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目送》讀後感(寫的很真實。)
[《目送》讀後感(寫的很真實。)]《目送》讀後感【轉】(寫的很真實,《目送》讀後感(寫的很真實。)。)2011年02月26日星期六14:22封面並不出彩,但奇怪的是,這本書總在我面前滑落,我不得不一次一次從地上把它拾起來。候機時間尚有餘,我翻開了這本書。"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是我第一眼看到的文字,當場就挪不開腳步,眼淚嘩嘩地流下來。還能追什麼呢?還能追回爸爸媽媽嗎?甚至連他們的背影也不曾記得是什麼模樣。最近總會這樣,無端地就傷感起來,意識到時眼淚已流了一臉。姐姐跟我說她也是這樣"也許,過了媽媽的百天就好了吧。"姐姐說。可我不知道我什麼時候能夠痊癒,有很深的無助感,特別是遇到讓我糾結的事情的時候,這種感覺就特別強烈。最記得有一次跟媽媽講一件我不太占理的事,本以為媽媽會有什麼相左的意見的,誰知道媽媽一點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毫不猶豫地站在我的一邊,根本一點原則性都沒有,所想的只有一點就是我的孩子不能受委屈。這才知道,世間真的只有爸爸媽媽才會這樣無條件地,無原則地愛自己的孩子。龍應台在《目送》里寫到很多對爸爸,媽媽的那種細膩的情感交流,很能共鳴。尤其是在她爸爸病後,媽媽老後,那種對父母的依念與關愛。這在龍應台的作品裡是比較少見的,完全不同於她以前的寫作風格,讀後感《《目送》讀後感(寫的很真實。)》。都說老人會返老還童,上了年紀的老人逐漸變得像孩子一樣偏執,簡單,喪失獨立性,需要依靠,害怕孤單,害怕年輕時的創傷和陰影。每看到她和媽媽打電話,媽媽說"你是我的雨兒(看完才知道這是台灣方言發音,就是女兒的意思)嗎"。這邊應著"是的,我是你的女兒。""雨兒你在哪裡,你怎麼都不來看我,你什麼時候來看我?"不停地問,不停地問。啊,我想起爸爸走後,媽媽是怎樣地急切地等待著每一個周末,等待著我們回去吃飯,讓她看看我們,讓我們看看她。每次總要做大桌菜,囊括每個她愛的人的喜好。有時有事不能去,媽媽就好失望地在電話那端"哦,那你們忙吧。"。媽媽活著時都不曾好好留意媽媽的等待,現在想到淚流滿面,現在想到肝腸寸斷,現在想到一切都已成煙。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承受愛我們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不舍的,他們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但我們從小到大隻管著一心離開,從未回頭張望過。印象最深的是小時候回老家,每次走時,我昂頭在前面大步流星,偶爾回首,總看見奶奶撩著圍裙的一角不停地擦拭著眼睛。那時很不以為然,又不是再也不見,幹嘛就像最後一次般傷感。但是,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後一次。你不管怎樣離開,都不再會有人為你留戀,為你掛牽,為你等待。就算有千萬次的回頭,會有誰人在一直目送著我的離開,哪怕轉了彎仍捨不得收回目光?走在山路上,聽到風聲,看到葉飄零的樣子,也會無由來地想起我再也沒有可以肆意撒嬌的懷抱,可以容納我任性的海港,可以拒絕長大的空間,我就忍不住哭得很傷心。朋友看著我,"你哭得真難看。而且是相當難看!"那又怎樣?那又怎樣呢,又怎樣呢?我們的這一生,被父母目送著,然後我們會目送著我們的孩子蹦跳著離開。但是我們都很難去回頭張望,只因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著。然而就算我已經七老八十,就算我已經兒孫滿堂,我也依舊是個孤單的孩子,在心靈的一隅,等待著目送的眼光,這樣的我,才不會懼怕回頭,這樣的我,才敢一直往前。我認為小鳥飛不過滄海,是因為沒有飛過去的勇氣,我現在發現,不是它沒有勇氣,而是滄海那一頭早已沒有了等待。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目送》讀後感(寫的很真實。)〕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B. 目送龍應台明白讀後感500字
