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全套作文 > 高中作文學會生存

高中作文學會生存

發布時間:2020-12-27 03:20:30

『壹』 學會生存作文800字題材新穎

當地動山搖,房屋倒塌的那一刻你該怎麼做?當泥石「哄哄」來臨時你會怎麼辦?當你被歹徒綁架,送到一個遙遠的地方你又該怎麼做?······並不是所有災難都是能預計到的,我們應該學會生存,沉著應對。(來抄作文的先發評論)

一天,9歲的曉佳一個人 正在家寫作業,忽然,有人敲想了家門,曉家在屋子喊了一聲:"誰呀"?外邊人說:"我是你爸爸單位的",曉佳一聽說是爸爸單位的人馬上把門打開,一位陌生的面孔對曉佳說:"你爸爸讓我來車接你去明珠城吃飯去"。曉佳放下手裡的筆就跟這位陌生的叔叔走了,曉佳被叫上車後立即被兩個人捺住硬是放在了車上的一個大袋子里。此時,聰明的曉佳知道自已被綁架了,哭鬧已沒有用,曉佳被帶到一個好似農民的家裡,周圍只有幾戶人家。
看守曉佳的是一個40多歲的人,滿臉胡須。一天,曉佳突然問大鬍子:"叔叔,你家住在哪兒?你有兒子嗎?"一句話問的大鬍子極度不安,原來大鬍子也有美滿家庭,自從他參加了黑社會團伙家就散了,他11歲兒子出來找他時被車撞死了。
一天曉佳對大鬍子說:"叔叔讓我回家吧,你行行好吧,我以後認你當我的乾爸爸"一名話把大鬍子說的開懷大笑。打這以後的一周時間里,曉佳努力地與大鬍子多溝通,給他講故事,嘮一些有趣的事兒,贏得了大鬍子的好感,慢慢放鬆了對曉佳的看管。

一天早晨在大鬍子出去取麵包時的10分鍾時間里,沒有把曉佳綁在凳子上,曉佳順利地逃了出來。
在大山裡小佳沒有方向,不知向哪走,情急之下曉佳突然想起有一次媽媽給他講在二戰時期一個飛行員跳傘落在森林裡迷了路順著小溪流水方向走獲救的故事,曉佳大膽地向山裡走,終於在不遠處發現了一個小溪,他沿山泉流水而下,傍晚時曉佳在前方發現一個農場,曉佳終於獲救了。

比起曉佳 我雖然沒有過如此轟轟烈烈的「事跡」,但我也有過一次「救火」的經歷呢!
有一次爸爸媽媽都不在家,讓我中午吃方便麵。我把方便麵泡過以後,等了半天也沒好,於是連著紙蓋子一起送進了微波爐熱一下,過了一會兒,咖啡色的鏡面上透出了一星紅色的火光,一閃一閃,微波爐還在加熱中,火苗越竄越高,我一下子亂了陣腳,腦子空的像一張白紙,忽然「爆炸」兩個字印在了上面,我「嘩啦」一聲拉開了微波爐,停止了它哄哄的加熱,發現紙蓋子起火了,火還在燒。我知道在這樣下去會失火的,衛生間的水池又在對面,我想起了電視上用腳跺滅火的情景。順手抄起筷子把蓋子搗到了地上,抬起腿用力踩下去,碾了又碾,直到我最後一腳跺下去火終於滅了我平靜下心情,望著地上燒成黑邊的一小塊紙蓋,心中暗自慶幸。真是有驚無險啊。

看過我和別人的事例,我認為學會生存,懂得自我保護的知識 是我們的必修課。(自己寫)

『貳』 學會生存作文2000字

學會生存
學會生存,看似倆個普通的詞語,卻蘊含了無數深刻的哲理:在廣闊草原上,羊群為了擺脫著灰狼的追趕而竭力奔跑;無邊的天空中,飛行的小鳥擺脫著雄鷹的追逐。而在現實生活中,人類從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我們也就開始學習生存了。我們不能做天上的風箏,盲目無目標地被線牽著走,只有在最關鍵的時刻,才能意識到生存的重要性。在我們人生中,會遇到許多人生的轉折點,是通向光明還是黑暗,這些都是我們必須做出抉擇的。
去年春節,家家戶戶都張燈結綵,燈火輝煌,處處都飄逸著濃濃的年味兒。夜幕漸漸降臨了,月亮升起來了,天空中的小星星閃閃發光,像頑皮的小孩子的在一閃一閃地眨著眼睛,貪婪地觀看著人們合家團圓的熱鬧場面。隨著新年鍾聲的敲響,窗戶外的鞭炮聲連綿不斷。我和爸爸興高采烈地帶著各式各樣、五彩繽紛煙花爆竹跑出了樓,此時樓下已經人山人海了,人們拿著自己的鞭炮盡情燃放。「咻」的聲音,好像百靈鳥也在為這佳節高唱贊美之歌。「砰!」一聲,我們都嚇了一大跳,抬頭一看,原來是一朵「五顏六色」的花兒在空中開放了,散落的花瓣隨空飄灑劃過一道道優美的弧線。我和爸爸也放響了鞭炮,噼里啪啦,種種欣喜之情躍然眼前。
就在這時,我看到鄰居家的陽台里竄出火苗,剛才放的煙花引燃了雜物。眼看著火勢越來越大,方才還是一匹小馬此時已是千軍萬馬,濃煙滾滾壓得我們連連後退,火焰噴薄而出,迅速擴張,真如潰堤洪水,一發不可收拾,已經把我家護欄里的紙箱引燃了,危及到我家窗戶了。這時我大聲喊道:「快潑水!」我跑回家接了一盆水,向火潑去,沒想到這一盆水不過是滄海之一粟,幾盆水潑進去,不過是石沉大海,螳臂當車。好在一盆盆水接踵而來。鄰居們很有序地傳遞著水桶,把水倒入火中,但火勢沒有絲毫的減弱。這是,樓上住的阿姨叫來了救火車,消防隊員在我們的幫助下,經過半個多小時的奮斗,大火終很快就被撲滅了。
經過這件事給了我很大的震撼。正如人生道路,不都是一帆風順的,它有時是艱險、陡峭的,也許還有荊棘,當我們遇到危險時不能坐以待斃,要憑借自己的智慧與勇氣,勇敢面對這些成長道路上的風風雨雨,將他們徹底打敗。我們只有去克服困難,學會生存才能成為生活的強者。

