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英作文 > 语文关系民族的作文

语文关系民族的作文

发布时间:2021-01-06 22:41:08

⑴ 通过语文写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的作文400字

当我们翻开中国史籍,追溯祖先的奋斗历程时,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发明和创造的民族。我们的祖先以他们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创造了许多居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四大发明”,他们并没有因为成功而停滞原地,而是向下一个科学难关—航天进行了钻研与思考。嫦娥奔月,鹊桥相会,自古以来,人们对广袤无垠的苍穹有着无限的遐想。墨子发明了世界第一架飞行器,元朝时就曾以气球作为暗号,人们不但向往蓝天,而且希望飞向太空。明朝时,有一位叫万户的中国人,为尝试乘火箭飞天而勇敢献身。当时的科学技术,还不允许人类对天空的探索,人们只好晚上看着浩瀚的星河,望洋兴叹。虽然当时的祖先并没有取得成功,但他们不懈探索的精神却鼓舞着我们,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飞往太空的道路上,中国人民在不断追求。在古代,中国人走在世界的前面,而今天我们也在急起直追。在古人面前看似不可攻破的难关,我们现在克服了。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1999年,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发射成功。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2008年,“神七”发射成功,我们正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出舱技术的国家。接着“神八”、“神九”相继发射成功,又实现了神舟十号和天宫一号的对接。到现在,“嫦娥”号探月飞船载着“玉兔”号探测器发射向月球探索,均已成功,中国航天事业已达到了世界领先的地位。看到这一串串资料,想起一幕幕场景,一股前所未有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不仅仅是航天技术,工业、农业科技均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杂交水稻技术已造福亿万人类;“蛟龙号”下潜海底7200米,打破世界记录,并在海底发现了珍贵的资源;我们自行研发的各式武器均已世界领先;“辽宁号”航母成功下水;看到这些,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我相信,只要通过我们一代代炎黄子孙的探索、努力,坚持我们的中国梦,中华民族一定能早日实现伟大复兴,傲然屹立于世界之林。

⑵ 以语文为话题的作文600字体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人人新中都有一个“盼”字,也都有自己盼望的事,而我则盼望着过春节。 春节版是一个权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从小时候开始,我就盼望着过春节,因为在春节的时候,会有很多亲棚好友来到我家,还有很多和我同龄的小朋友,我可以跟他们一起开心地玩,所以,我从时候就开始盼望春节。 渐渐长大一点,我还是盼望春节。这时候的原因变了,不仅仅因为可以开心地玩,还可以放鞭炮和礼花。每当看到我亲手点燃的“涌泉”喷射出金色的火花,我心里就比蜜还甜。也许,我更爱看礼花。礼花升上天空,绽开,变成美丽的图案。散落下来,渐渐消失在夜空中……我不紧替它们感到惋惜,可是,它们的生命虽然只有那么短,却带给人们快乐和幸福。 现在我依然盼望春节,因为,我盼着拿到压岁钱。我拿着压岁钱买一些课外书籍来看,我在书海中遨游,懂得越来越多的知识,获得快乐。 一个“盼”字,代表着多少人的心愿和期盼,而春节年年有,我也年年盼,又一个春节即将来临,也许,以后,我盼春节的原因将又有变化,但我对春节的盼望,不曾改变。盼春节,盼望新一年的幸福与快乐……

⑶ 关于语文(以语文为题目的作文)600字作文

语文是人类思维的火花,是茫茫黑夜中文明的发迹,是超越时空思维的花朵,是上下五千年文明成果的承载,是恒古以来人类文明的足迹。

皓月当空,语文是月树朦胧的氤氲;碧空如洗,语文是蔚蓝浩渺的星空;是海平面上喷薄欲出的太阳;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迈与无奈;是洞庭木落,泽畔行吟,秋波渺渺的深情;是忍辱负重,愤笔疾书,惊天地泣鬼神的纂笔;是梦游天姥的隗丽与神奇;是红楼如诗如梦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凛冉正义;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磅礴大气。

