二卷”(《木兰诗》) 29.属shǔ ①类。“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②侪、辈。“徒属皆日”(《陈涉世家》) ③管辖。“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 ④相同,同类。“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⑤zhǔ,通“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30.数shù ①表多次。“又数刀毙之”(《狼》) ②shǔ,计算。“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③shuò,屡次。“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31.施shī ①施实。“然后施行……”(《出师表》) ②y,(施施)慢步徐行的样子。“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32.许xǔ ①答应。“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⑦赞成。“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③大约的数量。“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④hǔ,拟声词。“曳屋许许声”(《口技》) 33.遗yí ①遗留。“深追先帝遗诏”(《出师表》) ②wèi。给予。“简拔以遗陛下”(同上) 34.益yì ①增加。“增益其所不能”(《<孟子>二章》) ②更加。“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③渐渐地。“益习其声”(《黔之驴》) ④好处,益处。“有所广益”(《出师表》) 35.足zú ①脚。“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 ②充足。“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马说》> ③值得。“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④敬词。(足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D. 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总结
http://mdw.dgjy.net/res/juniorchinese/zk/wyw/025.htm
E.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解释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回“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答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F.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实词以及解释,从7上到9下每篇都要
初中语文总复习文体知识归类
2008-06-17 13:20
1 记叙文文体知识要点
(1) 以记叙文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语言特点,生动,形象.
(2) 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和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就是记叙文的中心,也叫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依靠人,事,景,物这些材料来表的.因而记叙文的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做到中心明确,集中.
(3) 记叙文的顺序主要有几种: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的过程记叙.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开头写,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写事件的经过.
插叙:在记叙过程中,有时需要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然后再按着记叙原来的事情.
(4) 记叙文中的详略安排应该是能突出中心的材料应该详写;与中心有关系,但是不很重要的材料,应该略写;与中心无关的材料应该舍弃.这样,才能使记叙的中心集中,鲜明,突出.
(5) 记叙文的样式常见有:对现实生活中典型人物和事迹作具体报道的通讯.用文字语言和文学手法描述真人真事的特写.记叙山川景物,旅途见闻为主的游记. 追忆本人或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回忆录,传记,访问记等.它们共同特点是:所写内容必须真实,不容许随意夸大或缩小事实,更不能编造虚构,即要有真实性;对所写的内容又要求作必要的加工.力求文章中心突出,形象鲜明,构思精巧
(6) 特写是报告文学的一种样式,它截取人物或事件的某个片断,细致地加以描述.
(7) 传记一般分两类:一类记叙自己的生平;一类记叙他人的生平。传记的主要特点是实录,要求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夸张。传记在表达上以记叙为主,也可以适当插入议论,描写。传记记叙的顺序一般以时间为序。 人物和人物故事的区别在于人物故事只要具体写出人物的某个事件或某几件事就行了。小传则要求写出人物的出生地,出生年月,主要经历等。人物自传的繁简区别在于自传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不同写法,可以写自己全部经历,也可以写自己某个时期的经历。
2 说明文文体知识要点
(1)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按一定的要求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文章称为说明文。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平实,简洁。
(2)说明事物的前提是抓住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事物间相互区别的标志。
(3)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有总说后分说,先主要后次要,先原因后结果,由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等)
(4)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作解释,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用数字,列图表。
(5)说明文按说明对象和内容分有:说明实体事物和说明抽象事理两大类。说明文按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分有: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6)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的区别在于:平实性说明文纯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语言朴实简明,内容具体,切实使人读了就能明白。如自然科学的各类教科书。科技信息资料,实验报告,说明书等。文艺性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辅以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并常用借助一些修辞方法,形象化地介绍事物或阐述事理,使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艺术的享受,这类说明文通常称知识小品或科学小品。
(7)说明文的描写和记叙文中的描写区别:a 目的不同:记叙文中的描写是为了“使人有所感,”;说明文的描写是为了“使人有所知”。b 记叙文可以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使用各种描写方法起到多方面的作用。说明文的描写则只能在说明事物的过程中,借助某钟形象化的手法,对事物的特征作一些必要的描绘,主要是起到使说明的事物特征更具体,更形象。c 记叙文中的描写可以发挥艺术想象,可以夸张,渲染,而说明文中的描写在务真求实的前提下进行语言加工,做到既形象生动,又真实可信。
3 议论文文体的知识要点
(1)生活中少不了议论,讲道理,发表意见就是议论。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就是议论文。
(2)议论总要提出看法或主张,这种看法或主张就是论点,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就为论据,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即为论证过程。
(3)用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两大类:事实材料(事实论据)即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字等。理论材料(道理论据)即名人名言;警句;格言;科学原理;自然定律;马列毛泽东思想。
(4)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议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论证方式:立论,驳论。所谓立论就是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驳论就是批驳错误的观点。
