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參觀國子監有感,求作文……
2011年5月8日上午,東城電大學生支持服務中心組織學生會成員34人,參觀國子監、孔廟,親身體驗孔子儒家文化及源遠流長的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學生們在導游引領下首先進入孔廟。孔廟是元、明、清三代統治者尊孔崇儒、宣揚教化、主興文脈的聖地,也成為眾多讀書人頂禮膜拜的殿堂。通過導游的講解,大家更深地了解 孔子的博學仁愛,聽著關於硯水湖、太學府、觸奸柏、進士題名碑等各個典故,更增加了很多歷史知識。
參觀過孔廟,西面便是國子監。辟雍殿是國子監的核心,是皇帝「臨雍講學」的課堂,從康熙起,皇帝一經即位,必須在此講學一次,稱「辟雍大典」。
最後,學生們觀看了《大成樂禮》展演。《大成禮樂》體現了古代樂曲的精華,真正讓學生們感受到禮樂的「肅穆、莊重、典雅、含蓄、和諧、純正」之美,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感受到孔子思想的時代精神,並傳遞「以禮修身,以樂感人」的藝術宗旨。
參觀游覽活動結束了,學生們走在成賢街這條保留完好的古文化街上。路旁古樹林立,街邊下棋的老者,吆喝的商販,風箏、臉譜等傳統工藝,朝拜者的步伐……構成了一幅溫馨的風土民俗畫卷。這次學生們成功體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優雅、寧靜、和諧的生活,更需要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貳』 國子監作文200字
懷著虔誠的心情參觀了久負盛名的孔廟國子監。元明清三代進士題名碑、古代帝王祭祀孔子的大成殿及乾隆十三經,都使我感受到它的名不虛傳。而一個意外的發現,更是給了我深刻的啟迪,讓我對中國文化的廬山真面目有了更新鮮的認識。
這個意外的發現就是古代算籌。
展廳詳細介紹了孔子的生平事跡,古代算籌最吸引我—孔子教授內容「六藝」中「數」的部分。孔子在我看來一直只是禮和書,也就是禮儀和四書五經的代名詞,一個滿口「之乎者也」的「老學究」,除此之外,我卻知之不多。萬萬沒有想到,他居然文理雙全!不僅如此,他的「六藝」中還包括了樂、射、御,即音樂、射箭和駕車。以前在我印象中嚴肅有餘生動不足的孔子,一下子變得鮮活了許多,也高大了許多。
給我的另一個啟迪,是讓我見識到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夏侯陽算經》中就有對於用算籌計數的記載,「滿六以上,五在上方;六不積算,五不單張。」一至五的數字用數目直觀的豎條表示,六及以上的數字則在上方添加橫條表示「五」……原來算籌是如此精密而嚴謹!原來早在阿拉伯數字傳入中國以前,中華人民已經有了一套自己的完整數學體系,並且毫不遜色!我為之倍感欣慰、驕傲和自豪!
即使是中國國力開始衰退的1800年,中國的生產力總值佔全球生產總值的比重還占據了三分之一,超過了整個歐洲。更何況在中國的鼎盛時期,可以想像這個數字該是多麼驚人,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何其顯赫—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中華文化,歸功於其核心孔子,就連這個貌似微不足道、默默無聞的古代算籌,都曾經在歷史的舞台上扮演過妙不可言的角色呢!