语文给我太多,人生的警言,哲人的话语,数不清的传奇故事,阅不尽的小说演义。语文还告诉我,人类最美丽的思维花朵是源于勤奋和思索,当你写作搜肠刮肚,无从下笔时,你思绪连篇、斟酌筹躇,突然,你眼前一亮,顿时文如泉思,笔似泉涌,这就是语文。当你欣赏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时,你在用心体验,你欲诉诸笔端,却又找不到恰似的语言来形容,这就是语文。您倾听过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吧,那强烈的节奏震憾人心,震聋发聩,令你猛然惊醒,着就是语文。语文是跳跃的音符,是流光溢彩间色彩交响的韵律,是明月松间流淌的清泉,是画中诗诗中画的含蓄与宁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往事越千年,魏武扬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语文是时光脉脉流淌的印迹,上下五千年,博古通今,似长江黄河奔腾不息。语文是地球上飘动的红飘带,是人类精神的伊甸园,百花齐放,姹紫嫣然,暗香浮动,万绿丛中那一点红。

这就是语文,丰富的答案源于多彩多姿的生活

⑷ 民族语言800作文

从刚出生时聆听外界的喧嚣,到幼年的咿呀学语,再到小学拼音、写字的学习,语文更多地扮演着作为一种与外界沟通交流的工具的角色,而我们则是在学习如何运用这项工具的技能。因为有了母语,我们才能够说话、看书、读报,聆听别人的看法与观点。然而我认为,语文作为一种工具是基础的,而语文给我们带来的人文精神与思考,才是使我们自身素质与修养得到提高的关键。

每种语言都有其特有的魅力,不是因为它们的样子不同,说起来不一样,而是因为每种语言后面都潜藏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一个能与中国人流利交谈的外国人,倘若手中捧着一本《论语》,即使能读出,也理解不了它所包涵的深厚的儒家思想。通过阅读,我懂得了儒家思想中“仁”与“礼”的内涵,懂得了唐诗宋词中平仄押韵与情景交融,读出了诗人的宏伟抱负与远大理想,这些都融入到了我的思想中,融入了我的意识形态之中。它教会我“厚德载物”、“以礼待人”,教会我以一个中国人的方式去思考。这也就是为什么即使一个人的外语再好,遇事认真思考时嘴里念叨的总是母语的原因。

很快就要离开高中去国外求学,课堂里也许就不会再有语文的身影。然而,语文学习是不会停止的,它会融进每一次与国内亲朋的电话交谈之中,融进每一次翻开中文杂志对中国新闻的浏览之中,融进每一滴思想游子的泪水之中。

和语文做了十二年的朋友,既有汲取新知时的惊喜,又有读完文章后的沉思,既有写文章时真情流露的感动,又有背诵名篇时孜孜不倦的艰辛。感谢语文,这是一门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感受和钻研的学问,这是一幅值得用一生去欣赏与品鉴的画卷,这是一个宽广而博大的海洋,这是一片美丽而无际的天空。是语文教会了我思考,是语文给予我作为一个人的准则,是语文为我的未来铺开道路,是语文赐予我面对一切得勇气和信心。谢谢你,语文!

语文作文 在民族复兴的今天 我们应如何取舍

继续奉行和平发展之路,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联系和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充当专国际矛盾的调停人,以增加国际属影响力.进一步改善民生,团结各民族.完善民主制度,社会福利,监督体制,法制建设.大力发展经济,造福百姓.

