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英作文 > 2005高考语文重庆

2005高考语文重庆

发布时间:2021-01-04 22:53:14

『壹』 05年重庆高考语文,标点符号题是不是错了

一般栏目是不复加书制名号的,而是大多采用引号,但并没有硬性的规定说不可以,很多权威的习题册用的情况不尽相同。
我们通常是随机应变,必须要看其他选项,然后排除。
但是,已经点出书或者杂志名,例如,《中国青年报》中的"大家说”栏目广受好评,栏目必须用引号。
其他情况也是用引号多,你也随机应变吧,答案很不统一,没办法啊!

『贰』 2005重庆高考语文答案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本小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A 2.C 3.A 4.D 5.B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6.C 7.B 8.D 9.A
三、(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0.C 11.B 12.D 13.A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6分)
14.(6分)
(1)侯可一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给它的主人。
(2)命令他们说:“竖起你们的旗帜,围绕着山慢慢地走。”
(3)侯可显出怜悯同情的样子,计算自己的财物大致和那数目相当,全给了他。
15.(6分)
(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
排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16.(4分)(1)长余佩之陆离(2)梧桐更兼细雨(3)悟已往之不谏(4)明烛天南
(5)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五、(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17.(2分)即使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也有三纲五常的专制和文人雅士的伤感。
18.(4分)(1)铺垫作用 (2)对照作用
19.(4分)(1)趋同化(2)①生活空间的一致 ②生活方式的相似 ③思想感情的相近
20.(4分)(1)不可以。(2)①不引用会使文章失去语言的雅趣。
②不引用会使文章失去铺垫和仿拟对象,减弱了古今对照的效果。
③不引用会减少“遗憾”的丰富内涵。
21.(6分)(1)无论是传统旧式宅院,还是现代的高楼大厦都有它们的长处和短处。
(2)历史是发展进步的,但在进步的同时也会留下不少遗憾。
①辩证的态度 ②时代的眼光 ③深刻的反思
六、(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22.(4分)
(1)重庆工艺美术的真正兴盛时期是明末清初。明末清初,桃花刺绣迅速崛起,重庆与成都一道成为蜀绣的重要产地。
(2)“科技下乡”活动,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县“科技下乡”小分队来到桃花乡,半个小时左右,近千份科技信息资料就被老乡们索要一空。
23.(2分)略 24.(4分)(1)略(2)略
25.(5分)(1)④③①②(2)而,又(3)“彼此息息相关”或“同呼吸,共命运”
七、(本大题60分)
26.(1)略(2)略

『叁』 06年语文高考试题 重庆

2006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重庆卷)