『叄』 初高中作文:游孔廟國子監作文 至少1000字 謝謝
游孔廟國子監
從雍正宮出來我們來到了文化底蘊很濃郁的孔廟與國子監里博物館,博物館里的每一棵古樹都有故事,偶爾我們跟上其他團的講解員聽聽他們的講解,「除奸柏」「羅鍋槐」,廟挺大,看到了「狀元橋」,聽講解員說,「狀元橋」是皇上給狀元一些獎賞時要過此處橋,所以,在此稱作「狀元橋」。走過狀元橋也會帶來好運,我代替女兒走了一趟,
孔廟與國子監就這樣參觀完了。關於孔廟與國子監有很多相關資料,一並載來。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無論是它的建築,格局,歷史淵源都很有意義。
北京孔廟,始建於公元十四世紀的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後,為了加強思想統治,籠絡漢族的封建貴族和士大夫,下令襲歷代舊典,命宣撫王楫於金樞密院建宣聖廟,祭祀孔子。據《元史?哈刺哈孫傳》:"京師久闕孔子廟,而國學寓他署,乃奏建廟學。"至了元成宗鐵木耳大德六年(1302年),在今址正式建廟,於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根據"左廟右學"的禮制,同年在孔廟西側,建國子監,又稱太學。十一年特詔命孔子加謚為"大成至聖文宣王",這塊"加號詔書"石碑,現仍聳立在大成門前。元文宗至順二年(1331年),皇帝下詔恩准孔廟配享宮城規制,許孔廟四隅建角樓。元末,孔廟荒廢。明永樂九年(1411年),又重新整治,並修繕了大成殿。宣德四年(1429年)修整了大成殿及兩廡。嘉靖九年(1530年)為祭祀孔子五代先祖,增建崇聖祠。清乾隆二年(1737年)皇帝親諭孔廟使用最高貴的黃琉璃瓦頂,只有崇聖祠仍用綠琉璃瓦頂。這時的孔廟已是紅牆黃瓦,金碧輝煌了。到了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祭孔的禮節升為大祀,孔廟也大規模地修繕。工程尚未完成,清朝被推翻,但修繕仍繼續進行,到了民國五年(1916年)才最後竣工。至此孔廟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和布局,成為僅次於山東曲阜孔廟的全國第二大孔廟。
北京孔廟規模宏偉,佔地廣闊,約2.38公頃,古建築面積約有7400平方米,現有房屋286間,前後共三進院落,中軸線上依序為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門、崇聖祠五座建築。大成門外東有碑亭、宰牲亭、井亭、神廚;西有碑亭、致齋所、神庫、並有持敬門與國子監相通。據《國子監志》記載,致齋所和宰牲所之南原有更衣亭和更房各一間。
大成門內系中心廟院,院內青磚鋪地,蒼松翠柏,古樹參天。中間一條筆直甬道通向大成殿。甬道兩旁濃蔭掩映著十一座清代碑亭。甬道西南設有祭奠焚紙燎爐,甬道正中西側還有一眼古井。甬道盡頭是巍峨庄嚴的大成殿。它坐落在以漢白玉雕雲頭石柱欄桿的月台上。院內東西兩側各有廡殿十九間,左右對稱,布局完整。東西廡北端有東西掖房各十間,南端有祭器、樂器庫各十二間。東西掖房及兩庫均為L形平面附屬建築。
孔廟珍藏豐富古跡眾多,而以石刻最為著稱。主要有進士題名碑、乾隆石鼓、十三經刻石以及明清石刻碑亭等。
皇家祭孔場所 三朝最高學府 見證傳統文化 促進文化交流
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始建於元代,是元、明、清三朝皇家祭祀孔子的場所和國家最高學府兼管理國家教育的行政機關。
孔廟:舉行國家祭孔典禮的場所
北京孔廟是國子監的一部分,原稱國子監孔廟或京師孔廟,是皇帝舉行國家祭孔典禮的場所。早在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後,即命宣撫王揖建宣聖廟。元成宗鐵穆耳大德六年(1302年)在現址正式創建,大德十年(1306年)廟成。
兩千多年來,孔子的尊號歷代不斷加封。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特詔命孔子加謚為「大成至聖文宣王」,達到最高等級,而祭孔禮儀也不斷提高,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祭孔禮節升為大祀。
北京孔廟歷史上曾多次擴建和修繕,才形成今天的規模和布局。孔廟佔地22000平方米,有三進院落。中軸線上的建築依次為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前院東面有碑亭、神廚、省牲亭、井亭;西面有碑亭、致齋所,並有持敬門與國子監相通。兩側排列著198座元、明、清三代進士題名碑,刻有51624名進士的姓名、籍貫和名次,是研究我國科舉制度的珍貴實物資料。大成門外有乾隆石鼓和與之有關的兩座清代石碑。中院的主要建築為東西廡和13座御碑亭;後院崇聖祠獨立成院,集合成北京孔廟完整的古建群體。1988年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子監:三朝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