⑹ 民族团结之花在大理绽放语文作文

水果王国里的水果打算去攻打零食国,一直以来,都是零食国的零食来欺负水果,水果再也不能忍受了,必须要给那些零食一个颜色看看,水果也不是省油的灯!
在水果城堡里,榴莲王召见了他所有的大臣,一起讨论如何去进攻零食国。“陛下,依臣来看,不如先让一个将军带领一小部分人马先去给零食国造个奇袭,再乘他们兵慌马乱之时再发动攻击,给他们一个下马威!”奇异果说道。“嗯,是个好计策!可是,让哪个将军去发动奇袭呢?”榴莲王有点犹豫不决。“陛下,让我去吧!我一定会胜任的!”西瓜说道。“不,不!陛下,还是让我去吧!西瓜是个头脑简单的家伙,不可能会完成任务的!”香蕉说道。“好你个香蕉!说什么呢!你才头脑简单呢!”西瓜生气地说道。“怎么,难道你不是吗?”香蕉轻蔑地说。“你!你……”西瓜已经被气得说不出话来了,而香蕉也没有理他。“好了,就让香蕉先去奇袭吧!哈密瓜,你就陪同香蕉一起去吧!”榴莲王说道。“是,我一定会完成任务的!”香蕉和哈密瓜一齐说道。“西瓜,你就等香蕉他们奇袭后再带领其它水果一起冲进去吧!”“是。”西瓜懒洋洋地回答。
到了第二天,香蕉以及哈密瓜就带领着军队向着零食国进发了。事情进展得很顺利,一切都如奇异果所说,零食国被打地一败涂地,正当香蕉要和西瓜联手时,西瓜把他甩开了,自个带着兵冲进了零食国,香蕉也自己行动了。但是,由于他们没有联手,让绝大部分的零食兵逃走了,香蕉和西瓜也只好回到了水果国。
“你们俩怎么回事?怎么能让敌人逃走了呢?”榴莲王责怪地说。“陛下,是西瓜那个蠢货把敌人放跑的,您要怪他!”香蕉先告状了。“你这个烂香蕉!你才是蠢货呢!要怪也是怪你!”西瓜恶狠狠地骂道。“你!想打架是吧?来啊!”香蕉怒了。“来就来!谁怕谁啊!”西瓜马上扑上去,和香蕉扭打在一起。“行了!敌人跑都跑了,我们这里再起内讧,这算什么样子!草莓、桃子,给我把他们分开!”榴莲王气愤地说。香蕉和西瓜即使被分开了,眼睛里都还是未消的怒火,还是要拼个你死我活。“够了!香蕉、西瓜,大家都是自己人,不准起内讧!”榴莲王命令道,香蕉和西瓜只好不出声。“你们没听说过蚂蚁的故事吗?没听说过‘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吗?我们要团结起来,一起奋斗才能成功啊!”榴莲王语重心长地说。一霎间,香蕉和西瓜都恍然大悟:他们都错了,只有团结起来才能获得成功。香蕉和西瓜犹豫了一下,慢悠悠地朝对方走去,近了,更近了,终于,两只手握在了一起。“我们一起奋斗吧!”“嗯!”
当他们达成了共识之后,零食国的士兵对他们来说是不堪一击,因为,团结力量大!

⑺ 拾起中华民族的尊严语文作文

岁月就像一条河,左岸是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值得把握的青春年华,中间飞内快流淌的是容年轻隐隐的伤感,世间有许多美好的东西,但真正属于自己的并不多。看庭前花开花落,荣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在这个纷饶的世俗世界里,能学会用平和的心态、优雅的方式去找回属于我们的尊严其实也是一种境界!

⑻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语文作文,500~600字,关于民族习俗的!悬赏20哦~~~(快快!!!)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也把这个节日叫“春节”。
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除夕零点的钟声一响,人们还要吃饺子。古时候叫零点为“子时”,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从初一开始,人们要走亲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拜年时,大家都要说一些祝愿幸福、健康的吉祥话。
春节习俗——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高兴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南方人还在祭祖之后,查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提壶挈酒,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称“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寻”,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为趋吉、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百事顺遂。除夕守岁是整夜不睡、通宵达旦的。是夜,主妇们忙着挂灯结彩,张贴春联,剪窗花,贴年画,红红绿绿把房子装饰得花团锦簇,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氛。孩子们最盼望的事也许就是压岁钱了。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人们的传统观念,总是喜欢在过年时,多讨些好彩头,希望一切顺利,这其中有许多旧习俗。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扫帚之俗,以为新年使用扫帚将会把运气扫走,扫去财运,新的一年会难交好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为使此俗流行,还定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新年也不可骂孩子,说话必须特别留意。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饭碗,大家也绝不骂他,反而说他“岁岁平安”,因“碎”“岁”谐音冲一冲不祥的气氛。新年里,大人最怕小孩子说溜了嘴,开年讲些不太吉利的话,除了横关照竖关照,有的地方还用块红布或草纸向孩子们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当作屁股,即使说出不吉利的话来,也等于放屁。还有的人把橘子、荔枝置于枕边,叫做“压岁果子”。橘子、荔枝谐音“吉利”,以求来年大吉大利。有的地区还有一种习俗,就是偷财神爷像,而且偷到后要把它藏在裤裆里,以取“财神入库(裤)”这句成语的意思。在这些异想天开的趣俗之中,埋藏着历代多少劳苦百姓献媚命运之神的良苦用心。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习俗——贴窗花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一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春节习俗——贴福字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春节习俗——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古人把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
春节习俗——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盛放飞帖之用。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因为正月又叫元月,正月十五的晚上是一年里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宵”是“夜晚”的意思,所以,正月十五晚上的这个节日就叫元宵节。
元宵节,中国人有赏灯和吃元宵的习俗。俗话说“正月十五闹花灯”,因此,元宵节也叫灯节。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到现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元宵节这天,到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常。夜晚一到,人们就成群结队地去观赏花灯。五光十色的宫灯、壁灯、人物灯、花卉灯、走马灯、动物灯、玩具灯……汇成一片灯海。有的花灯上还写有谜语,引得观灯人争先恐后地去猜。
元宵节吃元宵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朝,就有这种食品了。元宵是一种用糯米粉做成的小圆球,里面包着用糖和各种果仁做成的馅,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因为这种食品是在元宵节这天吃,后来人们就把它叫做元宵了。中国人希望诸事圆满,在一年开始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吃元宵,就是希望家人团圆、和睦、幸福、圆圆满满。

