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論述並評價賈誼的早期教育觀點
賈誼作為西漢初期的政治家,他關於早期教育的論述雖然只是針對太子的特殊教育提出來的,而且其列舉的實施方法也大多是祖述文武三代之道,很少新意,但他畢竟是先秦以來第一位較為全面地論述早期教育問題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對封建社會早期教育理論的發展起著不可缺少的津梁作用。
Ⅱ 賈誼對秦始皇的評價有什麼特點
賈誼是批評了秦始皇不施仁政,使用嚴酷的刑罰,高壓政策控制人民,使得民心盡失,所以陳涉內那樣一個不起眼容的人才能推翻秦的統治。「過秦論」的意思就是指出秦的過失,批評秦的過錯。寫這篇文章就是希望漢朝統治者能吸取秦朝的教訓,實行仁政。
Ⅲ 賈誼的《過秦論》被魯迅評為什麼﹖
【來魯迅先生稱《過秦論》自為「西漢鴻文」】。
【賈誼】是一個關心國家政權,天下大事的書生, 是一個多世事政局極為敏感的思想家,政治家.
可惜他的思想和提議太超前以及不合時宜【不被當時人理解】.
他強烈的政治熱情和改革願望,與漢初的"無為""與民休息"的政策不合,終敗在元老重臣的手下,被 【漢文帝】疏遠.
魯迅評賈誼之由"蓋文帝守靜,故賈生所議,皆不見用."!!!
希望幫到你!!
Ⅳ 司馬遷和賈誼對陳涉評價有什麼異同
1、司馬遷
司馬遷在高度評價陳涉的同時,也沒有掩蓋他的錯誤。司馬遷將陳專涉放在《史記》的世家來屬大書特書,說明他對陳涉評價極高。司馬遷在這篇傳記的最後寫道:「陳涉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卒亡秦,由涉首事也。」尤其意味深長的是,他在傳後全文引用了賈誼的《過秦論(上)》來替代自己下贊文(按:褚少孫述《史記》,在賈文前加了一段話,所以後世版本多作「褚先生曰」,其實引用者仍是司馬遷),高度評價了陳涉在反秦斗爭中的作用。這種不尋常的做法,更足以說明司馬遷所看重的是功業,而不以成敗論英雄。
2、賈誼
賈誼寫的是史論,在贊揚陳涉功業的同時也流露出對他的輕視。
Ⅳ 關於古人評價賈誼的詩!
1,《長沙過賈誼宅》唐代:劉長卿
原文: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白話文釋義:賈誼被貶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萬代令人傷情。我在秋草中尋覓人跡不在,寒林里空見夕陽緩緩斜傾。漢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無意憑吊有誰知情?寂寞冷落深山裡落葉紛紛,可憐你不知因何天涯飄零?
2,《賈生》唐代:李商隱
原文: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白話文釋義:漢文帝求賢,宣示召見被貶臣子。賈誼才能,確實高明無人能及。只是空談半夜,令人扼腕嘆息。文帝盡問鬼神之事,隻字不提國事民生。
3,《自夏口至鸚鵡洲夕望岳陽寄源中丞》唐代:劉長卿
原文:孤城背嶺寒吹角,獨樹臨江夜泊船。賈誼上書憂漢室,長沙謫去古今憐。
白話文釋義:漢陽城後的山嶺,傳來悲涼的號角;濱臨江邊的獨樹旁,夜裡泊著孤船。當年賈誼上書文帝,全是憂心漢室;他卻被貶謫居長沙,古今誰不衰憐!
4,《巴陵贈賈舍人》唐代:李白
原文:賈生西望憶京華,湘浦南遷莫怨嗟。聖主恩深漢文帝,憐君不遣到長沙。
白話文釋義:賈生您舉首西眺憶念京華,如今遷滴湘水之浦可別怨嗟。當今聖上恩典甚於漢文帝,憐愛您而未把您遷謫到長沙。
5,《田園言懷》唐代:李白
原文:賈誼三年謫,班超萬里侯。何如牽白犢,飲水對清流。
白話文釋義:賈誼急於仕進被貶到長沙三年,班超離家萬里才封了個定遠侯。這怎能比得上牽著白牛犢的巢父,飲水於清清的河流!