花落才有復花開,有散才有聚.若沒制了那一份無奈,又怎懂得珍惜.我們總是不遺餘力地追求那一個天長地久,我們總是千方百計去留住那一個結果,卻不知天有老時地有荒,這世界哪有不變的情?卻不知如果曾經擁有過美,便不需去強求什麼結果.這世界許多東西沒有永恆,這世界許多事情沒有結果,而美麗依舊美麗,輝煌照樣輝煌,又何必斤斤計較時間的長短,
又何必兜兜轉轉尋求因與果.離別時,如果我們可以執手相互道珍重,又何必一定要留在一起重復那許多瑣碎的歲月!分手時,如果我們可以輕輕鬆鬆揮揮手,又何必無所謂地去翻找昔日的海誓山盟,花兒落了,明日還會開,流星雖逝,美好的願望依舊在心底.於是所有的日子都輕松,於是所有的負重都甜美,於是不會再後悔,於是不會遺憾未了又遺憾,於是過去了的成為回憶,
於是今天擁有的不會再無奈.擁有過的,永遠不會失去,沒有得到的,亦無須苦苦追求,是你的,遲早都是你的,不是你的,永遠都不會屬於你.只要你不為天長地久而苦惱.不必為失去的而遺憾,不必留戀昨天.只在乎曾經擁有.
可以自己稍加修改,可以去掉一些不必要的
C. 目送1964讀後感
龍應台1964讀後感
人類這個物種,最奇妙的莫過於「人生」這一名詞的存在。我們雖不否認草木鳥獸的生命存在,但我們不得不說,它們的生命過於單調,能導致它死亡的不過是「一口氣、一滴水」,最終還能「春風吹又生」;我們的人生總是存在著不定性,處處充滿挑戰,而這種不定性造就了人生命的奇妙。
每個人,都在演繹自己的人生傳奇,有自己的事業,自己的娛樂,自己的休閑方式,世上絕無兩人的人生軌跡相同;每個人都在做出自己的選擇,選擇工作,選擇配偶,選擇一種死法,世上絕無兩人的價值觀相同;每個人都在從自己的角度看人生,有的悲觀沉淪,有的滿懷壯志,有的渾渾噩噩如行屍走肉,世上絕無兩人有相同的人生觀和生死觀。
每個人都是演員,都在巨大的舞台上演繹著一出或浪漫或狗血的卻有獨特的戲。
倘使我們能站在上帝的視角,俯視萬物蒼生,便會發現,高架橋上飛馳的汽車里,是一個個小小世界,必然有一輛車里是忙著上班的白領側著頭接著電話顧不得擦額頭上的汗,必然有一輛車里是溫馨的一家三口談論著去公園野餐的美好場景,必然有一輛車里是喬裝打扮的歹徒商量著行動流程把手中的凶器握得很緊;城市裡亮起的點點燈火,又是一個個小小世界,必然有一個窗子里情侶在優雅地進行著燭光晚餐兩人飲盡杯中紅酒,必然有一個窗子里一個高中生在緊張地抄作業不時拿起膠帶紙粘去錯誤的痕跡,必然有一個窗子里老總在猛捶桌子震得筆記本電腦和業務分析表一起震動。每一秒都有人在笑,另一個角落有人在悲傷地哭;每一秒都有情侶在依偎,每一秒都有夫妻在吵架;每一秒都有嬰兒在人們幸福的歡呼中降臨,每一秒又都有老人在眾人的淚眼中緩緩閉上眼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每個人都在上演著自己的悲歡離合,每個人在上演著自己的人生大片,誰都無法預料下一秒的劇情會如何發展,誰也無法料想十年之後、二十年之後會是什麼樣子。只有當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之後,我們才開始參透人生,發覺人生的奧妙,回首已百年身,唏噓不已。
這就是我們居住的小小星球,這就是我們寄居的小小世界。
多少歲月流逝,多少滄海桑田,才會使人生的真諦浮出水面?當我們經歷過人生沉浮,世事變遷之後,回首往昔的那個單純如同白紙的自己是否只會從喉嚨眼裡發出一聲嘆息?