『叄』 學會生存的事例作文

記得一個星期四的下午,放學後我高高興興地往家裡走去。當我走到居委會時,看到前面在修路,於是我繞道而行,從另外一條小路走回家。
走著走著,忽然聽見一個聲音:「小妹妹,你放學啦?」我抬頭一看,一位陌生的中年男子出現在我的面前。「嗯,放學了。」我隨口回了一句。「我是你爸爸的同事,你不認識我了嗎?」陌生人笑眯眯地對我說。我抬頭看了看他,心裡在回憶那些我見過的爸爸的同事,「我這有幾粒好吃的糖給你吃。」說完他拉住我的手,拿出幾粒糖給我。我心裡在想,這個人我沒見過呀,他是認錯人還是……。我靈機一動問道:「你也是開卡車的嗎?我爸爸今天開車去哪了?」「對!對!你爸爸開車出去了,叫我來接你」。說完陌生人剝了一粒糖,想往我嘴裡塞。「是壞人,我爸爸根本不是開車的。」我心裡一下子緊張起來,怎麼辦?平時在電視中和報刊雜志上看到過不少壞人騙小孩的案件,今天被我遇見了,怎麼辦?他手裡的糖肯定有問題,我決不能吃。「我是不吃糖的,難道我爸爸沒和你說過嗎?」我急中生智地說,「噢,我忘了。」陌生人無奈地把糖放進袋裡,「我帶你去見你爸爸。」他拉著我的手說道。我慢吞吞地走著,大腦卻在高速運轉著,平時爸爸媽媽教過我很多自救自護的方法,雜志上也有好多這方面的文章。對了,我有辦法了。「每次去爸爸那裡,我都會幫爸爸買包煙的,我們去小店買好煙就去爸爸那兒。」我笑嘻嘻地對陌生人說,「那好吧,要快點,你爸爸在等你。」看著他那自以為是的樣子,我不禁暗暗在笑:你上當了。陌生人拉著我的手來到小店,這時,我指著遠處迎面而來的男子說道:「爸爸,你怎麼回來了。」一旁的陌生人臉一下子緊張起來,緊緊拉著我的手也突然松開了。我對陌生人說:「爸爸回來了,我們過去吧!」「不、 不,我有事先走了。」只見他驚慌失措地說道,然後往後面跑去,一眨眼就不見了蹤影。
這件事告訴我一個道理,不要吃陌生人的食物,當遇見壞人時,要保持冷靜,正確運用自己的智慧與壞人周旋,以做到自我保護的目的

