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生活中傳統文化有哪些的優秀高中作文素材
中國有許多豐富的傳統文化,但我最喜歡的是古詩,它在中華文字出現之時就有了。內我讀過好多容古詩,有《山行》、《望天門山》、《靜夜思》……古詩大多是來抒發感情的,我特別喜歡。
我很小的時候就喜歡上了《草》這首詩,它是唐代的詩人白居易寫的,簡簡單單的兩句話就寫出了草頑強的生命力,「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不就是最好的寫照嗎?竟然連小草都有這么頑強的生命力,我們一定要變得堅強一些,不能讓「野火」傷到我們。
每當過年的時候,我都要去奶奶家,爸爸媽媽離開的時侯,我就會特別傷心,這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會出現在我的腦海里:「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看菊花展嘍!」人們的叫聲把我的腳勾了過去,啊,芙蓉廣場的菊花白如玉,黃如金,紅如火。白菊花那嬌嫩的樣子最引人注目;黃菊花又像磁鐵一樣把人們「吸」了過去;紅色的「大火把」又好像在威脅人們:「誰敢不過來!」菊花美麗動人,我忍不住喊到「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黃巢的詩好優美呀!
古詩就是這樣抑揚頓挫,栩栩如生,古詩陪伴著我度過了一年又一年,它成了我的至愛。
② 高中生作文 關於傳統文化和人生信念」
傳統文化,聖賢教育
傳統文化,中國人的文化,中國人怎麼可以忘記它,遺棄它呢?自己國家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智慧魁寶,成為了外國人的知識教育和文化主流,對於國人來說,應該是一種恥辱吧。
中國能成為四大文明古國,說明中國人的老祖宗有著非同尋常的智慧。作為他們的炎黃子孫理應聽從他們的教導,履行他們的聖跡,在他們的基礎上去開拓發展更有文化底蘊國家。可為什麼還有許多中華兒女沒有這份覺知,他們崇拜西方,愛著他們的哲學與文化,痴戀著他們的潮流與放盪。這就好比一個孩子遇到了問題去問別人家的爸爸媽媽應該怎麼辦一樣,獲得錯誤的指導是必然的。
孔子說:百善孝為先,兒女侍奉父母應當使他們夏天清涼,冬天溫暖;可在西方卻提前出現了敬老院,他們會為了自己的權益無視親情將父母告上法庭。古人講究五倫關系:父子有親,君臣有義,長幼有序,男女有別,夫婦有禮;可在外國,父子會為了金錢反目成仇,員工會為了得到更高的薪水離開悉心栽培他的老闆,公交車上年輕人不會因你年長而給你讓座,電視劇中,繁華街頭從不乏男女摟抱熱吻的一幕幕,夫妻之間更不去講究什麼夫唱婦隨,家庭,直接成為生活中另一個戰場。這一切都會因為他們的以自我為中心主張個性自由的民主思想而愈演愈烈,我希望我們中國人不會繼續重蹈他們的覆轍了吧?