正是如此,當一個參透人生的老師面對講台下一張張「白紙」時,他想說、卻始終不會說出:
「孩子們,今天12歲的你們,在40年之後,如果再度相聚,你們會發現,在你們50個人之中,會有兩個人患重度憂鬱症,兩個人因病或意外死亡,5個人在溫飽線上掙扎,1/3的人覺得自己的婚姻不是很美滿,一個人會因此而自殺,兩個人患了癌症。
你們之中,最聰明、最優秀的4個孩子,兩個會成為醫生或工程師或商人,另外兩個會終其一生落魄而艱辛。所有其他的人,會經歷結婚、生育、工作、退休,人生由淡淡的悲傷和淡淡的幸福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爾的興奮和沉默的失望中度過每一天,然後帶著一種想說卻又說不來的『懂』,做最後的轉身離開。」
人生,誰又能說「懂」?
龍應台1964讀後感二:
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題記
與作者一樣,小學時會思考自己該有什麼「座右銘」,為此甚至糾結了好一陣子;還曾經與某位同學處得很好,愛定各式五花八門的約定,並且年年都會翻新花樣。想來也是當時的「童言無忌」,真正會用心去實踐的幾乎沒有。
詩人說,「時如水,人易老」,所以自己一直對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抱有極大興趣,可惜無緣拜讀。想來,自己這個年齡也沒有什麼「似水年華」可以去追憶的——嗎?
自詡為「懷舊的人」。喜歡年代久遠的大合唱版的《歡樂頌》,可是介紹很多同學聽後他們都覺得還不如去聽當代搖滾;喜歡民國時期的文人,志摩小曼、愛玲蘭成,各有各的特色;喜歡老上海旗袍,對它有著特殊好感……
「懷舊」不僅止於以往的事物。所謂「紅塵滾滾」,現在我看著身邊的好友同學,十年……十五年……他們會變得怎樣?若以後在街上偶遇,互相認得出嗎?他們會記得初中時有個名為「張伊安」的人曾與自己打鬧嬉戲,度過所謂的「青春期」嗎?
——這一切值得將來去「懷舊」。
不過,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畢竟會經歷很多意料之外的事,在經過它們的洗禮後,曾經的記憶我們還能保留得完好無損嗎?如果以後互相記不得、認不出,或甚至像這《1964》中一樣有人平順有人坎坷、有人安康有人多難……若真如此,時間就會變得像是催淚劑,有何人再敢去「懷舊」、去追憶呢?
但我還是一面落淚一面想:水不可避免總會流逝而去,一切離開後,就不復回;無論你是否甘願遺忘,又是否渴望懷念。一直不追不憶,將過去的美好或悲傷遺忘了,那麼之前不就等於「一張白紙」嗎?自己的歲月,又有誰真的捨得丟棄呢?