北京國子監是元、明、清三朝設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又稱「太學」、「國學」。它始建於元代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明代永樂、正統年間曾大規模修葺和擴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又增建「辟雍」——一組皇家建築,形成現在的規制。國子監整體建築坐北朝南,為三進院落,佔地面積28000多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集賢門(大門)、太學門(二門)、琉璃牌坊、辟雍殿、彝倫堂、敬一亭。
古代在國子監讀書的學生稱為「監生」。國子監不僅接納全國各族學生,還接待外國留學生,為培養國內各民族人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積極的作用。
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10餘固定展覽對外開放
國子監東與孔廟相連,合於「左廟右學」之制,西有「射圃」(今箭廠胡同一帶),南面為「南學」,是清代雍正皇帝欽賜學舍,總稱國子監。國子監主體建築歷經7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學府校址,國子監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建築風貌、深厚的文化內涵而聞名於世。1961年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8年6月,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掛牌並正式對外開放,目前推出了《大哉孔子展》、《中國古代科舉展》、《北京孔廟歷史沿革展》、《大成殿復原陳列》等10餘項固定展覽。展覽通過實物、圖片、視頻、場景相結合的方式,介紹孔子及思想、儒家文化、古代教育、科舉制度等。還開辟了700多平方米的臨時展廳,不斷舉辦文化展覽活動。
建築輝煌:凸顯皇家氣派
北京孔廟主體建築都覆以黃色琉璃瓦,是封建社會的最高建築規制。整座孔廟建築布局科學,規模宏大,凸顯皇家氣派。
先師門(又稱欞星門)是孔廟的大門,面闊三間,進深七檁,單檐歇山頂,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建築風格,先師門兩側連接廟宇的外圍牆,猶如一座城門。進入先師門,迎面看到的便是大成門。大成門創建於元代,清代重修,面闊五間,進深九檁,單檐歇山頂。整座建築坐落在高大的磚石台基上,中間的御路石上高浮雕海水龍紋圖樣,五龍戲珠,栩栩如生。大成門前廊兩側擺放著10枚石鼓,每枚石鼓的鼓面上都篆刻一首上古游獵詩。這是清乾隆時仿公元前8世紀周宣王時代的石鼓遺物刻制的,那難辨的文字和深邃的詩意恐怕只有學識淵博的孔老夫子才能完全理解吧。第一進院落是皇帝祭孔前籌備各項事宜的場所,其東側設有宰牲亭、井亭、神廚,用於祭孔三牲的宰殺、清洗和烹制。兩側有神庫、致齋所用於祭孔禮器的存放和供品的備制。
第二進院落是孔廟的中心院落,每逢祭孔大典,這里便鍾鼓齊鳴,樂舞昇平,儀仗威嚴。大成殿是第二進院落的主體建築,也是整座孔廟的中心建築,是孔廟內最神聖的殿堂。大成殿始建於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後毀於戰火,明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重建,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將殿由7間擴建為9間。殿內金磚鋪地,內頂施團龍井口天花,其規制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建築等級,堪與故宮太和殿媲美。殿中供奉孔子「大成至聖文宣王」木牌位,神位兩邊設有配享的「四配十二哲」牌位。神位前置祭案,上設尊、爵、卣、籩、豆等祭器均為清乾隆時的御制真品。大殿內外高懸清康熙至宣統9位皇帝的御匾,均是皇帝親書的對孔子的四字贊語,是珍貴的文物。