儿时的端午节: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除了春节以外就数端午节最为热闹了,由于父母工作都很忙,小时候我常常跟外婆一起呆在乡下。那时的端午节使我难以忘怀。与平时的过年过节一样,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外婆总会让我乖乖坐在床边,给我讲一些过节的规矩,例如“不许乱说话““不许偷吃冷粽子”“不许与小伙伴打闹”“不许玩水”……我总是批频频地点头。外婆就让我早早睡下,好让明天能有个好精神。 早晨,我早早地就起床了,穿好衣服就先奔向厨房,此时外婆已把厨房里的一切都打理好了,灶台上绑着几捆桂叶和桂绳,白白嫩嫩的糯米静静地躺在盛满水的小木桶中,像一粒粒晶莹的珍珠,灶台上放着的几个小碟,里面盛着各种各样的料:有花生、有豆沙、有肉、有红塘。于是,我就坐在桌上一边吃着早饭一边看着外婆忙碌着。 乡下的灶台是两边的,一边用来烧水,一边用来煮菜煮饭,外婆就把早已洗干净的鸭蛋放入大锅里,用木瓢从另一个热水锅里舀几瓢水放入大锅中,然后还细心地放入一小勺的盐,接着就往灶里添了几根枯枝,便坐在了我旁边,开始给我编络子了。 外婆的手由于长期劳动已经粗糙的像树皮一般了,但却不失灵巧,三下五除二一个用红绳编成的络子就编成了。 此时,蛋也煮好了,外婆就捞起一个最大的用红纸沾水染成了红色,再用干布擦拭干净,装进络子里,挂在我脖子上。接着,外婆就往我兜里装着瓜子、糖果、花生,我往往十分高兴,因为这样,我就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龙舟赛了。 外婆总是把我送到大门口,嘱咐着要我快些回来吃粽子。我总是一溜烟就消失了。小伙伴们此时都差不多到齐了,由邻家的大姐姐当头,领着我们这一群小毛孩到河边看赛龙舟。由于河道较小,所以就只有两条的龙舟,每条龙舟都有13个人,12个人划桨,1个人打鼓喊口号,“一、二、嘿呦,一、二、快快、”12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子动作整齐地划着,两条龙舟你追我赶地向前驶去。 可是,小孩子会知道看什么呢?我们只不过图个热闹罢了。女孩子一般看了一会儿,便觉得无趣了,就坐在一旁分享起零嘴,男孩子呢,则不然,他们总喜欢沿着岸边追着龙舟跑,由于划桨的人力度较大,几乎每个男孩身上都有水花溅着的痕迹。 锣响了,大概是舟到终点了吧,刚好东西也吃完了,站起身,与伙伴们拉着手高高兴兴回家去。太阳也慢慢爬到正空中,外婆家的厨房里已经飘出了桂叶的清香了,我就连忙蹿进厨房里,去挑已出锅的个大的粽子。一般我都会坐在门槛上把那个粽子吃得干干净净,偶尔会剩下几颗糯米粒给鸡吃,看着大公鸡的贪吃样,我也被逗乐了…… 尽管如今过端午节,母亲每年都会包粽子,编络子给我,尽管母亲的手艺一点也不比外婆逊色,但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我真怀念儿时的端午节啊!端午的粽子: 很多年没有回老家过节了,真是想念那香香的三角粽。老家的习俗很多,而我记着的不多。系百索子。奶奶每年都会把五色的丝线拧成细绳,很长很长。第二天早晨起来,我的胳膊上早已系上了。不用说,是奶奶第一个来到我的身边。贴符。每年,门框上都要贴符的。有的是用单色的黄纸折的,有的则是用五色纸编的。奶奶也曾经教我折过,到现在已经淡忘得一干二净了。不知道别的地方有没有这样的习俗:地里也埋百索子。那时,奶奶说,埋在地里的百索子会变成花蛇,保一年丰收。虽然我很顽皮,却从来没有挖过那些“蛇”,害怕它们出来咬人。后来才知道,那是老人们瞎编的故事,用来哄小孩,怕破了“迷信”。再别的习俗我真是记不起来了,只是每年端午的百十来个粽子却不能忘记。粽子包起来不太容易,必须把粽叶折好,否则会“露馅”的。虽说难包,种类也不少:大米包的红枣粽子,小米包的蜜枣粽子,还有江米包的什么粽子。煮粽子要用大锅,时间也得很长。往往我都等得要流口水了,奶奶还是不给我吃,太难熟了。刚刚出锅的粽子不好吃。有一次,我迫不及待,吃饱了,才知道舌头上起了泡。马上,这些喷香的粽子会被放进盛满凉水的盆里降温,那时我早已吃饱了。后来的许多天,一日三餐总会有粽子的。街上卖的粽子可不太好吃,不是米硬就是米不香,吃起来没味。这叫什么粽子,简直就是水米糕。香香的粽子勾起我的思绪,甜甜的吆喝勾起我的思念。。。。。。

