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能給我寫個用細微之處見文明的作文
我看到您的問題很久沒有人來回答,但是問題過期無人回答會被扣分的並且你的懸賞專分也會被沒收屬!所以我給你提幾條建議:一,你可以選擇在正確的分類下去提問,這樣知道你問題答案的人才會多一些,回答的人也會多些.二,您可以到與您問題相關專業網站論壇里去看看,那裡聚集了許多專業人才,一定可以為你解決問題的.三,你可以向你的網上好友問友打聽,他們會更加真誠熱心為你尋找答案的,甚至可以到相關網站直接搜索.四,網上很多專業論壇以及知識平台,上面也有很多資料,我遇到專業性的問題總是上論壇求解決辦法的.五,將你的問題問的細一些,清楚一些!讓人更加容易看懂明白是什麼意思!
㈡ 微文明在行動作文450子
微文明,我們在行動作文500字400字600字書信格式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自古以來,我們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都傳承了祖輩們留下的優良傳統——「文明-禮讓。」
當我還牙牙學語的時候,媽媽教會了我第一個文明用詞——「你好!」當我上學了,來到校園這個大家庭,老師們淳淳教導,教會我更多的文明用詞——「對不起」,「謝謝」,「不客氣」,「不好意思」.......當我漸漸長大,我又從報紙上或電視里得到了更多關於「文明」的信息,我清楚地記得電視里有一條關於淋花的公益廣告。廣告詞是——「居高不要淋下,愛鄰也愛己!」所以,我知道,文明就要從自己身邊做起,從生活小事做起!
自古以來,關於「構建文明新風尚」的好人好事數不勝數。無論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雷鋒還是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後,那些奔赴救援前線的志願者,醫護人員和救援官兵。充分地體現了每個人都有能力從點滴小事做起,聚沙成塔,構建文明新風尚。
一個放學的下午,我和同學們走在回家的路上,遠遠地,我看見一位阿姨往路邊清澈見底的河水裡倒下了一大桶垃圾。臭氣熏熏的,令人惡心,我氣憤極了,很想沖上去說說這位不文明的阿姨,但是,阿姨會聽我這個小孩子說的話嗎?然而,我轉念一想:如果每個人都想這位阿姨一樣往河裡倒垃圾,這,不僅影響了整條河流的水質,還大大影響了學校周邊美化環境。再說,老師不是常說要我們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和帶動更多的人文明嗎?於是,我鼓起勇氣沖上前說:「阿姨,您好!現在全社會都在開展講文明,樹新風,構建文明新風尚的活動。你剛才往河裡倒垃圾,不僅影響了河流的水質,還破壞了生態環境。是一種極不文明的行為!希望你以後不要再往河裡倒垃圾了!」阿姨聽了一怔,說:「哦,是這樣子啊,好的,我知道我做得不對,我以後再也不這樣做了,小朋友,你是好樣的!再見!」「阿姨,再見!」我衷心希望這位阿姨能信守諾言,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和帶動更多的人文明,最終實現:「人人文明,處處文明。」
讓文明之風,蔓延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讓文明之花,激情綻放絢麗的每一天。
讓我們的母親——中國,向世人展現自己獨具魅力的一面。讓文明的美好傳統世代相傳,源遠流長!
㈢ 求一篇《爭做文明小使者》的作文600——700
講文明,懂禮貌是衡量一個人道德的基準。尊敬長輩,愛護弱小是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後代,更應該做到講文明、懂禮貌。
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我知道了講文明、懂禮貌並不需要做的轟轟烈烈,只要平平常常就可以了。記得在《今日視線》曾報道過,有一位先生多次捐獻出自己的愛心,幫助有困難的人。當記者想要見一見這位好心人時,他總是不願露面,更不願意說出自己的姓名,人們稱他為「活雷鋒」,還親昵地稱他「關微」先生。通過記者的搜索,終於得知「關微」是廣東一位行善不留真名的人,五年來,他共捐款72.5萬元。平時都是通過電話確認救助對象,然後把錢匯過來,唯一一次露面,是在2004年秋天,利用出差之機,取走幾年來的資助發票。見過他的人記得,「關微」是一位四十多歲的中年人。他那「樂善好施」的文明行為感動了所有人。
還有一次,有一個人因出車禍流血過多,需要輸血!當《今日視線》發出報道求助時,一位來人知道自己的血型可以救人。趕緊去獻血。當醫生得知他剛獻完不到三個月,不能在獻血。可老人毫不猶豫,不顧自己的安危地再次獻了救命的血!他的行為不正詮釋「文明」兩字的含義嗎?