语文试题卷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第1至11题为选择题,33分;第12至25题为非选择题,117分。满分150分。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豁免附和蛊惑人心祸起萧墙
B、遏止扼要鄂伦春族厄瓜多尔
C、菁华矜持泾渭分明惊世骇俗
D、撕裂趔趄烈火金刚骂骂咧咧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慰藉销毁矫揉造作瞠目结舌
B、焦躁坐标变本加厉缘木求鱼
C、颠簸竣工关怀备至顶礼摩拜
D、盘绕静谧哄堂大笑迫不及待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奶奶在城里呆了许多年,很少出门,从不逛街。有一次乡下的亲戚下来了,她竟然毛遂自荐,要带他们上街去玩。
B、午后,我独自在花间小径上穿行,猝不及防地被一只蝴蝶在面颊上点了一个触吻,一时,心头掠过了几许诗意般的遐想。
C、李老汉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别人给他的帮助与恩惠,哪怕仅仅只是一句安慰的话,他也睚眦必报。
D、植物也有“喜怒哀乐”,养植物跟养宠物一样,对它经常给予关爱,让它“心绪”良好,它就会投桃报李,令你心旷神怡。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仪器来观察世界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由此也改变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B、新牌坊立交桥的建成将大大缓解交通高峰期的堵车问题。
C、由于适当的温度有助于化学反应速度,工期将选在气温较高的5、6月份。
D、这些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主管领导和管理部门对安全生产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文化危机深化到一定程度,必定引起深刻的文化转型。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为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在这种意义上,文化转型同文化危机一样,并不是经常发生的社会历史现象,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一般意义上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只有在大的历史尺度上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观念、文化理念、价值体系、文化习惯的总体性的、根本性的转变,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按照这种尺度,人类迄今所经历的最深刻的文化转型就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即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自在自发的经验型的文化模式被工业文明条件下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所取代。这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化的现代化或人自身的现代化。
文化的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例如,我们生活世界中的具体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即使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也会或快或慢地变化,一些习惯、惯例、文艺形式、仪式等等甚至在总体文化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时,也会自己经历生灭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模式在总体上所经历的裂变与危机。再如,当一种文化中的个体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时,他也必须经历痛苦的文化模式转换问题;同样,当一个个体经历生命中的不同的生理时期,必须经过个体文化模式的阶段性转变,这些也同样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就是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也会引起某一方或双方人的衣食住行、语言符号、审美情趣的一些具体改变。即使这样,也还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转型。
应当看到,文化转型和文化危机密不可分。一方面,同文化模式的常规期和稳定期相比,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共同构成了文化模式的剧变期或革命期。在文化模式的剧变期中,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是同一个历史进程彼此密切相连的两个阶段,如果说,在总的文化冲突与剧变时期中,文化危机代表着量变的过程,文化转型则是这一量变过程达到一个转折的关节点而引起的质变。另一方面,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本身就是交织在一起的,文化危机是文化转型的过程,文化转型是文化危机的结果。即是说,一种深刻的文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本身就表现为一个过程,无论是现实社会运动或人的生活层面上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还是社会精英层面对于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都是文化转型过程的重要内涵。
5、下列对于“文化转型”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特定的时代、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发生的根本性的改变
B、在大的历史背景下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模式的总体性转变
C、文化冲突与文化变革在量变过程中发生的具有转折意义的质变
D、社会和生活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社会精英对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
6、根据原文,下列真正属于“文化转型”的一项是
A、传统的自在自发的经验型文化模式转变为现代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B、特定群体或个体文化习惯的改变和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
C、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的变化D、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的文化个体所经历的文化模式转变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的现代化或人的现代化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B、两种不同的文化在交往或交流的接触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的碰撞和转变
C、文化模式的革命意味着由文化危机而达到文化转型D、文化危机与文化转型密不可分,文化危机一旦出现,就标志着文化转型的到来
三、(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堪:忍受
B、拜住袖其疏入谏袖:藏在袖里
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拜:拜访
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少:稍微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B、昼则默诵,夜则闭户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纟希
C、不得已而为盗耳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D、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张养浩“行义”和“直言”的一组是
A、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B、首毁淫祠三十余所
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
C、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
D、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
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读书刻苦努力;任堂邑县尹时,执法公允,深得老百姓景仰和称颂。B、元宵节,英宗想在宫内的鳌山上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济贫。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千方百计保证了人们的粟米供给。D、张养浩政事勤勉,毫不懈怠,积劳成疾。去世之时,关中百姓十分悲痛,如同失去父母。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12、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4分)(2)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4分)
13、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新雷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2分)(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4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4分)
(1)仰观宇宙之大,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2)风急天高猿啸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此二句出自《》。
(4)汉末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诗歌创作,体现了“慷慨以任气”的时代风格,开创了被后世誉为“”的优良传统。
五、(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
说村落阎连科
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但若仔细辩认,村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然是在偏僻的乡下,而村庄就有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城市。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然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们都不会去刨根问底,重要的是农民聚居的地方和那个地方的人。
你走在山脉上,阳光斜斜地照着,山梁上除了嘎嘎不止的乌鸦就是徐徐晃动的树,这时候口也渴了,而回答你的是荒凉无垠的黄褐褐干裂的田地。恰就在这时你听到了井上辘轳的叽咕声,水淋淋的,明亮而又清丽,心中一震,转身看到一凹山腰上有几间、几十间草房,掩映在树木间,仿佛卧在树荫下疲累的牛——这个时候,你心里叫出了村落二字,开始对村落有了一些真正的了解。
再或,你走在南方稻田的埂上,沉浸在一种诗意里,唐人的诗句、宋人的词句如春风一样掠过你的心头。放眼良田万亩,正为“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的夸张感到贴切时,一阵乌云先自来了。于是,你惊了手脚,在田埂上跑得东倒西歪。也就这个当儿,从哪儿划出一条小船,先递你一张荷叶顶在头上,赶着雨水到来之前,把你载到了一丛草房的檐下。这个时刻,你心里哐咚一声,忽然更加明了村落的含义。
实际说,村落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就是农民居住的地方这一点。村落应该还有一种精神,一种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村落是和城市相对应的存在,对于农民,它给予他们居住、生活的必需,而对于都市,它给予温暖和诗意。它既是一种物质存在,又是一种精神存在。我们可以从村落中找到农民、房舍、树木、耕牛和鸡羊,同时也应该找到农民自身生存的艰辛和对外人所付出的温馨。古文人怕是最能体味村落的含义的,无论是李、杜、白还是“八大家”,他们对村落的理解,都浓含了“愁滋味”。可轮到我们,却偏颇得很,不仅没有了对农民的“愁味儿”,连诗境也剩下不多了。单单地写出愁苦来,那不是村落,而是村落中的人,单单地写出温馨来,那也不是村落,那是村落表面的诗境。到了今天,村落剩下的就是一个符号,就是聚居农民的某个地方。所看到和理解的是新楼瓦舍,而农民那千古以来一成不变的生存形式和给别人的温馨、对自己的麻木和忍耐,却被人们从村落中删去了。
连我自己,做小说的时候,对于乡村的描绘,也是不断重复着抄袭别人的说法:“站在山梁上望去,村落、沟壑、林地、河流清晰得如在眼前”,或说“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而实际上,村落真正是个什么,沟壑的意义又是什么,河流在今天到底是什么样儿,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是果真地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
我不敢说别人什么,而我自己,或多或少,总是感到一种内疚的。我们对村落意义的删节,并不单单是因为社会发展所致,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农民的背叛。只有在大都市住腻的当儿,我们才会想到村落,而想到的那个村落,除了田园的诗情,对农民的愁情是决然不会有的。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
15、如何理解“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的含意?(2分)
16、文章以“说村落”为标题,就文章构思而言,作者对“村落”是如何“说”开去的?(4分)
17、根据全文,概括说明作者眼中“村落”的完整含义。(4分)
18、作者说“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对“村落”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联系上下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6分)
19、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6分)
六、(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
20、在下列材料的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4分)
1995年,27岁的孙炯去北京参加全国优秀导游考试①遇到一道考题②英国小说家J③希尔顿的小说④消失的地平线⑤里写到的⑥香格里拉⑦源自哪种语言⑧法语、英语⑨还是喜马拉雅山麓的一种方言⑩答案是最后一个。
21、从A句或B句中任选一句,仿照例句完成喻体部分。要求:两个喻体的内容构成对比关系。(4分)
例句:济南与青岛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呢?假若济南是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么青岛便是着摩登时装的美少女。
A句: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呢?假若现实世界是,那么网络世界便是。
B句:语文与数学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呢?假若语文是,那么数学便是。
22、简要说明题22图漫画的寓意,并为它拟定一个标题。要求:寓意的字数在15至30之间;标题不超过4个字,标题与寓意之间具有相关性。(5分)
(1)寓意:(3分)(2)标题:(2分)