「還記得年少時的夢嗎/像朵永遠不凋零的花/陪我經過了風吹雨打/看世事無常看滄桑變化」——如同張艾嘉的那首《愛的代價》,「世事無常」,在《1964》里以感傷的方式躍然紙上。看看龍應台遙望遠方的插圖,讀讀文中1964年發生的大事,淡淡的悲傷中我們只能紅著眼嘆息:不想了,隨它流逝吧。以後的事以後再說吧。
龍應台1964讀後感三:龍應台《1964》讀後感(398字)
龍應台在她的散文《1964》中的一段話,讓我非常感動:
「孩子們,今天十二歲的你們,在四十年之後,如果再度相聚,你們會發現,在你們五十個人之中,會有兩個人患重度憂鬱症,兩個人因病或意外死亡,五個人還在為每天的溫飽困難掙扎,三分之一的人覺得自己婚姻不很美滿,一個人會因而自殺,兩個人患了癌症。
你們之中,今天最聰明、最優秀的四個孩子,兩個人會成為醫生或工程師或商人,另外兩個人會終其一生落魄而艱辛。所有其它的人,會經歷結婚、生育、工作、退休,人生由淡淡的悲傷和淡淡的幸福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爾的興奮和沉默的失望中過每一天,然後帶著一種想說卻又說不來的『懂』,作最後的轉身離開。」
在年輕時候的雄心壯志漸漸褪去以後,五十六歲的龍應台與同學們再一次重聚,發現歲月褪去光鮮的外表後,剩下的,不過是淡淡的悲傷和淡淡的幸福,小小的期待、偶爾的興奮、沉默和失望……
D. 龍應台《目送》讀後感5篇250-300字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是寫在書的封底的話,也是我看這本書的初衷。
不喜歡離別,更不用說目送,無論是送與被。總覺得親友離別很難過,這個送別的形式更讓人傷感。所以我遠行是很少讓人來送的,我害怕在我的一個轉身會看到落淚的雙眸;我也很少去送別人,我恐懼自己那種無奈的不舍。但龍應台讓我對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龍應台已經年過半百,她的閱歷要多過我很多。作為一個母親,她在機場送兒子去美國做交換生。他在長長的行列里,等候護照檢查;她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終於輪到他,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然後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其實這位母親一直在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也沒有。
這讓我想到我的母親,在我年少離家求學的時候,她是否也期待我遠去的背影能回頭看她;她是否會在我坐的汽車啟動的時候追過來,和我能多呆一會。但是我卻和龍應台的兒子一樣,棄母親的感受不顧,做著一切我該做的並且理所當然的事情。
一次去機場送我母親,我也是看著她排著長隊去安檢。我就這么看著看著,希望她能一切順利,身上的化妝水不要因此被攔截。等她結束以後,微笑的回望了我一眼,彷彿是告訴我都OK了,我走了。原來目送中的一個回望會讓一個人心安。
龍應台在經歷父親的去世時,是個雨天。她沒有想到可以站的那麼近,距離火葬場爐門也不過五米。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里。她撩開雨失了前額的頭發,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他們父女的這一別,只有在下輩子才能再續前緣了。
這又讓我想到我的父輩們,我現在所經歷的目送,都是很簡單的凝望。雖然摻雜著不舍和無奈,至少我們都知道歸期,至少我們可以聚首,至少這都不是最後一次的目送。其實這也算是一種幸福吧。
看著龍應台的一次次目送,想著自己的一次次目送。突然發現,自己對父母有著如此之多的虧欠,只有珍惜才不枉他們對我們的一次次目送... ...
E. 求《目送》800字讀後感~要高中生水準的哦
我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著過馬路的母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說什麼,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脫,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著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己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要」,一隻關懷的手,也是不著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著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裡一手拿一個顏色的發夾,歡快地跑到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建議後,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媽媽,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並且尋求安慰,而是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著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裡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捨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嚮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後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我是准備要一個人踏上征途嗎?
前邊的孩子轉身離開的時候眼中有不舍,有對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懼,但更多的是喜悅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面帶微笑邁出了第一步,留給母親一個「不用追」』的背影。哪怕前方荊棘遍地,被扎得遍體鱗傷,也絕不回頭。
這條路上的艱辛,只有自己懂;這條路上的風景,也只有自己欣賞才能會心一笑,這條路上的果實,只有自己採摘才更覺得甘美,這條路的盡頭,也只有在別人最後的目送中,自己走。
但是,倘若一個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濘的土地上摔倒時,有一個人為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運啊。跟一個志同道合的人,在這條路最險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勵,並肩作戰,時刻充滿鬥志;在越過高山,穿過森林,看到勝利曙光時,對酒當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悅。倘若真的遇到這樣的人,就跟他結伴而行吧,畢竟一個人的旅途太過孤獨寂寞,而這條路的盡頭,又是那麼遙不可及。
F. 龍應台的目送讀後感1000字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著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裡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捨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嚮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後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我是准備要一個人踏上征途嗎?