希望是推荐答案。

⑼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语文作文 中华崛起民族复兴的作文多少分

沉睡了多少个世纪,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历史的车轮在你身上无情碾过…而当你遍体鳞伤才被猝然惊醒,丢弃过去的骄傲和自大,正一步步地走向复兴。
曾经的穷乡僻壤变成了楼宇耸天;曾经的牛车马车被汽车取代;曾经的“粮票“已发展成了“股票”…
五千年的荣辱积淀成就了现在如日中天的青春的中国。
从前侵略者的铁碲践踏我们美丽山河,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暗杀者的手枪;从前日寇妄想夺取中华广阔的土地,毛主席带领人民、带领中国共产党毫不畏惧地进行抗争…
无数革命先烈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为中华之崛起倾其所有。是他们用鲜血、用青春谱出《义勇军进行曲》,响彻神州。
如今,我们成为了他们。我们责无旁贷,作为国家发展和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我们这一代青年必须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国家为已经为我们铺好了前进的道路,青春的祖国,正在向我们的青春发出召唤。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因为我们责无旁贷!而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要建设一个富强、繁荣的现代化国家,我们需要的是知识、是激情!周恩来总理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现在,轮到我们了!因为我们肩负着复兴中国的责任,我们要用知识谱写新的伟大的进步篇章。我们的未来,也是祖国的未来。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梁任公的这句话饱含了他对青年人多么大的期望和赞美!“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少年便是国家的春,少年便是国家的晨。祖国60华诞,青春的祖国更需要青春的活力。我们应毅然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敢于梦想,敢于追求,沐浴着清晨的阳光努力学习。因为我们的汗水换来的是中华的崛起。时代的强音正在召唤,属于我们的时代即将来临。我们激情澎湃,我们热血沸腾,未来属于我们,世界属于我们,我们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融入伟大祖国的建设中去。
站在时代的今天,我们骄傲,中国的耻辱与不幸已成为过去,太空行走、百年奥运、GDP在金融危机中逆势而上…中国正走向复兴之路,中国已被世界所认可。而我们,当自强、自信的接过祖国发展的接力棒,用知识谱出更为雄壮的国歌。
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我们时刻准备着。
你好。是一篇满分作文