题22图
23、两个同学要去参加运动会,他们都邀请好友为其助阵。请分别拟出两个同学的邀请语。要求:话语得体,符合规定的语言表达方式。(4分)
(1)一位同学幽默地说:。
(2)一位同学含蓄地说:。
七、写作(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4、片段作文。(10分)
以“车站一瞥”为题目,作场景描写,不少于200字。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50分)
“走”与“停”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内涵十分丰富,可以引起我们对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种种感受、联想和思考。请以“走与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题目自拟;③立意自定;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⑤不少于600字;⑥不得抄袭。
答案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B 2.C 3.C 4.A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5.D 6.A 7.D
三、(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8.C 9.B 10.D 11.B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12.(8分)
(1)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
(2)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
13.(6分)
(1)“觉春生”、“安排著”、“只待”。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2)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14.(4分)
(1)俯察品类之盛 (2)清清沙白鸟飞回
(3)过秦论 (4)建安风骨
五、(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15.(2分)
村落的真正意义在今天被许多人淡忘了,似乎仅仅只是农民居住的地方。
16.(4分)
(1)由村落的符号化和含义的模糊引出话题。
(2)再以事例形象地说明村落的含义。
(3)由村落的居住说到村落的精神。
(4)联系自己和当下社会,反思村落精神的被遗忘。
或:引题——事例——拓展——反思
17.(4分)
(1)农民的居住地。 (2)诗意与温馨。
(3)愁苦与艰苦。 (4)对自己的麻木与忍耐。
18.(6分)
(1)表现手法:①对比。②反讽。
(2)好处:深化主题。
19.(6分)
(1)作者的情感态度:
①对当今村落的处境表示同情与遗憾;对“村落以外的人”的态度感到迷惑与无奈。
②唤起人们对村落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2)略
六、(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
20.(4分)
①, ②: ③• ④《⑤》 ⑥“⑦” ⑧? ⑨, ⑩?
21.(4分)略22.(5分)略
23.(4分)略
七、(本大题共60分)
24.(10分) 略25.(50分) 略

能用上请选择最佳回答!谢谢!!!!

