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清明掃墓作文有哪些要點
你可以這樣寫,時間地點什麼的就不說了,掃墓的時候你的家長給你講版了一個關於什麼親戚的故事,權比如爺爺奶奶?然後可以寫一個他做了什麼事,給家族帶來榮耀,然後感嘆他的不容易,緬懷他,第二個思路我覺得可以這樣,他得了什麼病死了,其實這個病在現在來說是個小病,但是當時的醫療條件沒有治好,感嘆現在祖國的繁榮富強,自己也得到什麼感悟,比如好好學習?這樣,整個主題就升華了,必然高分。
我是作文控,聽我的准沒錯
㈡ 品嘗野菜馬蘭頭的滋味作文
我的故鄉不止一個,凡我住過的地方都是故鄉。故鄉對於我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情分,只因釣於斯游於斯的關系,朝夕會面,遂成相識,正如鄉村裡的鄰舍一樣,雖然不是親屬,別後有時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東住過十幾年,南京東京都住過六年,這都是我的故鄉,現在住在北京,於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鄉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單市場買菜回來,說起有薺菜在那裡賣著,我便想起浙東的事來。薺菜是浙東人春天常吃的野菜,鄉間不必說,就是城裡只要有後園的人家都可以隨時採食,婦女小兒各拿一把剪刀一隻「苗籃」,蹲在地上搜尋,是一種有趣味的游戲的工作。那時小孩們唱道:「薺萊馬蘭頭,姊姊嫁在後門頭。」後來馬蘭頭有鄉人拿來進城售賣了,但薺菜還是一種野菜,須得自家去采。關於薺菜向來頗有風雅的傳說,不過這似乎以吳地為主。《西湖游覽志》雲:「三月三日男女皆戴齊菜花。諺雲:三春戴養花,桃李羞繁華。」顧祿的《清嘉錄》上亦說,「芥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諺有三月三螞蟻上灶山之語,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陘上,以厭蟲蟻。侵晨村童叫賣不絕。或婦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號眼亮花。」但浙東人卻不很理會這些事情,只是挑來做菜或炒年糕吃罷了。
黃花麥果通稱鼠麴草,系菊科植物,葉小微圓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黃色,簇生梢頭。春天采嫩葉,搗爛去汁,和粉作糕,稱黃花麥果糕。小孩們有歌贊美之雲:
黃花麥果韌結結,
關得大門自要吃,
半塊拿弗出,一塊自要吃。
清明前後掃墓時,有些人家--大約是保存古風的人家--用黃花麥果作供,但不作餅狀,做成小顆如指頂大,或細條如小指,以五六個作一攢,名曰繭果,不知是什麼意思,或因蠶上山時設祭,也用這種食品,故有是稱,亦未可知。自從十二三歲時外出不參與外祖家掃墓以後,不復見過繭果,近來住在北京,也不再見黃花麥果的影子了。日本稱作「御形」,與齊菜同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來做點心用,狀如艾餃,名曰「草餅」,春分前後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總是日本風味,不復是兒時的黃花麥果糕了。
掃墓時候所常吃的還有一種野菜,俗稱草紫,通稱紫雲英。農人在收獲後,播種田內,用作肥料,是一種很被賤視的植物,但採取嫩莖滴食,味頗鮮美,似豌豆苗。花紫紅色,數十畝接連不斷,一片錦綉,如鋪著華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狀若蝴蝶,又如雞雛,尤為小孩所喜,間有白色的花,相傳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俳句大辭典》雲:「此草與蒲公英同是習見的東西,從幼年時代便已熟識。在女人里邊,不曾采過紫雲英的人,恐未必有罷。」中國古來沒有花環,但紫雲英的花球卻是小孩常玩的東西,這一層我還替那些小人們欣幸的。浙東掃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隨了樂音去看「上墳船里的姣姣」;沒有錢的人家雖沒有鼓吹,但是船頭上篷窗下總露出些紫雲英和
㈢ 我愛吃的風味小吃――臭豆腐作文450
我的家鄉紹興是一座美麗的城市,紹興有許多好吃的土特產,有臭豆腐、茴香豆版、霉乾菜、艾餃……但我最權愛吃臭豆腐。
一天,我和媽媽到小吃街上去買些吃的,我看見一個老奶奶在做臭豆腐。我小聲地對媽媽說:「媽媽,我想吃臭豆腐。」媽媽笑著點點頭。我看見奶奶先把豆腐放在鹵水裡泡一會兒,過了幾分鍾把豆腐從水裡撈出來,然後放進油里炸一炸,不到幾分鍾臭豆腐就炸好了。老奶奶利落地把臭豆腐串起來,然後在上面塗上醬,一串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的臭豆腐就做好了。我拿過臭豆腐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就像在吃山珍海味一樣。一會兒我就把一串臭豆腐消滅光了。我對媽媽說:「我下次還要來吃。」媽媽點點頭。
吃了臭豆腐,能讓你百吃不厭,回味無窮!