『肆』 學會生存作文,600字。

學會生存作文600字
春夏秋冬,人的四季。歲月蹉跎,人的足跡。人類從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生命季節里的徘徊,開始了新長征路上的生存。學會生存,就要有所追求。人的生命需要有水和空氣的孕育滋養。但只有水和空氣保持這唇上熱氣的呼出,這不是真正的生存,是「植物式」的生存。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一個人的生命如果沒有追求的鼓舞,是空虛而渺小的。」所以人不能做天上的風箏,盲目無目標地被線牽著走,要為追求而生存。
學會生存,就要學會堅強。人的生存受環境的制約,但我們要做環境的主人。生活也少不了坎坎坷坷,但我們不能迷失生活的道路。不要在生存中耗盡了自己,我們要戰勝脆弱。學會生存,就要勇敢超越。水中的魚兒不超越,怎能進化為較為進步的兩棲動物呢?陸地脊椎動物不超越,也不能變成鳥類。佛家俗語「超度」也是要人類學會生存,發掘人類的超能力。上天永遠不會偏愛那些雙手合十、虔誠祈禱的人。而把機遇留給勇於超越的人。做好自己,做回自己。因為不能主宰自己的人,是世上最可憐的奴隸。
也許,到這里,你明白了生存的真諦,懂得了生存的意義。正決心全心全意的生存下去。但,那並不是生存的全部……太陽的生存,為人類提供火與熱,照亮人的心田。指南針的生存,為人類指點方向,引航導航。花兒的生存,為化作春泥給果實的成長輸送營養。它們的生存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把千絲萬縷的愛獻給人間。於是,我懂得了,生存的目的不是生存,而是奉獻。
人生在世,生存的是否長久,獲得的是多是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人類為社會奉獻過,真切動人地生存過。春夏秋冬,人的四季;歲月蹉跎,人的足跡……春季,有融融的綠意,人們追求著生存;夏季,有冰涼的清泉,人們超越著生存;秋季,收獲累累的碩果,人們奉獻著生存;冬季,冰封的世界裡,人們堅強地生存。原來,生存的四季那樣美。
學會生存,學會了把握自己。從此,不必再懼怕冬季的寒冷,而天天企盼著春天的到來,因為——冬天既然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學會生存作文600字
我曾聽到過一個六年級的學生竟然不會剝雞蛋的新聞,也曾看到過一名四年級的學生竟然讓爺爺系鞋帶的場景……看到這些,我不禁要問,這些孩子連基本的生活技能都無法掌握,那他們長大了能獨立在社會中生存發展嗎?因此,如果我們要想生活的更加幸福,生活的更加有意義,我們首先就要學會生存。
學會生存,首先要學會獨立生活的基本技能。在生活中,我們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不要依賴父母,不要做「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獨立完成作業、自己收拾書包、整理房間等。在課余時間,要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幫媽媽洗洗碗、拖拖地等。同時也要多向父母學習一些如炒菜、洗衣服等「高難度」的生活技能……做這些家務不僅豐富了我們的課餘生活,更讓我們學會了一些必要的生存技能,在以後的成長中能夠獨立經受更多的風雨……
學會生存,更要掌握立足於社會的專業技能。我們在學校里,要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和專業知識,長大後才能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並擁有一技之長,這樣才能立足於社會,開創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然而有些同學卻認為學習是給老師和家長學,在學校里不好好學習,整日迷戀於電腦游戲或無聊的漫畫之中,白白荒廢了自己美好的青春年華。因此,我們要從現在開始,要從小事做起,不要等到長大以後無法立足於社會獨立生存的時候,才感嘆「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的道理啊!
鳥兒只有掌握飛行的本領,才能展翅高飛;魚兒只有掌握游水的本領,才能暢游大海;我們也只有掌握生存的本領,才能立足於社會生活的更加精彩。

『伍』 學會生存的作文

引導孩子學會生存

一、「學會生存」的基本內涵

「生存」是與「死亡」相對應的概念,即「有機體生命活動和新陳代謝的延續」,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活著」。

「學會生存」是聯合國對教育宗旨的確認。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學會生存》一書,在前言中說:「生命存在著是美麗的,世界將因生命的存在而生機勃勃,風采無限。青少年是世界的未來,學會生存尤為重要。」

「學會生存」至少應該有以下三層含義:第一,學會自我保護,以保持正常的生存狀態;第二,學會勞動、學會競爭、學會應變,以增強生存能力;第三,學會審美,以提高生存質量。這是因為,人生的追求,不僅僅是「活下去」,還應該「活得好」。

學會自我保護,是最淺表、最起碼、最基本的要求,核心是個安全問題。

從人身的物質載體生存狀態來看,可以分為正常狀態(含最佳狀態)和非正常狀態(含「0生存」狀態即死亡)。這里所說的非正常狀態,包括由各種原因造成傷害的各類後遺症,直至死亡。許多沉痛的教訓表明,如果人們(特別是兒童和青少年)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得到增強,有很多不該發生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

學會勞動、學會競爭、學會應變,是增強生存能力在不同層次上的要求。

勞動是每個人的基本生存資格。正如猶太民族兩千年來一直倡導和幫助青年自立的永恆教義所說:「培養你的孩子,讓他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這樣才會終生無悔。」「如果父親沒有教給兒子謀生的手段,那等於教他成為一個賊。」勞動不僅是人的謀生手段,也是孩子走向成人的極好方式。美國哈佛大學一些社會學家、行為學家和兒童教育專家, 對波士頓地區 456 名少年兒童所作的跟蹤調查,發現自幼愛勞動的孩子比不愛勞動的孩子生活得更愉快、更充實,失業率、犯罪率、離婚率及犯各種精神疾病的比例,均大大低於不愛勞動的孩子。這清晰地表明:如果孩子自幼沒有一定的意志磨煉,就難於在急劇多變的社會環境中處之坦然,容易生發許多心理障礙。勞動對青少年成長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意義還在於,它能培養孩子的自立精神。在今天物質較為豐盈,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日漸突顯的時代,強調自立精神,並通過勞動來培育青少年一代的自立意識和自立能力,顯得至為重要。