『肆』 重庆历届高考状元名单

重庆2018-2014年文科和理科状元:

2018年

文科:谢恩泽(659分)巴蜀中学

理科:项涵(706分)巴蜀中学

2017年

文科:刘之铭(677分)巴蜀中学

理科:杨馥伟(716分)巴蜀中学

2016年

文科:唐何文佳(661分)重庆一中

理科:郑雅文(720分)重庆一中

2015年

文科:刘楠枫(704分)巴蜀中学

理科:张瑞伽(719分)南开中学

2014年

文科:胡嘉(685分)南开中学

理科:王棋明(裸分689,加分后699)巴蜀中学

(4)2005高考语文重庆扩展阅读:

状元调查:

学校:2014年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共追踪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高考状元近3000人,对他们的性别构成、加分复读情况、就读高校、就读专业、毕业中学和职业成就等状况展开统计与分析。

报告显示,恢复高考37年来,北京大学最受高考状元认可,清华大学屈居第二,两校共录取1300多名高考状元,占状元总数的79.38%。

自2005年以来,香港、澳门、台湾高校陆续进入中国大陆招生,发起猛烈攻势集体挑战北大、清华的“霸主地位”,以状元为代表的两岸四地高校优质生源争夺大战异常激烈。

香港高校为吸引内地各省份高考状元,开出巨额奖学金。

统计显示,2005年-2014年,包括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在内的港校用于争夺状元等优质生源的奖学金总额达到5000万元,但2005-2014年来只录取了71名省级状元,不足一成。

虽然台湾和澳门等地区高校也开出高额奖学金,但迄今为止,尚未赢得任何大陆高考状元的青睐,没有实现招收大陆高考状元的零突破。

『伍』 求2005到2009年重庆高考语文的作文题目

2005年重庆高考作文题
1、以《筷子》为题,写一篇两百字以上的说明文。(10分)
2、题目《自嘲》,写一篇除诗歌以外的任何文体600字以上的文章。(50分)
2006重庆地区高考作文题如下:
·全国格斗大赛开始·银行卡 安全快捷换Q币·沟通无极限手机Q时代·魔法表情秀出百变心情·全国格斗大赛开始·QQ秀秀出个性真自我
小作文:车站一瞥,请写一篇描述性的文章,200字

大作文:走与停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会引发我们对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的思考和联想,请以"走与停"为题,写一篇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007年重庆高考作文题为:高考恢复30周年,学生们对高考有各种各样的看法,高考充满了酸甜苦辣,请结合你的自身体会,写一篇高考体会的文章。

2008年高考试题重庆卷作文题目
作文题目
《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①自然界。②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③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2009年重庆高考作文题目是《我与故事》,要求是:生活有很多故事,你可能是故事的参与者,也可能是故事的聆听者,也可能是故事的评论者,作文要求字数800字,立意自定,不得抄袭,不得造作。