我們國人就應當遵循我們中國人的哲學文化。父母呼應勿緩,孩子從小就要教育他聽從父母的教誨,做父母的更要理智博愛的培育孩子;事雖小,勿擅為,教導孩子做事不可擅做主張,一定要利於大眾;長者先,幼者後,時刻教育孩子行住坐卧都應規矩有序,應讓長輩優先,自己隨後,如此來培養孩子謙虛有禮的胸懷。聖賢的教誨,博大深廣,實在不能概述,還望我們國人多多學習,切身實踐,來復興中國傳統文化,重振民族的自信心,讓世界人看到我們中國智慧文明的璀璨,看到我們的充滿正義和智慧的下一代。相信他們才是二十一世紀引領世界走向和平的先驅。
③ 關於傳統文化的作文高中
傳統文化
中國有很來多傳統文源化節日,例如春節、端午節、重陽節等等。我要和大家介紹的節日是「中秋節」。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所以稱為中秋節。遠在他鄉的人們,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今年中秋節吃完豐盛的晚餐後,我把月餅切成幾小份,然後放盤子里,讓爸爸和媽媽任意來摸一塊月餅,月餅是圓圓的,象徵著團圓的意思。我摸到了一個抹茶葉的月餅,那抹茶月餅松軟而美味。爸爸、媽媽和我坐在椅子上吃得津津有味的在等待月亮出現。月亮隱隱約約地出現了,慢慢地,越來越大,越來越圓,越來越亮,皎潔的月光灑在我們身上,似乎給我們大家披上了銀紗,漂亮極了。
在這個萬家團圓的時刻,我們的家庭是溫磬幸福的,月亮也在這個夜晚,展現出她的美。
④ 求一篇高中水平的關於傳統文化的語文作文,要求800字,文筆優秀。
當時間的沙漏漏下最後一粒沙粒,金子的本色才會如此燦爛;當貝殼的淚痕劃過最後一瞬,珍珠的色彩也會如此耀眼。當六年的養分在體內積累,毛竹的生機也會如此蓬勃。
正是由於歷史的洗禮,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最終誕生了華夏女兒的獨一無二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的使命。材料中所說的那個歌星的經歷,正是由於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觀念的更新形成的。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正確對待外來文化。現如今,知道重陽節的人越來越少了,知道感恩節的人越來越多了;知道情人節的人越來越多,可知道七夕節的人越來越少了。對於我們先輩留下來的許多傳統節日,我們中的許多人都幾乎全都置於腦後了,這難道不是一種崇洋媚外嗎?這難道是我們口口聲聲說到的責任感嗎?然而,我們身邊其實有許多人在為我們做榜樣,他們能堅守自己的信念,鼓勵人們學習繼承優秀傳統文化,著名學者馬寅初不就是嗎?他積極提倡我們青少年應當多多學習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雖然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們傳統的中化文化不能丟!因此,我們是否想過,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否會被他國文化所取代?這個答案須靠我們用行動來回答。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繼續發展的基石,是我們共同保護,共同繼承的使命。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讓我們堅定信念,共創美好未來!憶往昔,若不是司馬遷的瀝盡心血,怎會有《史記》的鴻篇警後人,若不是李時珍的跋山涉水,怎會有《本草綱目》的福祉遺萬年代;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會有《石頭記》的哀婉催人淚?看今昔,是誰苦心鑽研十餘載,終使兩星成?是誰奮斗十八年,終抱金牌歸?是錢學森!是申雪與趙宏博。他們是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中的堅定,他們是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典籍中的不懈。正是由於繼承和傳揚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們能夠這般堅定,這般執著。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雖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仍能點亮一片星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雖如一片綠葉,但能點綴整個春天;傳統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雖若駕一葉扁舟,但仍能驚動一片大海。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生命的支撐,成功的基石。
高考滿分作文。。。。。。。。。。。。要不要???
⑤ 繼承傳統文化的高中作文或素材,多多益善。
「傳統文化失落」材料作文寫作參考 【我們面對的現實】
親愛的中學生朋友,我現在想問你們:當敦煌的瑰寶出現在大英博物館,當《孫子兵法》、《三國演義》的讀者更多的是外國人——作為華夏子民,我們應該為此欣喜還是悲哀?當我們的經濟實力受到世人的矚目,而中華優秀文化卻在不自覺中流失,我們是該喜還是該憂? 當然我們也知道,過去的文化是少數人的專利,只有那些熟讀《四書》《五經》的達官貴人、文人墨客才配談文化,而那些種地耕田的下里巴人向來是見不著也想不到這樣的陽春白雪的。在孔儒之風居於正統的時代,文化的分量重若磐石,讀書人的行頭也似乎比別人高雅尊貴了許多。幾千年的文化血脈流傳下來,中國人可以自豪地說,我來自一個文明的國度,一個賁張著文化的國度,所以,文化成了時下許多人的寵愛,成了當今社會中的一種風氣或潮流。於是,這樣的文化幾乎可以填滿這個國家的坑坑窪窪。