⑽ 最近几年民族汉考作文题目

高考作文命题的几个原则
武汉市江夏一中 程良焱
语文学科的高考,作文题是“传统节目”,且不说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是如此,上世纪五十年代高考刚诞生的时候,就有了作文考查。考得最多,议论也最多。每年高考题面世后,不仅是语文界,在整个教育界,甚至全社会,都给了作文题以足够的关注,报刊、电台、电视台、网上,或介绍,或评论;有肯定,有否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今年高考结束以后,全国十几道作文题又成了大家的议论话题,尤其是湖北卷等几套试卷的作文题,更是议者众多,见仁见智。对于同一道作文题出现很多不同的看法,是很正常的事情,这往往与评论者的好恶、看问题的角度以及认识水平等因素有关。但是,有没有一个基本的、静态的标准呢?应该说是可以找到的。
高考作文题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评价功能,二是导向功能。一道好的作文题,要能够对考生的写作水平作出客观的、公正的考查和评价,还要能够对今后的中学作文教学起到正确的、积极的引导作用。要实现这两个功能,高考作文命题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下面就结合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谈谈高考作文命题的四个原则,或许能对高考命题和高考作文题评价以及中学作文教学提供一些思路。
一、写作的公平性。公平性是高考的核心价值观,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具体到作文试题中如何体现,还是有必要议一议。笔者认为,高考作文题的公平性,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内容的公平性。作文题所涉及到的内容,对每一个考生应该都是公平的。前几年全国统一命题,跨度很大,覆盖面很广,理应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经济状况等方面的情况;近两年有十几个省市自己命题,这方面的矛盾缓和了一些;但一个省内的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汉民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文化修养仍然有一定差别,命题者不能不给予高度关注。对于这一点,近几年的高考题都做得比较好。例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要求以“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为话题作文;2004年高考湖北卷,要求以“买镜”为话题作文;2004年高考北京卷,要求以“包容”为题作文,等等,在内容方面,都没有特别倾向哪类考生,疏远哪类考生,因而是公平的。现在很多省市自己命题,一些作文题呈现出了一定的地域特点,例如2005年高考上海卷的作文试题是,要求考生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谈谈流行文化对考生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对于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考生来说,这个内容是他们熟悉的,因而试题也是公平的;但如果把它作为全国卷的作文题,或者移植到内地的一般省份去考试,就不一定对每个考生都那么公平了,因为“流行文化”在全国各地的风行程度和对人们的影响程度是有较大差异的。
第二,文体的公平性。近几年话题作文出现以后,在写作要求中往往有一条“自选文体”,这项要求是非常科学、非常明智的,因而它成为话题作文的亮点之一。遗憾的是,“自选文体”这一要求所体现出的高考写作的公平性,还没有为很多人所认识,因此在近两年各省市的高考作文命题中,又出现了指定文体的要求,例如2005年的北京卷和湖南卷,都限定只能写议论文(记叙文)。为什么限定体裁妨碍了高考写作的公平性?这是因为每一个考生不同文体写作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有的擅长记叙,有的擅长议论,有的擅长说明,有的擅长抒情;现在你要求只能写某一种体裁,必然对擅长这种体裁的学生有利,而对于不擅长这种体裁的学生,他只能弃长而取短,这就造成了写作的不公平。
有人可能会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既然已经规定学生在高中阶段应该掌握常见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散文的写作,高考指定其中一种体裁来考查,就是合理的。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似是而非,或者说不完全正确。不错,《课程标准》是有这样的规定和要求,但我们应该把这个意思解读为掌握这几种文体的基本写法,达到基本要求。原因应该是很清楚的。其一,《课程标准》中还有大量的供学生选择的写作选修课,以给学生提供在某一种文体方面达到更高境界的平台;相比较而言,常见文体的写作就只能是一般要求了。这正是新课程重视学生差别,将学生的学习分为基础性学习和发展性学习的重要思想的体现。其二,《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展示个性,培养特长,这种“个性”和“特长”当然应该包括写作在内,;因此,学生在不同文体的写作上各现其长,是十分必然的。其三,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清楚,学生到了高中,往往呈现出爱好和擅长一定文体的写作趋向,他们有限的学习时间、学习精力和渐趋成熟的心理需求,不可能让他们各种文体的写作都达到优秀,各种文体的写作水平都很高是不现实的;其四,从社会需要来看,跟学生将来的工作和业余兴趣爱好有关的文体,一般也只有一、二种,这是需要达到较高水平的;至于几种常见文体的写作,能达到一般要求也就够了。把各种文体的写作能力都训练得很优秀,似乎并没有什么必要。有鉴于此,高考试题指定作文体裁,不仅难以客观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对中学作文教学带来不好的导向。