我相信,文明就像一盞燈,燈亮一些,我們的身邊的黑暗就會少一些。我相信,每一個人的心靈都像是一扇窗,窗戶打開光亮就會進來。我相信,「文明就在我們身邊」,離我們很近很近。近得觸手可及。我相信,只要我們每人邁出文明的一小步,社會將邁出文明的一大步。文明是一種力量,好像奧運火炬手傳遞一樣,經過沒人的手中,都能匯聚、釋放所有人的熱情。
讓我們攜手起來,共同倡導「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的美德吧!
㈣ 一篇關於「文明」 「友善」「和諧」的作文800字
學霸來也
文明是一個人的靈魂,你的一舉一動都會隨著這個靈魂而碾轉而改變,文明也是一個民族的根,民族的興衰都在這根的牽引下逐漸成長。
我們的祖先是充滿智慧的,雖然他們可能不知道文明的意義,但是他們卻懂得文明的價值,因此倡導了文明、發展了文明。曾經那永不磨滅的文明難道會在我們這一年代就要結束了嗎?但是文明是在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雖然它不會隨意因為你的慾望展現力量,它也不會隨意因為你的險境而出現,但是它一定會在一種地方展示它那無窮的力量——為他人「服務」。
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我知道了講文明、懂禮貌並不需要做得轟轟烈烈,只用平平常常的就可以了。記得在《今日視線》曾報道過,有一位先生多次捐獻出自己的愛心,幫助有困難的人。當記者想要見一見這位好心人時,他總是不願露面,更不願意說出自己的姓名,人們便稱他為「活雷鋒」,還親昵地稱他為「關微」先生。通過記者的搜索,終於得知這位「關微」原來是廣東一位行善不留真名的人,五年來,他共捐款72。5萬元。平時都是通過電話確認救助的對象,然後把錢匯過來,唯一的一次露面,是在2004年秋天,利用出差之機,取走幾年來的資助發票。見過他的人都記得,「關微」先生是一位四十多歲的中年人。他那「樂善好施」的文明行為感動了所有人的內心。
可是,並不是人人都像這位「關微」先生一樣,就從生活中最容易看到的事——坐BRT公交車說起。上車時,一位老爺爺正要上車,突然兩位小朋友沖了過來,不僅不小心撞倒了老爺爺,還沖到了車上的唯有的兩個座位前坐下。路人趕緊扶起這位被撞倒的老爺爺,扶著進公交車。然而,這兩個「小壞蛋」不僅不知羞恥,看見老爺爺連讓個位置的想法都沒有,還取笑老爺爺走路時像烏龜,因為走得慢,所以連個位置都沒有「搶」到。老爺爺並沒有太大的不肖,卻一臉無奈地站在一旁。這兩個「小壞蛋」的「樂善好施」的文明行為不僅影響到了周邊的人,還玷污了少先隊員那純潔的形象。
文明不僅僅是高尚的品德、無私的奉獻,而是禮貌的詮釋、是個人教養的體現。每個人都擁有一個美好的「文明」,它藏在人的內心深處。但是人們卻不懂得合理地去運用它,有的人把它發揮在效國安邦、為他人服務的方面上、有的人卻把它隱藏在自己的內心深處從來都是不聞不顧、有的人竟用它來「幫助自己」唱著文明的名號來干許多無恥、卑鄙的不良壞事。從而遺忘了,文明本身的意義,只是利用了文明的價值做盡為了自己而不停地「努力」的壞事。但是,也有少數人明白文明那純真、美好的活力,並用它來完成為他人服務、為他人而努力的好事。沉睡在人們內心深處的文明……
喚醒它吧!自己內心深處那純真的心、喚醒它吧!自己內心深處從祖先繼承下來的永不磨滅的靈魂、喚醒它吧!屬於自己真正美麗。
㈤ 微文明 我們在行動 作文
提示!