無論如何,文化都是一個高尚的字眼,崇尚文化更是一個民族的幸事,但果真國民的素質就高到連天上飄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都是文化的那個境地了嗎?如此「文化」的泛濫並不能見證這個國家和民族的富強和優越,反倒是體現出了它的荒唐和無知。 毋庸置疑,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在各個領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思想解放的確帶來了文化的活躍和激盪,國門打開的確帶來了文化的四面來風八方有雨。也正是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新舊文化的矛盾,中西文化的碰撞,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比較,文化的守成和文化的變革都積極地不可避免地涌現出來。西方的生活方式、社會文化的東進也慢慢縮小了東西文化之間的距離,這在青年一代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我們所見所聞之處,80年代後期出生的人開始相信聖誕老人了,開始在麥當勞必勝客裡面過生日,可他們中很多人不知道毛筆該怎麼拿,沒讀過線裝書,沒見過長命鎖,沒上過八仙桌,他們可以把不知從哪個角落裡找出來的珠算盤當車推著玩。在他們的記憶中,不曾有過這些傳統的東西的印象,因此,它們是沒有質感的,是蒼白無力的。這些祖先傳下來的東西,浸濡著華夏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對於他們來說是陌生甚至是不可理解的。於是,今天的年輕人開始忽視甚至放棄這些國產的文化,他們更崇尚西方文化,他們西裝革履,操一口流利的英語滿世界跑,卻懶得抽出一天的時間去祭奠一下自己的祖先。
傳統文化在中國已然式微,它的缺失已成為一個沉痛的現實。雖然傳統文化不盡是好的,難免有一些糟粕,但其精華絕對是大大超過流毒的,不然中華文明何以在其他的幾大古文明早已折經斷脈的時候依舊熠熠發光?但最可嘆也是最可悲之處,是我們漠視的文化卻被人家視若珍寶。當初韓國將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列入它的文化遺產時,國內輿論一片嘩然,其中一篇標題《「去傳統化」將文化遺產拱手讓人》的文章這樣寫道:「中國長達一個世紀的『去傳統化』運動並未導致中國富強,它只造成斷裂的一代——對傳統文化無知的失落的一代„„由於我們對傳統的冷漠,以至我們對傳統的保存遠不如鄰國。我們心有不甘卻怨不得別人,是我們自己把文化遺產拱手讓人。」由此我想起了敦煌窟、敦煌文化,想起了王道士、斯坦因和當時的滿清政府,想起了斯坦因一車車地把那些本屬於我們的敦煌的經卷、書籍、塑像運往歐洲時,我心中泛起酸楚的感覺:那些敦煌的寶貝不是人家搶走的,是王道士甘心用僅值幾個碎銀的東西換走的。這些中華文化的瑰寶就這樣簡單而乾脆地流失了!還有《孫子兵法》、《三國演義》、《論持久戰》這些今天的年輕人鮮有問津的經典文化沒有被我們國人吸收,卻被日韓及歐美一些國家拿去研究用以管理人才、資源,運用於商戰之中,反過來再和我們來做生意。這,究竟是文化的不幸還是華夏子孫的悲哀?我們不得而知。
一個民族的文化程度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經濟發展水平。真正的文化是那些啟人心智、誨人不倦地能促進人類自身進步和社會發展的精神食糧,而不是那些穿鑿附會、沽名釣譽的佯裝高尚甚至傳播封建迷信違法亂紀的有著不軌行徑的渣滓。一個民族不需要泡沫文化和虛假文化。泡沫和虛假文化無法重塑精神理念,建構人格品質。文化不是越多越好,寧缺毋濫是定義文化的道德底線。 文化的嬗變只能說明真正的文化的缺失,它的貧乏已影響到精神文明的建設,制約人們的社會道德和職業道德水平的提高。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內涵是我們終其一生也領悟不完,參透不了的。也許它的某些雜質是該舍棄的,也許它的某些內容尚不能給我們的經濟建設提供及時的智力保障和支持,但我們可以揚長避短,可以把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有機和諧地結合起來,共同服務於我們的建設事業。
⑥ 中國傳統文化800字作文,
中國傳統文化
上下五千年,中國一路風塵僕僕走來,腳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在這天,一提及中國傳統禮儀,大多數人並沒有什麼清晰概念,甚至則一位這種傳統禮儀人化是過時的東西。因此,中國禮儀文化正在遭受著史無前例的以往與不屑。
然而,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文化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處理人際關聯的實踐結晶,是人與人之間行為規范的准則。企業願景