競爭不僅在人類社會中,而且在整個自然界,都早已存在,當今更為激烈,未來也不可避免,因此,學會競爭更是生存之所必須。

應變也是生存能力的一個基本要求。美國故事大王斯賓塞·約翰遜所著《誰動了我的乳酪》一書,通過一個簡單的故事,說明了這個深刻的道理。故事大意是這樣的:兩個小老鼠和兩個小矮人,他們在迷宮里享用著同樣的乳酪。有一天乳酪突然沒有了,兩個名為「嗅嗅」和「匆匆」的小老鼠並不覺得驚訝,毫不狙豫地取下掛在脖子上的跑鞋,迅速跑向迷宮的深處。對它們而言,問題就這么簡單,隨情況的變化而變化罷了。但名為「哼哼」和「唧唧」的兩個小矮人則不然,他們憤怒地大喊大叫「誰動了我的乳酪?」他們不相信已沒有乳酪,他們認為這不公平,完全被這個意外給驚呆了。因為對他們而言,奶酩絕不僅是食物,乳酪意味著悠閑而富裕的生活,意味著成功與榮譽,意味著地位和晉升,他們當然丟不得。沒有了乳酪,明天怎麼辦?他們不願意改變,一直期望著那裡重新出現乳酪。等到餓得實在受不了時,他們才找出自己的跑鞋穿上出發,經過千曲萬折,終於找到了更加新鮮豐盛的乳酪。這時他們舉起新乳酪歡呼「變化萬歲!」從此,他們也像小老鼠一樣,把跑鞋的兩根帶子系在一起掛在脖子上,隨時准備去發現新的乳酪。事實上,大多數人在生活安定平穩時都不希望變化的到來,逐漸形成的習慣亦往往使人鬥志消退。為此,《誰動了我的乳酪》的作者,特別歸納出乳酪牆上的話警示人們:他們總是不斷地拿走你的乳酪。隨時做好乳酪被拿走的准備。經常聞一聞你的乳酪,以便知道它們什麼時候開始變質。越早放棄舊的乳酪,你就會越早享用到新的乳酪。隨著乳酪的變化而變化。嘗試冒險,去享受新乳酪的美味!切忌,他們仍會拿走你的乳酪。

學會審美是追求生存的高質量。

從本質上講,審美教育也是一種生命教育。作為生命存在的人,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其中既有生物性因素又有社會性因素;既有感性、情感等先天性的不易以理性去把握和規范的心理,又有理性、意識、認識等後天的教育與修養;既有為「惡」的因子,又有為「善」的成分。審美教育就是直接對人的生命存在本身進行塑造、規范和引導的一種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生命質量,培養和發展人的感性能力——包括感受力、鑒賞力、判斷力、想像力和創造力等等,對人性進行塑造和改造,去除人性中卑劣污濁骯臟醜陋的一面,培養和發展人性中高尚美好光明的一面,使人變得更加完善,使人的世界變得更加美好。一句話,審美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創造合理美好的人生。其實,所有教育的最終目的都是如此,但審美教育則是最直接的途徑。

二、幫孩子從小構築安全防線

在新聞媒體報道中,近些年來,青少年因缺乏生存意識、自護手段等,被傷害、甚至失去生命的事件不斷發生。《遼寧日報》2001 年 6 月 1 日披露:據對全國 11 個城市 4.3萬名幼兒及中小學生進行的意外傷害調查,非致命意外傷害的發生率為 24.1%,其中,造成人身缺陷的占 1.64 %,造成永久性傷殘的占 1.01%。國內其他相關調查也顯示:每年有 20 %— 40 %的兒童因意外傷害需要給予醫學關注,其中的1/3 需要手術治療、卧床、休學或 1天以上活動受到限制。而在對兒童死因的調查中,意外傷害也是第一殺手。兒童意外傷害,帶給社會、家庭和孩子本人生理、心理上的嚴重損傷,往往永遠無法癒合。

1998 年 11 月 18 日的流星雨之夜,北京 14歲的少女馬旻和她的表弟在回家路上,被一名冒充聯防隊員的歹徒欺騙、劫持、殘害致死,一時間京城街談巷議,人們在強烈要求公安機關破案,嚴懲罪犯之時,也在大聲呼籲:要教給青少年自護自救本領,要讓他們學會生存。許多情況表明,我國的生存教育差距很大,任重而道遠。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合肥市一14歲女孩在家被菜刀劃破手指後驚惶失措,竟站在陽台上大喊救命,鄰居們匆忙趕來,見此情景不禁啼笑皆非。美國紐約郊區的赫蒙特有一位10 歲少年,一次在農場勞動不小心被機器軋斷了雙臂。他強忍劇痛奮力跑到 400米以外的電話亭,用腳拉開鐵門,又用牙齒咬住鉛筆撥通了電話,然後便昏倒在地。救護人員救醒他時,他還提醒人們別忘了帶上斷臂。從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兩位少年的生存能力有怎樣的天壤之別。

有評論指出,「人原本具有生存本能,如果這種本能再與後天教育有機結合,就會形成強大的生存能力。我們這位14 歲女孩和美國那位 10歲少年在生存能力上的差異,根源在哪裡?我想主要在教育,在於教育觀念、教育態度上的差異。一提生存教育,我們往往要去搞什麼『挫折教育'、『磨難教育'講座,甚至舉辦各種營隊活動。這雖然可以起些作用,但並不能解決普及生存教育的問題。其實,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是生存教育的時空,關鍵是我們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科學的教育理念,要從孩子的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等點滴做起。試想,前邊搞著夏令營,後面又跟個『父母給養隊',效果能怎樣呢?鄭板橋給兒子的遺言中說:『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漢。'我看這話說得好。」