作文命题实现写作的公平性,还要尽力避开宿构。这就要求作文命题避开那些常见常写的旧题陈题,避开那些流行的复习资料和教师学生手边的各种书籍经常引用的材料,注意命题角度,追求命题创意。一旦出现陈题和师生手边的材料,就很难做到公平了。2005年高考湖北卷的作文题,在这方面就有点不尽如人意。命题所选材料为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五册《语文读本》里《〈人间词话〉八则》中的第七则。表面上看,学生人手一册,似乎是公平的;但语文教师都清楚,《语文读本》篇幅很大,高三年级教学时间又很紧,教学中对它的处理是有很大弹性的,有指导学生自主浏览的,有挑选部分篇目指定阅读的;某个对《人间词话》情有独钟的教师,他可能当作讲读课文来与学生一起学习讨论。这样,考生在这道作文题面前,“前经验”必然差别很大,写作的公平性就大打折扣了。当然,无论从哪里选取材料,都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但是从离师生阅读视野较远的地方去找材料,“撞车”的概率就会小得多。
立意的多元性。所谓“立意多元”是指考生在试题的要求下,能够从正面、反面、侧面,多角度、多方面去提出问题,发表看法;叙事写景,表情达意。高考作文命题要遵循立意多元性原则,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其一,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大家都在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但具体到语文教学、语文高考中该怎样做,我们还有很多认识误区和行为枷锁。中小学学生的创新,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其内涵,这里不展开论述。笔者想指出的是,高考作文命题,应该引导和鼓励考生在法律准绳和道德常规的前提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如果限定立意,主题先行,那和封建科举考试的“代圣人立言”有什么本质区别?不错,学生价值观的提升,需要引导、帮助和教育,但“灌输”往往没有好效果;而学生体验、领悟以后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有可能内化到他的思想中去,成为他行动的指南并产生内驱力。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已经在逐渐淡化解读文本“答案唯一”观念,高考作文命题应该与中学教学接轨。从高考作文题的“评分标准”来看,命题专家们已经在关注这一问题;但似乎从作文形式方面关注较多,从作文内容,尤其是立意方面的关注则较少。
其二,拓宽写作思路的需要。一道作文试题,数以十万计的考生去写,如果只能表现某一主题,难免千人一面,千口一腔,我们也就难以看到更多的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美文佳作。诚然,体裁、题材、结构、手法、语言的不同,也可以造就文章的绚丽多彩;但“意”毕竟是文章之“魂”,灵魂的鲜活,思想的灿烂,才是文章真正的“高致”。而一旦作文命题没有了“立意”的框框,考生的写作思路就会大为广阔,新鲜的思想、独立的见解,必然能使他们的写作才华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现。
自话题作文面世以来,“自定立意”往往成为很多作文题的一项具体要求,按理说,立意多元化应该不再成为问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很多高考作文题自觉不自觉地在这方面束缚着考生手脚。例如2005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引导语中说得很清楚:“以上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其实,这段文字所包含的思想,对我们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都会有启发。”虽然提示了五个写作角度,但都得围绕王国维“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的“思想”谈“启发”;大思想、大前提已定,考生只能在这个框框内“跳舞”,写些阐释、印证、引申类的文字,越出雷池一步,就是走题。尽管题目另有要求说“自定立意”,但事实上已无“意”可“自定”。2005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辽宁卷作文题以“今年花胜去年红”为话题,2000年全国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2001年全国卷以“诚信”为话题,等等,都是立意“一边倒”的作文题。相反,2005年全国丙卷以“忘记和铭记”为话题,上海卷以流行文化的影响为话题,广东卷以“纪念”为话题,2003年全国卷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2004年北京卷以“包容”为题,等等,都是能够写出立意多元化文章的试题。