㈣ 熟悉的一種野菜作文400字
我的故鄉不止一個,凡我住過的地方都是故鄉。故鄉對於我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情分,只因釣於斯游於斯的關系,朝夕會面,遂成相識,正如鄉村裡的鄰舍一樣,雖然不是親屬,別後有時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東住過十幾年,南京東京都住過六年,這都是我的故鄉,現在住在北京,於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鄉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單市場買菜回來,說起有薺菜在那裡賣著,我便想起浙東的事來。薺菜是浙東人春天常吃的野菜,鄉間不必說,就是城裡只要有後園的人家都可以隨時採食,婦女小兒各拿一把剪刀一隻「苗籃」,蹲在地上搜尋,是一種有趣味的游戲的工作。那時小孩們唱道:「薺萊馬蘭頭,姊姊嫁在後門頭。」後來馬蘭頭有鄉人拿來進城售賣了,但薺菜還是一種野菜,須得自家去采。關於薺菜向來頗有風雅的傳說,不過這似乎以吳地為主。《西湖游覽志》雲:「三月三日男女皆戴齊菜花。諺雲:三春戴養花,桃李羞繁華。」顧祿的《清嘉錄》上亦說,「芥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諺有三月三螞蟻上灶山之語,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陘上,以厭蟲蟻。侵晨村童叫賣不絕。或婦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號眼亮花。」但浙東人卻不很理會這些事情,只是挑來做菜或炒年糕吃罷了。
黃花麥果通稱鼠麴草,系菊科植物,葉小微圓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黃色,簇生梢頭。春天采嫩葉,搗爛去汁,和粉作糕,稱黃花麥果糕。小孩們有歌贊美之雲:
黃花麥果韌結結,
關得大門自要吃,
半塊拿弗出,一塊自要吃。
清明前後掃墓時,有些人家--大約是保存古風的人家--用黃花麥果作供,但不作餅狀,做成小顆如指頂大,或細條如小指,以五六個作一攢,名曰繭果,不知是什麼意思,或因蠶上山時設祭,也用這種食品,故有是稱,亦未可知。自從十二三歲時外出不參與外祖家掃墓以後,不復見過繭果,近來住在北京,也不再見黃花麥果的影子了。日本稱作「御形」,與齊菜同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來做點心用,狀如艾餃,名曰「草餅」,春分前後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總是日本風味,不復是兒時的黃花麥果糕了。
掃墓時候所常吃的還有一種野菜,俗稱草紫,通稱紫雲英。農人在收獲後,播種田內,用作肥料,是一種很被賤視的植物,但採取嫩莖滴食,味頗鮮美,似豌豆苗。花紫紅色,數十畝接連不斷,一片錦綉,如鋪著華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狀若蝴蝶,又如雞雛,尤為小孩所喜,間有白色的花,相傳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俳句大辭典》雲:「此草與蒲公英同是習見的東西,從幼年時代便已熟識。在女人里邊,不曾采過紫雲英的人,恐未必有罷。」中國古來沒有花環,但紫雲英的花球卻是小孩常玩的東西,這一層我還替那些小人們欣幸的。浙東掃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隨了樂音去看「上墳船里的姣姣」;沒有錢的人家雖沒有鼓吹,但是船頭上篷窗下總露出些紫雲英和杜鵑的花束,這也就是上墳船的確實的證據了。
㈤ 清明節作文500字
這是一段鶯飛草長、柳綠桃紅的日子,是一段風和日麗、細雨霏霏的日子,是一段百感交集、心情郁悶的日子……在這樣的一段日子了,偏偏又是事情最多的時候。說了這么多,這是什麼日子呢?是清明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年的這個節氣,我們都會在心裡默默地吟誦這首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來表達我們對先人的思念之情。