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為求的正確答案一齊去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來到程家時,適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過來良久,程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她遍身披雪。腳下雪已有一尺多後了。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禮儀是律己,進人是一種規范,是表現了對他人的尊重。古人雲「不學禮,無以立」禮貌禮儀不僅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
東漢黃香僅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在冬天嚴寒之時,就用自己的身體將父母的被子溫暖後,再請父母安寢;在夏日炎熱之際,則用扇子給父母扇涼驅蚊,以侍奉父母安寢。黃香溫席是在中國傳統孝之禮儀,孝順父母,從小事做起。
近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優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不一樣程度的破壞。如今的人們已經有了較之過去更為雄厚的經濟基礎來孝敬老人,心已經沒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無力,而是有力無心。經典文章欣賞
唐朝貞觀年間,西城回綸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綸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帶一批珍寶見唐王,其中最珍重的是白天鵝。途中,白天鵝不謹飛走,使者只拔下幾根鵝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使者在擔心害怕之餘吧鵝毛獻給了唐太宗,唐代宗並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他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干為流傳開來。
中國傳統禮儀,應是體現精神價值的生活方式,傳錄它能夠使我們的禮儀化發揚光大。
傳統禮儀畢竟是中國傳續了幾千年的血脈,若血脈堵塞,中國只能被稱為是一個現代國,而不能稱其為中國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國人和海外人引來容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沒有它,國人將迷失自我;沒有它,中國便只剩下一個空殼。
縱觀古今中外各國發展,世上沒有一個民族失否定自身傳統禮儀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認為自己的優秀的傳統禮儀是過時的,有害的。而傳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是每個華夏兒女的職責,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愧地大聲說:「我是中國人!」
⑦ 關於寫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800字
中國,一個以五千年文明為積淀,以百餘年磨難為基點,以五十餘年發展為基石,多少榮辱悲歡,多少興衰成敗,成就了中國這只浴火重生的鳳凰!
說起中國的傳統文化,那可真是數不計數。如:中國陶瓷、文房四寶、四大發明、皮影、樂器等等。今天,我就著重說一說元雜劇和文房四寶。元雜劇第一人是關漢卿,這位中國第一位戲劇作家一生寫了60多種雜劇,是元雜劇的奠基人。他的部分劇作700年來一直上演不衰。關漢卿的劇作有描寫社會矛盾、歌頌人們斗爭的《竇娥冤》、《蝴蝶夢》、《魯齋郎》等。
文房四寶就是人們說的筆墨、紙、硯。筆因王羲之的緣故,李渡毛筆名聲大振。墨:具有「落紙如漆、萬載存真」的美譽。紙:明代《天工開物》中記載了鉛山造紙狀況,對連四紙作了說明,並給予很高評價。硯:星子的金星硯和婺源的龍尾硯都具有1000多年歷史。
是啊,中國的傳統文化可真是歷史悠久呀!
篇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在當今開放的世界裡,我們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要大力弘揚華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只有這樣,世界才會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發展,才能更加地充滿生機和活力。
小時候,每當大年三十晚,村裡便鼓聲四起,霎時間村當街便擠滿了人,有敲鑼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蹺的,有玩龍的,村裡好不熱鬧。小孩子穿著棉襖在街上你追我趕的,不時地放著炮,老人們聚成一堆兒聊天,年輕小伙兒,俊俏姑娘則在給人們表演節目。
而清明節,人們總會把嫩綠的柳枝插在門上;端午時,奶奶總會給我們系五線繩,煮雞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節呢,我們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舉頭望明月,低頭吃月餅,真是人間一大樂事。
可現在呢,「洋節」來襲,西方的情人節代替了我們的七夕節。洋節風靡而傳統節日卻逐漸被人們淡忘,身為一名中國人,你難道不應為此做些什麼嗎?