其實,父母對子女進行安全教育,無需大的操持,只要滿足兩個條件,就能基本做好:一是父母自身增強安全意識,不斷豐富安全知識;二是充分利用常和孩子在一起的機會,隨時隨地進行「現場解說」。比如,領孩子過馬路時,反復講解交通規則和注意事項;帶孩子走胡同時,提醒不要緊挨牆根走,以免被掉下的東西砸傷,等等。和孩子一起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時,也可結合相關內容講解安全常識,傳播與壞人做斗爭的經驗。這樣做,既可省時省事,又有深刻印象,效果一般比正規上課還要好。在這里,父母的安全意識強弱和安全常識多寡,至關重要,以其昏昏,難以使人昭昭。人在社會中生活,隨時可能受到多種威脅和侵害,許多有益的東西裡面也有有害因素潛藏,比如水、火、電、氣、菌(有害細菌)、器(刀、槍、機器)、場(不安全的場地、場所)、動物(蟲、蛇、狗及野獸)、壞人和自身的行為過度等10 幾個方面,都存在著危險,為人父母者必須教孩子認識這些東西和情況。

前面提到的《學會生存》一書,講了 101個非常現實的安全問題,從六個方面介紹了獨立在家,怎樣處理意外事件;行路、乘車、遊玩,怎樣做到安全第一;遇到非常情況時,如何保護自己;面對突發事件,怎樣處理傷情,等等,很值得、也很適合父母與子女共同研讀。

在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和承受能力,要把握好度,注意實際效果,不能搞得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把孩子嚇得提心吊膽,寢食不安,使其變得謹小慎微,甚至膽小如鼠。對於那些雖然存在危險因素,但在以後生活中又離不開的東西,不能採取絕對躲避的態度,達到一定年齡、具備一定條件之後,要認真教孩子掌握,否則將影響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發展和提高。

幫孩子從小構築安全防線,特別是面對引導孩子學會生存這個重大課題,為人父母者最重要、最核心的任務是引導孩子不斷增強生命意識,引導孩子逐步地感悟生命,並學會使用生命和升華生命。要告訴孩子生命是寶貴的,每個人只有一次。生命對於每個人在實質上是平等的,它平等地給予了每個人獲生的機會和寶貴的生命時間,就像陽光公平地照耀每個人一樣;而且它還以是否回到了自己的生命本身,實現了自己的生命價值,升華了自己的生命境界這些標准來平等地決定每個人對自己生命的感受。還要告訴孩子,人活在世界上,有一個永恆的問題,就是始終追求自己生命價值的實現,自我實現是個體生命的最高需求。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自我生命價值得到實現後的滿足感,人只有在發揮了他的生命才能,找到了自己在世界上的恰當位置,實現了自己的生命理想時,他才會最終覺得自己是幸福而充實的。更要告訴孩子,輕生是對生命、對自己、對親人和對社會的不負責任;用自殘的辦法來威脅和報復別人是危險的,更是愚蠢的。要引導孩子正確理解在「特定情況下的英雄壯舉」,科學地分析「見義勇為」、「舍己為人」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真正含義,既不能把孩子引導成「貪生怕死」、「苟且偷生」的「膽小鬼」,也不能讓孩子盲目、草率,拿生命當兒戲。

從「學會生存」的全方位意義上講,其內涵並不僅僅是安全問題,單就安全問題來講,也不限於人身安全這一方面,所以,幫助孩子構築安全防線,除了狹義的安全防線以外,還應該有道德防線和法律防線,將這三條防線與前邊講過的「戒」的方法有機結合,才能有效保障孩子自由、健康地成長與生活。

三、從育人的角度引導孩子學勞動

引導孩子學會勞動,關鍵是解決父母自身的認識問題。在談論孩子參加家務勞動問題時,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家裡那麼一點活兒,用不著孩子去分神。」「孩子學習那麼忙,哪能讓他浪費時間幹家務!」兩句話就暴露了認識上的誤區:許多的父母只會從「勞動力」的意義上看孩子參加勞動,不知道勞動的育人作用,特別是對未來生存能力的重大影響。

前面我們曾談到美國哈佛大學 研究人員 , 對波士頓地區 456名少年兒童所作的跟蹤調查,其具體結果是:愛幹家務的孩子與不愛幹家務的孩子之比 ,長大後的失業率為 1:15, 犯罪率為 1:10, 平均收入要高出 20%左右。此外離異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較低。專家們分析說 , 讓孩子從小做家務 ,可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珍惜勞動成果、珍重家庭親情、尊重他人等品質 ,他們長大以後,自然比那些「四體不勤」的孩子更有出息。這一調查結果證實了家務勞動與孩子成才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 也啟發我們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認識家務勞動對孩子的作用。據分析,孩子缺乏家務勞動至少存在以下弊端:第一,在孩子小的時候 ,對勞動的態度、對勞動者的態度是品德形成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內容。而這種教育不能僅靠理論說教 ,更多的是孩子通過自身對勞動的體驗而產生的。孩子沒有最基本的勞動鍛煉 ,就不會懂得勞動果實的來之不易。假如孩子不自己洗衣服 , 就不可能理解大人洗衣服的辛苦 ,也就不會注意保持衣服的清潔 , 即使大人告訴他一百次 ,他仍然不會注意。所以由於勞動的缺乏而導致不珍惜所擁有的物品、看不起體力勞動、看不起體力勞動者等問題的出現是十分普遍的。第二, 對孩子來說 , 勞動實踐是學習知識 , 了解、認識社會的重要途徑。孩子缺乏日常家務勞動的鍛煉, 必然會失去這種難得的學習機會。在他的記憶中只有書本知識 , 而沒有運用這些知識指導實踐的體會, 也很難在學習、實踐中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第三 ,