這一天,我們會來到墓前,放置一束鮮花,燒上一些紙錢,藉以表達我們對親人的思念和祝福,並在心裡默默地為他們祈禱,祝福他們在天堂的那一邊能夠和我們一樣,幸福和快樂地生活著。此時,我們不禁會回憶起他們曾經和我們共同度過的那些歲月,那些畫面彷彿還歷歷在目,想到這些,我不禁凄然淚下。
曾幾何時,在漫長的革命斗爭歲月中,有多少我們武進的英雄兒女,為著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把鮮血灑在家鄉和異地。他們中有的千古留名,有的卻連姓名都不知道,但他們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了一起,那就是為了共產義事業而奮斗。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後繼,在敵人面前寧死不屈,一身傲骨,表現了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為我們後人樹立了榜樣。他們是我們的驕傲,是我們的光榮!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吟誦這句詩句,不免給人添上了一份傷感。這句詩好像更適用,難道古人有預知未來的本領。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似乎人們都已忘記了祭祖這件事,更多的是在清明節遊山玩水,的確清明節的另一個活動就是踏青。作為新世紀的青少年每年有多了一個活動——瞻仰民族英雄,為共和國的烈士掃墓。如果沒有這些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今天自由、民主、和諧的社會,就不會有我們的未來。
正是因為烈士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換來了今天的和平和安寧,我們才得以在舒適的環境中快樂地學習。也許我們無法體會戰火紛飛的時代的艱辛,但我們明白了幸福的來之不易。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繼承和發揚先烈們不屈不撓的拼搏精神,隨時迎接困難的挑戰!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為共和國的烈士掃墓的道路是沉重和庄嚴的。所以我們不能忘記先烈們的精神和遺志。我們用這種方式寄託我們的哀思,繼承先烈們的遺志,以高昂的精神面貌,投身到學校生活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去。青山肅立,綠水長歌,我們將永遠銘記和頌揚革命先烈的事跡,繼承先烈的遺志,為祖國的建設貢獻力量!
㈥ 紹興的民風民俗,我要寫一篇400子字的作文!
編輯本段]紹興特產紹興蘭花紹興絲綢 茴香豆 紹興腐乳霉乾菜 紹興香糕 紹興老酒 紹興麻鴨 紹興大菱 紹興河蟹 紹興金銀箔 紹興鱖魚 紹興乳黃瓜 紹興母子醬油 紹興青石 紹興青魚 紹興花邊 王星記紙扇 紹興錫箔 越瓷 越鵝 越雞 油炠臭豆腐乾 紹興貢瓜 柯橋豆腐乾 蘭亭水蜜桃 紹興烏氈帽 紹興河鰻 紹興灘簧孟大茂香糕日鑄茶南宋趙構皇帝被金人所逼,到處奔竄於江浙一帶。公元1131年逃至紹興(那時是越州)覺得心情很好,江山會被收復,所以有了一句「紹祚中興」,並改元為紹興,而越州也就成了紹興城。在紹興,一跨入農歷十二月,人們就忙著准備過年:買酒、春糕、裹粽、撣塵、殺雞宰鵝、買魚買肉,准備新年穿戴的衣著鞋帽,購置饋贈親友的禮物等等,可謂忙得不可開交,唯恐籌措不周,鬧出笑話。臘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戶戶都要送灶神上天,供奉一種富有粘性的糖,藉此粘住灶神的牙齒,使他沒法向玉皇大帝陳說人們的過失。送灶神之後,除夕之前,每戶人家總要選擇一個祝福的吉日,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為隆重的大祭典。所祭的神像有「南朝聖宗」四字,紹興人叫祝福菩薩、大菩薩,據說是宋代的皇帝。南宋滅亡後,遺臣們懾於元朝統治者的淫威,不敢公開設祭大宋君王,因此只好在夜深人靜時悄悄地進行。這種帶有民族意識的祭記,後來不僅廣為流傳,而且增添了答謝神明保佑和祈求來年幸福的意義。