『陆』 2006重庆高考语文卷第22题答案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
语 文

语文试题卷共8页。考式时间150分钟。第1至11题为选择题,33分;第12至25题为非选择题,117分。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第1至11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 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12至25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豁免 附和 蛊惑人心 祸起萧墙
B.遏止 扼要 鄂伦春族 厄瓜多尔
C.菁华 矜持 泾渭分明 惊世骇俗
D.撕裂 趔趄 烈火金刚 骂骂咧咧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的一组是
A.慰藉 销毁 矫揉造诈 瞠目结舌
B.焦躁 坐标 变本加厉 缘木求鱼
C.颠簸 竣工 关怀备至 顶礼摩拜
D.盘绕 静谧 哄堂大笑 迫不及待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奶奶在城里呆了许多年,很少出门,从不逛街。有一次乡下的亲戚来了,她竟然毛遂自荐,要带他们上街去玩。
B. 午后,我独自在花间小径上穿行,猝不及防地被一只蝴蝶在面颊上点了一个触吻,一时,心头掠过了几许诗意般的遐想。
C. 李老汉是一知恩图报的人。别人给他的帮助与恩惠,哪怕仅仅只是一句安慰的话,他也睚毗必报。
D. 植物也有“喜怒哀乐”,养植物跟养宠物一样,对它经常给予关爱,让它“心绪”良好,它就会投桃报李,令你心旷神怡。
4.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通过仪器来观察世界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由此也改变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B.新牌坊立交桥的建成将大大缓解交通高峰期的堵车问题。
C.由于适当的温度有助于化学反应速度,工期将选在气温较高的5、6月份。
D.这些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主管领导和管理部门对安全生产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文化危机深化到一定程度,必定引起深刻的文化转型。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特定时代、转定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为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在这种意义上,文化转型同文化危机一样,并不是经常发生的社会历史现象,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一般意义上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只有在大的历史尺度上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观念、文化理念、价值体系、文化习惯的总体性的、根本性的转变,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按照这种尺度,人类迄令所经历的最深刻的文化转型就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即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自在自发的经验型的文化模式被工业文明条件下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所取代。这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化的现代化或人自身的现代化。
文化的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例如,我们生活世界中的具体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即使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也会或快或慢地变化,一些习惯、惯例、文艺形式、仪式等甚至在总体文化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时,也会自己经历生灭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模式在总体上所经历的裂变与危机。再如,当一种文化中的个体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时,他也必须经历痛苦的文化模式转换问题;同样,当一个个体经历生命中的不同的生理时期,必须经过个体文化模式的阶段性转变,这些也同样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就是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也会引起某一方或双方人的衣食住行、语方符号、审美情趣的一些具体改变。即使这样,也还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转型。
应当看到,文化转型和文化危机密不可分。一方面,同文化模式的常规期和稳定期相比,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共同构成了文化模式的剧变期和革命期。在文化模式的剧变期中,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是同一个历史进程彼此密切相连的两个阶段,如果说,在总的文化冲突与剧变时期中,文化危机代表着量变的过程,文化转型则是这一量变过程达到一个转折的关节点而引起的质变。另一方面,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本身就是交织在一起的,文化危机是文化转型的过程,文化转型是文化危机的结果。即是说,一种深刻的文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本身就表现为一个过程,无论是现实社会运动或人的生活层面上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还是社会精英面对于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都是文化转型过程的重要内涵。
5.下列对于“文化转型”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特定的时代、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发生的根本性的改变
B.在大的历史背景下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模式的总体性的转变
C.文化冲突与文化变革在量变过程中发生的具有转折意义的质变
D.社会和生活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社会精英对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
6.根据原文,下列真正属于“文化转型”的一项是
A.传统的自在自发的经验型文化模式转变为现代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
B.特定群体或个体文化习惯的改变和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
C.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的变化
D.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的文化个体所经历的文化模式转变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的现代化或人的现代化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
B.两种不同的文化在交往或交流的接触过程中也会发生文化的碰撞和转变
C.文化模式的革命意味着由文化危机而达到文化转型
D.文化危机与文化转型密不可分,文化危机一旦出现,就标志着文化转型的到来

三、(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国。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万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粜,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诸,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二》)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堪:忍受
B.拜住袖其疏人谏 袖:藏在袖里
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拜:拜访
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少:稍微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B. 昼则默诵,夜则闭户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
C. 不得已而为盗耳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D. 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张养浩“行义”和“直言”的一组是
A. 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B. 首毁淫祠三十余所
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
C.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
D. 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
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读书刻苦努力;任堂邑县尹时,执法公允,深得老百姓景仰和称颂。
B.元宵节,英宗想在宫内的鳌山上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结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济贫。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千方百计保证了人们的粟米供给。
D.张养浩政事勤勉,毫不懈怠,积劳成疾。去世之时,关中百姓十分悲痛,如同失去父母。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12.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4分)
(2)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4分)
13.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已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2分)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4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4分)
(1)仰观宇宙之大,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2)风急天高猿啸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振长策面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此二句出自《 》。
(4)汉末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诗歌创作,体现了“慷慨以任气”的时代风格,开创了被后世誉为“ ”的优良传统。