孩子的勞動習慣與自理、自立能力是連在一起的。相關分析表明:家務勞動時間與兒童的獨立性呈顯著關系, 即兒童勞動時間越長 , 其獨立性越強。不能設想一個孩子沒有勞動的機會 ,在家裡什麼活兒都不幹 , 而能夠在離開父母的時候完全獨立地生活 ,獨立於社會。因為任何勞動畢竟不是有了正確認識就可以勝任的 ,它需要經過一個由生到熟、由簡到繁的實踐鍛煉過程。 孩子缺乏家務勞動 , 便體會不到父母勞動的艱辛, 對父母為家庭、為孩子的付出不以為然。這就在無形之中為親子間的體諒和溝通設置了障礙,這不僅僅使我們所期望於孩子的、我們為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付諸東流 , 隨著歲月的推移 ,甚至會使做父母的失落感逐漸增強 , 乃至影響身心健康。總之 , 孩子缺乏家務勞動鍛煉 ,肯定會產生許多弊端。

關於勞動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蘇霍姆林斯基在《睿智的父母之愛》一書中寫過這樣一段耐人尋味的話 :兒童的勞動鍛煉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說到這里我想起民間有一條非常明智的訓誡:從孩子學會用勺吃飯的那一天起,就應該教他勞動。在我們的學生家裡,勞動成了建立家庭成員文明關系的基礎。為了人,為了人的幸福和快樂而勞動,像一根紅線貫穿在整個家庭生活之中。

我們和父母一起努力,在孩子剛剛懂事和即將成年時,都要求他為別人做點什麼事情。比如 7歲即將入學時,在自家院子里為媽媽栽上一棵蘋果樹,把樹上摘下的第一批果實獻給媽媽。

如果孩子在世上生活了十一二年,回顧童年卻看不到自己勞動生活的最初成果,不能滿意地對自己說:「這片綠色小樹林,是我為大家休息種上的;那棵葡萄,也是我為大家栽的。」那麼,對孩子的教育就是片面的。

「哪裡的兒童、少年把為別人、為社會勞動當作快樂的源泉,哪裡就完全用不著懲罰。」——多年的經驗使我們堅信這個教育規律的真實性。這樣的孩子不需要懲罰,甚至連與懲罰有關的問題都不會發生。

被應試教育折磨的手足無措的中國為人父母者,對孩子呵護有加卻輕重倒置的中國家長們,現在對蘇霍姆林斯基這一套,簡直無法接受,但這只能說明我們在誤區里陷得太深。有識之士指出,目前,在培育孩子勞動習慣、能力和觀念方面,最關鍵的,也是最大障礙在於家庭教育。時下有不少家長正在「代替」或「剝奪」孩子的勞動素質培養,讓孩子一味地嚼書本,為其苦心經營舒適的氛圍。結果,孩子興許成了學習尖子,但卻是一個生活低能者。據湖北大學新聞學會的一項抽樣調查顯示, 武漢市中小學生對於家務勞動的疏遠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有五成學生不倒垃圾不掃地 ,近六成學生起床後不自己疊被子 , 七成不洗碗也不洗自己的衣服 , 九成不洗菜做飯。更讓人驚訝的是,3% 的學生什麼家務也不做 , 連整理書包都要家長代勞。出人意料的是 ,82%的學生表示願意做家務 ,36% 的學生甚至認為做家務是一種樂趣 , 而 70%的家長不讓或不教學生做家務。可見責任主要在家長身上。

要改變家庭中的勞動教育份量不足的現狀,需要各位家長從根本上覺醒,需要學校乃至全社會都懷揣著一顆真正愛孩子的心,為青少年一代的勞動素質教育創造恰當的環境。如果說,中國要將希望寄託於青少年一代,想在未來的國際競爭的大舞台中立於不敗之地,那麼,我們今天就需要重新校正我們對青少年在勞動方面教育的坐標。

俗話說:少小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人並非是天生就會勞動或喜愛勞動。一些心理研究表明,人是一種趨樂避苦的動物。這種「本我」的原始本能總想將人拽到安樂慵懶的狀態。勞動是培養自立意識的最佳途徑,亦是鍛鑄人格的有效方式。它是一種需要意識開導、意志強迫、情感認同的人為的活動。因而,對青少年一代的勞動素質的培育,不能採取一種「樹大自然直」的態度或僥幸心態,而是應當從小刻意教化、塑造,並且不懈地堅持,將勞動逐漸演變為青少年認知與行為結構的一個組成部分,成為一種習慣,一種健康積極生活的表現和途徑。