照老年人的說法,天上的菩薩,不進不潔之家。因此,祝福之前,必須把廳堂、祭桌、祭器等憚掃、洗刷得乾乾凈凈。「五牲福禮」煮好後,盛放在木製的朱漆大盤里。其擺法都有一定的規矩,如雞鵝要跪著,頭朝福神,表示歡迎;一尾活鯉魚用紅繩穿過其背刺吊在「龍門架」上,用紅紙貼住色眼睛,是取「鯉魚跳龍門」之意。祭典若在深夜舉行,氣氛更為庄嚴肅穆。男丁按輩份行三跪九叩大禮,婦女和個別忌生肖的男丁都要迴避。別說百身莫陵的寡婦祥林嫂,就是魯府的太太、小姐們也是被剝奪祝福資格的。 祝福後便祭祖(俗稱「請回堂羹飯」)。祝福時桌子是照桌面的木紋橫擺的,祭祖時則改為直擺;祝福時祭掃者朝外行禮,祭祖時則朝內跪拜。祭祖後,便用煮福禮的汁湯燒年糕或面吃,名日「散福」,表示神所賜之「福」放給了一家人。過年的習俗,紹興和外地大同小異。「除夕吃喝,尤已穿著」,這是過年的高潮。在新年舊歲交替的一個月里,人們就是這么忙碌著的。然而,在吃人的舊社會里,對勞動人民來說,過年如過關,祈神祭祖是得不到什麼「福」的。像管四老爺家裡那種闊綽的祝福排場,令人只有在電影《祥林嫂》里,作為歷史的陳跡而重現。 2002年,紹興市被國家環保總局認定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
㈦ 突出人物性格的作文
我那粗心的媽媽
我有一個好媽媽,他什麼都好:漂亮、勤快,對我和爸爸可好了!可是媽媽有一個缺點:做事總是丟三落四的,太粗心了。
因為有其母必有其子,所以我也常常被爸爸授予「小馬虎」的稱號。爸爸為了幫助我和媽媽改正「馬虎」這一缺點,決定每月在我和媽媽中評選出一位「馬虎先生」,誰一旦被評上,就得動用自己的「小金庫」請客。
就說上個星期吧,我和媽媽去外婆家,外婆剛好做了好吃的艾餃,我一連吃了好幾個,吃的肚子都漲了,可我還想吃。媽媽怕我吃壞肚子,連忙說:「別急,媽媽等會兒給你帶回家去吃。」
「太好了,我要帶很多!」
「可以,你想帶多少就帶多少!「
外婆在一旁說道。
吃完中午飯,我和媽媽就要回家了,外婆給我裝了滿滿一袋艾餃。我手裡拿著艾餃,心裡可高興了,心想這下我可以痛痛快快的吃個夠了。
上了22路公交車,車上有點兒擠,我的頭也有點兒暈了。我就對媽媽說:「媽媽,我頭暈,想睡覺,這艾餃就由你保管吧。」媽媽點頭答應,並保證到:「你放心,媽媽一定幫你保管好。」聽完媽媽的話,我就放心的睡覺了。
公交車終於到站了,我跟媽媽下了車。走了好一會兒,突然想起了我的艾餃,我看看媽媽空空的雙手,大叫一聲:「媽媽,我叫你保管的東西呢?」
「啊……我忘在車上了!」
「媽媽,恭喜你,這個月的」馬虎先生「該你當了!哈哈……」
㈧ 清明節感到最深刻地一件事 作文
今天是四月五日,也就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既然是清明節,那麼吃艾餃則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今天我就要和媽媽一起親自做一次艾餃。 於是,我們拿上來剪刀和籃子,來到了不遠的郊外,我們一到達田野上就開始尋找艾草,媽媽首先找了一株艾草給我看了看艾草是長什麼樣的,後來我們就仔細地尋找起來。經過一個上午的時間,我和媽媽每人都采了一大籃的艾草。 回到了家裡,我和媽媽開始整理艾草,雖然有點多,但是不一會,我們就完成了這道工序。媽媽立刻把整理好的艾草拿進了廚房裡去焯了一下。之後,將它的水分擠干。後來我一聽才放下心來,終於可以休息一會兒了,因為下一步是需要把艾草全部切成碎粒,媽媽怕我會切到自己的手,所以由她自己來完成。我悠閑自在地坐在沙發上。想:原來做艾餃有這么困難啊,真想坐在這里等媽媽做好,拿出來給我吃。但是好景不長,我正這樣想著,突然聽到媽媽叫我的聲音,我一聽就知道,肯定又要繼續幹活,我走進廚房一看,媽媽果真己經切好了。媽媽叫我拿出臉盆和兩種米粉,然後對我說:「這一步是做成艾餃最關鍵的一步,一定要認真做,不然就會做不好艾餃。」她又接著說:「米粉一定要按一定比例來攪拌均勻,然後撒上切好的艾草再次攪拌,之後放適當的溫水,一邊放水一邊要攪拌,再看看它的黏稠度。」我先照著媽媽所說的去做了,攪拌完畢之後,我又通過媽媽的指導,開始用力把它們捏成一團,這時我感覺自己像是在玩泥土一樣,手上全部是留下來綠色的粉末,捏完了綠團之後我將綠粉末洗掉了。接著真正的開始了做艾餃的形狀。首先摘下一小塊下來,做出餃子的形狀,但是不要封口,之後把事先准備好的豆沙拿出來倒進去,最後才將此封口,每一之都以這樣的方法做。 我永遠也不會忘記這個甜蜜的時刻,我也終於嘗到了自己勞動換來的食物!