現在,每當過年時人們總是出去大吃一頓,守在電視機旁看春晚,有許多人在嘆氣,說:「怎麼一點年兒都沒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這些文化習俗正在揮手向我們告別。
清明節人們哪還會在自家門前插一枝嫩柳呢?僅僅去墳里掃掃墓,僅此而已。端午節,還有誰會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圓之夜,又有誰會和家人們愜意地坐在院子裏手拿月餅,抬頭賞月呢?
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慢慢被人們所淡忘。傳統佳節在現在社會里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擔憂?不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呢?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老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形財富,傳統佳節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子,這些是我們民族的優秀勞動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作為一名中學生,我能倡議大家為弘揚傳統文化而貢獻一份微薄之力。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屬於這個民族,它更屬於這個世界。我們要盡全力把我們的傳統佳節推廣到世界上,讓世界變得更加炫彩多姿。保衛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你還等什麼?快行動吧!
篇三:發揮科技優勢 弘揚傳統文化
當書信被電子郵件取代,當腳力被各種交通工具代勞,當傳統文化在瀕臨滅絕的邊緣苦苦掙扎:處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又該何去何從?科技為上,傳統靠邊?還是傳統為要,科技為輔?
在如今紛繁蕪雜的大環境下,科技與傳統文化不可偏廢。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我們的魂;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促進社會進步,讓人享受舒適生活:積極發揮科技優勢,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已成為我們的必然選擇。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便對西方現代科技有一種盲目的恐懼或崇拜,西方的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國門,打碎了天朝上國的美夢,也在國人心中種下了恐懼而又歆羨的種子。科技強國也被無數國家奉為圭臬。科技霸權在美國等西方國家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現代科技的優勢展露無遺。
但我們就該為此放棄傳統文化?中國傳統講究仁義禮智信,中國文化具有兼容並包性,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偉大的中國文化是我們傳承千年,歷久不衰的法寶,也是我們走向復興,開創未來的根本保障。雖然,傳統文化不乏糟粕,虛榮、麻木等劣根性便是糟粕的體現。但,我們不能否認傳統文化的精髓讓我們經久不衰,綿延不絕。文化的包容維持著中華民族的和諧與穩定,也為民族大家庭不斷注入新鮮血液,使其煥發生機。五千年的積淀造就的是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
社會轉型期的今天,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激烈碰撞,逐步融合,而在這碰撞與融合中,各自煥發出新的的生機。科技賦予傳統文化科學特性和創造力。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也是經濟發展的強大驅動力,而科技發展中形成的科技精神,包括科學思維,科學態度,科學價值觀念等,深刻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影響著傳統文化。在科技條件下,傳統優秀文化經過現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創造活力,它既蘊含了現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導著現代科技條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斷創新和發展,永葆生機和活力。發揮科技優勢,改造傳統文化,是保持傳統文化生機的不二法門。
同時,傳統文化的道德原則、和諧理念也指引著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科技的發展與走向。先進科技的發展為人們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現代建築的發展並隨著鄰里人情的冷漠,交通工具的進步伴隨著健康的,電子文檔的的發明也不可避免地產生書寫能力的退化。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也只能依靠傳統文化。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湯恩比博士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提出了令舉世深思的論點:「挽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而七十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也在巴黎宣布,解決21世紀人類的生存問題,必須去2000多年前的孔子學說中汲取智慧。弘揚傳統文化,解決科技發展帶來的各種問題,也指引著科技的發展。
充分發揮科技優勢,大力弘揚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在碰撞交融中永葆生機與活力!