五、(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
说 村 落
阎连科
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但若仔细辨认,村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然是在偏僻的乡下,而村庄就有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城市。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然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们都不会去创根问底,重要的是农民聚居的地方和那个地方的人。
你走在山脉上,阳光斜斜地照着,山梁上除了嘎嘎不止的乌鸦就是徐徐晃动的树,这时候口也渴了,而回答你的是荒凉无垠的黄褐褐干袭的田地。恰就在这时你听到了井上轱辘的叽咕声,水淋淋的,明亮而又清丽,心中一震,转身看到一凹山腰上有几间、几十间草房,掩映在树木间,仿佛卧在树荫下疲累的牛——这个时候,你心里叫出了村落二字,开始对村落有了一些真正的了解。
再或,你走在南方稻田的埂上,沉浸在一种诗意里,唐人的诗句、宋人的词句如春风一样掠过你的心头。放眼良田万亩,正为“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的夸张感到贴切时,一阵乌云先自来了。于是,你惊了手脚,在田埂上跑得东倒西歪。也就这个当儿,从哪儿划出一条小船,先递你一张荷叶顶在头上,赶着雨水到来之前,把你载到了一坐草房的檐下。这个时候,你心里哐咚一声,忽然更加明了村落的含义。
实际说,村落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就是农民居住的地方这一点。村落应该还有一种精神,一种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村落是和城市相对应的存在,对于农民,它给予他们居住、生活的必需,而对于都市,它给予温暖和诗意。它既是一种物质存在,又是一种精神存在。我们可以从村落中找到农民、房舍、树木、耕牛和鸡羊,同时也应该找到农民自身生存的艰辛和对外人所付出的温馨。古文人怕是最能体味村落的含义的,无论是李、杜、白还是“八大家”,他们对村落的理解,都浓含了“愁滋味”。可轮到我们,却偏颇得很,不仅没有了对农民的“愁味儿”,连诗境也剩下不多了。单单地写出愁苦来,那不是村落,而是村落中的人,单单地写出温馨来,那也不是村落,那是村落表面的诗境。到了今天,村落剩下的就是一个符号,就是聚居农民的某个地方。所看到和理解的是新楼瓦舍,而农民那千古以来一成不变的生存形式和给另人的温馨、对自己的麻木和忍耐,却被人们从村落中删去了。
连我自己,做小说的时候,对于乡村的描绘,也是不断重复着抄袭别人的说法:“站在山梁上望去,村落、沟壑、林地、河流清晰得如在眼前”,或说“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而实际上,村落真正是个什么,沟壑的意义又是什么,河流在今天到底是什么样儿,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是果真地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
我不敢说别人什么,而我自己,或多或少,总是感到一种内疚的。我们对村落意义的删节,并不单单是因为社会发展所致,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农民的背叛。只有在大都市住腻的当儿,我们才会想到村落,而想到的那个村落,除了田园的诗情,对农民的愁情是决然不会有的。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
15.如何理解“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的含意?(2分)
16.文章以“说村落”为标题,就文章构思而言,作者对“村落”是如何“说”开去的?(4分)
17.根据全文,概括说明作者眼中“村落”的完整含义。(4分)
18.作者说“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对“村落”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联系上下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6分)
19.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6分)

六、(本大共4小题,共17分)
20.在下材料的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4分)
1995年,27岁的孙炯去北京参加全国优秀导游考试 ① 遇到一道考题 ② 英国小说家J ③ 希尔顿的小说 ④ 消失地地平线 ⑤ 里写到的 ⑥ 香格里拉 ⑦ 源自哪种语言 ⑧ 法语、英语 ⑨ 还是喜马拉雅山麓的一种方言 ⑩ 答案是最后一个。
21.从A句或B句任选一句,仿照例句完成喻体部分。要求:两个喻体的内容构成对比关系。(4分)
例句:济南与青岛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呢?假若济南是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么青岛便是着摩登时装的美少女。
A句: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呢?假若现实世界是 ,那么网络世界便是 。
B句:语文与数学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呢?假若语文是 ,那么数学便 。
22.简要说明题22图漫画的寓意,并为它拟定一个标题。要求:寓意的字数在15到30之间;标题不超过4个字;标题与寓意之间具有相关性。(5分)

题22图
(1)寓意:(3分)
(2)标题:(2分)
23.两个同学要去参加运动会,他们都邀其好友为其助阵。请分别拟出两个同学的邀请语。要求:话语得体,符合规定的语言表达方式。(4分)
(1)一位同学幽默地说: 。
(2)一位同学含蓄地说: 。