微文明」
微文明」,顧名思義,即微小的文明、具體的文明、力所能及的文明。每個人都力所能及地
從點滴小事做起,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每個個體的點滴文明合起來就是城市的文明風尚。勿以善小而不為,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都是這方面的古訓。一葉一菩提,一花一世界,說的都是以小見大,從具體微觀的行為可以悟出文明幸福的宏觀要旨。
「微文明」,又稱「V文明」,也就是「我們文明」。每個人都是文明的主體,都應該有「一馬當先,舍我其誰」的精神,踐行「文明有我」的理念。與其空口批評別人不文明,不如用自己的文明行動去影響和帶動更多的人文明。思想大師告訴我們,不要到外邊的廟里去尋找偶像,菩薩就在你自己的心中,大自由與大自在就在你的體內。文明就在我們的身邊,在我們的舉手投足間,在我們的一顰一笑中。
「微文明」,表明這是一種「基於網路傳播的文明」,它藉助的是微博、手機簡訊、QQ等新興媒介形式,以「微內容」的方式關注、分享、傳遞文明。「微博」是一種瑣碎的表達,但它卻是即時的,互動的,更是平等的,因此,它從本質上拒絕高高在上的道德說教,而是平實坦誠的、人性化的交流。「與其在別處仰望,不如在這里並肩」,這是國內某微博的廣告語,也很好地點出了「微文明」的實質,在細微甚至平淡的行動交流中,便是人類文明素質的點滴呈現與進步,是 「人人文明,時時文明,處處文明」的最好詮釋。
十大「微文明行為」
1.文明,從「您好」、「請」、「謝謝」、「對不起」開始;
2.文明,從微笑開始;
3.文明,從不闖紅燈開始;
4.文明,從自覺排隊開始;
5.文明,從主動讓座開始;
6.文明,從不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開始;
7.文明,從垃圾分類投放開始;
8.文明,從不隨地吐痰開始;
9.文明,從隨手關燈開始;
10.文明,從不在公共場所吸煙開始
微文明,由我做起!
㈥ 關於微文明的作文
微文明」,顧名思義,即微小的文明、具體的文明、力所能及的文明。每個人都力所能及地從點滴小事做起,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每個個體的點滴文明合起來就是城市的文明風尚。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
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一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
說到文明禮儀,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么?
這里我不想過多地舉偉人的例子,因為這很容易令大家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文明禮儀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那麼我們將無需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認為即使踐行了文明的要求,也並不因之成為偉人、名人。我們不但要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眾。
一個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不會!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人的文明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准,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礎。
而一個社會的文明氛圍對他的民眾亦有莫大的影響。為什麼這么講呢?相信有的同學去過歐洲或日本,就很有親身體會。大的不說,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外國人絕不會過馬路。他們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文明。試問,在如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的闖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們不是從自身做起,這社會氛圍又從何而來呢?
有記者訪問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兒學到的呢?」,「在幼兒園。在那裡,我學到了令我終身受益的東西,比如說,有好東西要與朋友分享,謙讓,吃飯前要洗手……」我們完善自己的文明修養也一樣,並非一定要有什麼了不起的舉措,而是要從身邊吃飯洗手這些小事做起。養成文明的習慣,使文明的觀念從意識層次進入無意識層次,使文明貫穿我們的一舉一動。
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可是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著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臟話,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么?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於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麼區別!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為。
微文明,由我做起!
㈦ 細微之處見文明作文200
我常常這樣想:文明是什麼呢?書本上的一個個字給了我答案。
可以說,文明就是一首歌,一首歡快的歌。文明就是一首詩,一首優美的詩。文明就是一幅畫,一幅美麗的畫……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文明事,處在我們身邊的文明人,還有許許多多。