(5)一事一议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借事发表议论,就事说明道理。而从“事”到议。又必须理出并把握两者的联系点,才可顺理成章地展开议论,这事“一事一议”的关键。
(6)议论文常见的有几种样式:社论,评论,学术论文,专题讨论,杂感,随笔以及侧重1于议论性的讲演词,书信等。在以上样式中,有理论性较强的,有文艺性较强的。
4 小说 散文 戏剧 诗歌的知识要点
(1)就文章的样式(体裁)分,有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并列的四种文学样式。
(2)小说以塑造人物现象为中心,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称为小说的三要素。
(3)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 ,主要有:外貌,行动,语言,心理描写。
(4)小说中的“我”并非作者自己,一般是由作者虚构的。并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人物现象。(5)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描写的作用是小说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烘托人物性格,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推动情节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6)由人物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构成小说的情节,而连贯这一过程就是小说的线索。
(7)小说中的情节线索对生活矛盾的揭示,对人物性格的形成,起着积极作用。
(8)诗歌的语言特点:凝练。所谓凝练,就是用精练而优美的语言,表现尽可能丰富的思想感情。
(9)诗歌的押韵,韵脚:诗句的末一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就为押韵;句末押韵的字就称为韵脚。
(10)词是古代韵文的一种形式,每一种词牌都有固定的格式和调子,可以唱;词的句式有长有短,因而又叫长短句。词有上下阕之分。
(11)散文的特征;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的形式不拘一格,可以记人,叙事,也可以写景,状物。散文中无论 抒情还是议论,都必须以所记叙或描写的人,事,景,物为依托。记叙,描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抒情,议论的记叙,描写的深化。散文中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几种表达方式常常是综合运用的。
(12)戏剧是一种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综合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戏剧包括话剧,歌剧,舞剧等。
(13)供演出用的剧本,即戏剧作品。主要特点: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在矛盾冲突中推动剧情发展,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场景,情节高度集中,矛盾冲突要在短暂的时间内,不多的场次中反映出来;人物语言要求个性化,行动化,口语化。
(14)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是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由于演出的需要,剧本里有一些说明性的文字,叫做“舞台说明”又称“舞台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舞台说明有助于人物性格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展开。
5 童话 寓言 民间故事 神话知识要点
(1)童话 寓言都通过丰富的想象,采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塑造种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反映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两者不同点是童话更富于幻想,故事大都神奇曲折,语言生动浅显,富有儿童情趣。寓言则把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简短的故事里面,语言简朴明快,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一般都含有讽刺或劝戒的教育意义。
(2)民间故事是一种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口头文学作品。由于它反映劳动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所以就广泛地流传在人民群众之中。民间故事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语言口语化,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3)神话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它借助想象来表达古代人民征服自然力的理想和追求。
6 新闻通讯的知识要点
(1)新闻和通信都是报道最近发生的新鲜而重要的信息,要求真实,及时。不同点:新闻比较简短,通信比较详尽。新闻以记叙为主,让事实本身说话,一般不作描写,议论,抒情等。通信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往往综和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新闻的语言简明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通信则要求具体生动,它往往根据表达的需要,对人,事作多方面的或全过程的具体报道。
(2)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标题通常是新闻内容的提要。导语是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主体则是介绍有关情况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3)新闻一般应交代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 经过 结果,(符号记叙文的六要素)
(4)新闻的标题有时不只一个,有正题(展示主要事实和中心思想);引题(交代情况,烘托气氛);副题(对正题作补充说明)
7 书信有关知识要点
(1)日常书信一般有六个部分:称谓,问候,正文,祝颂,具名,日期。
(2)称谓应顶格写,单独一行,后面加上冒号。问候语是礼貌用语,应在称谓的下一行,空两格。
(3)祝颂语分两截,前一截连接正文,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后一截必须另起一行,顶格写,以示尊重。
(4)具名的位置,应在祝颂语后一截的下一行接近末尾的地方。日期在具名的下一行靠右一点。日期最好写全,即年、月、日。
(5)专用书信,指的是生活书信以外的各种社交书信。这类书信除少数有特定的格式外,与生活书信大致相仿,只是不同的专用书信,有不同的习惯用语。专用书信的语言风格一般都比较庄重。
(6)商务信函由事由、函号、受文者、正文、落款五部分组成。
(7)申请书应有标题、称呼、正文、祝颂语、署名、日期几部分组成。
8 广告的知识要点
广告是向公众介绍商品,报道服务内容或文体节目的一种宣传方式。广告总是要宣传商品的优点和长处,但要注意实事求是。
广告写作的结构,包括标题,正文、结尾三部分。
标题是广告的眼睛,必须精心提炼。正文是提供商品信息细节的部分。目前常见并且宣传效果较好的广告文字有正书体、陈述体、问答体、证书体,幽默体。广告的结尾又叫落款,主要是交代厂商名称、地址、电话、电报挂号等,便于顾客购货或联系。
9 计划和总结知识要点
计划是一种应用文体。计划的种类很多,按内容分,有生产计划、工作计划、科研计划、学习计划等;按范围分,有国家计划、部门计划、单位计划、个人计划等;按性质分,有综和性计划、专门性计划等;按时限分,有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月份计划等。另外,还有“短期计划”和“长期规划”:一般说来,凡适用时间较短、内容比较详细具体的称作“计划”;凡适用时间较长、范围较广、内容较概括的称作“规划”,如三年规划、五年规划、十年规划等。但不何种计划或规划,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目标,措施,步骤。计划没有固定的格式,详细的计划多用条文形式,简要的计划多用表格形式,即按印的表格逐项填写,也可以两者合一,既有条文又有表格。
用条文形式写成的计划,一般由标题、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标题就是计划的名称,应写在第一行正中。内容包括计划种类的名称、计划的期限等,有的还写明订计划的单位名称。正文就是计划的具体内容,包括总的目标、具体的项目和指标、实施的步骤和措施等。结尾包括计划的制定单位的 名称(或个人姓名)和制定日期两项,写在正文的右下方。
总结的种类很多。按内容分,有生产总结、工作总结、学习总结、思想总结;按时间分,有年度总结、季度总结、月份总结、学期总结、阶段总结等;按范围分,有地区总结、部门总结、单位总结、个人总结等;按性质分,有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小结也属于总结一类,只是在范围大小、时间长短和内容详略等方面和总结有所不同罢了。
总结没有固定的格式,一般由标题、正文、署名和日期三部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