㈨ 寫一篇關於。重陽餅的作文。
重陽的飲食之風,除前所述的飲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於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
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據說,早年不家用發面餅夾上棗,栗諸果的,或以江米、黃米面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有詩描述重陽糕的製作:
蔡雲:
篝火鳴機夜作忙,
織工一飲登高酒,
依然風雨古重陽,
蒸出棗糕滿店香。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重陽糕不僅自家食用,還饋送親友,稱「送糕」;又請出嫁女兒回家食糕,稱「迎寧」。
今年的重陽節,我們不妨自己來親手做重陽糕,增添節日的樂趣。方法如下:
原料:主科:上白麵粉:千克。
配料:紅、綠絲各50克,糯米酒汁200克。
調料:洗沙300克,白糖500克,熟豬油200克。
製法:
(1)麵粉入盆,加溫水,兌入甜酒汁,抄勻拌和,使其發酵,至出現蜂窩狀時,加白糖(200克),用筷子攪勻。
(2)洗沙用熱水攪稀。白糖(300克)用熱水化開。紅綠絲切成粒。
(3)在蒸籠底部抹油,用1/3麵糊攤開籠底刷上一層糖水、洗沙泥;再將V3的麵糊攤上,再刷一層糖水、洗沙泥;再將剩餘的面攤上加蓋,上火蒸熟後,面上刷上糖水,撒上紅、綠絲,稍晾涼切成棱形塊即成。
㈩ 突出人物鮮明特點的作文 急急急!
我那粗心的媽媽
我有一個好媽媽,他什麼都好:漂亮、勤快,對我和爸爸可好了!可是媽媽有一個缺點:做事總是丟三落四的,太粗心了。
因為有其母必有其子,所以我也常常被爸爸授予「小馬虎」的稱號。爸爸為了幫助我和媽媽改正「馬虎」這一缺點,決定每月在我和媽媽中評選出一位「馬虎先生」,誰一旦被評上,就得動用自己的「小金庫」請客。
就說上個星期吧,我和媽媽去外婆家,外婆剛好做了好吃的艾餃,我一連吃了好幾個,吃的肚子都漲了,可我還想吃。媽媽怕我吃壞肚子,連忙說:「別急,媽媽等會兒給你帶回家去吃。」
「太好了,我要帶很多!」
「可以,你想帶多少就帶多少!「
外婆在一旁說道。
吃完中午飯,我和媽媽就要回家了,外婆給我裝了滿滿一袋艾餃。我手裡拿著艾餃,心裡可高興了,心想這下我可以痛痛快快的吃個夠了。
上了22路公交車,車上有點兒擠,我的頭也有點兒暈了。我就對媽媽說:「媽媽,我頭暈,想睡覺,這艾餃就由你保管吧。」媽媽點頭答應,並保證到:「你放心,媽媽一定幫你保管好。」聽完媽媽的話,我就放心的睡覺了。
公交車終於到站了,我跟媽媽下了車。走了好一會兒,突然想起了我的艾餃,我看看媽媽空空的雙手,大叫一聲:「媽媽,我叫你保管的東西呢?」
「啊……我忘在車上了!」
「媽媽,恭喜你,這個月的」馬虎先生「該你當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