為人父母者無論文化程度高低 , 無論從事什麼性質的工作 , 也無論有多高的職位 ,在樹立孩子的勞動觀點、訓練孩子的勞動技能、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增強孩子的勞動能力方面都有著天然的優勢。因為家務勞動是一切勞動的基礎, 是在任何家庭都存在 , 都有機會使孩子從中受益的勞動形式 ,孩子的這方面的缺陷是完全可以通過家長的努力得以彌補的。

為人父母者引導孩子學會勞動,首先就要在自己端正對勞動認識的基礎上,適當安排孩子的家務勞動,支持孩子積極參加學校和社會的勞動,堅持不懈地幫助孩子增強勞動觀念,端正勞動態度,養成勞動習慣,學習勞動本領。在共同勞動中,要特別注意觀察孩子的表現,看其是否認真,是否偷懶耍滑,是否會動腦筋、找竅門等,發現問題要及時進行直接的面對面指導,要真誠地告訴孩子:那種「幹啥啥不行、吃啥啥沒夠」的奸懶饞滑者,註定是「給誰誰不要」,走到哪裡也不會受歡迎。

四、引導孩子在競爭中學競爭

引導孩子學會競爭,從為人父母者的角度來說,主要是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自己充分認識競爭的不可避免性,以積極的態度對待競爭,研究競爭;二是給孩子講清「要獲得就必須競爭」的道理,幫孩子增強競爭意識:三是指導孩子勇敢地面對競爭和參與競爭,在競爭實踐中提高競爭能力。

進化論的命題「生存競爭」和「適者生存」,不僅揭示了生存的條件性和規律性,也指明了競爭的廣泛性和不可避免性。人要想積極的生存,就必須立足生存,致力發展,直面競爭。發展和競爭是生存的重要手段,參與競爭才能生存。生存、發展和競爭的關系,可概括成一句話,就是「在生存的基礎上競爭和發展,在競爭和發展中生存」。所以,引導孩子學會競爭就成了引導孩子學會生存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介紹這些,並不是要讓一般的為人父母者從這樣高深的理論層次來研究競爭,而是想證明競爭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它有著深刻的理論內涵。為人父母者從引導孩子的角度了解競爭,最根本的是要知道「競爭是一種生存選擇」,「競爭規律的主要作用就是優勝劣汰」,競爭具有「實現功能」和「激勵功能」等常識,以便和孩子一道,在應對和參與現實及未來的競爭中,盡量主動,而不致於被動。

競爭,實質是一種社會選擇機制。大家都在那裡盡量表現,由社會根據選拔的基本條件和在較量中形成的次序來進行挑選。因為代表社會進行挑選的責任也要由具體人來承擔,所以挑選得是否公平合理,就得看運作程序是否科學嚴謹和責任人是否公正公平了。

孩子在學生時代參與的競爭,雖然沒有社會上那麼復雜激烈,但也是多種多樣的。既有「比賽」、「並逐」、「互相爭勝」那種有明確對手的「競」,也有「力求獲得或達到」那種沒有明確對手的「爭」。現在的情況是,許多的孩子和家長們,還沒有能夠從這樣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因此也就沒有引起充分注意,往往還處於無意識和不自覺狀態。

比如考試,就是孩子們在學校以至長大後走向社會,都必須面對的最常見的競爭方式之一。在這里,表面上爭的是分數,實際上其作用比分數要廣泛和復雜得多。中考和高考所爭得的分數,代表的乃是念高中和升大學的機會。各種應聘考試的成績,則意味著能否就業和將走上什麼樣的崗位。除了考試之外,學生們所要爭取的各類大小和長短期目標,也都要通過顯形或隱形的競爭來達到,如爭取各種先進模範稱號,當班級或學校幹部及其他更高的追求等等。

父母幫助孩子增強競爭意識、提高競爭能力,首先應當提示孩子清醒地看到競爭的存在,這是個基本的認識前提。與此同時,在引導孩子「旁觀」競爭時,要注意講解「想獲得,就必須參與競爭」、「既要敢於競爭,又要善於競爭」、「能拼才會贏」、「競爭要憑實力」、「競爭必須遵守規則」、「競爭要講究策略」和「以正確健康的心態對待勝敗」等道理。在引導孩子參與競爭時,要提醒他們經受住成功和失敗的考驗,形成「贏得起也輸得起」的正確態度,防止產生嫉賢妒能的陰暗心理和靠傷天害理取勝的不良動機。

學生學習競爭,應當從學會考試入手。我這里所說的,包括全方位的「考」和「試」,也就是要引導孩子勇於和善於接受並應對各種類型的測試和選拔。

中國科學院院士、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何祚庥,在中國科協 2003年學術年會上曾說過:「應付試卷這種考試,是人生道路上比較簡單的一種考試,生活中的考試卻要困難得多,也復雜得多。一個學生如果連應付考卷這種本領,在學校生活中都沒有學會,怎麼能說這個學生能有較好的素質。」

何院士認為,在素質教育中,一定要教會學生如何考試,特別是在初、高中階段,不光要考,還要經常考。這樣,他們在未來的工作中才能提高競爭力。

因為「市場經濟本身就是競爭經濟,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在他們的生活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競爭。