有一次,我正走在回家的路上,迎面傳來了一聲聲爭吵,原來是菜市場的老闆和顧客在討論價錢,你打我罵,誰也不讓誰,就像兩只鬥嘴的大公雞。老闆說:「這個雞是買的六元錢一斤,你不信可以去問,我已經比市場上的賣得便宜得多了,你還不讓人,還要和我講價錢,你去別的地方買呀,買得到這么便宜嗎?」「怎麼嘛,你這個雞本來就不新鮮,還要賣別人六元錢,那些新鮮的都賣十元錢,你賣這么低,雞肯定不新鮮啊!」那位顧客得理不讓人的說。「我這個雞才沒有毛病呢,我說外面貴些嘛,你不信,還來找我麻煩,追跑我的顧客,現在還來和我吵架,讓我丟了面子,你是什麼人啊……」突然,他們的爭吵停止了。那是因為迎面走來了一位老爺爺,嘴裡哼著小曲兒:「學習雷鋒,好榜樣,忠於革命忠於黨,愛憎分明不忘本,立場堅定鬥志強……」唱著唱著,嘹亮的歌聲停止了,那位爺爺數落道:「你們怎麼在吵架呢,都是小區的人,賣菜的也是自己小區的,隔壁挨家的怎麼在吵架呢,這么大個人了,還在吵,你們要吵到什麼時候啊,沒聽到我天天都在唱嗎:學習雷鋒……好榜樣……你們是怎麼回事兒,快給對方道歉!」說完,雙方相互道了歉後,便慚愧的低下頭。我覺得這位老爺爺非常非常有威信,好像全小區人都挺佩服他似的,我打聽了周圍的人,從他們的話語中,我明白了:剛才在教育他們的老爺爺是他們小區典型的「老頑童」,但是他並不貪玩,退休之後,他也歇不下來,玩不住,每天都是早上六點起床,晚上五點回家,這位老爺爺每天都去南門山撿垃圾、撿木材,挑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賣。我開始就有點兒弄不懂了,他們小區都有收垃圾的,可是為什麼他不去呢?原來是因為老爺爺不想讓這些人拿錢給他,覺得他們賺錢不容易,只想為他們多撿垃圾,讓他們多賺點兒錢,他也就放心了,可是人們都很善良,知道老爺爺是一個舍己為人的人,他們又不想這么做,老爺爺沒有辦法,寧願自己多走幾步路,也不願意找這份錢。老爺爺不光有這樣的品質,而且他每天回家都要在門前唱幾首關於祖國的歌,什麼學習雷鋒好榜樣啊,什麼東方紅啊,什麼咱們工人有力量啊……雖然老爺爺已經上了年紀,可是聽他們說,老爺爺的歌聲是出了明的響亮、動聽,每天要是聽上一兩曲兒,心情就舒暢得多。老爺爺就是因為這樣,教育了很多人,小區里的大人、小孩兒、還有跟他同等年齡的老人,他都吵過、管過、數落過,雖然大家都知道老爺爺是為他們好,但是他們還是給了老爺爺一個這樣的外號:管閑事老頑童。
從老爺爺那舍己為人、擁有高尚品質,樸素、低調,讓我明白了:文明習性是一點一點養成的,只要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你就能成為一個文明的人,處處做文明事兒,你的行為也都是文明的。
㈧ 細微之處見文明350個字作文
首先寫文明禮儀的歷史文化底蘊,其次說明文明禮儀伴我行的意義兩個方面入手:一、從社會這個視覺出發大處著筆二、從公民個人的道德文明小處著墨;再次舉事例說明自己在文明禮儀伴我行過程中的樂趣及其他人的反應及對待的態度(褒貶兩方面對比)適當列舉一些方法措施,談一點個人的心得和建議,最後,充滿自豪地展望中國未來文明禮儀的藍圖,發出全社會動員起來,一起走向美好未來......等一些結束語!
例如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
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一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
說到文明禮儀,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么?
這里我不想過多地舉偉人的例子,因為這很容易令大家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文明禮儀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那麼我們將無需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認為即使踐行了文明的要求,也並不因之成為偉人、名人。我們不但要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眾。
一個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不會!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人的文明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准,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礎。
而一個社會的文明氛圍對他的民眾亦有莫大的影響。為什麼這么講呢?相信有的同學去過歐洲或日本,就很有親身體會。大的不說,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外國人絕不會過馬路。他們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文明。試問,在如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的闖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們不是從自身做起,這社會氛圍又從何而來呢?
有記者訪問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兒學到的呢?」,「在幼兒園。在那裡,我學到了令我終身受益的東西,比如說,有好東西要與朋友分享,謙讓,吃飯前要洗手……」我們完善自己的文明修養也一樣,並非一定要有什麼了不起的舉措,而是要從身邊吃飯洗手這些小事做起。養成文明的習慣,使文明的觀念從意識層次進入無意識層次,使文明貫穿我們的一舉一動。
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可是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著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臟話,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么?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於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麼區別!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為。
㈨ 文明在我身邊作文180字
講文明,懂禮貌是衡量一個人道德的基準。尊敬長輩,愛護弱小是中內華名族的傳統美德。容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後代,更應該做到講文明、懂禮貌。
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我知道了講文明、懂禮貌並不需要做的轟轟烈烈,只要平平常常就可以了。記得在《今日視線》曾報道過,有一位先生多次捐獻出自己的愛心,幫助有困難的人。當記者想要見一見這位好心人時,他總是不願露面,更不願意說出自己的姓名,人們稱他為「活雷鋒」,還親昵地稱他「關微」先生。通過記者的搜索,終於得知「關微」是廣東一位行善不留真名的人,五年來,他共捐款72。5萬元。平時都是通過電話確認救助對象,然後把錢匯過來,唯一一次露面,是在2004年秋天,利用出差之機,取走幾年來的資助發票。見過他的人記得,「關微」是一位四十多歲的中年人。他那「樂善好施」的文明行為感動了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