Ⅵ 蘇軾對賈誼的評價
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惜乎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
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古之賢人,接負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萬
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觀賈生之論,如其所言,雖三代何以遠過。得君如漢文,猶且以不用死;然則是天
下無堯舜,終不可有所為耶?仲尼聖人,歷試於天下;苟非大無道之國,皆欲勉強扶持,
庶幾一日得行其道。將之荊,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孟子去齊,三宿而後出晝,猶曰:「王其庶幾召我。」君子之不忍棄其君,如此厚也。公
孫丑問曰:「夫子何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誰哉?而吾何為不豫?」君
子之愛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後之天下果不足與有為,而可以無憾矣。若
賈生者,非漢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漢文也。夫絛侯親握天子璽,而授之文帝;灌嬰
連兵數十萬,以決劉呂之雌雄;又皆高帝之舊將。此其君臣相得之分,豈特父子骨肉手足
哉?
賈生,洛陽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間,盡棄其舊而謀其新,亦已難矣。為賈生者上得
其君,下得其大臣,如降灌之屬,優游浸漬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後舉天
下而唯吾之所欲為,不過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談之間,而遽為人痛哭哉?觀其過湘,
為覆以吊屈原,縈紆郁悶,趯然有遠舉之志。其後以自傷哭泣,至於夭絕,是亦不善處窮
者也。夫謀之一不見用,則安知終不復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變,而自殘至此。嗚呼!賈
生志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遺俗之累。是故非聰明睿智不惑之主,則不能全其用。古今
稱符堅得王猛於草茅之中,一朝盡斥去其舊臣,而與之謀。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
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備論之;亦使人君得如賈生之臣,則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見
用,則憂傷病,沮不能復振。而為賈生者,以僅其所發哉!
Ⅶ 如何評價賈誼的秦亡觀
文章總論了秦的興起,滅亡及其原因,鮮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版仁義不施而攻守權之勢異也。」其目的是提供給漢文帝作為改革政治的借鑒。
《過秦論》是一篇史論,其主旨在於分析「秦之過」。上篇通過對秦國興盛歷史的回顧,指出秦國變法圖強而得天下,「仁義不施」而不能守天下。而在中篇和下篇,作者則具體地論述了秦統一之後的種種過失。中篇指出秦統一天下,結束了多年的戰亂,本來處在很好的形勢中,但秦始皇沒有制定出正確的政策,反而焚書坑儒,以暴虐治天下;到了二世時,仍不能改正原先的過失,終致國家傾覆。《過秦論》的下篇後部分,作者承接前文,指出在「諸侯並起,豪俊相立」的時候,如果子嬰能改變原來錯誤的政策,「閉關據厄」「荷戟而守之」,是可以守住三秦之地的,以後「安土息民」,徐圖發展,甚至可以重新恢復國家的統一。但遺憾的是,秦朝鉗口閉言的一貫政策,導致上下「雍閉」,子嬰孤立無親,終於不免滅亡的命運。
Ⅷ 李商隱對賈誼的評價是什麼
賈誼又名賈生,李商隱有一首詩是寫他的
賈生
版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權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意思就是:漢文帝為了求賢曾在未央宮前的正室里召見被逐之臣,論那賈誼的才華和格調確實是十分脫俗超群。可惜的是—— 雖然談到三更半夜,竟是白白的向前移席。因為他問的並不是天下百姓,而只不過是鬼鬼神神!
即肯定可賈誼的才華,又惋惜他的懷才不遇。
Ⅸ 求歷史名人對賈誼的評價(白話文)。
劉勰《文心雕龍·奏啟》稱其奏疏是「理既切至,辭亦通暢,可謂識大體矣。」,疑問是:說理透徹明白,語言流暢,可以說是很識大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