如果學生在學習中,不培養競爭意識,一旦走向社會,面對突如其來的各種各樣的競爭將會無從下手。 」

這觀點,表面看來好像和當前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大趨勢有些矛盾,其實不然。這里有兩個層次的問題。一是中國人發明的考試這種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工具,長期以來在全世界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種更好的方法能夠真正取代它。二是它也確實存在著嚴重的弊端,尤其是它所促成的「學以應考、教以應考」,而不是「學以致用、教以致用」的局面,已經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嚴重地障礙著我國現代化人才的成長。有人說,這種「應試文化」,從童年起就挫傷了中國兒童的好奇心和創造力,影響到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個國民教育體系,影響到我國的國民素質。這是事實。

我個人認為,問題並不在「考」和「試」這種方式上。我們沒有必要簡單地否定考試,本質上的「考」和「試」,人類到任何時候都是需要的。現在主要還是個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考試的問題,以及「考什麼」和「怎麼考」的問題,考試內容和方法與根本目的是否相符的問題,執考人員是否公正的問題等等。

從競爭的理論高度來研究考試時,我發現樹立科學的競爭觀,可以幫助我們走出「考試文化」的誤區。科學的競爭觀,應當以「力爭上游」為競爭趨向,以「出類拔萃」為競爭目標,以「自知之明」和「量力而行」為心理平衡器,在對競爭的參與上,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要學會選擇與放棄,把力量集中在主要目標上。

對學生來說,不必單純刻意去追求滿分,但要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態,力爭最佳學習效果;不必刻意競選學生幹部,但要努力爭取鍛煉機會,學會脫穎而出;不必刻意謀求好人緣,但要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努力提高交往能力,等等。旅美教育專家、美國邁阿密大學教授黃全愈在21世紀教育論壇上說:「用多種檢測手段來檢測教學的教育就是素質教育;用考試甚至用分數一種手段來檢測教學的教育就是應試教育。」我從競爭的角度來說則是:把競爭的努力止於分數上,就是應試教育,把競爭的努力定位在出類拔萃上,就是素質教育。

透過紛紜復雜的現象,我們應該看到本質的東西有兩個,一個是考試內容和方法的科學性,另一個是防止權和錢對考試科學性的干擾。真正意義上的考試,本來就應該是多種方式的,比如面試和實際操作等。但實際情況是,少量的選拔可以通過多種手段達到更全面、更准確的程度,而像高考那樣的大批量選拔,目前還沒有能夠在短期內能完成任務的更好的形式來取代書面考試的可能。

在目前情況下,引導孩子學會考試,把「考生」與「學生」統一起來,關鍵是自覺地解決自己的問題,首先應該認識到,不論從眼前還是長遠競爭的需要看,都得學習真本事,靠投機取巧不行

個人的生命時間是有限的,個人的能力更是有限的,個人所能直接和間接利用的條件應該說也是有限的,所以對一個具體人來說,不可能什麼競爭都參加,更不可能在所有參與的競爭中都取勝。因此就有個選擇與放棄的問題。蘇軾說過:「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待;所就之大,則必有所忍。」還有一篇文章說過:「第一流的人沒有時間可以像凡夫俗子一樣去浪費,他要以並不長的生命,完成許多一流的事。」這和「將軍趕路,不追小兔」講的是同一個道理。

『陸』 學會生存作文800字

學會生存
生命,我們只有一次,可見生命尤其可貴。所以,我們更要珍視生命,要珍視生命就得學會生存,學會自我保護。
春夏秋冬,人的四季,歲月蹉跎,人的足跡。人類從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生命季節里的徘徊,開始了新長征路上的生存。學會生存,就要有所追求。

以前,在電視上,雜志上看見什麼綁架案,搶劫案,都覺得這是跟自己遙不可及的,可自從一年前看到的一則新聞,把我的整個想法都得到了否定。

新聞講的是:一個八歲小女孩在放學回家的路上遭遇壞人拐騙,但她按老師所教的防護措施,以自己聰明的頭腦成功的騙取了壞人的信任,從而逃出了壞人的魔掌。
生活也少不了坎坷,但我們不能迷失生活的道路。不要在生存中耗盡了自己,我們要戰勝脆弱。學會生存,就要勇敢超越:水中的魚兒不超越,怎能進化為較為進步的兩棲動物呢?陸地脊椎動物不超越,也不能變成鳥類。上天永遠不會偏愛那些雙手合十、虔誠祈禱的人,而把機遇留給勇於超越的人。
學會生存,現在中國許多父母只顧溺愛孩子們,卻使孩子們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良習慣,導致孩子們把勞動和生存技能拋之不顧。我其實火災還有許多逃生術,如:1.盡可能蹲低身體,利用所剩餘的氧氣逃離火場。2.火災時可沿牆壁走,有樓梯的絕不使用電梯。3.在主要逃生道上若有許多人擁擠,應另找別的逃生通道等。 學會生存,現在中國許多父母只顧溺愛孩子們,卻使孩子們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良習慣,導致孩子們把勞動和生存技能拋之不顧。曾經看到過這樣一篇報道,讀高三的學生居然還不會坐公共汽車!這太令人驚訝了;還有些大學生,就連微波爐也不會使用。我們這個社會不需要只有高學歷,而連人類最基本的生存都不會的人。所以,我們要學會生存,我們要做環境的主人,我們要主宰自己。

閱讀全文

與高中作文學會生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