七.写作(本大题共二小题,共60分)
24.片段作文。(10分)
以“车站一瞥”为题目,作场景描写,不少于200字。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50分)
“走”与“停”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内涵十分丰富,可以引起我们对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种种感受、联想和思考。请以“走与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题目自拟;③立意自定;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⑤不少于600字;⑥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B 2.C 3.C 4.A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5.D 6.A 7.D

三、(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8.C 9.B 10.D 11.B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12.(8分)
(1)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
(2)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
13.(6分)
(1)“觉春生”、“安排著”、“只待”。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2)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14.(4分)
(1)俯察品类之盛
(2)清清沙白鸟飞回
(3)过秦论
(4)建安风骨

五、(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15.(2分)
村落的真正意义在今天被许多人淡忘了,似乎仅仅只是农民居住的地方。
16.(4分)
(1)由村落的符号化和含义的模糊引出话题。
(2)再以事例形象地说明村落的含义。
(3)由村落的居住说到村落的精神。
(4)联系自己和当下社会,反思村落精神的被遗忘。
或:引题——事例——拓展——反思
17.(4分)
(1)农民的居住地。 (2)诗意与温馨。
(3)愁苦与艰辛。 (4)对自己的麻木与忍耐。
18.(6分)
(1)表现手法:①对比。②反讽。
(2)好处:深化主题。
19.(6分)
(1)作者的情感态度:
①对当今村落的处境表示同情与遗憾;对“村落以外的人”的态度感到迷惑与无奈。
②唤起人们对村落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2)略

六、(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
20.(4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21.(4分)略
22.(5分)略
23.(4分)略

七、(本大题共60分)
24.(10分) 略
25.(50分) 略

2006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重庆卷)逐题解析
江西省赣州一中黄运华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豁免 附和 蛊惑人心 祸起萧墙
B、遏止 扼要 鄂伦春族 厄瓜多尔
C、菁华 矜持 泾渭分明 惊世骇俗
D、撕裂 趔趄 烈火金刚 骂骂咧咧
答案为B。(A、豁huò和hè惑huò祸huòB、都读èC、菁jīng矜jīn泾jīng惊jīngD、裂liè趔liè烈liè咧liē)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慰藉 销毁 矫揉造作 瞠目结舌 B、焦躁 坐标 变本加厉 缘木求鱼
C、颠簸 竣工 关怀备至 顶礼摩拜 D、盘绕 静谧 哄堂大笑 迫不及待
答案为C。“摩”应为“膜”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奶奶在城里呆了许多年,很少出门,从不逛街。有一次乡下的亲戚下来了,她竟然毛遂自荐,要带他们上街去玩。
B、午后,我独自在花间小径上穿行,猝不及防地被一只蝴蝶在面颊上点了一个触吻,一时,心头掠过了几许诗意般的遐想。
C、李老汉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别人给他的帮助与恩惠,哪怕仅仅只是一句安慰的话,他也睚眦必报。
D、植物也有“喜怒哀乐”,养植物跟养宠物一样,对它经常给予关爱,让它“心绪”良好,它就会投桃报李,令你心旷神怡。
答案为C。(A毛遂自荐:比喻自己推荐自己,不必别人介绍。B猝不及防:猝:突然,出其不意。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出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既不炳烛,又不扬声,猝不及防,突然相遇,是先生犯鬼,非鬼犯先生。” C睚眦必报: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象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比喻心胸极狭窄。D投桃报李:意思是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仪器来观察世界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由此也改变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B、新牌坊立交桥的建成将大大缓解交通高峰期的堵车问题。
C、由于适当的温度有助于化学反应速度,工期将选在气温较高的5、6月份。
D、这些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主管领导和管理部门对安全生产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答案为A。(B、“缓解”“问题”搭配不当。C、应为“有助于化学反应速度的提高” D、“主管领导和管理部门”概念交叉,不能并列。)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文化危机深化到一定程度,必定引起深刻的文化转型。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为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在这种意义上,文化转型同文化危机一样,并不是经常发生的社会历史现象,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一般意义上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只有在大的历史尺度上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观念、文化理念、价值体系、文化习惯的总体性的、根本性的转变,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按照这种尺度,人类迄今所经历的最深刻的文化转型就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即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自在自发的经验型的文化模式被工业文明条件下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所取代。这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化的现代化或人自身的现代化。
文化的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例如,我们生活世界中的具体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即使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也会或快或慢地变化,一些习惯、惯例、文艺形式、仪式等等甚至在总体文化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时,也会自己经历生灭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模式在总体上所经历的裂变与危机。再如,当一种文化中的个体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时,他也必须经历痛苦的文化模式转换问题;同样,当一个个体经历生命中的不同的生理时期,必须经过个体文化模式的阶段性转变,这些也同样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就是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也会引起某一方或双方人的衣食住行、语言符号、审美情趣的一些具体改变。即使这样,也还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转型。
应当看到,文化转型和文化危机密不可分。一方面,同文化模式的常规期和稳定期相比,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共同构成了文化模式的剧变期或革命期。在文化模式的剧变期中,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是同一个历史进程彼此密切相连的两个阶段,如果说,在总的文化冲突与剧变时期中,文化危机代表着量变的过程,文化转型则是这一量变过程达到一个转折的关节点而引起的质变。另一方面,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本身就是交织在一起的,文化危机是文化转型的过程,文化转型是文化危机的结果。即是说,一种深刻的文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本身就表现为一个过程,无论是现实社会运动或人的生活层面上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还是社会精英层面对于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都是文化转型过程的重要内涵。
5、下列对于“文化转型”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特定的时代、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发生的根本性的改变
B、在大的历史背景下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模式的总体性转变
C、文化冲突与文化变革在量变过程中发生的具有转折意义的质变
D、社会和生活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社会精英对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
答案为D。
6、根据原文,下列真正属于“文化转型”的一项是
A、 传统的自在自发的经验型文化模式转变为现代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
B、 特定群体或个体文化习惯的改变和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
C、 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的变化
D、 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的文化个体所经历的文化模式转变
答案为A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的现代化或人的现代化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
B、两种不同的文化在交往或交流的接触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的碰撞和转变
C、文化模式的革命意味着由文化危机而达到文化转型
D、文化危机与文化转型密不可分,文化危机一旦出现,就标志着文化转型的到来
答案为D。
三、(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