前邊的孩子轉身離開的時候眼中有不舍,有對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懼,但更多的是喜悅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面帶微笑邁出了第一步,留給母親一個「不記用追」』的背影。哪怕前方荊棘遍地,被扎得遍體鱗傷,也絕不回頭。
這條路上的艱辛,只有自己懂;這條路上的風景,也只有自己欣賞才能會心一笑,這條路上的果實,只有自己採摘才更覺得甘美,這條路的盡頭,也只有在別人最後的目送中,自己走。
但是,倘若一個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濘的土地上摔倒時,有一個人為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運埃跟一個志同道合的人,在這條路最險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勵,並肩作戰,時刻充滿鬥志;在越過高山,穿過森林,看到勝利曙光時,對酒當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悅。倘若真的遇到這樣的人,就跟他結伴而行吧,畢竟一個人的旅途太過孤獨寂寞,而這條路的盡頭,又是那麼遙不可及。
G. 目送讀後感200字20篇急急急
讀《目送》有感讀了《目送》的第一篇,我就情不自禁地繼續看下去,作者能版把每一個人都會經歷的事權描繪的感人肺腑。
《目送》收錄的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
第一篇叫《目送》的文章讓我最記憶深刻。作者的兒子第一天上小學進教室和出國上大學的兩個情景,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離去,卻一次次與兒子疏遠。作者記得她也總是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父親生命結束。
也許,每一個父母都會經歷孩子長大疏遠他們這個事實,經歷自己的父母離開人世。可又有幾人會把這樣刻苦銘心的事記錄下來,用感情記錄下來。一般情況下我們看一篇文章,主要看故事內容,新穎的題材才會吸引我們,讓我們喜歡。可這本書,只有朴實的文字,簡單的故事,平滑的敘述,也能成為家喻戶曉的讀物,贏的就是真情與文字功底。
我們之所以要讀課外書和學習課文,不僅僅是看故事,更要學習,學習語文知識,學習思想內容,學習審美。這樣你才沒白學。
H. 目送 龍應台 讀後感
關於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是寫在書的封底的話,也是我看這本書的初衷。
不喜歡離別,更不用說目送,無論是送與被。總覺得親友離別很難過,這個送別的形式更讓人傷感。所以我遠行是很少讓人來送的,我害怕在我的一個轉身會看到落淚的雙眸;我也很少去送別人,我恐懼自己那種無奈的不舍。但龍應台讓我對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龍應台已經年過半百,她的閱歷要多過我很多。作為一個母親,她在機場送兒子去美國做交換生。他在長長的行列里,等候護照檢查;她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終於輪到他,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然後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其實這位母親一直在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也沒有。
這讓我想到我的母親,在我年少離家求學的時候,她是否也期待我遠去的背影能回頭看她;她是否會在我坐的汽車啟動的時候追過來,和我能多呆一會。但是我卻和龍應台的兒子一樣,棄母親的感受不顧,做著一切我該做的並且理所當然的事情。
一次去機場送我母親,我也是看著她排著長隊去安檢。我就這么看著看著,希望她能一切順利,身上的化妝水不要因此被攔截。等她結束以後,微笑的回望了我一眼,彷彿是告訴我都OK了,我走了。原來目送中的一個回望會讓一個人心安。
龍應台在經歷父親的去世時,是個雨天。她沒有想到可以站的那麼近,距離火葬場爐門也不過五米。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里。她撩開雨失了前額的頭發,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他們父女的這一別,只有在下輩子才能再續前緣了。
這又讓我想到我的父輩們,我現在所經歷的目送,都是很簡單的凝望。雖然摻雜著不舍和無奈,至少我們都知道歸期,至少我們可以聚首,至少這都不是最後一次的目送。其實這也算是一種幸福吧。
看著龍應台的一次次目送,想著自己的一次次目送。突然發現,自己對父母有著如此之多的虧欠,只有珍惜才不枉他們對我們的一次次目送... ..