审题零难度。“零难度”是个形象的说法,意即难度比较小,一般的考生都不会感到困难。长期以来,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认识误区。有人认为,高考作文试题,应该有一定的审题难度,审题是一道门槛,要把一部分考生拦在门槛之外。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首先,高考作文题究竟“考”什么?应该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这其中当然会涉及到情感态度和思想品德,但似乎并不把理解和分析语言材料作为考查重点;而作文题艰深难解,恰恰是背离了这一考试宗旨。其次,审题的过程和结果具有不稳定性。由于高考时间紧张,考生的情绪也紧张,如果作文试题意思过于复杂,文字过于深奥,考生一下子难以把握,就容易出现一念之差,审错题,审偏题,或者审题过于肤浅。而审题犹如射箭,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旦“走题”,分数将一落千丈,再好的写作才华,也会付诸东流。其三,写作最本质的功能应该是服务社会生活,而个人进入社会后的写作,有感而发者居多,确定范围者有之,但很少有指定具体试题的,我们每个社会成员都有这方面的经验。当然,应试写作不同于社会写作,前者有一个统一标准统一评价的问题。但这两种写作之间的距离不应该越拉越大,而应该越来越小,因为我们的教学和考试,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为学生走向社会作铺垫的,这二者之间的鸿沟越小,学生走入社会的适应性就越强,适应速度就越快。综上所述,高考作文题的审题难度,应该有个适当的控制,宜小不宜大;不要把区分考生写作水平的标尺设置在审题难度上,更不要误以为审题难度的大小就等于或者决定了写作难度的大小,审题能力和表情达意的能力不是一回事。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在审题难度问题上,有些试题是解决得不太好的。例如2005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提供给考生阅读的一段文字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段选文,这段文字的本意是在谈文艺理论,又是用文言文写的,无论是内容还是语言形式,考生理解起来都比较困难。比如说“入乎其内,故有生气”的“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的“高致”,作何解释?莫说是十七八岁的孩子,又无工具书可查阅,就是我们当教师的,又有多少人能说的清楚准确?而这些词语又是体现王国维“思想”的关键字眼,一旦理解不清,甚至弄出错误,写作的麻烦就大了。据说今年作文的平均得分,比去年降低了4分,不少考生偏离题意,这是否与审题难度过大有关,是值得思考的。2004年高考江苏卷要求以“水的凝重与山的沉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结果难倒了不少考生。孤立地看,这个话题还是不错的,既有形象,又有哲理,内涵深邃,充满思辨,但却受到专家和老师们的批评,原因何在?就是因为太难,考生不易把握。这样的话题,就是让我们教师来写,要在一个小时以内,写出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也是相当困难的。2005年高考福建卷要求考生就两幅画的内容作文,也人为增加了难度。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多少话题可以谈,何必让考生先去鉴赏两幅画?如果某一考生文章写得很好,就是不善于看画,怎么办?1996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要求考生“仔细观察《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漫画”之后,写一篇鉴赏文章,带来多大反响,受到多少批评,相信大家都记忆犹新。在难度方面,高考全国卷作文题还有值得商榷的,比如2003年的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1986年的作文题“树木·森林·气候”等,内部关系都相当复杂,难以把握,带来审题的较大困难。而像2004年高考上海卷以“忙”为话题,北京卷以“包容”为话题,2005年高考山东卷以“双赢的智慧”为话题,江西卷以“脸”为话题,广东卷以“纪念”为话题,全国丙卷以“忘记和铭记”为话题,上海卷要求就流行文化的影响作文等等,都是难度把握较好的作文题。
取材生活化。这里的“生活”是广义的,既指直接的实践生活,又指通过阅读、影视等途径获得的间接生活。所谓取材生活化,就是说,高考作文试题涉及到的内容,是学生亲身体验过的,或者间接了解到的,考生有话可说。这一原则与前面说到的公平性原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公平性是指考生之间对作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应该是大体接近的,生活化则是指作文内容与考生整体(或主体队伍)之间的关系,即绝大多数考生对作文题涉及的内容,是熟悉的,有话可说的。这个道理比较好懂,这里不展开分析,也不再举例。
高考作文试题的命题,还可以说到一些原则,但愚见以为以上四条原则是基本的,主要的。遵循了这几条原则,试题就可能不会出较大问题,否则,就难免不尽如人意。关于高考作文命题,向来见仁见智,本文仅是笔者的一孔之见,还望专家和同仁指正。

阅读全文

与语文关系民族的作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