⑧ 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作文高中800字
昔日的年畫、鞭炮和祭祖活動了無影蹤,中國人最傳統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漸被一次年夜飯、一台春晚和幾條拜年的簡訊所取代。然而,安靜的新年只是中國傳統文化流失的一個表現。當韓國的端午祭申遺成功,當我們內蒙古族的馬頭琴成為蒙古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成影戲成了印度尼西亞的「傳統」,當埃及和韓國在爭奪中國造紙術的發明權時,每一個中國人都應當在情人節的玫瑰和聖誕節的鈴聲中覺醒。我們應當重新回顧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那昔日的輝煌為什麼如此輕易的被我們遺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中華的文化有深厚的歷史背景,那是幾千年來的沉澱和積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風都有著其最獨特的傳說和文化背景,每一個節目都有上古的史載和存在流傳的價值。西方簡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國文化的橫深和縱深是不容許被遺忘和取代的。在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的時代背景之下,每一個中國人,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有責任深思中國傳統文化得以保存並流傳的方法。在某種意義上,那是中華民族得以穩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個以禮治國的民族得以豐富和充實的出路。
雖然那瑰寶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著,但我們還是看到關注的目光正移向它們。
舉世矚目的奧運會開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證,在那次盛會上,我們看到了千人擊缶的恢宏場面,我們聽到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古誦,我們被崑曲的悠揚感動,我們被活字印刷術的精妙而懾服。張藝謀傾盡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個文化悠遠的東方古國,也向每一個中華兒女訴說了傳統文化的價值和珍貴。
當越來越多的省份開始把民俗民風申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新年的鍾聲敲響時我們又可以聽到喜慶的鞭炮聲和飛舞的秧歌綵帶時,當在傳統節日里我們都有機會去重溫過去的習俗時,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不再是個讓人永遠擔憂的問題,中華兒女終會將每一個傳說每一處風俗留給後人,手手相承。
我們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
⑨ 高考作文素材 關於傳統文化的
屈子的悲歌
汨羅江畔的沉重一縱,留下曠世的遺憾,污
濁的塵世容不下透明的眼睛,空帶一腔情愁,一
縷忠魂獨守著寒水三千
耳邊依稀的還縈繞著響徹九天的鼓噪,那熱
血沸騰的吶喊加足了龍舟的馬力,像支支箭,在
江面飛馳無數的槳影掀翻無際的江水,在無邊的
歲月里,升起無限的情思那粒粒飽米被揉在了一
起,夾著幾點棗甜與幾點葦葉的清香,跟著懷念
情結一起沉進了江底
屈子嫣然一笑,心已被安慰,可那時往昔
長發飄飄,屈子對月獨酌,他舉杯,飲盡了
風雪如今的寂寞,向誰傾訴?
又是端午,江水依舊,屈子隻身來此,江面
的寒風吹皺了青霧,忽左忽右,若隱若現,似有
似無,他無力看清那艘叫龍的大船不再起錨,岸
邊也沒有了熟悉的吶喊聲音,只剩蕭蕭的風撕碎
幾點野鴨的殘鳴
屈子挽袖,拭去眼角的水花江畔來回踱步,
他在彷徨著,也許是為了一個民族
如今的人們漸漸失去了一種最純朴的民族
情結,對自己的文化傳統慢慢淡忘殆盡
屈子側耳傾聽遠方的晨鍾,而人們似乎不曉
得,或者已經忘記了今日是端午有些能尋到端午
的地方,卻再也看不到粽葉蹤影,包粽子成了工
廠機械化的動作,五花八門的粽子被精美的包
裝,商家如此的炒作令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變了
味,人們再也吃不出那「原始」的粽子味了
屈子不禁悲嘆,一些他未聽過的「洋節」擠
佔了我們傳統的民族節日,什麼「情人節」
,什
么「聖誕節」„„他不懂這些都是什麼意思,而
人們為什麼如此的熱衷?
屈子低首不語,
猛地,
望著遠方的迷離茫霧,
他慨當以慷,代之昨日啼血的《離騷》的是今日
臨江的悲歌,它想用這悲涼的歌聲喚住忙碌的人
們該停下來思考一下了,我們舍棄的是否太多,
不經大腦的拿來是否太多,一人孤守千萬年不要
緊,要緊的是一個民族迷失了原來的本性,冷淡
了太多的文化傳統,而太過於熱衷外來文化
曾經六角形的思念被母親捏在手中,一縷清
香,被一個童年將手指含在唇間,那是文化的經
久不息如今,屈子唱著悲歌,捲起波瀾,消失遠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