I. 龍應台《目送》讀後感 800字
書的封面是大塊大塊深深淺淺的綠,這是大自然的顏色。時間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這片土地沒有變。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使重來一次也決然不會一模一樣,然而,大千世界裡大家的人生里我們都曾扮演過一樣的角色,比如人家的孩子,比如人家的父母。
那是一種怎樣微妙的變化,似乎有些東西像註定般輪回,某個場景排山倒海地從記憶深處浮現,只是我們的角色悄然發生了轉變。
從文字的描述上,龍應台的母親曾經是一個愛美、非常活潑開朗的女人,即便到了年老的時候也是如此,然而歲月還是沒有任何的優待,她像無數老人一樣逐漸忘記了很多事情,丟掉了很多過去,包括女兒。
安德烈的那些心理,龍應台有過,她的父親也有過,你有過,你父母有過,你將來的孩子也會有。人生是連續的,變化是逐漸的,我們是不知道的。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張士豪變成了體育老師,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孟克柔變成了她媽媽,我們不知道我們什麼時候會變化。
「油米柴鹽一肩挑的母親,在她成為母親之前,也是個躲在書房裡的大小姐吧。」總有一天,我們會變成別人的爸爸媽媽,我們會變成別人爸爸媽媽的爸爸媽媽,那時的我們會是怎樣的呢?
這本書讀起來很舒服,印得挺漂亮的,看的時候是不是放下,陷入回憶與思考。其實,沒有一個內容或者觀點是全新的,但這絲毫無損它的價值。除了那僅有的思想家或者哲學家,大多數的你我都在經歷差不多的生活思考差不多的東西,然而有些東西我們卻不法如此清晰地表述出來,我們任由它在腦海里浮現消失,然後忘記我們曾想過什麼。
所以在這本書里,我看到的是一顆悲憫生活的心,只有熱愛,才能體會。但更重要的,我看到龍應台女士的視野和文筆。文筆不是一種可以輕易模仿的東西,它建築在你的視野和你對生活汲取的養分上,這是一種平淡但充滿魅力的美麗。
書中的很多想法內容很多的你我都能書寫出來,但是那樣的角度和敘述方式卻是我們不可及的。過去的一個多月,當我被忙碌的生活壓得喘不過氣無暇看我喜歡的書時,我很明顯地發現自己的厭惡,我厭惡自己寫出東西的不凝練和索然無味,我厭惡自己困於生活卻在離生活越來越遠。
個人與他人的關系,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個人與環境的關系,城市與城市的關系,歷史與當下的關系,這本書思考的東西很多也很散。
孟買的鐵軌、金門的地雷、寮國的孩子。如果說這個世界太大,我們無力去全心疼愛,那麼在這么的一霎那,當我們想起那些,那屍體上的干凈雪白的布,那隨時都可能爆開的炸彈,那站在沙上石上凝望的大眼睛,我們是否會有那樣地一絲顫抖。
「你能想像比『被物質撐得過飽後的漠然』更貧乏的存在狀態嗎?」我只知道,「全球有兩萬六千人因為誤觸地雷而死亡,大地里還有一億一千萬枚地雷等著被『誤觸』。」領袖們多麼偉大也好,歌頌民主強大也好,我只希望,大地上的人們能如本書里《幸福》所描繪的那樣。當人們內心安定生活過得去,何必去在意所謂的主權所謂的侵佔,世界本就一家,誰都沒有權利剝奪他人的幸福去成全你所謂的夢想。
這片綠濃得化不開,誠願大家一切都好,一起解開這個世界的綁起的結。
滿意採納哦親~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