『柒』 请大家来帮忙翻译一下2005年重庆高考E篇阅读

现代社会关于竞争,人们有着不同的观点。一些人高度认可它,认为它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另外一些人认为竞争是有害的。竞争让一个人与另外一个人相互对立,她导致人与人之间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我告诉过很多学生,他们认为自己的价值体现在能不能擅长打网球或者擅长其他的事情。对他们而言,表现良好,赢得一个比赛是一个生与死的问题。在他们追求对于成功追求的过程中,人们性格方面的其他发展不幸滴被遗忘了。


然后,当一些人极度渴望获得成功的同时,另外一些人持有不同的态度。在一个只重视成功,对其他普通运动员置之不理的文化当中,他们强烈反对竞争。其中反映最强烈的是一些深受父辈或者社会竞争压力影响的年轻人。在教授这些人的时候,我经常发现他们失败的倾向。他们似乎没有尝试成功,反而追求失败。在没有尝试的过程中,他们或许有自己的借口:我或许已经失败了,但是没关系,因为我并没有尝试过。但是他们并没有承认的是,如果他们真正尝试但是失败了,那将意义非凡。这样的压力是他们价值观的衡量。很明显地,这个信念跟真正想要证明自己的竞争者的信念是一样的。双方都基于一个错误的观点,那就是一个人的自尊取决于在跟人的比较中自己是怎么表现的。双方都害怕不被重视。只有当这种基本的和有问题的恐惧开始缓解,我们才能够发现竞争中的新意义。


  1. 重庆成人英语培训机构,思特普英语为你解答。

『捌』 2005年重庆市高考参考人数是多少

高考报名人数为587596人,实考人数为586932人

『玖』 05年重庆高考一分段

重庆05年的高考是考前填报志愿,所以05年是没有一分段表,只有十分段表.
重庆06年的高考实行的是考后填报志愿,所以从06年开始才有一分段表.06年07年的一分段表网上可以查询到.

『拾』 04 05年重庆高考一分段表

重庆的高考05年以前,是考前填报志愿,所以没有一分段表,只有头一年的十分段表.重庆从06年开始实行的是考后填报志愿,所以才有一分段表.

阅读全文

与2005高考语文重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