孔廟的第三進院落最具特色,由崇聖門、崇聖殿和東西配殿組成獨立完整的院落,與前二進院落分割明顯而又過渡自然,反映出古人在建築部局上的巧妙構思。這組建築稱為崇聖祠,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家廟。建於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重修,並將灰瓦頂改為綠琉璃瓦頂。崇聖殿又稱五代祠,面闊五間,進深七檁,殿前建有寬大的月台,月台三面建有垂帶踏步各十級。殿內供奉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及配享的顏回、孔汲、曾參、孟軻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東西配殿坐落在磚石台基上,面闊三間,進深五檁,單檐懸山頂,內奉程頤、程顥兄弟、張載、蔡沈、周敦頤、朱熹6位先儒之父。
三進院落及其建築有明確的建築等級差別和功能區域劃分,和諧統一地組成一整套皇家祭祀性建築群落,是我國古代建築的傑出代表。
史料珍貴:眾多名碑有記載
孔廟歷經700多年的歷史文化積淀,遺留下來彌足珍貴的文物,成為研究中國古代科舉和孔子儒學的重要史料和實物。
在孔廟的第一進院落御路兩側分四部分樹立著198座高大的進士題名碑,其中元代3座、明代77座、清代118座。這些進士題名碑上刻著元、明、清三代各科進士的姓名、籍貫、名次,共計51624人。在眾多的進士當中有我們熟知的一些名人如張居正,於謙、徐光啟,嚴嵩,紀昀、劉墉及近代名人劉春霖、沈鈞儒等。穿梭在這片時間跨度達數百年的碑林中,輕撫舊貌斑駁的碑身,仰望碑面上已模糊的字跡,不免讓人發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感慨。
在孔廟與國子監(古代皇家大學)之間的夾道內,有一處由189座高大石碑組成的碑林。石碑上篆刻著儒家經典:《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孟子》、《爾雅》。這部石經的藍本是雍正年間的江蘇金壇貢生蔣衡歷時12年手書而成。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下旨刻石立碑。全部石經共計63萬余字,規模宏大,楷法工整,內容的准確性和刻制的精美度都優於西安的「開成石經」,而在規模上也是僅次於西安碑林的全國第二大碑林。相傳乾隆命和珅、王傑為總裁,彭元瑞、劉墉為副總裁來考訂經稿。彭元瑞以宋元善本十三經核訂蔣衡手書的經稿,並把俗體字均改為古體字,使經文更加完善規范,古意大增,受到乾隆贊賞,被授以太子太保銜。這使和珅嫉恨非凡,權傾朝野的他命人在一夜之間挖去石碑上全部改過的古體字。直到和珅垮台後,古體字跡才得以重新修復,至今碑面上還有一塊塊挖補的痕跡。
中心院落御道的西側有口古井。由青石板組成的花瓣形井台,石質井圈。由於坐落在德勝門、安定門內一帶水線上,當年井水常溢到井口,水質清純甘冽,相傳進京趕考的舉人們在拜謁孔子後都要飲一下井中聖水,據說飲後能文思泉湧,妙筆生花,寫出一手好文章。而用井水磨墨,寫出的字墨香四溢,筆勁流暢。故乾隆賜名「硯水湖」。雖然現在井中水位很低,也沒有人飲用,但這口井雅緻大氣的名字及動人的傳說,為孔廟增添了幾分文采。
2005年4月北京孔廟開始了50年來的第一次大規模修繕,這次修繕以古建復原和維護為主,恢復清代的建築規模和樣式,宏偉大氣的孔廟將再次重現人們面前。
『肆』 國子監作文500宇
這次去國子監已經是第二回了,臨去之前舍友說「後悔了吧?要知道這會兒去,上回就別去了,白花門票錢。」我不以為然,誰也沒有規定一個地方只能去一次,不然哪裡來的「故地重遊」這個成語?況且一個地方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且你去一次不一定完全就能讀懂她,所以雖說是重遊,心境不減初次。
今天的氣溫很低,風很大,據說是北京今春的第一次沙塵暴,吹得人喘不上氣來,但這才是北京春天的感覺嘛。坐419,安惠橋東轉地鐵5號線,雍和宮下,熟悉的路線,不知道走了多少回,和同學開玩笑:「我就是閉著眼睛也能找著這條路」。是啊,這條路在去年的夏天不知道走了多少回,從夏天走到冬天,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前段時間經過的時候心裡或許還有些許的感慨,現在已經淡然適之了,時間真的可以沖淡一切記憶,尤其是痛苦,呵呵。
今年的國子監和去年的確實不同,去年還在修繕,為了奧運;今年已經修繕好了,因為奧運。孔廟和國子監是一體的,變化大的還是國子監,那裡的科舉展館是新開放的,很好,讓我們對科舉有了一個全面系統的認識,盡管這種認識是表面的膚淺的感性的,但確感收獲不少。想想古代讀書人的生活真實不容易啊,十年寒窗金榜題名那還是幸運的,有的人一生都是童生,如范進,好不容易中了還樂瘋了,真是不值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